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律術士
-
2 # 臨淵人
個人認為,唐是胡人當政的大一統國家,文化大融合的朝代,既有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又有漢文化的向心力。
詩人“以漢喻唐”,正是體現了以漢文化為盛唐文化的正統的思想
-
3 # 午夜櫻花語
在《禮記·曲禮上》有“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之句。“諱”,就是忌,避諱的意思。
中國古代是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對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不然輕則被人指責不懂禮,重則可能會抄家滅族。
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在唐宋年間達到鼎盛,之後元朝由於是異族統治有所鬆懈,明清時期復又嚴厲起來,最後在民國的時候完全廢除。
唐朝正是避諱這種形式最鼎盛最講究的時期,而且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經濟繁榮萬國來朝,也只有之前的大漢王朝能與之媲美,所以唐朝詩人喜歡用漢喻唐,用漢皇來指代唐皇。
-
4 # 尋藝持久
真誠的,出自內心的感謝您。您髙估我了。敝人學疏才淺,孤陋寡聞。沒讀過史記與詩詞。我只是在人體科學方面稍有見解。如果您真心想了解唐朝詩人為何以漢喻唐的解答,請您搜尋其他網頁,定能得到滿意結果。再次抱歉!!!
如果您要想了解人體科學方面的問題,我將會知無不言,並且言無不盡,保證會答到您的滿意!拜拜!
-
5 # 牛皮社
唐朝詩人之所以喜歡“以漢喻唐”,我想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為了自保在古代,寫詩,特別是寫諷喻詩,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唐朝儘管相對開放,但言論也沒自由到可以隨意說皇帝壞話的程度。萬一上達天聽,天子震怒,就不是自己腦袋搬家可以解決的,株連個九族都不在話下。
所以,儘管人人都看得出來寫的是本朝,但詩人還是要弄個別的朝代來說一下,以求自保。比如以下兩例,其實都是在說唐玄宗李隆基的壞話: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杜甫《兵車行》)
第二個原因是也沒有其他朝代好選了在唐代之前的朝代,只有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這些個。
夏商周年代有些久遠,生產力泰國落後,無法與大唐相比。
秦、隋皆兩代而亡,隋朝又是亡國的前朝,若是以秦、隋比喻唐朝,屬於誅心之論,株連九族都是少的。
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又都是亂糟糟的,肯定也無法用來比擬大唐盛世。
於是只剩下漢朝了。再加上大漢國力強、明君多,一向也是作為盛世的代表為人稱頌,文治武功與大唐還是有些相似的。所以,“以漢喻唐”自然而然就成了詩人們的選擇。
-
6 # 造作的楚狂人
唐詩中的“以漢喻唐”,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這種動輒用別的朝代自比的行為,在其他朝代是極其少見的。分析唐人的心理,應當有三個因素,促成了這種現象:
1、漢朝足夠強大;
2、唐朝足以匹敵漢朝;
3、唐人非常認同漢朝;
簡言之:漢和唐,是兩個綜合國力接近,文化上相似的朝代,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在中國歷史上,再也找不出另外一對了。因此,“以漢喻唐”成了獨有。
漢是唐的榜樣說起綜合國力,漢、唐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兩座高峰,這是大多數人普遍的感受。
而對於唐人來說,他們目力所及的最強大王朝,也非漢朝莫屬。畢竟,先秦時代諸侯並起、四分五裂,而統一的秦朝卻僅僅存在了十幾年,唐之前的隋朝也沒有好到哪去,至於魏晉南北朝,就更不值一提了。
可以說,漢朝是進入大一統時代以來,最成功的王朝案例。一方面,它的疆域遼闊,內部並無分裂勢力,外部也能夠抵禦強敵;另一方面,它前後延續四百餘年,享國時間為歷代封建王朝之最。
而在文化上,漢朝兼採各家之長。它名義上雖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是儒、法、道並用。漢初推行的“黃老政治”,以及東漢盛行的道教文化,使得同樣崇尚“道”的唐人,也感到非常親切。
至於在經濟上、制度上,漢朝更是有很多開創性的舉措,值得唐人學習。如果說唐代建國以後,要尋找一個榜樣的話,那就非漢朝莫屬了。
唐詩中“以漢喻唐”,應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是“邊塞詩”,情感多是積極正面的“邊塞詩”是貫穿整個唐代的重要詩歌體裁,是唐人積極進取、豪邁自信精神的極致體現。在“邊塞詩”中,以漢喻唐的現象不勝列舉。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這些詩歌,大多借用漢朝名將、或漢朝著名戰爭,抒發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感情。
第二類是借古諷今詩,大多數是借用漢朝故事來批評時政。中國是一個崇尚“禮”的社會,君臣之間存在嚴格的尊卑關係。在提到皇帝的名字或相關物品時都要避諱,更何況批評時政呢?只有極少的人敢於直接指責皇帝,大多數人都會用“曲筆”,表達自己的看法。所謂“諱莫如深”,就是此意。
並非這些人沒有膽量去罵,而是“罵人”也要“講禮”,要罵得有文化、有水平而且合乎尊卑之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用典故了。
最典型的便是白居易《長恨歌》,通篇以漢喻唐,頭一句便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其中沒有一句提到唐玄宗,但無一處不是在寫唐玄宗。
其他的例子還有:
李商隱的《賈生》,表面上是批評漢文帝,實則諷刺唐朝皇帝不會用人: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杜甫《兵車行》,批評漢武帝窮兵黷武,實則是諷刺唐玄宗: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類似的還有李頎《古從軍行》: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結語唐詩中的“以漢喻唐”,大致上分成了兩個階段,兩種型別。
唐朝中前期,國家初建,百廢待興,無論是君王還是臣子,大都抱著積極進取的心態,渴望見證唐王朝蒸蒸日上,走向盛世。在這個過程中,漢朝成為了他們學習並推崇的榜樣,凡事都以漢自比,以漢自勵,逐漸在唐詩中形成了“以漢喻唐”的風氣;
第二個階段,唐朝中後期,國家開始走下坡路,統治階級逐漸失去雄心壯志,種種社會問題凸顯出來。文人墨客心中有不忿,但礙於尊卑禮法,不能直言,只得借古諷今。由於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用漢朝來諷刺當世。
總的來說,漢和唐兩個王朝,在各方面都極其相似。甚至在末期,都同樣面臨著宦官、外戚以及地方割據勢力的威脅,連滅亡的方式都大差不差。整個中國歷史,再難找到如此相似的兩個時代。當然,這背後也有唐人有意學習、模仿的因素在。
-
7 # 上善如來
唐前最強的兩個大一統王朝,秦和漢。
秦雖強,卻短。再者那些文人把始皇寫成一位暴君。竟是負面印象,在者當時秦滅雖六國但是統治時間短,六華人民只是畏懼秦的淫威並沒有真正的歸屬感。
漢強,統治時間也長久,足足二百年,主要的是經過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朝時中國各地已經形成了“大一統”文化,人心向漢。這種凝聚力是符合貴族,文人,統治者的利益,在者漢朝的傳奇英雄人物樹立的英雄價值觀。也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們所向往的。借用漢朝英雄人物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沒有人民不希望自己活著的朝代是一個強大,長久和平的時代,所以縱觀二者,漢朝更加符合人們的期望。就包括我們個人,也希望當代如強漢一般。
-
8 # 鐵錘文史
文人寫文章喜歡借古諷今,潑婦罵大街擅長指桑罵槐。無非是古今之間,桑槐之間,有可以相互類比的元素。
唐朝詩人喜歡以漢喻唐,也是一樣的道理:漢朝和唐朝,實在有太多相似之處,可以讓唐朝的詩人可以借漢朝之酒杯,澆灌本朝之塊壘。
總體來講,唐朝詩人引用漢朝故事,一般是用在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彰顯大國風範,提升民族自豪感。大漢與盛唐,都是中原帝國國力最強盛的朝代,後人每念及此,沒有人不會心嚮往之。哪怕是文弱書生,想到大漢帝國征戰四方,開疆擴土勒石西域的歷史,也會小心臟激動的撲通撲通。
正所謂“漢家旗幟滿陰山,不譴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在唐朝的邊塞詩裡面,漢代英雄的名字,漢代邊關的名字,頻頻出現在詩歌裡面,構成了唐朝邊塞詩濃濃的漢家滋味。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小學時候就學過的這首唐詩,至今念起,心頭依舊有 洪波湧起。
第二,以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影射當今唐朝帝王的兵火無休。漢朝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國家強大的巔峰,也是在漢武帝時期用光了西漢積攢半個多實際的元氣。
不客氣的講,漢武大帝,既是漢朝的偉人,也是漢朝的罪人。漢武之後,西漢國力就走向了下坡。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除了滿足皇帝的征服欲,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相反,戰爭就意味著骨肉分離,家破人亡,生離死別。
這裡,鐵錘不妨貼出幾首這樣的唐詩,看看詩人們是如何壓抑著心中的憤怒,飽含著對蒼生的熱淚,控訴漢朝戰爭對人民的傷害。
先看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好一個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當年鐵錘只是十幾歲少年,讀到這一句,都不僅熱淚盈眶。遠在家鄉的親人還在盼望戰士回家,誰知道心愛的人已經成為異鄉的一堆白骨。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讓人心碎的結局嗎?
真的有!
那就是張藉的《徵婦怨》: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
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即便是威武的大漢軍隊,也有吃敗仗的時候。這個時候遭受的就是無情的屠殺。這一次殺了什麼人呢?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丈夫戰死在沙場,妻子已經懷孕有了孩子。這樣的人間悲劇,在漢朝上演,一樣會在唐朝上演。
唐朝的詩人,用漢朝的戰爭悲劇,控訴唐朝皇帝沒有能力平息邊疆的戰火,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這樣的詩歌,讀來讓人心碎。
第三點,直接拿漢朝皇帝比喻唐朝的帝王。他們一樣的的荒唐。“漢皇重色思傾國”,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裡去?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漢武帝長年用兵讓民間十室九空,安史之亂,又何嘗不是把大唐帝國踐踏的千瘡百孔!
再看看李益的 《統漢峰下》:
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
這首詩真的是辛辣的諷刺。大漢竇將軍打敗了匈奴鐵騎,在燕然山上勒石紀念自己的豐功偉績。
但是現在又留下了什麼呢?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無人空月明。北方天空上孤零零的月亮,照著空無一人的沙場。死了那麼多生命,究竟給社會、給朝廷換來了什麼呢?
還有李商隱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朝皇帝半夜招來賈誼,就為了問那些荒唐無稽的事情,卻不重用賈誼的經天緯地之才。那麼唐朝的皇帝,又有幾個會任人唯賢,讓那些有抱負的讀書人可以施展胸中的才學,為唐朝百姓服務呢。
總結一下:唐朝詩人喜歡拿漢朝的故事比喻唐朝的現實,是因為唐朝和漢朝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有廣闊的疆域,強盛的國力;也有窮兵黷武,生靈塗炭的悲劇。言為心聲,詩以言志。唐朝的詩人們無非是要借古喻今,表達他們對當時現實的態度而已。 -
9 # 雁引追夢人
因為漢唐都屬於盛世,幾乎各領域都是世界獨領風騷的存在,以漢喻唐,自然稱得上相提並論,就好比當今中國常以美國等發達國家而不是亞非拉國家來對比看齊一個道理。
-
10 # 老龔166916589
二漢統治四百年天下。確實華夏曆史上鼎盛時期,值得贊優。
。傳說西東二週統治八百年天下,還是列國戰亂時期,難比二漢。
-
11 # 肥肥大狗熊
中國古代真正強盛的王朝屈指可數,除了遙遠的西周就屬殘暴短命的秦朝和真正強盛的漢朝。而從東漢到唐朝之間一直是孱弱、分裂和內戰以及外族入侵的混亂的時代,而唐朝之後到清朝也沒有出現能夠和漢唐相媲美的王朝,實際上這段千年史也是中國的衰落史。北宋其實還是比較進步的,但是受到周邊的入侵以及程朱理學的興起,華人的思想被漸漸愚化,變得保守而麻木,漢唐以來的開放奮發的民族精神開始凋亡。所以,古代真正的全面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並且被周邊國家所認同的只有漢唐,後來的永樂盛世和康乾盛世也只是如煙花般轉瞬即逝,和前面兩個王朝是沒法比的,在精神層面是也沒法比。
這也難怪人們以漢喻唐
-
12 # 文史通天
1、增加說服力,因為漢朝是繼秦朝後的大一統國家,漢朝被譽為當時世界的先進文明及強大帝國。漢朝對於唐朝而言是歷史上的強國,唐朝詩人以漢喻唐是想增強詩人的文學作品的說服力。折射現今我們寫作文,也是習慣借古諷今或者懷古傷今,或者用歷史史實證明自己的觀點。以漢喻唐這是唐朝詩人的一種寫作手法,可以增強說服力。
2、可以證明自己的觀點,用歷史上已經有的事實來驗證自己的觀點,這樣能夠讓文字更加具有可讀性。讓文字更有水平,看起來具有文學性。這樣也能夠讓更多人去閱讀,讓更多人喜歡,這就達成了詩人的表面目的。
3、可以表現出詩人的文學修養,詩人一般都是文學修養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而借漢喻唐可以表現詩人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表現出自己的優秀,可以讓詩人的詩詞也上一個階級,讓自己的作品更脫俗。
-
13 # 獨行狼
【唐代詩人 為何喜歡 以漢喻唐的呢】漢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朝代。由於漢代之前的時間,唐代人喜歡把自己的朝代與漢代相比較。緬懷先輩的光榮,是華人民最偉大的民族感情之一。從西漢開國到唐朝開國,走過了800多年,800多年的光輝歲月。一揮手指,漢代的皇帝,甚至漢代的磚瓦,都沒想到800年後會被一群傑出的唐代學者所懷念。 所謂的距離產生美,或“美在旁觀者的眼中”。我們不妨穿越這兩個朝代,尋找它們之間的利益。在唐詩中,不僅漢代皇帝變成了紅人,而且漢代美女也為唐詩增色,比如李白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中的趙飛燕,杜甫的作品中還有王昭君,詩中描寫了“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他到了山中峽谷的荊門,在一個小村莊里長大,那裡曾經還有妃嬪,成為詩人競相吟誦的物件。就連“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北方美女李太太,也贏得了大詩人白居易、李商隱的青睞,為她寫詩。事實上,白居易對漢代皇帝的感情是複雜的。《長恨歌》的開頭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它為漢武帝建立了一個沉溺於音色的人設,這也可以理解為一首諷刺唐朝皇帝的歌。皇帝是什麼樣的人?在唐詩中,有不同的觀點。唐詩中的漢人不僅值得承擔責任,而且武功高強。在唐詩中,漢代一批英勇好戰的人和馬“復活”了。在王昌齡的作品中,李光將軍氣勢恢宏:“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無敵的李光成為邊疆詩人高適的慰藉——“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死,至今猶憶李將軍。“從前,在戰場上馳騁計程車兵,進入唐詩,依然氣勢恢宏。其次,漢唐時期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漢唐是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統一王朝,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未來的歷代都是富強的。
因此,唐代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朝代與漢代聯絡在一起。漢唐時期,武藝和國際聲譽都比較強,所以漢唐時期是中國的鼎盛時期。人們把漢唐全盛時期稱為漢唐全盛時期。漢唐時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漢代,華人逐漸被稱為漢族。 漢代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屹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史籍、漢書、漢樂府、造紙術等偉大的著作和發明。漢唐時期,國家統一,文化繁榮,武術強盛,民族威信卓著影響深遠。從宋朝到元朝,外國把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事物稱為“唐”。唐朝不僅是“中國”的故鄉,也是華人民的故鄉。華人在國外建立的唐人街享譽海內外。漢代將領是唐朝引進的,唐詩中的宮城遺物和英雄美人熠熠生輝。“玉門關”、“玉塞”成為邊塞詩的重要象徵,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沙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又如《長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的“太液池”、“未央宮”源自漢朝宮殿的名稱。漢代是唐朝的一個過去煙消雲散的時期,但唐朝的人們都將這一歷史視角中的美麗戰場反映到了現實中。公元643年,唐王朝的統治者李世民在送別他的忠臣魏徵時,曾語出良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有了這句話,我們似乎可以很好地猜測唐人追隨漢代的意圖。因此,在晚唐,歷盡盛世的詩人們對遙遠的漢代記憶猶新。 以漢寫唐式的“膜拜”,既是一種形式,又是一種精神崇拜。唐朝自上而下都有這種風格。回首漢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文化風貌為國家治理奠定了基礎。逐步形成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主流。“絲綢之路”開創了王朝的新格局。思想的繁榮,文學的輝煌,疆界的拓展,為唐朝歷經800年,歷史的天空中沒有一顆璀璨的星星。唐詩表現了漢家的風格,或是漢家的精神造就了唐詩的獨特風格。也許他們能更緊密地達成共識吧
-
14 # 司馬公說歷史
這個道理其實比較簡單,很好理解。
首先唐代人對於當代的人、事不太好直接評價,擔心有文字獄自己脫不了干係。所以習慣借古喻今,而漢代則是比較強大、上進的朝代,所以就用漢代來指代唐代,這是詩人的規矩和習慣。唐代人從來不叫自己是唐朝人,而說本朝、當今。
其次,漢代開拓邊疆,四方征討,征討大宛、匈奴、南越、東越等民族。和唐代的文治武功十分相似,所以詩人容易進行對比和比附。自然而然地把漢武帝和唐玄宗當作近似的人物。漢武帝好大喜功,經營西域;唐玄宗也派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攻打大小勃律國,進入中亞與大食人作戰。
最後漢人和唐人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也有類似性。文學氣象以博大為典範。
-
15 # 布衣學史
唐朝時,詩歌繁盛。湧現出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著名詩人和千古傳誦的佳句。在詩歌創作中,有一種思想是“借古喻今”。“借古喻今”中又多“以漢喻唐”。
杜甫的詩作《兵車行》中,寫到:“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以漢武帝劉徹的開邊,借指唐玄宗李隆基發動邊境戰爭,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唐詩中“以漢喻唐”的原因是:唐朝之前,只有漢朝是一個統一強大的王朝,也只有漢朝能與唐朝的強盛繁榮相配,能夠相提並論,以為參照。
-
16 # 跟著腳走
唐代的詩人,為何喜歡“以漢喻唐”?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漢朝和唐朝有諸多相似之處,引起了唐朝人的共鳴。在對外戰爭上,兩者都是打擊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漢時是對匈奴,唐時是對突厥。兩個王朝都是在建國初期,比較虛弱的時候,頻繁的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為了消除威脅,而進行了反擊。
在民間風氣上,兩個朝代中的女子在當時,地位都很高,女子自由戀愛和結婚改嫁這類事情都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漢時衛青的老婆平陽公主,就是老公死後改嫁給他的。唐朝,中國唯一出過女皇的時期,女子地位那還用說。
當時的政治環境,也是比較寬鬆的,大臣可以不給皇帝面子,皇帝還不能計較。如漢朝周亞夫,敢將來視察細柳營的漢景帝擋在門外,事後還能得到皇帝的嘉獎。唐朝時期的魏徵經常懟到唐太宗下不了臺,這都說明了當時皇帝對大臣的尊重。
其二:唐朝詩人借用漢朝的人和事,來對現今的政治政策表達不滿。在《長恨歌》中,白居易描寫的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故事,中的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其中使用的代稱“漢皇”,就是漢代有名好色皇帝漢成帝劉驁。他借用漢成帝來表達對唐玄宗的不滿。
漢成帝在位期間荒淫無度,加之重用外戚王莽,最終導致了在自己死後西漢的滅亡。和唐玄宗寵愛楊玉環重用安祿山,最終導致安史之亂一樣,都是皇帝喜歡女人不理朝政,而導致的外臣權利太大不受控制而引起的國家動盪。杜甫《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兩句,描寫了在邊疆,因不斷地戰爭都已經血流成河,然而漢武帝還要繼續擴張自己的疆土,沒有一點要停止的意思。這其中的描述就是杜甫用漢武帝時期,因過度對外用兵,最終導致了國內“海內耗損,人口減半”的事件,來代指玄宗時期李隆基大規模對外用兵。
小結不論唐代的詩人用“以漢喻唐”的最終原因是什麼,但正是因為漢家的風格、漢家的精神影響了唐代詩人,而造就了唐詩的獨特風格。
-
17 # 家住西安
鼎盛之勢相同
唐朝詩人之所以喜歡“以漢喻唐”,在小家看來,首要原因還是漢朝的鼎盛和唐朝極其相似,從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即位後開闢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再到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設立“西域都護府”,漢朝和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同時,和唐朝相同,漢朝的強盛,也不僅體現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層面,如兩漢極盛時版圖遼闊,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即東並北韓、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再如兩漢在科技領域也很有成就,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最主要的是,無論是華夏民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還是今天使用的漢語,這些詞彙等說明了漢朝對幾千年的中中國產生的深遠影響,而這個也和國外的華人聚居區“唐人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渴求“漢式明君”其次,“以漢喻唐”也寄託了詩人們對於“明君”的渴求。任何國家或是朝代的鼎盛都不是生來就有的,漢朝同樣如此,它的強盛經過了漢初的高祖、呂后、文帝、景帝、武帝等歷代主政者的操刀,才做成了社會財富的超級大蛋糕。基於此原因,那些心繫天下卻鬱郁不得志的唐朝詩人們,如李白、白居易等,當然會將當下所謂“明君”的訴求,寄託在漢朝,借詩詠志。
欲仿漢朝改革最後,我覺得是因為漢朝一系列的“軟性”改革,這個同渴求明君類似。漢代初年,經過長年的戰爭國家陷入赤貧,據《漢書》記載,當時皇帝無力使用四匹同樣顏色的馬,而將相們上朝竟然邋遢到坐牛車的地步。甚至到漢武帝初年,國庫能調動的財力仍十分有限。
至於原因,是因為漢朝的權貴利益集團,聚斂了絕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霸佔了國家大部分利益,即一面是權貴豪門奢華無度,另一面則是“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這些同唐朝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分化情況也是相當相似,唐朝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無論是“改革”還是“措施”,漢朝都足以作為唐朝處理社會問題的樣板,我具體說以下四點:
首先,漢朝用軟性“強拆”方式,對奢靡浮華、富可敵國的地方豪強實行舉家遷徙,奉旨遷徙的富豪賤賣土地房產後,地方政府出面將千萬畝良田低價收購,而後分給流離失所的無地農民,國家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赤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王朝政府糧食稅收激增。
值得稱道的是,漢武帝對億萬富豪的財產剝奪並非流血革命,而是極具魅力的軟性遷徙政策,如對遷徙茂陵的豪門鉅富,政府支付給每戶20萬錢的高額“拆遷補償款”,還獎以政治榮譽,可躋身世家名門,這樣讓“茂陵子弟”也成了“富二代”專用的古代熱詞。
其次,以“軟性改革”處理皇室血緣和裙帶關係為根基的官方權貴利益集團。漢初分封制度使王朝內部王國侯國林立,這些皇室子孫,不僅魚肉百姓,而且還威脅中央集權。元朔二年,漢武帝頒佈《推恩令》,規定各諸侯王國嫡長子之外的其他王子,可以從其父祖的王國裡分出若干個小侯國。這個舉措開始時讓諸侯庶子們喜笑顏開奔走相告,但實際上已經無形中削弱分化了各實力強悍的諸侯國,由此越分越小,進而淡出歷史舞臺。
其三,漢朝對官商合謀、囤積居奇的利益集團以毀滅性打擊。漢朝實行平抑物價、降低稅收、限限制物價、鹽鐵專賣等政策,使得官商合謀壟斷市場受到遏制,物價大幅降低。同時,讓那些失去鹽鐵專賣權的普通商人,將中國精美的瓷器和華麗的絲綢,透過絲綢之路遠銷波斯和羅馬,他們賺的盆滿缽滿,自然就不在“生事”了。
其四,為了抗擊匈奴,漢代還大幅提高軍人的薪金待遇。據記載,漢代邊防軍的工資按物價折算,其軍餉相當於今天的月薪4800元到12.8萬元,同時還以“萬里覓封侯”相激勵,貧民中的熱血男兒紛紛遠赴邊疆參軍報國,漢王朝由此躋身世界第一軍事強國。
-
18 # 魚羊讀史
首先,漢朝和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朝代。由於漢朝時間在前,唐朝人在內心裡就喜歡將自己的朝代與漢朝相比。追思恢復祖先的榮光是華人最偉大的民族情感之一。其次,漢朝與唐朝確實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長久的大一統朝代,都是海內富足、四方來朝的強盛朝代。因此唐朝詩人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朝代與漢朝並列。最後,唐朝詩人的有些詩歌內容是諷刺和抨擊當權者,比如杜甫《兵車行》就是在批評唐玄宗。而“以漢喻唐”的用典方式可以讓唐朝詩人避免各種可能存在的麻煩。
-
19 # 淡眉1969
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漢武帝時期,為鞏固大一統,採取了很多措施。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經濟上,實行鹽鐵專賣;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唯一正統思想;軍事上,北擊匈奴,以此解除了少數民族帶來的威脅。
漢朝由此政通人和,國力強盛!
由此誕生了漢族漢服漢語!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唐朝詩人喜歡以漢喻唐,以漢朝故事代李唐天下!
白居易《長恨歌》雲:漢皇重色思傾國,把唐玄宗稱為漢皇。我想這裡不僅因為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而且有忌諱的意思在裡面。他不能直接寫當時的皇帝,而用古代的皇帝來代指。
至於李白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也是借古諷今吧!以趙飛燕指楊玉環!
這些都是詩歌的一種寫作手法。但同時也是詩人對漢朝的一種景仰!是華人民最偉大最樸素的民族感情!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唐朝詩人尤其喜歡“以漢喻唐”,“以漢喻唐”是指用漢朝的名稱典故來反映唐朝的事情,這是唐詩中非常常見的現象。
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一首“漢皇重色思傾國”的詩,把唐玄宗稱為“漢皇”;杜甫的《兵車行》中,把唐玄宗稱為“漢武帝”作為“漢代皇帝”。這是怎麼回事?
回覆列表
首先,漢唐均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一統相對持續較長的盛世王朝,華人從骨子裡對統一有著崇高的嚮往;其次,漢朝時期樂府和律詩均是興盛,雖然漢朝出名是人較少,但是該時期留下的作品深深影響著後代,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甚至到唐朝,皆是如此;最後,隋朝時期開始科舉制,唐朝興盛,更加註重對詩詞歌賦的培養,而漢朝的作品成為了唐朝文人的參考物件。至於作品中,將本朝皇帝比成漢朝皇帝,則是因為漢朝記載史料豐富,兩晉南北朝更為分裂雜亂,唐與漢更有對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