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筆眾生
-
2 # 將門府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意圖:
《長恨歌》主題的思想意義比較複雜,近代發展出來的諷諭、愛情兩說各有所據,分歧巨大,難以形成統一意見。但我認為,《長恨歌》站在個體的角度與歷史的角度上進行創作,沒有迴避歷史事實對李楊美好愛情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具有愛情與諷喻的雙重主題。
首先,《長恨歌》對統治者的荒淫進行了揭露。
文章起首就寫出了“漢皇重色思傾國”,這就為下文唐玄宗好色亡國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隨後,文章步步深入,先寫了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再寫君主“不早朝”的作為,又寫楊氏家族專寵的政治後果及“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怪異社會後果,最後終於寫到安史之亂的爆發,楊貴妃被迫自殺。從這條事情發展的主線上可以看出,李楊二人的荒娛誤國是與這幕帝王之家愛情悲劇的基本原因。作者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客觀地評價了李楊二人不可免除的政治責任。
另外,作者在詩歌的前十五句中,使用了“賦”的手法,用華麗的筆法反覆強調了李楊二人的奢靡與荒淫,“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等等,生動形象具體地表現了皇家繁奢的生活,更加形象地說明了悲劇形成的原因。
其次,《長恨歌》也對李楊二人的真摯愛情進行了歌頌。
《長恨歌》主要筆墨放置在貴妃死後唐玄宗哀怨悱惻的感情上,文章的抒情描寫尤其值得稱道。作者運用“秋雨”“梧桐”“落葉”“秋草”等多重意象,分述“蜀山”“行宮”“夕殿”多個淒涼的畫面,從各種角度渲染生離死別的揪心的痛。這樣描寫,使故事具有悲劇的美感。這說明,作者對李楊二人愛情美的一面是給以了肯定的。
還有,作者在描寫完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想念之後,本來可以停筆了,但是作者並沒有
結尾,而是虛構了方士以“精誠致魂魄”的美好情節,使整篇文章更加曲折動人。如果不是作者對李楊愛情進行了一定的肯定,這樣虛構的美好情節是不會出現的。
作者在描寫李楊二人愛情時,把他們從原有的帝妃地位上釋放了出來,把他們當成了普通的、感情豐滿的人來寫,這才使得李楊之間的愛情真摯而美好,使整個故事纏綿悱惻。
總體來說,作者既站在歷史的角度上,陳述了“歡娛亡國”的歷史遺憾,又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上,對李楊之間愛情以及人性的真與美進行讚頌。這樣的寫作方法,讓文章具有更深刻的內涵,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
3 # 臺城煙雨
巜長恨歌》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至今仍是廣為傳頌的唐詩名篇之一。
全詩歌詠唐玄宗與楊貴妃生死離別的傳奇故事,寫出一場生死之戀。詩中分別寫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與楊貴妃共浴愛河陽快樂;寫玄宗、楊貴妃在兵變中的生死離別,以及玄宗對死去的楊貴妃無時或巳的懷念。
作者設定一個幻想的神仙世界,在詩中刻畫了生者對死者刻骨銘心的眷戀,渲染了環境的何等悲涼。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4 # 楚天神運算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支春帶雨。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上面這些優美而又情意無限的詩句,全錄自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
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以西約五十公里處的周至縣南,有一座仙遊寺。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詩人白居易被任命為周至縣的縣尉,此後,他曾幾次到仙遊寺遊覽,其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是他和友人陳鴻及王質夫同遊。那次他們在酒宴上談起了五十年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大家非常感嘆。王質夫對白居易說“這樣少見的故事,如果不由有奇才的人記述,時間長了會消失無聞,樂天(白居易的字),你是善於寫詩,而又感情豐富的人,請你專門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寫一首記述的詩歌吧!”就在這種情況下,白居易寫出了不朽的傑作《長恨歌》,同時,陳鴻還專門為之寫了一篇小說《長恨傳》。
白居易的《長恨歌》,僅是根據前人的傳說,藉助他的生花妙筆,傳神地記錄下來而已。
-
5 # buyaopa
王安憶的小說我很早就愛讀,長恨歌是很有文學高度的一部。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三十年代那個夢幻般的,王琦瑤的年輕時光,但是從作家的細膩描寫中完全能夠領掠的到,正因為從前的美好,在她誤入泥沼,命運多舛後,才讓我十分痛心。
我覺得作家的意圖,除了告訴讀者幾十年的人世滄桑,時代變遷,更重要的是讓我覺得,一個女孩子的一生,無論什麼年代,哪種境遇,都要謹守初心,踏實的生活。
誠然,在我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也遇到過同齡人中,和王琦瑤有相似的生活形態的女子,她們單純,虛榮,極易滑入歧途,過的漂忽不定,在命運的選擇中沉浮,永遠不能靠岸,令人晞噓不已。這也許是長恨歌告訴讀者的一點警醒吧。
以上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
-
6 # 魯老師的文學課
《長恨歌》是對《金鎖記》隔代迴應,《金鎖記》是對《紅樓夢》的迴應。《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回呼應的是《紅樓夢》裡的王熙鳳,《長恨歌》裡的王琦瑤呼應的是《金鎖記》裡的曹七巧。作家的心裡都有一個“紅樓夢”,只是才識難免不逮,只能寫其半部或小半部或小小半部;上海作家心裡都有個張愛玲,想要超越,卻又不得不活在她的影子裡,命也。所以,曹七巧死在自己的金鎖裡,王琦瑤死在自己的黃金前;曹七巧幻想著和年輕一代的戀愛,王琦瑤想要留在和老克臘的異代之戀——而愛情輸毀滅在金錢之上本就是上海故事的本色,並且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
7 # 愛芳書法
《長恨歌》關於李、楊情事的描寫,雖有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但更多的是作者的藝術想象和創造。
歷史事實:楊玉環本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進入長安,嫁與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為妃,後李隆基看中,欲佔為已有。礙於名分,讓她出宮作女道士,然後再迎回宮中。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後漸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貴妃得專寵,滿門親族跟著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眾姐妹也都有封爵。李隆基後期,朝廷內本就矛盾重重,而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安祿山就是打著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李隆基偕楊貴妃等倉皇逃出長安,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禁軍發難,要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玄宗無奈,只得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
文學加工:在詩中則對一些歷史實事進行了再加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襯托出了楊妃的身價之高,也寫出了“思傾國”的心意之切,“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有意把楊妃寫成深閨處子,迴避了“為壽王妃”的史實
-
8 # 肖雙柒
《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而不是王安石,雖然提問中涉及的作者有誤,但我還是非常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長恨歌的寫作意圖是什麼呢,先簡介一下創作背景,
《長恨歌》寫於唐憲宗元和元(806),當時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某日,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對白居易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據陳鴻《長恨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為周至縣尉時,與王質夫、陳鴻遊於仙遊寺,因話及昔年玄宗與楊妃的愛情悲劇,相與感嘆,並請白居易作歌以傳其事。
白居易在兩位好友的鼓勵支援下,為此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至於白居易《長恨歌》的意圖:,歷史上頗有爭議,我想從以下二個方面來解讀。
一:《長恨歌》是針對唐玄宗與楊貴妃兩人的情愛故事而作。
就這個問問題也兩種說法:有的認為 此詩是讚美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二的愛情,有的認為是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或者是譴責楊貴妃禍水紅顏,這兩種說法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公說公有理,婆說理也長,我們也無法考證哪種說法正確。
《長恨歌》全詩可分為兩個篇章,上篇主要描寫了李、楊愛情與李隆基失去楊玉環後的落寞與悲寂,是為寫實;下篇則明顯文風突變,由寫實轉為寫虛。“……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下篇,看似是用場景虛構的手法,來襯托前文李隆基失去楊玉環的寂寥與不捨,但其間有夾雜諸多細節,令人生疑。如“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一句,是在描寫楊玉環聽聞李隆基遣使來尋找自己時的容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一句,則是講述楊玉環將李隆基贈一予的金釵鈿盒拆分,當作信物交與信使;又如“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描述信使臨別之際,楊玉環千叮嚀萬囑咐自己對君王的思念與眷戀。
仔細研究《長恨歌》,諸多的細節的描寫,如同這些場景真真切切地發生過一般。這一點又產生新的疑雲。白居易寫下《長恨歌》之時,已距離楊玉環離世整整50年(楊玉環卒於公元756年),這些宮闈秘事,他是如何能寫得如此有板有眼的呢?
二: 因此,《長恨歌》的寫作意圖又存在這樣一種說法,認為《長恨歌》其實是白居易為自己的初戀而作。
據文史學家考證,著名詩人白居易不少詩中提到了符離村姑湘靈,其實她就是自己的終生戀人,這與白居易寫作《長恨歌》、《長相思》的創作初衷有必定關係。據說,白居易的初戀是一個叫陳湘靈的女子,美貌多情,比自己小4歲,只不過因為封建思想,母親一直不同意兩人結婚,最後這段感情成了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兩人多年以後相見,陳湘靈一輩子沒嫁人,當年的戀人竟然抱頭痛哭,如此虐心的故事,豈是一個“恨”字了得,因此有認為《長恨歌》是借唐玄宗與楊貴妃兩人的情愛故事,而實際上是作者藉此舒發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巜長恨歌》的寫作意圖總的來講就是上述的二大點。究竟哪種說法正確,我們也無法去考證,只所有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是本人非常欣賞《長恨歌》這個長篇敘事詩。
以上僅個人觀點,恐有不妥之處,僅供大家參考。
-
9 # 娜媽娜媽
《長恨歌》
故人鍾情楊女身,
長恨怨歌男女情。
傾城美色楊佔絕,
色王夫君寵一代。
忠臣都遭此女殤,
之國她是大禍頭。
打仗為國安邊塞,
昏王還攜禍女同。
終逼戰兵萬人願,
賜於白綾魂斷送。
-
10 # 鯉小羊尚書房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作品同名,白居易《長恨歌》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王安憶的《長恨歌》則力求透過同樣破碎的愛情,達到顛覆神話、反對神話的效果,王琦瑤的命運與楊玉環的遭遇相互照應,既烘托了“古老”的敘事氛圍,又對比展示了獨特的時代意義。
《長恨歌》以 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傳奇人物王琦瑤從成名到退隱,從陷入愛情到心碎離開,最後悲慘死去的一生。小說開篇就帶有深厚的悲劇色彩:“蓮花狀的燈罩,在三面牆上投下波紋的陰影。這就像是舊景重現,卻想不起是何時何地的舊景。王琦瑤再把目光移到燈下女人,她陡地明白這女人扮的是一個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一段話是王琦瑤結局的預言,也是楊玉環死亡之謎的寫照。王琦瑤和楊玉環一樣,經歷過人生高光,最後卻落得無依無靠、含恨而終的下場,她們的人生就是一首充滿遺憾的哀歌。
但這兩個女主角的根本區別在於,楊玉環是命不由己,“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作為皇帝的附屬物,她的生死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而王琦瑤從始至終都是自己在做選擇,她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強的目的性,都是自己苦心經營,自主掌控的。然而正是因為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出於自己的本意,最後卻仍舊不得善終,這才反襯出人物的悲劇命運。王安憶將王琦瑤寫成一個“不老的神話”,寫她有“不老的容顏和不變的思緒”,但神話最終還是隕落了,這便是作者對古老神話的顛覆,神都會死,何況是時代潮流中渺小的人類與飄忽不定的愛情呢?
-
11 # 亮亮25252743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縣,母親是當代著名女作家茹誌鵑,父親是進步文青王嘯平。
人物經歷:
1955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蚌埠五河縣農村插隊。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工作。
1976年,在《江蘇文藝》上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
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同年發表小說《平原上》。
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文學話動。並於86年受邀訪美。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96年發表個人的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且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成為暢銷書。並於2000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2001年獲第一屆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2004年《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2011年獲提名布克文學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12月2日,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9年年11月,小說《向西,向西,向南》獲得第三屆鐘山文學獎中、短篇小說獎。《長恨歌》描寫20世紀40年代末期,風雨飄搖中的上海並不知道時代的巨輪即將碾碎繁華舊夢。出生上海弄堂的女中學生王琦瑤非常偶然地被選為“上海小姐”,由此展開了她充滿傳奇和無限變數的人生。描述了舊上海酒醉金迷中的人性顯示與一個女人被四個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痛苦掙扎的悲摧命運。
王安憶小說以描寫市井生活為多,生活在市井中的她,始終沒忘記上海已是她生活、學習、工作、駐足的母親地,始終沒忘記上海前後沉淪、發展、繁華的歷史,也始終沒忘了要將海派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任。我想,這也許是作家王安憶寫《長恨歌》的寫作意圖吧。
-
12 # 江山js
《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裡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稱作“三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絲雀”,使她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裡註定,也在艱難的生活與心靈的糾結中生下女兒薇薇並將她撫養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女兒同學的男朋友為了金錢,把王琦瑤殺死,使其命喪黃泉。
臺灣知名學者王德威曾在《海派作家 又見傳人》一文中評價王安憶,認為她的創作是對海派女作家張愛玲的繼承與補充,都善寫上海的風情與女人,但筆鋒卻不相同,張愛玲是抱著反諷的心情來精雕細琢,而王安憶是平淡的、同情的態度來講述故事,自創作以來就不斷對小說的創作技巧與形式進行創新與研究,曾經從事過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的創作,但是創作的題材以知青在鄉村的生活為主,雖然題材單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長恨歌》這部長篇小說以龐大的空間建構及時間流程,豐富的人物活動敘述了上海的歷史,刻畫了上海的女性,審視了上海的文化。在這部小說中,王安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突破。
王安憶的《長恨歌》描寫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將這座城市寫成一個在歷史研究或個人經驗上很難感受到的一種視野。這樣的大手筆,在目前的小說界是非常罕見的,它可說是一部史詩。這也是《長恨歌》的獨特之處。我認為文字重要的不是故事發生的年代,而是寫故事的年代,作者要寫一座城市,便直接跳入小說的發展程序,人物的人生經歷中去發表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看法。用細膩的筆調敘述了上海普通市民王琦瑤坎坷一生的命運,王琦瑤的形象也蘊含了王安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長恨歌》可定義為發生在都市民間的故事,王安憶把幾個不同的歷史時代作為小說的寫作背景,憑著她對上海的熟悉以及對上海女孩子心理狀態的細緻揣摩,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上海小姐”— —王琦瑤這樣一個人物,文字的故事以她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生活場景敘述。她是選美選出來的上海三小姐,有著美麗的容貌,在每一個特定年代裡,都會出現一個與她有著情感糾結的男人,雖然是起烘托作用,但在王安憶的筆下也深深留下了屬於他們自己階層的烙印。不同的男人、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高官、有攝影師、有無業的富二代都試圖佔據她的情感,但又都以失敗告終。
另外,王安憶打破了創作的封閉空間,在她的小說中縱橫交錯有兩個空間:上海與鄔橋,使時間在這兩個空間中自由穿梭。城市空間形式成為王安憶敘述文字空間形式,而上海這個城市被塵封多年的神秘感又給了王安憶以歷史的衝動和訴說的可能。我們可以這樣說王安憶用時間追憶的方式將縱橫交錯兩個空間密切聯絡在一起。這個特徵在《長恨歌》中表現尤為突出。王安憶曾自述過:“《長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裡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透過對主人公王琦瑤一生細膩的描寫,以一個女性的眼光,以一顆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沉浮的平凡上海心去看上海,去探索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她有著對生命和美的獨特審美視角。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反覆描述在光與暗的轉換中永恆流逝的時間,帶有某種虛無的東西,使文字透出一種如煙的塵世感,這也奠定了小說的感情基調。
回覆列表
《長恨歌》是白居易寫的吧。白居易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忠貞不渝的愛情悲劇,寫下這《長恨歌》,以記錄這世間有過的痴情,記錄這對痴情男女。我覺得白居易的寫作意圖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