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字言字語吧
-
2 # 工信科
一壼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人生多少無奈事,訴諸杯酒間。
相逢相知長相守,總把離別言。
相識相聚長相依,夢裡沒有難。
-
3 # 繾綣風鈴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悽然,“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形容枯槁,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雪子悲切地說: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許幻園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獨自在雪中站了很久才返身回家,
他關上門窗,讓雪子彈琴,自己作詞,含淚寫下百年來無人超越的經典歌曲《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鉅富之家,他家世代經營鹽業與銀錢業,這是當時利潤最高的兩種生意。其父李世珍是同治年間的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鉅富。毫不誇張地說,李叔同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家公子。
他父親去世時,晚清重臣李鴻章不但登門祭拜,而且親自為喪儀“點主”,李家的聲望在此達到巔峰。時年,李叔同年僅5歲。
李叔同童年就展現出驚人的聰慧,尚在學舌之際,就能跟著老父親搖頭晃腦地背誦對聯。他六歲啟蒙,十歲熟讀詩書,十三歲學訓詁書法,“年十三,輒以篆刻和書法名於鄉。”十五歲就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樣的絕句。
他前半生在俗,是流連於風花雪月的藝術巨匠,看似風流少年郎,卻難掩心底的迷茫。他後半生在佛,在最美的盛年放下她,斷了紅塵中最後的一絲緣後皈依佛門,從此專心禮佛,渡眾生,悲天下。流年60餘載,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就是李叔同,號“弘一法師”。
豐子愷如此描述李叔同的一生: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他的藝術造詣達到了令人生畏的高度,他也是近代佛家律宗的最高成就者。人活一世間,能如此暢快淋漓,世間唯有李叔同一人。他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進行心靈和精神的探險,而他也確實做到了,最後鉛華洗盡,返璞歸真,一顆心歷盡了世間的奢華百態依舊清澈如水。
李叔同出家後,更名弘一法師,謝絕俗世應酬。他深恐墮入名利場,變成個“應酬和尚”,因此每到一處,必先立法三章:
58歲那年,弘一居青島湛山寺,市長沈鴻烈邀他赴宴,法師作偈道: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拒絕得委婉而又堅決。
弘一曾是蔡元培的學生,蔡有一次邀見,當弘一知道先生已是官宦加名士,照樣閉門謝客。
1942年10月10日,西歸前三天,弘一法師手書“悲欣交集”四字贈侍者。此為大師人間絕筆。
“悲欣交集”來自於《楞嚴經》: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在草菴寺,他留下“草籍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的對聯;在晚晴室,他留下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在安海,在檀林,在晉江許多地方,法師都留下佛學和藝術的珍貴印記。
浮世幾何,為誰貪嗔;惡事向己,好事與人。不戀過往,不負將來;苦樂順逆,正道自存。
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
4 # 躺品五味人生
這句詩的意思是:飲下一瓢濁酒消耗掉剩餘的歡樂,這樣今晚就能暫時告別夢中的寒冷和孤寂了。
為什麼感覺這句詩很悽慘總是流淚呢?
回答有二:
第一是、因為這是一首送別詩,帶有一定的傷感和離別的惆悵。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朋友、親人在分別的情況下很難再相聚;還有就是古代百姓安土重遷的思想以及官方的約束,“父母在,不遠遊”,一般沒什麼事都不會輕易走動,再見不知何時?
第二是、代入感,聯絡您目前的狀況,觸景生情,勾起了您一些回憶,親人、朋友抑或是愛情。
透過這個提問也足以看出您是一位感情豐富、重情之人。借酒澆愁愁更愁,才下心頭卻上眉頭,不如把它交給眼淚,隨風飄蕩吧。。。。。。
擴充套件資料:
全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出處:
逸詩有《驪駒》篇雲:“驪駒在門,僕伕具存;驪駒在路,僕伕整駕。”客人臨去歌《驪駒》,後人因而將告別之歌稱之為“驪歌”。今天的《驪歌》多指一首在我國流行於20年代到40年代的學堂樂歌,又名《送別》。李叔同作詞,美國人奧德維作曲。
李叔同(弘一法師)其人:
驪歌《送別》的作者是弘一法師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也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之一,所創作的《送別》就是借用了外國曲目。
他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藝術大師。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各位看官,如果您也覺得不錯的話,請留個爪印。。。喵。。。
-
5 # 怪怪讀書
知交零落,自是傷感啊……
人生得遇知己,本就難得,如今卻不得不分別,不知道日後還會不會遇見如你一般的人
-
6 # 我心你聆
天涯海角,知己零零散散的散佈各處,一壺濁酒嚐盡剩下的歡樂,今夜別做那種讓人心寒的夢了,別讓美夢變寒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送別》
-
7 # 有位好友
古龍寫過一部小說,後來被稱為《七種武器》之一,就是《離別鉤》。他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鉤是種武器,在十八般兵器中名列第七,離別鉤呢?”
“離別鉤也是種武器,也是鉤。”
“既然是鉤,為什麼要叫做離別?”
“因為這柄鉤,無論鉤住什麼都會造成離別。如果它鉤住你的手,你的手就要和腕離別;如果它鉤住你的腳,你的腳就要和腿離別。”
“如果它鉤住我的咽喉,我就和這個世界離別了?”
“是的,”
“你為什麼要用如此殘酷的武器?”
“因為我不願被人強迫與我所愛的人離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真的明白?”
“你用離別鉤,只不過為了要相聚。”
“是的。”
離別,不過是為了相聚。有相聚之日,這種離別就不會太淒涼。顧城有一首詩,叫做《再見》:
你默默地轉向一邊,
面向夜晚。
夜的深處是密密的燈盞。
它們總在一起,
我們總要再見。
“再見。”
為了再見。
知道再也不會相見的離別才是痛苦的離別。所謂生離死別。“此去不言歸,知君思已灰。雲山千萬疊,都是傷心色”。乾了這杯酒,也許從此相忘於江湖。
-
8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為什麼感覺這句詩很悽慘總是流淚呢!
依詩句剖析!!!
舉杯空對月!
把酒盡言歡,
一壺濁酒惜別淚,
今夜傷離恨!
借酒澆愁愁更愁!
問君何時別夢寒!
依稀記得往事如雲煙
,花訴柳贈別!未等春消寒!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醉酒惜別!不待君已往!淚灑枕邊巾!酒亦可放縱,亦可收斂!亦可常情,亦可斷離!最不捨的就是那別夢今宵!明月幾時有!沒齒今宵情!!
酒中如泣如訴!迷離別夢那……………!一夜!
一個“情字”怎能了得!!怎不叫我闇然神傷悽憐淚流!
-
9 # 石丞子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作為讀者,感覺詩句悽慘流淚,這完全是文字的感染力,讓讀者產生了共鳴。
原文出處出自李叔同先生《送別》,原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
創作背景許幻園與李叔同均為“天涯五友”之一,二人相互敬仰來往甚迷,李叔同曾全家住在許家。1941年冬,許幻園家境破敗,與李叔同辭別趕京,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之際寫下了“送別”。
讀詩感受李叔同作為一代大師,用詩句精準巧妙地表達了當時別離的淒涼與傷感,而讀者每每讀之都會不自主地產生共鳴,在濁酒餘歡的悲悽中流下淚來。
-
10 # 半庭秋
只有男人才最懂男人的心。這首詩歌說的是友人間的離別之情,如果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那隻能說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啊。
這句“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是摘自弘一法師的《送別》,而這首《送別》是弘一法師為他的“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而作的。
當年 弘一法師和他的“天涯五友”在一起是為了弘揚民權,移風易俗,男女平等等思想而聯盟在一起。這種思想一度成為社會的風口浪尖而被打擊,同時他們還經歷了二次革命的失敗,袁世凱帝制的復辟,導致他的摯友許幻園萬貫家財一朝喪盡。
許幻園赴京準備找袁世凱討個說法時,他先來向弘一法師道別,而深知許幻園境遇的弘一法師,在與摯友臨別時百感交集,由感而發創作了這首《送別》詩。
這首詩當年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歡,並作為學堂歌曲 而傳唱。
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整首詩極其的典雅,透著淡淡的憂愁,與離別的不捨。而意境卻又如果的深遠與哀怨,很多論者認為弘一法師這首詞濃縮了古典小學《西廂記》中《長亭送別》的意境。要讓這首詞意境顯得如此美卻又格外的悽婉。
大意是:目送著友人的離開直至盡頭,只剩下長亭與 古道邊上的小草。 晚風吹拂著柳樹,遠處的笛聲悠揚地迴旋著,夕陽落在山間中,好友們漂泊零落在各地,百感交集,舉酒一杯,盡情地喝,可是這種離別的感覺真的太淒涼,笛聲一聲一聲地吹彷彿在催促著離別。人生相聚少,離別多,問君何時回來,回來時莫要遲疑,友人待你迴歸。
一句“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令人彷彿看到 與友人離別的弘一法師 獨立風中 潸然淚下,久久不願離去的背影。
-
11 # 藍色菸圈998
這是李叔同《送別》歌詞中的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飲下一瓢濁酒消耗掉剩餘的歡樂,這樣今晚就能暫時告別夢中的寒冷和孤寂了。整詩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淒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縱觀整首《送別》,延續了婉約一派之風,柔美婉轉,清新淡雅,情意真切。句子的長短參差、押韻上口,使得《送別》詩意繚繞,促人回味。細細感知、回味之餘,我們會發覺,《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延續了古典送別詩的一貫形式與格調。而《送別》的出現,以及風靡至今,也多少得益於此種悠遠的古典情懷吧。
-
12 # 綠色重陽
讀了《送別》這首詩。聽了《送別》這首歌,你就會很感傷,感傷人的離別,好朋友的飄泊和失散。“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飲盡最後一壺酒,留下最後的歡樂,此後,不知何時見。今夜離別痛剎人,連夢都是淒涼的。別夢寒,盡餘歡。寫盡離別苦。所以詩和歌的力量催人淚下。詩感人,詩人融入的情感,讓人們為之感慨,激發了同詩人一樣的情感,好詩震捍人心。
-
13 # 收藏小齊哥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是李叔同大師《送別》裡的一句,說到李叔同大師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知道,但我要是說出它的另一個名字,你一定會一拍腦門說,我知了。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半世風流半世僧,看似無情勝有情”的弘一大師。
先和大家聊一個李大師教學時候的趣事:“李大師,年輕的時候教學如果有同學犯了小錯誤他就會把他留下教育一番,臨走的時候給學生深鞠一躬。重點來了有一次一名同學在他的鋼琴課上放了一個奇臭無比的響屁,課後李大師把他了留下來,對他說:以後再放這類屁請到門外去,不要放在教室內。然後對他深鞠了一躬。”從此以後,校園中流傳出了這麼一句話:“不怕校官罵,就怕李叔同鞠躬”。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李叔同最要好的一個朋友許幻園,來到了他家門前,敲完門後說:“我今天破產了,也沒有臉面見你了,我走了告辭了”等李叔同和他的日本藝妓夫人出來後,許幻園早已經不見了蹤影,望著遠方的月光,李叔同寫出了。
送別(廣泛版本)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回你知道了吧?為什麼每次看到這首詩詞的時候就會想流淚了吧?
大師有三個第一:
1.油畫第一
2.戲劇第一
3.音樂第一
李大師出身名門貴族,從小受家人影響,信奉佛教。他剛出家的時候,他的好朋友夏丏(mian三聲)尊去看他,見他只吃一點鹹菜,就對他說:“就這一道鹹菜,能有什麼味道?”李大師回答他說:“鹹有鹹的味道”。飯後李大師又喝了杯白開水,夏丏尊就說“咱們這裡盛產茶葉,喝點茶還是有必要的吧?”李大師回答說:“淡有淡的味道”這就是弘一大師。
大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下期咱們有時間繼續慢慢聊。
-
14 # 畫家劉震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此歌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另外,“早春二月”也曾選用此曲作影片插曲,彷彿為早年“二月”作者柔石對李叔同先生仰慕卻無緣師從(因李先生出家)的遺憾作了一種遙遙的、或可令逝者的在天之靈略感欣慰的彌補。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餘首。
-
15 # 大唐河州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墨然微語。
一壺濁酒混沌了這世間最後僅剩的歡樂,作者面對現實,歷經了人生的悲歡離合,看透了世間的形形色色,當心情無處釋放時,一壺濁酒成了他傾訴的物件,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心情不悅時也會借酒消愁,透過酒的作用力釋放內心的壓抑,藉著酒勁能哭能笑,且能說,把內心壓抑很久的東西這時候能夠宣洩出來,蘇東坡曾說過:“我觀這世界,不如醉裡真。’喝出高水準者,反而會越來越清醒,對萬丈紅塵,洞若觀火。”
喝酒的朋友都知道我們遇到的不開心時邀幾個知心的朋友一起喝酒解悶,酒喝醉了,話也說完了,人也累了,這時感覺全身反到輕鬆,所以作者才會有一壺濁酒盡餘歡,想著流失而今在眼前的夢,淚水自然而然的流下來。
流淚也許這是對自我的無奈,也許對世間事物的恨,也許是釋然吧!我們所瞭解的水滸傳、紅樓夢,在那裡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因為一些事情的不滿,且無法言語,只有用酒發洩,比如800萬教頭林沖,一位蓋世英雄受到奸人所害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無處申冤,宋江又不讓林沖殺高球,無可奈何花落去,只有酒來做陪君,很多的歷史文獻和我們自己的經歷就告訴我們答案了,為何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世上最悽美的酒後送別,便是著名弘一法師李叔同,被世人公認的通才和奇才,雖出身富貴,可風情才華萬丈,與紅塵齊高,然而三十八歲那年,他一意孤行放下心愛之妻,與摯友分離,決然的斬斷紅塵萬念,行舟渡河,以孤獨深寂的佛門選擇的他的後半生,出家之時他飲酒送友,望著朋友漸遠的背影,寫下了著名《送別》名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每一個曾經被生活碾壓過的成年人,都會用到這熟悉的方式來進行緩解壓力,釋放自我情緒。歌手刀郎他曾在節目中坦露,覺得生活就是一個奇葩,讓人彈來彈去,唯有音樂響起時才能讓我心安,即便是最悲傷的歌,沉醉其中,也是一種享受,他描述的就如他的歌曲裡的酒一樣不知道喝了多少杯,才會明白我多麼愛你。在這首送別中,我聽到他小心翼翼的送別一肚子窩心事兒。人生亦然兮,世間卻依然,一壺濁酒盡餘歡,哪怕今宵別夢寒,明天我們要依然,喝過今天的酒,別過昨天淚夢,明天我們還得把烏雲去見晴天,願我們所有人多一份豁達,學一點難得糊塗喜歡顏!歡迎朋友們評論點贊討論。
-
16 # 泥巴黑土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為什麼感覺這句詩很悽慘總是流淚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送別》的歌詞,有李叔同大師作詞,在中國傳唱了好幾代人,可謂是婦孺皆知,也是中國最早的校園歌曲,是中國普及德智體美音教育的最早的最經典的歌曲。
中國文人自古就傷離別,離情別恨也是中國詩詞表現最多的主題之一,此詞飽含離情別意。
長亭,讓人想起相互擁抱,依依不捨的一對別人。古道,悠遠而荒涼,友人此去該是何等的孤單寂寥。芳草碧連天,是那麼的路漫長而空曠。拂柳,殘笛,是多麼的想挽留住離人。
天之涯,海之角,何等的遙不可及,一定是此去難返,永難再見,從此知交兩分離,只好就在今宵就在這長亭,敬你最後一壺酒,從此天涯海角各在一方,我的朋友,我的至友,今天晚上我還能睡得著嗎?如果睡著了,一定有一個讓我痛哭的離別之夢,難捨之夢。
此詞景色悲涼,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情感愁苦,真正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
17 # 此鋒非彼峰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出自李叔同的《送別》。全詩及釋義有許多文章可以供大家閱讀,幫助大家瞭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和心情,這裡不再贅述。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單就這句詩而言,我們在讀的時候,撲面而來的只有孤獨、失望、悲切、壓抑和無奈。它們匯聚成一股寒流,悄然而至,侵入骨髓,直抵心臟,令人猝不及防,不經意間撥動了我們心底最脆弱的神經,讓我們總有一種潸然淚下的傷心欲絕。
說心裡話,但凡在生活中有過不順、或是經歷過苦難的人,都很容易被詩句中的陣陣寒意襲擾,然後被這股寒意裹挾著進入到另外的一個時空。在這個時空裡:天空灰暗無光,我們嚎啕大哭,哀嘆命運不濟!看不到希望,恨不能立刻放下所有,捨命而去!
讀這句詩之所以很悽慘總有流淚的感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契合了我們內心深處因為失落和傷感帶來的悲涼。那是一種無助之後的喟嘆,是人生苦短,空有一番心願卻不能實現,只能在徒勞的掙扎之後面對餘生時的深深無奈。
這是詩句帶來的獨特意境,它營造出來的極度悲涼,充塞著我們寂寥落寞的心房。所謂心如枯槁,我想大抵如此吧!
但是,生命不僅僅只有悲涼,陽光總在風雨後。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與過去倒黴生活的告別;是劫後餘生的一次轉折;是在蒼涼中我們找到激情後新的開始!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我們不能總是沉醉在痛苦的沼澤中不能自拔。我以為:沒有爬不過去的山,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對過去揮一揮手,換一種心情,學會釋放,心安即是歸處!
心若在,夢就在,一切都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是詩句給我的另外一個啟示。不知道您怎麼看?
-
18 # 三千繁華落忘川
酒富有靈性,它能讓人忘卻憂愁,是人心靈情感的寄託。很多時候,人們都在傷心失意的時候飲酒。“
一壺煮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大概就是說,煮酒一壺,嚐盡剩下的歡喜,別讓美夢在今夜變得寒冷,淒涼。每次讀這句詩,總有一種無語淚先流的感覺。李白詩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有些人,總在不經意間相遇,有些事,總在不經意間開始。有些愛,總在不經意間刻骨。
東風起,燕雙飛,青山疊翠,唯不見君歸。舉杯望月,孤影相隨。空落淚,夢難留,愛不回,徒傷悲。
紅塵似雲煙,愛恨幾時休?明月獨倚高樓,真情似覆水難收。一聲輕嘆,知音難求,繁華似錦夢,落葉知離愁。清風徐徐,煙雨迷離,憶往昔,只為一人獨守孤城。離別相逢,悲歡匆匆,琴音嫋嫋,絃斷有誰聽?情緣似水夢一場,人去樓空難重逢。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碧天浮雲過,賭物莫思人。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高山東流水,何處覓知音?
紅塵滾滾,知音難尋。幾多回首,幾多思念,幾多傷感。人生無常,世事輪迴,因緣來去,皆有定數。一切隨緣便好,何必傷春悲秋。如若有緣,萬水千山不是距離。海角天涯也能相會。
-
19 # 文字拾荒人
語出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芸芸眾生的永恆主題旋律。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悽迷;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朋友的勸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對友情的珍重;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是對別離的傷感;
“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是別離時的苦悶⋯⋯
與這些古典詩歌的送別曲相比,“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同曲不同,更彰顯“離情別怨”的傷感旋律。首先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盪不已。
作者想到,友人將浪跡天涯,難覓知音多隻能敬上濁酒一瓢,聊表惜別之情。 “一瓢濁酒盡餘歡”句,還蘊含著多種深意和抒情作者複雜的情思與友人就此握別,何日相會,難以卜知。唯有這薄酒一瓢,也許能略壯行色,並可藉此來沖淡心頭的離愁別緒。最後的“今宵別夢寒”,是推開一層設想“將來”。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身在此而心隨友人遠去一一前路茫茫,今晚友人將投宿何處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的依依惜別,晚間可能會給友人帶來思念知己的夢境。荒野風緊、旅舍簡陋、曉寒侵被多夢中醒來,不見知己,倍覺清冷。這種對友人尚未經歷的境遇作細緻入微的設想,突出地顯示了抒情作者依依不捨、關切友人的深情。
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 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文學作品中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 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 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離愁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裡,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都抵不住了離別的淒冷。
“一杯濁酒盡餘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悽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似乎暗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落寞和無奈,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想來便是心中五味雜陳,不勝悲傷。
-
20 # 唐小懶媽媽
這是由李淑同作詞,歌名《送別》裡的歌詞。完整版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歌詞的寫作背景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親友離別時的場景。
祖國的大好河山,慘遭日寇的鐵蹄踐踏,
大片富饒而美麗的國土,淪為日寇燒殺掠搶的“皇道樂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以一個傷心離別之人的心境,執筆揮毫,抒發了傷感鬱悶的離別之情。古道邊送別的長亭,儘管芳草萋萋碧海連天,血色殘陽下,就連晚風中搖曳的垂柳和送別的笛聲,都令人深感無奈淒涼。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宵一別,天涯海角,知己朋友能有幾人再可以想見?就讓我們用一斛濁酒來排遣濃的化不開的離愁別緒吧!哪怕今宵的夢境也會充滿了離別的寒意,楊柳依依墟里煙,此去經年,何日是歸期……
整首歌充滿了作者的濃濃惜別情,拳拳愛國志,既是一個受苦受難中國人的心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吶喊。祖國危難時刻,多少仁人志士奮起反抗,拋頭顱撒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團結一致,共同築起全民抗戰的銅牆鐵壁。前赴後繼,英勇戰鬥,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譜寫了一曲全民抗戰的勝利讚歌。
回覆列表
經典本身就是如此,打動人心!
這就是經典的力量,無需多言,娓娓道來,就能讓人進入某個時空。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賞析--
第一節,作者白描了“長亭”“古道”“芳草”三個意象。長亭外的古道邊,一片碧綠的芳草,綿延至遠方——儼然送別的背景。在中國古代,道路邊每隔一段里程,會設一亭驛,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長亭成了友人、親人間的送別之地。長亭送別,路向遠方,芳草天涯——空曠、遼遠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傷之離情別緒。
第二節,亦是白描手法,“風”“柳”“笛聲”“夕陽”“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時的景緻。晚風吹動著楊柳,彷彿在催促著臨行之人;“柳”字諧音“留”,蘊藉著深沉的不捨之情意。晚風也吹送著笛聲,笛聲於是稀稀落落地傳來。我們不禁會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聞笛》,笛聲嗚咽,相思之聲,在夜空中迴盪。
到了第三節,作者由景生情,舊時知己各自天涯已難尋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贅言,淡淡感傷,已溢於言表。由此,我們得以明瞭作者幾許淒涼的心境。
第四節,作者把自己的這種情愫推向了極致。如何消解這離別之愁緒,作者寄興於酒,把酒言歡……然而,愁緒終究無從消解。作者於是想到,今夜的睡夢中,也會感到絲絲寒意。至此,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以“酒後夢寒”總括全篇。
縱觀整首《送別》,延續了婉約一派之風,柔美婉轉,清新淡雅,情意真切。句子的長短參差、押韻上口,使得《送別》詩意繚繞,促人回味。細細感知、回味之餘,我們會發覺,《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延續了古典送別詩的一貫形式與格調。而《送別》的出現,以及風靡至今,也多少得益於此種悠遠的古典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