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視劇《清平樂》中,宋朝王公貴族的衣服都很簡單樸素,歷史上是否真的如此?
34
回覆列表
  • 1 # 枕上書史

    沒錯,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都很樸素。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大的特色在於帝制,圍繞著皇帝一人,依次分為了不同層次的特權階級,可謂是等級森嚴,層次分明。

    封建社會到底有多麼等級森嚴呢,就這麼說吧,甚至連服飾都成為區分等級標誌的體現之一,可以說是“貴賤有級,服位有等”。

    其實宋代的服飾風格演變,可以說是王朝興衰的縮影,隨著國力的發展而由儉入奢,多少有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

    公元960年宋朝開國以後,由於天下未定,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於是宋太祖就開始帶頭節儉。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他在穿著上並不是那麼講究,經常穿著洗了好多次的舊衣服,並且多為素色。

    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是以身作則,還要求朝廷官員及其家屬也進行節儉生活。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看見女兒穿了一件華麗衣服,馬上要求她將衣服換掉,並且告誡她以後再也不能穿了。

    就這樣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帶頭下,從他到百官再到下面的老百姓,整體來說過著樸素的生活,不提倡奢侈浪費,穿著方面自然是相當簡樸了。

    不過隨著國力的強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穿衣服方面自然也就開始了多元化。

    宋太宗在位時期,開始有奢靡之風的趨勢,於是宋太宗要求“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喪葬,各有等差”。並且還命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制定服飾的等級制度,這時候宋朝的各級服飾區別就開始明確區分了。

    端拱二年,關於民間服飾問題,朝廷下詔禁止民間服紫:“縣鎮場務諸色公人並庶人、商賈、伎術、不繫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衣帶,不得服紫”。朝廷規定是老百姓穿著方面,除女人和孩子以外,只能穿黑、白二色,其他農、工、商等社會底層又都有所不同,有各自規定的款式,反正不能穿紫色衣服。

    不過當時士人服紫之俗很是盛行,犯禁者很是普遍,朝廷面對這個局面也沒有強制性執行,而是順勢而為的在至道元年六月開禁,不久以後又允許工商階層服紫。

    隨著時間推移,宋朝整體上下穿著開始多元化,並且奢靡之風開始蔓延,再也不復開國初期那種簡樸的風格。

    諸如在位期間的皇佑七年,因為官員和老百姓紛紛效仿宮廷之中的皇親還有內臣的色衣,還有宮中婦人尚白角冠梳,民間也是極力效仿,稱之為“內樣”,面對這種情況朝廷特意下令禁止天下穿“墨紫”衣服。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當時的社會更是瘋狂,可謂是“奉身之慾,奢蕩靡極”。又出現了很多新的穿衣風尚,一般是由宮中傳往民間,形成一種新的搭配風。

    到了宋欽宗時期,北宋亡國前夕,更是出現了一種新的穿衣風格,被稱之為“靖康一年景”。

    根據陸游的筆記是這般形容的:“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播、燈球、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併為一景,謂之一年景”。說白了就是當時織物或者服飾上流行一種圖案。

    當時人認為,靖康紀元一年而止,都是因為這種服飾圖案不祥,所以稱這種衣服為妖服。其實只能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北宋滅亡在於徽欽二帝昏庸無能的問題,跟當時流行的衣服能有什麼關係呢,只不過古代講究“君父”之道,所以當時人不敢說這兩位皇帝有問題,只能將責任推到莫須有的衣服問題上。

    到了南宋時期,其實跟北宋的服飾發展過程一般,剛開國之際,因為百廢待興,所以提倡簡樸生活,到了後來是越來越奢靡,中間即使有皇帝三令五申的想抑制這種奢靡風格,但也是效果不大,最後在這種奢靡之風中醉生夢死的亡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所以服飾風尚也是很有特點。一般是先以京師為中心,再擴散於全國。有些地方老百姓甚至可以公然穿著違禁衣物出行,當地市場上也公開銷售違禁衣服和飾品,甚至一些違禁衣飾,還是當時婚嫁時的必備彩禮之一。

  • 2 # 小逸公子

    宋代貴族的服飾並不是樸素與簡單,而是人們審美髮生了變化,美學觀念產生了變化。其實從宋瓷上也可以看出這種美學的變遷。

    宋代的絲織產品、質量與花色品種都有較大幅度增長與提高,但服飾樣卻沒有很大變化。

    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人們的服飾不再豔麗奢華,開始崇尚簡樸,重視沿襲傳統,質樸、自然、清新、雅緻成為宋代服飾的主要特點。

    宋朝紡織業非常發達,最讚的是緙絲,緙絲的魅力在於能夠逼真地織出繪畫作品。下圖1

    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話說最近幾年的兩個宋代的劇,服化道做的都挺不錯。

  • 3 # 柚子愛歷史

    《清平樂》中的服飾特色基本符合歷史事實。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宋代的服飾一改唐代那種瑰麗、大氣、熱烈、張揚的風格,無論是款式還是色彩,都呈現出一派清淡、質樸、簡練的服飾風尚。而這這種服飾風尚與宋朝特定的社會基礎、地緣環境以及獨有的文化特色是息息相關的。

    一、宋朝服飾的主要種類及其風格特色

    宋朝的服飾主要包括首服、常服、戎服等,整體呈現出儒雅、簡約、質樸、拘謹內斂的風格特色。

    1、首服

    首服也就是帽子、頭巾之類。宋人愛好戴頭巾,頭巾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有仙桃巾、華陽巾、高士巾、雲巾、道巾等。另外,宋代文人還喜歡自己製作頭巾,如蘇東坡自己設計製作的東坡巾,黃庭堅佩戴的山谷巾(黃庭堅字山谷),宋代理學家程頤佩戴的程子巾等。

    (羽扇綸巾)

    蘇軾在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曾提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綸巾也是宋人喜歡佩戴的一種。

    2、常服

    常服也就是宋人平時穿戴的服飾,包括野服、道服、褙(bèi)子、衫等幾種。

    野服又叫便服,相當於現代的休閒裝,一般是宋代士大夫閒居時所穿,既寬鬆得體又樸素儒雅,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方便穿戴,又符合禮儀規範。宋人羅大經曾經在《鶴林玉露》中提到過野服的設計特點:

    “上衣下裳:衣用黃白青皆可,直領,兩帶結之,緣以皂,如道服,長與膝齊。裳必用黃,中及兩旁皆四幅,不相屬,頭帶皆用一色,取黃裳之義也。別以白絹為大帶,兩旁以青或皂緣之。見儕輩則繫帶,見卑者則否。謂之野服,又謂之便服。”

    道服類似於道袍,長及腳踝,領袖、衣邊皆為黑色,穿著方便,寬鬆隨和。《大宋宣和遺事》有一段描述:“徽宗聞言大喜,即時易了衣服,將龍袍卸卻,把一領皂褙穿著。”皂褙也就是道服,深受宋代皇帝的喜愛。尤其是宋徽宗,不但著道服、崇道教,還自稱“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中間撫琴者為穿道袍的宋徽宗)

    衫是一種沒有袖子的上衣,又分內衫和外衫,內衫短小,外衫較長。按其色澤和材質又劃分為紫衫、涼衫、毛衫、葛衫等。其設計特點是風雅質樸,穿戴方便又不失禮儀。衫一般穿在道服或者野服的裡面。

    褙子是宋朝首創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關於褙子,《朱子語類》提到:“褙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褙子”。本是奴僕之服的褙子,因為貼身合體又典雅大方,逐漸成為宋朝男女老少、王公貴族、 奴婢侍從都喜穿的衣服。

    (宋朝女性流行“抹胸+褙子”的穿搭服飾)

    褙子的對襟線條自然流暢,如同行雲流水,其上無紐扣,而兩腋的開叉設計也非常飄逸,穿著褙子行走時如同風擺荷葉。

    3、戎服

    戎服也就是武將所穿的服裝。宋代九品以上的武官均有朝服、公服和時服三種戎服,用於不同場合。公服和朝服是在上朝或者公共場合時所穿,其款式基本上與文官差別不大,而時服則是朝廷按照季節發放的時令服裝,有袍、衫、褙子、抱肚、勒帛等。

    (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的戎服像)

    受宋代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宋代武人的服飾也偏向儒雅化。如《歷代名臣像》中的南宋名將岳飛,就是頭戴幅巾,身穿圓領長衫,一副儒將的形象。

    二、形成宋朝服飾風格的深層次原因

    那麼,為什麼宋朝的服飾風格比較簡約樸素又拘謹內斂,且偏向儒雅化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儒學復興尤其是程朱理學思想對於宋人的服飾產生了巨大沖擊

    到了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主體的新儒學的產生,對宋人的服飾穿著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新儒學的思想下,人們試圖恢復漢族服飾傳統,強調“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制”。

    在“存天理,滅人慾”、“言理不言情”等程朱思想的引導下,宋代服飾一改前朝服飾的大膽奔放和奢靡華麗,呈現出質樸、典雅的“理性之美”。

    (宋代服飾受程朱思想的影響,大多偏保守內斂)

    就連宋朝皇帝都親自引導簡約質樸的服飾穿著,如宋太祖趙匡胤,不但自己“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還讓其親屬官員都奉行儉樸。

    2、 重文抑武國策的影響

    宋朝立國後,吸取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士大夫開始受到重用,文臣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也大大提高。

    而出於對文人士大夫崇高地位和超高待遇的尊崇和羨慕,文人雅士的吃穿住行都成了宋代社會爭相推崇和模仿的物件。於是,宋代文人那種溫文爾雅、內斂自然、質樸無華的服飾風範就成了宋朝的時尚潮流。

    3、 複雜的地緣環境

    宋朝的地緣環境比較複雜,周邊有遼、夏、金等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邊境上摩擦不斷,戰事頻繁。因此,宋朝承受的國防壓力是空前的,如程頤在《上仁宗皇帝書》中所說:“戎狄強盛,自古無比。”

    頂著外部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壓力,加上嚴峻的民族矛盾,使得宋人對異族的文化和服飾格外歧視和排斥。而隨著新儒學的日益發展,文人集團的擴大,外加對現實外部環境的不滿,宋人的民族意識應聲而起。

    民族氣節與愛國情懷的民族主義在服飾領域的具體表現,就是對本民族服飾的渴望以及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反對抵制。於是,傳統的交領寬袖大袍開始迴歸,男性圓領襴衫的袖也呈現加寬趨勢。

    結語:

    宋朝的服飾,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其風格都偏向於質樸簡約、內斂保守和儒雅化,而這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著衣風格,是與宋朝特定的社會基礎、複雜的地緣環境及獨有的文化特色相關聯的。一個時代的服飾往往帶有時代的特徵和歷史烙印,服飾的歷史也是一部文明史,而不同的社會基礎和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大氣瑰麗也好,簡約質樸也罷,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畫卷。正如著名美學家波德萊爾所說:“人類關於美的觀念被銘刻在他的全部服飾中。”

  • 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系統講解一下宋朝的服飾文化:

    一、王公貴族服飾

    1.皇帝服飾

    宋沿唐、五代舊制,赭、黃為皇帝的專用衣服顏色。最著名的事例是後漢乾祐三年(950年),郭威進行“澶州(今河南濮陽)兵變”時,因事前沒有準備好皇帝穿的袍服,於是將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郭威)體,以代赭袍”。至於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今河南封丘南,時在黃河南)兵變”時,已有事前做好的“黃袍加身”。皇帝常用服色為赭黃、淡黃,還有紅色。

    頭戴皂紗折上巾,也稱幞頭,類同後代的帽子,折上巾是二腳向上日常戴的幞頭。幞頭之制,沿自五代,“偽孟蜀(後蜀)始以漆紗為之”。“至劉漢祖(後漢高祖劉暠)始仕晉為幷州(今山西太原西南)衙校,裹幞頭,左右(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

    迄今(指南宋寧宗時)不改。國初時,(幞頭)腳不甚長,巾子(幞頭)勢頗向前,今(幞頭)兩腳加長,而巾勢反仰向後矣。”這是宋代皇帝和官員在正式場合常戴的帽子。皇帝的冠服還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和“絳紗袍”等禮服,以用於重大的祭祀、典禮及大朝會等活動。

    2.官員服飾

    官員們常用的服裝稱為“常服”,也稱“公服”。北宋前期依唐制,一至三品為紫色,四、五品為朱(緋)色,六、七品為綠色,八、九品為青色。元豐元年(1078年),因為深青色近於紫色,因而取消青色,改為一至四品為紫色,五六品為緋色,七至九品為綠色,都是以官員的散官官品定服色。

    元豐三年九月,對原先的寄祿官進行改革,是以文散官官名為基礎,制定新的寄祿官官稱,稱為“階官”,並取消文散官官稱,官員的服色即改以階官的官品而定。“武臣、內侍皆服紫”。散官及階官的官品低,實際職務高的,通常原穿綠色的可以穿緋色、原穿緋色的可以穿紫色。

    重要官職則不問原先是穿綠色,還是穿緋色,都可以改穿紫色公服,稱為“借緋”或“借紫”。還規定京官及以上官員穿綠色或緋色公服滿十五、十七、二十年的,可以改穿高一級的服色的公服。官員們也有“朝服”、“祭服”等禮服,以便參加大朝會及祭祀等活動。此外,每年十月,還給百官賜“時服”,這是一種織錦面料的服裝,花紋中除花以外,還有動物“獅子”、雕、雁、鵲等,以示等級差別。

    二、平民服飾

    1.普通平民的服飾

    普通平民最初穿白色衣服,“白衣”是無官職人的代名詞。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增加皂(黑)色,這兩種顏色是平民百姓及未入品的吏、“公人”(指擔任雜役的差役)的專用服色。但民 間老百姓早已服用紫色,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曾下詔禁止, 但效果不大,不得不於至道元年(995年)取消禁令。

    而且高官 子弟不在上述禁令限制之列。宋代服色禁令是針對男子的,而 且是指純色和以純色為底色的“遍地密花”;婦女、小孩衣服顏色不受限制,甚至可以穿著皇帝專用色“純以紅、黃為衣”。

    宋代的百姓也可戴“幞頭”,但限以高度不得超過二寸五分,而民間通常都是戴帽、抹額(以頭巾束在額上)或裹巾 《東京夢華錄》中有:“天武官皆頂雙卷腳幞頭”、“殿前班頂兩 腳屈曲向後花裝幞頭”、“御龍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幞頭”, 都是殿前司的諸班、直所戴,這是皇帝出行時儀仗隊(兼衛隊) 人員所戴幞頭,不代表什麼官職級別高下之分。

    但官員和平 民腰帶上的裝飾品是有區別的,官員們可以用玉、金、銀、犀 (犀牛角),三品以上用玉帶,四品以上用金帶,五品及以下的 中級官員用銀塗金帶,其餘官員用黑銀及犀角帶。平民及吏 則用鐵和角(牛角)帶,也可服用銅、石、墨玉帶。官員的金帶 、塗金帶上還有天王、八仙、戲童,以及犀牛、雙鹿、Mustang和荔枝 、鳳子、寶相花等圖形。

    宋代衣服的式樣也有等級差別,不同的服飾代表著各人不 同的身份。“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謂如香鋪裡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這是北宋末年首都開封的情形。

    南宋首都臨安的情況也相似,“且如土農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著,皆有等差。香鋪人頂帽披背子,質庫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帶。街市買賣人各有服色頭巾,各可辨認是何名目人。自淳祐年(1241-1252)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鬥美夸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這是指南宋理宗末年的情形,二十多年後南宋即被元所滅。

    2.士大夫的服飾

    北宋時士大夫在交往時所穿的是一種有烏紗帽的皂羅衫,稱為“帽衫”。到南宋時逐漸變成士大夫家冠禮、婚禮及祭祀時的專用服裝;也是國子監的太學生常服,有些類似後代大學生的校服。還有一種白細布做的圓領大袖下加橫襴,上下相連的服裝,稱為“襴衫”。這是進士、國子監太學生以及州、縣學的學生常穿的服裝,可說是尚未進入仕途的文士裝。

    南朱初年士大夫普遍穿著的,原是北宋時的軍官服,這是一種便於作戰的服裝,稱為“紫衫”。紹興九年(1l39年),曾下詔要求重要的中央、地方官員穿北宋時的正規官服,但並無效果。

    紹興二十六年,再次嚴禁官員穿紫衫處理民事,紫衫遂廢。於是,士大夫依照紫衫的式樣,以白色絹綢製作,稱為涼衫,也稱白衫。孝宗時有人指出涼衫類似喪服,於是又規定除在騎馬出行外,不準穿涼衫,允許穿紫衫,文武官員都可以用作便服。從此以後,涼衫遂成為喪事專用的服裝。

  • 5 # 雲端看雲海

    從混亂割據的五代十國結束,宋朝建立時,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勢力強大,燕雲十六州已被其控制,西北党項人也虎視眈眈,這是北宋面臨的外部政治環境。宋朝社會風氣趨於保守和內斂。北宋自宋太祖始,崇尚節儉。宋朝其他皇帝還多次要求服飾務必簡樸,不得奢華。

    宋代理學在宋朝的興起與發展,受到宋王朝的推崇,成為了當時人們指導思想。特別是程朱理學將人性修養提到天理的高度,提出了“滅人慾存天理”的修養論。讓人們遵循封建禮法,在無形中約束人們的思想,改變了社會的審美。社會風氣從唐王朝的奢華,富麗之風,變的質樸,內斂為主。表現為宋朝人的服飾特點就是質樸,沿襲傳統,風格以清新、樸實、自然、雅緻為主,衣著的配色也從了唐代的紅紫,綠青為主的習慣,採用到以各種淡色為主。

    我們就從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說起。

    1.宋朝男子以圓領袍衫為主。百官公服也是圓領袍衫,用顏色和佩戴金銀魚袋來區別官員等級大小。除了朝會,祭祀需要在朝服上穿戴方心曲領和蔽膝外,帝王百官平時都穿圓領袍衫。帝王的常服袍衫顏色為選黃色、紅色,並佩戴玉裝紅帶。

    在影視劇《清平樂》中被人調侃的王凱超長帽翅,特別適合今天的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措施。劇中王凱所戴的叫直腳幞頭,它在當時的作用就是為了保持社交距離,防止上朝大臣交頭接耳,影響上朝秩序。幞頭是宋朝服飾特徵之一,特別是直腳幞頭是宋朝服飾的象徵,此外還有軟腳幞頭。

    2.宋朝文人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追求自然,淳樸,自然的境界。傾向於穿寬鬆質樸的便裝。朱熹曾經給自己設計了一種寬袖直領對襟上衣,下身穿黃色的裙裳,用一條絹束住。這種便服保留了古代上衣下裳的樣式,簡單卻又風雅。受到當時文人的追捧。宋代文人很喜歡戴一種造型高而又方正的巾帽。

    3.宋代女子服飾以細長,質樸為特點,很少有繁瑣的裝飾,崇尚清淡為美,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服飾顏色強調本色,以淡雅為主,。不在追求前朝的奢華風尚。宋朝的女子服飾主要有襖、襦、衫、褙子、大袖。而褙子是宋朝女子的通常服飾,上至皇后貴妃,達官貴人,下至奴婢侍從甚至居家男士也穿。典雅別緻的褙子是宋朝服飾的一大特色。

  • 6 # 荼蘼未歇

    我們最常形容宋朝審美的一個詞就是“簡約”,但簡約絕不等同於簡單,素雅清淡也不等同於樸素。一言以蔽之,應該是低調的奢華。

    王公貴族的服飾自有定製,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 式樣也是公服。這種服式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硃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後賜發的範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以說簡單樸素肯定不是宋朝王公貴族服飾的主基調。

    宋朝經濟繁榮,奢靡之風從王公貴族瀰漫到中下層士庶,加上織造業發達,使得宋代服飾有著與唐代絢麗多彩不一樣的奢靡風華。

    一、真絲暗紋,品味卓絕

    羅作為高階絲織品,卻是宋人最常用的面料。宋代周瑀墓中出土的50多件衣物中,大多數為提花羅製品。宋代黃升墓中也出土了200餘件不同品種的羅織物。出土衣物上的花紋亦較豐富,除一部分印花、印金之外,多數為暗花織物,極為精美。像是被稱作“宋服之冠”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澐墓葬中的絲綢服飾,紋飾題材多樣,包含雙蝶串枝、練鵲穿花、雲鶴蓮花等。同時出土文物織物品種齊全,有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可見宋朝貴族的高雅品味。

    二、 金線中的奢靡之風

    因宋代朝廷禁止多色印染,工人便另闢蹊徑,使在衣物加金的技術得到極大發展,有銷金、貼金、間金、戭金等等十數種加金工藝裝著衣服。所做的黃羅銀泥裙、織金短衫、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不一而足,還有金鞋、金襪等等……。不僅普通百姓穿著加金的服飾,貴族士大夫自然更不會錯過。

    三、君子比德與玉

    從三代起,貴族以佩玉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宋人佩玉更講究簡潔清雅,同時也開始收藏和使用文物玉器來彰顯不凡品味。如趙伯澐隨葬的南唐玉璧,是公元940年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此件文物尤為罕見和珍貴,可為中國歷史學的知識體系填補空白。

  • 7 # 雨沐青辰

    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風格是否以簡單樸素為主?這個問題不太適合這麼問。

    中國曆朝歷代的官服具有一定的傳承性,頭戴冠,上衣下裳,腳著履靴,官服按品級配以不同顏色,飾以不同飾物,這些是哪個朝代都少不了的,並不是說追求簡單樸素就能省略掉其中一部分。

    我們從一些圖片上看到一些宋朝皇帝的畫像,似乎他們穿的服裝非常簡單,沒有什麼裝飾,是不是從這裡就認為宋朝的官服很簡單呢。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下圖是宋朝皇后的霞冠,裝飾是不是很繁複?

    再看看范仲淹的貂蟬冠,感覺怎麼樣呢?

    每個朝代存在期間,其服飾並非一成不變

    很多的朝代在建國之初,都因為經歷過長年戰爭,要與民休養生息,節制稅收,往往體現在官服上就會儉省一些,如衣料會用更便宜的,飾物會少一些,每年發放的官服也沒那麼多。而經過一段時期,國力充盈以後,官服則會提高檔次,顯得更為華麗一些。也就是說,即便同一個朝代,在不同時期服飾的繁簡也會不一樣。

    王公貴族的服裝分為不同的類別,繁簡程度與風格不一

    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分為朝服、常服、祭服和時服四大類,每一類根據穿著場合的不同要求,在繁簡程度上就會有不同要求。比如朝服是參加朝會時所穿服裝,而常服為官員平時所穿服裝,那麼朝服就會更正式,更能顯示官員品級,在式樣和顏色上就相應會有更多講究。

    因此,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風格並非是否簡單樸素的問題,我覺得題主應該這麼問,即宋朝王公貴族的服飾風格與其他朝代比有什麼獨特的地方,這樣就可以說出個一二三來。中國自周朝制禮作樂之後,各朝各代普遍遵循周禮來制定本朝的禮制,官服便屬於禮制中的一類,其中的規定至為繁縟,各朝代均有專門的部門,如禮部來負責相關事宜。因此這裡幾句話是說不清楚宋朝官服的各個特點的。

    宋朝服飾特點

    如果說“簡單樸素”哪裡可以用到的話,也許用在宋朝整個社會(非官服)服飾風格上要相對合適一些。宋代程朱理學盛行,主張“言理面不言情”,從而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社會輿論反對過分豪華,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的服飾。統治者也提倡民眾“務從簡樸,不得奢侈”,因而形成了宋代服飾的質樸、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宋朝整體的藝術風格崇尚“極簡”

    其實不止服飾,趙宋一代整體的藝術風格都比較崇尚簡潔樸素。宋朝雖然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經濟繁榮昌盛,但社會審美觀卻偏向質樸和淡雅。這其實是與宋朝人高度的藝術修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的,例如宋徽宗便是其中的代表。宋朝的瓷器可說是“極簡”藝術的典範,汝窯燒製出來的瓷器,器形簡潔,色調唯有一色,便是“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天青色,顯示出了極高的藝術涵養,為歷朝歷代所獨有。

    宋朝雖然比不上其他大一統朝代那麼廣闊的疆域,但宋代的文化與經濟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高峰,文人輩出,對外交流昌盛,藝術獨具魅力,科技發達,是後世許多華人嚮往的朝代,以至有人甚至提出“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確實,宋朝在中國古代史中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值得我們去重新發現宋朝的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流傳的馬戛爾尼關於清朝的描述出處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