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星拾貝殼
-
2 # 梅媽媽
孩子鬧人是為什麼?他才那麼小,什麼都懂嗎?
第一,我們要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鬧人。
(1)生理方面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
根據我以往的帶養孩子的經驗,一般情況下只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他不會太鬧的。孩子之所以鬧,是因為我們大人沒有滿足他的要求。
比如吃喝、對冷和熱的舒適度要求,尿布有沒有及時更換、穿著的衣服是否舒適等等。這是生理方面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的身體方面有沒有問題,較小的孩子因為胃腸道發育的不完善,功能不強,經常會脹氣,這樣也會引起孩子哭鬧不安,特別的鬧人。經常給他做做撫觸,做做排氣操,就會有效的緩解這種症狀。
(2)心理方面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
說到心理方面的需求,就和您這句話有關:孩子這麼小,難道什麼都懂嗎?孩子跟我們大人一樣,無論他多麼小,都有心理上的需求。在生活中你常常可以感受到,如果孩子和母親在一起,他會特別的開心幸福,但是當陌生人走近的時候,他會特別的警惕,有時候會哭鬧不安。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從環境中吸收有效的資訊來建設自己啦。孩子透過周圍的環境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並無意識的來學習和吸收外界的知識,這是他們的本能。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來說同樣如此,他們也有特別的心理規律和需求。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生的,自發的吸收現象。所以孩子對心理的需求是存在的,主要是要讓他感覺到安全,舒適愉悅。因為帶孩子比較辛苦,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要付出特別的辛勞,包括非凡的耐心。
(3)對於孩子鬧這個問題,這是我們成人的看法。
孩子僅僅是表達他的需求而已,而我們沒有滿足他,是我們做的不好。在0-3歲這個階段,孩子沒有是非對錯黑白之分,他對這個世界沒有判斷力,沒有理解能力。事實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是一種映象吸收能力。
所以我們就不要怪孩子啦,從各個方面來尋找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滿足他。
我建議您可以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多跟孩子互動,跟他一起交流。語言在孩子的智力發育過程中佔據65%,也就是說孩子65%的智力來自於語言,而語言又分為聽、說、讀、寫。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他主要是來聽,但是他仍然會跟成人進行互動,用他們自己的方式。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聽音樂,聽兒歌,看圖畫看繪本,做一做運動及其他的互動。都可以有效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減少減輕孩子比較鬧這種狀況。
所以孩子鬧人,我們要綜合的來看待這個問題,他那麼小,我們需要給他更多的愛和呵護,不能心煩氣躁。他們可以說懂,但不是什麼都懂,他透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真正訴求,我們就應該滿足他。
-
3 # 玲瓏心理諮詢
沒錯,就像餓了要吃,渴了要喝一樣,依戀父母得到情感,是孩子出生就有的本能。
情緒是一種生物本能,所以,獲得關愛滿足的孩子會越帶越乖,而天性溫和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照顧,也會越帶越鬧人。
這其實就是父母養育對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
-
4 # 貝貝媽媽的精細育兒
孩子鬧人一般都是由一些生理性原因引起,如:飢餓、口渴;溼(尿布溼)、癢(溼疹)、冷、熱;衣著不當,如包紮太緊,毛線刺激面板;也可能是病理導致的,如口腔潰瘍:多數在餵奶或進食,尤其吃熱的食物時出現哭鬧,常伴流涎。鼻塞吃奶時不能呼吸,不吃時飢餓、形成哭哭吃吃、吃吃哭哭的局面。遇到嬰兒哭鬧首先從生理性原因方面考慮,必要時脫去衣服全身仔細檢查一遍
.
-
5 # 桂太太的成長日記
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孩子情緒化是正常象,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情緒管理是門大學問,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舒緩自己的情緒,感知自己的內心,並且學會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大人,都是一項需要“畢生修煉”的技能。
育兒專家指出,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越早越好,在性格塑造和習慣養成階段(12歲前)介入,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家長都會透過繪本親子共讀,來引導孩子學會疏導、管理情緒,這的確是正確的選擇。
目前來講,教養觀念裡面很重要的是情緒教養。現在全世界很流行情緒教養,父母要多選擇這個內容的繪本讀給孩子聽。
不過,大家知道嗎?要讓孩子真正學會情緒管理,僅靠讀故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故事往往只是簡單的場景模擬,而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繫統,更沒有從心理產生機制的源頭揭示其奧秘。
養育孩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父母需要花心思,一點懶都偷不得,如果懶得去深究,懶得去思考,那麼等到孩子長大後,問題不斷。
-
6 # 萬霖育兒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往往焦慮。家長對孩子情緒的管理通常有幾個模式:一是冷漠,教給孩子面對情緒時冷漠,不允許孩子有情緒,認為情緒是一個負向的東西,不應該有情緒,冷漠,不面對它。第二種型別是拒絕,非常排斥情緒。還有就是交換,用好的東西去吸引孩子,交換掉孩子現有的情緒。比如一看孩子哭就哄,說“寶貝不哭了,給你買好好”。
交換也好,冷漠、拒絕也好,這些都告訴孩子一個資訊:“情緒是個不好的東西,不應該有情緒”,從而讓孩子不能真正面對情緒。等孩子長大成人,女人就會透過購物等方式處理情緒,男人就會透過理智來壓抑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不能生氣、控制。
而父母從小習得的面對情緒的模式,就會不自然地傳遞給孩子,這些處理情緒的方式實際上並不健康。情緒如果不去處理、調整,透過正常方式釋放出來,久而久之,壓抑著就會變成心結,透過身體的疾病來表達。所以,必須教給孩子正常的情緒處理方式。
1
教孩子辨識情緒
孩子說膽小裡面有一個情緒就是害怕。我們要教給孩子辨識情緒,只有辨識出來才能更好地處理。辨識出情緒來,比如害怕的情緒來了,要躲掉還是怎麼辦呢?教給孩子,情緒來了不可怕,情緒是一個訊號、情緒是一個信使。就像開車時儀表盤上的紅燈亮了,給駕駛者一個訊號,趕緊檢查車況:沒油了、還是發動機出故障了,還是別的什麼問題。情緒就是人體儀表盤上的那個紅燈。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帶著情緒回家了,家長應該怎麼去做,這應該才是大家最關心的。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同理。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害怕是不羞恥的,害怕很正常”,你可以說“孩子,你去幼兒園害怕不要緊,媽媽像你那麼大的時候去幼兒園也會害怕。”
3
將情緒和行為剝離
一個孩子憤怒和生氣,就打了另一個小朋友。可以說,孩子我理解你,你很生氣,很憤怒,但是呢,對於你打小朋友的行為,我就不太認同了。即把情緒和行為剝離開、分開看。
情緒一般都是應急性的,剛才那個家長提到的“孩子膽小害怕可在幼兒園又有很多小夥伴”,這就顯示出一定的性格了,這個是家庭環境造成的,爸爸媽媽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以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等等,這個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家庭環境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
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家長需要做一些引導,讓孩子慢下來、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覺,認同孩子的情緒,讓行為和情緒剝離,情緒本身沒有錯,但是行為有沒有效果、有沒有建設性,就不一樣了,這是需要我們引導的。
也可以引導孩子換一種行為方式。孩子本來是渴望和小朋友的友誼,可是打架了就不利於維護友誼了。能不能換一種方式呢?能不能學會表達呢?所以,就是要孩子學會更多的選擇。
4
孩子想哭就讓他哭,別讓負面情緒越積越多
孩子老愛哭是一種情緒的釋放還是別的問題?這個其實是情緒的積累問題。如果平時孩子想哭,你不讓他哭,情緒慢慢積累起來,就像堤壩蓄洪一樣,達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會透過病灶來宣洩出來。孩子愛哭,哭是一種表達,如果孩子想哭,你就靜靜地陪著他哭,也不用刻意去哄“孩子不要哭什麼的”,就讓孩子哭,慢慢地把積累的情緒釋放掉就好了。
也可以帶孩子運動,帶孩子去唱唱歌,將情緒轉化成動能、聲能,還可以讓孩子寫一寫、畫一畫,讓孩子安靜的舒緩情緒。這些都是日常幫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和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去,因為人處於情緒之中時,往往都是單向思維。
大人想教孩子管理好情緒,首先要處理好大人對於自己情緒管理的問題,肯定要補足自己這方面的東西。如果情緒管理這門功課過不去,經常會做情緒的遷移。這就像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不要自己生氣,不會疏導,再傳給老公,再傳給孩子,最後傷及無辜的小動物。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傷及無辜的孩子,這樣也教會孩子怎麼處理負面情緒,不要讓壞脾氣一代一代地惡性迴圈下去。
-
7 # 晴天媽媽育兒記
大家好呀,我是☀️晴天媽媽
-
8 # 板牙的豁兒
孩子“鬧人”,實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當孩子出現鬧人情況,家長一定要科學分析,孩子的這種鬧,是生理,還是病理的呢?這就要求家長要有善於觀察發現孩子問題的敏感性。前段時間我的朋向我提出:為什麼孩子鬧人,都誇把我逼瘋了,@板牙兒的豁。好的,這就給你答案。看看我的分享,一定會對您有啟發。
首先,我們要判斷一下,孩子鬧人的情況。然後我們在科學合理的解決一下。如果孩子是病理性鬧人。我們要馬上帶孩子去正規兒童醫院,做檢查。一定遵醫囑,不要聽信老人的俗語,有時候老人會有很多陳舊的知識,已經不適合我們現在的育兒了。所以家長要智慧的辨別哈。
如果是生理性的鬧人,就要我們寶爸寶媽們開動腦筋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了。有時候孩子的某一需求沒有達到,他會以鬧人的方式來宣洩,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們要等孩子鬧夠了,我們在和他好好談談。談什麼呢?就是剛才鬧人那件事,為什麼不能用合理的的方式表達出來呢。
其次,孩子鬧人,也有可能是想吸引爸爸媽媽得注意。他想以這種方式,來告訴爸爸媽媽,他需要你們來陪伴。這時候,爸爸媽媽就要體諒孩子的這種“鬧人”。給她足夠的關懷,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了。
孩子不管哪種鬧人,都是需要爸爸媽媽來關懷的。我們應該慶幸孩子會“鬧人”,因為這樣是孩子獨立意識和自我內心需求的表達。所以,我們不要過分抑制孩子的“鬧人”。我們要做聰明的父母,幫助孩子解決需求。
這要考驗父母,你們的智慧嘍。
-
9 # 不甜甜甜圈
孩子鬧人,你要看孩子現在多大了。
1 0-3歲的孩子哭鬧,孩子太小,不會語言表達,餓了、渴了、尿了、大便之後,都需要哭鬧,透過情緒來表達,如果孩子缺鈣,身體中有種元素缺乏,身體不舒服,他也會哭鬧,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不怎麼鬧人,這段孩子睡眠會比大人多。
2 3-6歲的孩子,可以透過語言表達來告訴自己所需求的東西,大人給他說一些簡單是道理,稍微能理解。如果在無緣無故的鬧人,那作為父母,就應該管管,給他講講繪畫書,多給孩子溝通一下,網上有賣關於孩子情緒的繪本,透過繪本上的講解和表情,讓孩子瞭解,壞的情緒不能隨便產生。
不管孩子多大,他去一個新的環境都會鬧人,慢慢熟悉之後就好了,好多小孩被陌生人一抱,就會哭鬧。人不論大小,都會有情緒,有情緒不可怕,關鍵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
10 # 芋芋說育兒
1、我們看到孩子鬧人是表面現象,他是透過這種表現形式表達他的某種需求,我認為孩子鬧人背後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生理上的原因,二是心裡上的原因。
2、小點的寶寶,嬰兒寶寶哭鬧多是生理上的原因,比如有的剛出生的寶寶大便可能會哭,對外面環境的不適應會鬧,腸絞痛會哭鬧,身體不舒服會鬧,大人的撫養有誤,寶寶會鬧,有的孩子鬧覺,這個階段大人需要給孩子愛撫,更多是肢體上的語言交流,讓他適應這個陌生的世界,從生理上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3、大寶寶會鬧,除了生理上的不舒適之外,更多時候是心裡情緒的需求,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的心智也在不斷走向成熟,比如,去超市,家長沒有兌現承諾給寶寶購買他心愛的玩具,比如家長怕弄髒衣服強行不讓孩子踩水坑,比如讓孩子割愛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孩子,比如家長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啊的一句埋怨,這些看上不起眼的一個行為,其實對孩子造成的痛苦不比成人一個不愉快的行為少。我認為如果是心裡上的需求,家長首先應先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鬧人背後的原因,引導孩子理智,引導孩子消化他的負面情緒。這是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畢竟養孩子是個慢活。
總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解破不當行為的密碼,需要家長不斷的摸索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不斷努力,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一切都會走向更好。
-
11 # 楊楊爸親子驛站
看到這問題,我想起我家寶寶鬧人了。說鬧人也不準確,就是哼哼唧唧的,一個勁的找媽媽。
01孩子不舒服鬧人我家寶寶還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突然大人所謂的鬧人,來表達自己訴求。
睡不好覺,大喊大叫,給她什麼東西,她就扔什麼東西,就要找媽媽,吃到奶了,還會哼哼的,有時候會咬奶頭來表示抗議,因為媽媽沒有及時迴應她的需求。
餓了就不等人,必須馬上吃到奶,要不然就開始鬧人,抱著她,左右搖擺,放在床上,雙腿直立,就是不躺不坐。
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小人,現在她才不到7個月,能聽懂大人說話的意思,並做出迴應。所以在寶寶鬧人的時候要及時迴應寶寶,建立她與媽媽的安全依戀關係。
02博得關注滿足需求當我們都在吃飯的時候,寶寶一個人會玩一會,但用不了多長時間,她就會喊,一會一聲,忽高忽低,意思就是:快過來人陪我,我一個人沒意思,不要把我一個人扔在這裡。
這個技能,她早在兩三個月的時候就會了。
現在呢,身子骨硬了,抱著她都不樂意,因為她要扭身子看東西。所以她會推抱著她的人,意思是讓她面朝前。這個時候你就必須用手臂託著她的屁股,那是十六七斤的肉孩子啊,不一會胳膊就會酸。但你不抱她就不樂意,也不哭也不鬧,哼哼唧唧,沒完沒了,鬧得你腦瓜仁疼。
現在來看,我家小寶有小名了,我覺得哼哼唧唧最貼切了。真不知道她到了能夠挑戰我們作父母的權威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其實每一個寶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想成為她們自己。出生後,聽說動技能一點一點都學會了,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不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就會鬧人。
我要說:這不是鬧人,這只是孩子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與她們年齡和自身生長階段相匹配的表達方式而已。
-
12 # 靜水無言
孩子鬧人可能有以下原因:
1.他身體不舒服但不會用語言表達,就哭鬧。排除身體原因就是心理原因所決定:
2.先天氣質所決定,遺傳因素佔大部分,根據巴普洛夫的理論,神經元的震動頻率與振幅決定了一個人是急脾氣或者慢性子。脾氣急的孩子讓人感覺比較鬧。
3.應答方式:這取決與養育者,如果他慢慢來你不理他,他鬧起來你就認真對待,他就學習到了用鬧人的方式應對,你要自己檢查一下自己了
4.學習的結果:如果你常常以大吼大叫的方式迴應他,他覺得有效,自然會學習
-
13 # 茵茵細語話育兒
孩子雖然小,但他有自己的需求。
他只是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或表達的不準確,他有自己需求的時候,只能透過鬧人來讓父母知道,其實他的內心是需要被父母看見。
有時是他餓了渴了,有時是衣服或身體哪裡不舒服了,有時是需要情感上的關注和擁抱了。
當孩子鬧人時,媽媽最好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優先關注孩子,父母的關注最能撫慰孩子的情緒,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是受重視的,他就會減少這類的不快。
經常受到關注的孩子,會更有自信,更有愛心。
自信是因為得到父母的認可,他會覺得自己應該被大家都認可,外界對他是善意的。
有愛心是因為他自己不缺,所以,他不需要向外尋求愛,他會把愛傳遞給別人。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提出對嬰幼兒發出的訊號進行敏銳地察覺,並隨即做出迴應,這一點已經被認為是兒童精神健康的根基,包括為建立安全感的情感聯絡打下基礎。
只有在與他人產生聯絡時,嬰兒才能獲得自我認知感。
無數研究表明,幼年時期受到 的照料不足地得人的脆弱性甚至極端精神疾病的罪魁禍首,基因並非原因。
對於那些長期被忽視的孩子來說,長大後,他們會對他人的魅力和友善性不加區別,並陷入以一種冷酷、算計、無情的方式利用他人,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人能真正地滿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當孩子鬧人時,父母請多一點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越來越學舒緩地釋放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回覆列表
孩子的鬧騰,父母頭疼,新手父母該如何面對
我是星星,90後老師,家有萌娃,一起聊育兒的那些方法。
孩子到來之前,我在努力為未來儲備能量。分享我自己懷孩子的經歷吧,當時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孩子,那個時候,自己的事業還處在迷茫期。
因為準備考教師資格證,所以,在家全力以赴備考。當時,還懷著孩子。
每天,都是在辦公桌前,學習考證的內容。一坐就是一整天。
懷著7個月的寶寶,託著大肚子去參加筆試。很幸運一次性透過。後來,因為寶寶出生了,就錯過了第一次面試的考試。
最後,在第二年的春季通過了面試,拿到教師資格證,成為了一名老師。
懷著孩子去考試,這期間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當我面對寶寶的鬧騰,我就回憶曾經的那段歲月,然後,情緒就平復了很多。
當了父母才知道,養一個孩子多麼地不容易。孩子出來以後,我一個人帶孩子,一直到孩子1週歲之後,家裡人幫忙帶。我去學校工作。
“每一個孩子小時候,都是非常難纏的。做父母的要放平心態。”
我家萌娃,3週歲之前特別鬧騰。
晚上睡覺不安穩,月子裡經常哭鬧,一哭鬧就是3個小時。
後面,先生去請教了很多有經驗的過來人,才知道,原來剛從母胎出來的嬰兒,要用被子裹得嚴實一點,這樣可以給孩子安全感。而那時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給孩子普通的抱被包著。
孩子2周的時候,獼猴桃、茄子、蛋清過敏。
孩子6週歲之前,獼猴桃、桃子等一些帶毛的水果,最好不給孩子吃,容易過敏。
而孩子一過敏,就非常麻煩,護理起來很心塞。
我想,這也是孩子鬧騰的原因。
我家孩子蛋清過敏是這樣的,一次,孩子發燒,我不在家,然後婆婆用了一個土方子,把蛋清放在肚臍那裡,她聽說那樣子可以降溫。
結果,孩子的溫度也沒有降下來,蛋清不小心滴了一滴在孩子的眼睛裡。
孩子的眼睛馬上就腫起來了,很大的疙瘩,嚇得我們不知所措。
到了醫院,醫生說是蛋清過敏。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不能碰蛋清。蛋清是很典型的過敏原。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身份,且行且珍惜吧。
漸漸地,孩子長大了,我也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探索育兒的方法,特別是孩子小時候習慣的培養。我家孩子,之前沒有閱讀的習慣。,因為,1週歲之後,我就去市區的學校教學了,一週回家一次,孩子就跟著爺爺奶奶了。
爺爺奶奶在家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一般不怎麼看電視。
所以,孩子還是比較開朗活潑的。
我回到孩子身邊後,發現孩子沒有閱讀習慣。所以,自己現在也開始陪孩子親子閱讀。
一邊陪孩子一邊也在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6週歲之前,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對孩子未來的自主學習,和思維都非常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