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歷史人生

    李鴻章不是賣國賊。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7a64e78988e69d8331333431353431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

    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 2 # 再別康橋1314

    李在當時那個朝代,也是沒辦法啊,打又打不過,只能割地賠款,棄卒保車,如果需要一個人來為晚清的無能背鍋,總要有人去的!

  • 3 # 肥肥大狗熊

    李鴻章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李鴻章是晚清偉大的人物,他繼承老師曾國藩的事業,開啟中國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個真正看世界的中國文人與官吏。他的看世界當然比林則徐來得偉大,林則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與官吏,但他屬於舊時代的文人與官吏,所以他所開啟戰爭的目的是企圖將外人全部驅逐出中國,最後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所要進行的事業是想讓中國工業化,軍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國確實在他的倡導下進步了,而且進步非常大,李鴻章當然不是完人,世間本無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談。

    李鴻章像所有偉大人物一樣,不在於他自身的成功與失敗,而是找到了使中國強盛的事業,並選擇了繼承者,將這一事業傳接下去。這也是李鴻章留給中國的最有意義的遺產

  • 4 # 風迷一史

    我認為李鴻章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的大才。李鴻章是以文官入職,學術造詣在當時絕對算的上是頂級大師。這個可以從他的官職就能看出來,東宮三師,又是文華殿大學士。

    但他在軍事上的貢獻又絲毫不亞於文學,鎮壓天平天國,平定捻軍起義,創立北洋水師等。還參加了甲午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拿著煙桿子去打槍桿子,怎麼打也不可能會贏。而且,李鴻章在政治思想上也很前衛,他還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

    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或許是因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原因。但是,這也是他很無奈的事情,如果有實力,他有怎麼會去簽署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 5 # JieDai不相等

    他的歷史功績來自洋務運動,其他嘛....公忠體國可就免了,大清值得忠?國家起來了?李背鍋慘全中國人民背鍋又怎麼算?私德方面,宰相合肥天下瘦?

    他的過大家都說過了,列都列不完,我就列個好的,客觀說明一下教科書為什麼不會徹底批倒他。

    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也是影響深遠,推動生產力發展,李也有功績,舉例:

    張之洞的漢陽鐵廠瀕臨倒閉,李派出盛懷宣用輪船招商局的錢去官督商辦挽救鐵廠,而漢陽鐵廠之於漢陽兵工廠的意義不言而喻。最後

    一支漢陽造,清軍用,國民革命軍用,紅軍八路軍甚至解放軍也在用,連志願軍兜裡竟還有兩把。

    最後,李是不是大買辦階層? 是的 出賣國家利益、為列強和自身牟利。

    人都是相對“頑固”的個體,也就是說,要打破牛鬼蛇神,自發性的是近乎不可能的,和平年代有誰有資格說服四萬萬中國人放棄千百年來信奉的祖先、神社?沒有民族工業的時候,買辦反動也沒有反動的物件啊!!??所以一段時間作為引進西方事物的他們是正面的。但關鍵是這僅僅是暫時的,一旦達到了另一個階段,它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一面放大,那就是它徹底失去進步性、到了揭露它賣國、反動的一面的時候了。倒過來,人很“頑固”,所以,既然買辦在現當今依然是反動的,也不必要強調買辦階層那短暫到可以忽略的有進步性的一段時間了。

    (難聽一點,這事講細講不通,普通人知道買辦現在還是大壞蛋就夠了。)

    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特點,只是近代史風雲變幻,三教九流龍蛇混雜,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千萬不可固定思維。

    左公如鋒刃一般撕裂太平軍防線、鎮壓農民起義,難道他就是帶惡人了?不,他收復新疆、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是民族英雄。

    聶士成久經戰陣、與列強奮勇作戰,最後為國捐軀,他就完美無瑕了嗎?不,有他一日大清一日難滅,因為他是大清最後一把利刃。

  • 6 # 一枚歡樂馬

    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漸甫、子黻,號少荃(泉),諡文忠,享年87載,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國家大事無不與其有關,他一手建立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倡導了洋務運動,李鴻章曾經代表清廷簽訂了《中法新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一生經歷了太多的國家大事,因此李鴻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贊他的認為他是國之棟樑,是整個清朝的支柱,有人將其評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毀李鴻章的則認為其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主權旁落,國土分崩離析。

      李鴻章的一生功過難辨,他一手建立了淮軍,並且作為淮軍的最高統帥,他治下嚴格,對於軍中紀律十分重視,在任職期間,李鴻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並且李鴻章很務實,不喜歡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鴻章還很體恤民情,比起剝削貧困的農民,他更傾向於從商人手中多收一點軍餉。李鴻章曾率領淮軍,為剿滅太平天國做出卓越的貢獻,雖然這種行為造成了過多的殺戮,但畢竟他結束了戰爭,給了國內一個平靜發展的時機。李鴻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倡導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主張“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個鍊鋼爐、第一支近代海軍等等,這一切為了中國後來近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人罵李鴻章是“賣國賊”,並不只是因為李鴻章簽下的那些條約,更是因為李鴻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錯誤的決策,他一心想著“和平發育”,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李鴻章在對外交涉時主張議和,妄圖爭取到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然而卻沒有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列強是不會坐視中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只會不斷的挑起戰爭來進一步的侵略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想要和平是極不現實的,其艱難可想而知,而且李鴻章在決策上,也又嚴重的失誤之處,主要表現在李鴻章在指揮中日甲午戰爭中出現失誤,導致北洋水師大敗;中法戰爭明明勝利了卻和失敗沒有什麼區別等等。

      對於李鴻章,個人覺得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家,“弱國無外交”,國家自身的羸弱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彌補回來的,雖然李鴻章是一個文化上的先進分子,他主張將西方的技術學來增強國家的能力,這很符合中國的實際需求。然而最後,歸根到底李鴻章只是一個封建王朝的修補匠,為這個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清國修修補補。是歷史造就了李鴻章的輝煌,也是歷史給他帶來身後罵名無數,對於這樣的李鴻章只能說是“惋惜”。

  • 7 # 心心的剛哥

    李鴻章歷來是一個爭議不斷的歷史人物。

    從文人的角度來說,他是卓越的;從軍人角度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 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 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從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他的一生幾乎與晚清相始相終,晚清時期中國的命運與李鴻章密切相關。李鴻章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太平軍和捻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子;他出洋訪問,創辦中國近代企業,是洋務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中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印記;《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都是由他談判而最後締結, 他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關涉到晚清政府的命運。

    李鴻章又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他熱衷權勢,長期掌控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軍事大權,聚集一批軍政人才為其所用;有同僚稱其可殺,康有為拒絕他加入強學會,孫中山向他上書變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鴻章的一生極富傳奇性。

    然而說起晚清的李鴻章,人們會想到“賣國賊”,想到“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

    01 有文化有覺悟的讀書人

    作為一個有文化有覺悟的讀書人,他在國家面臨分裂的時候,棄筆從戎,編練新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政權的穩固:1851年在金田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五年內迅速席捲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並數次打破清軍對它的戰略包圍,逐漸形成與北方滿清正統政權相抗衡的農民政權,嚴重影響了清政府的財政安全和政權穩固。

    02 開展洋務運動,以求自強

    作為一方大員,他在國難當頭時積極改良現狀,在不觸及國本的情況下,帶頭髮起了近代一場由上及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李鴻章在率領淮軍於上海抵禦太平天國的實戰過程中感到西洋軍械的威力,開始了早期的改良摸索,在軍制上,他從實戰中領略到西洋軍械的威力,使得淮軍到滬未及一年,“盡改(湘軍)舊制,更仿夷軍”,在管理上,他罷免了以楊坊為代表的媚外過甚的買辦官吏, 改為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幹的洋務派官員,同時建立了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的淮軍幕府。

    其後隨著他地位和權利的上升,淮軍逐漸承擔國防軍的責任,而其淮軍將領、幕僚,以及志同道合的官僚便形成了當時實力最強的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啟了洋務運動。並在相關領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帝國主義的資本入侵。洋務運動雖然沒能讓清庭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是國內的一系列軍事與民生的變革使中國軍隊得以轉變為使用近代火器的軍隊;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改變滿清的命運,但卻提升了它的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國侵略,維護了政權的穩固; 洋務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但卻種下了學習西方的“星星 之火”,同時發展了中國近代教育,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程序。

    03 遲暮帝國的肱骨之臣

    作為一個遲暮帝國的肱骨之臣,在風雲變換之時,他敢於拋棄自己所有。

    李鴻章曾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但是從處理天津教案簽訂《中日修好條約》後,先後簽訂《中英煙臺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這也成為他被人罵作“賣國賊”的主要原因。就如同他對自己的評價一樣,“我辦了 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俯仰一時。”

    總結

    李鴻章作為一個透過八股取士起來的官員,雖然沒有徹底革命,但是也有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色彩。

    他是晚清中國官僚集團中較為清醒和理性地對待“千古變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力圖建立中國對外關係的新的行為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滿著矛盾:他認識到時代需要中國變革,而又無法從體制上乃至傳統文化上採取徹底的變革;他實現了從崇拜皇權到推崇國權的政治價值觀的轉變,證明他本質上仍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現實主義與晚清外交面臨的兩難, 即既要維護帝國的傳統外交體制、天朝禮治體系與朝貢體系的傳統理想,又要適應完全對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係體系的現實,便構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所以,李鴻章身處晚清時代,適逢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在皇權的重重壓制之下,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中, 沒有實現其抱負, 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時勢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毀英才!

  • 8 # 孤魂視界

    打小玩遊戲做壞人時,賣國家李鴻章這個角色必不可少。直到上高中時讀懂了中國歷史才明白,李只不過是個清代沒落時代歷史的產物代表,是一個傳達命令的人,不能把這些個罪名強加於他的身上。他不是滿州人作為漢人能成就如此大的官位那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了,作為晚清名臣學識淵博那是肯定的,據說每次籤條約他也是據理力爭的!無奈當時的清政府也就是病殃殃的空殼子罷了!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行領導者,創造了很多現代的武裝力量,建設了一些實力兵工廠和裝置,在當時也是起到了一定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的。聽說他對後代後人教育也是很嚴格的。

  • 9 # 坐今說天闊

    李鴻章是什麼樣的人恐怕見仁見智,《走向共和》為大家所熟知,比之於電視劇,當時的文書可以說是最為真實客觀。以下庚子年的部分聖旨、奏摺、書、片,為求全面,篇幅很長。不過相信大家讀完,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大家清代奏摺應該能看懂吧,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脈絡也稍微交代了一下)以下均為故宮博物院明清館檔案:

    出使日本大臣李盛鐸電報(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津門炮臺已失,事勢甚危,彼族登岸之兵約有八九千人,英、俄續調之兵皆近萬,一旦近逼京畿,事變殆不可測,惟有一面迅速出兵平匪,一面與各國開誠佈公平和商辦,撫慰避難教士,以釋其懟,大局或可轉圜……

    御史劉家模折(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如近日各國教堂林立,原夫傳教之始,亦託名勸人為善,而今之人入教者,直不啻倚勢作惡,平民受其欺凌,訴於官,而官不能伸……慮拳團四散,人無統屬,設遊匪奸民,貽害恐非細小……相應奏請密旨,官督民辦,已練成勇,點名入冊,發給名牌,有事聽朝廷徵調,無事悉遣散歸農,免其徭役,如此寓兵於民,強國之道也……

    上諭(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外開釁以來,我皇太后……如有臨陣退縮不前者,即在軍前正法,並將統兵各員治罪,現大沽炮口已被洋人佔據,著裕祿督飭羅榮光各營並義和團民,迅圖恢復……

    兩廣總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臣聞大沽口一戰,英損一艦,日斃一將,俄死傷較多。日廷聞公入覲,甚喜,密告外部,先清內匪,再退外兵,鴻章冒死懇求,勿任董軍妄動,但能保住使館,尚可圖挽回……

    袁世凱轉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折(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一日):竊謂此次大患,在於各國一齊開釁,目前大沽已失,拳會僅恃邪術,各國非比流寇,雖幸獲勝,各國斷不甘心,勢必增兵報復。俄、日、德、美等調兵不下八九萬,非董、宋、聶所能抵禦……【袁世凱極其滑頭,不調兵,跟著三重臣觀望,清軍無援,失敗有因】

    山西巡撫毓賢折(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三日):……省城內東夾巷有英教堂一所,忽然火起,黑煙環繞,當火起時,該堂內放槍轟斃平民四人。查驗堂內,挖有地窖深而且寬,蓋洋人藏汙納垢處也,查獲幼女五口,發縣傳其家領回……【教堂藏汙納垢並非謠言】

    山西巡撫毓賢折(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竊晉省傳教洋人,自聞津沽開釁,即有煽惑教民,聚眾蠢動情事,奴才恐其作亂,遂設法令軍中參將、首府縣,將省中洋人誘遷一處,當於教堂搜出婦女二百一十一口,似此藏汙納垢,陷害良民,洵堪痛恨……該洋人猶敢併力抗拒,奴才令勇敢數人冒死突進,遂將洋人及相惡教民一齊拿獲,綁赴市曹,同時正法,以彰國典而靖人心…….【這個做法被李鴻章痛恨,李任全權大臣後,以此為罪重辦毓賢。】

    上諭(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五日):統帶武衛前軍提督聶士成,從前著著有功,此次辦理防務,屢被參劾,實屬有負責任,降旨革職留任……姑念該提督臨陣前敵,為國捐軀,尚非退葸不前者比,著開復處分,照提督陣亡例賜卹,用示朝廷格外施恩,策勵戎行之至意。欽此。【可惜,李鴻章當了議和全權大臣後,再次開罪聶士成,治死罪,禍及家人。】

    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日本已有萬餘人在大沽口,其餘各國兵隊啟行已久,各國相約進兵……仰見朝廷委曲求全,苦心調劑,仁至義盡,薄海同欽。大學士李鴻章現已抵行上海,洋兵已近北京,局勢又變,可否授以全權,以示機宜,就近在上海與各國電商,藉探訊息,察其意向,緩其進兵……此次戰事倉促,各路援兵均未齊集……【兩個老滑頭,就是不北上,此次上書,是聯合十三地督撫及將軍合奏,意在逼和。】

    軍機處寄幫辦武衛軍事務李秉衡上諭(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現在軍務吃緊,各統兵大員發得同心戮力,通盤統籌,悉協機宜,方可全操勝劵,甘肅提督董福祥久立戰功,威望素著,著會同李秉衡、宋慶等,將一切戰守事宜和衷商榷,務令各軍聯絡一氣,同仇敵愾……【洋人已進城,和議無望,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大學士李鴻章等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各督撫查明,各國洋商教士應按照條約一體認真保護,土匪亂民擾害,尤屬不成事體。著督撫及各統兵大員相機剿辦,以清亂源…….臣等遵朝廷恩意,向各國領事懇切宣示,相與籌維。各國只求保教、剿匪,實際甚不相符,近聞北方各軍沿途攻毀教堂,皆系官吏所為,似此情形,實難共籌補救……【李鴻章要求先剿匪,後道歉賠償,才肯與洋人接觸議和,以此要挾朝廷,完全不顧拳教起釁原因,也不顧開戰前後的情形,只求洋人滿意,此人被重用,清不亡,天理不容。】

    山西巡撫毓賢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八日):…….聞英國帶兵夷酋為飛炮所斃,日本新喪國王,英人屢被意國所挫,此所謂敵有釁不可失之機也,今若令雲南馮子材出兵侵緬甸、廣西蘇元春出關伐越南,又令胡朝棟出兵臺灣,必至各國分兵,各軍必不能深入,天津之兵將各調回返顧矣……中國本非弱也,弱於屢次議和,若再蹈覆轍,必至要挾萬端,較甲午尤為甚……【毓賢的“圍魏救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朝廷不敢用,毓賢也因此再次得罪了李鴻章,下場已註定。毓賢對和談的結局預測也很準,代價遠超甲午失敗。】

    軍機處寄直隸總督李鴻章電旨(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此次中外開釁,各國不無誤會,中國地方官亦有辦理不善之處,兵連禍結,有乖夙好,終非全球之福,著授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即日電商各國外部,先行停戰。仍將應行議結事宜分別妥商,請旨遵行。欽此。【李鴻章終於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全權大臣的聖旨】

    軍機處寄督辦軍務處上諭(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敵人連日趕製中國號衣萬餘件,意在裹挾奸民,亂我軍圖,難保無賄買漢奸更有別項詭謀……【洋人與漢奸教民合謀,偽裝清軍】

    四川提督宋慶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奴才等將戰守情形陳報在案。自防守北倉,洋兵來窺伺,更番迭戰,每日必接兩三次,互有勝負,竭力支援二十餘日,援兵不到,殊深焦慮…..督臣裕祿,自中外開釁以來,籌備戰守不遺餘力,乃以事機不順,力盡捐軀,洵屬秉性剛烈,從容赴義,軍民人等無不同深悲感。其生平事蹟久在聖明洞察之中……目前軍務萬分緊急,仰懇飭下各路援軍飛速前進,俾與奴才合力堵擊,若再任其遲緩,關係大局實非淺勘……【忠心可敬,無奈朝野二心,援軍故意拖延,坐等敗局】

    雲南提督馮子材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懇求乾綱獨振,專於主戰,以雪數十年中國臣民受欺之恥,如蒙委任,願得自募二萬人,便宜行事,分道進取緬甸、越南,為釜底抽薪之法,使英法之兵回救,則北京之急不救自解……【馮某愛國忠心無疑,想法也正確,可惜深居邊關,資訊不通,不知京城已危。】

    調補直隸總督李鴻章折(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初一日):……驚悉各國聯軍已攻進京城,乘與於是倉猝西幸。聞言之下,神魂飛越…..查向來停戰議款,皆須彼此各派全權,方能開議,臣自奉命後,迭電各國,屢催罔顧,始終以我送使不實,剿匪不力為辭…..再,慶親王、榮祿尤為各國所注重,如已隨扈西幸…..天下臣民莫不謂拳匪所禍,各國進兵亦皆以拳匪為由,官不剿,人代剿。可否降明諭旨,宣告拳匪罪惡,飭令各督撫認真剿滅,以靖地方而快人心…..【李中堂,洋人進兵是因義和團?義和團惹事之前,洋兵為何駐紮中國?只不過少點而已。沒有義和團,洋人就不侵略中國?不殺國人,你是決不罷休】

    雲南提督馮子材折(光緒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查此次英、法諸國,全隊北上,緬、越空虛,奴才一介武夫,受恩深重,然惟一意主戰……欲和款則無款可籌,欲割地則民心不願,此時急務,只求聖戰安定……【馮子材地處邊關,資訊不通,此時,他還不知皇帝已經逃亡,京城已陷】

    各國使臣來函(光緒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日前貴親王枉願,各大臣首先答拜,親王來京,亦系首先願和,但李相尚未來京,諸大政即貴親王與議,李相到京亦不過如此……【各國使臣其實也未把李鴻章看在眼裡】

    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折(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十七日):竊自拳匪肇亂,挑釁列邦,津、京失守,遼東亦多失守,以致宗社震動……伏查自古國家多難之時,亦有遷都之舉,然敵人不能懸軍深入,即深入亦不能持久,我始能立國圖存……【義和拳至少還敢挑釁洋人,你們這幫人就只知道跪求和逃跑,有你這等怕死鬼,遷都西安,照樣亡】

    直隸總督李鴻章折(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初二日):……已革職楊文煥,號召拳匪,乘機圖亂……嚴拿拳匪,生擒格殺…..楊文煥,佈政二司審明不諱,請旨正法……【李鴻章大開殺戒】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李鴻章電旨(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初七日):據錫良、宋慶電稱,晉省防務日緊,兵心激憤,洋兵闖入晉境,任其長驅直入……現在正將議和局,萬不可決裂,洋兵入保定後分段進佔據,法國前隊已入定州,何不見李鴻章奏報?若不設法阻止,勢必又開釁端,大局更難收拾。著李鴻章與各國使臣商阻洋兵前進,免誤大局…..【這該不能怪義和團了吧?已經激怒了地方軍隊】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李鴻章上諭(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初十日):據報,八月二十六日,英提督賈爾思率帶英、德、意三國兵官將督署佔居,又派兵把住司庫,四城亦派人看守,法提督前允保護,現置若罔聞。著李鴻章詰問各使,務踐前言……【你主動任洋人賤踏,它豈會踐諾】

    直隸總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十一日):……英提督到寶,次日忽至司署,將庫把守,計存銀六十六萬兩盡失……

    直隸總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十四日):據英參贊稱,蕃司廷雍、城守尉王佔魁庇護拳匪,稟經德統帥批飭抵償,照西法槍斃……

     翰林院侍講學士朱祖謀等折(光緒二十六年九月十六日):李鴻章身膺重寄,日坐愁城,一籌莫展,推其緣故,蓋推各國要求三事:一先行正法妄議誤國之王大臣;二請聖駕回京;三準外臣參預查辦縱容拳匪各員……【先殺一批中國人,洋人才肯議和】

    致德國書(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大清國大皇帝,現復將肇禍諸大臣嚴懲,以申國法而洩公憤,一俟和議有成,至各國傳教,載在公約,定當嚴飭各封疆大吏,格外加重保護,以期永泯爭端,用特再布腹心,惟大皇帝鑑察,不勝企盼之至。【接近跪求了】

    直隸總督李鴻章片(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據悉,英、德兵隊各二千餘人經過固安,強掠牲畜銀物。義大利兵夾擊,搶擄槍械銀兩,殺傷勇隊二十餘人,經紳給八千銀兩,並通事銀二千兩,始得退兵出城…..【李中堂,你看到洋人的殘忍與貪婪了吧?】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外戶部曾言,早謀了結,無此枝節,若復因循,所議成否,全在中國。俄又密談,議若不成,各國有開春截秦運道,或有另立政府之謀……【洋人本是虛張,李以“或另立政府”嚇唬慈禧和光緒,真是絕妙,老太婆最怕更換政府】

    刑部尚書貴恆折(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洋兵二十一日進城,二十二日闖入署內,將司員全行逐出,大庫所存堂印均遺失,辦公銀二千餘兩一併失去無存,各司檔案冊文卷拋毀殘失……

    四川提督宋慶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正值議和之際,所到各城,官皆出迎,民亦力求勿戰,免攖其怒。遂使洋兵無所忌憚,到處要挾,收我軍械,無所底止。臣不得已,與錫良、馬玉崑商議,倘真攔入晉疆,惟有竭力抵抗,軍中子彈昨又運到數十萬,尚可一戰,釁非我開,實逼無可奈何……【倒有些骨氣,忍無可忍,自不必忍】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六日):據俄、英、美、日、德、法、意、奧、比等國公使先後照會,聞董福祥仍隨扈,查從前圍攻使館,該提督實為罪首,不得仍在朝廷左右……【董是戰場指揮,照旨行事,罪在何處?】

    上諭(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十二日):……甘肅提督董福祥,從前在本省辦理回務,歷著戰功,自調京以來,遇事多魯莽,本應予以嚴懲,姑念甘肅地方緊要,著從寬革職留任…..【董還是沒有逃脫】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據俄、英、德、法等國先後照會,李秉衡在東撫任內,虐待教士,今帶兵自贖,徒有仇洋之志,實無勝敵之方,貽害君國,死不足惜……請代奏。寒。【李鴻章這是想將所有參加過戰爭的大臣借洋人之手全消滅乾淨】

    山西巡撫錫良折(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洋兵佔據關隘,我軍遵守將令,寂然不動。洋兵突然向關上開炮,至帶營副左營官黃明遠和哨官李士彬中炮身亡,我軍憤極,始開槍相抵…..既明查暗訪,各國洋兵率領教民來關攻擊,遽先開炮,轟斃我軍數十人…..【教民早已成洋兵的一部分】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宙密),頃由美使署傳抄草約各條,擇由節略,一治罪,二賠款(現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期共付9億兩白銀),三謝罪……共十二條……【李鴻章對洋國開出的“十二條”照單全收,只改動了幾個用詞,並且還是在其他省督建議下改動的,自開始到簽約,未能改變一條一款,也未透過談判減少一兩銀錢】

    工部尚書夏震武折(光緒二十六十一月十九日):…….地球萬國,從未有以此等醜詞惡語載入約中,萬國公法,使權惟行於館內,不得於館外復立界限駐兵禁止華人…..和約十二條,國權、兵權、政權、利權盡為所奪,一舉而制中國之命……

    翰林院編修王龍文呈(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抑又聞殺毓賢並非出於聖意,特曲詢議和大臣之請,即邪賣國者之所欲排而擠之於死者也……【矛頭直指李鴻章,雖然愚忠,仍屬有正氣】

     翰林院編修夏壽田呈(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兩湖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直隸總督李鴻章,歸過朝廷而有憂國之名,市恩夷狄而無降敵之罰,抑天下之忠憤,道仇敵以覬覦,此其志在苟全以為愉快者也……三臣受國之寄,專南北之樞,或十年或三十年,此不可以倉促為辭。李鴻章奉旨來京,遷延觀望,養痾海濱,不惜置君父於危地,以要強敵之歡心,竊以自專,隕身殉國之臣,宜乎為李鴻章所仇嫉也。張之洞在翰林院力劾崇厚,以直言見稱,及身任封疆,且百倍於崇厚之所為……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昨已將條款畫押,並將用實諭旨、條款說帖備文送交……中國既已表明悔過認罪,並願挽回因此事變所生情勢,是已不辨自明,臣等敢保其必無後患……【群臣還在討論條款方案,李就匆忙畫押】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李鴻章電旨(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法兵忽到五虎嶺,欲進廣昌,並稱直隸地方已劃規法國,囑山西各營退出,免起釁端。現和議大綱既已畫押,法兵何以仍復西進?廣昌為山西門戶,直隸劃歸法國從何說起?著即刻與法使據理商阻。欽此。【李鴻章畫押並保證無後患,也是空話,洋兵照常亂來】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各國皆屬友邦,教民亦系赤子,朝廷一視同仁……如再有仇教私立拳會者,除將為首之人嚴拿,其餘甘心從逆者,亦按照懲辦土匪章程,一律問死,決不寬貸……【李鴻章認為教民是赤子,難道是拳民就不是赤子?拳民幹了壞事,難道教民就沒有幹壞事?庚子之戰,拳民有責,庚子之敗,不是拜漢奸教民所賜嗎?】

    四川提督宋慶折(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伏念自海禁大開,彼族船堅炮利,日新月盛,海且非險,何有於江河,鐵壁可穿,教民為之引導,曲徑皆知,使我防不勝防……甲午之役及今夏之戰,奴才與馬玉崑皆以孤軍從事,竭力血戰,殺敵相當,緣無後應,致誤大局。甲午之役,尤多至二三百營,不戰自潰,徒糜糧餉……【這是在對比兩戰的不同情形,顯然對李鴻章有所不滿】

    上諭(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朕與皇太后危險情形不堪言狀,至今痛心疾首,悲憤交深,是諸王大臣等信邪縱匪,上危宗社,下禍黎元,自問當得何罪?應再分別等差,加以徵處:…….【幾乎所有參戰大臣皆被重罪或死罪,詳細名單略】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十二月十七日會議之後,由中國全權大臣特行言明,董福祥將來定擬,必死罪無移,皆已記錄存案……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電旨(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六日):……現在,首禍一條已照辦懲處,原期早日定和局,細議各條,今又藉口進兵,設我兵撤回山西界內防守,險要全失,洋兵仍復西進不已,大局何堪設想?著與洋使婉商,務令洋兵撤回,勿再四出滋擾…..【李鴻章保證無事,洋兵可不聽,照樣橫行】

    四川提督宋慶電報(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六日):……昨據龍泉守將報,洋兵忽撲鞍子岺,我軍將士傷亡,退守長城岺,德兵已過廣昌,佔艾河,款議已成而彼進兵不已,實有意西進……

    山西巡撫錫良電(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十日):全權大臣江電,已革職歸綏道鄭文欽,查明無論行抵何處,即行傳旨正法……【李鴻章是要對主戰派趕盡殺絕】

    署浙江巡撫餘聯沅電報(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十六日):……查接管卷內,台州舊案,索賠銀十萬兩,台州新案,索賠五萬兩,溫州、衢州、紹興每府五萬兩,共計三十萬兩,全省教民被毀賠款一十八萬兩……【清政府賠償各國了,各省還要賠當地的教案損失,雙重賠償,其餘各省類同,不再重複摘錄】

    全權大臣李鴻章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查洋人生性好勝,因晉軍仍駐井陘縣境,營壘相望,勢不兩立,必開攻戰之釁。請飭各防軍全數退入晉境,勿在井陘左近與洋兵作相持之勢,致令藉口進兵,是為至要…….【好你個李鴻章,洋人好勝,就得讓著他們?不打仗,跟洋兵作相持之勢都不允許?至賤洋奴】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電旨(光緒二七年二月二十日):…..續辦各員不免過重,僅一二省之教案,一二國之交涉,併入要挾,致牽涉百四十二人之多,教案專約未議,而官常士氣先摧,似非所以保主權而行公道,即請各公評,似亦不能無真是非也……【朝廷也看不下去了,打擊面過大,和議條款未列入的,李鴻章亦大加治罪,已至官場群憤,朝廷下旨告誡】

    兩江總督劉坤一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二月三十日):頃電羅使雲,中國財匱已久,出入統計,前已歲短一千六七百萬兩,即不曾用,已經年虧一年,應還洋款二千幾百萬兩,後難為繼……【劉總督,你不是附和李鴻章嗎?賠鉅款是必然的結果啊,難道你沒想到?】

    軍機處寄山西巡撫岑春煊電旨(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七日):洋兵分三路西進,娘子關一路我軍傷亡甚多,退扎平定。究系何國洋兵?是否仍然前進?著李鴻章迅速切實詰問力阻矣!……【洋國根本就沒有把李當回事,既已畫押,不怕你反悔】

    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八日):英薩使電,此次賠款,各國索現銀四百五十兆兩,中國借票止能售六七折,須向銀行借六百兆,分三十年還清,每年本利還三十兆(三千萬兩白銀),總數賠九百兆……赫德受銀行囑託,從中縱恿,全權遽然許之,便難挽回……十分可駭,萬不可用,現款全空,內外束手,蒐括騷擾則病民,餉需匱竭則病兵,未被外吞,先起內亂,國事不可為矣…….【張之洞老頑臣,之前你難道看不到結果?你難道不知李鴻章為人?現在反對,已經晚了。李鴻章辦中外和議,就靠兩招:一招是賠款,一招是割地

     御史王祖同折(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竊自停戰議款以來,我軍遵約自守,未嘗輕動。而洋兵時出侵擾,奪我嚴關、太行天險,平定一帶岌岌可危。夫此退彼進,不能力拒,而徒恃口舌相爭,聽其侵逼,置不與校,以此求和,和安可求?講和必先停戰,開議之日即停兵之期,違約乘利,失信在彼,曲直之理宜明辨也……【此時,哪有理可講啊!】

    軍機處寄全權大臣電信(光緒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聞京城使館界內各國分修炮臺,該處逼近禁城,關係重要,不得藉防守為詞,聽其修築,希即探詢明確,如果有此事,務向各使切實商阻,萬勿允行。

    湖廣總督張之洞折(光緒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頃聞全權意,竟擬照復各國,仍是四百五十兆之本數,不勝驚駭!美使尚願調停,何以初次照允,並不請減?實難索解!……【張之洞,你為何不解?你以為“東南互保”就有好日子過?】

    兩廣總督等電報(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初十日):兩奉電傳諭旨,籌措賠款,焦灼莫名。廣東一切款項,經剛毅奏提,鉅細靡遣,實在無可再籌。然大局所擊,不能不竭力蒐括,擬開辦畝捐、房捐,每年約籌一百數十萬兩…..【蒐括,用得很準確】

    全權大臣等折(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六日):應停文武各等考試之處清單,山西二十六府州縣,河南十一府州縣,浙江衢州,直隸十九府州縣,山東泰州和臨清州,東三省盛京、甲子廠、連山、於慶街、北林子和呼蘭城,陝西寧羌州,江西鄱陽縣,湖南衡州和清泉縣。停考五年各等考試。【淪為殖民地,中外戰爭,洋人強逼中國讀書人停考】

     全權大臣電報(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初七日):各使送來條款底稿,仍按上年和議大綱十二條款次序,首列各使及全權大臣銜名,次弁言…….【全文略,全稿均照初議條款,未行改動,本息賠款仍為九億兩白銀,至此,庚子失敗後的談判全部完結,“庚子賠款”確定,只等朝廷回京,本月二十五,全款及附清單正式文字簽字】

  • 10 # 我聽見風在笑

    對李鴻章的評價,各路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可以說是千言百態,李鴻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認為梁啟超的評價較為客觀中肯,在《李鴻章傳》中,梁啟超這樣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的一生,如果放在歷史上任何盛世,都可以成為一代名臣。

    李鴻章家世淵源,父親時期的李氏家族已是名門望族,這使得李鴻章接收到很好的教育,二十四歲考上進士,並且受業在著名清末大臣曾國藩門下,後來又進入翰林院任編修。這些,都使得李鴻章潛心修學,為他後來成為晚清重臣提供了機遇和能力,李鴻章之才逐漸深厚。

    清末著名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後,李鴻章的歷史機遇也來臨。晚清時期,八旗子弟腐朽不堪,無力阻止太平天國發展壯大,迫於無奈的滿清統治者只能寄希望於民間團練。

    李鴻章一方面發展起了自己以後的根底淮軍,另一方面也在這場農民起義中鍛煉出軍事才幹,同時,由於湘軍的壯大,引起了滿清統治者的猜疑,為了制衡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乘勢而上,李鴻章本人也逐步青雲,仕途前景廣闊。

    在殲滅太平天國後,李鴻章率領著淮軍參與剿滅捻軍,因功加封協辦大學士,保住了即將奔潰的清王朝,成為了著名的中興名臣。

    之後,李鴻章的地位聲望逐漸增長,坐鎮北洋,參與洋務運動,建立北洋水師,興辦工業,照此下去,李鴻章的人生應該夠得上名臣之路了。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一場中日之間的戰爭,讓李鴻章之前的一切化為烏有,戰敗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李鴻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雖然李鴻章是代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是畢竟李鴻章在簽訂這些條約過程中擔負的責任,作為滿清統治的一份子,李鴻章也難辭其咎,只能說李鴻章生不逢時。

    李鴻章有才,既有文采,又有武略;李鴻章有能,既能對內,又能對外;李鴻章有缺,既缺錚諫,又缺遠略。

    最後,用梁啟超《李鴻章傳》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李鴻章的一生,“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

  • 11 # 奔跑的紅塵光

    我覺得同時代的人評價也是一種角度吧!

    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即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對其做出還算中肯的評價。

    不過我一直很好奇,十年後梁啟超進入責任內閣執掌民國的司法和財政大權,躊躇滿志而來,心灰意冷而去。當他看到十六年竟冒出五十七任內閣總理,到處雞飛狗跳的民國,是否會對同樣身居高位,同樣焦頭爛額的李鴻章抱有一絲理解之同情。

    畢竟他接手的攤子遠遠勝過李鴻章,但二人對政治處境和個人命運的絕望不相上下啊。

    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故 “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

    梁啟超也承認,李鴻章之於中國的重要性。在晚清歷史舞臺上,李鴻章活躍了四十年,從創辦淮軍、創辦洋務、建立北洋水師,到鎮壓太平軍、剿滅捻軍,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參與各種涉外事務。這樣的人物,梁啟超認為要大書特書。

    但梁啟超也認為,李鴻章是爭議頗多的歷史人物,“合肥之負謗於中國甚矣”。為此,梁啟超特別提到了兩人的關係,“著者與彼,於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為之作冤詞也。”

    他認為李鴻章畢竟只是晚清“庸眾中的傑士”,他“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學習,畢生追求的富國強兵的夢想,始終只停留在器物層面上。他沒有也不可能去改變腐朽的封建體制,於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

    正如他自己所說,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所以,梁啟超認為李“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他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在臨終之際,感念一生中的萬事種種,曾口述七律一首(個人很喜歡),詩云: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跟隨了四十年的老臣周馥這時也在床邊,眼看老李已經嚥氣但雙目炯炯不閉,遂哭出聲來:“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猶溜涕口動欲語,可傷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詩》注)

    而步入政壇的梁啟超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革命而又改良,專制而又立憲,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

  • 12 # 玄坤文史

    李鴻章是晚清爭議最多的人物之一,怎麼來評價他呢?不應該一味的貶低,或者無視事實的吹捧,脫離了時代背景,只論結果這也不合適,就比如中國近代革命也一樣經歷多次失敗才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們不能說失敗的經歷是毫無意義的。

    早年的李鴻章

    李鴻章最早嶄露頭角是在平定太平天國叛亂時,在曾國藩的推舉之下,李鴻章參與籌備淮軍,曾國藩也多次寫信給李鴻章,告訴他自己訓練湘軍的一些心得。後來參與參與鎮壓捻軍,雖然說李鴻章,曾國藩這些人的高升,是建立在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李鴻章他們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鎮壓叛亂也無可厚非。

    李鴻章在搞洋務運動的時候,一直提倡的是要引入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武器裝備,透過創辦企業,開創新式學堂來發展清朝,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最關鍵的是李鴻章這群人,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落後西方,根本在於清政府的體制落後,就比如洋務運動強調“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這個中學為體,指的不單單是八股取士,還有封建統治。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好的,李鴻章這些大臣也沒錯,畢竟他們也是接受了傳統思想教育的,和後來的梁啟超,孫文不同,他們既接受了傳統思想的教育,也吸收了西方先進思想的教育,不要小看思想的力量,這會導致在看待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完全不同,李鴻章顯然就受到了封建思想的阻礙,他想過要變革,但這個變革卻不是從根源上變革,這也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

    李鴻章是位外交家,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很多人因此罵他是賣國賊,這種觀點是非常不公平的。現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弱國無外交,清政府羸弱這又不是李鴻章造成的,難道換一個人去和列強們談判就不用割地賠款了嗎?李鴻章在外交上始終能保持強硬的態度,但是可惜的是國家弱小,在談判桌上不管你的態度如何,始終矮著別人半截的,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另外評價李鴻章必須得說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全軍覆李鴻章是有很大責任的,戰備做的不充足這有清政府的問題,但是在戰爭開始前對北洋水師的管理,在戰爭開始後,對戰場形勢的分析,指揮官的決策將直接影響整個戰爭的動向,而李鴻章在這些方面做得顯然不充足

    很多人說李鴻章讓北洋水師一路退守,最後死守威海導致全軍覆沒,事實上在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軍艦,實力大為下降,其他軍艦也不同程度受損,李鴻章給丁汝昌的命令是讓他儘快修理各軍艦,防備日本聯合艦隊偷襲,還致電丁汝昌“速帶六船來沽,面商往旅拼戰、渡兵運糧接濟;成敗利純,姑不暇計,盡力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遲誤。”

    致遠艦

    李鴻章的態度是很明確的,要丁汝昌積極備戰迎敵,這時北洋水師能參戰的艦艇就“鎮遠”,“定遠”等六艘,但不幸的是10月17日“鎮遠”艦觸礁,無法再出海作戰,這之後北洋水師才轉變戰略死守在威海,也就是說此時北洋的主力戰艦就是有“定遠”一艘,加上其他的幾艘艦艇,這個時候和日本聯合艦隊遭遇,結局可想而知。

    北洋水師在戰爭中出現指揮不當,配合失敗等一系列的問題,加上艦艇老化,戰備不足,最後導致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顯然李鴻章對北洋水師的管理是存在問題的,而水師和陸軍幾乎就談不上配合,而在朝鮮問題上一再退讓,作為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李鴻章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總的來說,李鴻章如果不是生在社會劇變,中西激烈碰撞的時代,那麼他一定是個治世能臣,可惜生不逢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他的眼界也是有侷限性的,反而背上了一生的罵名,不過就算李鴻章能意識到清政府體制上存在的問題,恐怕也難以改變那個時代,畢竟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如果孫文早生半個世紀,恐怕也要感慨生不逢時吧!

  • 13 # 物色一下

    單純把李鴻章說成是功臣或賣國賊,都是不負責任的評價。人本身就是複雜的,更何況是李鴻章這樣充滿爭議的人呢?

    先表明我的看法:李鴻章,應該被公正看待。他受制於當時當世,他雄才大略,也應該被後世崇拜。

    其實,但凡我們深入地讀讀晚清的歷史,就能發現歷史教材對李鴻章的評論是簡單且有失偏頗的,畢竟,晚清時期掌握輿論的人多是政敵,後世也多采用了他們的說法。以此類推,後世對晚清同光中興和北洋的評價,都流於簡單了,畢竟,給人扣帽子最省事,但又很要命。

    梁啟超是個例外,一定程度上,他是李鴻章的最大政見不同者,是政敵。但梁老夫子公正理性的為李中堂作傳——《李鴻章傳》,我摘錄一些分享給大家:

    1. 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2. 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國歷史,所以陳陳相因,而終不能放一異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書,而感不絕於餘心矣。

    3. 於是數千年一統垂裳之中國,遂日以多事,伊犁界約,與俄人違言於北,鴉片戰役,與英人肇釁於南。當世界多事之秋,正舉國需才之日。加以瓦特氏新發明汽機之理,朦艟輪艦,衝濤跋浪,萬里縮地,天涯比鄰,蘇彝士河,開鑿功成,東西相距驟近,西力東漸,奔騰澎湃,如狂颶,如怒潮,齧岸砰崖,黯日蝕月,遏之無可遏,抗之無可抗。蓋自李鴻章有生以來,實為中國與世界始有關係之時代,亦為中國與世界交涉最艱之時代。

    4. 抑中國數千年曆史,流血之歷史也,其人才,殺人之人才也。

    5. 以上所列李鴻章所辦洋務,略具於是矣。綜其大綱,不出二端:一日軍事,如購船、購械、造船、造械、築炮臺、繕船塢等是也;二日商務,如鐵路、招商局、織布局、電報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等是也。其間有興學堂、派學生遊學外國之事,大率皆為兵事起見,否則以供交涉翻譯之用者也。李鴻章所見西人之長技,如是而已。

    6. 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殊不知泰西諸國所以能化畛域、除故*、布新憲、致富強者,其機恆發自下而非發自上,而求其此機之何以能發,則必有一二先覺有大力者,從而導其轅而鼓其鋒,風氣既成,然後因而用之,未有不能濟者也。

    7. 是役也(指甲午戰爭),李鴻章之失機者固多,即不失機而亦必無可以幸勝之理。蓋19世紀下半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何也?世運愈進於文明,則優勝劣敗之公例愈確定。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有絲毫不能假借者焉。無論政治學術商務,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

    一語不能概全,提些觀點供大家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裡總是空落落的,精神上很孤獨感覺不踏實,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