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efoo大呲花
-
2 # 91影視君
人總是渴求被認同。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描繪的就是這種渴求被滿足時的快感。人性若此,無以抗衡。這群大導演大玩家,亦不能脫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馮小剛張藝謀什麼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認同。陳凱歌自負才華,追求帶點文藝腔的裝B青年的認同。吾輩小裝青年,層次低,為與不裝B的大眾拉開差距,大家緊緊抱成雞蛋狀,追求蛋內認同,人稱蛋同。還有些大裝青年,最愛唱反調,追求與小裝們拉開差距,顯得層次高,自會有人貼過來膜拜他們,叫他們大神。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影評這麼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發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
3 # 心映象
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流露了自己的英雄夢,到了《讓子彈飛》,他總算在電影裡當了一回真英雄。
由於電影引發了現象級熱議,本來一個清晰明瞭的故事,被觀眾的各種腦洞分析搞得撲朔迷離。
最大的一個爭議莫過於結局,張麻子真的贏了黃四郎嗎?
要全面分析這個問題,需要從張麻子進鵝城的那天開始說起。
為什麼一個強盜即興地想要當官?
姜文的設定非常清楚。
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賺錢。
一是為了給小六子掙錢留學,二是要養活一幫兄弟。
不過根據黃四郎描述,張麻子在鵝城附近掠奪鴉片,理應賺了不少錢,送一幫兄弟去留學都行了,那他根本沒必要費勁當官賺錢。這是淪為師爺的馬邦德和觀眾一時之間沒想明白的。
而當張麻子自揭身份之後,他缺錢是情有可原的。
原名張牧之的張麻子跟隨松坡將軍出道。松坡將軍原型就是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蔡鍔。他曾經響應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不幸的是蔡鍔喉癌病重,前往日本後病逝。失去明主的張麻子落草為寇,從一個義士變成了麻匪。
張麻子身上還存有正義,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漢。他與那些剝削群眾的軍閥格格不入,他的個人力量無法正面對抗,只好躲在山裡“打游擊”。
如此一來,他就算真的劫走了鴉片,也只會像林則徐一樣一把火給燒了,而不是賣掉掙錢,任由鴉片禍害人民。
所以張麻子,是個窮人,是個理想主義者。
在進到鵝城當縣長後,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老子從來就沒想刮窮鬼的錢。”
一句臺詞暴露出他劫富濟貧的“本性”。
在與馬邦德的對話中,他其實也說明了自己為什麼落草為寇。
《讓子彈飛》故事背景是一個軍閥混戰,世道不公的年代,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生存,想要往上爬,就必須遵循各種潛規則。
馬邦德深諳世道,買官掙錢,他這種人反倒能活得逍遙。
張麻子就不同了,他不屑和黃四郎那樣的人勾結,很多事都只能逆流而上。
“我就是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
潛臺詞是張麻子不屈服於潛規則,他跟黃四郎那幫人玩不起,那就只能躲山裡去了。
但在後來,張麻子心態發生了轉變。
第一個轉折點,涼粉事件。
張麻子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親信,於是在“賺錢”這個原有目標上,又多了一個新的目標,報仇。
馬邦德卻還是為了賺錢,在“鴻門宴”上,黃四郎說他是一個很會“裝糊塗”的人。
意思就是說他識時務,懂得委屈求全。相反,張麻子就說自己天生不會裝糊塗,有些事在他眼裡,不對就是不對,他不會裝作不知道對錯,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三位主角其實是亂世之中三種人的各自代表,黃四郎是梟雄,張麻子是英雄,馬邦德是奸雄。
在臨走之前,馬邦德說他騙了張麻子兩件事,但沒說出來。這引發了網友的眾多猜測。
第一件沒什麼爭議,馬邦德出賣了老二。張麻子派老二出城的時候馬邦德剛好在場,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伏筆。
第二件事可能性就比較多了。有人說他私生子是假的,那只是想要設套騙張麻子的錢,不過得知私生子被殺後他情緒失控,如果是假的不會如此;也有人說他知道老三已經倒戈,但後來老三在關鍵時刻還是幫了大忙,而且只是沒說出來的事,又怎麼能說是騙呢?
一個更大的可能是,和劉嘉玲飾演的縣長夫人有關。“暗殺事件”之後的一句臺詞其實暗藏玄機。
“我說我當不了縣長,你非花錢買這個官。”
馬邦德一直聲稱自己是花錢買官的老手,現在怎麼又說自己當不了縣長了呢?
因為他根本沒當過什麼縣長,這次其實是他第一次上任。
張麻子深知馬邦德的話90%以上都是謊言,這位師爺是個標準的牆頭草,但他們卻仍然建立起了一段特殊的友誼。
馬邦德的老奸巨猾,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世界把他逼成這個樣子。只有依靠行騙,他才能生存。
這是馬邦德的悲劇,更是舊社會的悲劇。
一系列的悲劇不斷激發著張麻子心中的信念,隨著和黃四郎鬥爭的升級,他當縣長的目的也發生了改變。
一開始是賺錢,然後是報仇,最後是想要在鵝城實現真正的正義。
也就是整部電影的終極目標,扳倒黃四郎。
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張麻子贏了,故事的曲線得到完整。
如果輸了,電影就是一出黑色悲劇。
關鍵在於,姜文是想拍一部比較純粹的正邪對抗,還是想玩“陰”的,把張麻子寫成徹底的悲劇。
影迷們都很清楚,《讓子彈飛》是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票房失敗後“賭氣”拍的,他就是想讓多數人能看懂。
既然要多數人能看懂,那他就沒有必要搞什麼玄機。他在訪問中談到《讓子彈飛》的時候,自己都說,其實好多人都是過分解讀了。
既然他給張麻子設計了一個詳細的角色曲線,從純粹為了賺錢當縣長,再逐漸被挖出內心的真實渴望,那到最後就是要讓他實現這個渴望。
如果是悲劇,那他一開始就是想要實現正義,而不是賺錢。他信心滿滿,到最後意識到現實殘酷,那才是悲劇該有的故事曲線。
黃四郎在最後意識到自己變成了替身,那已經充分說明他替身這張牌已經沒了。也許他確實找過老三和花姐,想要收買,所以他們倆才回來晚了,不是看不住替身,而是一番心理掙扎之後,選擇站在了張麻子這邊。
大概是出於內疚,老三最後決定離開張麻子。
不用想太複雜,張麻子是實錘打敗了黃四郎。
只不過他的勝利是用沉痛的代價換來的。
張麻子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這其實是他心中信念的體現。
黃四郎代表著惡勢力,代表著世道的不公,張麻子希望世界上不會再有黃四郎這種人,老百姓就不會受到欺壓,天下便可以太平。
《讓子彈飛》用張麻子的勝利告訴觀眾,正義是可以實現的,邪終究不能壓正。
那刪減片段中黃四郎在火車上的身影是什麼回事?如果不是姜文“別有用心”,又怎麼會有這個片段?
我們應該先考慮的不是“片段”,而是姜文為什麼要“刪減”。
上文說過,《讓子彈飛》就是姜文要讓觀眾看懂的,如果結局忽然來“黃四郎復活”這麼一出,很多人又看不懂了。為了讓結局更加清晰明瞭,那就索性直接刪了。
那為什麼要安排這麼一幕?
很多解讀都已經說明了,那只是一種影射。
老三他們拿到了委任狀,到上海浦東上任當縣長。他們可不像張麻子,存有正義之心,錢對於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張麻子和眾人的分離是必然的。
黃四郎被打敗了,老三他們卻成為了下一個黃四郎。
見到黃四郎“影子”的張麻子跟上了前往浦東的火車,他能贏一次,就能贏第二次,最後一幕是正義緊隨邪惡的一種願景。
邪惡永遠不能囂張,因為正義就在身後隨時拔槍。
和黃四郎的鬥爭取得了勝利,但張麻子的使命還在繼續。
-
4 # 林子影視自媒體
對於喜歡電影的人來說,如果說起中國電影,可能都會相視一笑,近年來國產電影的觀感都不是那麼好。
讓子彈飛就不在其中,這可能是姜文話題性最強的一部電影了。雖然姜文拍了很多經典的電影,論起節奏敘事,這部電影可謂當仁不讓。
讓子彈飛整體非常流暢,高潮迭起,有種一氣呵成的味道。
六子的那一幕,除外。
而且,六子吃粉的劇情,也好像和整部電影的風格有些不搭,其他的場景都充斥著一眾幽默和歡快,唯獨到了六子這裡,非常的憋屈,難受。
第一次看的時候,忍不住想跳過六子的劇情。
後來,還是不喜歡這個劇情,卻好像多了一點的感悟。
偉人說過,水滸這本書就好在結局,讓大家都知道投降主義要不得。
六子吃粉這個劇情,對於許多人來說,是貼近生活的,非常真實,為了一點意氣之爭,可能就到了生死相爭。
姜文也不是第一次描述這樣的場景,鬼子來了也有相似的一幕,年輕人把頭壓在桌子上,讓姜文砍,以此來威脅姜文。
這一幕說好聽一點,可能就是以死證清白;說不好聽,其實也只是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兒。
六子自裁的一幕拍得如此憋屈和壓抑,反倒是讓螢幕外的我,多了一點明悟。
人生在世,其實誰不會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情。很多時候,對於年輕人來說,最難忍受的其實還是這分委屈。
還以為這個世界是平等的,沒有那麼多的不公,人人生而平等,像是一句人生哲理,卻輕飄飄地,被現實擊碎。
不論以後會有多麼風光,走上人生的巔峰,在你少年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最為無助的少年,面對不公時,可能就會採取最為激烈的應對方式。
這是血性,卻又容易成為苦果。而擁有善良初衷的我們,可能並不會去傷害別人,反而轉身傷害自己。
在沒有看過六子以前,自我傷害可能是很多年輕人的保護方式,而六子如此極端又悲惋的方式,反而容易喚醒那些陷入死迴圈的年輕人。
熱血和意氣是值得珍惜的,空空撒出去,是多麼不值得啊。
對於生活失去希望,或者因為不公平遭遇,有了對自己殘酷想法的小夥伴們,其實都可以好好看看姜文都電影,有了那些觸目驚心的影視畫面,至少應該也會懂得對自己好上一些。
讓子彈飛是一部很有深意的電影,但是其中很多的意味,還是要觀影者自己去思索,多一個想明白的人,就多了一分的可能。
希望以後,還能看到姜文如此精彩的電影吧。
回覆列表
姜文是個才子,有大院子弟的大氣,拍電影有想法,透過戲裡各種荒誕離奇的行為表達一定得隱喻,表面是天馬行空,實則沒有多少人能看懂,以太陽照常升起為例,電影過於自我而忽視觀眾是否能理解,當然如果說是拍給自己看的這個無可厚非。不可否認姜文鬼子來了、讓子彈飛、陽光燦爛的日子拍的不錯,裡面姜文式的放肆表達痕跡依舊明顯,讓人看的過癮卻又覺得嚴重脫離現實。肯定會有人罵我美國超級英雄的電影更脫離現實你怎麼不說,其實超級英雄電影內容本身就脫離現實,但裡面的對白很生活化,讓人又覺得倍感貼近生活,大家樂意當個爆米花電影消遣。姜文的電影卻是在生活化的電影中搞得對白話劇化,看的懂的人叫好,看不懂的人罵裝,總結起來姜文電影有特色卻個人痕跡過於明顯,看著一樂還行,很難讓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當然有時候還樂不出來,以上只是個人淺薄看法,歡迎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