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楊老師

    取悅別人,並沒有什麼錯。

    授人玫瑰,手有餘香。

    我們是好人,善良的人,所以總能看見別人的好和善良。

    我們不是在取悅別人,而是真的看見了別人的好,由衷的讚美。

    如果這算是一種病,那些好人、善良的人都病了。

    如果給這個病取個名字,我們應該叫它好人一生平安!

  • 2 # 心理小知識

    我理解你說的取悅症,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

    從心理角度來說,需不需要治療,並不是看症狀如何,而是看有沒有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說,你覺得感覺還不錯,生活也沒什麼影響,那就不必要治。反之,就需要治療。

    另外,我想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特質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關鍵是適度,如果能靈活應用,不固化在某一個模式裡,是最理想的,如果不是,也不用煩惱,我相信取悅的特點也給你帶來了好處,你不妨仔細想想。

    總之,別把取悅特質當做敵人,瞭解到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且在過往的生命中,為自己做過貢獻,去接納和感謝它,至於要不要改,要看它是否帶給你麻煩,以及你的痛苦程度,如果需要,做些調整也是好的[玫瑰][玫瑰][玫瑰]

  • 3 # 張醫生說

    社會中所謂的“好人”特別多,有的是在中間充好人,兩邊都不得罪;有的是在生活中怎麼都行,無所謂;還有就是你這種!其實這都是心態問題,沒有對與錯,關鍵是,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

    有的人,凡事都愛追一個真理,就顯得不近人情;有的人,凡事與我無關,怎麼都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等,這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態度。

    我覺得你,要問問自己,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你喜歡嗎?!

    如果不喜歡就要尋求出路,改變以前的“好人形象”。如果喜歡,也不必過分的關注別人的看法。必竟,這是自己的生活!

  • 4 # 沙漠高青

    需要治療,取悅症,是自卑的一種,不夠自信才去討好別人。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催眠回溯,是最有效最快的方法,進入深度催眠態,催眠師會引導你尋找自卑的根源和原始事件,消除這些事件的影響後,你就會自信起來,有自己的主見,不取悅與人

  • 5 # 靜思維

    “取悅於人”乍看起來沒什麼問題。想辦法讓別人高興,這有什麼不對的呢?可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考慮如何讓別人高興,做事情前都要考慮一下別人是不是會喜歡自己這麼做,那就是一種刻意的取悅了。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一味放低自己的需求,對他人的要求一味滿足;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況下,都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

    心理學上,把這種建立在別人評價上的安全感稱為“取悅症”。“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麼看的。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麼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心理學家把這叫做“衝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做危險的情感體驗。

    取悅症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認知型

    驅使你取悅於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定式:你希望,並且時刻準備著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取悅症者,那麼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當你有取悅於人的心態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

    習慣型

    一個習慣型取悅症者會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無論你多麼疲於應付,你也不願意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你總是獨自承擔所有困難。

    情感逃避型

    對這一型別來說,取悅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討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於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擔憂被疏遠、被拋棄的焦慮感。說到底,討好別人,只是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對於情感逃避型取悅者來說,只有順從別人,得到別人的讚許,他們才會覺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悅者給人的感覺雖然是善於關心別人,對誰都好,好說話、好辦事,容易滿足對方當下的情緒和需求,然而,這種壓低自己換來別人暫時的認可的做法並不總是意味著真正的“雙贏”、“建立長遠的關係”或者“徹底解決問題”。

    一方面,由於長期令自己的情緒處於壓抑之中,不僅會成為影響自身健康的一大禍害,而且他們的內心也積攢了很多的委屈、抱怨、抑鬱,最終導致退縮、敷衍塞責,喪失對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違背雙贏策略地滿足對方需求,在工作中,沒有定位清楚自我與他人的界線,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什麼,責任是什麼,往往承擔屬於他人的責任,而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卻沒有做到極致。

    生活中的“悅他者”不在少數。他們事事都想著讓別人滿意,對於他人的要求全部予以接受,而將自己的意願完全拋在一邊,而別人卻並不會因此感激他們。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個體只有在付出和獲得成正比的時候,才會更加珍惜那些所得;如果付出很少的代價就有收穫,那麼個體會傾向於不那麼珍惜它。所以,人際交往中,並不是一味滿足別人的要求就可以獲得友誼。那樣反而可能導致他人對你“悅他”行為的濫用,覺得你的幫助能輕易獲得,並且非常廉價,從而並不會在乎你給予他的這些。

    另外,取悅症會造成心理障礙,阻止你發出和接受自己的消極情感。如果你不能表達消極情感,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不再真實。你會被看成是平面的紙板人像,而不是立體的、豐滿的、多側面的血肉之軀。

    為了阻止這種取悅症的發展,需要從行為、思維或情感方面的小改變開始。

    首先,你需要拋棄“需要人人都喜歡”這種念頭。多數有成就的人都不是那種誰都喜歡的型別。這種“拋棄”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它會讓你的身邊只會圍繞著這樣的人們,他們喜歡的是你本人,而非你為他們幫的忙。

    其次,在他人提出要求時,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並考慮自己是否願意並有能力去提供幫助。如果這兩個條件都能達到,可以伸出援手;如果任意一條無法滿足,就可委婉謝絕他人的求助。當你實在不願意,違背自己的意願而取悅別人時,就說:“我能考慮一下嗎?”跟他們定下一個時間,到時候你會對請求做出答覆。這段時間內,你完全可以想出拒絕他們的最好辦法。

    最後,你的拒絕可能會讓自己感到後悔,你會覺得自己傷害了別人。但你必須克服這種想法,坦然地應對接下的局面——事情往往不會如你所想的那麼糟。

  • 6 # 象導小隊長

    需要心理疏導的,有以下幾點說明:

    1、認知障礙

    首先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成癮的一種行為模式,取悅者會執迷不悟的把自己看成是好人。

    會常常因避免跟人家持有不同意見或怕形成衝突,就始終保持這種暖大白的形象。沒有意識到,交流就是在不同的意見,合適的範圍裡,你來我往交鋒中,碰撞出的火花。這是完全和情合理的,並不會產生矛盾,是自己的一種認知錯覺。

    比如別人大聲一點說話或臉色不好,莫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造成的。別人請求幫忙,也不會拒絕說不。這種只想取悅他人的心理能量,會讓自己失去自我,久而久之,成為一個受全世界愛戴的“死人”。(精神缺失的)

    2、背後的機制

    人的習慣,性格多數都是基於原生家庭潛移默化而來的。這應該是早年留下的一種心理創傷,這種創傷如此早,已經根植於潛意識中了。潛意識的最大特點是,你不能覺察它,但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你。

    比如幼年來自父母的忽視 ,過度批評,心理長期處於這種壓抑狀態。自我否定,喪失自信心,缺乏自我認同感。父母在外面,面對別人時,總是笑嘻嘻的去迎合他人,一回到家裡那遠山眉的池塘,那深挖的凹糟,夠養幾條金魚遊淌啦。(畫面感觸)

    慢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畏懼和別人對抗,畏懼表達出憤怒,你想著只要當老好人,替別人著想,你就能避免這些消極情感。

    3、治癒的方法

    首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理解和糾正取悅他人的認知。

    再者就像寫作一樣,把你想表達的,壓抑在內心的任何話。化身在囚籠失去自由,憤怒的小鳥,那把燃燒的火焰,給釋放出來,讓身體和心靈得以平衡。

    最後也可以去到無人的大山,喊幾嗓子,學會試著跟人說不,做一個真實表達內心所求的自己,展現出自己的風格,不然多累啊!

    總結:活出真性情的自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煙火,燃燒吧!少年!

  • 7 # 文字領域工作者

    取悅是說討好別人嗎,如果是,也應該算好人,只是沒得到回報洩氣了,好向人人都該跟他一樣對人好,結果弄得其反。自己又後Hu1了,是這樣的嗎?

  • 8 # 言心時間

    知道自己在取悅了,直接改自己不就行了?你有這樣好的覺察力,已經是特別棒了,改掉這個取悅別人的能量,這個過程你會發現你還有很多點需要突破,這些都會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加油

  • 9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您說的取悅症我理解的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

    下面詳細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的人格特點,有的前文已經概述過,這裡在每一個後面對應一個原因。

    1、善於發現對方的慾望和需求——成長生活環境中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害怕被偏執型人格的人責難怪罪,把自己不受責難寄託於對方對於慾望和需求的滿足,而偏執型人格的人反倒覺得是你誇大你的感受;

    2、習慣性接受別人的要求,不懂拒絕——曾經,因為拒絕,他受過煎熬,長期以往,自我保護機制告訴他,接受所受到的傷害最小。換句話說,即便他不願意接受,但他能腦補出不接受後那個心中的偏執型人格的人會如何對他。

    3、脾氣好,好好先生,但內心掙扎——因為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成長生活環境中都伴隨著一個偏執型人格的上位人(長輩,領導或者同輩中不可違逆的人),所以他們非常害怕起衝突。還是前面說的,自我保護機制的啟動告訴他,“以和為貴”才能“化干戈為玉帛”。但其實內心驚濤駭浪,又或淚如泉湧。

    綜上,這種人格在出現最開始的時候不需要過分警惕,這是一種自身心理的防禦機制。在周圍環境讓自己不舒服的情況,一種自我情緒微調。確實,你會發現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但是某種意義上來,這種人格讓你更容易發現別人的想法和要求,更容易捕捉對方的慾望。

    所以,討好型人格的轉型自然也就有了兩個方向,一個是情商越發出眾,深知自己的想法,並且努力的打破曾經束縛自己的牢籠;另一種就是變得敏感多疑,脆弱膽小,一詞以蓋之,就是懦弱。

    而上段說的“牢籠”是指什麼呢?這個牢籠就是一直以來害怕那個朝夕相處的“偏執型人格”的束縛。因為朝夕相處間,你人格在成長環境中,對於自我的慾望和需求趨於淡化,而把具有“偏執型人格”的這個人的慾望和需求當做是自己的第一需求。你最先考慮的是這個人“開不開心”,“想不想”,而不是自己“開不開心”,“想不想”。

    所以,如果當你打破了這個牢籠,已經把自我慾望和自我需求擺在第一位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不能完全算一個“討好型人格”了,你已經邁開了破繭成蝶的第一步了。而那個“偏執型人格”反倒成了磨礪你性格的磨刀石。你會發現無論你在什麼場合,和什麼人打交道,你都能察言觀色,或多或少比其他人更能感知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契合度和氣場。當然咯,感知不代表你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這個按下不表。

    只有明白或是尊重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並且把這個奉為自己人生的第一點時,你才不是為別人活著,你才是為自己活著,你才是一個獨立的人,大寫的人,你才不是一個孩子!

    但打破這個牢籠不容易,非常不容易。第二步就是遠離那個偏執型人格的人,無論他是誰,敬而遠之,待到你破繭成蝶後迴歸都行,但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的人格獨立,那就遠離。後面的其實都非常容易,樂觀積極的生活,時間會改變一切的。但往往就是這一步,幾乎就沒有人有勇氣或者有條件邁出。你時不時心裡都會牽掛一下那個讓你人格扭曲的人。所以,討好型人格在你身上可能也會一直存在。

  • 10 # 樹心2020

    取悅別人,那麼你在關係裡是討好別人,壓抑自己的,長此以往,心理會有很多憤怒,需要自我成長,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學會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心理更健康。

  • 11 # 阿賴耶的果報

    很多人都這樣…就是沒能和自己妥協…

    取悅症未嘗不好

    只是你沒能和自己妥協

    多思考你的三觀 夢想

    如果可以寫出來

    時間能讓你找到與內在小孩兒妥協的辦法

  • 12 # lj1105

    馬未都說:“好人,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

    我認識一個朋友,好人阿飛,她一直覺得她得到這個“好人評價”,只是因為她習慣於取悅他人,這個評價實際上,是在嘲笑她懦弱、在乎別人評價、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罷了。

    直到有一天阿飛要去一個新城市,一個朋友很真心地對她說,“我一直覺得你是那種去什麼地方,都能過得很好的人。因為你很善良,會為別人考慮。同樣的,別人也會因為你的善良,對你好。”

    那一刻,她才發現,她因為“取悅症”這個標籤,忽視了自己本性善良,對朋友保有真情。

    你問需不需要治療,我想你應該和阿飛一樣,並不是不想再做好人,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勇敢,可以說出自己的一些需求,讓自己開心一點,不那麼累。

    你當然可以!你是一個好人,同時也可以取悅自己,讓自己過得開心。

    你值得被大家好好對待,好好珍惜。

  • 13 # 可悲的打工人

    取悅症 你說的是討好型人格嗎?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呀,舉個例子。

    領導安排了不想接手的工作,本想拒絕,可是自己的討好型人格讓自己無法開口說拒絕,於是表面笑臉迎合。

    接到工作後又自我後悔,怎麼這麼沒出息。

    第二天早上起來告訴自己今天要向討好型人格說不,結果晚上同事有事需要幫忙於是請求你幫忙,結果你還是答應了,回去以後躺在床上反覆想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討好型人格沒錯呀,討好領導最後升職加薪,討好同事同事會記得你的好,關鍵時刻幫你一把。

    所以討好型人格本就沒錯。

  • 14 # 文化新思維

    小時候看電視劇,我總會追問大人,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大人告訴我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我就放心的去看,一旦好人被打,被誣陷,我們就替他捏把汗,替他氣憤,壞人被好人打敗,我們就歡呼……

    有一次我看三國電視劇的時候,問了表姐同樣的問題。因為我發現,似乎三國中的人物和其他電視劇不一樣,沒有那麼明顯的好壞之分,也不像現在的美國大片,總有正反兩方面的極端對立,蝙蝠俠和小丑,蜘蛛俠和綠魔、章魚博士等等,正義打敗邪惡,電影結束!

    表姐卻對我說,沒有好人壞人之分。怎麼回事?我徹底暈了!

    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其實很簡單。我們把人分為好人壞人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在作祟,在黑與白之間無限的灰,才是我們真正的人,人性總在幽明之間。這是從高維度去看我們人類整體與個體。

    我們人有一個最基本的設定,就是每個人都有維護自我良好感覺的需要,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好人。

    你問問身邊的人,有哪個人會說自己是壞人?恐怕沒幾個正常的人會說自己是壞人,即使進了監獄的人,都會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當的。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的事都是自己認為的正確的事,只是做事的結果有效無效而已。

    所以,認為自己是好人,是正常的。一直認為自己是好人,更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至於是不是得了取悅症,也是你自己的主觀感受。如果你覺得在關係當中,你處於那種處處取悅他人,很難拒絕別人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是你對於你自己的身份角色定位不清造成的。比如你去租房子,你是房客,你是掏錢的那位,與房東是平等的關係,結果你卻像欠房東很多錢一樣,把自己地位放的很低,那房東自然就會把自己的地位相應抬高。你去談業務,你向客戶銷售產品,本質上是等價交換,各取所需,結果你卻點頭哈腰,你把自己位置放的過低,就別怪別人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濟原因,女朋友一直不願意見我父母也不讓我見她父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