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crophone吳
-
2 # 5有5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魯迅先生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少年時期勤奮好學,遍遊大好河山。發生轉折是他受李陵投降匈奴影響,為了繼續完成史記,被漢武帝施以宮刑。要知道宮刑在當時的影響,更何況還是司馬遷這樣一個士大夫,他畢生對比耿耿於懷: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由此可見,宮刑對司馬遷的壓力。家人尚可理解,可是同僚如何看他?他與別人相處時會不會因此事而覺得羞愧?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種種困難,不可想象!可喜的是司馬遷最終對自己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後人也對他讚賞不已。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公元前494年,勾踐發兵討伐吳國,結果被吳王打敗,不得以屈辱求和,被夫差帶回吳國。勾踐為吳王牽馬墜蹬,受盡折磨。在吳王生病時,觀察夫差的糞便察看病情,吳王大受感動,三年期滿,放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與華人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每一個越華人心中都燃燒著復仇的小火苗。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完成了自己的復仇之路。頭懸梁錐刺股戰國時的蘇秦,佩六國相印。少年不好學,後悔悟,發奮圖強,經常讀書到深夜。為避免自己瞌睡,在睏意來臨之時,用錐子刺自己大腿,終學有所成。漢朝孫敬,少時好學,也是讀書到深夜,為了不瞌睡,有效利用時間,把繩子一頭系在房樑上,一頭系在自己頭髮上。後來成為一名大學問家。還有很多意志力強的描述,再如李時珍和《本草綱目》、談遷和《國榷》等等。古人意志力強,今人也不弱。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為了自己的追求,堅持不懈的努力;雖然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加油!
-
3 # 漫征塵
中國自古就有意志堅定的典範,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名人軼事,都在民族的基因中生生不息的傳承著這種優秀文化。從上古神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到民間水滴石穿、懸樑刺股、鐵杵磨成針,都是在講意志的重要性。人無意志,未知其可也。
從意志與意志力的表意上看,只是個心理學名詞,意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標,然後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克服各種可能的困難和阻礙,從而實現既定目的的品質。拋開表面意思,去挖掘深層次的內含,會發現意志與意志力這個問題,小至關係到個人的榮辱成敗,大至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泱泱華夏五千載文明傳承至今,無不是歷朝歷代的前賢們,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追求,苦練心性,成就自己一身本領,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之際,前赴後繼捐軀赴國難,從而救民於水火。如此豪傑之士,無不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意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無數華夏兒女奮發有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舉幾個例子:
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復國雪恥:戰國時代,諸侯國相互攻伐,在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率軍打敗,並被虜到吳國為夫差做奴隸,嚐盡羞辱與困苦,終於得到信任被放回越國。通過幾年勵精圖治積蓄力量,最終大敗夫差成功復國一雪前恨。越王勾踐的故事,激勵無數落魄失意的人,不要放棄希望,錘鍊意志,繼續前行。
蒲松齡懸於聊齋的對聯有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二、北伐英雄祖逖聞雞起舞中流擊楫傳佳話:公元4世紀初,匈奴等少數民族鐵騎南下佔領黃河流域,東晉祖逖生活於亂世之中,關心時局。祖逖在常人還在深眠之時,半夜聽見雞鳴,以強大的意志力克服巨大的睡意,起身到戶外,拔劍起舞,為酬報國之志,苦練武藝。在獲得朝廷任用之後,率部北伐,北渡長江,船至中流,面對滾滾東逝的江水,聯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生靈塗炭,身處險境和壯志難酬的憤恨,熱血衝雲天,敲著船楫發誓要平定中原匡扶失地,留下中流擊楫的佳話。
祖逖中流擊楫之豪言壯語: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三、明代文臣于謙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于謙,一介書生,博覽群書,以驚人的意志,承習家教,博覽群書,終成飽學之士。仰慕蘇武、岳飛、文天祥等英雄,崇拜他們的正直氣節,即便面對大太監王振的迫害,亦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初心不改。正是他這樣的品格,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於土木堡之變群臣無首、國家危亡之際,力排南遷之議,力主抗戰,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調遣兵力組織各地勤王之師,終贏得京師保衛戰。
于謙《石灰吟》中有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秉承仁人志士之意志,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前行!
-
4 # 坤侖江山
論古人的意志力,劉備劉皇叔可謂首屈一指,劉備早年征戰屢屢戰敗,尤其逢曹操必敗,但是劉備從不氣餒,每次都能從哪跌倒就在那爬起來!這份百折不撓的精神無人能比,所以後來能在成都稱帝,並不存在什麼僥倖,完全是靠的那份不服輸的意志力行動得來。
還有一次劉備在小沛被呂布大將高順所敗,倉皇間只能走鄉野小路,吃的是農民貢獻粗浪淡飯,住的是荒野草棚。某夜走到一個農戶家借宿,該農戶是個獵人叫劉安,早就聽說劉皇叔的大名,頗為崇拜,知道劉備多日沒有吃過肉食,竟然連夜把自己媳婦殺了,煮肉給劉備吃,謊稱狼肉。
劉備飽食後,臨走看到後廚女人屍首方得知是人肉,頗感該獵戶的“深情厚誼”,當時沒有吐了這份意志力也真是深厚!
劉備投曹後,向曹丞相講述這個故事,曹操也頗受感動,便讓孫乾取一百兩黃金贈予獵戶劉安!
天啊,這劉安殺妻獻媚多麼匪夷所思的事兒都能幹的出來,意志力真是登峰造極了呢!所以被後世評為“三國演義”中最無心肝之人!
這幾個古人的意志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值得後人深思!
-
5 # 文字力量
榮華富貴的誘惑力,生死之間的大恐怖,大宋最後的風骨,一人一詩足以詮釋意志力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覆列表
古代人意志力到底有多強?這兩位強到開掛一般
意志力,一直是支援人們完成一個又一個艱鉅任務的精神支柱,我們的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這麼久,能夠一直不斷的突破難關,都是因為那強大的意志力在支撐。人的意志力有時候真的能強到逆天,就像關羽刮骨療傷,司馬遷受宮刑依舊堅持寫《史記》,邱少云為了不暴露目標而忍受大火的灼燒……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才能為我們留下文明的瑰寶,才能讓我們的現世和平安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那些歷史上意志力強到開掛的人第二篇。
楊漣
當時明光宗駕崩以後,李顯純想要挾持太子朱由校(即明熹宗),意圖把持朝政,自己獨攬大權。那時楊漣不顧自己性命,他挺身而出,苦苦勸說朝臣與他一同闖進乾清宮,想要擁立太子即位,並且逼迫李顯純離開乾清宮。
而後,許顯純一直對楊漣懷恨在心,一直尋找機會來報復楊漣。終於,老天把這個機會給了許顯純。當時魏忠賢手握大權,楊漣冒死彈劾魏忠賢,於是便被誣陷貪汙受賄,被打入天牢。於是許顯純便借權力之便,對楊漣開始進行算計和謀殺。
為了不留下證據,許顯純用銅錘砸楊漣的胸膛,幾銅錘下去,楊漣的肋骨幾乎全被打斷。但楊漣一直堅信那位金鑾殿上的人一定會為他平冤昭雪,所以楊漣咬緊牙關,沒有死。許顯純不死心,決定用“布袋壓身”這種殘忍的方法來企圖謀害楊漣。
所謂“布袋壓身”,就是用布袋填滿土,晚上在犯人睡覺的時候將布袋壓在犯人的身上,大多數都是晚上壓上布袋,到了第二天白天犯人就能被壓死。而這種殘酷的刑罰專門是用來殘害那種不好殺又不能殺的人,是中國監獄中最著名的一種酷刑。
也許是楊漣得到了老天的庇護,也許楊漣是金剛羅漢下凡,無論壓了多少次“布袋壓身”,他都沒有死。晚上只把那壓在身上千斤重是布袋做被子,第二天白天,布袋移去時,拍拍身上土,楊漣依然能站起來。
許顯純快要被楊漣折磨瘋了,他做夢都想要把這個擋他飛黃騰達的人置於死地。於是幾乎接近瘋狂的許顯純命人將兩顆釘子釘入楊漣的耳朵中。但是這等酷刑之下,楊漣依舊是並沒有死,不過楊漣畢竟只是一個凡人,他沒有傳說中的金鐘和鐵布衫,鐵釘被釘入耳朵中以後,楊漣的神智變得越來越模糊。
這時候的楊漣深知自己的已經活不了多長時間了,便含淚寫下了血書,將自己的冤情與在牢獄中受到的非人的對待變作一滴又一滴屈辱的血淚。寫完血書以後,他再也沒有力氣去找到顧大章,並將血書交給他。但是在那個深夜,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將血書偷偷的藏在牢獄中的枕頭底下,只盼著有一天將他的冤屈公諸於眾。
看到楊漣還沒有死,許顯純氣的近乎瘋狂,這時候世界上所有卑鄙齷齪的詞語都無法形容他了,他最後放出了大招---他讓人把一根極其大極其粗的鐵釘從楊漣的頭蓋骨上釘下去,而這次楊漣再也沒有堅持下來,他死了。
但是楊漣的冤案卻憑藉他那晚上在獄中靠堅強意志力寫下的血書而得以平反,許顯純得以正法,上天從來都不會虧待忠良之人,哪怕這厚待來的晚了些
張煌言
對於張煌言,大家可能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西湖的英雄墓中有他的一塊他是和岳飛、于謙一同葬在一起的,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他的尊敬和崇拜,也能看出此人乃是一代忠良。
當明朝滅亡時,張煌言才24歲,若是他和別的臣子黎民一般就此臣服清朝,那他可能就是一輩子的逍遙自在,一輩子的仕途坦蕩。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明朝滅亡之後的二十年間,張煌言金戈鐵馬,轉戰各地,起兵抗清數十年。在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心中多少有那麼一點遊牧民族在中原文明面前的自卑感,為了掩藏這一點的自卑,滿清便把自己擺在了征服者的地位,頒佈“剪髮令”,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想要以此來逼迫中原百姓順從,而這種強勢的做法反而適得其反,使得更多漢人造反。
1647年張煌言遭遇了抗清的一次損失比較殘慘重的失敗,已經降清的蘇州提督吳勝兆想要重新反清,便要張煌言前去水路接應他,不料在回來的途中遭遇颶風,從而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當然張煌言並沒有就此放棄抗清的大業,反而更加努力的去操練軍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操練,他贏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多次攻打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就,而當他和鄭成功一起攻打南京時,本可以一舉攻下南京,不料卻因為義軍內部的各種原因導致失敗。
之後張煌言便一蹶不振,只覺得抗清無望,便在解散義軍以後,隱居在荒島上,最終還是被叛徒出賣,被清朝軍隊抓住,遇害時張煌言年僅四十五歲。他的人生雖短,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抗清的路上,而他原來的身份,僅僅是一個羸弱的書生。明朝的最後一次反撲,竟是被稱作百無一用的書生所帶頭,竟是一個皆被當時唸叨毫無血性的南方人所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