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位釣魚高手,一般來說,野釣時啥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8
回覆列表
  • 1 # 野釣曬que黑

    釣離底一般有兩種情況:

    1、水底醬層比較厚,如果釣底,餌料會進入醬層中,這種情況魚是無法找到餌料的,因此需要釣離底。

    2、氣壓比較低的時候,底層魚會起浮,這時候也需要釣離底,而且要搜尋魚層。

  • 2 # 釣魚蓑笠哥

    簡明應該要的來說一下吧,總的來說野釣釣離底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還是經常會遇到):

    一,水底釣況複雜

    老泥底陷餌;這種地方因為淤泥的原因造成餌料堵塞進入去,然後魚兒進窩之後發現魚餌,所以我們釣離底。

    水底障礙物;水底有石頭或者一塊石頭的東西,釣離底可以大大減少掛底的機率。尤其是在小溪小河河床地方垂釣的時候,釣離底話活餌只有防止停留才能增加魚兒吃食的機率。

    二,避開某些不想釣的魚

    這個最為典型的就是清道夫,在南方已經形成了入侵樣本,有的地方多到有人害怕!用釣離底的方式可以避開清道夫,趴地虎,蝦虎,小鯪魚,重唇魚,棒花魚,黃尾魚等等。當然有些你可能不想躲開,但是釣離底很難釣到他們。

    三,離底釣目標魚

    有些魚離底釣比較好,某些鱅魚,就需要釣離底,尤其是某些的鱅魚離底釣越好,當然鰱鱅也可以釣水皮,只不過下層的某些某些而已。再就是草魚也比較適合離底釣,具體多少要根據當前的釣況。

    四,天氣原因要釣離底

    有時候天氣悶熱,魚兒並沒有在水底相反在中層或者上傳我們就要釣離底。最常見的就是就是太陽的時候草洞釣鯽魚,這種時候釣離底的方式漁獲比較理想。通常釣羅非等魚也有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黑坑採用釣離底之後會有比較顯著的效果,野釣改善的效果不是特別的大。

  • 3 # 野釣人劉g

    1/釣點情況:一般我們傳統野釣,探釣走釣用的比較廣泛,找河床比較乾淨的,底下雜亂的東西比較少的地方下鉤,這通常都是傳統釣最基本的選擇。

    再則(比如,淤泥爛草,河床底長出的小草,亂石灘,等等),像這樣的釣點,在沒有更好的釣位的情況下,而且這個地方確實出魚時,就會採取釣離底的辦法實釣,以免掛底,餌料入泥和埋入草裡,使得魚兒很難發現而不便進食,所以我們傳統野釣,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採取離底釣法。

    2/天氣,溫度,氣壓:這個氣候的變化對我們玩野釣的,是特別的至關重要,原生態魚對溫度,氣壓特別的敏感,野釣的朋友都會有一種感覺;(早晨下好窩,開始魚口很不錯,漸漸的隨著太陽昇起,氣溫慢慢升高,接著氣壓的下降,釣魚人感覺有點悶熱了,這時候魚兒也非常敏感,慢慢的就離底上浮,沉底釣魚口漸漸的消失。)有時候在水比較清澈的釣點,會發現鯽魚隱隱約約的上浮在草洞下面,樹蔭底下,根據我幾十年的野釣經驗,對付這樣的魚情,寫在下面;

    重點提示:【魚口漸漸的少了,魚兒開始離底上浮,這時你的引逗手法,從低到高上下引逗的速度,(要加慢增穩,釣餌要新鮮,引逗的間距加大)在鉤餌慢慢下降過程中,儘可能的讓魚兒發現,追餌下底吞鉤,快速刺魚上岸,千萬不要驚著魚兒。】這就是我多年來傳統野釣,對付魚兒上浮的一種,【多層次的引逗手法】比固定離底釣靈活方便,這就是傳統野釣主動出擊釣法。(我的三顆星,朝天鉤線組,這時就體現的遊刃有餘,動靜小,刺空水花小,都有實戰影片分享)。

    結束語;

  • 4 # 小廖戶外fish

    溫度比較低,晝夜溫差較大,太陽照射會使上下水層溫差越明顯。水域底層的溶氧低於魚的耐受底限時,水溶氧的分佈以水錶層最多,然後隨水深遞減,因此氣候條件與水體環境不同,也就導致魚離底上浮。比如夏秋水溫較高季節,如果趕上雲層很厚天氣悶熱的陰天,底層溶氧條件不好,魚就會離底。草叢、淺灘和角落處的趨溫魚一般對送到嘴邊的食物也不會拒絕,上浮魚對過路餌會有截殺反應。水底溫度低,缺氧的情況釣離底最適合不過了

  • 5 # 釣魚人烏蘭

    無論是野釣還是黑坑,釣離底都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甚至更可以認為,是否準確的釣離底是釣技水平的分水嶺。為什麼這麼說呢?想釣好離底,必須要精確瞭解“底”、找好“底”,否則根本無從談離底,一些認為野釣不需要精細的釣友在釣離底時根本無法精確的釣離底。那麼什麼時候應該釣離底呢?我們先來看以下2個重點:

    為什麼要釣離底?

    如何才能精確的釣離底?

    總體來說,當目標魚輕微離底、釣底魚口較差的時候,可以考慮釣離底。但實際上並不是說釣底沒口就盲目的釣離底,而是要結合實際魚情來具體分析。但這裡需要說明一個誤區,如果單純的認為魚缺氧起浮而採取釣離底,效果通常不好,魚缺氧後攝食的慾望非常差,通常會成片的浮在水面上,因此這時候釣離底,甚至釣浮都沒有什麼意義。

    什麼情況下才能釣離底?1、水底有大量濃密青苔、障礙物時。2、一些中下層魚種。3、臭底的影響。

    這3種情況比較常見需要釣離底的時候,自然水域的水下非常不規則,尤其當水質較肥時,水下會長滿細如髮絲,成片成片的青苔,如果堅持釣底,餌料通常會落入青苔裡面,魚尋找餌料會比較困難;還有一些地區水下有鋒利的石頭或者莊稼地被水淹沒,魚為了避免受傷也會離底;臭底現象一般在野釣較少出現,多出現在黑坑釣中,大量的餌料堆積在水下會造成臭底,魚不適應這種情況就會產生離底現象。

    在南方採取釣離底的時候相比北方要多,因為南方有很多中下層魚種,例如鯿魚、翹嘴、草魚等,這類魚種經常會離底遊動、覓食,所以在這樣的魚情時,通常釣離底的效果要好過釣底,當你在垂釣時發現多次出現截口現象,就應該果斷從釣底改為釣離底。

    如何才能精確的釣離底?

    文章開頭我談到一個問題,想釣好離底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底,如果找底都找不好是沒辦法釣離底的,例如很多釣友重鉛找底,認為這就是“底”,其實並不精確,因為過重的鉛皮會造成線組彎曲,那麼按照這個“底”來進行釣離底,就會出現誤差。

    為了避免這種誤差,我更傾向使用全水層調漂法來進行調漂,因為剛到水邊垂釣時,我們是無法知道魚是否離底的,所以都是從釣底開始,只有在釣魚的過程中發現了截口、蹭線等訊號時,馬上進行離底釣,那麼全水層調漂法就非常方便了,要比還需要修剪鉛皮更容易。

    下圖是我以前繪製的一張全水層調漂方法,大家可以結合圖片來理解。全水層調漂法的精髓就是2點,調高目;利用餌重差。也就是要求你對自己餌料的重量要非常瞭解,具體調漂方法如下:

    一、將浮漂調整到10目及以上目數(在空鉤離底的前提下),然後雙鉤掛餌稱餌重,這點很重要,你必須要了解自己的餌重是多少目。例如掛餌後浮漂變成4目,那就說明餌重6目,此時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去找底了,掛餌後上推浮漂到露出5目,這必然是到底狀態。

    二、當在釣底時發現魚離底,需要離底釣時,只需要下拉浮漂到你需要的距離即可,例如30釐米,這時候空鉤離底的狀態下,浮漂肯定還是露出10目,那麼掛餌後,釣1-4目都是離底的狀態。這種全水層調漂法就非常方便了,不需要修剪鉛皮即可任意更換水層。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詳細介紹了什麼情況下釣離底和如何方便的進行釣底和釣離底轉換。在釣離底時同時要注意一些問題,如走水嚴重時,離底釣就不太適宜;可以透過控制餌重來決定浮漂露出的目數;離底釣要靠拋竿頻率聚窩,霧化程度要高;可以透過配合飛鉛的方式來增加線組擺幅的時間,來增加截口的機率。

  • 6 # 大王的釣魚日記

    釣魚人,一般來說,野釣時啥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提到野釣,除了作釣鰱鱅類中上層魚以外,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底釣為主!但是也有很多時候,因為外界自然因素的影響,原本處於水底的底層魚類,出現了離底上浮現象,甚至浮在水面出現“浮頭”現象!這時我們再去底釣,因釣層偏離了目標魚的泳層,便會出現魚口不多,甚至無口、停口現象!面對這種魚情,我們便不能再死守底釣,而是適時的改變釣法,改釣離底或釣浮。

    什麼情況下,需要釣離底或釣浮呢?本文就從五個方面,與釣友們探討一下!

    水底漿層嚴重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在一些肥水的陳年老塘,或者長期投餵雞鴨糞便的肥水塘,水底因長期的沉澱,容易出現漿層。這種漿層不同於稀淤泥,它在水底程稀薄的糊狀,承受重力較小,容易使鉛墜或餌料陷入其中,從而影響到我們作釣!在水底有漿層的水域作釣,除了使用小比重的餌料,新增雪花粉、狀態粉類比重小的新增劑外,改變調釣方法也很重要!通常情況下,在這種有漿層的水域作釣,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水底淤泥、腐爛物過多水溫較高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除了有漿層的水底,很多水域的水底淤泥或腐爛物較多,比如:靠居住區很近的水域,因生活垃圾等原因,導致水底淤泥、腐爛物較多;四周多樹木、雜草的水域,因樹葉、雜草的沉落,導致水域淤泥、腐爛物較多。在這些水域中作釣,當水溫較高時,受溫度影響,水底會產生大量沼氣,並且會散發出臭味等有味道的氣體!這時水底的底層魚類,受沼氣和氣味影響,也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我們在作釣時,底釣效果就會變得很差,如果想要有一個好的漁獲,就需要改變釣法,改釣底為釣離底或釣浮!

    水溶氧量不足導致魚類上浮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晚春以後,仲秋秋以前,氣溫較高、氣壓偏低的時候。水的溫度直接影響到水溶氧量的高低,水溫越高水溶氧量越低!同時這段時間,受氣溫及南風影響,氣壓偏低。氣壓的高低同樣也影響水溶氧量的高低,氣壓越低水溶氧量越低!而水深和水溶氧量也有直接關係,在水溶氧量整體偏低時,水位越淺水溶氧量相對越高!當水域的水溶氧量整體偏低時,底層魚類為了適應生存,在“趨氧性”的作用下,便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同時伴隨活躍度下降覓食不積極的現象!這是我們作釣底層魚,就要根據魚上浮的泳層,改釣離底或釣浮!

    水層溫差較大導致魚類離底上浮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水層溫差較大,導致魚類離底上浮的現象,主要出現的深秋至初冬,早春至晚春這兩段時間!在這兩段時間,因一天中的溫差變化較大,早晚溫度偏低,中午氣溫較高,並且水底溫度偏低。在早晚因氣溫、水溫較低,底層魚類會在水底活動覓食,但是中午氣溫上升較快,導致水面水溫上升過快,與水底形成一個鮮明的水溫差!並且水域各水層間溫差明顯,水越深溫度越低。由於水面溫度較高,更適宜魚類活動覓食,魚類在“趨溫性”作用下,別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這時作釣底層魚,也要根據魚上浮後的泳層,改釣離底或釣浮!

    水底青苔、水草等障礙物較多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春季!當春天到來,萬物開始生長。受光照和水溫影響,水域中的青苔或水草開始迅速生長。這些青苔或水草,依附或生長在近岸淺水區的水底,而近岸淺水區,也是我們作釣時的首選釣點。在這些釣點作釣時,底釣容易導致餌料陷入青苔或水草,讓魚無法尋找到餌料,從而影響魚找餌、覓食!所以在這種水底作釣,我們一般採用釣離底或釣浮的方式。

    本文總結

    以上五個情況,就是需要釣離底或釣浮,主要原因分析!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需要釣離底或釣浮的情況有很多!我們在作釣時,只有根據實際的作釣情況,選擇正確的釣離底或釣浮方法,才能保證魚的吃餌頻率,讓我們有一個好的作釣漁獲

    最後,在此呼籲釣友們:魚類正在繁衍後代,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

  • 7 # 釣魚人老高

    垂釣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水體環境,垂釣技巧、方法也要相應調整,才能夠滿足正常揚竿、提竿要求,以便獲得較好的漁獲。回到釣友的問題“野釣啥情況下應該釣離底”為更好、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野釣哪些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2、釣離底時,幾個垂釣要點

    野釣哪些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導致需要釣離底的原因不盡相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具體如下。

    1、水底有暗草

    垂釣水域有暗草,並不新鮮的事情。如果水底暗草密集,其實這種情況下,魚也很少在在暗草間穿行,只有水草密度適中或者稀疏的情況下,才更利於魚群的逗留、棲息。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暗草過於密集、長勢旺盛,鉤餌入水就位後,特別是垂釣底層魚時,很容易掛草、掛底,折鉤、切線再正常不過。筆者曾在聊城徒駭河,一段水草密集的水域野釣,因漲水的原因,淹沒了許多岸邊的水草,水草處成了新的浮漂入水的地方,揚竿不到1小時,便毀壞了7/8副子線,

    2、水底有破磚、碎石

    戶外大橋底下的河流水底,常有破磚、碎石,這樣陰涼的水底環境是鯰魚、黃辣丁等魚非常喜歡的,群聚現象明顯。而鯰魚、硌牙屬於底層魚,喜歡在轉頭、碎石的縫隙之間遊弋、棲息。正常觸底應該用蚯蚓、紅蟲或者雞肝等肉餌釣底,利用濃郁的腥味吸引它們的注意。但釣底意味著頻繁掛底,特別是鯰魚上鉤後,拉動子線躲藏時,經常發生子線與碎石障礙物纏繞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水域垂釣時,也需要釣底,不過在餌料上要多下功夫,以吸引底層鯰魚的注意力。

    3、水體溶氧量不足時,需釣底或釣浮

    季節不同,氣壓相差巨大,像氣溫較高的春末、夏季、初秋這三個時間段,氣壓低、水體溶氧量少。如果再遇到陰雨天氣,中上水層水溫低、相對適宜,溶氧量相對豐富,魚在趨溫、趨氧的情況下,會離開水底,向上層水域遊動、覓食,這時需釣離底或釣浮。尤其是在夏季微風細雨的情況下,釣底魚口頻率明顯下降,仔細觀察水面常用大魚遊動泛起的漣漪,這時通常調整垂釣水層,直至有魚口出現。

    4、水溫適宜、穩定時,魚群亂層需釣離得

    有經驗的釣友清楚,水溫穩定、適宜的情況下,比如仲晚春魚群活躍,能夠在各個水層遊動。當垂釣開始頻繁揚竿,商品餌料的霧化效果,很容易導致魚層混亂,這點在黑坑搶魚時比較明顯。這時再釣底顯然會錯失許多魚口,一般透過調整垂釣方法,延長鉤餌入水就位的時間,獲得魚的攝食。

    5、水底有醬層或者臭底現象時

    如果窩點醬層太厚,比重大的鉤餌入水就位後,很容易陷入醬層,魚發現不了餌料,自然無法吞食。所以需要釣離底,以便魚發現、吸食餌料;像一些老釣點,經常有釣友光顧,而每個釣友揚竿之前,習慣性的投擲窩料,久而久之,水底堆積了不少魚為蠶食的窩料,長時間缺氧情況下,發酵產生異味,魚對這些氣味通常是不喜歡、排斥的,多聚集在上方遊弋,所以此時也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釣離底時,幾個垂釣要點

    首先釣離底時,儘量選擇氣溫、水溫穩定、適宜的天氣。如果各個水層溫差相差較大,魚也不會向其他水層遊動,而是離開窩點,再找其他水域棲息。所以穩定的水溫為釣離底有好魚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窩料選用比重小、粉末狀窩料為宜。如果依然使用常用的紅蟲顆粒、發酵玉米等比重大窩料,入水沉入水底,顯然不合適。這時多用粉末狀、霧化快些的窩料,像玉米麵、豆餅粉末、粉絲的顆粒窩料、包括麥麩等,這些比重小,能在水中緩慢下落、中途霧化,起到誘魚效果。

    最後是垂釣方法。正因投擲的窩料,在充滿各個水層,魚群也在各水層遊弋覓食。所以除去要釣離底外,一般也透過行程、飛鉛釣法實現對各水層魚的兼顧。兩種釣法均是透過延長子線的長度,擴大鉤餌的擺動幅度,鉤餌入手,因比重輕下落緩慢,類似於自然下落的小蟲,對各個水層魚的視覺刺激顯著,很容易吸引它們的攝食,提高了上魚率。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介紹了幾個常見的釣離底的情況,接著對釣離底的幾個要點做了描述。除了這些之外,還要結合目標魚的食性偏好,對餌料味型、狀態做進一步的區分,比如鯉魚喜穀物類餌料,而鯽魚對奶香、麥香味更敏感些,所以像這些細節都要留意,相信這樣會有更好的漁獲。

  • 8 # 大別山小農人

    非常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釣魚活動釣法千萬條,但還是以釣獲最為重要,你釣法再厲害,釣不到魚也是白搭,所以在眾多的釣法當中,釣離底是比較特殊的一種釣法,相對魚釣底的方法,它釣的比較淺,當然也是根據不同的水情和魚情來使用的。在臺釣法當中的使用頻率還是比較多的,其它諸如傳統釣法,遠投類釣法也是能用到的,那麼在野外環境下,什麼情況才會使用到釣離底的方法呢?今天就具體的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釣離底所適應的水情

    水底有障礙物:這是經常碰到的問題,因為野外的水域,水裡的生物具有多樣性,水底也是一樣,也會生長一些水草,比如:現在的季節,由於溫度原因水底就會長一些青苔,對釣魚的干擾是非常大的,因為有青苔的地方基本上不會有魚的。還有就是一些比較固定的障礙物,比如:沉在水底的樹枝,石頭,雜物等,不僅影響施釣,還會掛底損失線組,得不償失。

    解決方法:如果單純的水底有水草,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將水草清除,使用割草刀或者耙子之類的東西來去除。如果使用傳統釣的話可以清理出一個草洞比較合適,使用臺釣的話可以清理出一條直線來作釣。但是對於青苔來說,它比較細小,這種方法不是太適合,還有就是針對固定的障礙物,如果清理不了,那就只能釣離底了,就是釣障礙物的正上方几公分都行。

    水底有醬層:醬層基本上不算障礙物,但是卻比障礙物更難纏,因為基本上清理不了,它是一種絮狀或者比較細膩的物質,會隨著水流而動,當水比較穩定之後,就會沉積下來。在經常有人作釣的水域會存在,主要是多餘的餌料及窩料腐爛後形成的,當然純自然的水域可能也是有醬層的,可能是周邊的入水物質比較多,比如在樹木比較多的水域,樹葉會不斷掉落入水,最終形成類似醬層的水層。而我們作釣的時候,鉤餌的比重較大,就會埋在其中,魚就會找不到的。

    解決方法:針對醬層,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釣離底了,就是調高目,然後去除雙鉤和餌料的重量,然後所需要釣的目數即可。使用拉餌的時候倒是無所謂,每次的比較基本上差不多,而且其本身也輕,但是在使用搓餌的時候,就要適當把握一下餌團的大小,太大了肯定會落入醬層之中的。

    二、釣離底所針對的魚情

    魚主動離底上浮:我們釣魚,主要的物件就是魚本身了,那麼魚在哪裡,我們的鉤餌肯定也是要放在哪裡的。而魚主動離底上浮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因為溫度,食物,水體溶氧量等原因造成的。對於溫度來說,主要就是魚的趨溫性,在低溫的時候趨向於高溫,當然都是適合魚類生存的高溫。比如在冬季的時候,太陽直射的向陽面表層水溫會升高,那麼魚就會離底上浮。對於食物來說,就是趨食性的表現,魚總會有進食的時候,而食物是在淺水處的,所以在降水的時候,入水口處都會聚集許多魚的。對於溶氧量來說,就是魚的趨氧性的體現,魚的生存需要氧氣,水體含氧量較高的地方,魚就會主動游過去。

    魚被動上浮:主要就是我們在作釣的時候,人為的將魚帶離水底,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察覺,就是在拋竿頻率比較快的時候,而窩點魚又比較多的情況下,食物相對較少,魚就會形成搶食的現象,有的魚就會游到上層爭先搶食,魚就會離底上浮。

    解決方法:針對離底的魚情,我們一般只能是採用釣離底的方法了,其實上面也有所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但是釣離底也是有不同的作釣水層的,比如在釣輕離底的時候,如果沒有口的話,那麼就要往上找魚層,此時就屬於釣半水,釣浮的範疇了。越是靠近中上層的魚情,其魚口就比較難把握,此時可以在釣半水的同時,結合使用飛鉛釣法,就是將鉛墜往上拉15公分左右,延長的主線就會緩慢下降,能給魚更多的截口的機會,如果鉛墜上移的距離較大,那麼就等於是釣行程了,也是可以的。

    最後總結

    野釣的時候,什麼情況下應該釣離底?可以根據具體的水情來判斷,當水底有障礙物或者有醬層的時候,在清理不了的時候,就可以採用離底釣法了。而對於魚類主動上浮,或者我們人為的將其帶離水底的時候,也是可以使用離底釣法的,在離底釣的時候也是可以配合飛鉛釣法,形成釣法來嘗試的。

  • 9 # 遊釣文龍

    野釣離底一般在要考慮多個因素,我簡單說下比較重要的幾個因素,具體如下:

    1、根據垂釣水層有關係

    垂釣水層是根據目標魚所在水層而決定的,一般大頭魚喜歡在中上層,草魚、青魚喜歡在中層,鯉魚和鯽魚一般在底層,所以具體的垂釣水層是要根據目標魚當前所在的水層決定的。

    2、根據氣候、溫度有關

    目標魚隨著這些因素轉變,所在水層也會有所轉變,一般像鯽魚這種底層魚類,在晚春季節,早上溫度比較低時就會在底層,中午溫度升高溫差較大時就會起伏,這時的魚就會離底,如果想在這個時間釣魚就需要離底。而且離底釣的水層也會有所變化,剛開始升溫的時候會離底十幾公分左右,隨著氣溫升高會升到半水就釣半水,再高就會到水面,這時就可以釣浮。

    同樣是鯽魚,同樣是在晚春,由於天氣是陰雨天或者是陰天、多雲,氣溫溫差就不會太大,到中午的時候鯽魚可能會略微起伏離底,但是不會升到半水,這時候也需要離底釣。在離底釣的時候,建議使用飛鉛釣法搜尋目標魚所在水層,找好目標魚所在水層離底釣。

    3、根據氣壓有關

    目標魚隨著氣壓改變,所在水層也會發生改變。比方說夏季陰雨天時候,氣壓比較低,鯉魚、鯽魚等底層魚在這時就會離底,原因是水底含氧量低,比較悶,目標魚就會起伏到水面。在颳風或者雨後,氣壓高的時候,目標魚基本就是在水底。

    4、根據水深有關

    目標魚所在水域不同所在水層也會不同,一般湖庫大魚這類大個體的魚,會在比較深的地方,但是魚兒覓食的時候也會到它有食物的水層活動。一般像鯽魚這種,在湖庫這種比較深的水域,就會在它習慣的1.5米-2米的深度,不會到達底層,以避免大型魚的攻擊。

    所以垂釣的時候還要考慮水層、氣候、溫度、氣壓、水深等多個因素,才可以具體判斷什麼時候離底釣,具體要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情況去調整。

  • 10 # 流淚上帝

    感謝邀答,天氣溫差大,一直釣底如果沒有魚吃口的話,那就調浮漂釣浮,比如帶餌調漂半水露2到3目就可以了,所謂的釣離底是雙鉤必須全部離底,釣的時候多拉動浮漂,一直找到魚吃口的水深就可以了,前提是你釣點確定有魚的情況下!你自己的那個圖片不叫釣離底!只要有一個鉤子觸底那都是叫釣離底!

  • 11 # 江釣人狂龍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我覺得這個題應該是加一個附加條件——釣底層魚,對於一些全水層魚,釣離底是常態,沒什麼說道。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複雜的問題。野釣底層魚,基本上80%以上的釣友都是老老實實釣底,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去釣離底或釣浮。魚在水裡,除了一些忠實的貼底魚,多數都是呈立位分佈的,即便是鯽魚、鯉魚,其正常的活動時,也不是緊貼底部的,而是與底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覓食時才能貼底,而且不是身體(肚皮)貼底,而是低頭翹尾的姿態。

    那為什麼釣鯽魚或鯉魚絕大多數是釣底呢,這裡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誘魚環節,釣魚人所佈下的窩料,多數都是落在河底。既然窩料是在底部,魚進窩後必然就是在底面上撿食(這也是野生底層魚的主要進食方式),餌料自然是落在底較好。

    所以,釣底是常規之法,無特殊情況,基本都是可行的。而且對於釣魚人來說,尤其是傳統釣,找到底就可實施,方便宜行。那釣離底行不行?當然可以!事實證明,必要的時候,釣離底效果可能比釣底效果更好。但用離底的方式釣底層魚,屬非常規策略,需要一定的經驗與技術加持,有點藝高人膽大的意味。不知其所以然,貿然實施,有可能一條魚都釣不到。具體什麼時候可以釣離底,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魚情使然

    1. 魚不在底 

    底層魚離底較多,一般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春天在水草區嬉戲找食,比如冬季晴天趨表層的高溫,比如人為打離底,比如低氣壓缺氧。至於最後一項,我認為是不可為魚情,是釣不了的,雖然有人提出魚缺氧上浮可進行浮釣,但實釣中我試過,行不通。

    春天鯽魚在水草區嬉戲,有時不止是離底,甚至會在水面,傳統釣的戳拱釣就是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找魚釣。有時在河底有暗草的釣點,一些傳統釣高手,會提著竿子讓活餌離底,處於草尖的高度,魚口要比釣底好得多。

    冬季的水溫較低,每當天氣晴朗,表層水溫上升較快,如果水域有條件適宜的淺水區,魚會遊向淺水區,如果沒有,河底的鯽魚會在趨溫的作用下上浮,這時釣離底要比釣底效果好得多。

    人為打浮在野外環境較少,一般需要較高的魚密度,在高頻的臺釣操作之下,魚會追餌上浮,如果釣魚人慢慢向上調整高度,魚層會被牽得越來越高。當然,這純屬找下新鮮感,這種魚情釣底是沒有問題的。

    2. 形成搶食

    在魚資源較好的地區,會出現這種情況,窩點裡有大量的鯽魚,形成搶食之態,導致漂相混亂,錨魚或脫鉤現象頻繁,其實這種現象在黑坑或者競技池更多。這種時候可以採到兩個極端,要麼釣大鈍甚至小跑鉛,要麼釣離底。釣大鈍的目的是為了讓餌老實落底,子線彎曲,過濾掉那些魚蹭線及快速涮餌的動作,而釣離底是為了第一時間抓魚吃餌的訊號,當然作釣上更多的是要抓行程,因為餌料可能沒到位就有魚上來索餌,對釣者的抓口操作較高。從釣樂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後者為上選,而且明顯的後者相對前者更主動。

    二、水情使然

    1. 雨後渾水

    一般是初夏雨水較多的季節,河水嚴重變渾,使得底層魚也呈全水層分佈,經常能看到鯽魚到水面冒個頭後又下去。一方面可能是岸上的微生物被衝到水裡,水錶食物充足,魚呈活躍狀態,另一方面可能是水體渾濁的原因。這種水情下,魚的覓食積極性是不低的,魚的遠距影片發揮受限,側線的感知可能更佔主導。見過彈釣鯉魚的,在非常渾濁的江水裡,基本上都是魚鉤(鉤上有小泡沫)抖動的過程中咬鉤,有經驗的釣手上魚比打窩釣底的好得多。

    2. 走水

    針對走水的釣法有很多種,常規的思路是利用跑鉛讓餌料固定,其實,流水中的魚活性較高,是完全可以釣離底的,應該有一個名詞叫“淌水釣”。釣離底,每次都是拋到上游的一定位置,然後讓線組在水流的作用下順水漂下,漂到線崩直提起重新掛餌,傳統釣則是提起再放到上游的位置。這麼做的好處是能讓餌形成動態,與老實的跑鉛釣底,應該說各有千秋,如果兼顧釣鯿魚或翹嘴這類魚,那比跑鉛的效果會明顯好。

    最後的總結

    釣魚的樂趣在於折騰,水草區戳拱釣、釣草尖、釣因趨溫上浮的魚,採取釣離底效果會好很多。後面介紹的,釣離底與釣底都可為,有時效果上可能只會好一點點,甚至沒有區別,但垂釣的體驗感不一樣,樂趣就不一樣。不過再次提醒,用離底的方式釣底層魚,需要經驗與技術的加持,不知其所以然,不要盲目實施。

  • 12 # 我愛米小兜

    ┋老實講,離底這種釣法還真的使用的不是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釣法實在不太好把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1、風浪不能太大,不能走水。

    2、餌料的比重,霧化都比較講究。那這樣倒推就成了用餌的講究。很容易就弄成了雙餌觸底,要麼就弄成了釣中下層。餌料如果霧化不好,達不到誘魚的效果,魚兒是很難主動的從下到上去就餌的。霧化太好也不行,餌料會在半路就空了,特別是深水環境。

    3、野釣環境下,小雜魚鬧窩也不適合。

    那我們一般什麼情況下可以嘗試去釣離底呢,個人總結有如下幾點:

    淤泥比較厚,比較稀的水域環境。這時候觸底或者躺鉛,餌料都容易陷入淤泥裡。造成魚兒的就餌困難,當然也就很難釣了。總是在餌料快到底,浮漂立起來的半路有介面的。這種情況其實只是一種比較理論化的操作,靈活變通會更好。

    因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魚窩發了,密度在變大,造成很多魚的上浮,那我們就可以改釣離底,打行程。主要方法是一開始調高目,後期根據魚情的變化,不剪鉛的情況下調低目。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薄的心得,希望你對有所啟發,有機會多多交流!

  • 13 # 皖北釣客

    野釣環境複雜,有時候也需要我們釣離底,那麼什麼情況需要釣離底呢?

    水底有水草,青苔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野釣,經常發現釣底無口,偶爾有一兩口還是截口現象,甚至鉤子上面還會掛滿青苔,因為我們釣底餌料會沉在青苔裡面,導致鯽魚想吃又吃不到,這就是為什麼窩子裡有魚,釣底卻沒口的原因。

    中午天氣熱,水中含氧量不足就會導致魚兒上浮,這時候我們就要修剪鉛皮找到魚兒所在的水層,這樣才不會空軍,其實釣無定律,只要我們懂得靈活轉變,收穫還是滿滿的。

    所幫助

  • 14 # 野釣手小孟

    以實戰經驗傳遞知識,為釣友解答疑問

    對於樓主的問題:野釣時在遇到什麼情況下可以釣離底?

    野釣時釣魚人會習慣性的優先選擇釣底這一狀態,但是卻不是唯一選擇,有時候我們需要透過一些外在因素的判斷來進行水層做釣的變化,而離底釣為代表

    那麼究竟什麼情況下該選擇離底釣呢?有依據的判斷是正解

    一:可進行離底釣的自然影響因素

    二:做釣過程中可進行離底釣的情況判斷

    三:離底釣時應該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自然環境各有不同,水底更是錯綜複雜,要改變水層選擇離底釣,水底的情況無非以下幾種

    一:雜石底

    對於這種水底來說,我們可以透過水邊的環境可以大概看出,但是並不準確,有時候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測試

    測試方法:正常掛雙鉤,重鉛到底,反覆拋投測試,如果有掛底想象,說明水底存在一部分的石頭,應反覆在釣位的左右1m位置測試,前期測試的好處在於寧願前期丟失一兩幅,也可儘量避免在做釣過程中過幅魚鉤丟失

    如果發現水底有雜石,這是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離底釣

    二:水草底

    對於水草底來說,正常的浮出水面的水面還好,一定要多注意水底的暗草,如果暗草比較多的話,我們打窩的誘魚效果就會變差,特別是我們用酒米打窩,小顆粒的酒米會隱藏在水草之中

    測試方法:我們可以用重鉛的方法,反覆拋投,釣位左右1m到位測試,如果鉛皮上經常有水草帶上來,說明水底存在一定的暗草情況,這個時候做釣就要考慮進行離底釣

    三:淤泥底,醬層底

    對於一些河流底部會存在淤泥和醬層,我們可以通過水麵氣泡進行判定,如果發現水面經常有水泡產生,且出水就炸,這就說明水底存在一定的淤泥,這種水泡就是因為淤泥的作用而產生的

    其次就是醬層底,我們可以透過重鉛到底的方法測試,看鉛墜上是否有雜質的殘留,如果順鉛墜上有過多的水底雜質殘留,那麼我們在做釣的時候也就進行離底釣

    小結:離底釣只是一種做釣方式的改變,但是需要我們進行前提判斷,如果說碰到以上情況,我們就可以合理選擇進行離底釣

    做釣不是隻觀浮漂,我們應該多觀察浮漂下降過程中的訊號產生,下降過程中的浮漂產生有時候我們就要改變做釣方式,那麼在做釣過程中,要進行離底釣的幾種訊號有哪些?

    一:拋竿入水後浮漂訊號截口增多

    如果我們在前期做釣以釣底的情況下,如果發現在做釣過程中浮漂在下降過程總是出現截口,使浮漂不能正常落到底位,而且在截口所中獲的魚皆為物件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進行離底釣

    二:浮漂有訊號,但是多為錨魚上魚

    對於正常的浮漂訊號來說,一般多為正口,但是如果我們在做釣過程中發現浮漂有訊號,但是從中魚的情況來看多為錨魚為主,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一定要改變做釣水層方向,換為離底釣

    三:浮漂訊號多以左右搖擺,但正常訊號很少

    很多釣友在野釣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而且大部分的想法都是小魚鬧窩所導致,其實不然,物件魚的上浮也會導致浮漂有不規整的訊號產生,但一般多為蹭線所導致,所以如果在做釣過程中發現浮漂總是左右搖擺,就是沒有正常的浮漂訊號產生,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離底釣

    小結:做釣開始並不代表著一成不變,我們應適當根據不同情況的產生做出合理性的判斷,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已發現物件魚已經離底,在進行離底釣時應該注意什麼?

    一:控制餌料的狀態,以防出現“二次離底”

    對於“二次離底”來說:大部分的原因在於我們的餌料霧化過快而導致物件魚搶食在離底的情況下再次上浮

    所以我們在做釣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餌料的狀態,如果說餌料狀態不佳,入水即炸,形成霧化區,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將餌料進行再次揉打,以增加餌料內部的網狀結構,減少霧化,如果是搓餌的話,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定的粘粉進行調節,切記不可在餌料霧化過快的情況下不做出改變

    二:鉛墜上拉,進行飛鉛釣,可同時兼顧底和離底兩種情況

    對於離底來說,原因是多方位的,我們不能只能以一種情況作為主選

    例如:就以就常見的餌料霧化快物件魚搶食而導致的離底來說:雖然有一部分物件魚已經離底,但是總的來說並不是全部,主要還是窩點內的魚數量達到了一定的數量,食物不夠,物件魚搶食而導致的上浮,這個時候如果說我們餌料跟不上,那麼上浮的物件魚很有可能進行再次入底,如果說我們單純的釣離底,那麼效果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單子的釣法並不可取,我們應該選擇兼顧釣法,也就是飛鉛釣法,這個釣法一是可以進行離底釣,也就是截口的產生,其次還可以進行底釣,做釣底部的物件魚

    所以說與其針對做釣做釣,不如選擇兼顧釣法,一舉兩得

    三:離底只是影響因素所導致,但要清楚物件魚的棲息水層,同時判斷在做釣過程中的浮漂訊號,以做出二次合理調整

    對於魚離底來說,基本上都是一些影響因素所導致,在影響因素減少或者消失後,魚會繼續活躍於其固定的水層,所以我們在做釣過程中雖然選擇了比較有針對性的離底釣,但是並不代表可以一直有用,我們還應該在做釣過程中時刻注意浮漂訊號的問題,如果說浮漂訊號有原有訊號有差異,這個時候就要分析原因,看是否需要二次調整水層選擇

    小結:做釣過程中的隨機應變是相當重要的,並不是一味的固守,有時候依據性的判斷做出調整,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總結一下

    對於野釣來說,什麼時候進行離底釣,我們應該熟知前提影響因素,在者我們需要在做釣過程中分析判斷,最後我們需要在進行離底釣的過程中做出有針對性的選擇,這樣的情況才能合理的使用離底釣,並且透過離底釣獲得好的一個魚貨

  • 15 # 深圳餵魚哥老李

    也許也是有一部分釣魚人不太會釣離底,畢竟現在絕大部分的教程和影片都是釣底(鰱鱅除外)。但是,在野釣用離底釣法能提升漁獲的釣況很多,如果不靈活變通真的是很大一個損失!今天蓑笠哥來根據對天氣、物件魚、特殊釣況來講講離底釣法以及哪些情況下該用離底釣法,以及離底釣法的一些經驗和技巧分享。

    在此之前,有必要講講如何調離底:半水帶餌減鉛,直到露出你想要的釣目就行,比如兩目。你也可以先半水調平水,然後找底之後擼30CM掛餌減鉛直到露出想要釣目。調好浮漂之後,掛上餌料找到底部,然後再往下擼漂,調整離底的距離。兩個方法都行,第一個方法是調好後再去找底,其實是一樣的。

    離底調漂很簡單

    釣離底到底要釣離底多少呢?不同的釣況和物件魚都有所不同,但是絕大多數的離底都是10CM-100cm左右,再小的話沒有意義,再大的話沒有必要而且離底超過1米的話那是釣半水而不是離底釣法了。

    下面的這些情況要釣離底且距離不同

    老泥底釣點;老泥底陷餌,所以一定要用離底釣法,要不然餌料陷進泥巴里面去了會導致窩裡有魚但是就是不吃鉤。這種釣況我們釣離底2CM-5CM就可以了,更多的話完全沒有必要,如果你可以調得精準,那麼剛剛好離底也是沒有問題的。

    避開清道夫(或者其他魚);如果想要避開底棲魚類那麼我們釣離底是最好的選擇,一般釣離底10CM-20CM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只是清道夫可以避免其他諸如趴地虎、蝦虎、泥鰍、小河蝦一樣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天氣悶熱魚兒浮頭;這個釣離底就不太固定,情況極端可以釣半水或者飛鉛釣浮。這種釣況很複雜,不同物件魚浮頭的水層也不一樣,比如鯉魚基本就不會到水皮,釣離底就是很好的選擇。這種釣況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找魚層,不一定要釣離底。

    浮漂站立時候截口;這種情況一般釣底也能上魚,但是如果釣離底的話能釣到更多。

    黑坑臭底或者野塘臭底;這種情況就是大量的餌料或者腐殖質發臭導致塘底臭味濃郁,這種情況下魚兒一般不會沉底找吃的,它估計也受不了這個味道。一般黑坑超過兩年的就有可能出現臭底情況,尤其是會調塘水的老闆,大量的魚兒不喜歡的化學藥品沉積,釣底漁獲肯定不多。

    鰱鱅適合釣離底

    不同物件魚釣離底距離不一樣

    離底釣草魚;草魚的水層可以說跨度非常的大,大草魚甚至會在十幾米深的地方覓食,也可能在水皮找草吃。一般釣草魚離底釣法20CM-30CM就可以了,但是要留意水質能見度低於50CM的話釣草魚最好不要釣離底。釣草魚離底我們最好採用長子線跨水層,就是一個鉤子躺底,另外一個鉤子離底30CM-50CM,這樣中魚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離底鯿魚;鯿魚和草魚其實差不多,但是覓食習慣稍有差別,我們可以兩個鉤子都離底,下鉤10CM左右,上鉤離底20CM-30CM左右即可。

    離底釣鰱鱅;我們常見的釣鰱鱅都是半水或者水皮釣法,但是釣離底的話鰱鱅的個體會比較大,尤其是在小水庫釣鰱鱅你想避開小鰱鱅的時候。一般釣鰱鱅

    離底釣羅非;羅非在一天之中的水層跨越也比較大,離底釣的話大約10CM左右就可以了。

    離底釣鯽魚;鯽魚要根據天氣和氣壓的變化以及當前水深來調整距離,一般釣況下,如果採用離底釣那麼5CM-10CM足矣。

    鯽魚可以釣離底

    釣離底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

    鉤距要加大;一般來說兩個鉤子距離10CM左右即可,釣草魚可以加大到1米左右,鉤距大可以跨水層,增加中魚機率。

    線組不用太細;釣離底都是極靈,很少有有魚吃不出口的現象,所以粗一兩號問題不大,子線柔軟不擋口就可以。當然了,這裡說的是不用不是不能,小鉤細線也沒有問題。

    柔軟尼龍子線;PE子線愛纏繞,釣離底的話也有可能纏繞起來,所以柔軟的尼龍線是釣離底首選。如果是釣單鉤,那麼PE子線也沒有問題。

    鉤子最好小一點;釣離底抓口的機會比較多,頓口、小頓口、緩慢黑漂、走漂、緩慢頂漂都是抓口的漂相,鉤子小一點它容易吞進去。

    浮漂最好加粗尾;加粗尾浮漂尾巴幾目會有不弱的浮力,餌料大了一點點小了一點點沒有關係,容錯率比較高。如果是細尾浮漂,餌料大了一點點可能直接就沉了。

    餌料有顏色最好;這個顏色是為了讓魚兒更快的發現餌料,從而吃鉤。如果是綠色的水那麼綠色餌料和淺綠色餌料就沒有什麼優勢。一般來說釣離底白色餌料、紅色餌料都不錯。

    離底釣得好,漁獲少不了

  • 16 # 盆地兄弟小楊

    我自身是個業務釣魚者,只要有空閒時間就會約上朋友去甩兩杆,釣底時間一般我會選擇早晚,釣離底我一般選擇下午2-5點,個人看法哈!願所有釣友天天暴護!

  • 17 # 遊釣小清流

    對於釣魚來說,有很多種釣法釣技。不過在傳統釣法中,我們常常是釣底為主。在野釣中,魚情跟魚種都隨時有變化,那我們也要根據這種變化而變化。首先釣離底的話,你要了解,這個水底是什麼?要知道這裡的水域有什麼魚?為什麼要不釣底?魚層在哪?不然,你這是盲目的釣離底,沒有魚口,你會失去釣魚的興趣。說到釣離底,也要看情況,我們習慣是開釣之前,我們都會先找底,然後掛餌作釣,那在我們下杆幾次後,你會發現,餌料還沒到底,就出現截口的情況。那麼我們就可以判斷,當前的魚情適合釣離底,因為魚的就食水層不在底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所在的水域,水質部好,底部環境部是很好,就是我們說的臭底。魚呆在水底會比較的部舒服,他們就離開水底,但又不可能上浮,所以魚呢,只能呆在離底上層水,這樣你釣離底,效果會更好。總結,第一,有頻繁截口現象,釣離底。第二,底髒臭,底層沒魚,釣離底。

  • 18 # 大新農人大聖

    釣魚的方法靈活多變而且有很多種,離底釣也是很好的一種法。釣魚如果不靈活變通那魚獲得也不多,在釣魚的過程中釣離底的人也非常多。特別是野釣時也是經常離底釣,原因有以下幾種:

    野釣骨魚

    1、野釣小魚

    野釣小魚適合離底釣,很多釣魚人在野釣時經常會釣離底,所以我們就會開一支竿離底釣小魚,另一支底鉤博大物。原因主要是野釣水廣魚稀只想底釣守大物的話可能半天沒有口太無聊。

    浮釣小魚仔

    2、浮釣鰱鱅

    我們都知道鰱鱅屬中上層魚,所以最適合就是用半水釣浮這個方法,釣鰱鱅魚時釣半水深在3米左右,可根據季節來調整釣魚的水層深度。調漂時,把釣組調成掛上餌時,沒入水中漂尾露出水面2~3目為好。

    浮釣鰱鱅

    3、離底釣草魚

    草魚的水層非常的大,大草魚可能在十幾米深的地方覓食,小草可能在水皮找草吃。一般釣草魚離底釣法20CM-30CM就可以了,釣草魚離底最好採用長子線跨水層,就是一個鉤子躺底,另外一個鉤子離底,這樣中魚的機率會更高。

    野釣草魚

    最後祝各位釣友大鯽大鯉。

    記得關注大聖釣魚路上帶你上高速!

  • 19 # 月城時光

    魚離底的情況就應該釣離底

    氣壓低,魚上浮,水質溶氧量低,魚也會上浮。

    這種情況一般難釣,因為魚都難受,很難開口,跟人一個道理,人不舒服一樣不愛開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了幾年了,人家才跟你說新婚快樂,該怎麼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