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哥遊記
-
2 # 藍淚笛歪說雜史
指秦制以斬敵首多少論功晉級。後因稱斬下的人頭為“首級”。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秦並六國平話》捲上:“朝廷因此方知司馬尚背奏之言,枉害忠良。遂差趙蔥為使,賫藥酒,取司馬尚首級。”明 袁可立《明熹宗實錄·報毛文龍戰事疏》:“至於滿浦昌城之舉,當以趕殺首級,獲奸細夷器等項為實功。而不交一鋒致奴死二萬餘人,馬三萬匹,其數終有不可考。”《說唐》第四六回:“宋金剛見是叔寶,吃了一驚,戰未三合,被叔寶攔開刀,耍的一槍,刺落馬下。梟了首級,殺散眾軍,竟奔白璧關來。”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中國寸土寸金,就使汝主首級來換,也是不允。”
-
3 # 娛樂3班
為什麼人頭又叫作首級呢?難道不是“人首”更貼切嗎?雖然聽起來有點怪,難不成人頭也能分級別?
人頭肯定不能分級別的,誰會因為腦袋的胖瘦、大小不同給它分個三六九等呢?這一點倒是把“人人平等”發揮的很好。不過,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人頭還真跟“級別”二字息息相關,而“首級”的說法也是因此從軍隊中流傳開來的。
用“首級”來指我們的腦袋,其實還是十分形象的,畢竟“首”本來就有人頭的意思,是人身體上最頂端的部位,只是這個“級”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實際上,我們說它可以詮釋為“級別”,還真不是在亂說。人頭,在古代軍隊中往往能成為爵位、軍職的代名詞,是讓人在軍隊這個大環境中“升級”的利器。
之所以這麼說,要從秦漢時期的一條軍規說起。秦漢時期的中國歷史,少不了“戰爭”二字,不管是中原內部的戰亂鬥爭,還是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彬彬摩擦,都給軍隊帶來了很大壓力。當然,有壓力就有動力,不打仗怎麼能得到戰功呢?只是,戰功如何計算就是很大的難題,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在將軍眼皮底下立功,或者得到捨身救駕機會的,戰場上這麼混亂,誰知道他們都殺敵多少、立了什麼功?總不能每人身後都派個檢察人員記錄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隊有了這樣的規定:根絕敵人的人頭數量來計算軍功並進行封賞,斬一顆人頭,就賜一級爵位。這麼一來腦袋就成了軍功的等價物了,以一換一,簡單明確,十分有效。而且,選著腦袋來替代也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古代有“斬首”的刑罰,斬首本身對敵人帶有一定的侮辱性,有利於打擊敵人計程車氣;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有所偏頗,如果是用胳膊、腿、耳朵等其他位置來代替,誰知道敵人是傷還是死呢?腦袋就不一樣了,只要斬下,就代表殺敵,十分簡單。
所以,敵人的人頭就成了軍隊裡的香餑餑,與現代人人都愛的人民幣有著一樣的地位。因為它與士兵在軍隊中的級別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首”就跟“級”聯絡在了一起,而且僅僅在軍中有這樣的習慣。不信,你看誰在現實生活中稱別人的腦袋為“首級”呢?
想想這個場景·····
“嘿,老王,你兒子的首級不小啊!一看就聰明。”
“你說誰首級呢?是不是找抽啊!
看看這詞一出,人家就能感覺到濃濃的敵意,以為你故意挑釁呢。這就是詞語的語境導致的,因為“首級”本來就是稱呼敵軍的詞彙。
可惜的是,軍隊中的“手機制度”原本是刺激軍人積極殺敵的獎勵制度,卻漸漸暴露了弊端。軍隊中的一顆敵軍人頭,就像撒在人群裡的人民幣一樣,只會引得紛紛哄搶,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互相攻擊、殘殺的後果。士兵們為了得到一顆腦袋、得到爵位的獎賞,那真的是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回頭還要更勇猛地跟戰友爭搶一番,說不定就要因為“窩裡亂”導致一兩個士兵犧牲,這才是悲哀。《史記》中就記載,項羽自刎後,腦袋被人取走,不過他作為劉邦的最大對手,地位自然非同一般,腦袋沒了身體也可以邀功。士兵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甚至出現“相殺者數十”的場面,實在難以直視。
因此,從北宋開始,首級制度就在軍隊中銷聲匿跡,只留下這個特殊的詞語,記錄了那段特殊的歷史和不一樣的軍隊制度。
-
4 # 愛分享的九零後
秦漢時期,軍隊作戰有一條獎勵制度,凡是斬下敵人的一個人頭者,賜爵一級。古人稱頭為首,一首一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頭顱叫做“首級”了。
-
5 # 夢中晴雨
這個我理解的並不繁雜,我沒在古書中找答案,僅憑的感覺而說。假若您遇見一個人,先去看腳,或臀,或乳胸,您絕對認不準。當您目光觸碰Ta的面目的剎那,就認準了這個人。為什麼呢?因為首(頭)是神經的總指揮,也是首腦機構在在部分,是人體的最重要部位,是位居第一位的,也是最高級別的。再比如一個人沒腿還可以活著,大家都可能見過,但大家一定沒見過一個沒有頭的人活著走路!還不得把人嚇死?所以首在這裡我體會理解是第一的意思。謝謝!
-
6 # 紅枸杞紅
為什麼人頭又叫作首級呢?難道不是“人首”更貼切嗎?雖然聽起來有點怪,難不成人頭也能分級別?
人頭肯定不能分級別的,誰會因為腦袋的胖瘦、大小不同給它分個三六九等呢?這一點倒是把“人人平等”發揮的很好。不過,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人頭還真跟“級別”二字息息相關,而“首級”的說法也是因此從軍隊中流傳開來的。
用“首級”來指我們的腦袋,其實還是十分形象的,畢竟“首”本來就有人頭的意思,是人身體上最頂端的部位,只是這個“級”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實際上,我們說它可以詮釋為“級別”,還真不是在亂說。人頭,在古代軍隊中往往能成為爵位、軍職的代名詞,是讓人在軍隊這個大環境中“升級”的利器。
之所以這麼說,要從秦漢時期的一條軍規說起。秦漢時期的中國歷史,少不了“戰爭”二字,不管是中原內部的戰亂鬥爭,還是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彬彬摩擦,都給軍隊帶來了很大壓力。當然,有壓力就有動力,不打仗怎麼能得到戰功呢?只是,戰功如何計算就是很大的難題,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在將軍眼皮底下立功,或者得到捨身救駕機會的,戰場上這麼混亂,誰知道他們都殺敵多少、立了什麼功?總不能每人身後都派個檢察人員記錄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隊有了這樣的規定:根絕敵人的人頭數量來計算軍功並進行封賞,斬一顆人頭,就賜一級爵位。這麼一來腦袋就成了軍功的等價物了,以一換一,簡單明確,十分有效。而且,選著腦袋來替代也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古代有“斬首”的刑罰,斬首本身對敵人帶有一定的侮辱性,有利於打擊敵人計程車氣;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有所偏頗,如果是用胳膊、腿、耳朵等其他位置來代替,誰知道敵人是傷還是死呢?腦袋就不一樣了,只要斬下,就代表殺敵,十分簡單。
-
7 # 東方神蹟
古代戰爭後論功行賞,你說你殺了幾個敵人,拿什麼證明?就用敵人的腦袋證明,有的人殺的多了提著腦袋到處跑也不方便,也可以用耳朵代表
-
8 # 藏寶閣影視
評定軍功的大小主要看殺敵的多寡。戰國時清點記功,有采取割敵左耳的方式。如《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其中“馘”就是割敵耳朵的含義,意為殺了 100多人。 “首”和“級”聯絡起來源於秦國的商軟變法。商鞅廢除原來的爵位世襲制度,代之以二十級軍功制度。
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具體規定為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 (首級)。就是說在戰後,要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甲士”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 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殺敵人5個“甲士”可擁有5戶人的僕人 這樣,斬獲敵人頭顱就和級別聯絡起來,因此稱為“首級”。
秦國的二十級軍功制度保證了秦軍的戰鬥力,秦軍因此成為“虎狼之師”,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這種制度也有弊端,後來發生將領以屠殺百姓取頭邀功或士兵為爭功而自相殘殺的情形。北宋時,該制度在大將狄青的提議下廢除。
-
9 # 張洪豔18
首級這一稱謂非常古老,商鞅輔佐秦孝公變法時,為了獎勵軍功,設定了二十等爵制,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
《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其意是戰場中斬殺一個敵人的的頭顱授予一級爵位,做官的話可做五十石之官,斬殺兩個敵人的頭顱授予二級爵位,做官的話可做百石之官……以此類推。
一“首”一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人頭叫首級了。首級制度本是為鼓勵士兵奮勇殺敵,孰料士兵們為首級,竟經常互相殘殺或濫殺無辜百姓。
北宋仁宗時期,大將狄青所轄軍營為一首級之權,將士數百人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平暴之後,立刻上書仁宗,陳述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建議予以廢除。從那以後,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跡了。
-
10 # 啥卡拉卡
“首”是象形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頭的意思。金文中,上半部分指的是頭皮和毛髮,下半部分則指的是人的臉部和五官。首級也是表示頭顱的含義。
“首”和“級”聯絡起來源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廢除原來的爵位世襲制度,代之以二十級軍功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具體規定為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就是說在戰後,要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甲士”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殺敵人5個“甲士”可擁有5戶人的僕人。
這樣,斬獲敵人頭顱就和級別聯絡起來,因此稱為“首級”。秦國的二十級軍功制度保證了秦軍的戰鬥力,秦軍因此成為“虎狼之師”,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這種制度也有弊端,後來發生將領以屠殺百姓取頭邀功或士兵為爭功而自相殘殺的情形。北宋時,該制度在大將狄青的提議下廢除。
-
11 # 嬌嬌姐的生活日常
大家好,我是嬌嬌姐,現在我來回答古代軍隊為什麼把人頭稱為首級,這個問題!“首”指的是頭的意思,為什麼叫首級,首和級要一塊使用!因為“首級”的稱呼和中國的軍功制度有關,戰國時期推行以敵軍的頭顱數量論功行賞,就是把敵軍殺死後把頭顱帶回去,頭顱的數量越多,代表殺死的敵軍越多,賜予的爵位就越大,爵位大那麼他的等級就越高,所以人頭與等級直接相關,因此人們就把“首”和“級”聯絡在一起,“首級”一詞就誕生了,這就是為什麼把人頭稱為首級的原因,謝謝大家,如果大家認可幫忙,點贊,評論,關注!
-
12 # 花開水不流
春秋戰國時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改革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戰,首創首級軍功制,即為其變法中的“獎軍功”。《漢書》載:“商君(商鞅於秦有功,被尊為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在規定下軍功如何獲取後,商鞅又大力加強軍功在秦國的作用,《史記》中載,在秦國,“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古人稱頭為首,後因商鞅創首級軍功制,中言:“一首一級”,故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人頭稱為首級)
北宋仁宗時期,大將狄青所轄軍營為一首級之權,將士數百人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平暴之後,立刻上書仁宗,陳述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建議予以廢除。從那以後,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跡了。
-
13 # 肥肥大狗熊
這就是古代人的文明。戰鬥中雖然奮力殺敵,對死者還是遵重的。就連那些死刑犯,臨斬時還要酒肉招待,讓其吃頓飽飯再斬。關羽被東吳殺害,將其首送於曹操。曹操以木為身合首重葬之。東吳以木雕首合身重葬之,劉備以木雕全身像重葬之。
我解放軍仁義,國軍將軍張齡甫被擊斃後,也於以厚葬。成大事者不辱死者,歷來如此
-
14 # 一枚歡樂馬
為什麼人頭又叫作“首級”呢?
難道不是“人首”更貼切嗎?雖然聽起來有點怪…
難不成人頭也能分級別?
人頭肯定是不能分級別的,誰會因為腦袋的胖瘦、大小不同而給它分個三六九等呢?這一點倒是把“人人平等”發揮得很好。不過,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人頭還真跟“級別”二字息息相關,而“首級”的說法也是因此從軍隊中流傳開來的。
用“首級”來指我們的腦袋,其實還是十分形象的,畢竟“首”本來就有人頭的意思,是人身上最頂端的部位,只是這個“級”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實際上,我們說它可以詮釋為“級別”,還真不是在亂說。人頭,在古代軍隊中往往能成為爵位、軍職的代名詞,是讓人在軍隊這個大環境中“升級”的利器。
之所以這麼說,要從秦漢時期的一條軍規談起。秦漢時期的中國歷史,少不了“戰爭”二字,不管是中原內部的戰亂鬥爭,還是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頻頻摩擦,都給軍隊帶來了很大壓力。當然,有壓力就有動力,不打仗怎麼能得到戰功呢?只是,戰功如何計算就是個很大的難題,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在將軍眼皮底下立功,或者得到捨身護駕機會的,戰場上這麼混亂,誰知道他們都殺敵多少、立了什麼功?總不能每人身後派個監察人員記錄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隊有了這樣的規定:根據敵人的人頭數量來計算軍功並進行封賞,斬一顆人頭,就賜一級爵位。這麼一來,腦袋就成了軍功的等價物了,以一換一,簡單明確,十分高效。而且,選擇腦袋來代替也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古代有“斬首”的刑罰,斬首本身對敵人帶有一定的侮辱性,有利於打擊敵人計程車氣;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有所偏頗,如果是用胳膊、腿、耳朵等其他位置來代替,誰知道敵人是傷還是死呢?腦袋就不一樣了,只要斬下,就代表殺敵,十分簡單。
所以,敵軍的人頭就成了軍隊裡的香餑餑,與現代人人都愛的人民幣有著一樣的地位。因為它與士兵在軍隊中的級別有著直接的關聯,所以“首”就跟“級”聯絡在了一起,而且僅僅在軍中有這樣的習慣。不信,你看誰在現實生活中稱呼別人的腦袋為“首級”呢?想想這個場景……
“嘿,老王,你兒子的首級不小啊!一看就聰明。”
“謝……不對,你說誰首級呢?是不是找抽啊!”
看看,這詞一出,人家就能感覺到濃濃的敵意,以為你故意挑釁呢。這就是詞語的語境導致的,因為“首級”本來就是稱呼敵軍的詞彙。
可惜的是,軍隊中的“首級制度”原本是刺激軍人積極殺敵的獎勵制度,卻漸漸暴露了弊端。軍隊中的一顆敵軍人頭,就像撒在人群裡的人民幣一樣,只會引得紛紛哄搶,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互相攻擊、殘殺的後果。士兵們為了得到一顆腦袋、得到爵位的獎賞,那真是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回頭還要更英勇地跟戰友爭搶一番,說不定就要因為“窩裡亂”導致一兩個士兵的犧牲,這才是悲哀。《史記》中就記載,項羽自刎之後,腦袋被人取走,不過他作為劉邦的最大對手,地位自然非同一般,腦袋沒了身子也可以邀功。士兵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甚至出現“相殺者數十”的場面,實在難以直視。
到了後期,“首級制度”的弊端就更大了。邊關有將士為了獲得爵位,便“殺良冒功”,用普通百姓的腦袋充當敵軍,不僅沒能殺敵衛國,還因為這一制度導致百姓無辜遭難。更有甚者,人頭一度成為金貴的交易品,有錢人從其他士兵手裡買下人頭,自然就可以加官晉爵,實在是比捐官更簡單快捷的方式,但也使“首級制度”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因此,從北宋開始,首級制就在軍隊中銷聲匿跡,只留下這個特殊的詞語,記錄了那段特殊的歷史和不一樣的軍隊制度。
-
15 # 小豚歷史課
首級,顧名思義,靠敵人的頭顱來提升自己的爵位等級。
首級這個稱呼源自戰國時期秦國的大改革家商鞅,正是他的一系列改革使秦國成為了戰國最強大的諸侯國,商鞅提出軍功爵的制度,把爵位分為二十個等級,而前八級的晉升,就是透過在戰場上殺敵,每殺一個敵人,並把敵人的頭顱帶回來就可以晉升一級。獲得一個敵人的“首”就可以升一“級”的爵位,所以也叫“首級”,所以後來就把斬下的敵人的頭顱叫做首級。
▲商鞅畫像
首級制度的雖然可激勵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但是它的缺點也是極其明顯的,士兵往往因為爭奪一個首級而互相殘殺,甚至殺害普通百姓來冒充敵人的首級,有些沒有軍功計程車兵甚至可以透過買賣而得到首級。
北宋名將狄青手下的將士曾經為了爭奪一個首級,幾百人互相殘殺起來,狄青看到了首級制度的弊端,上書宋仁宗,請求廢止首級制度,從此首級制度便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狄青畫像
-
16 # 崩飆血
為什麼人頭又叫作首級呢?難道不是“人首”更貼切嗎?雖然聽起來有點怪,難不成人頭也能分級別?
人頭肯定不能分級別的,誰會因為腦袋的胖瘦、大小不同給它分個三六九等呢?這一點倒是把“人人平等”發揮的很好。不過,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人頭還真跟“級別”二字息息相關,而“首級”的說法也是因此從軍隊中流傳開來的。

用“首級”來指我們的腦袋,其實還是十分形象的,畢竟“首”本來就有人頭的意思,是人身體上最頂端的部位,只是這個“級”實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實際上,我們說它可以詮釋為“級別”,還真不是在亂說。人頭,在古代軍隊中往往能成為爵位、軍職的代名詞,是讓人在軍隊這個大環境中“升級”的利器。
之所以這麼說,要從秦漢時期的一條軍規說起。秦漢時期的中國歷史,少不了“戰爭”二字,不管是中原內部的戰亂鬥爭,還是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彬彬摩擦,都給軍隊帶來了很大壓力。當然,有壓力就有動力,不打仗怎麼能得到戰功呢?只是,戰功如何計算就是很大的難題,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在將軍眼皮底下立功,或者得到捨身救駕機會的,戰場上這麼混亂,誰知道他們都殺敵多少、立了什麼功?總不能每人身後都派個檢察人員記錄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隊有了這樣的規定:根絕敵人的人頭數量來計算軍功並進行封賞,斬一顆人頭,就賜一級爵位。這麼一來腦袋就成了軍功的等價物了,以一換一,簡單明確,十分有效。而且,選著腦袋來替代也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古代有“斬首”的刑罰,斬首本身對敵人帶有一定的侮辱性,有利於打擊敵人計程車氣;另一方面,也不必擔心有所偏頗,如果是用胳膊、腿、耳朵等其他位置來代替,誰知道敵人是傷還是死呢?腦袋就不一樣了,只要斬下,就代表殺敵,十分簡單。
所以,敵人的人頭就成了軍隊裡的香餑餑,與現代人人都愛的人民幣有著一樣的地位。因為它與士兵在軍隊中的級別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首”就跟“級”聯絡在了一起,而且僅僅在軍中有這樣的習慣。不信,你看誰在現實生活中稱別人的腦袋為“首級”呢?

想想這個場景·····
“嘿,老王,你兒子的首級不小啊!一看就聰明。”
“你說誰首級呢?是不是找抽啊!
看看這詞一出,人家就能感覺到濃濃的敵意,以為你故意挑釁呢。這就是詞語的語境導致的,因為“首級”本來就是稱呼敵軍的詞彙。
可惜的是,軍隊中的“手機制度”原本是刺激軍人積極殺敵的獎勵制度,卻漸漸暴露了弊端。軍隊中的一顆敵軍人頭,就像撒在人群裡的人民幣一樣,只會引得紛紛哄搶,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互相攻擊、殘殺的後果。士兵們為了得到一顆腦袋、得到爵位的獎賞,那真的是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回頭還要更勇猛地跟戰友爭搶一番,說不定就要因為“窩裡亂”導致一兩個士兵犧牲,這才是悲哀。《史記》中就記載,項羽自刎後,腦袋被人取走,不過他作為劉邦的最大對手,地位自然非同一般,腦袋沒了身體也可以邀功。士兵為了爭奪項羽的遺體,甚至出現“相殺者數十”的場面,實在難以直視。

因此,從北宋開始,首級制度就在軍隊中銷聲匿跡,只留下這個特殊的詞語,記錄了那段特殊的歷史和不一樣的軍隊制度。
-
17 # 愛鏟史的貓
於千軍萬馬中取上將之首級,這應該是古代士兵最想做到的事了。這裡面不僅是對士兵勇猛之體現,也蘊含了士兵進階的可能。那麼這個首級是為何物,又為何對士兵如此重要?
一將功成萬骨枯,要枯也是先從頭枯。古代奮勇殺敵斬首的將士,才是好將士說到古代歷史,那麼戰爭史不得不說。冷兵器時代,士兵們奮勇戰鬥,如何計算貢獻?不會像今天微信運動那樣,計算步數吧?答案當然不是步數,而是敵人的頭。
首級何來?首級,是古代人對頭顱的別稱,尤其是古代軍隊。古人把頭又稱“首”,這個大家看過文言文都知道,那麼這個“級”又為什麼呢?這一切還得從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始說起。
商鞅變法前,古代計程車兵基本就是替人打仗,殺敵就算再多脫了軍裝之後還是農民,功勞都是將領的,而這些將領基本就是宗室子弟。所以古代計程車兵很憋屈,捨身往死還沒有功勞,自然積極性就不高了。這個現象因為一個人改變了,他就是商鞅。
商鞅像
商鞅變法,別的咱們不說,有一條今天必須說,那就是鼓勵軍功。什麼意思?就是說普通士兵透過斬下敵軍頭顱來獲得功勞,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一首一級,首級就這麼來了。這一條政策改變了普通士兵的道路,他們透過奮勇廝殺,也可以成為將軍,將領也不再是宗室子弟的特權。透過這條改革,秦國獲得了一支驍勇善戰的“虎狼之師”,這是秦國能統一六國的重要原因。而商鞅提出的軍功制度,有二十級,你想想,那得有多少首級,難怪後世東漢蔡琰有詩言: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由此可見,首級獎勵軍功,刺激了士兵積極性,被後世王朝所沿用,造就了無數慘烈的戰爭。相傳秦朝戰神白起,長平之戰中就坑殺了四十萬軍丁,可謂是慘烈。
秦二十級軍功制
馬上掛不下那麼多首級怎麼辦?那簡單,割耳朵和剜鼻子。以首級計算軍功,可以有效刺激士兵去作戰,但是頭畢竟還是大的,再要是碰到一隊大頭士兵,那更不得了。那怎麼辦,總不能丟掉吧,那可是一級一級的軍功呀?古人還是聰明,頭佔地方,那就割耳朵吧,而且得是左耳朵。為什麼是左耳呢?因為古人以左為尊,以左耳為標誌來計算,還有效避免謊報軍功。《神鵰俠侶》裡,楊過為了送郭襄生日禮物,就把襄陽城外的蒙古兵全部殺了還割下一袋耳朵。這禮物,可謂是重口味呀。
戰場割首級
除了割耳朵,古代軍隊還以割鼻子作為軍功計算,道理和割耳朵一樣,不僅可以證明殺敵數量,還可以減少空間佔用,可謂是一舉兩得。
-
18 # 太史春秋
首級是指人的腦袋,即脖子以上部位,首級一詞源自於古代的軍功獎勵。
“秦法,斬首多為上功。謂斬一人首,賜爵一級, 故謂秦為首功之國也。”——《史記·索引》唐·司馬貞
從上面一段話可以看出,把人頭稱為首級,源自秦漢時期軍隊的一種獎勵制度。
為了鼓勵士兵勇猛作戰,規定作戰期間,凡斬獲敵人一個腦袋,便可獲得一級爵位的賞賜。
比如楚漢相爭時,劉邦也曾透過這種獎勵制度鼓舞士兵斬殺項羽。只不過項羽的人頭比較“貴”,獲得後不止升一級爵位,而是可以封萬戶侯。
因此項羽戰敗身亡後,漢軍士兵蜂擁上前搶奪項羽屍首,人馬相互踐踏,死傷幾十人。
秦朝軍隊的強大與勇猛,和“斬敵一首,獲爵一級”的獎勵制度是分不開的。這個制度在秦朝滅亡以後也被其他朝代所沿用。
不過到了後來,這個制度卻逐漸變了性質,原因有兩點:
一是有計程車兵為了獲得更多封賞,悄悄胡亂殺人,以此充當敵軍腦袋
在影視作品《朱元璋》裡面便有一個情節,朱元璋還是和尚的時候,便差點被起義軍殺掉充當戰利品,還好被馬皇后救了。
二是買賣敵人首級
獲得敵軍首級而有功計程車兵,為了掙錢,將自己斬獲的敵人腦袋賣給其他計程車兵,其他士兵透過購買敵人腦袋拿著去領賞。這樣一來,這個獎勵制度的性質就變了。
基於這兩種情況的存在,到了北宋時期,大將狄青向仁宗皇帝說明“一首一級”獎勵制度的弊病,仁宗因此下令廢除了首級獎勵制度。
所以從字面上來理解,“首”是指頭,“級”是指拜爵一級,稱為“一首一級”。時間一長,首和級兩個字連用,就變成了一個新詞:“首級”,這個詞便成了人頭的代稱。
但是要知道,這個代稱往往流行於古代的軍中,帶有一定的火藥味,特指被砍下來的人頭。因此我們千萬不能隨便稱別人的頭為首級!
-
19 # 小齊說故事
古時指斬下的人頭。
秦 商鞅變法時,搞 軍功爵制。前八級的升級,是在戰場上殺一個敵人,把頭(首)提回來就升一級。因為拼一個“首”就可以升一“級”,所以“首”也叫“首級
首級是古人對人頭的別稱,為什麼腦袋又叫“首級”呢?原來秦漢之初,軍隊設立了一種作戰有功的人嘉獎的制度:凡是斬下敵人的一個人頭,賜爵一級。古人稱頭為首,一“首”一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人頭叫首級了。首級制度本是為鼓勵士兵奮勇殺敵,孰料士兵們為首級,竟經常互相殘殺或濫殺無辜百姓。
北宋仁宗時期,大將狄青所轄軍營為一首級之權,將士數百人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平暴之後,立刻上書仁宗,陳述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建議予以廢除。從那以後,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跡了。
有個成語叫做“斬首示眾”,這裡的首就是腦袋的意思。為什麼古代人把人的腦袋叫做首級?這還要從古代的制度開始說起。
在古代行軍打仗之中,擒賊先擒王,所以誰砍下對面首領的腦袋就有獎勵,官升一級。因為人的腦袋載人的最高處,古城為首,在部隊之中又可以把對方指定人的腦袋拿過來換取官升一級,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首級。
不過首級制度它的弊病,因為首級可以換取官職,在一些富家子弟,他們想要升官,就和士兵溝通好,用錢進行買來首級,因此在當時首級成為了商品;在項羽死後,他的腦袋被人割去了,士兵看到項羽的身體在哪裡,項羽是何等人,拿了項羽的肢體也可以去領賞,於是士兵開始互相爭搶,最終導致數10人死亡。這樣的事情在部隊中出現過很多次,至於到後來明朝的時候,明仁宗權衡利弊,認真聽取建議,取消了首級制度。
首就是人體的頭部,級就是軍功級別。首與級相組合,源於戰國時代的秦國“商鞅變法”對軍人晉級軍功的具體規定,即斬殺敵方士兵後割下其頭顱作為晉升軍功的物證,一顆頭顱可獲得晉爵一級、田宅一處和幾個奴僕的獎勵,共二十級。這個規定對秦軍士兵的誘惑太大了,所以秦國終於能夠掃平六合,一統華夏,與秦軍的兇殘屠殺是分不開的。
商鞅變法之前,諸侯或古代部落之間也有割下敵方士兵身體某一部位作為論功行賞的先例,比如左手、左耳或右手、右耳等。商鞅開創了割下首級論功行賞的惡例。這個殘忍的軍功晉級制度最終讓商鞅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享受到了“五馬分屍”的酷刑。
在逐步推行的過程中,有人拿右耳朵充當左耳朵從而冒領軍功,為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又開始推行以敵軍頭顱的數量論功行賞。即把敵軍殺後要把的頭顱砍下帶回去,人頭的數量越多,代表殺死的敵軍越多,賜予的爵位就越大,等級就越高,所以人頭與等級直接相關。漸漸地人們就把“首”和“級”聯絡在一塊使用。 “ 首級”一詞就這樣產生了,這種制度也存在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有的將領為謊報戰功而屠殺老百姓,取其頭顱以邀軍功。
-
20 # 穿越時空的經典
首”是象形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頭”的意思。金文中,上半部分代指頭皮和毛髮,下半部分則指人的臉部和五官。“首級”也是表示頭顱的含義,那麼“首”和“級”是從什麼時候起聯絡到一起的呢?這與中國古代的軍功制度密不可分。
“首”和“級”聯絡起來源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廢除原來的爵位世襲制度,代之以二十級軍功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具體規定為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就是說在戰後,要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甲士”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殺敵人5個“甲士”可擁有5戶人的僕人。
這樣,斬獲敵人頭顱就和級別聯絡起來,因此稱為“首級”。秦國的二十級軍功制度保證了秦軍的戰鬥力,秦軍因此成為“虎狼之師”,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這種制度也有弊端,後來發生將領以屠殺百姓取頭邀功或士兵為爭功而自相殘殺的情形。北宋時,該制度在大將狄青的提議下廢除。
回覆列表
“首”是象形字,在古代漢語中就是“頭”的意思。金文中,上半部分代指頭皮和毛髮,下半部分則指人的臉部和五官。“首級”也是表示頭顱的含義,那麼“首”和“級”是從什麼時候起聯絡到一起的呢?這與中國古代的軍功制度密不可分。
秦漢之初,軍隊建立了一種作戰有功的人嘉獎的制度:凡是砍下敵人的一個人頭,賜爵一級。古人稱以頭為首,一“首”一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人頭叫首級了。首級制度本是為鼓勵士兵奮勇殺敵,孰料士兵們為首級,竟經常互相殘殺或濫殺無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