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輝縣李合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提高,學歷的豐富,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對好多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大人們又由於閱歷的豐富,監管的責任,地位上的優勢,對孩子也很容易居高臨下,婆婆媽媽,而孩子呢?不但不領情,反而大行其道的大有人在。這就是代溝,需要溝通,需要溝通無限。把孩子當朋友,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融洽,其樂融融,無話不說,無問題不交流,長此以往,情況會大有改觀。

  • 2 # 一個分享學習的女老師

    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很多大道理他也已經明白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決定,大人說多了孩子也會煩,所以少說多聽,多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

    其實每一個孩子長大後成年了家長就會特別孤獨,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了,很多心裡話寧願告訴自己的朋友,也不願意跟父母講,也是怕父母多想增加擔心,其實父母平時的叮囑也是找個話題跟孩子親近,孩子可能覺得父母為什麼還要管著自己呢?我覺得換位思考一下。

    木木老師覺得生活中孩子需要理解父母,父母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互相體諒多溝通交流。你不管長多大在父母眼裡都是孩子。

  • 3 # 犟叔陪你小初高

    首先,要明確的是孩子認為叮囑是管教,應該是在六七歲有了很強的自主意識之後。因為再小一些的時候,孩子往往對大人的“管教”都是言聽計從的。所以,這也讓大人認為,小時候的這種所謂“管教”就是叮囑。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大人卻還是沿用著孩子小時候的“叮囑”方法。自然,叮囑對於孩子來說就成了管教。

    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叮囑”成為真的關心、囑託與建議呢?

    第一,我想,應該是態度和語氣方面。在孩子看來,其實和我們大人的感受是一樣的——所謂叮囑,應該是建議的形式,發起人態度中立或溫和。而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所謂的叮囑是不是都是強制性的要求——你必須、你應該、我想你應該、我想你必須……等等。這就好像兩口子吵架,明明都是為了對方好,卻不用好的態度。對方只能感受到強迫和無法理解。

    第二,我們的叮囑,是不是太過“囉嗦”。對於孩子逐漸長大,我們要對孩子更多的放手和放心。像孩子是不是冷啊、是不是穿太少了,等等。當孩子長大之後,其實都是懂得的。我們偶爾根據天氣提示一下就可以了。至於結果和是否採納我們的建議,就交給孩子自己就好了。畢竟,成長就是在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教訓中完成的。孩子經歷了,發現我們的建議是正確的,以後自然也更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如果我們的叮囑,在孩子看來成了管教。首先還是要做一下自我反思,然後再做出改變。相信,孩子會感受到來自我們的愛與關心,自然也就更加願意接受我們的“叮囑”。

  • 4 # 娟子樂學堂

    1、您也說了,成年了,其實已是成年人。當然在父母眼中我們依舊是孩子,而立之年多的娟子每次回家,瞬間覺得自己變小,被照顧呵護,全然不是那個能獨當一面、教書育人的自己[呲牙] 我外婆到現在都覺得,你個小不點能當老師,老師哪裡是你這個樣子,嘻嘻哈哈,每個正經.....[笑哭]

    2、每個人都有很多身份,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在單位我們要肩負責任;在同事面前我們是夥伴;在子女面前我們是父母.....每一種身份會呈現多面的自己;

    3、父母長輩的囑咐、叮嚀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希望孩子發展更好,恨不得將畢生所學所知都傾囊相授於子女。

    4、可親愛的爸爸媽媽,別說已成年的孩子,就算未成年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感受,想法。我們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換一種表達/溝通方式吧

  • 5 # 哈嘍愛生活

    小時候父母在我眼裡非常偉大,無所不能。越長大,你越發現,父母並不完美。你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朋友圈。父母可能越來越不懂你,你與父母的交流可能越來越少。而父母依舊把你當成孩子,什麼事都想替你考慮,什麼事都不放心你,這是中國父母對孩子愛的一種表達,雖然方式有時候可能有待商榷,成年的你會把這種愛當成管,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即使父母管的真沒有必要,你也要明白,這是父母的一種不變的愛的方式,你也要假裝服管,即使是認真聽他們的嘮叨。

  • 6 # 囉囉嗦嗦的小T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因為他認為他已經長大了,他明白了許多重要的原則,許多事情可以由他自己決定,成年人說太多的孩子會讓他煩惱,所以少說話,多聽,讓孩子自己體驗生活。

    事實上,當每個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會特別孤獨,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他們中的許多人寧願告訴他們的朋友也不願告訴他們。他們也害怕父母會增加他們的憂慮。事實上,他們父母通常的勸誡是找一個與孩子親近的話題。孩子可能會想為什麼父母應該照顧好自己?我想是時候改變主意了。

  • 7 # 趙永東

    成年的孩子?為什麼成年了還是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語言就等於命令,隨著孩子的成長,隨著他思想的成熟,他要獨立思考要去自己做決定,父母也要隨之成長,父母的成長在於逐步的放權給孩子,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他已經是成人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時家長與孩子的距離要遠一點,再遠一點,讓孩子獨立前行,你過多的囑咐侵犯了孩子的空間。

  • 8 # 學生哥好溫功課

    筆者這裡暫且把成年的孩子理解成還在青春期或者剛過青春期的孩子吧。

    有兩個觀點,作為大人或者家長應該要認識到的。

    1.青春期是孩子走向自我成熟的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從青春期的心理角度來看,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有一個人生八階段理論,提出了青春期心理任務是:“獲得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亂,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通俗而言,青春期時期的孩子會向內不斷思考:“我是誰?外界對我的期望是什麼?我以後在社會的定位是什麼?我要成為怎樣的人?”這個時期,孩子渴望擺脫對父母的心理依賴,想擺脫父母的控制,走向獨立。甚至有的孩子寧願自己多走彎路,也不想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碰得頭破血流也高喊“青春無悔”,因為孩子自我意識不斷成熟,要求獨立 。

    2.有個觀點說 :“真正的父母之愛不是您作為父母從一而終的付出和保護,而是在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您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得體的退出。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第二個任務就是懂得如何和孩子在恰當的時候分離。”青春期,恰好是孩子和父母在生理、心理上的分離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孩子渴望和父母分離,父母也應做好和孩子分離的心理準備。

    一方面,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自主意識,應當看到孩子“長大了”,需要換種方式和孩子溝通,不能再是以前的指令式、命令式的語氣,而應該是溫和、建議的語氣,凡事多聽孩子的想法,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和孩子對話;另一方面,對於孩子正在做和還沒做的事情,要學會適當的放手,適當和孩子進行分離的過程。

    綜上所述,如果家長的囑咐很囉嗦,或者仍然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沒看到孩子成熟穩重的一面,孩子自然不喜歡,自然不願聽從。反過來說,如果家長的態度溫和了,家裡的氛圍就變好了,孩子自然會和家長親近,願意和你們說話,把心裡的疑慮拿出來和家長溝通,對於家長的建議和叮囑,自然也會放在心上,避免成長路上的一些不必要的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過三十的婦女,每天睡眠很差,應該怎樣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