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音樂精靈兔

    中國的第五代導演諸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他們在未進入商業大片時代的時候身上都揹負著較強的人文意識。他們在其影視作品中都會把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和民族性的東西加入進去並以電影作為載體向世界傳達中國的軟文化。他的身上有民族意識,更有家國情懷,也有不世俗的創意,我們看過了太多主旋律的致敬。

    可在張藝謀的身上好像沒有傳統的文縐縐,一味說著偉大,即使是正能量的東西也能獲得14億甲方的認可。攝像師出身的張藝謀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畫面感,而且對色彩的雕琢也恰到好處,在他的電影中,觀眾欣賞到的是清新、唯美、別緻的映象世界和多彩的畫面。從《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母親》、《滿城盡帶黃金甲》、《英雄》到《十面埋伏》……

    誇張熱烈的色彩不僅成功塑造了無數美妙的畫面,而且增添了影片獨特的觀賞性和審美性。在電影中,張藝謀將色彩的敘事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張藝謀對色彩有著特殊的偏愛,甚至達到了痴醉和偏執的境地。以色彩講故事雖不是張藝謀的首創,但他是做得最好的。張藝謀對色彩的處理不僅體現出獨特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 ,而且將中國電影推向了嶄新的高度。

    到了諸如奧運、G20、70週年聯歡等大型活動的時候,我們能想到的導演似乎只有張藝謀,而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導演依舊是他。不是中國只剩這麼一個導演,而是中國只有一個張藝謀。

  • 2 # 青檸之戀55

    張藝謀是中國著名導演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同樣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早期充滿了非常濃郁的人文情懷和民族情感。而在之後,也嘗試了武俠片《英雄》並大獲成功,足以證明他的實力。

    首先說一下張藝謀電影在國際上的獲獎情況:

    《紅高粱》: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菊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女演員銀獅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活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

    《一個都不能少》: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我的父親母親》: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英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北美連續兩週的票房冠軍。

    《十面埋伏》:剛剛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張藝謀的電影產量並不高,可以說幾乎他的每部電影都在國內國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戛納、威尼斯、柏林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知名度最高、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在當今國際影壇上,像他這樣在三個電影節上都獲得這麼多榮譽的導演也屈指可數吧。

  • 3 # 子墨老師

    張藝謀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色彩語言。肖似化程式碼、修辭性程式碼、風格化程式碼共同構成了張藝謀電影的紅色程式碼能指。紅色折射時代與社會、刻劃人物及心理、營造意象與意境、表現思想與哲理,體現了豐富的美學價值。紅色整合民俗、涉指倫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蘊含。以紅色為基調的多色彩結構,與電影其他要素共同構成張藝謀電影的視聽語言系統,最終形成一種新的電影藝術理念,一種新的電影文化氛圍。

  • 4 # 鄭捕頭

    在電影情節裡,至少有兩個人是在電影院看電影時被抓的,而且看的都是《英雄兒女》。一個是《埋伏》裡牛振華扮演的嫌疑犯,另一個就是《一秒鐘》裡張譯扮演的勞改犯父親。

    確切地說,張譯扮演的勞改犯被眾人抓住時,看的也不是《英雄兒女》,而是它的加片,也就是那個時代的宣傳片,正名叫新聞簡報。《英雄兒女》裡演的是別人是兒女,而這個父親在銀幕上看到的是自己六年未見的女兒。他的女兒在這部宣傳片裡,鏡頭只有一秒鐘。為了這一秒鐘,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張譯扮演的主人公經歷曲折,張藝謀這部《一秒鐘》也命運多舛,多次因為“技術原因”缺席國內外一些電影活動。好在最後的最後,它還是上映了,宣傳語是“如約歸來”。

    故事並不複雜。

    正在服刑的父親從勞改農場逃出來,就為了看一眼新聞簡報上的女兒。他上一次見到的女兒只有8歲,銀幕上的她已經14歲了。然而這段片子的膠片被偷來搶去,幾經損毀之後,終於還是呈現在大銀幕上。這位如願以償的父親,最終也被抓回農場繼續服刑。

    這部電影是2019年初被很多觀眾獲知的。我看到大致劇情的第一反應,就是感覺它應該取材於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小說就是從逃犯陸焉識跑幾十里路,偷偷去看女兒出現的科教片開始。

    不過除了風雪道路上的坎坷,陸焉識看到女兒的過程還算比較順利,而且那部反映根治血吸蟲內容的科教片,女兒出現的時間絕不止一秒鐘。陸焉識看著那個白大褂不由自主流下淚來,以至於趕回農場的路上還在哭,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下眼淚立刻結冰。作為“反革命”分子的陸焉識,被判無期徒刑,他本來已經對生死看淡,但從見到女兒身影的一刻起,他又獲得活下去的希望,他感覺到日子是值得熬的,命是值得保住的。

    然而,這只是小說《陸犯焉識》裡的內容,《一秒鐘》也是講父女,也是講逃犯,也是講電影,甚至也是講西北,但兩者有很大不同。

    就像張藝謀2014年根據《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沒有辦法呈現更多反映歷史運動內容一樣,這部《一秒鐘》也無法在這方面做更多刻畫。

    另外當勞改父親看到片中的女兒學工扛麵粉過於賣力,怪她不該和大人爭著幹活,放映員說,她只有爭著幹活兒,才能夠消除你對她的影響。

    有關那段歷史的情節,大概也就這麼多。我不知道是原來就只有這麼多,還是張藝謀他們這一年多根據有關意見,剪到了只剩這麼多。

    電影裡有兩個公認會演戲的演員,一個是張譯,一個是範偉。

    這幾年張譯簡直成為演技好的代名詞,出現在多部表現表演功力的電影當中,包括《我和我的祖國》裡的科技工作者,《八佰》裡的老算盤,甚至包括《我不是潘金蓮》裡的賈聰明。或者可以說,有些電影並不是那麼考驗功力,但張譯只要參與其中,就能奉獻出上好的表演。

    張譯為《一秒鐘》剃了光頭,把自己瘦到了110斤。好演員不讓觀眾齣戲,儘管你知道那是扮演過不同角色的演員張譯,但你更願意相信他就是那個苦苦尋找女兒的父親。

    順便提一句,此前看劇情介紹說,這位父親的女兒已經去世,因此那個電影鏡頭對他來說尤為珍惜。不過《一秒鐘》從頭到尾看下來,女兒去世的資訊表達並不十分清晰,只是在那個一直搗亂的小女孩兒喊出他女兒會被面袋子壓死的時候,他表現出暴怒這一點才看出一些端倪。

    範偉永遠是那麼好。範偉的好處在於,儘管他在這樣一個悲苦的故事中不時表現出一些喜劇感,你也不會認為這有多麼突兀。換作有些演喜劇居多的演員,就很難逃脫觀眾如此的觀感。

    前幾天還想到,張藝謀是國內最為人稱道的導演之一,範偉是國內最為人稱道的演員之一,兩個人從業幾十年,如今都到了一把年紀,但在《一秒鐘》之前居然一次都沒有合作過。想想有些不可思議。

    要知道,一般總是被拿來和張藝謀進行類比的陳凱歌和馮小剛,此前都請範偉演過作品,馮小剛更是多次啟用,哪怕只是驚鴻一瞥。

    扮演小女孩兒的新演員叫劉浩存,據說上高中時就被張藝謀選中,因學業為主無法拍片,這一次終於有機會合作。不能不說張藝謀選女演員總是獨具慧眼,基本沒有失手過,當初廣受批評的周冬雨,後來憑藉一個個紮實的作品,如今也成為國內一線女演員。

    如果說不足,我感覺小女孩兒的口音過於接近普通話,不太像那個時代西北地區的角色,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地方腔。

    電影膠片是全片的中心,所有故事都圍繞它進行。當放映員說這些膠片磨損太嚴重不能再用的時候,我想到這時候可以讓這位父親提出請求,既然無法使用能不剪一小段女兒鏡頭的膠片給自己。

    電影沒有這樣設計,好在後來還是巧妙地利用另一種形式,表達出類似的情感。

    我喜歡那個情節。放映員為這個父親專門放映新聞簡報,看了一遍他的反應並不激動,只是要求再放一遍。等第二遍放完,透過放映小窗戶看片子的他轉過身來,淚流滿面。

    這是為什麼呢?正在長身體的女兒六年沒有見過,第一遍看他也不確信哪個人是她,於是再細細尋找並最終確認,才因為想念大哭起來,這才對放映員說,“一秒鐘太短,不夠”。

    《一秒鐘》中的放映員工作出現疏忽,我今天所看的那一場,放映員似乎也出了問題。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遇到不含彩蛋的電影正片全部結束,影廳裡卻遲遲不亮燈。

    我和另外四個觀眾零星地坐在座位上,看著片尾的電影拍攝畫面,聽著劉浩存演唱的主題歌,直到銀幕上的光全部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牧,在《贈別》裡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