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翻遍了《乾隆英使覲見記》《馬戛爾尼訪華日記》都沒看到網上流傳的描述,那段描述到底出自哪裡?
13
回覆列表
  • 1 # 酒裡乾坤我最知道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馬戛爾尼訪華中國簡介:馬戛爾尼有勳爵身份,是位任職很久經驗豐富的外交官,擔任過英國駐俄國聖彼得堡的公使,後來英國政府委任他為孟加拉總督,他辭而未去。1792年英國政府委任他為訪華全權特使,斯當東爵士為副使兼秘書,率領官員兵丁役夫船員700餘人,乘坐獅子號、豺狼號、印度斯坦號等五艘船隻,於1792年9月26日從普利茅斯港出發,透過英吉利海峽,往西朝中國方面航行。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目的是要開啟中國門戶,擴大對外貿易,顯然那次的訪華因為禮儀的問題雙方產生不快,從而目的並未達成,但馬戛爾尼透過在中國大陸的遊覽熟悉了清政府的軍備力量。二十年後英國又派阿美士德使團再一次訪華,依然產生了禮儀之爭,因而又沒有達到目的。直到186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打開了中國大門,達成了最初的目的。

    乾隆當時以為強大的遠夷國王遣使前來,為己祝壽,非常高興,連續下馬戛爾尼進獻的腰刀諭,命令廣東及沿途官員好好接待,優遇使者,其攜來貨物,“免其納稅”,供給上等充分食物,“賞給一年米石”。但是,他也強調,貢使必須實行藩國見天朝大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禮。英使不願,雙方爭執談判,據英國方面記載,最後議定,英使以謁見英王行單腿下跪的禮節,謁見中國皇帝。而中方文獻中則提到使團正使行禮如儀。

    1794年馬戛爾尼使團返英後,其成員出版了五部旅行記或日記。其中,副使喬治·斯當東爵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是關於此次外交使命記錄的“官方版本”,出版於1797年。

    馬戛爾尼的《乾隆英使覲見記》裡的一些記載常備用於證明18世紀中國的落後與腐敗。

    關於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一事,多種著作均稱,使團是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來中國的。實際上並非如此。之所以產生祝壽說,非因英人冒借名義,實源於對英方致兩廣總督信件的誤譯。翻譯的錯位則是傳統華夷觀念的反映。

    1996年出版的《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彙編》的600份軍機處、宮中檔、內閣、內務府檔案後。指出只有一兩份檔案與“磕頭禮儀”有關,當中有乾隆皇帝抱怨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指出乾隆不該希望人人向他磕頭。她指出,在馬戛爾尼離開北京時,乾隆頒佈了很多加強軍事防禦、防止英國襲擊的檔案。乾隆下令各地嚴守海防口岸,做好防禦的軍事準備,特別是舟山和澳門地區。要提前備兵,避免英國人的佔領。乾隆還下令,英國人可能會對中國發起進攻,需要減稅;清朝所有的稅務官員要嚴格按照規定收稅,不準敲詐,尤其是廣東的稅務官員,面對大量英國商船,不可以提高稅率,給他們進攻的藉口。其餘的大量的信件是關於各地政府如何做好軍事防禦。

    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實質上是極其虛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要擊敗它並不困難。從此,18世紀盛行於歐洲的關於中國強盛富庶的看法開始改變

    這次事件對中國來說,是中國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對於英國、歐洲來說,主要是其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透過馬嘎爾尼使團回英國後的回憶及記述,他們向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婚鑽戒可以定製嗎?定製鑽戒,都有哪些步驟,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