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駱駝9777

    杜牧,在《贈別》裡是怎樣形容少女漂亮的?

    杜牧《贈別》詩,共寫兩首

    可謂和題目非常相襯,一首詩是贈,一首詩是別,合起來《贈別》。

    題主說的描寫少女的漂亮,就是前一首詩贈;

    原文;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

    簡述:

    輕盈的體態,美麗且動人,十三四歲的處女,正值豆蔻年華,好似梢頭二月初綻開的花朵。

    揚州路上,十里長街,歌廳舞樓並排而立。笙管笛簫,不絕於耳,一年四季皆春天。可我都無心戀看,根本沒有一點比得上這少女。

    咱們多說幾句,

    揚州城為什麼這麼繁華?

    這還得從歷史上一個奢靡皇帝隋煬帝楊廣說起。

    晉王楊廣,在公元589年至599年,在江南重鎮揚州,苦心經營,打造成他人生輝煌的起點。

    晉王楊廣在604年登基以後,史稱隋煬帝。

    他在位期間一共三下揚州,並且開挖了南北水路大通道大運河,從北京通州直通揚州城。

    隋煬帝楊廣把揚州看做是他的第二故鄉和後備皇城。

    經過隋煬帝楊廣的精心施策謀劃,揚州日漸繁華,成了江南水鄉重鎮。

    隋朝奢靡皇帝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所以唐朝的杜牧,在詩中寫的十里繁華長街,是非常貼切的。

    圖片已編輯,

  • 2 # 冷雨似箭

    杜牧《贈別》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場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娉娉嫋衰十三餘”,寫出了一個輕盈美好十三歲的妙齡少女的風韻。“豆蔻梢頭二月初”,詩人用“豆蔻”來比喻少女的美好年華。“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再次寫出了少女是別人難以相比的美好。詩人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少這位少女。整首詩沒用一個“美”字,不用一個“好”字,將這位少女清麗空靈的美麗寫到了極致。

    整首詩杜牧為我們描摹出了一位身姿輕盈,妙齡丰韻的少女形象,一位十三歲的少女,身姿體態輕盈,給世人顯現出一個完整、生動鮮明的印象,彷彿親眼目睹了少女美麗的倩影一樣。

  • 3 # 海峰99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的這首贈別作於大和九年

    (835),杜牧受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之闢,為節度推官、監察御史裡行,轉掌書記。在揚州供職期間,生活浪漫,常出入於歌樓舞榭之中。

    娉娉嫋嫋: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草果。分肉豆蔻、紅豆蔻、白豆蔻等種。紅豆蔻生於南海諸谷中,南人取其花未大開者,名含胎花,言如懷孕之身。詩人以喻未嫁之少女,言其少而美。

    春風二句:謂在春風吹拂下的繁華十里揚州城,紅粉佳麗無數,但捲起珠簾一看,卻都沒有你漂亮。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杜牧的真情實感的流露。誇讚他的小美女

    美貌如花,嬌豔出眾,其他的揚州妓女都比不上她。詩人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形容她的情態。

    其實杜牧當時是寫了兩首贈別。

    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本應別情滿懷,卻相顧無言,到像是沒有感情,只是覺得在酒杯之前笑不起來。蠟燭似乎明白人類的感情,還在為離別傷感,你看它,替你我流淚直到天明。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世稱“杜樊川”,又稱“小杜”,以別於杜甫。文宗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勳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文兼擅長,尤長於七言絕句,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全唐詩》存其詩八卷。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 4 # 今古雜壇

    《贈別二首》,在這兩首詩中,杜牧創造了一個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

    贈別二首杜牧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的這兩首詩是寫給揚州一個十三歲的歌妓的。

    第一首寫少女的美。

    娉娉嫋嫋十三餘,詩的開頭寫少女的妙齡風韻,十三歲的少女,輕盈美好。

    豆蔻梢頭二月初,接著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華。“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歲的少那樣清純美好。豆蔻年華也成了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結尾,杜牧又對比,再次寫出少女別人難以相比的美好。詩人杜牧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這位少女。

    這首詩讚美少女,卻不用一個“美”字,不用一個“好字”,卻清麗空靈,將少女的美好到極致。

    第一首寫少女的美,第二首則寫少女的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現出來的越是無情,因為不知道怎樣去表達此刻離別心情,只是在本該歡聲笑語的酒宴上,卻笑不出來。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只有蠟燭照著兩個即將離別的有情人,替他們默默垂淚,直到天明。

    這首詩寫情寫得真,寫得切,很準確地抓住少女離別時微妙的心境,表達出了悱惻纏綿的情思。寫得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

    這兩首詩,表現出詩人杜牧真情的一面,雖是歡場作樂,卻也感情真摯。

  • 5 # 文字拾荒人

    《贈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讚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豔第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第二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歌妓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其一》一詩是風流詩人杜牧在三十三歲時, 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轉真監察御史, 離揚赴長安供職前夕, 贈其愛妓之作。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這位少女:“娉娉嫋嫋”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餘”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人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有這一句話,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苔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動的樣子,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嫋嫋”四字。這裡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物件就是她在幕僚詩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益州)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的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裡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定,“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捲上珠簾總不如”!這裡“捲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由於有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裡這種“強此弱彼”的寫法顯然自然入妙。這種將其放在十里揚州眾裡奪魁的寫法, 同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的寫法同出一路, 各佔風情, 使人物形象同她所處的環境渾然一體。

    十三四歲對於古代女性而言, 意味著一場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蛻變。從青澀到成熟, 從少女到少婦, 正如含苞待放的豆翹花一樣, 既有未開時的嬌嫩清麗, 又預示著怒放時的嫵媚嬌豔既含羞帶怯地包裹住尚且稚嫩的軀殼, 又蘊含著對新生命誕生的無限渴望。由此可見, 杜牧以“含胎花”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年娟妓, 而僅是比興之語, 但也由此可見其產生的相應的社會背景, 並足見詩人用豆落花來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隱妙之處了。

  • 6 # 緣起八字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時寫的,寫這位歌妓的美,另外一首是(“多情卻似總無情”......),重在“惜別”,因美引起惜別之意。

    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苔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動的樣子,尤為可愛。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新穎獨到。“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猶如遠看,而這樣的詩句可以讓你真切的感覺到美就在身邊。

    “珠簾”是歌樓房櫳設定,“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這裡“捲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一併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由於有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裡這種“強此弱彼”的寫法顯然自然入妙。

    繁華的揚州城中,十里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我國古代對十三四歲少女的別稱是豆蔻年華,一般在古代十五六歲就出嫁了,過了十六還沒有出嫁,就有點像現在的大齡女青年了。

    而現代的十三四歲還只是在上小學六年級,要是想談個戀愛,估計老師和家長會合計將這個苗頭抹殺掉。當然,大部分的學生應該生不出這個念頭,因為學習的壓力壓下了這種念頭,而且同期的小男孩大都在喜歡玩具期。

    古代的人為什麼早熟呢?

    可能是早婚的習俗,人在思想上有意識的促進身體了的發育。

    另一個是古代女子都不讀書,提前幫家裡幹活,這也促進了身體的發育。

    現代的人早的20歲左右結婚,所以古時十三四歲相當於現代的十八九歲。

    不但是身體,意識形態上也才相當。

    所以這首詩描寫的意境,在現代十八九歲女子中才能體會到。

  • 7 # 松嫩隱士

    答:詩人杜牧《贈別》有二首。一首是描寫一位少女美麗的: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大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讚頌少女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

    第一句寫少女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和姑娘芳齡。七個字既無人稱,也沒用名詞,卻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似目睹那美麗的倩影,效果不亞於"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那樣具體描寫。全詩正面描寫少女美麗,避實就虛,真是惟妙惟肖。

    第二句轉而寫春花,將花比作少女。南方將二月的豆蔻花叫‘’胎胞花",常用來比喻少女。

    詩中用以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像豆蔻花含苞待放。詩人比喻形象優美而又貼切。花在枝‘’梢頭",隨風嫋嫋,尤為可愛。比喻得十分精妙。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新穎獨到。

    詩人杜牧寫到這,才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

    第三句寫揚州路,人們目睹揚州路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歌樓房櫳設定,‘’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捲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未明說,含吐不露。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

    這首《贈別》,先從意中人寫到花,又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烘托出意中人,28個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描寫美人真是達到了極致。寫美人沒用一個代詞你,您,她等字,讚美女人沒用一個‘’女"字,也沒用一個"花‘’和‘’美"字,語言精妙,有自己的個性。

  • 8 # 沿流溯源

    杜收在《贈別》裡是如何形容一位少女的漂亮的?

    序言:

    1.《贈別》是詩人杜牧寫的七言絕句,共計兩首。 是詩人贈別予和自己感情頗為深摯的歌妓的詩。

    2.《贈別》共計兩首詩,分別表達的內容。

    ①《贈別·其一》重在讚頌與自已相好的歌妓的傾國傾城的美麗。

    ②《贈別·其二》重在寫與自己相好的歌妓的依依惜別之情。

    3.《贈別》詩的歷史背景

    唐代的楊州經濟文化繁榮。《贈別》詩,就是寫詩人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而相好的一位楊州歌妓,並在即將離開楊州之時,寫給她的贈別詩。

    二、原文欣賞:

    《贈別·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白話譯:

    曼妙輕盈的身姿正當十三歲多點的年華,她正如二月枝頭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蒄花那般美麗。

    楊州春風十里的長街上(不知有多少青樓“珠簾”),所有青樓“珠簾”下的(紅衣翠袖)佳麗,都比不了她的美麗。

    三、《贈別·其一》是如何形容少女的漂亮?

    下面對這個問題,對應詩句,作詳細解析:

    1.“娉娉嫋嫋十三餘”

    ①“十三餘”,即十三歲多點的妙齡少女。

    ②“娉娉嫋嫋”,身姿輕盈,體態曼妙。

    2.“豆蒄梢頭二月初”

    此句寫初春的豆蒄花,並以此花比喻少女。

    “豆蒄梢頭”註解:

    ①豆蒄花產於南方,此花在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

    由於豆蒄花在含苞待放時,生長在花枝梢頭;在春風的輕拂下,顯得十分美麗可愛。

    ②“豆蒄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嫋嫋”四字,巧妙的把傾國傾城的少女形象描繪了出來。

    3·“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春風十里的楊洲長街上,有多少歌妓的娛樂場所青樓呢?然而,把所有娛樂場所的青樓上的靚麗歌女,加起來都比不了她的美麗。

    可見《贈別·其一》全詩,是先透過區域性的點面描寫:描寫少女美妙輕盈的身姿和 如在初春二月的枝頭梢上、含苞欲放的豆蒄花那般美麗迷人的情景,形容出少女的如花似玉,國色天香。 然後,再經過概括性的對比描寫,描會出“春風十里揚州路”上的所有青樓上歌妓,沒有誰能比得了她的美麗。

    (圖片來自網路)

  • 9 # 九日文談

    風流浪漫的唐代詩人杜牧,在巜贈別》詩中描述的少女正值妙齡,含苞待放,身姿體態輕盈美好,給人春風拂面之感,甚是可愛,是十里揚州歌女美豔之頭牌。

    杜牧屬世宦之家,是清貴子弟,風流浪漫,十年一覺揚州夢,寫豔情詩是他文學生活的一部分。

    唐文宗大和六年(833),牛僧孺任淮南節度使,把杜牧請去任府推官、掌書記達兩年。揚州是歌妓舞女雲集的繁華之地,杜牧白天公幹,夜晚便去青樓飲宴作樂。

    牛僧孺卸任臨行前,把他手下記錄杜牧去青樓的時間、地點、人物的報告交給他,杜牧看後大為羞慚,同時,也感激牛僧孺的寬容。牛僧孺死後的墓誌銘便由杜牧所作,這是杜牧對牛僧孺的感恩。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調任監察御史。離開揚州赴長安時,做了三首詩,其中一首《遣懷》,算是他在揚州這段浪漫生活的總結,也算是懺悔詞。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放浪不拘小節,與青樓女子多有往來,與相好的歌女離別時作巜贈別二首》,其一著重寫他心中歌女之美麗,引起依依不捨之情。

    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

    秀麗婀娜的你,正是十三歲的年華,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隨風輕拂,多麼可愛。

    看遍揚州十里長街,有無數佳麗,在我心裡,那些捲起珠簾的美女總是不如你獨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鄉鎮經營一家1-59元的鞋服超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