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crophone吳
-
2 # 魚羊讀史
當然是庶子了,嫡妻所出才是嫡子,妻都出了哪還有嫡子啊。兩個小故事,讓你一文弄懂其中關係。
皇后被廢,她所生的兒子在禮制上已經降為庶子,雖然皇后被廢,一般不會危及太子的地位,但是兩者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皇后既然都被廢了,那麼原來的太子在禮制上就不該繼承大統,因為新冊立的皇后的兒子才享有優先繼承權。
這一點並不不會因為“嫡長子”的身份而固定不變,因為新冊立的皇后也需要鞏固自己的地位,等將來自己年老色衰了, 他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兒子。所以她肯定會扶持自己的兒子上位。
因此古代那套禮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激烈的利益衝突下,很多規則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皇帝想要廢除皇后,往往會招來反對,就是因為會破壞倫理制度。
不過都說萬事無絕對,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能夠打包票的事情。
1、因母被廢的太子劉榮是漢景帝的庶長子,當時漢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沒有子嗣,所以劉榮就被冊封為太子。他的母親是慄姬,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慄姬多半會成為皇子。
漢景帝的姐姐長公主劉嫖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嫁給劉榮,以鞏固自己將來的政治地位。但是慄姬瞧不上她的女兒,因此拒絕了這門婚事。劉嫖很生氣,就把自己的女兒交給了劉徹(漢武帝),並且經常在漢景帝面前說慄姬的壞話。
薄皇后因為無子被廢,畢竟要給太子挪位。本來板上釘釘應該當皇后的慄姬由於自身的不大度再加上劉嫖的唆使,當時漢景帝希望慄姬將來能夠善待其它妃子和他們的兒子,但是慄姬因為心中有怨氣,所以沒有答應,這讓漢景帝很失望。
漢景帝劇照
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慄姬,曰:“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史記·外戚世家》慄姬的態度讓漢景帝感到和惱火,於是並沒有把她冊立為皇后,而是把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冊立為皇后。這時候的太子劉榮也因為母親的緣故被廢為臨江王,膠東王劉徹因此被冊立為太子。
但是就身份上來說,他依然還是漢景帝的兒子,這個是沒有變化的,不可能說因為把因為母親的緣故,就把他廢除為庶子。這樣的案例是沒有的。
2、主動退位的太子漢光武帝早年先是娶了陰麗華為妻子,後來因為政治需要,為了尋求勢力支援,劉秀又娶了真定王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劉秀稱帝這一年,郭聖通給劉秀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劉疆,而陰麗華直到三年後才生下他和劉秀的兒子。
所以郭聖通率先一步當上了皇后,劉疆也被冊封為太子。但是後來因為真定王劉楊謀反,郭後漸漸失寵,後來光武帝就把郭皇后廢除了,然後把她的次子劉輔封為中山王,轉而把郭皇后尊為中山王太后。
但是劉疆被沒有被廢除,畢竟劉秀為了培養他耗費了十幾年的心血,而且劉秀也不想廢除劉疆。但是從禮制上來說,這時候的劉疆其實已經不具備“嫡子”的身份了,因為他的母親已經不是正妻了。
陰麗華劇照
正妻乃是陰麗華,因為她當了皇后,所以在禮制上郭皇后就不具備“嫡妻”的待遇和名分,所以劉疆在身份上自然也降為了庶子。但這些都是僅就禮制而言,所以古代皇帝也不是輕易就能廢除皇后的。
像劉秀、朱瞻基就因為廢除皇后飽受爭議。
劉秀儘管並不打算廢除劉疆,但劉疆的心裡卻始終覺得非常不安。確實,現在的母后陰麗華又不是他的親生母親,況且人家還有兒子,所以他的太子地位是極為危險的,因為在禮制上他已經沒有資格繼承大統了。
所以他最終強行請求劉秀廢除自己的太子尊號,劉秀後來也只能同意,下了一道詔書說:
“《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彊,崇執謙退,願備藩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彊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而劉疆也因為明哲保身,最終得以善終。
可見古代那些倫理制度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改變的。但從禮制上來說,皇后廢除,不再居於中宮,那麼太子也就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在禮制上降為庶子。當然,這僅僅只是身份上發生了變化,庶子並不意味著是庶人,他們依然能夠享有皇族的待遇。
除非像朱高煦那樣謀反,後來被朱瞻基廢為庶人,這才喪失了皇族的一切權利和待遇。
-
3 # 上海灘傳奇
如果太子的母親是皇后,那麼太子會因為母親被廢而受到牽連嗎?答案是肯定的,太子會因為皇后被廢變成庶子,但是自古廢后不廢儲,太子不會因為皇后被廢而失去儲君身份,但是繼承大統之路會變得更加艱難。
古代宗法制是這麼的:你在嫡妻的位子上生的就是嫡子,至死不會變。就像紂王他媽媽,生紂王哥哥的時候是妃妾,而生紂王的時候是王后,所以他哥哥是庶子,而紂王是嫡子。
其實嫡子這種東西很虛無,封建王朝發展到中後期,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早就已經被糟蹋的體無完膚。太子是皇帝想立誰立誰,明朝這種士大夫橫行的朝堂,一些重禮的人還會和皇帝爭一爭。發展到清朝基本沒關係了。
-
4 # 平淡才精彩65
古代傳統是以主要的統制者的心情好壞來私自來定律,高興的時侯什麼宮規立責都沒有,哪怕是自親所做的一切好與壞,不高興的時候,除了不殺自己,其他他看不慣的統統斬殺或者是打入冷宮,流放邊源。
-
5 # 玉痕清商
朝代不一樣,不好說,先秦時代有人舉了微子的例子,微子出生時其母為妾,紂王出生時其母為後,所以儘管同父同母兄弟三人,紂王為老三,繼承權仍然高於兩位兄長。
然而我確實看過相關書籍記載:因為母親由嫡妻變為妾(皇帝賜婚,於是原配為妾),兒子失去繼承權的。但是這種情況極其少見,也有並嫡的情況,皇帝給的才可以。不過極其少見。
通常原配嫡妻最多被出,降妾除非皇家准許,通常是不可以自己來的。因為官府有婚書
-
6 # 今天也要堅持加油鴨
一般古代有子的正妻特別是皇后很難被廢,要麼被死亡,要麼是兒子犯事牽連母親。所以問題中這個情況很難發生。比如乾隆的繼後,雖然被沒收了冊封金冊,也是按皇貴妃禮儀下葬,並且沒有自己單獨的梓宮也沒有諡號,但乾隆並沒有下明旨廢她。
-
7 # 寄暇學宮
在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妻子之外的其他女子都只能是妾。沒有進入家門的女子只能算作外宅。
按照傳統的宗法制度來說,妻只能被休(有些朝代妻可以主動離婚),而不能被貶為妾。
而作為丈夫來說,在休妻(妻主動離婚)或者妻子死亡之後,只能重新娶一位妻子,不能把妾提升為妻子。
嫡子和庶子的劃分,是看是妻所生,還是妾所生。妻所生的孩子不管長幼都是嫡子,妾所生的孩子不管長幼都是庶子。
外宅所生的孩子不被家族所承認,和其他私生子一樣,沒有資格享受家族的一絲權益。
如果丈夫在有妻子的時候,想娶另一位女子為妻,由於不能把妻降格為妾,所以只有在原先妻子死後或者休妻之後才行。
古代離婚實際上比現在還要嚴苛,丈夫是不能隨隨便便就可以休妻的。
正因為這種宗法制度的存在,嫡子也就不可能變成庶子。即使嫡子的母親被休或者死亡,父親重新另娶一位妻子,嫡子依然還是嫡子!
正常情況下都是按照宗法制度來進行,但是凡事都是特殊和例外,有時候有些人就不按照宗法制度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皇帝。一般情況下皇帝也不會廢黜皇后,也不會把皇后貶為妃嬪。不過皇帝真這麼做了,別人也沒有什麼辦法,只是那些大臣們在奏摺上多練了幾遍書法而已。
不過即使皇后被廢或被賜死,嫡子依然還是嫡子,還是不能變成庶子,這是一成不變的。不過因為母親的緣故,從此不受待見也很正常。不過要是廢黜太子,那參加奏摺書法大賽的人就會更多一些。
在有些沒落的家族裡面,有些人在妻子死後也可能會不重新娶妻,而是把自己喜歡的妾升格為妻。很多時候大家睜一眼閉一眼也就過去了。
也有些人因為寵愛自己喜歡的妾,也就比冷落自己的妻子。讓嫡子降格為庶子的待遇,庶子享受嫡子的待遇,這樣的也不是沒有。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來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狀況,即妻妾眾多。但這並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實際上這只是有權有勢男子的特權,但也並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個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謂一妻就是隻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並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時候就是直接抬進家中,因為本質上來說妾還是奴婢,只不過比正兒八經的奴婢高階一些,不管多麼受男主人的寵愛,還是不能改變妾是奴婢的這個事實,只能讓她享受到的權力多一點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認了的,是掌管中饋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對妾室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貴的。在講求孝道和禮儀的古代,寵妾滅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貴和低賤的區分是相當明顯的。而她們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雖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樣的。
正妻生下的兒子是嫡子,女兒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兒子就是庶子,女兒就是庶女。嫡庶之別是很難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長子、嫡子和嫡長子以及庶子的區分。
簡單來說,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長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是男主人的第幾個兒子,都是嫡長子。嫡長子有家業甚至爵位的繼承權,而皇室從西周開始到清朝之前實行的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能夠長大並且沒有犯錯,就會成為太子,進而成為下一任皇帝。不過帝王家爭奪皇位的鬥爭時常發生,嫡長子從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並不是特別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兒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嬪,即便是貴妃的兒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繼室,則繼室的兒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兒子想從庶子變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雖然難度比較大,但並非沒有可能,妃嬪成為皇后的例子並不是沒有。
這裡舉皇室的幾個例子來形象的說明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
隋文帝楊堅只有嫡子,獨孤迦羅生下的五個兒子都是嫡子,嫡長子就是楊勇,而楊廣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楊勇最初就被立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終還是被楊廣奪去了太子之位。與這個情況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李淵有22個兒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餘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為嫡長子在最初被立為太子,最終被嫡次子李世民搶得了先機,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順理成章做了太子接著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長孫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個都是庶子,李承乾作為嫡長子一開始就被立為太子,但後期他和嫡次子李泰爭權,最終兩敗俱傷,之後嫡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比較仁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並沒有付諸行動,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這個身份已經註定了他無緣於太子之位。
在上面這幾個例子中,楊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長子又是長子。再來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兒子們,李治有八個兒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個兒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長子,也是長子。王皇后被廢之後,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先後生下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為李治的第五個兒子是嫡長子。
一開始李治因為無嫡子,因此庶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武則天成為皇后後,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為嫡長子,李忠被廢,李弘成為新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