回覆列表
  • 1 # 人言可畏1992

    1.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2.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

    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3.班超率領三十六騎降西域三十六國,驅逐匈奴勢力,經營三十餘年。具體過程融入各種心理戰外交戰,威逼,脅迫和感化各種手段拿捏自如。憑一己之力收復西漢末年喪失的大片西域土地,重建西域都護府,政治,軍事水平已臻化境。

    幫劉秀復興漢室,東漢一朝外戚宦官傾軋,豪族興起,也鮮有稱得上國士的。

  • 2 # 語時雜談

    諸葛亮

    諸葛亮與劉備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劉備年近五十才得諸葛亮,此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大多也與劉備年齡相仿。可是劉備幾乎是一上來就給予諸葛亮與關張並駕齊驅的地位和比之更高的權力,而在稱帝之後則是把曹操的官職幾乎原封不動的給了諸葛亮。這就是最標準的“以國士待之”。

    而諸葛亮讓劉備失望了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以儘自己所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形成了最好的結果。

    從古至今看,有哪位帝王敢於如此的相信下臣,又有哪位大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史上這樣的君臣典範,也只有劉備與諸葛亮等少數的幾對。

    是誰能讓中原政權以防守的態度來對待蜀中政權?

    是誰能以宰相的身份行使天下權利,而無人猜疑?

    是誰死後仍讓其對手稱為奇才?

    只有諸葛亮,只有蜀中武侯。

  • 3 # 斯文卿相

    子貢,話不多說,看故事。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七十二賢之一,河南人,打小經商,孔子周遊列國最大的贊助商和最好的學生,這傢伙幹啥啥了不得,偶爾客串下說客的角色,就成了春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說客。

    前484年,齊國權臣陳恆,就是專做賠本買賣用以收買人心的田常,因為想削弱國內反對派的實力,所以攛掇齊簡公對魯國發動戰爭,戰爭的理由很簡單——報仇。

    春秋時期,你打我我打你很正常,具體原因咱們不必深究。軍隊到了汶上,也就是山東濟寧的時候,孔子得到訊息,怎麼著,還讓不讓我安安靜靜的做學問了。

    於是,魯是我老家,今天就要被人攻打,怎麼能見死不救,你們誰能為我出使齊國,免去這場災禍。

    老師著急了,這學還能好好上,眾弟子紛紛上前,其中有子路、子張、子石,他們都是三好學生,可孔子一個都沒看上。

    於是子貢看了看全國地圖,帶著自信的笑容離席而問曰:“賜可以去乎。”

    孔子想都不想:“可矣。”

    你聽聽,這句話有多麼放心啊,他連你去怎麼說都不問,就直接把這麼個學生撒出去了。子貢這一去可了不得,就像孔子扔了顆原子彈,給天下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當魯國官方還在為是降是戰爭論不休的時候,孔子派出的民間和平組織已經出發了,沒有官方正式許可,我猜他一定是自費的,不過好在子貢有錢,哪裡會把這點花費放在心上。

    一路優哉遊哉的到了汶上,直接求見陳恆,陳恆知道這傢伙現在來,一定與這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有關,想不見吧人家是社會知名人士,據說還連續三年得了優秀學生獎狀,見吧誰知道這傢伙會胡說什麼道理,萬一鬧得下不來臺呢。

    這個矛盾啊,於是想啊想,想啊想,最後終於拿定主意:孃的,不就是個學生麼,我怕他作甚,兇巴巴的嚇走不就完了。

    於是擺好隊伍,板起面孔:叫那小子進來。

    對這樣的架勢,估計子貢還是樂呵呵的打著招呼進去的,進去後該吃吃該喝喝,半句話也不多說,陳恆坐不住了:先生這次過來,是給魯國當說客的麼。

    聽聽,齊國說一不二的人物就是這種心態,這不是挖個坑讓自己跳麼。

    子貢什麼人,從陳恆的話裡已經聽出他擔心什麼,於是大搖其頭: 我是為齊國,也就是為你來的,那裡是為了什麼魯國,魯國是特別難打的國家,相國為什麼要討伐他呢。

    當時齊國軍力號稱萬乘,而魯國僅為千乘,國力相差懸殊,勝負顯而易見,可子貢卻說魯國難伐,你看看,設了個多大的套兒,就等著陳恆鑽進去。

    陳恆果然老實,子貢的說法成功的激起他那點一文不值的自尊心,於是驕傲的說: 魯國有什麼難打的。

    說客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站在對方的立場將他引到自己的思路上來,子貢的開場白非常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見陳恆已經被牽住了鼻子,那麼,種種匪夷所思的胡說八道也就開始了: 魯國城防薄弱,君主昏聵,大臣無能,士兵又不怎麼會打仗,所以說“難伐”,為你考慮,不如轉而去攻打吳國,吳國士卒勇敢,武器先進,城防堅固,又有良將守禦,他是多麼的好打啊。

    陳恆被激怒了,開,開什麼玩笑,莫不成我今天見了個瘋子,於是變了面孔,說:你說的難打好打,顛倒的出乎意料,實在不是我能理解的。

    這句話已經冷冰冰的了,以陳恆霸道專橫的性格,估計子貢若再說錯一句,好學生的身份也救不了他,絕對是要被推出轅門死啦死啦地。

    可子貢神情自若,像個告密者似的: 讓不相干的人都下去,我給你好好說道說道。

    也好,看看這小子會胡說什麼。

    於是兩邊使個眼色,本來用以嚇人的手下就這樣白出了一趟公差,怏怏不快的走了出去。

    陳恆前席請教,之所以如此恭敬,其實就是為殺子貢開始做鋪墊了。

    而子貢好像根本沒察覺到危險已經來臨,反而站在陳恆的角度講了一番似是而非的道理。

    他說:相國你想幹什麼,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說實話 ,魯國是弱小,打他沒什麼難度,成功後眾大臣可以借這場軍功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而吳國正因為強大,打他才不容易,所以自然能夠消耗諸大臣的實力,而你,可以乘機坐大,並把朝廷裡的事兒處理穩當,牢牢的鞏固自己的位置,你好好想想,是不是這麼個理兒。”

    一番話可真是說到了陳恆的心坎上,他之所以鼓動齊國攻打魯國,不就是為削弱反對派的實力,從而達到自己一家獨大的目的麼。如今攻打魯國,按子貢的說法,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白白送給敵人諾大的機會,我陳家雖以賠本買賣起家,但這樁買賣虧得實在太大,是絕對不能幹滴。

    看來子貢是真要幫助自己啊,想到這裡,臉色多雲轉晴:先生的話還真是說到我的心坎上了,然而現在軍隊已經到了邊境 ,如果這時候轉移方向攻打吳國,我的那些政敵一定會說我的壞話,這該怎麼辦呢。

    在他心裡,子貢必然是書讀的無聊,出來找點事做,所以才想方設法的來幫忙的。

    人家既然是大賢,真想用他,必然要真誠一些才是。成功取得陳恆的信任,子貢看了看全國地圖,壞水咕嘟嘟冒出來了,說:你稍安勿躁,我到南面去見吳王,勸說他救魯伐齊,這時候和吳國開戰,還怕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麼。

    為避免一場戰爭挑起另一場戰爭,為完成老師的使命,子貢可真有些不擇手段了。

    陳恆稍微露出點信任的意思,子貢便主動請纓,看起來是那麼的順理成章,陳恆心裡這個痛快,很好很好,趕緊去吧,我都等不及了,來人吶,弄點零花錢給先生路上用。

    先打算糊弄,後來打算誅殺,這會兒又視作可以完全信任的心腹,完成這一過度普通人也許需要一輩子的時間,而子貢就短短几句話的功夫,實在是不服不行,這就是人家的手段啊。

    魯國的危機暫時得到緩解,不過齊國軍隊還駐紮在汶上,離老師的要求還遠,為讓魯國更安全些,子貢真是玩了命,星夜兼程的從山東趕到江蘇,見到了夫差,說:早先你們和魯國聯手攻打齊國,齊國恨得咬牙切齒,無時無刻不想著報仇,如今他們正打算攻打魯國,打完魯國後一定會來攻打吳國,大王你何不乘機給齊國搗搗亂,搭救搭救正在危難之中的魯國,到時候兩家合力,打敗東方強國齊國,又得到魯國上下的擁護,實力一定會超過晉國,成為新一屆諸侯霸主的。

    把陳恆為私心攻打魯國的行為說成是為齊國報仇,還將禍水東引的目的說成為吳國稱霸,子貢舌頭能的都可以開花了。

    本來就不是很老實的夫差信了,於是說:上回大敗齊國之後,齊國答應世世代代給我當孫子,我才班師回朝,這才幾年的功夫就忘了孝敬爺爺,爺爺正打算興師問罪,不過聽說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有圖謀吳國的打算,所以呢,我打算先滅了越國,再去討伐齊國也不晚啊。

    說實話,吳王夫差這時候還是聰明的,他知道內患不除,霸主什麼的都是空想。

    可子貢不行啊,他心說:嘿,哥們,你不打齊國,齊國怎麼從魯國撤兵,齊國不從魯國撤兵,我怎麼向老師交代,這種想法可是極為危險的,我一定得好好說道說道:不行,越國弱小,討伐他能得到多大好處;齊國強大,不乘這機會收拾收拾,以後一定會成為心腹大患,因為害怕弱小的越國而躲避強大的齊國,那可是膽小鬼的做法;因為貪圖討伐越國得到的那點蠅頭小利而忘記齊國要攻打吳國的大患,不是聰明人的做法,膽子小而且不聰明,怎麼能爭霸天下,如果你真擔心越國,那我願為你見見勾踐,說服他親自帶兵隨你出征如何。”

    聽聽,都急成什麼樣子,居然對夫差吼了起來。

    把吳越之間的生死之戰說成是利益之爭,說客的嘴巴真能跑火車啊,估摸著後來也發現自己的話經不起推敲,所以為使吳王放心,才有了親自出使越國,勸說越王不要攻打吳國的辦法。

    如果夫差清醒些,他會發現子貢是有意識的轉移話題,可這時候他已被所謂的“霸主”迷惑了心智,滿心都是成功後的種種風光,哪裡還把這點小漏洞放在眼裡,聽到子貢要自告奮勇的去勸說越國 ,這下高興的:你真能去,可太好了。

    他還不算糊塗,知道越國是心腹大患,本來有能力消滅越國的他卻把希望放在越王改變主意上,這不等於倒轉刀把子送給敵人,還告訴他,你千萬不要殺我麼。

    說實話,子貢勸說吳王之所以成功,就因為能夠抓住夫差心理,一開始就丟擲“霸主”這根胡蘿蔔,把吳王夫差這頭蠢驢給牢牢的吸引住了。

    夫差總算上當,子貢終於放下心來,看了看全國地圖,又是一路從江蘇跑到浙江。這一路也不知喊了多少次僥倖。

    越王勾踐這會兒還正是好人呢,聽說子貢要來,把迎接工作做得妥妥當當,並親自迎接到豪華賓館,鞠躬而問曰:是什麼風把您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吹到我這鳥不拉屎的地界了呢。

    子貢差點功虧一簣,這會兒正滿肚子火呢,所以對待人家的笑臉,那是一巴掌打過去:是特地來給你奔喪的。

    勾踐再怎麼不堪,也是一方諸侯,子貢如此待他,他居然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再拜稽首,說:聽說禍福是兩個好鄰居,如今你這位大人物來給我弔喪,也是我的福氣啊,先生有話,就直截了當地說吧。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如此沒臉沒皮,子貢也就不好再發作下去,不但降低姿態,而且還開始推心置腹的說話: 我見吳王,讓他救魯伐齊,吳王卻懷疑越國將要有所圖謀,所以打算先攻打越國。如果沒有圖謀他人的打算,卻使他人有所懷疑,這是笨蛋的做法,如果有圖謀他人的打算,還沒動手就讓他人知道,這是非常危險的。

    怎麼著都是你不對,勾踐一聽,這還有我的活路麼,又是長跪請教:先生何以教我。

    對攻打吳國的說法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直接請教辦法,說實話,大家都是聰明人,有些事拐彎抹角的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不是。

    勾踐的態度讓子貢非常滿意,又開始冷靜的分析局勢,說:吳國上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你如果弄點寶貝巴結他 ,再裝成孫子討好他,並親自率領一支部隊,跟隨吳國攻打齊國,不勝,吳國大傷元氣;勝利,必有稱霸之心,一定會移兵攻打強大的晉國,不管結果怎樣,吳國一定會有機可乘,越國該怎麼辦,想必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一番話說破厲害,洞若觀火,勾踐聽得心悅誠服,又是一拜,說: 先生真是老天爺派下來幫我的,出的這個主意簡直救了我的命,我怎敢不聽你的話呢。

    為表示感謝,送子貢兩萬多兩黃金,一把寶劍,兩匹好馬,此刻越王勾踐還在臥薪嚐膽階段,被吳國打敗後國力還沒有恢復,窮的叮噹響,據說夫人穿的都是粗布衣裳,可就為酬謝子貢,幾乎拿出了國庫一年的收入,子貢這筆買賣的確是做大發了,可對這麼多錢,子貢卻是辭而不受。

    為什麼呢,這完全不符合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麼。

    或者有人說這是儒家的“仁”。笑話,如果真是為了“仁”,那為救魯國,不惜挑動吳、齊兩國的戰爭又如何解釋,魯人的命是命,吳人、齊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如此說來,儒家的“仁”也只是弘揚學說的一張面具罷了,據我猜想,他之所以實實在在的幫助越國,原因如下:

    第一,情勢,在子貢下的這盤大棋上,形勢的確對越國有利,出於投機者的職業本能,沒辦法不站在越國的角度上幫他們謀劃一二,也就是說子貢不是故意使壞,而是形勢逼得他不由自主的使壞;

    第二,當權者的態度,前面說了,齊國權臣陳恆與他初次見面是很不客氣的,都有了要動刀子的心思,只有後來施捨了一塊大大的棒棒糖後陳恆的態度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吳王夫差,對他也只是像接待普通名流一樣做足了官面文章,最為可惡的是,他居然還有自己的想法,差點鬧得子貢大人功敗垂成;

    所以在吳國,子貢是捏了一把汗的。

    而勾踐則不同,一進越國,便能感受到全國上下同甘共苦,勵精圖治的氣氛。

    而勾踐本人,親自出城三十里迎接,談話時不管怎麼冷嘲熱諷,勾踐都是鞠躬、稽首,再拜,恭敬地挑不出半點毛病。

    種種跡象表明,勾踐還算可以,如果天下必須得落到混蛋手裡,那勾踐還看著稍微順眼些。

    這番話並不是胡說,從後來的所作所為上可以看出,子貢為勾踐可真是動真格的了。

    越王這邊說通了,當然要回去向吳王覆命,為使吳王相信越王的誠意,他還主動給人家當了五天人質,五天後,勾踐終於派人來了,除帶許多貢品外,還說了一番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話:勾踐我謝謝大王的不殺之恩,這份恩情我是怎麼報答也報答不完的,現在聽說你要攻打齊國,為報答大王的恩情,我不但送來許多先進武器,還請大王將準確的出師日期告訴我,我將親自帶領越國最精銳的部隊,跟隨大王出征,哪怕死在戰場上,也心甘情願。

    這封信做足了姿態,說的那個滴水不漏,吳王看信後大悅,急忙召見子貢,問曰:勾踐果然是個說話算話的人,他想親自率軍出征,先生認為行不行。

    這時子貢的目的基本已經達成,照對齊國、吳國的態度,你勾踐死活幹我屁事,但出於感激的目的,使壞的本能,他決定幫助勾踐。於是推翻自己先前的說法,說:不行,用人家的兵又使喚人家的國君,這事兒做的也太過分了,不如接納勾踐的軍隊,他本人,就好言好語的打發回去吧。

    剛開始時還主張勾踐“親橐鞬以從下吏”,現在又極力反對勾踐出征,前後一比較,子貢什麼態度還用的著多說麼。

    吳王照辦。

    他如果聰明些,按照子貢先前的說法帶著勾踐一起出徵,那吳國也許就是另一種結局,從這一點上看,子貢並不像有人所說,剛開始就奔著滅吳去的,他還是給吳國留了一線生機的,遺憾的是,吳王居然把這麼重要的話自動過濾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老天爺什麼時候都是公平的。

    吳國去攻打齊國,齊國也有了藉口,可以攻打吳國,兩家打得不可開交,魯國暫時安全了,本來到了回去覆命的時候,可子貢又認真的看了看全國地圖,從江蘇出發,自費去了山西,對晉定公說:如今吳國攻打齊國已經有幾天了,如果一旦打敗齊國,以夫差的個性,一定爭奪晉國的霸主地位,請你提前做好準備吧。

    這番話真是為晉國好麼,不是,他又不是晉華人,又沒在晉國讀書,晉國好壞幹他屁事。

    而且這時候齊國已經沒有能力攻打魯國,吳國與魯國結盟,更沒有攻打魯國的理由。

    從局勢上看,已經完成了孔子交辦的任務,可為什麼又去一趟山西呢,原因無他,就為了讓晉國拖住吳國而已。

    晉國不拖住吳國,勾踐怎麼大反攻呢。這時其實不是遊說,而是報信。春秋時情報系統雖然不怎麼發達,但晉定公對各國君主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他知道夫差其人野心勃勃,早都覬覦霸主的位子。

    如今好學生都這麼說,那這事兒必然是真的。於是二話不說:“謹受教。”三個字字字千金。直接表明了晉定公維護霸主地位的決心和態度。

    子貢這下放心了,又踏踏實實的回到魯國做學問,等他回去時,吳國已打敗齊國,吳王還真像他設想的那樣,發動全國的力量,同晉國爭奪霸主。

    勾踐果然得了空子,乘吳國後方空虛,狠狠地打了下他的屁股,雖然暫時沒能滅掉吳國,但也大大地傷了吳國的元氣,從此吳國一蹶不振。

    其後十年,世界在子貢的精心設計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 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到底哪些變化,魯國安全了,齊國陳恆勢力坐大,連齊簡公都給殺了,吳國滅亡了,晉國避免了吳國突襲而變得更強,而越國因為消滅了吳國而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近一年的時間,先山東,後江蘇、浙江,最後再跑到山西,就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把世界攪了個亂七八糟,能的連孔子也有些害怕,故而有意無意的提醒:“君子慎言。”

    一定要謹慎的使用語言的力量,估計子貢是聽進去了,所以後來天下就太平多了。

  • 4 # 刀筆傳神

    我最喜歡的古代國士是班超班定遠。班超是史學家班彪的幼子,為人有大志,不拘小節。平時以抄書來餬口謀生,天長日久,非常辛苦。某日,班超丟下筆長嘆說:“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效仿張騫出使新疆立功,以封侯,怎麼能夠老是幹抄抄寫寫的事情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便說道:“普通人又怎麼能理解壯士的襟懷呢?”這就是有名的“投筆從戎”。

    公元73年,奉命出征匈奴,他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精神,兩次出使西域,憑藉智勇,先後使鄯善、于闐、疏勒三個王國恢復了與漢朝的友好關係,不但維護了祖國安全,而且加強了與西域各族的聯絡,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5 # 淺銳哲辰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衛鞅,也叫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家被殺。雖然商鞅死了,但秦國繼續沿用了他的變法,才真正的強大起來。

  • 6 # 第八大街的雜貨鋪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少年英才,立志高遠。打小崇拜的偶像,更是一位高大上的帥哥,名族英烈,南宋最後一位狀元"文天祥"。比起沒有成功的悲壯偶像更悲壯的是,于謙成功了,但成功以後依然不得善終,頂天立地的英雄居然死的如此……不可理喻。古今最冤之事莫過於此。

    區別於文天祥,同樣國家危難,文天祥千鈞已落地,根本無力迴天。但于謙有一點點,千鈞一髮之際,他緊緊抓住了那一絲頭髮,拉回來整個國家,贏了。

    天下太平時,年少有為,造福於民。23歲即金榜題名,為官後,修水利,討盜賊,平民怨,有能力有手段。

    明朝最大的禍患,就是太監。于謙遇到的更是禍患裡面的極品:王振。這個死太監,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啊,皇帝下來就是他!偏偏還是個品德無下限的貪財鬼。所有來見他的人,必須先帶貨再說事。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實在沒有來點土特產。王大太監是明搶暗獨,來者不拒。

    滿朝文武只有于謙,那個不會為人處世的于謙進京從來沒送過。同事們勸他,他一笑而過,舉起雙袖:"帶有清風。"兩袖清風的故事裡站立著一個一身正氣的英雄!

    終於,還是那個古往今來最奇葩的老太監惹出滔天大禍。慫恿皇帝御駕親征,討伐瓦剌。兩個二貨一番神鬼莫名的連續逆天級錯誤造作後,皇帝被抓,死太監名副其實成為死太監,史稱"土木堡之變"。

    瓦剌人挾持著失敗的皇帝,帶著大勝之師,順勢進攻北京。大明的精銳部隊,都被皇帝帶走擊潰了,此時四散而去。北京城裡只剩下老弱病殘,幾乎沒有再戰之力。又要南渡了,所有人都要跑哦。歷史彷彿要回放"靖康恥"一遍。

    于謙——禁止重播。

    大廈將傾之際,于謙力排眾議,自己當導演,自己當演員,上演一幕轟轟烈烈的歷史大局""北京保衛戰。"

    于謙一句:"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新皇帝,一步破除了瓦剌首領也先的人質陰謀,但同時也給自己挖了個萬劫不復的大坑。

    提任了土木堡的敗軍之將,石亨任總兵,但也將未來屠殺自己的刀遞了過去。當時的石亨堅決執行命令,英勇作戰,威風凜凜。

    優先穩定內部,精準的作戰部署,充分的後勤保障,發動所有戰力等等戰略安排,無不顯示于謙是一位卓絕的戰爭天才。但不僅僅是這些,他還有絕招等著也先。

    一個多月後,瓦剌人終於來了!

    5天后,他們跑了。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于謙用一個月的時間將北京城打造的堅如磐石,最後露出了獠牙,殘忍的現代戰爭手段:火槍。

    壯懷激烈的"北京保衛戰"乾淨利落得打贏了。

    他也贏下來一力擎天的曠世奇功,但他依然是那個勤政廉明,恪守本分沒有任何嬌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的于謙。

    期間,瓦剌人抓住的那個皇帝被放回來。

    8年後,這個被救回來的皇帝和被救出來的石亨等人,用一番貌似無可辯駁的邏輯,殺死了于謙。

    斬首示眾!!!

    天下人,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冤枉,包括兇手。但,他就這樣死了……

    紀念擎天柱,紀念紫金梁,紀念于謙。

    願:不再有英雄死於自己人之手。

  • 7 # 清山雅舍

    前言

    我最喜歡的國士是諸葛亮。原因是他創下的豐功偉績和他精忠赤誠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

    豐功偉績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時便為劉備定下了《隆中對》的方略。之後,又一路輔佐劉備在荊州立足,說服並聯合東吳在赤壁完美地狙擊了曹操,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大勝,使得歷史進入了轉折點。

    赤壁大戰後,諸葛亮又配合劉備先遣大軍定取西川。在這一時期,我們已經能夠看到諸葛亮超強的內政能力,他總能將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為在外征戰的劉備提供有力的後勤支援。

    取得西川后,漢中戰役雖是以法正為謀主,但是後方蜀地的治理都是諸葛亮在操持。可以說,諸葛亮就是蜀漢得大管家,只要有他在,大家都能放心地在外作戰。

    但是,隨著法正去世,關羽被害,劉備又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死傷慘重,蜀漢在短暫的輝煌過後,陷入了危機存亡時期。同時,諸葛亮也迎來了人生中的最大考驗。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從此諸葛亮毅然擔當起支撐蜀漢的重任。在穩定內部朝局後,諸葛亮發動南征,將南蠻打得心服口服。之後,又五次北伐曹魏,雖然沒有達成預期目標,但也有所斬獲,更主要的是能提振蜀軍士氣,使得國內不至於消極悲觀,坐以待斃。如果說蜀漢前期的靈魂是劉備,那麼後期的靈魂就是諸葛亮。

    精忠赤誠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筆者雖然不是什麼英雄,但是每每讀到杜甫的《蜀相》也是滿心第悲傷。因為會聯想起勞累病故在五丈原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半點也沒有浮誇,正是諸葛亮在蜀漢後期的真實寫照。

    其實,他本不用如此的辛苦勞神。當時的局勢,曹魏明顯是要先吳後蜀的。諸葛亮如果圖安逸,只要聯合好吳國,然後一直和曹魏打消耗就好。但是他的責任心和他的抱負心不允許他這樣。他時刻不忘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興復漢室的崇高理想。哪怕,時局千瘡百孔,希望極其渺茫,他也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用盡全力地去拼搏。這種迎難而上、精忠赤誠的精神十分值得後人學習和敬仰。

    結語

    雖然諸葛亮不是一國之君,也沒有完成統一這種大功業。但是他絕對是一位了不起的國士,蜀漢因他的存在方才有了後期的生機,方才有歷史書上濃重的一筆。

  • 8 # 愛歷史也愛美人

    “國士”的標準:

    首先,限定在政治軍事人物——相信這是對“國士”的通常理解。

    其次,需要明確地是,士一般指大臣,不是君主。

    而且,士是必須有一定道德操守的,能恪守臣道的,所以大忌是有過度的野心。因此,很多最後篡權篡位的就不能算進去了,比如桓溫,比如趙匡胤。

    “無雙”的標準:

    無雙,即無人可以匹敵。但這樣太難量化,權且把“無雙”的內容細化為,“做到的事情無人可以匹敵”。具體什麼事兒呢?比方說,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幫助主公脫離困境乃至逆襲,或者幫助弱小的主公迅速崛起。這麼一來,很多明君手下的名臣可能就要難免被忽略,因為他們主公能力不錯,以至於無法凸顯他們的能力。

    而且,私以為,能冠得上“無雙”這個稱號的,不能失敗得太難看,一般至少也要做到君臣相得,即使最後敗了,也是在功成身退後才遭不測。

    無雙二字,獨一無二也。

    同時代風雲人物出類拔萃僅此一人。

    好了,有了這三個標準

    A傑出的才能

    B忠誠

    C獨一無二

    明確了這些標準,我們來拍拍腦袋數一數中國歷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人物:

    春秋時期

    1、管仲

    功績:輔佐齊桓公取得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奠定齊國幾個世紀的強大國力。而且,齊桓公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英明的君主,這更體現了管仲的能力。

    2、范蠡

    功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幹翻死對頭吳國成功稱霸,而且傳說歸隱後成為CEO(經商)迎娶白富美(西施)登上人生巔峰,實在是人生贏家羨煞我等diaosi必須入榜。

    【說明:春秋七霸只選兩個,因為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自己本身就非常賢能,以致他們手下的功績並不突出,宋襄公在史書上就是個笑話不提也罷,吳王夫差雖然霸過但最後敗了,連累伍子胥也無法入榜,雖然個人很喜歡伍子胥,但此人無法做到君臣相得也是悲劇】

    戰國時期

    3、樂毅

    功績:輔佐燕國,使小國逆襲,成功幹翻齊國,佔領七十餘城幾乎令其滅國,忒牛了。小時候讀書就覺得樂毅實在太強悍。後來雖中離間計,但能最終脫困且和燕王冰釋前嫌,不枉一代賢才。

    4、藺相如

    功績:不說了,小學課文都背過……一代賢相,和廉頗搭檔使強秦頭疼很多年。這舌頭上的功夫和脖子的硬度,古往今來估計沒幾個文臣可以和他相比的。

    5、信陵君魏無忌

    功績:戰國四君子,人格、功績,當以信陵君為首。兩度糾結猶如烏合之眾的六國軍隊擊敗開了掛的秦軍,也是醉了。

    【戰國牛人很多,所以很難選,這裡可能也不全。說下幾個人被拿掉的原因:

    商鞅:還是有點缺乏政治頭腦,導致國君死後自己馬上遭到舊貴族的反撲而死;

    吳起:戰功卓著,但評價同商鞅;

    荊軻:一介武夫,而且他即使殺了秦始皇燕國也一樣會被滅;

    戰國其他三君子:品行都不如信陵君有魅力,而且感覺信陵君長得比較帥……

    孫臏: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就算沒有孫臏本來也是挺強的,所以孫臏對齊國功績有多大很難講。】

  • 9 # 一多醬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名士,但是真要超越所有時代選出一位無雙國士,我覺得只有我大宋的東坡居士可以得此稱號。

    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簡直是我們邁過青年門檻之人的人生座標啊!如果我能穿越,我只會去宋朝,找朋友就要找蘇子瞻這樣有趣的人。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

    文人得勢之後無外乎風月無邊品詩鬥文。唐宋八大家裡有六個屬於宋代,其中三個是父子關係,蘇洵、蘇軾、蘇轍!

    蘇東坡的有趣在於,有條件要玩,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玩。

    娛樂這事,是脫不了俗氣的。蘇東坡做到了儒釋道藝門門精通,酒色財氣樣樣不拒!他的那一句“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成後世多少為情所困的小青年的解困良藥,真是一句話就能讓人把“問世間情為何物”變成“今朝有酒今朝醉”。與這樣的人做朋友沒有人會拒絕,知心的朋友就是一定要把話說到你的心坎裡,讓你覺得這本來就是自己的想法!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東坡安慰自己讓自己開心的技術也是一流的。

    東坡一生如不繫之舟,黃州惠州儋州其實都是東坡的流放地,而且越流放越遠,最後都給他放到了當時蠻荒的海南島去了。可是人家東坡可開心了,在黃州東坡發明了東坡肉,兩斤豬肉小瓦罐,添上酒水慢慢燉,給個神仙也不換!跑到惠州遊山玩水又把惠州的西湖帶火了,留下了“東坡處處有西湖”的傳說。儋州夠遠了吧,直接流放到海外去了,人家又開始開壇講學辦了東坡書院,甚至不把自己當外人說什麼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文人安身立命的本錢是什麼,當然是詩文!

    蘇東坡能寫詩能填詞還能著文。這哪裡是詩人,分明是全才。李白厲害不厲害,那也就是寫詩厲害,你舉個李白寫的散文試試。但是蘇東坡不一樣,寫詩他能寫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填詞就更厲害了,哪裡是填詞啊,那分明是以詩為詞,把南朝以來詞的浮靡脂粉味給洗得徹底。以前人家說白天晚上的學習時間用來讀四書五經,中間空的那麼一點時間休息時吟吟詩歌,上廁所的話那就帶上詞去蹲著看吧!蘇東坡一出手不得了,詞就從茅房裡脫身啦!直接上升到正統的位置,甚至差一點都把唐詩給幹掉了。我們看看東坡填了哪些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這每一句的生命都已經無法用時間來衡量了!還沒說蘇東坡的文章呢,“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簡直就是神曲!讓我好奇的是,跟東坡生活在一個時代的文人們,你們不自卑嗎?!

    官場險惡,但是能夠身陷囹圄還不記仇的除了東坡找不到第二人 。

    東坡的氣量與胸懷是一般人學不會也體會不到的境界。東坡一生從政,幾次大風波都讓他趕上了,什麼王安石變法新政,還有差點丟命的烏臺詩案,但是蘇東坡怎麼面對這些風波的?他填了詞叫“定風波”然後來了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概!對於那些說他壞話要他命的人的牢騷都沒說一句!現在我們中學生語文書上的標準答案都規定,這叫東坡的豁達!

    東坡的一生值得所有作學問、走仕途的人去追尋,73年前林語堂寫成了《蘇東坡傳》差一點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現在蔣勳先生著書,不止一次提到,交友當交蘇東坡!

  • 10 # 陌上青桑

    要說我最喜歡古代的哪位國士,那毫無疑問,定然是張居正張先生!

    張先生在歷史上的評論褒貶不一,"器滿而驕,群小激之,虎負不可下,魚爛不復顧"諸如此類的評價數不勝數。拋開他個人的生活作風不說。我個人覺得國士無雙這個詞他當之無愧!

    在神宗皇帝幼年時,便和李太后一道輔佐皇帝,培養一代"明君"。教小皇帝以天下心為己心、教育小皇帝要愛民愛臣其母更是為了避免皇帝赴隆慶皇帝前塵,一直嚴厲教育小皇帝不得沉迷女色囂張跋扈。這一切的一切都為日後的中興打好的深厚的基礎

    1573年,改革開始了。這場改革席捲了全國,並促進了明朝的中興。但改革往往伴隨著血腥與舊利益代表著的阻撓 ,於是一場血腥風雨就此展開。

    第一步便是嚴厲整治吏治!

    當時的朝廷已經非常腐敗。有相當一部分官員整天尋歡作樂以權謀私 ,大力打壓異己,對一些清正廉潔的官員大力誹謗誣陷。整個官場變得烏煙瘴氣,混亂不堪。但是改革勢必會影響舊勢力的既得利益 於是張先生便打著‘祖宗成憲’的口號進行變革。什麼意思呢,就是我是按照老祖宗的意思做事,改革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定下的規矩!當時是公文政治,但是因為官員不作為,使得效率非常非常低。於是萬曆元年六月,張先生提出來考成法。其具體內容較長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你只要明白它的作用就行了。

    作用:大力提升官員辦事效率。以六科都給事中的低官職鉗制六部尚書的高官職,使六科成為內閣控制六部的工具。同時增加政治考核,不合格著廢除官職。據記載,在考成法執行的萬曆九年便裁掉朝廷官員四百一十久人,地方官員九百零二人!在整頓吏治的同時張先生還大大加強了邊防,大大的改善了民族之間的關係。

    二、嚴厲懲罰貪汙徇私枉法之風,大力發展經濟“開源”、“節流”

    張先生認為僅僅是政治革新仍然不夠,其經濟與財政如果不加以改革的話仍然不行。於是便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財政策“不加賦而上用足”併為了加強其政策的實行,把下一年春季的考核同民生關係起來,“安靜宜民”著為最優 ,“虛心偽飾”與“沿襲舊套”為最劣。以此層層考核。

    三、為明朝制定長治久安的政策

    眾所周知,土地問題一直是歷朝歷代的一道難題。“富著田連阡陌,貧著無立錐之地”是很多時期底層平民的真實寫照。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與此有很大關係。於是張先生針對明朝中後期的土地嚴重兼併問題提出了“清仗田糧”並在其後提出八條原則。其中詳細內容我就不在這裡寫出來了,大致便是查明是否漏稅、區分耕地、丈量田地與丈量後劃分土地等級以便納稅、嚴厲懲罰偷稅漏稅之人,對於主動承認著免罪。萬曆八年,在一系列政治打壓下其工作在各個省完成並且效果良好。

    四、推行“一條鞭法”,大力改革

    “一條鞭法”的大致內容就是將賦稅以及徭役全部摺合成貨幣來繳納。此法規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解放了勞動力。也減少了以往納糧時的損失問題同時把繳納賦稅變得簡單起來,使得萬曆年成為明朝最富有的幾十年。

    五、嚴厲整頓教學教風,重振人才

    當時教育界普遍存在賄賂問題,人們都以名利為目標一心想走後面進入官場。張先生認為,官場腐敗的根源便是教育,必須得先從教育抓起才能從根源上杜絕腐敗。萬曆三年,張先生香神宗進奏,強烈要求“整頓學風,重振人才”,併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條例。

    大致內容是各州負責監管教學官員必須親自帶領教員與學子探討不能辦私學;嚴厲打擊賄賂一旦發現學員有賄賂、買通官府、行為傷風敗俗一旦證據確鑿無論學習多優秀,立即開除,朝廷不再錄用;學員不能妄議國事;碌碌無為,荒廢學業著立即開除,如有報復者,查明證據,交又朝廷處理。

    當然,張先生如此嚴厲改革,定然觸犯了許多人的蛋糕。一系列的彈劾定然必不可少。張先生雖然為人正直,但並非是兩袖清風之人,自然便逃不過世俗的限制,一些收賄定然必不可少。這些賄賂加上因為改革所得罪的官員為他今後留下了隱患。萬曆十年,權傾朝野的一代名輔張居正去世,年僅58歲。張先生死活,他的心腹一一下臺,而他自己也被抄家。他的一系列措施被廢除,明朝開始走下坡路,並在張先生去世六十二年後,明朝被旗人所終止

    套用鄒元標的一句話

    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爾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臣,奚愧焉!”

  • 11 # 襟亞

    開門見山:我最喜歡的是北宋的王安石。

    作為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的王安石,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當然,他也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不過,我個人真是非常的喜愛他。

    原因如下:

    第一:喜歡他的文采。

    1.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成就斐然。他擅長說理並說理透徹徹,能夠做到敘議緊密結合,先後呼應渾然一體。最著名的範例就是他的名篇《遊褒禪山記》,凡是接受過高中語文教育的人都學習過這篇散文,對於文中“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或者“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印象。他的散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歷來被作為楷模和典範學習效法。

    2.王安石的文采,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寫給仁宗皇帝的奏議《本朝百年無事劄記》和他後來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一脈相承,明褒暗貶,欲揚先抑。指明國家危機四伏,並勸勉皇帝及時的進行必要的改革。其文文曲意直,極有分寸,說服力極強。梁啟超稱讚它是“秦漢以後第一大文”。所以說,王安石的文采對於他的改革的推行也是不可或缺的。

    3.王安石在詩文創作上也同樣令人刮目相看。他積極的支援和參與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強調文章的形式雖然重要,但必須為內容服務,不能本末倒置。王安石家喻戶曉的詩例子太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試舉他的一首詞《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透過種種意象,我們最終看到的是:詩人王安石一顆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

    第二:喜歡他在政治上的有所作為。

    1.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1042年,22歲(虛歲)的王安石就考中進士,籤書淮南判官;1047年任鄞縣知縣。後來歷任群牧判官、知制告等等官職,仁宗時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到了神宗即位之後的1069年,王安石做了參知政事開始變法,次年升任宰相。從王安石的履歷可以看出,在變法之前他已經為自己的政治抱負做了二十多年的準備。雖然最終變法失敗,但是縱觀王安石的一生,他是個實幹家絕非空想家的結論是可以下的。

    2.兢兢業業為國為民。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運動。先後頒佈和推行了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等新法。雖然新法因為觸犯了特權階級的利益,遭受了保守派的極力反對,從而未見大的成效,但是對於國力的增強和推動歷史的前進都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列寧稱讚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第三:喜歡他生活儉樸的作風。

    即便是貴為當朝宰相,王安石的生活也是非常樸素的,甚至有那麼點寒酸的意思。關於王安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講究,是頗有些段子的。這些段子至今廣為傳頌,我這裡也就不再贅述了。(竊喜)

    說了這麼多,希望理由夠給我自己喜歡王安石撐腰了,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萬左右的購車預算,只考慮轎車的話,買日系的凱美瑞雅閣天籟,還是德系的帕薩特邁騰,還是別克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