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水如山的閱讀和思考

    “三吏”、“三別”

    《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

    《遭田父泥飲》

    《諸將》《秋興》《歲晏行》……

    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2 # 聊城王崗愛講字

    杜甫的哪些詩句體現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白“悲天憫人”的具體含義。它是指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引申為對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明白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很好的找出答案。作者這個問題問的也好,因為杜甫本人就是一位悲天憫人的行吟者。聞一多先生說,杜甫的詩是“良心與文學齊備”。作為親歷“安史之亂”,目睹大唐帝國盛衰轉變的歷史見證者,杜甫情繫家國,當獲悉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若狂”,放歌言歡,把酒相慶;後又得知戰局逆轉,西北蠻夷趁火打劫,大兵壓境,直逼長安。戰事延宕,杜甫憂心忡忡地寫下了組詩《復愁十二首》,抒發自己鬱結愁悶的心情。基於杜甫這樣的性格特點,推薦3句詩句。

    第一個詩句我推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內容是這樣的: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徵,欻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訓?

    這首詩比較長,可以說把杜甫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錶現的淋漓盡致。杜甫的這首詩,直抒胸臆,暢酣淋漓地傾吐出來自己內心的不快,自己所面臨的不公平和被壓制的命運這首詩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更是盡人皆知的名句,可又有誰知道,杜甫竟然是在自己最失意的時候,寫下了這樣的千古名句。

    第二句我推薦《月·天上秋期近》,原文是這麼寫的: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大體意思是天上牛郎將要與織女相會,人間的月光也顯得更加的清澈明亮。蟾宮百每天渡過天河也不會被淹沒,搗藥的玉兔永遠也長生不老。詩句中借用食物來表現自己悲天憫人的性格。望著月亮只會增加我心中的痛苦,月光還會把我新添的白髮照亮。月亮啊你應該看到了這遍地的戰亂了吧,就不要再照著我這國家西邊的軍營了。表達杜甫一心為國,關懷邊疆軍營的心情。

    第三句詩句,我推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是這麼寫的,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便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一面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我什麼時候才能有千萬間好房子,為了天下間和我一樣忍受苦難的有志之士。最後一句,感情再次昇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如果這樣的場景真的出現了,我的破草屋就算被風吹破,我被凍死了也死不足惜。前詩的悲傷再也沒有了,有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氣沖天,令世人佩服不已。詩人由自己的痛苦,想到天下間和自己一樣的人,表現了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

  • 3 # 明辰七中宅

    看到這個提問,第一個蹦進腦海的就是那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老人家自己的茅草屋,被熊孩子和秋風一起破壞了,年老氣衰,可謂是處境極度悲涼。

    換了稍微想不開的,估計就得怨天尤人或者嗚呼哀哉……

    即便是稍微樂觀的,最多也就是想當初,憶往事,然後再淚眼朦朧……

    所以,杜甫就只有一個。

    風雨不動安如山,是這個杜甫。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也是這個杜甫。

    如此的悲天憫人情懷。除了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實在找不出再有人能與之媲美。

    我愛杜甫,願他老人家安息。

  • 4 # 靜謐光陰

    在杜甫的很多詩作當中,我們都能輕而易舉的看到杜甫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情況的描寫,比如“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寫當時的繁榮景象,後世人經常運用。

    杜甫·憶昔

    但是杜甫更多的,是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比如“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等等。

    杜甫·兵車行

    而杜甫還有一首詩,寫盡了窮困百姓的絕望,讓我們不忍去讀,我們幸虧沒生活在那個時代。且看: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杜甫·歲晏行

    這首詩的題目是《歲晏行》,是杜甫歌行體長詩中的重要作品,也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典型作品。

    尤其是其中的一句“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最為引人注目,幾乎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翻版。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這詩歌的一開始,就交代了這首詩的背景,“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天寒地凍、慘淡慘冷,本就有十分的悲涼之氣,而在此時憂國憂民,自然更是讓詩人多有酸楚。

    隨後的“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表達了詩人憫農的思想,天寒凍結了漁父的魚網,莫徭人射雁拉響桑弓,老百姓生活艱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是典型的抨擊時弊,去年米貴軍糧缺乏,今年米賤卻嚴重地傷農。強烈控訴了戰爭對於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摧殘。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更是對於當時的現實的強烈控訴,高車駟馬的達官貴人吃厭了酒肉,男耕女織的農民終年辛勤卻一無所有,這就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道出了人間的不平。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意思是,楚人喜歡魚蝦不願吃鳥肉,你們不要白白殺害南飛的孤鴻。何況聽說處處賣兒賣女,來償還租庸,這就進一步揭露了官府橫徵暴斂,寫出剝奪者對百姓的殘酷壓榨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

    古人的冬日,是產生憂國憂民詩篇最多的季節

    晚年的杜甫,對於詩詞的創作已經非常熟悉精煉,經常能用簡煉的語言來展現出豐富的社會內容。比如,這首詩中“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茅茨空”,“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等,顯然都是高度濃縮的語言,對於當時封建社會兩種階級的對立,以及達官貴人恣意享受和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強烈對比,來反襯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草堂

    杜甫的這首詩,以詩入史,亦詩亦史。而杜甫本人,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今天讀他的詩,不禁時常脊背發涼:我們幸虧沒生活在那個時代。

  • 5 # 子儇書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6 # 一筆飄紅

    最能體現杜甫悲天憫人情懷的詩句是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這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店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一段意思就是:怎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計程車人,讓他們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所動,安隱的像山一樣。

    唉!什公時侯眼前能高聳的出現這理想的房屋,即使我自己屋破挨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詩人推己及人,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博大胸襟,崇高理想以及瞭解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杜甫所處的時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詩人顛沛流離,但仍然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愛國之心。這種寬廣的胸懷令人敬仰。

  • 7 # 期待中變化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心憂炭賤怨天寒!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重重憂國憂民,濃濃的赤子情懷!

  • 8 # 墨海騰龍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 9 # 待風起時

    我認為杜甫詩句最體現悲天憫人情懷的是這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被譽為一代詩聖,但最讓人欽佩的不是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是其悲天憫人的情懷。杜甫仕途坎坷,但從未對天下窮困百姓放下關懷。

    其三吏三別更是將窮苦百姓的無奈與心酸描寫到極致,揭露了底層生活的悲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將當時社會現狀表現的淋漓盡致。一代詩聖杜甫雖然仕途坎坷,官位不高,可他卻始終心繫百姓,憂國憂民。以下杜甫的詩也能提現杜甫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大家欣賞一下。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 10 # 入境則迷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 11 # 鍾靈毓秀業有成

    杜甫,

    是中國唐代非常著名

    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的一生,官場不得志,

    又飽受戰亂之苦,

    因而大部分時間,

    都生活的窮困潦倒,但他

    即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

    依然憂國憂民,

    寫下了很多反應

    民間疾苦的詩篇,

    抒發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

    杜甫不是孤立地、

    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

    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

    來表現社會的苦難、

    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

    “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

    對他“嘆息”的內容

    還理解不深的話,

    那麼讀到“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為

    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

    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

    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

    詩人腦海裡翻騰的

    不僅是“吾廬獨破”,

    而且是“天下寒士”

    的茅屋俱破……。

    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

    的情感和迫切要求

    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

    千百年來一直

    激動讀者的心靈,

    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

    語言精煉,格律嚴謹,

    窮絕工巧,感情真摯,

    平實雅談,描寫深刻,

    細膩感人,形象鮮明。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

    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

    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

    寄意深遠,尤其描述

    民間疾苦,多抒發他

    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

    憂國憂民情懷。

    杜甫一生寫詩

    一千五百多首,

    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

    三吏:

    《潼關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別:

    《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春望》

    《絕句》

    《望嶽》

    《春夜喜雨》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 12 # 秋水文瀾原創

    杜甫的哪些詩句體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體現悲天憫人情懷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裡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裡。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解讀

    ‘安得廣廈千萬間’,發此大願力,便是措大想頭。”申鳧盟此語最妙。他人定謂是老杜比稷、契處矣。

    子美七言古詩氣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觀。力厚,澄之使清;氣大,束之使峻:斯盡善矣。

    鍾雲: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鍾雲:“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譚雲:“惡臥”,盡小兒睡性(“嬌兒惡臥”句下)。

    “廣廈萬間”,“大庇寒士”,創見故奇,襲之便覺可厭。……“嗚呼”一轉,固是曲終餘意,亦是通篇大結。

    元氣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襲也。“自嘆息”三字,直貫注結處(“歸來倚杖”句下)。“風”字帶收前半(“風雨不動”句下)。

    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則詩亦可不作。朱鶴齡曰:白樂天雲:“安得布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此意。

    起五句完題,筆亦如飄風之來,疾捲了當。“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狀,筆力恣橫。單句縮住、黯然。“俄頃”八句,述破後拉雜事,停“風”接“雨”,忽變一境;滿眼“黑”、“溼”,筆筆寫生。“自經喪亂”,又帶入平時苦趣,令此夜徹曉,加倍煩難。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矯尾厲角之勢。……結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

    《楠樹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邵子湘雲:此老襟抱自闊,與螻蟻輩迥異。詩亦以樸勝,遂開宋派。蔣弱六雲:此處若再加嘆息,不成文矣。妙競推開自家,向大處作結,於極潦倒中正有興會(“安得廣廈”句下)。還說窮話,妙(“風雨不動”句下)。

    “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廣廈之庇,轉說到獨破不妨,想見“胞與”意量。末二句,有意必盡,惟老杜用筆喜如此。

    後段胸襟極闊,然前半太覺村樸,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四語,及“驕兒惡臥踏裡裂”語,殊不可學。

    沉雄壯闊,奇繁變化,此老獨擅。

  • 13 # 滄浪讀詩會

    杜甫: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他愛國,也是模範丈夫,他心地善良,卻絕不“聖母”,他對朋友忠,對百姓仁。他是個真正的好人。出於對他的尊敬,後人們稱他為“詩聖”。

    巫娜 - 孤舟詩渡來自六不和尚00:0006:07

    712年的春天,河南鞏縣的一戶富有大族中誕生了一個男嬰。誰也想不到,這個富二代成長後將歷經戰亂與饑荒,備嘗人間辛酸。而所有這些經歷將熔鑄成一顆詩心,發為不朽的篇章,為他贏得後世的仰望。

    1300年後的我們,記得他的顛沛流離、體恤民間疾苦,卻不知道他的一切美好,都是基於活生生的人性。

    他7歲時就會寫詩,一度是個熊孩子,“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少年時也犯過中二病,自謂“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著名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豪氣萬千正是當時寫出。

    作為一名富二代,他仗著家底雄厚,在洛陽首陽山下建了一座莊園,一邊寫詩一邊結識各路奇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經過洛陽,兩人便一見如故,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絢爛、最著名的一對好基友。

    29歲時,杜甫娶了弘農縣財政局副局長19歲的女兒為妻。那時他還富裕閒適著,但自從和楊氏在一起,他沒娶過一個妾,也沒傳出過任何緋聞。哪怕在最窮、最苦的逃難歲月,他也從未拋下過楊氏。杜甫一生沒寫過情詩,但在歷代詩人中,作品裡出現“妻”字頻率最高的就是他。

    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們和所有人一樣,被身不由己卷裹入硝煙離亂中。小兒子餓死了。他帶著家眷,經過天水、劍門關到了成都。沿途中見到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被他一一寫入詩中,成為最悽婉的史冊。

    為了養活妻兒,他撿拾過橡樹果子,也挖過山谷裡的野芋頭。

    在成都,生活終於有了短暫的安定,他寫下這樣的詩句,“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字字都是平淡的幸福。可是生活依舊貧寒,“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不懂事的幼子餓得哭,在東門外吵著要吃飯。到秋風暴雨之時,他的茅屋破敗了,飢兒老妻,徹夜難眠。

    可是,杜甫之所以是詩聖,不僅僅因為他經歷了戰亂、經歷了流離失所,目睹了民間的苦難,更因為他對世人有著那麼深沉的理解與熱愛。

    在生活還過得去時,他就感同身受地寫下《兵車行》“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沿途寫的“三吏”、“三別”,每一首都灌注入最深切的情感。許多人流完淚,轉過身繼續笙歌豔舞。他不會,即使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念念不忘更多無家可歸的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朱熹曾說,杜甫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在人格層面堪稱楷模的人。

    770年的冬天,杜甫攜家眷逃難,途中,他將飲食讓給妻兒,自己五天沒吃一點東西,一位縣令敬慕他的詩名,送來酒和牛肉。久餓之後乍然進食然後又匆忙趕路,不久,杜甫就病死於湘江舟中。

    1300年後的我們,忘記他也曾調皮搗蛋;忘了他也曾縱馬高歌、豪邁飲酒;也忘了他與老妻幼子在杜甫草堂邊下棋畫畫的平淡……只記得那個憐憫地看著天下蒼生、在秋風中瑟瑟發抖的悲苦老人。

    杜甫經典詩作選評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宴昆崙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古人評註

    《杜臆》:鍾雲:“登望詩不獨雄曠,有一段精理冥悟,所謂‘令人發深省’也,又評“曠士”、“冥搜”句雲:“他人於此能作氣象語,不能作此性情語,餘謂信手乎平寫去,而自然雄超,非力敵造化者不能。如“高標”句,氣象語也,誰能接以“烈風無時休”?又誰能轉以“曠士懷”、“翻百憂”?然出之殊不費力。“七星北戶”“河漢西流”,已奇,而用一“聲”字尤妙。“秦山”近在塔下,故云“忽破碎”,真是奇語。……末後“黃鵠”四句,若與塔不相關,而實塔上所見,語似平淡,而力未嘗弱,亦以見“曠上”之懷,性情之詩也。“君看”正照題面諸公,其縝密如此。

    《錢注杜詩》:“高標”“烈風”,“登茲”“百憂”,岌岌乎有漂搖崩折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蒼梧雲正愁”,猶太白雲“長安不見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貴妃,“瑤池”“日晏”言天下將亂,而宴樂之不可為常也。

    《杜詩詳註》:少陵則格法嚴整,氣象崢嶸,音節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佔今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杜於末幅,另開眼界,獨闢思議,力量百倍於人。

    《唐宋詩醇》:以深秀擅長者,遜其高渾;以清古推勝者,讓其奇傑。“回首”以下,寄興自深。前半力寫實境,奇情橫溢。王士祿曰:“秦山忽破碎”,憑高奇句,他人定費語言,不能五字便了。

    《杜詩鏡銓》:憑空寫意中語入,便爾聳特;亦早伏後一段。前半寫盡窮高極遠、可喜可愕之趣,入後尤覺對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謂“澤涵汪茫,千匯萬狀”者,於此見之。視同時諸作,其氣魄力量,自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

    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

    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

    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古人評註

    《杜臆》:此篇總是不平之鳴,無可奈何之詞,非真謂垂名無用,非真薄懦術,非真齊孔、蹠,亦非真以酒為樂也。杜詩“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絕”,即此詩之解,而他詩可以旁通。自發苦情,故以《醉時歌》命題。

    《唐詩快》:詩特豪橫奔騰,不可一世。

    《義門讀書記》:目空一世而不露輕肆之跡,人但以為曠達耳。

    《繭齋詩談》:衰颯事以壯語扛之,所謂救法也。如“燈前細雨簷花落”,蒼莽中忽下幽秀句,人不詫其失群,總是氣能化物。

    《唐宋詩醇》:“清夜沉沉”兩語,寫夜飲之景,妙不容說;“但覺高歌”二句,跌宕不羈中權有此,使前後文勢倍覺生色。

    《讀杜心解》:前段,先嘲廣文,次自嘲,而以“痛飲真吾師”作合,是“我”固同於先生也。後段,先自解,次為廣文解,而以“相遇且銜杯”作合,是勸先生當與“我”同也。“廣文先生”、“杜陵野客”,迭為賓主,同歸醉鄉。

    《杜詩鏡銓》:張雲:開手以富貴形貧賤,起得排宕。悲壯淋漓之至,兩人即此自足千古。

    《十八家詩鈔》:張雲:滿紙鬱律縱宕之氣。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古人評註

    《唐詩品彙》:劉雲:似悲似訴。自言自誓,矜持慷慨,修潔端麗,畫所不能如,論所不能及(“合昏”八句下)。

    《唐詩解》:此詩敘事真切,疑當時實有是人。然其自況之意,蓋亦不淺。夫少陵冒險以奔行在,千里從君,可謂忠矣,然肅宗慢不加禮,一論房琯而遂廢斥於華州,流離艱苦,採橡慄以食,此與“倚修竹”者何異耶?籲!讀此而知唐室待臣之薄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吳山民曰:。“世情”二語,人情萬端,可嘆,“夫婿”以下六語,寫情至此,直可痛哭。郭浚曰:轉折流美,又極悽怨。陸時雍曰:“在山”二句,語何自持;“天寒”二句,益更矜重,端人不作佻語。

    《杜詩說》:末二語嫣然有韻,本美其幽閒貞靜之意,卻無半點道學氣。

    《繭齋詩談》:“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古腰鎖法,雲橫山腰,似斷不斷,此所以妙。

    《唐詩別裁》:結處只用寫景,不更著議論,而清潔貞正意,自隱然言外,詩格最超。

    《詩法簡易錄》:忽入比喻對偶句,氣則停蓄,調則高起,最妙(“在山”一聯下)。

    戲題畫山水圖歌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壯哉昆崙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

    中有云氣隨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古人評註

    《唐詩歸》:鍾雲:四句好事,鑑賞家極在行、極知趣語,高手死心矣。譚雲:高士行徑,自無畫匠氣(首四句下)。

    《唐詩快》:如此起,如此結,袁彥伯所謂“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

    《繭齋詩談》:用筆少,光景多。“山木盡亞洪濤風”,風勢、水勢、樹勢,七字藏三層意,此謂活筆。

    《讀杜心解》:首六句出題,品高則畫自高,故先推畫品,次落圖名,得爭上流法。中五句,敘畫正文,即上所謂“壯哉”,下所謂“遠勢”也。本寫水勢,兼帶風勢,筆墨生動。

    《杜詩鏡銓》:起便奇崛(首四句下)。王右仲雲:畫中景象,一語盡之(“咫尺應須”句下)。末帶戲意(末二句下)。

    《唐宋詩舉要》:吳曰:公詩往往咫尺中具萬里之勢,此自造所得也(“尤工遠勢”二句下)。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序: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孃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答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

    開元五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淋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

    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莫,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古人評註

    《唐詩品彙》:劉雲:濃至慘黯,如野笛中斷,聞者自不堪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耀如”四句,名狀得意,“收”字謂其猶隱隱有聲也。但舞一劍,若謂其如雷如霆則非也。周啟琦曰:“罷如江海凝清光”,妙。連上三句,覺有精采。

    《杜臆》:“來如雷靈收震怒”,凡雷霆震怒,轟然之後。累累遠馳,赫有餘怒,故“收”字之妙,若轟然一聲,闋然而止,雖震怒不為奇也。詩云“感時撫事增惋傷”,則“五十餘年似反掌”數句,乃其賦詩本旨;“足繭荒山”,從此而來,尤使人穆然深思也。

    《批點唐詩正聲》:沉著痛黯,讀者無不感慨。

    《義門讀書記》:曲折三致。

    《繭齋詩談》:只“傳芬芳”、“神洋洋”六字,已將前敘舞意勾起,不用再說,此煩簡相生之妙。

    《杜詩鏡銓》:蔣雲:《序》中“瀏漓頓挫”,“豪蕩感激”,便是此詩妙境。形容盡致(“耀如羿射”句下)。省得妙(“與予問答”句下)。邵雲:忽然收轉,真是筆有神助(“梨園弟子”四句下)。

    《昭昧詹言》:“感時”句是一篇前後脈絡章法也,卻入於出題中藏之。“金粟堆”又從先帝意中起稜,柯覺身世之戚,興亡之感,交赴腕下。此詩亦“豪宕感激,瀏亮頓挫,獨出冠時”。自大曆至今,先生一人而已。

    《峴傭說詩》: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詩,敘天寶事只數語而無限淒涼,可悟《長恨歌》之繁冗。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

    且脫佩劍休裴回,

    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珠履?

    仲宣樓頭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古人評註

    《唐詩品彙》:劉雲:“西行諸侯”以下,謂王司直知我,我復舍此何向?劉雲:豪氣激人,堂堂復堂堂(末句下)。

    《唐詩廣選》:通篇飛舞豪爽,末收住有力。範德機曰:結句七字而含無限之意,勢力如截奔馬。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葵曰:起棹弄有筆意,通篇飛舞豪爽,末收住有力。顧璘曰:尾語深而勁。陸時雍曰:短掉處,人所難能。“豫章”二語,謂時方多難,所以下有“且脫佩劍休徘徊”之句。周珽曰:前述司直告己之詞,玩“莫哀”、“我能拔爾”、“且脫佩劍”、“欲問何門”俱王酣歌內意。故後答言:承君青眼相盼,然眼中之人;惟我最老,恐不能副“翻風”“跋浪”之望也。“仲宣樓”借粲依劉以自況,蓋致望於王者深也。結大悲壯,真有截珊瑚手段。

    《杜臆》:“諸侯”即謂王郎,而下文數語,詞短而情長,不容再著一語。此篇乃老杜歌行之奇絕者。

    《唐詩快》:起句如太華五千仞,劈地插天,安得不驚其奇崛。

    《而庵說唐詩》:子美歌行,此首為短,其層折最多,有萬字收不盡之勢,一芥子內藏一須彌山,奇絕之作。

    《唐宋詩醇》:盧世㴶曰:突兀橫絕,跌宕悲涼。

    《峴傭說詩》:前半是王郎語杜,後半是杜答王郎,一問一答,截然兩段章法,大奇。

    古柏行

    題注:此夔州諸葛廟柏,即夔州十絕句所云,“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也。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城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曾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古人評註

    《潛溪詩眼》:餘遊武侯廟,然後知《古柏詩》所謂“柯如青銅根如石”,信然,決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語。“霜皮溜雨四十圍……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語,不如此,則不見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警策往往在此兩體耳。

    《唐詩鏡》:稍帶俚趣,力大可觀。

    《杜臆》:成都、夔府各有孔明祠,祠前各有古柏……公平生極贊孔明,蓋有竊比之思。孔明材大而不盡其用,公嘗自比稷、契,材似孔明而人莫用之;故篇終而結以“材大難為用”,此作詩本意,而發興於柏耳。……雪山在成都,因“寒通雪山”遂想到錦城,其落脈如此。而“先主”、“武侯”又根“君臣際會”來……成都之柏在郊原,故云“盤踞得地”;然以“孤高”而多“烈風”,則與夔同也。故“扶持”二句,合言兩處之柏,而實藉以贊孔明之材與“神明通”、與“造化合”也。

    《詩辯坻》:《古柏行》,起六句莽莽疏直,故以“雲來氣接巫峽長”二語承之。

    《唐宋詩醇》:情深文明,眼空筆老,千載而下,如聞太息之聲。

    《讀杜心解》:首段用直起法,是夔柏正文。四實拈,四詠歎……中段,追昔憶今,以彼形此,文勢搖擺……末段,因詠古柏,顯出自負氣概,暗與“君臣際會”反對。“不露文章”,寫得身分高;“未辭剪伐”寫得意思曲……“容螻蟻”,媒孽何傷;“宿鸞鳳”,德輝交映:俱為“志士幽人”寫照。結語一吐本旨,而“材大”兩字,仍與“古柏”雙關。

    《昭昧詹言》:起四句以敘為寫……“君臣”四句,夾議夾寫,他人必將“雲來”二句接在“二千尺”下;看他一倒,便令人迷,與《驄馬》“卿家”二句同。……“憶昨”句是宕筆,一開拓勢,禮己之所見。“扶持”二句頓挫住。“大廈”句換氣,突峰起稜,忽借入雙寫。“志士”二句另一意,推開作收,淒涼沈痛,此似左氏、公羊、太史公文法。

    《十八家詩鈔》:張雲:淋漓變動,開闔排奡,而其氣尤為雄勁。

  • 14 # 文友如林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由於生長在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急遽轉變時代,又經歷了安史之亂,他本人也遭遇坎坷。他從自己也曾顛沛流離、飢寒交迫的生活中,深刻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苦難 ,所以他的許多詩篇的詩句都體現了悲嘆時世、憐憫人民的感人情懷。

    他感情真摯地描寫人民的疾苦:“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含淚帶血地揭露了嚴重的階級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熱切 期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15 # 草雨生

    看一看杜甫老先生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杜甫的感時撫事詩,作者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感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感到朝廷就像北極星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自有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倘徉時間己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杜甫悲天憫人的詩詞很多,象:石壕吏和詠懷古蹟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解讀了,望朋友們諒解。

  • 16 # 道易之道

    杜甫的詩是“良心與文學齊備”。作為親歷“安史之亂”,目睹大唐帝國盛衰轉變的歷史見證者,杜甫情繫家國,當獲悉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若狂”,放歌言歡,把酒相慶;後又得知戰局逆轉,西北蠻夷趁火打劫,大兵壓境,直逼長安。戰事延宕,杜甫憂心忡忡地寫下了組詩《復愁十二首》,抒發自己鬱結愁悶的心情。“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眼見得國破家亡,花且濺淚,鳥亦驚心,人何以堪,一夜白頭。常年戰亂,徭役重賦,民不聊生。杜甫運用客觀寫實的手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長篇敘事詩:“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真實的記錄和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血腥和悲慘,使得生民塗炭,生活在恐怖之中。本已“縣小更無丁”,可“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仍要守王城。僅一家就“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戰爭的前沿更是腥風血雨,“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天地終無情,青山猶哭聲”,到處殺氣沖天,血肉橫飛,哀鴻遍野。潼關吏有說辭:“修關還備胡”,“萬古用一夫”。眼見得鄉村中已是十戶九空,石壕吏仍夜捕兵丁,新安吏實在抓不到壯丁,就抓童男充數。可憐燕爾新婚,“暮婚晨告別”,告別擬或是訣別,令人“沉痛迫中腸”。更有不堪的是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鰥寡老人,“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子孫陣亡盡”,“垂老不得安”,生離是死別,作別淚滂沱。最苦無家別,“四鄰何所有?一老二寡妻”,眼枯無力哭,血淚相和流。詩人感同身受,想必是帶淚寫下了這悲憫蒼生的史詩。

    家國危難是杜甫的思想的清醒濟。隨著經世閱歷的豐富,杜甫對封建統治者及上流社會的醜惡本質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他自省道:“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以此悟生理,獨恥事幹謁!”為自己急於入世事功,奔走於王侯將相之家而深感恥辱。然而,更令他悲憤的是,待他漂泊回家時,“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已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竟夭折”。杜甫仰天長嘯,悲不自勝。但難能可貴的是自家生活拮据狼狽如此,杜甫並沒有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卻還推己及人,“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這樣的思想境界、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讓人肅然起敬!

  • 17 # 諾坎普通球迷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18 # 出山虎282

    杜甫一位偉大的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詩人,他憂民為多。最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最能體現。杜甫偉大!

  • 19 # Sunny0221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詩人,他憂民為多。最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最能體現。

  • 20 # 點線面體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

    筆者憂心天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道是頭頂難有三片瓦腳底難有立錐地。綿綿陰雨飄落下,幾捆茅草漫天飛。有心拾得重續上,孩童不懂人間疾。舞刀缺那三分力,弄搶少了馬上功。眼見大廈將傾斜,高聲急呼萬不得!

    人世間最悲情的莫過於身處疾苦卻心繫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刷出太極天帝劍卻怎麼也無法刻印,無奈求助網友卻被嘲諷“天帝”玩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