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邇冬TL
-
2 # Microphone吳
還不知道:為什麼慈禧一死清朝就滅亡了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當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終結時,清朝也敲響了喪鐘,彷彿清朝因慈禧而在風雨中飄搖了47年,而屹立不倒,這到底是因為慈禧手段高明,憑她一已之力,維繫著最後的封建王朝,還是恰好只是一個巧合呢?對於慈禧,歷史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她是近代社會的罪人,頂級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後的守舊者。而有人認為她是保守的開放派,她支援洋務運動,支援立憲法,支援變法強國,是近代社會走向光明的護衛者。▲慈禧用膳(劇照)但是清朝實實在在的在她死後3年,就走向了滅亡。慈禧上位時,清朝還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同治時期,慈禧當政是非常勤奮的,在她的統治下實現了同治中興,她破格重用漢臣,誕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權臣。慈禧雖然是守舊派,但是她卻並不是頑固派,洋務運動、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援下推動的,當時還組織了亞洲第一水軍北洋水師。▲晚清名臣張之洞說起慈禧的威懾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權力來自何處?慈禧透過辛酉政變除去八大輔政大臣,同時得到滿清貴族的支援,籠絡西藏,蒙古的貴族,支援喇嘛教,透過聯親,提拔軍功卓著的將領等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見慈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雖然她重用漢臣,但是並不沒有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而是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軍的勢力,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讓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員受牽連。這2個案件牽扯的官員幾乎清一色全是漢臣,慈禧也是透過這種手段,讓漢臣不得不依附於清朝,依附於慈禧。▲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慈禧的威懾力真的能讓所有官員都聽她的話嗎?10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種反清的心態,對於清朝的勢力也開始反抗,在朝中光緒帝搞起了圍園殺後行動,事情敗露後,光緒被囚禁。▲光緒皇帝(劇照)1900年,慈禧預備更換新皇帝廢除光緒,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為新君,然而此行動卻招致朝中重臣的強烈反對。也正是溥儁父子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時,受慈禧重用的李鴻章、張之洞卻並不受慈禧調遣,而是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相對於漢人集體來講,洋人更願意扶持清廷,畢竟每年上億的賠償金,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收入,列強集團也願意加強清朝內部統治,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願意支援慈禧,承認她的合法地位。▲垂簾聽政中的慈禧(劇照)但是後期的慈禧權勢並不是人人都畏懼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就死於小皇帝和丁寶楨的手裡。所以慈禧到了後期,威懾力已經明顯減弱了,但還有洋人集團願意維持她的地位,使得漢人集團不敢正面與她進行衝突。慈禧死後,掌權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勁清朝的滅亡和慈禧選擇的後續接班人有著很大聯絡,此時的清朝需要的是一個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個3歲的孩子,當然,慈禧選擇溥儀的私心非常明顯,不過是為自己的第三次垂簾聽政做準備。▲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劇照)攝政王載灃也不過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影響力實在有限,畢竟他進入官場的時間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沒有參與軍國大事,擔任的都是一些武職,1907年,載灃開始進入軍機處,進入權力的中心。一年以後,他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負責人,僅僅1年的練習時間,載灃又如何能在這個艱難的漩渦中生存。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無法與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發時,隆裕便輕易在袁世凱的哄騙下籤下了退位詔書。清朝的滅亡,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和慈禧是否在世關係並不大,畢竟清朝亡於革命而非亡於洋人。若說洋人支援慈禧有著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卻是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同胞。
-
3 # 記錄歷史人生
3點理由告訴你,慈禧真正的民族英雄,沒有慈禧,大清早亡了!她是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曾以一人之力延續國祚,卻遭後世罵!沒有慈禧太后,八大臣就可以控制朝綱,奕昕將被殺頭。中國少了兩個賣國賊,肅順會賣國嗎,這個難說。要麼多出八個賣國賊,要麼多出八個英雄,多出八個賣國賊,清朝恐怕滅得更快,多出八個英雄,清朝現在還是君主立憲。
第一:沒有慈禧太后,戊戌變法會成功,清朝現在還是君主立憲。沒有慈禧太后,八國聯軍可能不會侵華,清朝可以延續壽命。沒有慈禧太后,袁世凱將被處死,清朝不會那麼快亡。孫中山必須要一城一池的爭奪,但中華民國會更穩固,不會有張勳復辟和袁世凱稱帝。
但也有可能,辛亥革命會失敗,孫中山能不能革命成功就很難說,沒有慈禧太后,袁世凱將被處死,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會不會造反,不知道。北洋軍閥不造反,清朝不那麼快滅亡。北洋軍閥造反或割據。清朝更快滅亡。
第二:我們來刨除掉自己心中的偏見,全面的人士一下歷史上的慈禧。慈禧在發動政變後雖然在“實事求是”的口號聲中仍然准許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批准把部分書院改為新式學堂,在經濟領域繼續支援發展資本主義,甚至主動開放一些口岸。
但是仍禁止言論自由,查封報紙,不準集會結社,不準一般官員和老百姓上書,不準改革科舉考試辦法,在思想文化領域大發專制主義淫威。而且居然還支援用最愚昧的神術“扶清滅洋”,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圍攻使館,主動向列強宣戰。
其實是的慈禧有錯,但是沒有錯的那麼多。最錯的是當時的傳統文化已形成僵硬的體系和制度,知識內容固定化、信條化,自我更新機制非常薄弱,且缺乏與異文化平等交流的傳統,而它又是士階層榮辱沉浮的基本憑藉,於是,整個國家必然出現制度性的群體愚昧。
所以說清朝的覆滅根本原因其實根本就不在慈禧的身上,而且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如果沒有慈禧的話清朝可能會比之後滅亡的時間更加的提前。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慈禧已經呢個把她能做的事情全部都給做了。
第三:就比如說慈禧垂簾聽政的幾十年可以說的上是鎮壓了各個派系的人,維持了大清五十年的不動亂,可以說要是沒有慈禧,大清早就在幾十年前就亂了套了,各個勢力早就把當時的大清朝給瓜分乾淨了。
而且清朝的滅亡是清朝之前的幾位帝王積累下來的結果,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當時清朝的那個環境的,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中的人物,不要夾雜太多的私人感情,關於慈禧這個人,是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如果沒有她,可能清朝早就亡了,她以一人之力延續國祚,卻遭後世謾罵!她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
4 # 劉文廣
慈禧,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杏貞),通稱慈禧太后,出生於北京,滿族,滿洲正藍旗人,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緒帝養母,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
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後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1861年12月2日,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並改年號為“同治”。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援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1872年,慈禧為17歲的載淳選後,次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同治帝親政後因修繕圓明園耗資甚巨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透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亡,年僅45歲,從此慈禧實現一宮獨裁。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
1894年-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滿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主內容為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等等無理要求)。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書》宣佈維新開始。但隨後被慈禧囚禁光緒帝於瀛臺。9月21日,宣佈停止戊戌變法,變法103日,史稱“百日維新”。羿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立愛新覺羅·載漪之子愛新覺羅·溥俊為“大阿哥”,預定1900年正月初一光緒禪位大典兼愛新覺羅·溥俊登極大典,年號寶慶,愛新覺羅·溥俊之父愛新覺羅·載漪支援義和團,導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知道後廢愛新覺羅·溥俊為“大阿哥”。
1901年,與8國戰爭失敗被迫簽定《辛丑條約》(主內容為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等。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佈中立,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佈預備立憲,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908年,慈禧透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於支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法、比利時、義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大力發展了中國的教育事業。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經她命立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歲,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綜上所述,清朝的滅亡和慈禧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清朝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國內看,清朝的滅亡是皇朝的封建統治與生產力發展、民主主義思想發展及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矛盾所決定的。在先進的思想和生產關係衝擊下,落後的封建皇權制度必然會滅亡。
從國際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發達,經濟發展,必然走對外擴張的路子,在對封建主義的戰爭中,封建國家肯定不堪一擊。至於在什麼時候、因什麼事件而造成清朝滅亡,這只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滿清在咸豐年代已經日漸衰落至搖搖欲墜了。慈禧憑藉自己的政治才華與努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歷史功績,但是螳臂當車,只能延緩清的滅亡,改變不了歷史前進的腳步。
-
5 # 魏若厲
經過慈禧重用剛毅、徐桐釀成了“庚子之亂”的回鸞訓政,以及康有為、梁啟超在海外的鼓吹宣傳這兩件事,1900年以後,光緒的政治影響力遠遠大於慈禧,即便光緒此時正被軟禁。
當時的政治局勢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而是各方政治勢力博弈的產物,慈禧會玩弄權術,但是沒卵用,丫拉的仇恨值太大,幾乎所有政治勢力都反對她,而是光緒呢,即便百無一用,但是沒關係,他已經被諸多政治勢力打造成了“明君聖主”,是中國進步的象徵,清廷最後一面招牌。
1900年,慈禧與八國聯軍打得正酣,與此同時,文官清流領袖文廷式、洋務派領袖容閎、維新派領袖嚴復、革命派領袖章炳麟齊聚上海,建立“中國國會”,而組織者唐才常他的背後是“康梁亂黨”和“孫文亂黨”。“中國國會”的宗旨:
1。保全中國自主之權,創造新自立國
2。不承認清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
3。請光緒帝復辟
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政治勢力,無論你是文官清流還是洋務派,無論你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都佔了一個立場:反對慈禧,擁護光緒。甚至於,他們主張廢掉大清,擁立光緒帝為新的君主帝國,這就比較恐怖了,光緒帝的個人權威凌駕於整個大清王朝。
而這個國會的成員除了舉兵造反的唐才常等人是被張之洞私自滅口的,在慈禧“西狩回京”後竟無一人被處罰,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國會建立的同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組織了“東南互保”,壓根沒顧忌北京戰亂中的慈禧死活,要知道八國聯軍入侵時是把慈禧當禍首而同情被軟禁的光緒的,劉坤一、張之洞怎麼就那麼肯定慈禧光緒不會被俘?要是被俘,光緒能活,慈禧夠嗆。事後慈禧依舊沒敢處罰東南互保的各個大臣。巧合的是,“中國國會”以及由之衍生的“自立軍”主要活動範圍恰恰在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的轄區,即“東南互保”的範圍內。
戊戌政變後,慈禧不是不想廢掉光緒,另立溥儁,而自從中國國會、自立軍、東南互保後,慈禧放棄了,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敢!光緒是清廷最後一面招牌,只要慈禧握在手裡,各方勢力都會投鼠忌器,對光緒“復位”心存希冀,與其說光緒靠著慈禧活命,不如說是慈禧仰仗著光緒權威才苟延殘喘、實行“清末新政”。後來載灃“預備立憲”搞拖延戰術,若非他是光緒親弟弟,就他那騷操作立憲派改良派早TM造反了!武昌起義之前因保路運動時立憲派面對載灃的無理取鬧,竟然焚香設案、禱告先帝爺光緒!載灃還給臉不要臉,於是立憲派改良派跟著革命派造反了,大清瞬間土崩瓦解。
作為當時中國最大政治勢力的立憲派(大地主、大買辦、大資本家),對光緒有著迷之執念,如果後來當政的是光緒,哪怕同載灃一樣蠢笨如豬,看著光緒個人的面子,大清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奈何天不佑大清,慈禧終究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政客,對危機缺乏遠見,對私怨過於執著,對形勢判斷過於樂觀,死前還把大批金銀財寶隨著自己下葬,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也正因如此,她死前也帶走了光緒,帶走了大清最後的門面、招牌與希望,“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
6 # 磐龍觀史
慈禧是個什麼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慈禧或許就是一個苟且偷安的人,一個窮奢極侈的人,一個用國家命運討好侵略者的人,慈禧,就是一個徹頭徹尾賣國賊。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她就沒有想過讓國家富強,讓華人不再受外華人欺凌,就沒有想過報仇雪恨嗎?她想過,她何嘗不想,要是有一天,大清毀在了自己手上,她又有何臉面去見死去的丈夫,兒子,祖宗啊。慈禧的功
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她不惜打破大清自立國以來兩百多年從不重用漢臣的潛規則,因為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實在是挑不出能夠肩負國家重任的能臣了,正因為慈禧的這個決定,才湧現出了一大批晚清能臣,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
也正因為慈禧的這個決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才能在後來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回民起義,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在大清最有可能滅亡的時候把大清從鬼門關給救了回來。於大清王朝來說,慈禧的這一系列抉擇,這一系列的勝利,慈禧功不可沒。 再後來由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領導了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向國外派遣大量留學生,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購置先進的軍事武器裝備,增強陸軍戰鬥能力,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大清國彷彿越走越好,甚至還出現了同光中興。在後來的中法戰爭中,大清還取得了鎮南關大捷。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痛定思痛,廣泛採納各級官員意見,廢除女子纏足,廢除科舉制度,新建女子學校,建立新式陸軍,甚至不惜放下手中的權利,讓大清向君主立憲制過渡,只是,人民積怨已久,不想再等了。
-
7 # 碼字的蝸牛
說沒有慈禧大清早亡了,是指慈禧執政早期,與恭親王奕訢、漢臣曾國藩等人聯合,剿滅了太平天國
嘉慶皇帝雖然幹到了帝國的大蛀蟲和珅,但他並沒有進行對清帝國的進行改革,反而是運用帝王之術,扶持新的、更多的貪官來維持帝國的統治。
根據《中華帝國晉升的階梯》一書的講述,從乾隆皇帝開始,清帝國雖然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度),可腐敗已經侵襲到了這一塊,導致了官位的實缺是明碼標價。
這種狀況,哪怕是和珅倒臺了,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貪腐的狀況已經延伸到了科舉場。科舉舞弊、人口劇增、土地紛爭、貨幣引起的通貨膨脹,已經讓大量計程車子對帝國出現了失望。
而清帝國糟糕的財政,是壓在帝國身上最明顯的重錘。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雖然清帝國有所謂的祖訓——“永不加賦”,文臣們卻很快想出瞭解決的方法,“不加賦”、但“加捐”,各種釐捐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辛。
到了咸豐皇帝時期,這種局面更加惡劣,地方鄉紳勾結地方官員,甚至出臺了完全限制佃農的人身、財產的律法,讓之前封建社會中的佃農體系,逐漸演變成為農奴體系。
安徽有塊石碑,上面刻著當佃農拖欠佃租時,地主可以將佃農的家產充當欠款、甚至可以將佃農的妻兒列為奴僕,而官府出動時的所有費用都要佃農支付。
另外最為嚴重的是南方。
乾隆時代,是中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劇增的人口,向原始森林、沼澤、草原、北寒、瘴疫之地不斷拓展,可問題是這種人口遷徙,並非是清帝國或地方政府所主導的,而是人民為了生存自發的。這也就意味著:一種無政府主義已經在南方各地蔓延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地方多以宗族關係來維持地方秩序)。
所以,當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廣西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但再次之前的道光一代裡,北方山東的白蓮教起義;兩湖、福建的天地會組織的各種起義;西北區域的回亂;鄂豫皖川一帶的苗亂及白蓮教起義;以及各地的抗捐、抗稅的農民、城市起義,層出不窮。
因此網路上就有一種說法——清朝,在太平軍走出廣西的那一刻,就已經是癌症晚期了……而慈禧、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只是強行為它灌入蛋白,使它扛過了這段化療期而已。
慈禧是維護其帝王統治地位的,她即是守舊派,表面又是改良派!舊制度的守護者——儒學經世派!
嘉慶弄死和珅之後,提拔了大量儒學子弟,來彌補因牽涉到和珅案而下臺的官位。也是這個時期,在京城由魏源、徐榮等人牽頭的一個非官方的詩社出現了,裡面有滿人、漢八旗、漢人。
能讓這些人聚攏一塊的,就是儒學的經世致用。(世致用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
而曾國藩、左宗棠、江忠源等人就是後來圍剿太平天國起義,最為典型的儒學經世派弟子。
但很是奇怪的是,慈禧執政時期,也極為像是在運用這套理論來維持清帝國的運轉。就比如:
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對清帝國的官場進行整治。還重用漢臣(清朝時代,一把手多為旗人,漢臣是千年老二),聯合西洋諸國,開放民間商業等等措施。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苗亂、捻亂、回亂。
甚至重用洋務派,開啟了清帝國的迴光返照——“同治中興”二十年,甚至在這二十年裡,清帝國被西方世界列為列強之一,亞洲最強的稱號。
1872年,這個表面的改良派,華麗轉身成為了清帝國的最強守舊派
1872年是一個模糊的界限,但1872年,發生了幾件大事,一、奕訢17歲了,該找媳婦了。二、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死了。
在此之前,慈禧透過權術,分解了湘軍,扶持了淮軍,來維持滿清在南方的統治地位。可當曾國藩死後,“兵為將用”的湘軍體系,再也無人能彈壓了。
李鴻章的北洋軍已形成自我體系,南方諸省的總督軍政在手,旗人新軍還未成軍,滿人宗室又對慈禧心懷不滿。
所以同治親政,就是慈禧成為守舊派之時,當同治在1875死後,慈安也在1881年暴斃。我們的祖輩們就在這段時間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
先是中法戰爭,慈禧的“乘勝即收”。讓法國獲取了大量的利益,也讓列強看出了清帝國的外強中乾,更讓儒學子弟們憤恨不已。
再到甲午戰爭、山東教民案、扶持義和團、八國聯軍……
尤其是甲午戰爭,雖然慈禧早期主戰,可當聽說打仗要停了她頤和園工程後,那句經典的“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成為了她與光緒等激進主戰派的衝突點。
因此可以說沒有慈禧,清帝國估計早換主了,但可能、依舊是帝制!(有可能是漢人政權,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國,更有可能是無法維持現今的國土,而陷入分裂)
可正因為有慈禧,近代中國史才是一部反帝制、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血腥血淚史!
-
8 # 乞求自己81504817
為何說沒慈禧清早亡了這是讀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在此和各位讀者瞭解僅供參考。
慈禧在大多數人的瞭解裡也許是一個苟且偷安之人,一個奢侈之人,用清命運討好列強之人,她就是一個實足之賣國賊。可事實真如此嗎?她就是沒有想過讓國家強大,讓華人不再受外族欺,就沒想過報仇雪恨?她想過,她何嘗不想,要有一天,大清滅在自己手上,她有何臉去見死去的丈夫,兒子祖宗。
為保大清,不惜打破從不重用漢臣之規則,因在當時貴族中實在挑不出肩負重任的能臣了,因她這決定才湧現出大批晚清能臣,如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張之洞等。
也因她這決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後來才平定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回民起義沙俄侵疆,在清將滅時將其從鬼門關拉回。於清來說,她這一系列決定功不可沒。
其後由李鴻章張之洞等領導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向外派大量留學生引進先進技術,建立近代第一支海軍購先進武器增強陸軍戰力,在眾人努力下清彷彿越來越好,中法戰爭大清還在鎮南關得勝。
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廣範採納各級官員意見,廢除女纏足、科舉制新建女子學校,建新陸軍,不惜放權,讓清向君主立憲過渡,但民怨已久不能等之。
慈禧為大清穩定做這麼多為何?為四萬萬同胞?不是,是為維繫清統治罷了,至於當時之人民她可能沒為其想太多,否則,清末不會有這麼多起義。她不知是被外族打怕還是咋的,鎮南關得勝及臺未丟失時主動向洋人議和,失去越宗主權。其在中日海戰還扣海軍費,可能是想清水軍強日不敢戰吧?她錯了,戰後北洋水師幾乎覆沒。八國聯軍侵華前她信義和團向世界宣戰可她又錯了一步。
-
9 # 廾三戈
沒有慈禧大清確實很可能早就亡了,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亡的是“大清”而不是“中國”。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們很清楚當初慈禧對變法維新的打壓。如果說變法維新運動在起初得以支援,大清的專制統治也許會更早被顛覆。對於慈禧這個人來說,作為統治階級,思想還十分保守,儘可能的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情理之中。回到當時的社會之中,百姓對“天子”根深蒂固得誠惶誠恐,也許並不會認為慈禧這一統治階級的做法有什麼錯誤,甚至予以支援。這就使得“維新派”的仁人志士缺乏民眾基礎。當然以現代的思維和眼光去看,慈禧的行為確實體現了相當大的階級和制度侷限性。
-
10 # 史爭朝夕
慈禧重用曾國藩滅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重用李鴻章滅了捻軍。慈禧還重用左宗棠,從英俄手上,搶回了新疆。慈禧不顧反對,堅決提拔老將馮子材,在陸地上打敗了法國陸軍,成功阻擋法軍進入中國西南門戶,透過《中法和約》,清朝還搶回了臺灣。洋務運動,也初見成效,外國列強也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瘋狂侵略。
慈禧做的最對的事,就是重用漢人。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八旗綠營節節敗退,而曾國藩的湘軍卻一枝獨秀,但咸豐考慮曾國藩不過一介書生,卻能一呼百應,對滿清政權的統治不利,不敢重用曾國藩,導致太平天國逐漸坐大,最後南方的朝廷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之下,才提拔曾國藩,如果咸豐早日提拔曾國藩,太平天國有希望早日平定。
慈禧死後,繼曾國藩繼李鴻章的第三代軍閥袁世凱沒人能鎮壓的住,最終,袁世凱逼清廷遜位。慈禧慈禧是一個極有手段的人,但同時她也是最自私的人。她認為清朝就是為她一個人服務的。
《明朝那些事》評價慈禧和武則天區別:慈禧在看戲的時候武則天人家在看公文, 慈禧在吃幾百道菜的時候武則天忙的連晚飯都顧不上吃。
-
11 # 樹新古
這個問題,顯然不是非此即彼的結論。對清王朝而言,慈禧在延續並穩定統治方面,的確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對國家和民族而言,慈禧種種出賣國家利益,喪權辱國的行為,說一句不堪,已經算是寬容了。
總而言之,慈禧作為一個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封建統治者,(注:慈禧垂簾聽政以後,曾讓大臣編纂教材,講解歷代君王治國得失,可以說在此之前,她的許多政治行動,多數都是靠個人的才智乃至天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應苛求她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潮流時,能夠有超出自身階級屬性的判斷和作為。
慈禧是清朝最後半個多世紀的實際掌權者,在她死後,作為蓋棺定論的諡號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字眼:欽。
古代帝王,死後的諡號,代表著對他一生事業功績的定評,儘管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帝王諡號的字數不斷累加,力求盡善盡美。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熟悉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兩個字。例如漢武帝之“武”,隋煬帝之“煬”等等。這諡號,大有一字之褒貶,嚴於斧鉞的意味。昏君還是明君,很大程度上,都與諡號有關。歷代皇后亦有諡號,只不過因為大都寂寂無聞,所以常常只能留存於史料之中而已。
慈禧的這個“欽”字,有些特殊,一是因為這個字,在《逸周書·諡法解》中,是一個既可以用於帝王,又可以用於皇后的諡號,二是因為這個字的釋義,叫做威儀悉備。簡而言之,用以形容的就是在生前,馭下嚴整,頗有威嚴的帝王。(原諒筆者素養有限,解釋未必到位)。
由此諡號,其實就不難看出,清廷君臣對慈禧的看法,她是一個以太后身份行使了帝王權力的,且頗具威望的事實上的“皇帝”。
(史載慈禧的諡號 出於張之洞的建議)
中國的帝王權力盡管令人嚮往,但想要真的實現自身意志的暢通無阻,實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歷史上不乏被被架空的傀儡皇帝,下場淒涼。想要真正貫徹威權,除了帝王的際遇以外,還離不開兩個基本的要素:能力和威望。
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和辦事,擴充套件而言,就是用什麼人,辦什麼事。用人的眼光和辦事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帝王命令貫徹的有效性。
慈禧在成為清朝事實上的統治者的時候,整個國家所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瀕臨瓦解。太平天國席捲了半壁江山,所到之處無不陷於戰火。面對嚴重的經濟、軍事危機,慈禧正是透過用人和辦事,有效穩固了統治。
用人方面,儘管未必出於本意,但她能夠放下成見,重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官僚集團,辦事方面,授予前線將領臨機專斷之權,而不是事事請示彙報,最終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化解了這次幾乎滅亡清朝的軍事危機。從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這時的慈禧在用人、辦事兩方面,做得可以說是出色。
(曾國藩得到了極大的授權 是清朝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
當然,這絕不代表,這件事只有她能夠完成。應當說,在此期間,慈禧只是延續了自咸豐時期就已經確定的方針,即便沒有她,無論在咸豐生前還是死後,肅順等人也會大力支援曾國藩。所以並不能簡單地說,沒有慈禧,清朝就會很快的滅亡。太平天國受其自身侷限,恐怕很難完成滅亡清朝的任務。
在筆者看來,咸豐死後,留下最大的隱患,其實不是尚未平定的太平天國。而是用於輔佐同治帝的所謂顧命大臣中,沒有自己的兄弟,即歷史上頗為有名的恭親王奕訢。
咸豐與奕訢之間的恩怨,是另外一個問題,本文在此就不贅述了。清朝的制度,顧命大臣擁有極大的政治權利。例如康熙時的四大臣,幾乎就是在代替皇帝執政。
奕訢在咸豐死後,可以說是滿洲貴族中身份最高的一個,他的爵位是道光帝在傳位詔書中所封,與眾不同。(見清道光帝傳位詔書),其個人能力也很突出,這樣一個出身尊貴的親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政治權利,直接後果,就是他選擇了同慈禧合作,發動政變,以違反祖制的“垂簾聽政”為交換條件實現自己執政的目的。
要知道,即便是在康熙朝十分有威望的孝莊太后,也不曾施行垂簾聽政,可見這一舉動,實際上是違背清朝的政治規矩的。正是由於咸豐死前做出的不恰當的政治安排,最終造就了這樣一個畸形的結果。
至於慈禧是否不堪,這其實完全就是一個評價角度的問題。開篇筆者就已說過,慈禧有其階級屬性。對滿清王朝而言,慈禧成功解決了多次政治、軍事、外交危機,確保了統治的延續和基本穩定,儘管手段不無爭議,但喪權辱國也仍舊是一種解決方式,就最終的結果而言,清朝這一姓之天下,也沒有在她治理期間滅亡。從這個角度而言,她應當說是十分成功的。
如果做一個假設,在沒有慈禧的平行時空。筆者傾向於肅順與奕訢之間遲早會爆發激烈的衝突,屆時清朝上層很有可能發生分裂。鑑於同治所表現出的能力遠不如慈禧,想來他也無法解決這一危機,最終清朝的確有可能提前進入被列強瓜分的境地,但危機的嚴重程度以及後續歷史的發展軌跡就更加難以預料了。
-
12 # 地瓜文史
題主的這個問題似乎自相矛盾,前一句是說慈禧的價值和重要性,後一句卻在說她不堪,貶低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您的發問重點在哪個問題上。
那我的那個說一下,慈禧和八大輔命大臣的事,其實就是一場宮廷政變,沒什麼積極價值可言,至於大清與中國,談不上,狗咬狗,一嘴毛,沒有哪個是為國家著想,都是權力的遊戲手。評論慈禧的價值,看她以後對於國家富強是正解。她總是似是而非中偏向固執保守,對於新事物的認知淺嘗輒止,凡事可以做,但必須有利於她的權力,和尊貴的身份。否則免談。能挪用軍費過大壽,說成鄰家老太太都要過壽的話,實在是可笑至極,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控者,不捨小己為大家,而是在講愚忠愚孝,講情懷,實在是亡國之後。可以看我的相關文章。再有慈禧在同治皇帝去世後,找一個幼帝,就能說明她從來不關心國家,只關心自己,權力才是她的核心。大清亡就亡於慈禧。
至於慈禧的正面價值,我感覺似乎不存在。
-
13 # 曹老師xixi
客觀的說確實是這樣的,沒有慈禧進行專權,清朝估計在咸豐死後,亡國都算好的,估計要分裂,新疆、西藏肯定要丟。
咸豐死時,清王朝首都都被佔了,外有英法俄對清朝虎視眈眈,內有太平天國分裂疆土。如果沒有慈禧,靠同治小皇帝,八個只會玩點小心思的顧命八大臣和沒有野心的慈安太后,能有什麼作為?
八大臣上臺之後,首先肯定是把兩宮太后邊緣化,然後打壓以奕訢為首的親王,再排擠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封疆大吏。最後提拔重用自己勢力的官員。同治皇帝年幼,啥都不懂,清王朝有沒有洋務運動都不知道,就更不談選派留歐學生,和發展軍工業了,歐美列強更加瞧不起清王朝,更加肆無忌憚的侵略,新疆被英國扶持的阿古柏分裂出去,伊犁被沙俄佔領要不回來,英國再從印度入侵西藏,法國進攻越南,連不敗而敗都沒有,而是敗了再敗,八國聯軍侵華提前到來,清朝完蛋,列強各自扶持自己的代言人,中國分裂。
-
14 # 跪射俑
慈禧有以下功勞,不能全盤否定她:
一、聯合有才能懂洋務的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重用並互相制衡漢人能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坤一等,保住了內憂外患下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半個世紀的江山;
二、重用漢人能臣,利用他們自籌糧餉組建的團練、鄉勇,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平長毛,剿捻子,避免了中華文明被太平天國毀滅殆盡的局面;
三、支援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在海防與塞防大辯論中,支援左宗棠“海防與塞防並重”“東則海防,西則塞防”的主張,力排眾議令左宗棠率楚軍收復新疆。收復新疆後,同意在新疆建立行省,並實行軍屯。
四、支援洋務運動,對中央的恭親王奕欣,北洋的李鴻章,南洋的沈葆楨、張之洞,湖湘的左宗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持讚許態度,並有意扶持,這才有了後來的“同治中興”和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艦隊;
五、針對百日維新鬧劇,力挽危局,以逾花甲之年慈恩訓政,避免了康梁一黨人禍亂朝廷。
六、態度堅定的拒絕了義大利趁火打劫,要求割讓浙江三門灣的要求,並極力備戰。
七、庚子國變後,深感國事凌夷,決計變法,這才有了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和1908年宣佈的預備立憲。預備立憲和進行10餘年的清末新政對後來大清王朝的遜位,封建勢力的瓦解,對中國各項近現代制度的建立,如現代警察制度、現代郵政制度、現代軍事制度等,對中華民國的順利建成及憲政觀念與民主共和觀念的普及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雖非慈禧太后的本意,但確實是在慈禧太后決定並支援下才有可能進行的;
八、力排眾議,懲治官吏貪汙腐敗。懲治貪腐的兵部侍郎慶英,誅殺翫忽職守的一品大員何桂清,曾在朝野掀起一股狂飆,綱紀為之肅然。
九、嚴格官吏考核,採良納賢。曾破格任用很多人才,如瞿鴻機(由一個學政直接提拔為軍機大臣)等,制定了有效措施嚴格官吏考核。
十、不搞裙帶關係。除承襲“承恩公”一虛爵外,沒有家人干涉朝政。
-
15 # 讀歷史就是讀人心
慈禧非常有政治手腕。
1875 年 1 月初,同治皇帝病死。由於同治帝沒有子嗣,皇位繼承便成了問題。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後無子,應從皇族近支中選出一男性晚輩繼承帝位。
由於慈禧早已大權在握,所以她強立載湉為帝並未引起大臣的公開反對,只有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和御使潘敦儼上奏,非常曲折委婉地表示不滿,但前者被慈禧傳旨申飭,後者受到“奪職”的處分。
沒想到四年之後,即光緒五年三月(1879 年 4 月),吏部主事吳可讀借慈禧給同治帝及其皇后舉行“大葬”之機卻在薊州的一所廢廟中服藥自盡, 以尸諫抗議慈禧的行為。
吳可讀以死犯諫和遺疏的言辭激烈,使朝野震驚。自知理虧的慈禧明白,吳可讀以死相諫,如果像上兩次那樣發一通上諭申斥不僅無用,而且有可能激起眾怒,於是採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令王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等全數“將吳可讀原折妥議具奏”,看看是否有道理。
精通權謀的慈禧為了向世人表示自己的“大度”,假惺惺表示“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決定給吳以五品官例議恤的禮遇,以平息人們的不滿。
皇位承繼程式、制度是任何王朝最重要、最核心的程式和制度,但慈禧連這種事關王朝安危的“祖宗之法”都任意破壞,將其玩弄於股掌之上,足見其心中根本沒有任何“祖宗之法”。
由於惟恐“維新”削弱自己的權力,所以她在 1898 年 9 月末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追殺維新黨人。
政變發生當天,慈禧太后重新訓政,召一些重臣跪於案右,光緒皇帝跪於案左,對光緒疾聲厲色問道:“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諸臣者,皆我多年曆選,留以輔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聽信叛逆蠱惑,變亂典型。何物康有為,能勝於我選用之人?康有為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聵,不肖乃爾!”“變亂祖法,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試問汝祖宗重,康有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聵至此?”
光緒戰戰兢兢地辯解說:“是固自己糊塗,洋人逼迫太急,欲儲存國脈,通融用西法,並不敢聽信康有為之法也。”
而慈禧對待“家法”這兩段截然不同的態度更提醒人們,所謂“祖宗之法”等純粹為她所用,只是她的手中玩物。當“祖宗之法”威脅到她的權力時,她便將其棄如弊屣;而一旦她的權力受到變革的威脅時,她又轉身成為“祖宗之法”的堅決捍衛者。
-
16 # 大秦泰西廷尉府
慈禧的歷史意義由於近代的某些原因一直不被承認。這對於這個歷史人物而言是極其不公平的。沒有慈禧大清亡的更快。有人會認為這豈不是更好。但是我們想一想,在現實的歷史當中,清朝滅亡了中國平靜了嗎?是不是更加動亂了呢?所以正是因為慈禧延續清朝國作51年,西方的一些民主,自由,共和等一系列的思想在中華大地得以廣泛傳播。並在部分地區和部分民眾的心中紮下根,才能在慈禧死後的數10年時間裡爆發革命。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會成為什麼樣子呢?洋務運動根本不可能出現,八大臣是絕對的保守主義。沒有洋務運動,中國一直不會存在民間企業,更不可能打造先進的武器裝備加強國防。有人可能會說,清朝的那些國防實際上也沒什麼用,該打敗仗的還是打敗仗。但我們要反過來想,如果清政府沒有慈禧,沒有洋務運動,連這一點武器裝備都沒有的話。你覺得清朝還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嗎?那個時候將會是徹頭徹尾的列強殖民地。最高領導人就是英國總督。這個後果有人想到嗎?
同時在一個王朝末年的多事之秋,清政府的統治階層一直相對穩定,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出現的。這種相對使得那些民族主義者民主主義者,甚至包括革命者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運作。而如果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斗然間消失。恐怕因為動亂而死的人更多,而後世根本不會知道死了多少人,因為根本沒有人統計,沒有任何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會告訴你動亂究竟會造成什麼。你的祖先的死亡不過就是一個冰冷的數字,甚至都不包含在統計數字當中。
其實我們不用說,慈禧存不存在清政府就能如何如何。不說好也不說壞,我們就看看慈禧死後,整個國家的混亂,軍閥混戰以及革命背後帶給民眾的一種不安全感就知道一個帝國如果要是崩塌。包括革命者在內,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在短期內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即便自己想要的東西,僅僅是平平安安的過日子。所以革命雖好,但只要能透過新政去解決的問題。只要能透過一種和相對和平的方式去解決的社會問題就要去堅持。革命是徹底的,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場革命不具備破壞性。而革命的破壞性的成本是必須要由當時的民眾去負擔的,封建統治者,資產階級革命者是根本不會承擔這一切後果的。只會認為自己達到了這個目的,自己的未來,給這個國家和民族帶來一片光明。
但是他們一定會把革命之後所有的負擔加在民眾的身上,然後把阻礙革命的所有的階級打成反對派。將他們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宣揚自己是正義的化身。但無一例外,革命者一定會是未來的既得利益者。如果到那個時候依然去革命,依然要打到一切,那種社會動亂,財富的巨大損失,人口的巨大損傷。真的是那些廢青放幾句嘴炮就可以忽略的嗎?沒錯,慈禧統治之下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太多不平等的條約。但就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有更好的辦法嗎?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要以今非古,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當時如果這麼這麼做那國家就這麼這麼強。
政治家包括女政治家,包括統治者都不傻。對於他們而言,你的認知就是個幼兒園水平。你可以為了說這一個目的或者是一個題目,什麼東西都不考慮,也不必去考慮。但是作為一個統治者,即便他所謂的再迂腐,再封建,他也知道國家利益以及國家各個階層的代表利益訴求。包括各個利益集團的紛爭。這些東西是廢青們根本不會去考慮的,在他們的眼中一切彷彿好簡單。只要變法了就能成功,只要沒有慈禧,中國就會變得更好,只要沒有清政府,中國就不會簽訂不平等條約。
就像一個學生在學校只需要學習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很簡單。但是步入社會,尤其是進入企業,各種小團體,領導的私心,企業的戰略和社會的競爭環境,包括你個人生活的壓力和同事對於你的戒心。都不是,你在學校當中只通過學習獲得分數就可以有好結果,能夠類比的。
人若無知至此,談何為人?
-
17 # 讀史得間一、辛酉政變上臺,坐鎮中央,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1861年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在政變後開啟垂簾聽政之路。她聯合恭親王戰勝的是咸豐逝世前安排的肅順、端華等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從而使得朝局轉向,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當時的情況下,慈禧當政,清廷戰勝太平天國的機會更大。我說兩點理由:
① 慈禧和奕訢在當時代表了親西方勢力,西方人厭惡排外的肅順等八大臣,更願意和慈禧合作。
肅順等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對外是主張強硬的,在西方人眼中,這就是排外者。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在1860年代,清廷沒有資本與外國硬碰。如果肅順等在中央得勢,洋人大機率會與清朝疏遠,不會與清廷合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反而會基於宗教方面的同情和自身利益倒向太平天國,如果是這樣,清朝未必能鎮壓得了太平天國。
② 在慈禧的支援下,清朝“借師助剿”,洋人幫助清軍抵抗太平軍。
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前,是透過“鬼子六”奕訢,得到了外國“無異議”的保證。“無異議”的意思就是不反對。果然政變發動成功後,清廷當即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走起了親西方路線,與西方國家進一步交好。
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雙方合作聯手鎮壓太平天國。華爾的“常勝軍”,英國軍官銩樂德克的“常安軍”“定勝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顯示了不俗的戰鬥力。李秀成進攻上海,久久不能攻下,皆因洋人在配合清朝淮軍保衛上海。1862年1月,太平軍佔領了上海周圍各縣,2月,被英法及華爾的洋槍隊戰敗於浦東。11月,太平軍再攻上海,又被湘軍、淮軍和常勝軍擊退。可以說,清朝得保上海不失,意義重大,上海不失,清朝就能保住關稅不失,有了關稅,清廷的軍餉也就有了。
慈禧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這些大臣不但出死力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還鎮壓了捻軍起義,少數民族起義。左宗棠還收復了新疆,這個不世之功,就是在慈禧支援下完成的。
小結:慈禧當國,採取親西方路線,重用漢族大臣,凝聚各方力量,快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其他起義,穩住了風雨飄搖的大清江山。
二、武昌起義爆發時,若慈禧未死,或可再撐幾年1908年11月14日下午,光緒皇帝駕崩;11月15日下午,慈禧太后去世,年74歲。當國者為3歲的溥儀及其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帝國已經在風雨飄搖之中,優柔寡斷的載灃控制不了朝局,清廷一班親貴胡作非為,無人能制。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如果慈禧不死,清朝能渡過此關。
① 袁世凱不會被罷官,必定繼續忠於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中旬慈禧去世,兩個多月後的1909年1月2日,軍機大臣袁世凱被載灃以“足疾”為藉口罷官,袁世凱倉皇逃離北京,如果不是張之洞說情,袁世凱的人頭都可能被載灃砍掉。載灃逐黜袁世凱,是為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光緒皇帝報仇,大家知道,正是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
如果慈禧不死,1911年時,袁世凱仍然是軍機大臣,效忠清室的心,或會不變。被載灃逐黜,於袁世凱而言,是一種羞辱,性命雖已保住,心卻已經涼透,對清室也已經有了隔閡。
② 袁世凱鎮壓武昌起義的實力,但不再效忠清朝
武昌起義的槍聲傳來,清廷高層束手無策,被迫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在要到了足夠的條件後出山,迅速帶病趕往武漢三鎮。11月2日,袁世凱的北洋軍擊敗起義的新軍,奪回了漢口;11月27日,馮國璋親率北洋軍與黃興帶領的革命軍交戰6天,收復漢陽。馮國璋打算乘勝收回武昌,結果被袁世凱阻止。在當時的情勢下,北洋軍完全有能力完全拿下武漢三鎮的。但袁世凱有了二心,不再效忠清朝。其他各省也紛紛宣佈獨立,沒有人想向三歲的溥儀效忠。
小結: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不會被逐,即使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也有能力帶病迅速敉平。但此時當權的是曾給他帶來心理創傷的監國攝政王載灃和他並不想效忠的溥儀,這對清朝來說何其不幸!
結論我從正面論證了,如果沒有慈禧主政,清朝極有可能鎮壓不了太平天國運動,反而可能被太平天國所滅;從反面假設了,如果武昌起義時,慈禧還沒去世,那麼肯定是三軍用命,武昌起義就像之前的廣州起義、黃岡起義等一樣,會被鎮壓下去。中華民國會延遲多年才能成立。歷史沒有假設,只能進行合理推測,我的結論是,沒有慈禧的苦苦撐持,清朝或許撐不了這麼久。
-
18 # 靈石蘊
沒有慈禧大清早亡了,這個說法不確切,應該是慈禧不死,大清不滅
慈禧那個年代,清朝有兩次滅亡走向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運動是大清內政轉折點,可以說沒有太平天國戳破八旗腐爛本質,大清還會處於八旗鎮壓所有狀態,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樣朝堂掌權的八旗子弟很難去接受新事物,中西差距會越來越大
如此當年甲午之戰,日本都可能能入主中國,各列強也會從中國攫取更多利益
這裡提太平天國,倒不是說那時沒有慈禧,大清就讓太平天國給滅了,那時候有沒有慈禧,其實無所謂。八旗讓太平軍幹掉,鄉土士紳地主階層代表的團練自然得頂上,太平天國不僅觸犯了八旗權益,也觸犯了鄉土士紳權益。而士紳團練,早在咸豐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定下,比如1852年,咸豐就已經同意曾國藩辦團練了
等到滅掉太平天國之後,漢家地主代表進入朝堂成為舉足輕重勢力,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有沒有慈禧,都一樣的第二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
慈禧在1908年就死了,如何能管得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這裡就涉及到了開篇所說的“慈禧不死,大清不滅”
自從1861年兩宮太后垂簾起,慈禧就在漢、八旗、列強之間找平衡,既給列強棗,也給鄉紳糖,糖是國祚,棗是國土,四十餘年一直相愛相殺
她到是想壯大八旗,奈何八旗爛泥扶不上牆,只能依靠漢家鄉紳去抗衡列強,又用列強去制約漢家發展。比如面對列強入侵時,慈禧能啟用馮子材、左宗棠等去擴軍,又比如中法之戰,法國不勝而勝……
李鴻章說他自己是大清糊裱匠,慈禧呢,就相當於大清漿糊工,慈禧不死,鄉紳地主、諸列強,都會給她幾分面子的,畢竟穩定收益總比不確定的未來更吸引人吧
能執掌大清四十餘年,慈禧的厲害沒多少帝王能比的,至於堪不堪,主要是立場,在她心裡,大清始終是八旗的大清……
回覆列表
先做人物介紹:
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執政初期:
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援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慈禧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決定,阻礙了洋務運動的進行;再有,當改革可能損害她的統治時,她又支援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集權。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執政末期: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間就宣佈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的目的決定了改革不徹底,同時清政府的腐敗使許多改革措施在實施時也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的觀點是:縱觀一人的一生皆有好壞,不與多做評價。都是歷史上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