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戰敗的德國來說,可謂是內外交困。受《凡爾賽和約》限制和鉅額的戰爭賠款,貧窮、憋屈是當時民眾的普遍寫照;而由於戰敗,所有盟友分崩離析,德國在歐洲成了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沒有任何發言權。

    再加上法國的“不依不饒”,德國簡直就是“被掐著脖子過日子”。為了擺脫極為不利的被動局面,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展開外交活動,併成功地在戰敗後僅7年,擺脫戰敗國地位,重新成為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與蘇聯建交,“突破重圍”。

    單從意識形態上講,德國與蘇聯建交純屬無奈之舉。在當時,德國被徹底孤立,蘇聯則被西方國家完全封鎖,儘管雙方在價值觀上有許多不同,甚至是相互仇視,但“同病相憐”的境遇,讓他們自然走到一起,“抱團取暖”的意味更重一些。

    1922年,德國與蘇聯在義大利的拉巴洛簽訂《拉巴洛協定》,正式建交。雙方相互放棄要求戰爭賠償的權利;德國更是放棄了蘇聯國有化造成的財產損失;並達成貿易經濟合作關係。兩國建交,相對於蘇聯來說,好處更多一些。

    一是,外交上的勝利。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西方社會對蘇聯的態度,遠比對德國更嚴厲,無論是政治、外交,還是經濟、軍事,可以說是全面封鎖。與德國建交,無疑是在其內部找到了突破口,東方勢力的影響力就此可以“向西”發展。

    二是,擴大了貿易市場。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德國需要蘇聯的糧食,而蘇聯更需要德國的先進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一場工業革命。再加上,雙方制定的互惠互利的外貿原則,蘇聯對德國的出口增加了13倍,極大地拉動了蘇聯的經濟活力。

    更重要的是,德國放棄了沙俄時期的債務,以及對外資企業國有化造成的損失。這不僅僅是“賴掉”了一大筆錢,而且在與西方國家關於賠償方面,開了一個很好的“先河”,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因為與西方國家交惡,主要還有錢的問題。

    《拉巴洛協定》,是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一個重大外交突破,體現了“兩種所有制的真正平等”。而德國為了打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又與蘇聯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由蘇聯幫忙製造武器,提供試驗場、訓練場,雙方合作的如膠似漆。

    與蘇聯建交,促使德國獲得歐洲大國的平等地位。

    一戰結束後,德國與蘇聯建交,立刻觸動了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對其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做法。一方面,“魯爾危機”讓德國意識到協約國強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實施《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進行拉攏,試圖控制德國不要越走越遠。

    德國儘管在國際貸款的支援下,國力不斷地恢復,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在歐洲恢復大國地位,否則還會有第二個“魯爾危機”。為了達到此目的,德國一再宣稱,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隻好“投到蘇維埃的懷抱裡”。

    這讓在歐洲執行“大陸均衡”政策的英國,感到不小的壓力,他們既不願看到法國一家獨大,更不願看到蘇、德兩國過於親密。而最在乎投資利益的美國,更希望歐洲和平繁榮,也積極努力促使歐洲各方能夠坐下來,達成和平協議。

    1925年,英、法、德等七國在瑞士小城洛迦諾簽訂條約,就邊境問題達成共識,尤其是締約雙方保證發生爭執時,如果不能採取外交或和平方式解決的,交由國際仲裁法庭解決。說白了,就是不能像“魯爾危機”那樣,單方面使用武力干涉。

    這就是《洛迦諾公約》。標誌著法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下降,不能“隨便的”、“主動的”干涉德國事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德國,將《凡爾賽和約》撕得粉碎,而毫無辦法,並將自己的安全寄託在英華人身上,全然沒有了大國的“硬氣”。

    《公約》的達成,讓英國十分滿意。德、英兩國聯手打壓法國,符合英國的“扶德抑法”的“大陸均衡”政策,恢復後的德國一定有能力抗衡法國,而英國還像過去那樣,看著德、法兩國你爭我奪,充當雙方的“仲裁者”,從而主導歐洲。

    但說到底,最大的贏家是德國。不僅剝奪了法國武力干涉德國事務的權力,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魯爾危機”;而且擺脫了戰敗國的屈辱地位,獲得了與法國一樣的大國地位,它標誌著凡爾賽體系的失敗,以及恢復了德國的自由。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Microphone吳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係.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佈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臺.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臺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準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臺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臺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

  • 3 # 歷史李小弟

    一戰後,德國與蘇聯的建交,到底有什麼深度意義麻煩?

    1918年11月11日。隨著一戰結束。獲勝方,以美、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透過“凡爾賽體系”對德國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懲罰,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互動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

    都知道德國與俄國曆史上一直處在劍拔弩張的地步。一雙方誰也不服誰的,長久以來養成了今天你磕我一下,明天我就揍過來的好傳統。一戰後,德華人選擇了希特勒,這個瘋狂的納粹黨為了提高知名度喊出了表示蘇聯人是和猶太人都是一樣的“劣等民族”的口號,為此還特意將其列入了“地球清除計劃”中來!

    可希特勒終究不是神,是人就逃不出地球人的“真香定律”。扭頭就與蘇聯建了外交關係,這是為什麼呢?估計連蘇聯人都是一臉的懵逼!

    首先:在一戰後德國的七分之一的土地都處在被別人“託管”的狀態、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全部海外殖民地也處在“我們是德華人呢還是外華人的尷尬境地”,經濟和軍事也受到重創和極大限制。據說德華人在家門口買日常用品要穿過所謂的2個國家,就可以看出其狀態了。

    德華人不好過的同時,一旁的蘇聯人們也處在水深火熱的地步。作為獲勝國的蘇聯人在獲得了戰爭勝利的優厚果實後,變得更加拉風!俗話說“嫉妒使人醜陋”,在本著“我比你還要拉風”原則,又加上西方一直對“十月革命”就耿耿於懷的情況下,戰勝國決定不帶你蘇聯玩了。於是班長領著迷弟們,把體育委員給踢出了“凡爾賽體系”,並且在外交上全面孤立蘇聯,讓蘇聯迅速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地步!

    德國和蘇聯都是因為“凡爾賽體系”被孤立、壓制、封鎖、陷入死穴!罪魁禍首就是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可蘇聯比德國的情況要好很多,德國更需要一系列的外交措施來擺脫自身的困境!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外交政策,德國能找到的只有蘇聯,在凡爾賽體系中吃了啞巴虧的蘇聯也需要出一口惡氣!就在這種你情我願的狀態下,德國與蘇聯在1922年簽訂了《拉巴洛條約》,該條約打破了反蘇統一戰線,實現了雙贏,共同突破了西方的圍追堵截!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拉巴洛條約》的主要隱藏內容。蘇聯不僅取消了對德國的戰爭債權,還有其隱藏的互利的秘密軍事條款。

    1.由德國提供航空工業的科技情報,蘇聯提供場地,生產飛機和培訓飛行人員。這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空軍人才,也為蘇聯普及了先進的空軍技術。

    2.當時德國由於凡爾賽不平等條約的限制,無法公開在國內試驗有效的裝甲車輛和軍用飛機。這項條約中商定,德國可以在蘇聯境內進行坦克試驗,開設坦克兵學校和飛行訓練學校,作為交換,德國為蘇聯培訓軍官並幫助建設軍用機場,後來還提供Bf-109戰鬥機給蘇聯做技術參考。“卡瑪作戰〔Unternehmen Kama〕”是其中一項機密程式。“卡瑪作戰”是在蘇聯境內卡瑪河沿岸開設坦克學校的機密名稱,在這裡德國陸軍的精英分子可以避開西方監視,接受各種專業訓練,各種德國新式坦克、裝甲車的材料、整車實驗也在這裡進行。個人以及後來的二戰史來感覺蘇聯為這一項決定付出了代價。

    總的來說,在當時那種狀態下,蘇德兩國的建立在外交意義上是巨大的,都實現了當時的目標!

  • 4 # 泡泡魚的愛戀

    道理其實很簡單!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一戰鬥後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國家元氣大傷,環顧四周,幾乎都是對其虎視眈眈!恨不得讓其徹底分裂,亡國滅種!當時恰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剛剛經歷過內戰統一,準備開始實施五年計劃,而且之前雙方對壘的仇恨也已經隨著沙俄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煙消雲散,德國的魏瑪共和國和蘇聯共和國,也是彼此相互需要,德國需要蘇聯的原材料,石油,蘇聯需要德國的技術,和高科技裝置,雙方一拍即合,合作共贏!誠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同民國政府的合作一樣,沒有恩怨,相互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頭攝影師都是怎麼拍人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