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湘西

    茅盾和丁玲同為一個年代的人,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生於1896年,也就是甲午戰爭發生的那一年。這樣的國難之年,似乎在他的血液裡就灌注了一股革命的、進步的精神,讓他一生都為之奮鬥不息。

    茅盾天資聰穎,又勤於學習,1913年時,就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從這裡畢業後,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這裡還有一件小插曲。那就是他在收到北大寄來的通知書時,發現通知書上赫然寫著“沈德鳴”三字;他心生疑惑,跑去報名處查詢時,發現原來是自己在報名時將名字中的“鴻”寫得太過潦草,看著就像“鳴”字一樣。

    不得不說,有大才者果然與眾不同,對待報考北大這件事也視若尋常······當然,這件事給茅盾也帶來了很大的觸動,從此他的字跡都是一筆一劃,絕不馬虎了。

    茅盾的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反映中國社會底層民眾對民生和階級壓迫的抗爭與覺醒,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與旗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安,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來,給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藝運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出過無法取代的貢獻。

    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歲。在蘇區,丁玲歷任“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戰地服務團主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席等職務。創作出《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等許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鼓舞下,投身於根據地的革命鬥爭,用文藝形式積極反映我黨我軍和人民群眾火熱的鬥爭生活。

    茅盾與丁玲都是大革命時代誕生的偉大的民族作家,他們都在為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而積極努力的創作。他們的作品折射出中華民族的一部部苦難史與抗爭史,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了該結婚的年紀,有時候也真想隨便找個人算了,可又實在不知道怎麼牽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