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文情感故事
-
2 # 濤濤歷史屋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興盛時期,梁武帝蕭衍年輕的時候就常常研究佛法。越動亂時期,宗教也容易發展。
1.到了晚年,其愈發的沉迷其中,明天吃素還推廣全國吃素,宗廟祭祀都不用豬牛羊了,直接上蔬菜。
2.南朝政局這麼多年了,一直都是改朝換代,風雲變幻,在這爭鬥戰亂之中,蕭衍也是分身乏術,心力交瘁。只有佛教可以給他安寧與麻醉。
3.佛教的盛行,社會現實的殘酷,個人選擇的逃離。
-
3 # 謝齡漫
蕭衍繼位後,於公於私,都要擴大佛教聲勢,將佛教地位抬到一個新高度。把君權和佛教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實行政教合一,其目的是獲得僧侶勢力的信服與支援,以控固南梁統治。
-
4 # 號條頭史歷hhh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名練兒。
南梁開國皇帝,南北朝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稱梁武帝。
(梁武帝)
杜牧曾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用來形容南朝寺廟之多,可見不少南朝帝王都提倡佛教。
而梁武帝就是其中一位,梁武帝的信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而梁武帝如此信佛,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個人精神追求蕭衍的文學水平極高。
史書稱他:“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在經學方面,他著作等身,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等著作。
在史學方面,同樣造詣極深,他認為《漢書》等斷代史割裂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
超凡的才華使得文人們讚美不已,為他贏得了“竟陵八友”之一的美譽。
超凡的文學造詣讓他在傳統文化上是如魚得水,毫無障礙。
但這種獨孤求敗的心態,或許反而讓他缺少了動力,他轉而去研究佛教經典。希望在這個陌生的領域中做出一番成績。
蕭衍向信佛的轉變過程中,也是受到了“竟陵八友”這個文學小團體的影響。
蕭衍等八個人一開始是跟著竟陵王蕭子良混。
蕭子良此人特別推崇佛教。
《南齊書蕭子良傳》記載:“子良敬信尤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
蕭子良這個帶頭大哥的導向作用深深影響了小弟蕭衍。
佛教的興盛,在當時曾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當時範縝提出著名“神滅論”。蕭子良和眾僧則進行反駁,而蕭衍也參與其中。
心靈療傷蕭衍作為一個壽命長達86歲的君主,一生子孫眾多,光兒子就有八個。
但令人奇怪的是蕭衍一開始一直生不出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在古代是很嚴重的事情。
501年,他起兵造反。
但是戰況一直沒有進展,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蕭統出生了。
蕭統出生不久,東昏侯就被手下殺了,蕭衍順利地建立新政權。
可以說蕭統是代表著天意來的,自此蕭衍的兒子是一個接一個的來到了世上,他又先後生了七個兒子。
在這八個兒子中蕭衍最喜歡的是長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昭明太子。喜歡蕭統不僅他是蕭衍的福星,更主要的是蕭統最像蕭衍。
蕭統可以說是繼承了蕭衍在文學上的天賦,年紀輕輕就編寫了暢銷書《昭明文選》。
不僅如此蕭統還是一個大孝子。他的母親去世,蕭統因為太悲傷,差點跟著去了。
而且蕭統也很仁慈,在蕭衍心目中蕭統是自己最好的繼承人。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卻意外去世。
這個時候蕭衍已經70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白髮人送黑髮人,蕭衍心中的痛是難以表述。
或許悲痛萬分的蕭衍在現實中沒辦法找到慰藉,只能從佛教的經典中尋找答案,將精神寄託於宗教信仰。
鞏固統治從420年劉裕建宋到589年隋滅陳,170年的時間,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平均40多年就一個朝代,朝代如此頻繁的更替在中國歷史上少有。
因此,鞏固政權可謂是重中之重。而佛教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佛教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歷經百年的本土化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發展的爆發期。
佛教講究慈悲為本,不殺生,信奉來世的教義極其符合蕭衍的要求。
蕭衍或許認為佛教可以為自己治理國家、鞏固統治提供助力。
蕭衍選擇擴大佛教聲勢,將佛教地位抬到一個新高度。
透過藉助佛教來麻木世人,藉此來鞏固統治。
然而,過度崇信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由於蕭衍過度崇信佛教,不顧朝政。
南梁變得越來越沒落。
最終,侯景之亂爆發。
86歲的蕭衍落了個活活被餓死的悲慘結局,而南梁也在幾年之後滅亡。
-
5 # 蘅蕪一水
(一)以軍功起家的著名文人皇帝
晉朝滅亡與隋朝建立之間,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保持對峙形勢,故史稱南北朝(420-589年)。南北朝既是社會大分裂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南朝主要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蕭衍是靠軍功起家實現朝代更迭的,在此不贅述。其建立的梁朝史稱蕭梁,以與其有宗族關係的蕭道成建立的齊朝(史稱蕭齊)相區別。
梁武帝蕭衍從小就十分聰明伶俐,據史載,他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為“竟陵八友”之一。登臨御座後,雖然日理萬機,但始終沒有忘記讀書,常常手不釋卷徹夜苦讀。他這種皇帝在整個歷史上也算是鳳毛麟角。
由於勤學刻苦,梁武帝在經學、史學方面的建樹頗豐。在經學方面,他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200餘卷;在史學方面,他主持編纂了《通史》,併為之作序。可惜的是,現在這些書均已失傳。
他在音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創作出了不少樂曲,研製出新型樂器,豐富了中國傳統樂器的表現力。
他的棋藝也非常高超,稱帝前常常與人對弈到深夜,稱帝后興趣不減,不少官員與他是棋友。特別說明的是,不是因為他是皇帝大夥讓棋,是正南其北對弈,因為他下到盡興之時,是不講君臣禮數的。屬全身心投入吧?
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梁朝文化藝術事業達到了東晉以來的最高峰,甚至連肚裡僅有些許墨水的武將們也能吟誦出好些不錯的詩。
天監六年(507年),梁朝大將曹景宗和韋睿大敗魏軍後班師回朝,蕭衍在華光殿設宴為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慶賀。尚書左僕射沈約知道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難堪,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蕭衍安慰他說,將軍是一位出眾的人才,不必在乎作一首詩耶!已有一些醉意的曹景宗,趁著酒興固請。蕭衍不願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只剩下“競、病”二字。
按理說,就是一般文人在這種侷限之下也會感到捉襟見肘。好個曹景宗,只是眉頭一縐就出口成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這首詩自然流暢,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使得文臣們自嘆弗如,蕭衍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
(二)在位前期十分勤政謀政
蕭衍登臨御座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他十他勤政謀政、銳意進取,廢除了宋齊的典籤制度,增大分封諸王的權力,妥善處理士族和一般老百姓的關係,設立國學,招五館生,建集雅館和士林館,不重出身唯才是舉。
他一年四季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據史載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皇宮前設立兩個函(即盒子),分別是肺石函和謗木函。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給國家提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信。
蕭衍的節儉在歷史上也相當有名,據史書載,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洗過多次已經很舊的衣服也捨不得丟掉,食物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各級官吏要清廉,經常召見他們進行訓導。他下詔書宣佈提拔官員的方法,如果小縣縣令政績突出,就升遷做大縣縣令。大縣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這套辦法調動了各級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國家的統治力量得到了加強。
(三)佞佛亂朝政導致國家衰亡
執政的後期,蕭衍完全變了樣。他徇私護短,縱容邪惡,篤信佛法,導制朝綱混亂,社會動盪,國家逐步走向衰亡。
在開國功臣中,範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建國不久範雲病逝了。蕭衍不僅不重用沈約,還經常給其穿“小鞋”加以斥責。蕭衍對功臣吝嗇,卻對皇室親屬達到了徇私護短的地步。他的六弟蕭宏窩藏殺人兇手,蕭衍得知後不僅不懲治反而還加封官職。不知好歹的蕭宏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同謀篡奪蕭衍的皇位。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後處死,其大女兒自盡。奇怪的是,蕭衍一點也不怪罪蕭宏。後來蕭宏病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其母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過七個月就生下蕭綜。這事明擺著的,是東昏候的種。蕭衍不歧視蕭綜,封他為王。吳淑媛失寵後,對蕭衍懷恨在心,就把這事悄悄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疏遠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去作戰。蕭綜卻投奔了北魏。
蕭衍非常生氣,撤銷了蕭綜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蕭綜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諡號為“敬”。
據史家分析,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很大。蕭衍從此看破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幾次入寺廟當和尚,講解經書。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憑興趣四處亂建佛寺,和尚“吃素不吃葷”,供奉菩薩和祖先只供素食這些規矩,就是他在這段時間興起的。皇帝也是人,是人精力就有限,蕭衍整天忙於那些事,導制朝綱混亂,社會動盪,國庫虧空。老年的蕭衍不聽勸諫,剛愎自用,引狼入室,重用奸佞,是其走向人亡國滅的導火線。侯景是個呂布式的小人,身陷困境時來投奔蕭衍。他不顧眾大臣的一致反對接受了侯景的請降。得勢後的候景提出了一些非分要求,蕭衍加以拒絕,候景心懷不滿,勾結蕭衍的侄兒蕭正德,表示擁護蕭正德為帝。
在蕭正德的配合下,太清三年(549年)二月,候景率軍攻陷都城健康。隨後侯景殺死蕭正德,將蕭衍軟禁起來。是年五月,86歲的蕭衍在憂憤和飢餓中含恨而死。
-
6 # 時間zhu酒
據記載,梁武帝蕭衍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篤信佛教的皇帝,甚至有人稱之為菩薩皇帝。菩薩皇帝梁武帝對佛教的推崇已經到了事事親為的地步,據史料記載,南梁時候,帝都的佛教寺廟有五百多座,而且建造得都極其華麗,有和尚和尼姑十幾萬人,可見當時的寺廟規模有多大,信徒有多龐大!“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梁武帝即位後覺著原有的寺院太寒酸,不能體現自己向佛之心,斥巨資重修了一些寺院。其中最壯觀的當屬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蕭衍在通讀佛教的經典後,感覺佛教教義還不夠完備,體現不出出家人的誠心,又作了《斷酒肉文》:規定全國僧尼不得食酒肉,僧人只能吃素。中國的和尚從此開始了不吃肉的修行生活。歷史上皇帝之位引得無數人為之垂涎,那蕭衍為何在皇位之上,讓天下為之稱臣,還如此信奉佛教呢?:1,信佛是為了個人精神追求。超凡的文學造詣讓他在傳統文化上是如魚得水,毫無障礙。但這種獨孤求敗的心態,反而讓他缺少了動力,轉而去研究佛教經典。希望在這個陌生的領域中做出一番成績。2.信佛是為了心靈療傷。蕭衍最喜歡的是長子-昭明太子。喜歡蕭統不僅他是蕭衍的福星,更主要的是蕭統最像蕭衍。蕭統可以說是繼承了蕭衍在文學上的天賦,年紀輕輕就編寫了暢銷書《昭明文選》。不僅如此蕭統還是一個大孝子。蕭統也很仁慈,在蕭衍心目中蕭統是自己最好的繼承人。天妒英才,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卻意外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蕭衍心中的痛是難以表述。悲痛萬分的蕭衍在現實中沒辦法找到慰藉,只能從佛教的經典中尋找答案,將精神寄託於宗教。3.信佛是為了統治。佛教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歷經百年的本土化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發展的爆發期。佛教講究慈悲為本,不殺生的教義極其符合蕭衍的要求。蕭衍覺著相對平和的佛教可以為自己治理國家提供助力。
-
7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梁武帝蕭衍是梁朝的建立者,他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政治家,早期執迷於道教,他在位期間大力扶持佛教、推行佛化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精神信仰,二是國家統治需要。
個人信仰梁武帝是個博學多才的人,是個典型的文人皇帝,文學造詣非常高,對於佛學他有著深入的研究。而博大精深的佛學開拓了梁武帝的眼界,宏大的知識體系深深的吸引著梁武帝,因此他放棄本土的道學,轉而研究在中國不斷髮展的佛學。
梁武帝一生的經歷非常豐富,他由齊朝的臣子一步步取而代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王朝。在他執政初期進行大規模得改革,銳意進取,對於未來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規劃。
梁武帝是一個長壽之人,他很晚的時候才有第一個兒子蕭統,雖然這之後他陸續生了好幾個兒子,但是隻有蕭統是他最中意的接班人。遺憾的是蕭統英年早逝,梁武帝不得不於晚年承受喪子之痛,受傷的心靈需要得到慰藉。
因此從個人角度而言,閱歷豐富、心靈受傷的梁武帝最終在佛學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政治需要佛教是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只是在上層社會中流傳。隨著東漢末年天下紛爭不斷,佛教藉機得到廣泛的傳播,在民間積聚了眾多的信徒。發展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成長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寺廟佔據了大片的土地和吸引了眾多的勞動力,為各方統治者所忌憚。
佛教的建議導人向善,提倡因果輪迴,教導世人學會忍受,這樣的教義得到統治者的認同,他們認為經過這種理念洗禮的百姓更加便於統治。
梁武帝透過篡位上臺,他意圖透過佛教的傳播而讓治下的百姓與臣子心悅誠服的接受他的領導,從而確保蕭氏江山的穩固與傳承。
結語梁武帝在佛教中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歸宿,從此不能自拔,但是對於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訊息。他從此變得優柔寡斷,多愁善感,失去了一個最高統治者冷靜的決斷力,如果身處太平盛世,他還有可能成為一個仁愛之君為人稱頌,可是身處亂世之中,他這樣的改變最終只會招惹殺生之禍。
-
8 # 莫染說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說到梁武帝則與佛教脫不開關係,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歷史上有很多典故,以下簡說幾個:
梁武帝的前世今生第一世聽經三年蚯蚓投胎為人
東晉末年,濟南泰安的興國寺裡,大通禪師修身房間的牆角邊上,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禪師每日誦《法華經》,誦了三年,這隻蚯蚓也聽了三年。終於有一天禪師閉關期滿出來,忽然看到房間前面雜草叢生,就叫喚小和尚鋤草。小和尚在鋤草時無意間把牆角的這隻蚯蚓砍成兩段死了。小和尚連聲說:“罪過!罪過!今天傷了一命,無故去殺生。螻蟻雖小,也是生命。”投胎作人,在佛家的六道輪迴是非常難得,這隻蚯蚓因為聽了三年佛經,與佛有緣,所以能以轉生為人。
蚯蚓第二世轉生為江蘇一個窮苦人家叫範道,他到徂徠山西南光化寺中出家為伙伕,隨空谷法師修行,法名普能,普能三十年一直精進修習《法華經》。一天聽說興國寺有個叫大通的禪師將坐化往生去了,自己也動了轉生的念頭,在師父空谷禪師面前磕頭說:“普能在寺多年,一直吃齋唸佛,不敢有一點貪慾,也不敢大吃大喝。今天來敬拜師父,請師父大慈大悲,指點我往後投胎的地方。”師父說:“你起來,我與你說。你雖也跟著修行,但還沒摸到門路。”於是給普能指導。師父道:“你要內心純淨,不要有一絲邪念,去投個好去處。將來在輪迴轉世,你就有機會當上大官,甚至於皇帝,若繼續不斷修行,就可來到西方的極樂世界。”於是普通便坐化去投胎了。
第三世投到黃員外有法名叫“黃復仁”與童太尉的女兒許下婚約,由前世宿緣夫妻兩人都虔信佛法,志同道合,一直守著清淨,未逾軌,最後兩人一起坐化,乳孃也跟著一起坐化而去。
第四世投生蘭陵蕭順之家中,蕭順之與齊高帝是同宗族,輩份較小。他的妻子張氏夜裡夢見一個身長丈餘穿著龍禮服,帶著帝王帽的金人。一群紅衣人,車從簇擁,來到蕭家堂上。這個金身人,獨自進到張氏房裡,望著張氏下拜。張氏驚慌之下正要問,迷迷糊糊之間,就醒來,就生下一個兒子。
這個孩子自生來便會發出高亢宏大的聲響,體行高大雄偉,老虎的眼睛,龍的面貌,頸項有一道圓光,右手有一個武的紋印。將他取名為蕭衍。八、九歲時,身上有奇特的香味不散。非常聰明,思考敏捷,寫的文章,人們都不上他。也善長用兵,推算敵人的動態,打敗敵人。蕭衍稍微長大時,博學多通,好謀略,有文武才幹,大家都對他十分推崇。他的房間上方,經常有云氣,見到他的人都不由地肅然起敬,連長輩都不敢隨意和他開玩笑。
當時他與沈約、謝朏、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等七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蕭衍最有膽識。黃復仁化生之時,原來奶孃轉世為範雲,二侍女一個轉世為沈約,另一個轉世為任昉,與蕭衍同在竟陵王西府為官,既然有這麼大的緣份,自然義氣相合。後來範雲在蕭衍手下任諮議,任昉為參謀,沈約為侍中。蕭衍稱帝后沈約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朏則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後來因緣際會蕭衍當了皇帝是為梁武帝,所以他的佛緣是多生累劫積累來的。
出家人吃素最初由梁武帝而來中國的僧人吃素最初由梁武帝提倡而來,他本人三十年不近女色,嚴格素食,三次出家又由後宮官員贖回,這在千年歷史中的帝王來說也是非常難得了,戒律守持得非常好,他曾撰寫《斷酒肉文》等,極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為他是皇帝,對他的敕命,僧人只能遵而行之。於是自梁武帝蕭衍之後,和尚不吃肉——“僧人吃素”,才成為漢族僧人特有的戒律。“僧人吃素”如果從釋迦牟尼建立佛教算起的話,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梁武帝蕭衍起迄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
為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建寺廟無功德禪宗有個著名的公案與梁武帝與達摩祖師有關,“梁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風雨中”梁武帝非常信佛,所以大興建設寺院,梁朝四百八十寺都與他有關,他本人也頗為得意。當達摩祖師來東土尋找禪宗接班人時第一站就是梁武帝接待的,當時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建寺、供僧、印經這些有什麼功德,達摩祖師也是一個直人,回答說,沒有功德,梁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達摩禪師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福報,並不是真正大乘的佛法智慧,後來的對話也不盡人意,達摩祖師看出梁武帝並不是利根不是他要找的接班人因此便離去,於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一言不發,後禪宗一祖慧可斷臂求法,終得禪宗以心印心之法光耀中華大地。
-
9 # 非非空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
說的就是梁武帝蕭衍統治時期,南朝的佛教達到了頂峰。據考,僅京城,寺廟不少於七百處,僧尼數萬,可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言”了。
蕭衍,字叔達,齊高帝蕭道成之族侄。自幼天資聰穎,十分喜歡讀書,與竟陵王蕭子良、沈約、謝眺等眾文人被稱為“竟陵八友”。南齊明帝時,因北魏孝文帝元宏南犯,蕭衍受命抗敵,功成,實力迅速膨脹。公元502年,廢蕭寶融稱帝,改國號為梁,即梁武帝。
執政之初,蕭衍勤於政務,春夏秋冬即五更起床力理公務,冬天手都被凍裂了。生活節儉:“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被世人崇尚。經過近二十年的勵精圖治,南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
然而,在一片歌舞昇平的背後,危機也一步步逼近。
蕭衍執政外緊內松,即對他的親屬們非常放縱。尤其是對弟弟蕭宏,更加縱容。宏奢僭無度,聚財貪色。在享盡世上大富大貴後,蕭宏把皇帝哥哥當成自己的跘腳石,想嚐嚐做皇帝的滋味,被蕭衍得知。但是僅僅訓斥幾句,不加任何懲罰。宏變本加利,與親侄女,也就是蕭衍的親生女兒永興公主通姦,並答應自己一旦稱弟,立公主為後,恩愛萬年。結果刺殺蕭衍失敗,公主畏罪自殺,宏憂懼而亡。
而永興公主,是蕭衍最疼愛的一個女兒。老年喪女,蕭衍一度神魂顛倒,經常一個人默默垂淚。
不久,次子蕭綜因犯錯怕責,投降了北魏。蕭衍聞訊,一氣之下撤了綜的封號,並把他生母吳氏貶為庶人。不久吳氏抑鬱而終,蕭綜與父徹底決裂。
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年過花甲的蕭衍看破了紅塵,開始信奉起佛教來。公元527年,六十四歲的梁武帝隻身來到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同時,戒掉女色葷腥,令臣民效仿。
從此,武帝對佛教的痴迷,一發而不可收拾。
佛教的過濫,導致民生凋敝,百業荒廢。廣造寺院的結果,造成財政空虛,入不敷出,以至於國家無賑災之銀,無養兵之餉,國勢日衰。
西天二十八禪宗傳人達摩祖師東渡後,被武帝接到南京,問道:
朕即位以來,造寺譯經,度僧不可勝數,有無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這隻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隨身體走,無甚效果。
達摩祖師也算是對梁武帝中肯的評價了!
-
10 # 裝腔小組
大家好,我是裝腔君。
梁武帝蕭衍推崇佛教是有深刻內因的。梁武帝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他於齊末大亂之際居雍州刺史之職,開始自己的篡權代齊之路。作為一個集文才武略於一身的帝王,他成功地向人們展示了他橫溢的文學才華和卓越的政治頭腦。年輕時,他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一介文士;東征中,他是滿腹韜略、所向披靡的軍事將領;登基後,他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文治武功有目共睹。
然而到了晚年蕭衍又成了一個痴迷的佛教徒,由於他對佛教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使得大量的社會財富和人口都流入寺院,而國家的社會財富和人口卻在不斷地萎縮,以至整個國家財力、人力俱困。在這種漸進、緩慢的消耗中,一度穩定繁榮的南梁帝國逐漸走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可是梁武帝為什麼對佛教如此痴迷呢?他崇佛的真正原因又在哪裡呢?下面是裝腔君一點粗淺的想法:
1、利用佛教轉移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魏晉以來皇朝更替頻繁,特別是梁代以前的宋、齊之際朝廷內部權力鬥爭之慘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為了避免宗室的內耗對國家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梁武帝在王室中大力提倡佛教,從而達到轉移諸王對權力的慾望。
蕭衍還把自己的兒子們招作自己的崇佛宣傳者。天監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下詔舍道事佛,三天後即十一日又下敕,令公卿百官宣誓舍道事佛;又六天後即十七日,蕭綸上啟首先響應父皇之命,次日即十八日,由任孝恭宣敕稱讚蕭綸的表現。實際上就是一篇號召諸王、公卿百官舍棄道、儒,都來崇佛的命令,而充當此第一傳令官的就是他的皇子蕭綸。
2、利用佛教麻痺底層人民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嚴刑峻法和宗教麻痺是他們統治、壓迫人民慣用的兩手。而且利用宗教對人民進行思想上的麻痺往往更為統治者所青睞。佛教在中國開始盛行以前,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魏晉南北朝時期,五斗米教是主要的教種。
但是,道教在南朝的廣泛流行並沒有按照統治階級的願望起到麻痺人民的作用,反而變成了號召農民起義反對朝廷的可怕思想武器。著名的晉末孫恩、盧循起義,就是以道教為組織形式發動的一場葬送東晉王朝的起義。
梁武帝看到前朝歷代道教在聚攏人心方面發揮出了可怕的力量,為了避免人們再次利用道教發動顛覆王朝的起義,儘管他自己也是道教世家,但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他當然要尋找另一種更有利於統治的宗教工具。而佛教的特點和教義正好符合了他的這種需要。
梁武帝本身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對政治有著天生的超強的敏銳,當發現佛教這種既可以用來麻醉人民甚至王公大族,又不會被別人利用來發動叛亂的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統治工具在他面前的時候,蕭衍毫不猶豫地棄道崇佛,他要逐漸地把佛教引入人們的頭腦,讓人們在追求虛幻的來生轉世中安分於大梁帝國的統治,作一個恭恭敬敬的良民。
客觀的說,梁武帝崇佛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然而,他自以為找到了麻痺人民、維護統治的靈丹妙藥,當他急不可耐地大力扶持佛教,使佛教在整個社會階層當中興盛起來的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歷史沒有按照他的思路來發展。他崇尚佛教帶給梁朝的不只是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曾經在前期初顯繁榮的南梁帝國逐漸走向窮途末路,隨後而來的“侯景之亂”猶如一場暴風雨無情地斬斷了梁王朝這株已經中空的大樹,“文韜武略”的梁武帝也不得不隨著他的帝國一同覆滅。
-
11 # 看歷史圖一樂
蕭衍曾經在《淨業賦序》中透露過他年輕時候的夢想——“少愛山水, 有懷丘壑”。人總是矛盾的,蕭衍一方面在追尋世俗間最高的權力,另一方面,心理卻總有一方淨土。
王朝的興衰更替,在南北朝時期來的尤為迅猛和剛烈。貴族的戰亂和平民的起義,這種種的社會關係需要協調,也是蕭衍即位登基之後的頭等大事。而怎麼樣才能協調好這一切的關係,保持新朝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發展呢?
聰明的蕭衍做了一個他自認為最聰明的選擇——佛教。
首先,背景很重要
漢末儒家的正統思想在政治、現實、思想中全面崩潰。曹操反對天命、鬼神、聖人之言,唯才是舉;諸葛亮更是反對天道,“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強調人的作用和力量。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被全面動搖,魏晉時期玄學蔚然成風,大族名士紛紛加入思辨大潮。玄學的思辨為佛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佛學在此時與中土文化結合適應,尤其和老莊的無為,出世思想融為一體,使得世人逐漸認同。又佛學重辯證,更是容易讓人深入思考,慢慢的說佛講經成為社會風尚,大大的提升了社會地位。
那麼,推行佛教對於蕭衍有哪些好處呢?蕭衍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呢?甚至到最後以身舍佛?
1,整合內部勢力,轉移貴族統治階級的視線
蕭衍登基之前,宋、 齊兩代稱帝者 16 人, 其中在王位爭奪中被殺者達 10 人之多, 因牽連而被殺的貴族更是數不勝數。 皇帝不久長,宗親之間的內耗更是對國力產生了極大的消耗。蕭衍對這一點看的十分清楚明白,於是他為了能有效地維護現有的統治秩序, 不繼續走上殺戮功臣和諸王的老路,所以選擇是在王室中大力提倡佛教, 從而達到轉移諸王對權力的慾望。 不僅世族大家、公卿百官,連自己的兒子們也招為崇佛宣傳使者。
2,愚民之智,取民之勇宗教是封建統治者麻痺人民的最好手段,不僅可以削弱人民的反抗鬥志,還能更加深入的改造他們。佛教作為一款新型的統治工具,正好可以填補之前天師道,五斗米教等失敗工具所遺留的空白。佛教這種既可以用來麻醉人民甚至王公大族, 又不會被別人利用來發動叛亂的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統治工具在他面前的時候, 他又怎麼肯錯過這個機會呢? 所以,蕭衍毫不猶豫地棄道崇佛, 他要逐漸地把佛教引入人們的頭腦, 讓人們在追求虛幻的來生轉世中安分於大梁帝國的統治, 作一個恭恭敬敬的良民。
3.佛教本土化的發展,以身舍佛的背後是政教合一張角,張魯,葛洪,孫恩等早一批利用宗教發展軍隊和政權的人早已為政教合一的想法打下了基礎,而佛教在這一時期的本土化,更是讓蕭衍看到了這個可能。
在兩晉南北朝的漢譯佛經當中, “孝”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視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被放佛教在了突出的位置。 鳩摩羅什所譯的《菩薩戒本》道: “孝順父母、 師、 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這已經把佛戒與儒孝等同起來了。
梁武帝棄道崇佛, 並不是滅道崇佛。實際上他是儒學、 道學、 佛學、 玄學並舉。他常常為臣下講解《老子》、 《莊子》。儘管梁武帝在詔書裡說天地之間只有佛教是正道, 其他的都是邪道。 但是他又把老子孔子等人統統歸於如來的後人。所以可以看出來,他種種以身舍佛的行為背後,又何嘗不是想把自身化為佛祖之身,他自己本身便有“菩薩皇帝”一說,這正是保障他政教合一,最好的利用上佛教這一統治工具的完美體現。
不論梁武帝崇佛背後的良苦用心與鞏固統治的深層次設想,雖然蕭衍自以為找到了麻痺人民、維護統治的靈丹妙藥,然而大力佛教的結果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佛教帶給梁朝的不只是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曾經在前期初顯繁榮的南梁帝國逐漸走向窮途末路。
-
12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梁武帝的舍道崇佛
梁天監年間(502519),梁武帝蕭衍改變了原來的天師道信仰,一心皈依佛 教,這就是著名的“舍道事佛”事件。這應該是梁代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 件大事,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們在分析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時,不能拋開他的帝王身份來談。
帝王的宗教信仰與普通人有相同之處亦有其特殊之處,一種是發自內心的虔誠信仰,這與常人毫無二致,一種是帶有政治意圖的致治方式,這與常人的宗教信仰迥然不同。
梁武帝之信仰佛教,從他自身來說,自然是一個熱烈的虔誠的佛教信徒,這可從他登基後的種種佛教活動看出,無庸辭費。從宗教的排它性來說,也很難讓兩種宗教信仰和諧包容地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即他即崇通道教又崇信佛教。
但是宗教信仰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的。它也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明乎此,對梁武帝即位後一面崇信佛教,同時又命陶弘景、鄧鬱等道士為其合丹就會理解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從他社會統治的角度來說,他的宗教信仰又不可能十分純粹,勢必會帶上政治統治的烙印,成為他謀求“致治”的一種方式,成為一種統治術,也就是說,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有個人信仰和國家信仰兩個層面,分析時要加以區別對待,對梁武帝的崇佛之舉也應如是看。
二、梁武帝為何要崇信佛教?
1.治國的需要
自劉宋以來,多數帝王是崇佛的,但到齊明帝蕭鸞、東昏侯蕭寶卷卻反齊武帝的崇佛措施,改崇道教,結果沒幾年國祚暗移,這個事實對梁武帝來說是個前車之鑑,可謂殷鑑不遠。梁武帝是很重視國祚長久之事的。
天監初年,他就對他的同族蕭子恪說:“我政言江左以來,代謝必相誅戳,此是傷於和氣,所以國祚例不靈長。”為了國祚的靈長,為了統治的鞏固,極需要創造一種和諧的政治社會環境,而在這方面,佛教是能大有作為的。
佛教與道教不同,它不是本土固有的宗教,而是來自外國,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廣泛而堅固的民間信仰支援,它的教義也與道教形而下者不同,而帶有明顯的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因此較多地流播於政治和文化的上層。
從組織形式講,它也不象道教那樣有較為嚴密的組織,並以組織號召為形式,神鬼惑眾,秘密行事,教義教規森然嚴明,它強調忍耐利他,殺生之事尚不能為,何能再去殺人。因此,在前朝歷史上幾乎沒有佛教徒造反起事之舉。所以,對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封建帝王來說,佛教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治國之術。
2.贖罪的需要
梁武帝之所以崇佛恐怕還有贖罪的意義在內。因為作為一個政客和軍閥,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為了爭取現實的利益,難免不做一些違背良心和道義的事情,其內心常常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比如,東晉的王敦在下兵石頭威逼朝廷時,曾對謝鯤說:“餘不得復為盛德之事矣。”另一個權臣桓溫,也曾自稱:“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連殺害宋文帝的劉劭,也深知自己殺父是“天地所不覆載”。所以當他們作出了暴行以後,也經常害怕天神的懲罰和鬼魂的復仇。
因為鬼魂報仇的傳說在中國十分盛行,古籍中多有此類記載《左傳莊公九年》記齊國公子彭生向齊襄公索命;《成公十年》記趙氏祖先變為厲鬼向晉景公為子孫索命;《昭公七年》記鄭國伯有死後現形向殺他的人索命。《墨子·明鬼下》和《論衡·死偽》也記周宣王殺杜伯後杜伯鬼魂向其索命。可見,這種傳說在古代社會的深入人心。蕭衍是深受儒、道、佛三教影響的人,對這種鬼魂索命之事不可能毫無信仰。
當他因現實政治鬥爭需要作出一些暴行或計劃某些陰謀之後,內心往往會懷有內疚和恐懼,希冀鬼神的寬恕和庇護,或皈依佛門以求免除罪孽。民國時期的許多軍閥平時殺人如麻,但在晚年也皈依佛門,吃齋唸佛,如孫傳芳、吳佩孚就是。
梁武帝的崇佛顯然也是這種情況,他所做的最大的一件虧心事恐怕就是殺齊和帝了,所以當他得知沈約上赤章於天,稱禪代之事非由己出時,怒如雷霆,可見對此事他一直耿耿於懷。還有,在齊永明末年他曾支援齊明帝蕭鸞大殺齊高、武帝的子孫,這不能不使他心存負疚感。
但儒、道二教雖然也講報應,講鬼神索命,然而還沒有提到免罪的問題,而佛教則公開宜揚皈依佛門可以免除一切罪孽。為了贖罪,佛教自然最符合梁武帝的心理,所以蕭衍的崇佛,或許與此有關。
3.身心健康的需要
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出自對自身身體健康的關注。佛教主張斷除淫慾,強調不殺生和蔬食,科學研究表明這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能起到卻病延年的作用。
梁武帝在《淨業賦》序中提到了斷除房室和蔬食,科學研究表明這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能起到卻病延年的作用。 梁武帝在《淨業賦》序中提到了斷除房室和蔬食後的種種體驗:
朕布衣之時,唯知禮義,不知信向,烹宰眾生,以接賓客,隨物肉食,不識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遠方珍羞,貢獻相繼,海內異食,莢不畢至,方丈滿前,百味盈俎,乃方食輟筋,對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溫清,朝夕供養,何心獨甘此膳,因爾蔬食,不暾魚肉.…復斷斯房室,不與嫉侍同屋而處,四十餘年。
於時四體小惡,問上省師劉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劉澄之雲:澄之知是飲食過所致。答劉澄之雲: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劉澄之雲:官昔日食,那得及今日食?姚菩提含笑搖頭雲:“唯菩提知官房室過多,所以致爾。 於是久不食魚肉,亦斷房室,以其智非和、緩,術無扁、華,默然不言,不復詰問,猶令為治,劉澄之處酒,姚菩提處丸,服之病逾甚。以其無所知,故不復服。
因爾有疾,常自為方,不服醫藥,亦四十餘年矣,本非精進,既不食眾生,無復殺害障;既不御內,無復欲惡障,意識稍明,內外經書,讀便解悟,從是已來,始知歸向。 禮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慾也。有動則心垢,有靜則心淨,外動既止,內心亦明,始自覺悟,患累無所由生也。
這段話應該說不無誇大之辭,其中也充斥著佛教因果報應的觀念,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學的精神,節慾蔬食對卻病延年的確有一定的好處。
壽至八十二歲的女皇武則天也有過一段蔬食的經歷。 有人作過統計,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年齡超過五十歲就算高壽了,梁武帝活了八十六歲,比他長壽的只有一位,那就是乾隆皇帝,八十八歲,但乾隆皇帝是屬於正常死亡,而梁武帝則是晚年侯景之亂,被幽禁中,心情鬱悶而死,不能說是正常死亡。如果他晚年未遭侯景之厄,那他的壽命尚不止此數。
我們知道,封建帝王一般都希望長壽甚至長生,因此他們多受道教丹藥之誤。梁武帝早年同樣也有急切的長生慾望,曾在天監初年命道士陶弘景和鄧鬱為其合丹,但他似乎不是盲目迷信者。宋、齊以來在佛道相互鬥爭的過程中,道教煉丹長生之說一再被揭露為虛妄不實,對此梁武帝不可能不知,因此當鄧鬱向他獻丹,他就不敢服用了。
梁武帝從個人的身體健康出發,摒棄道教,歸向佛教,應該說是宗教信仰的虔誠致然,他所說的宗教實踐體驗帶有一定的虛假成分,甚至可以說是宗教信仰產生的虛幻感在起著激勵作用,但大體上來說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知道這一點,對梁武帝為何舍道崇佛,我們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
上面我們從政治統治的、思想認識的、個人自身健康的等多個方面,探討了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原因,雖然也許未必能全面具體地揭示事件的真相。
但我們仍然要強調一點,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有個人信仰和國家信仰兩個層面,梁武帝從其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慶誠的佛教徒,但從國家信仰的角度來看,他的佛教信仰未必那麼純粹,而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致治的功利目的。
三、梁武帝崇佛的舉措
中國歷史上,梁武帝蕭衍對佛教的崇信與扶助是非常著名的,堪稱絕無僅有。湯用彤先生指出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幾可謂以佛化治國”。他本是家世奉道的天師道信徒,改宗佛教後,他茹素禮佛,斷絕房室,廢除血祀,盛辦法會,親講玄義,並參與了僧團規制的制定,促成了僧團規制的中國化、本土化。
他甚至還不惜以帝王之尊,四次捨身同泰寺為奴。正是在梁武帝的大力弘揚和扶持之下,南朝佛教在蕭梁時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遺憾的是,他晚年利令智昏,妄想統一全國,致令政策失誤,招引北齊叛將侯景,最終釀成了亡國滅身的苦果,可謂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這就為後世的反佛論者提供了口實,他們將蕭衍的崇佛與滅國亡身結合起來,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因果性的必然聯絡,因此“祟佛亡國”成了後世一直詬病蕭衍的原因,加上後世戲曲、小說的大肆渲染,後來只要一提到梁武帝,人們自然就會聯絡上“崇佛亡國”,梁武帝蕭衍從此也幾乎成了“崇佛亡國”的代名詞。
1、受戒歸佛。
蕭衍在梁天監十八年(519)下詔正式舍道事佛。《廣弘明集》卷四收有這篇蕭衍親撰的《舍事道法詔》。
詔雲: 維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尊法、聖僧,伏見經雲: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使眾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至道通機,德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法流以澄垢,啟瑞跡於天中,爍靈儀於象外,度群迷於慾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之高山,出愛河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絕百非。……若不逢值大聖法王,誰能救接?在跡雖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舍舊翳,歸憑正覺。
不僅如此,蕭衍還受了佛戒也就是菩薩戒。除了自己受菩薩戒外,他還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能捨道事佛,在他的倡導和要求下,王公百官、道俗士麻紛紛表示要舍邪歸真,接受佛戒。
蕭衍四月十一日救門下,要求王公貴卿、文武百官舍邪歸正,受戒奉佛,到四月十七日,其子邵陵王蕭綸就上啟率先響應。
2.大建佛寺
梁武帝一生造寺頗多,以至後世多稱佛寺為蕭寺,就是因蕭衍造寺極多而來的。關於蕭梁一代的佛寺情況,有學者有個初步的統計,當時蕭梁佛寺數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梁建佛寺為三百九十六所,方誌顯示梁建三百九十六所寺,分佈於二十二州、五十三郡、一百二十二縣,分別覆蓋梁後期五分之一的州,七分之一的郡,九分之一的縣,這樣大的覆蓋率顯示前所未有。加上前代留存下來的佛寺,覆蓋面就更大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以皇家崇佛倡教聞名的蕭梁時代,在四世紀初至六世紀末的270年間,曾是中國南方佛寺最興盛的時期。”
3.講經注經,敕編佛書
蕭衍不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而已,他對佛教義理的鑽研也有相當的造詣,因此他多能敷演玄義。對他的講經,史書亦多有記載,體現了這位帝王“人王”兼具“法王”的特點。蕭衍講經的次數具體到底有多少,已經無從知曉。
《梁書·武帝紀下》雲:聽覽餘閒,即於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憎、碩學、四部聽從,常萬餘人。可見蕭衍講經是很頻繁的,一有“餘閒”,即便“講說”,而且規模也不小,四部眾常萬餘人。
佛教類書對向社會普及佛教知識是大有幫助的,作為極度崇佛的封建帝王,蕭衍對此特別措意是不難理解的。在他的影響下,其子蕭綱在為太子時,就主持編纂了《法寶聯璧》(又名《法寶集》)二百卷,此書由蕭綱“躬覽內經,指揮科域,令諸學士編寫結連”而成;其子湘東王蕭繹(後為梁元帝)也命記室虞孝敬編撰《內典博要》三十卷,此書“該羅經論所有要事,備皆收錄,頗同《皇覽》、《類苑》之流。”
4.佈施捨身,立無盡藏
佈施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即指以福利施於人所施雖有種種,而以施與財物為本義。佛教認為能施與就能得大富樂之果。佈施的本義當然是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但到大乘時代則加上了法施。 作為“皇帝善薩”的蕭衍大辦法會,親講玄義,自然是以正法施與人了。唯一沒做的就是財施了。
因此他對寺廟的財施是十分慷慨的。如前面提到的中大通五年(533)的那次講經活動,蕭衍就捐財很多。 蕭子顯《御講摩訶般若》經序雲:“皇帝舍財,遍施錢、絹、銀、錫杖等物二百一種,直一千九十六萬。”為了響應皇帝的號召,皇太子蕭綱以下的臣民紛紛慷慨解囊。
蕭子顯序又云:“皇太子奉嘲玉經格、七寶經函等,仍供養經,又施僧錢、絹,直三百四十三萬,六官所舍,二百七十萬“是時,朝臣至於底民,並各隨喜,又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萬。”還有,大同七年的那次講經活動,雖未具體提及蕭衍佈施的數目,但從記載看,規模也是不小的。
為了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在法施、財施之外,蕭衍進而捨身寺廟,這大概就是他自己所說的“捨身施大眾”吧。蕭衍的“捨身”,一直是佛教徒津津樂道的事情。 史書記載,蕭衍曾先後四次捨身佛寺。
這四次捨身,大通元年和中大同元年這兩次史書沒有提及臣下奉贖的錢數,但從中大通元年和太清元年兩次捨身臣下奉贖一億萬來看,前者比後者也不致於相差太大。 一次奉贖一億萬,這與大通五年講經時施捨的一千九十六萬相比,已不可以道理計了。
蕭衍的這種“捨身”實質上是向寺廟財施的一種變相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更為極端、更為偏激的做法,這筆奉贖的巨大錢數,不可能是臣下自拘腰包,而總是出自國庫,這勢必會給國家財政造成一定的負擔,奇怪的是同泰寺的寺僧竟然默許了蕭衍的這種行為,同意群臣奉贖,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的結果,況且這也沒有違反佛教戒律。
因為原始佛教雖然不許僧尼個人私蕃金銀錢財和擁有土地,但對寺院僧團擁有金銀錢財和土地是允許的。
蕭衍的這種做法成了後世反佛論者的口實,認為這造成梁王朝的經濟危機,是蕭衍亡國滅身的重要原因。 因為這筆奉贖的巨大錢數,無疑是聚斂而來,這必然會加劇百姓的負擔,從而引起社會階級的對立。蕭衍慷慨財施寺廟甚至不惜“捨身”,動輒施捨一億萬,這些錢無疑是黎民百姓的賣兒貼婦錢。
-
13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梁武帝蕭衍信佛這都是我們知道的,那麼其實蕭衍開始是不信佛的,而是重視儒家思想,倡導了學習風氣,但是他老了後,突然信佛了,還幾次入寺當和尚,講經。這是怎麼回事呢?到底發生了什麼?蕭衍信佛主要是與兩件事有關:
1.蕭宏事件
蕭宏事件是一件什麼事?蕭宏又是誰?蕭宏是蕭衍的六弟,他在蕭衍稱帝后,胡作非為,竟然與蕭衍的長女私通,兩人還謀劃刺殺蕭衍要奪取皇位,結果他們派出的刺客被抓了,刺殺失敗,經查是蕭衍最親的兩個人指使的,蕭衍就只處死了刺客,沒有處罰蕭宏和蕭衍的女兒。
但是蕭衍的女兒覺得沒臉見人,就自殺了,後來蕭宏也病逝了。這件事可以說對蕭衍打擊很大。但此時蕭衍還沒有想出家,第二件事之後,蕭衍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2.蕭綜事件
蕭衍的二子蕭綜的母親吳淑媛以前是東昏侯的妃子,和蕭衍結婚七個月後生下了蕭綜,但蕭衍很喜歡他,封他為王。不久吳淑媛失寵了,就怨恨蕭衍,就把七個月生蕭宗的事告訴了蕭綜。這樣蕭綜就覺得他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了,便和蕭衍疏遠了。
不久,南梁和北魏發生衝突,蕭衍就派蕭綜帶兵攻打北魏,蕭綜卻投奔了北魏,他並且還要為東昏侯服喪三年。蕭衍知道後非常生氣,撤銷了蕭綜的封號,把吳淑媛貶為庶人。這件事後蕭衍就看破紅塵了,於是決定出家。
以上兩件事是導致蕭衍出家的原因,但是這兩件事都是蕭衍自己造成的,他對子女家教不嚴,放縱他自己的親屬作亂,最後是害了他自己。
-
14 # 林家小鋪
梁武帝蕭衍,有名的“菩薩皇帝”。
他大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始於晚年時期。
1.精神寄託
少時聰慧,博學多才,文學出眾的蕭衍,曾經也是足智多謀,節儉、愛民,勤政、善於納諫的好君主。
唯獨對皇室宗親過於寬縱,這也反映出親情對其較重的影響。
在他晚年時期,兄弟子女與他關係不睦,親朋與所愛也相繼死別,這對他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鑽研佛法,對晚年的蕭衍來說,是愛好,是信仰,更是寄託。
2.鞏固統治
梁武帝蕭衍所在的那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亂四起。
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
這時,宗教信仰就有利於安定社會,讓人們對眼前的苦難更有忍耐力。
佛教符合統治者的訴求。
3.樹立威望
梁武帝蕭衍數次以身舍佛,出家為僧,均是大臣宗親出巨資將其贖回。
“菩薩皇帝”蘊含著蕭衍“政教合一”的願景。
以此為自己樹立無上而不可辯駁的正確性。
同時,他也透過這樣的舉動,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威望仍存,以此打消心中的猜忌。
但這樣大幅度消耗國家財力,激發民怨的行為,卻終致王朝的毀滅。
梁武帝蕭衍,前期賢明,後期昏庸,最後自取滅亡。
博通文史,能詩善賦,身為“竟陵八友”之一。
如果不是皇帝,蕭衍可能為歷史留下更精彩的一筆。
而現在他為歷史留下的最重的一筆卻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以警後人。
回覆列表
蕭衍晚年篤信佛法,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蕭衍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廣建佛寺,不聽勸諫。
蕭衍晚年篤信佛法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
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間兩次參與抵禦北魏,頗受齊明帝寵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並擁立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在統治初期,蕭衍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但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儘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又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臺城,年八十六。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梁武帝蕭衍
蕭衍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於秣陵縣同夏
蕭衍畫像[5]裡三橋宅。從血緣上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人一起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朓、範雲等。沈約是知名文學家、史學家,而謝朓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