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文情感故事
-
2 # 鐵血金戈
朱標,朱元璋的大兒子,也是朱元璋最用心教導過的兒子。朱元璋自封為吳王時,朱標就是世子,等朱元璋建立明朝,就立刻將朱標封為太子,這些行為足以表現出朱元璋對這個大兒子寄予的厚望,也讓後來的兒子都明白,皇位已經定了,他們都沒機會了。
和朱元璋生性多疑不同,朱標更多的繼承了馬皇后的仁慈,他性格寬厚,對弟弟妹妹們也非常疼愛,燕王朱棣犯錯的時候,都是朱標在求情,讓他免受懲罰。正是朱標的這種性格,朝中大臣也好,弟弟妹妹也好,都對這個太子心服口服,在朱元璋的一堆兒子中,朱標的威信是最高的。
朱棣,在靖難之役發生前,他就是個王爺,朱標在世的時候他就是個普通的弟弟。在朱元璋的一堆兒子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比起朱標的仁厚,朱棣更狠辣更多疑,他是個天生活在戰場上的人。但是,此時新朝已經建立,天下已經太平,民間不需要戰爭,而且朱元璋在位期間,已經大開殺戒,血流成河,不能再繼續造殺孽,仁厚的朱標無疑是朱元璋最好的接班人。
如果朱標沒死,真的繼承了皇位,那麼首先在名義上,朱棣已經失去了先機。其次,就要看朱標的在位時的所作所為,以朱標仁厚的性格,登上皇位初期,肯定不會急著削藩。朱標的性格有點老好人的味道,不把他逼急了是不會生氣的,所以削藩朱標肯定會做,但前提是,他覺得藩王的地位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並且自己有能力削藩。
如果朱標削藩,朱棣勢必會妥協,原因有二。其一,朱允炆削藩,朱棣還能打著叔叔教育侄子的旗號,畢竟名義上朱棣就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是朱標削藩,朱棣就不能這麼做,因為朱標是哥哥。其二,就是朱標的威信。前文也說了,朱標的威信是朱元璋一堆兒子中最高的,這是朱標靠著一點點的功績積累下來的,在這一點上朱棣是沒法兒和朱標比的,至於建文帝朱允炆就更沒法兒和他父親比了,所以朱允炆當皇帝,朱棣敢造反,但是朱標當皇帝就不一定了。
所以,如果朱標還在世,這皇位還真的和朱棣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這皇位終究還是落到了朱棣手裡。對此,你們又是怎麼看呢?
-
3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如果朱標沒有死,明朝的命運會發生變化。
首先不會有朱棣的謀反。
朱標從小對這些封王的弟弟們愛護有加,包括朱棣在內,此謂朱棣不想反。
朱標得到了朱元璋的培養,東宮與朝庭共用一套班底,此謂朱棣不敢反。
如果朱棣真反了,也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朱標仁厚慈愛,文官武將都擁護他。並且有開國將領常遇春。
-
4 # 小豚歷史課
太子朱標性格仁慈寬厚,溫文儒雅,和弟弟們關係很好,弟弟們也都很尊敬這個大哥,朱元璋也喜歡朱標的不得了,對他悉心培養,很早就確定朱標為接班人,併為他配備了當時最頂級的團隊為朱標繼承大統而輔佐他。朱標還特別尊師重道,胡惟庸案中朱標的老師宋濂被牽涉其中,這時候誰求情誰的腦袋就有可能落地,但是朱標苦苦求情,最終宋濂免去死罪。朱標死後,朱元璋悲痛欲絕,愛屋及烏,便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允炆畫像
朱標早亡是朱元璋沒有預料到,完全打亂了朱元璋當時的一切政治佈局。朱元璋因為對兒子的喜愛,直接將皇位傳給了孫子,但是朱允炆過於善良仁慈,顯得有些軟弱,朱元璋害怕這個孫子鎮不住朝中這些久站沙場的的將領和分封各地的諸王,所以朱元璋敲山震虎新一輪的誅殺功臣行動開始了。
朱元璋畫像
● 藍玉被誅殺,藍玉做為開國名將,是朱元璋為朱標配備的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標的岳父,所以算是太子朱標的絕對擁護者,如果太子朱標在世,藍玉一定盡心輔佐,可惜朱標早亡,藍玉後來又有些飄,有點不太聽朱元璋的話,朱元璋怕孫子鎮不住藍玉,以謀反之罪處死,並剝皮。
藍玉
● 馮勝被殺,馮勝是開國名將。是吳王朱橚的岳父,朱允炆剛被冊封皇太孫的時候,馮勝被加封太子太師,朱元璋的初心也是為這個軟弱的孫子找一個在朝中舉足輕重又能帶兵打仗的大臣來輔佐他坐穩江山,但是吳王朱橚卻私底下悄悄會見馮勝,讓朱元璋疑心朱橚與馮勝之間存在某種聯盟,朱元璋為了幫孫子肅清潛在的威脅,便賜死了馮勝。
● 傅友德被殺,朱元璋曾稱讚他:“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傅友德和晉王朱棡是親家,又和藍玉關係很好,朱元璋疑心傅友德可能和朱棡結為一黨,為了孫子能平穩的接班政權,便尋了個機會怪罪傅友德兒子,傅友德便提著兩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自刎而死。
所以朱標不死繼承大統,明朝的武將集團也不會遭到猜忌和誅殺,朱棣也不會並且也不敢起兵反對他的老大哥,而朱標仁厚,明朝將會進入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百姓安居樂業。
-
5 # 公子講故事
如果朱標不死,明朝第二任皇帝肯定是朱標的。明朝的命運會不會變化,這個就要靠朱標的能力了。不過我認為朱標應該是一位比較有為的皇帝,也就是說,明朝在朱標手上應該會有些變化。
我們現在都知道,明朝的歷史走向。朱元璋盡心盡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病故,朱元璋孫子建文帝既位。建文帝為削弱地方勢力,在削蕃時觸努了叔叔朱棣,被朱棣逼退皇位,下落不明。但如果朱標不死,明朝會怎樣呢?
朱標,朱元璋的大兒子,是朱元障與馬皇后的滴長子。也是朱元璋最用心教導過的兒子。朱元璋自封為吳王時,朱標就是世子,等朱元璋建立明朝,就立刻將朱標封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的愛達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有句話說:“天下最難做的太子是武帝和康熙的太子,最好做的太子就是朱標”。朱元璋對朱標的愛可見一斑!
朱標受寵是和他的性情有關的,和朱元璋生性多疑不同,朱標更多的繼承了馬皇后的仁慈,他性格寬厚,對弟弟妹妹們也非常疼愛,燕王朱棣犯錯的時候,都是朱標在求情,讓他免受懲罰。正是朱標的這種性格,讓他在弟弟妹妹和滿朝大臣中豎立了很高的威信。
如果能夠平穩過度,朱標的皇位是很穩固的。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雖然血洗準西黨,但依然考慮到了輔佐朱標的遺老,比如開國功勳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這也是為什麼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還要再開殺戒(比如藍玉案)。因為原來的大臣都是以太子朱標為核心的勢力,與朱標相輔相成。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既使有那賊心也沒那賊膽,是萬萬不敢動的。
朱棣,在靖難之役發生前,他就是個王爺,朱標在世的時候他就是個普通的弟弟。在朱元璋的一堆兒子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比起朱標的仁厚,朱棣更狠辣更多疑,他是個天生活在戰場上的人。但如果朱標沒死,真的繼承了皇位,那麼首先在名義上,朱棣已經失去了先機。其次,就要看朱標的在位時的所作所為,以朱標仁厚的性格,登上皇位初期,肯定不會急著削藩。
既使朱標削藩,朱棣勢必會妥協。其一,朱棣沒理由造朱標的反。朱標既位名正言順,而且朱標在弟弟妹妹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其二,前面說了,朱標有一大批的功勳元老輔佐,論打仗朱棣未必能贏;其三,以朱標的性格就算削蕃也未必會那麼激進。如果採用懷柔的政策,比如武帝時的推恩令,朱棣就更沒理由反叛了。
朱標不死,明朝歷史肯定會改變。但怎麼變,就見仁見智了。因為歷史不能預演,也沒有假設!
-
6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歷史是有周期性的,沒人知道幾百年後一個王朝會變成怎樣。
我們假設一下,朱標沒死會出現什麼情況。
朱標如果沒死,朱元璋就不會大批次的誅殺開國老臣。
因為朱標當太子的數十年中,經常會參與國家政事。而且,他參與的國家政事用的是和朱元璋同一套領導班子。也就是說,朱元璋的人,就是朱標的人,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所以,朱標的文臣武將集團肯定會非常強大。
朱標以仁厚著稱,那麼他上臺之後,應該也是施行仁政。
我們發現,在大一統王朝開始後,二代皇帝休養生息的,大部分都能夠讓王朝長久一些;凡是二代皇帝搞事情的,基本上不會蹦躂多久。朱標肯定是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在他的治下,大明王朝應該會繼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保持當時世界的頂尖水準。
朱標在位,應該不會有藩王作亂,就算是真的削藩,也不會這麼激烈,就算是真的激烈,有藍玉在也不會有啥大事兒。
在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全家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朱標帶著的,所以,在明朝藩王的眼中,“長兄如父”是能夠非常真切的感受到的。明朝的初代藩王,基本上沒有不敬重朱標的。所以,朱標想不想削藩,完全看自己心情。
應該說,如果朱標在世,當時的明朝肯定是不會太差的。
但是,問題來了,朱元璋比較喜歡朱允炆,所以朱標很可能也會把位置傳給朱允炆,沒有了齊泰、方孝孺這些人,朱允炆會不會變好?
我們不能肯定。
更何況,朱棣登基後,做得也不差啊,只不過後世總會出現不爭氣的罷了。
所以,說不定朱標的後代更不爭氣,大明王朝百年而亡也說不定呢……
注意:本文僅從皇帝個人角度來談,並未涉及到明朝是否會發生吏治的根本變化。
-
7 # 浮生若淺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性格寬仁,對弟弟們也都是疼愛有加。從小除了熟讀儒家經典外,朱元璋對他的教育也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讓他親身經歷,體察民間疾苦。
可以說,朱標是朱元璋以合格繼承人標準悉心教匯出來的,而他也不負期望,成長為一個虛心仁善、不安於享樂的太子。只可惜,洪武二十四年時,朱標外出巡視歸來後生病,誰知一病不起,洪武二十五年時,正值壯年的朱標薨逝,諡“懿文太子”。
若是朱標沒死順利繼位,很多事或許會有另一個境地。
1、朱棣等人不敢輕舉妄動。朱標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自小與眾位弟弟們一起長大,感情深厚,朱棣等人對這位兄長信服,朱標對弟弟們也仁善友愛。故若是朱標順利繼位,朱棣等人翻不出太大的風浪,就算他們生出野心,也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阻力很大,勝算則很小。
2、手握忠臣良將。在培養朱標的道路上,原本朱元璋是給他留下了一套優良的班底,讓他繼位後可以好好運用的。就算朱標如朱允炆一般,上位後便要削藩,那也有一班人可以給他提供最佳方案;就算朱棣他們起兵,朱標也有一戰之力,不至於手忙家亂,自亂陣腳。
3、朱允炆能得到更好的鍛鍊。朱標死時,朱允炆十五歲,朱元璋死時,朱允炆才二十出頭。沒經歷風雨,是朵溫室裡的花,即便有朱元璋強行五六年填鴨式的教育,比起悉心教導多年的朱標,效果無法相比。若是朱標沒死,那麼朱允炆跟在父親身邊繼續學習和成長,有時間親身去經歷。在這樣教導下成長起來的朱允炆,將來繼位或也能有另一番成就。
若是朱標未死,皇位順利傳承到了朱標、朱允炆手中,這兩位仁善寬厚的君主,必會朝政清明,百姓安居。皇位若在朱標一脈延續,會更好或更糟,誰也說不好,不過明朝歷史必將是另一幅景象。
-
8 # 黑雲卷
如果朱標繼承皇位,朱棣不會造反,朱棣不當皇帝,明朝不會有那麼多禍國殃民的太監,存活時間應該不止276年。
建國之初,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訓,完善一切制度,希望江山永遠屬於朱家人。
朱元璋對近臣說:“……其(宦官)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傳命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雖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寵愛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預政,雖欲為亂,其可得乎?”(《明太祖實錄》)。朱元璋從歷史教訓出發,規定不讓宦官們有機會接觸到政事與兵權,僅僅讓他們做一些打掃衛生與跑腿兒的活,他認為只有這樣,閹人們才沒有機會犯上作亂。
但是,朱棣卻大肆使用宦官,賦予了很多權利,結果給子孫們帶來無盡苦惱。朱棣為什麼違反祖制,重用太監呢?
朱棣靖難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因此就在政治上投桃報李,給了宦官比較高的政治待遇。朱棣寵信宦官嚐到了很多好處,再加上永樂前期宦官的貢獻也不小,所以朱棣在日後的治國理念中更是對宦官刮目相看。宦官作禍由此拉開序幕,享有的特權已經超過了內閣。
從政治隸屬關係上,使宦官系統獨立出來。
朱元璋時期宦官歸屬吏部管理,“至永樂始歸其事於內”,這個“內”指的是司禮監,也就是說永樂朝起宦官們不在歸吏部管轄,而是獨立成系統,直接聽命於內廷宦官首腦機構司禮監,司禮監取得了宦官人事權和獎懲權。
宦官系統的獨立和權勢的壯大,為以後宦官干政、害政提供了制度層面的支援。於是伴隨在皇帝身邊的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自然就成為皇帝首選的政務處理幫手。
清人所寫的《明通鑑》說:“聽選教官入內教習之。”《明史》說,平定安南內亂時,朱棣從安南弄來了幾個喜歡的小太監,給他們找來了先生,在宮裡教他們識字,幾年後,便讓他們做些文墨工作。
在宦官人數機構編制上放任自流,太監帝國一步步形成。洪武時期,朱元璋在太監人數上雖沒做規定,但他對宦官做了壓制和打擊的政策,宦官人數大約控制在1000多人。朱棣本來特別喜歡宦官,永樂朝一開始就有好多差事交給太監負責(如東廠),因此朱棣時期宦官人數比洪武時期有了急劇增加,可能要有好幾千人,到了明憲宗時,突破了一萬人,崇禎時,達到了70000人。
隨著宦官的受寵,權力的提升,朱棣已然打開了宦官之禁的“潘多拉盒子”,宦官之惡也漸漸顯示出來。朱棣的這種做法,給子孫留下了很多禍患,最終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
9 # 楓葉0829
朱標沒死而是繼位的話,很大可能性就是不會發生靖難之役,皇位將一直在朱標一系繼承下去,但是明朝經過200多年,可能會多幾位皇帝或是少幾位皇帝,最終還是會滅亡的。
一個朝代的命運不是一位皇帝或是幾位皇帝可以改變的,封建體制下社會矛盾不斷積累,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集中爆發,就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規律無法改變的。
朱標的後人也無法解決明朝末年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朱棣作為皇帝,雖說得位不正,但是其政績還是可以的,再加上之後明仁宗明宣宗兩代的休養生息可以說朱標的後人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
所以說明朝的命運是不會因為朱標一人而發生改變的。
-
10 # 司馬公說歷史
如果朱標沒死的話,明朝的命運非常有可能發生變化,甚至影響到明朝的國運。
我們知道朱元璋本來很喜歡自己的長子朱標,皇位應該由他來繼承,可是朱標因病去世,所以朱元璋不得不選擇了他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但建文帝年紀比較小,威望不足以服眾,他的那些叔叔虎視眈眈,雄踞邊鎮,特別是燕王朱棣。
如果朱標沒死的話,作為大哥的威望、資歷,朱標足以震懾住燕王朱棣的覬覦之心。朱棣反大哥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朱標的政治、軍事能力是出色的,因為朱標一直跟在自己父親的身邊,跟隨徐達、李善長學習。因此朱棣未必是朱標的對手,靖難之役很可能不會發生。即便發生朱標也會迅速北伐解決朱棣在北平府的叛軍,順利掃清藩王的實力,鞏固大明的穩定,這是朱允炆所不具備的優勢。俗話講長兄如父,朱標在他的兄弟們就知道利害關係,不敢輕易違抗中央的命令而作威作福,朝廷就可以有效的調配資源,從容地應對多種不利局面。朱標繼承了馬皇后的性格,寬厚仁愛,和朱元璋的嚴厲果決,很不像。父子兩個也常有衝突。對於朱元璋狂殺功臣,朱標是很有意見的。
其次,朱標死前不久奉朱元璋之命視察西安,朱元璋曾經有遷都開封或者西安的想法,派遣兒子去考察。可惜朱標很快去世,如果朱標沒死大明可能會把西安作為一個陪都,西安的政治、軍事地位大大提升。明朝對西北的經略會更加上心,明朝會東西兼顧,發展海洋經濟,同時抵抗西北、北部的蒙古騎兵的入侵、騷擾。
-
11 # 新足記
我先說我的觀點,即使朱標繼位,明朝的命運也不會發生變化。
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們讀歷史會發現,朝代的更替和興亡是隨著歷史的潮流而進行的,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力能轉移的。
我們一直說朱標仁厚,對大臣好之類的,但事物總有兩面性,如果因為縱容部下而出現權臣呢,這個是不是讓明朝的命運更快呢。所以說朱標的繼位和不繼位對明朝的影響只能是一個問號。
我們先說明朝本身的問題,明朝為什麼滅亡,只因為內有天災,外有強敵,加上明朝的官僚階層經過200多年的鞏固,已經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腐化集團,不是一個皇帝能夠挽救的,而這個腐化集團不是說因為前邊有個好皇帝就能夠改變的,而是經過幾十代形成的,遠非一個皇帝能夠左右的。
我們再說歷史的潮流,明朝當時的封閉政策已經不符合當時歷史的走向,必須有另外一個替代。明朝後期貿易已經開始,但是明朝的政策卻一直是重農抑商,無形中加深了統治階級與矛盾。於是便有了起義。
總之,一個皇帝的意志,尤其不是後期的皇帝,是影響不了歷史的更替的,當一個朝代的制度不符合歷史潮流的話,必然會又另外一個朝代取代替。
-
12 # 孤燈寒門客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靖難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靖難之變大小戰役加起來幾十次,前後持續四年,雙方死傷慘重,朱元璋時期的幾十年好不容易的喘息才剛定下來,就又大戰,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場浩劫。尤其是南方,他們大多支援朱允炆,所以,朱棣篡位前後戰死的,被殺的,官員文人將士平民,數不勝數。朱棣造雖然看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要冒然造反,也是不會的。他造反,多半也是被朱允炆給刺激的,換句話說,朱標繼位,未必會如朱允炆一般大刀闊斧地把自己兄弟廢的廢,殺的殺,沒有這個激化矛盾,未必會反。
如果朱標繼位,明朝的都城可能不會遷到北京。北京北扼幽燕,南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都城在北京,當然可以讓北部邊防得到加強,就算是發生內亂,也可以以上擊下。相對來說,在南京則比較尷尬,無險可守。蒙古再如明朝初期一樣,南下那麼幾回,也會亡了國。當然,不遷都的話,在經濟方面,做為國家財 賦來源的三吳地區,負擔肯定會輕很多。就拿蘇州來講,從漢唐到宋元,一般都是上交近三十五萬斛,朱元璋上臺後,惱怒蘇州人民隨張士誠守城,沒收張士誠及部下富民的地土,稱為官田,租官田上交租稅的標準比租私田的標準高几倍,蘇州府的賦稅增加到二百六十多萬擔。朱允炆繼位後規定免除這種獨特的標準,一畝田收國租不超過一斗。但是朱棣上位後,三吳一帶的賦稅又恢復到了朱元璋時期。直到宣德年間才略有減輕。朱標在位的話,這個增加賦稅的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別的不說,單是知識分子的處境和待遇就會好很多。朱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對知識分子,他是非常尊敬的。明朝初期武臣的地位優越,隨著大明漸漸穩定,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朱元璋殺功臣,也殺了一部分文人,但是朱棣和他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朱棣大賞武臣,對文臣,尤其是支援過建文帝的,一個都不放過,著名的誅十族,就在史上留下了殘暴的一頁。他不但自己殺,還縱容親信動輒辱罵文臣,文臣幾乎就是罪臣的代名詞。按朱標的性格,如果是他繼位的話,明朝的知識分子必然是會得到優待,不說享受唐宋時的尊重,最起碼不會在廠衛橫行,宦官肆虐中受盡屈辱。或許以後的繼任者,也都會在對待文化建設和知識分子上,重視起來吧。
只可惜所有的一切,都隨著壯年而去的朱標,徒留下感嘆而已。
-
13 # 慕慕說歷史
眾所皆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創立者,雖然他是一個“草根皇帝”,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優秀的人,而他的兒子“朱標”也是個十分優秀的人。
朱元璋在登基後,他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為了避免發生兄弟鬩牆,為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的事情的發生,早早的把朱標立為了太子,並對他用心教導。而朱標呢,也沒辜負朱元璋的期盼和心血,成了一個德才兼備,能力十足的繼承人,一切本是美好的,但天不遂人願,朱標竟然“英年早逝”。
因為朱標的離世,打亂了一切美好的路線,導致了後面的“叔竊侄皇位”的發生,那麼朱標如果沒死的話,明朝的命運還會是這樣嗎?
我認為如果朱標沒死的話,明朝的命運不會是以前那樣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來分析分析朱標這個人的能力。
一、朱標的軟實力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也是他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在對他的培養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公元前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正式登基,改國號“洪武”,並立朱標為太子,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冊封李善昌和徐達為太子師,還將其他“精英”大臣都拉入了太子朱標的陣容之中,可以說,在文化軟實力方面,朱標是佔盡優勢,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文武全才的重要原因。
在眾大臣的悉心培養下,朱標逐漸成熟,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而此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要麼是年紀尚幼,要麼就是不被重視,根本沒辦法和朱標比肩,在治國安邦平天下方面,不如朱標半分。
二、朱標仁厚朱標的交際能力十分了得,因為他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更是師從劉基、宋濂等大臣,在他們的教導下,朱標逐漸形成仁厚、寬容的性格。
自古以來,都說皇家無情,兄弟之間勾心鬥角,互相算計,但朱標卻能很好的處理這些,如果有兄弟犯了錯,朱標會竭盡全力的去調和,包括燕王朱棣。
在朱標的調和下,兄弟們不會被朱元璋懲罰的太過,兄弟們呢,也十分感激朱標,對他十分尊敬,如果誰還敢造反的話,一定會被眾人敵對。
我們都知道,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除了野心和勸說之外,跟朱允炆的逼迫也有關。朱允炆在朱標死後被朱元璋提了上來,他登基後,為了維護皇權而進行“削藩”政策,先後剝奪了幾個藩王的權利和封地,才給了朱棣造反的藉口。
如果是朱標登基的話,按照他仁厚的性格,是不會對兄弟們如此殘忍和逼迫的,兄弟們呢,也不會反對朱標的統治,朱棣也沒有造反的理由和藉口,也就不會發生“叔奪侄位”的事情,明朝江山的未來也不會像史書上記載的那樣,一切都會發生改變的。
三、朱標具有極高的威信朱標雖不是皇帝,但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威信是不容忽視的,為什麼朱標會有這麼高的威信呢?
當年,在朱元璋征戰沙場的時候,朱標做為太子需要監國,於是留守南京,成為朱元璋最有力的後盾。而朱標雖不在前線,但後方所要承受的壓力也不小,在這個過程中,朱標不因為自己太子儲君的身份,禮賢下士,仁厚寬容,留在京都的文官們都被朱標的為人和德才所折服,成了朱標最有力的擁護者,樹立了自己的威信,這也是後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的原因之一,雖然朱標去世,但他的擁護者們會繼續擁護他的兒子。
四、朱元璋的喜愛朱標的能力跟朱元璋是離不開的,要知道,古代人結婚都很早的,而朱元璋是28歲才有了朱標,按照當時來說的話,算得上是“老來得子”,還是嫡長子。
朱元璋對於朱標的降生是十分高興的,兒子是香火的繼承,也是他江山大業的繼承者。正是因為對朱標的喜愛,他開始大力培養朱標,每天花大量時間的關注他,對於其他兒子根本不會這樣,更是為了朱標的未來,極力鋪路。
朱標在當時唯一對他有威脅的就是身體不好,朱元璋的偏愛,也是朱標的實力之一,在這方面上,朱標就已經勝過了其他人。
綜合上述的種種,我們可以看出,朱標本身就是一個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人,為人寬容仁厚,能力又不容置疑,怎麼看都是皇帝的最佳選擇。
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繼承大統的話,我認為,明朝的命運肯定發生改變的。
-
14 # 天晴愛睡覺
明朝的命運不會發生變化。
因為明朝的腐爛不在前期,而在後期
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
前人再努力,防不住敗家子。
-
15 # 千年歷史千面遊
首先說我認為,朱標如果不死的話,朱棣不可能造反。為什麼不可能,理由如下:
其一,朱標能夠和兄弟們和睦相處。朱標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這就得益於他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而且,名士宋濂是他的老師,在他的教導之下,朱標也漸漸的形成了仁慈寬厚的性格。權力誘惑太大,皇子之間勾心鬥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標卻可以處理好這些關係。在朱標去世之前。他的兄弟們,如果有人犯了什麼過錯,朱標都會盡全力從中調和,當然其中也包括燕王朱棣。在朱標的幫助之下,他的兄弟們犯了錯誤,即使不會免除責罰,也會盡量的減輕責罰。所以如果是朱標當皇帝的話,朱棣即使起兵也是孤掌難鳴,還會成為眾矢之的。
其二,朱標在朝廷之中也具有極高的威望。朱標雖然只是太子,但在朝中的威望也是很高的。當初朱元璋討伐陳友諒和張士誠,長期在外征戰,而朱標就留守在南京,成為朱元璋最有力的後盾。轉運糧草、供給大軍日常用度,這些工作顯然朱標做的不錯,可以說是朱元璋的蕭何。在這個過程中,朱標禮賢下士,寬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們,全部都折服於朱標的才智。也就是說文官集團基本上成為了“太子黨”。能獲得這麼多人的支援,朱標的威望自然很高。
其三,朱標獲得了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是當事人傑,他的眼光是不會很差的,從他麾下那些驍勇善戰的將領就可以看出來。而在幾個兒子當中,朱元璋最喜愛的就是朱標,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朱標是一個優秀的人。在朱元璋上位之後,很快就將朱標立為了太子,這在父子相疑的封建專制時代,可以說難能可貴。朱元璋在這裡毫不避諱的將朱標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足以看出他對朱標的信任,以及對朱標的喜愛。
其四,朱標對朱棣在戰場上沒有道德枷鎖我們看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造反之後,屢屢在戰場上錯失機會,主要原因並不是將領不行,而是他身上的道德枷鎖。在朱棣起兵之初,朱允炆在派兵討伐的同時,還親自下旨,說:“一門以內,自逞兵威,實屬不祥。今爾等將士,與燕王對壘,亦須善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也就是說一家人之間打來打去已經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兒了,大家與燕王對陣之時,要體會我的難處,別讓我背上殺叔的名聲。這等於就是變相的說,誰也不能動我叔叔。正是因為這一道枷鎖,朱棣才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如果是朱標為帝,弟弟叛變就是亂臣賊子,哥哥懲罰弟弟,別人還能有啥說的!如此一來,朱棣即使造反,也是必敗!
分析完了朱棣會不會造反,咱們再來看看朱棣篡位的歷史影響
其一、如果沒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就不會有錦衣衛的復甦錦衣衛是明朝專有的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初始職能是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製為錦衣衛,主要職能變成"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有權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天下已經基本平定,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位鋪路,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
朱棣靖難之後,害怕天下有人對自己不利,所以恢復了錦衣衛,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自此時到明朝滅亡,錦衣衛一直存在,一直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時期,前後共290年。
所以說,沒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就沒有日後的錦衣衛,也就沒有明朝後期黑暗的私刑統治了。
其二、如果沒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太監的地位就不會被提高,也就不會有東廠西廠內行廠等太監機構1384年,朱元璋鑄造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11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這塊鐵牌掛出來後,猶如一個太監的緊箍咒,讓每一名太監都如履薄冰。整個洪武時期,太監只有做奴才的份,根本無緣過問權力。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太監的身份發生了的變化。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太監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有的還走上戰場為他衝鋒陷陣,這之中就包括日後下西洋的鄭和。這種戰功和能量,使得朱棣開始有意識地拉攏太監,並提高太監的地位。1420年,朱棣違反了朱元璋關於“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設立了東廠,以親信太監擔任首領。自此,明朝逐漸走上了太監掌權的道路。情況在日後愈演愈烈,直到明熹宗朱由校時期的魏忠賢達到頂峰。太監的干政,讓明朝成為了繼東漢和唐朝之後,又一個太監大活躍的朝代。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朱標沒死,就不會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沒有朱棣的靖難之役,就不會有錦衣衛的復甦,就不會有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的設立,更不會有日後廠衛勾結為禍天下。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明朝沒有廠衛,會是個什麼樣子?我想,他一定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
16 # 吧唧吧唧聊歷史
你的問題:如果朱標沒死而繼位,明朝的命運回發生變化嗎?
先說我的結論:當然!朱標要是做了皇帝,大明的歷史一定會更加精彩。朱棣不會從北京跑來南京清君側,都城也不會遷到北京,紫禁城也不會有。。。
大明的第一個太子朱標,歷史書說他的很少。只因他去世太早,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
但他的過早離世,卻也給大明歷史的最終走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朱標生於1355年, 是朱元璋的長子,也是朱元璋與其原配夫人馬氏所生。彼時,朱元璋正在征戰天下,圍攻南京。朱標生於安徽當塗的商人陳迪家,可算是生於亂世。
但朱元璋對這個長子十分重視。請了大儒宋濂親自給他上課講習,雖生於亂世,但還是獲得了很好的教育。朱元璋本人呢,童年十分悽苦,性格感性,夫人馬氏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在朱元璋上位過程中不離不棄,給予了巨大幫助,可謂朱元璋的精神支柱。自然,他們的孩子,也是長子,同時獲得了朱元璋的青睞。
可以這麼說,雖然朱元璋後來稱帝,又納了很多女人,生了一堆孩子。但在朱元璋心中,真正的一家人就是馬氏馬皇后和這個長子朱標。
朱元璋做吳王時,立其為世子。1368年,朱元璋剛登基,立即冊立朱標為太子。可見對其的真愛。
當然,朱標也確實討人喜歡。
史載,朱標性格溫厚,對父親一心熱愛,對弟弟妹妹們滿心友愛,在皇室上下都贏得了讚賞和尊重。他不嫉不妒,從不以父皇壓人,不以太子身份欺負壓人,對朝中內外都是和藹友善。他一直史朱元璋在情緒失控時候的剎車閥。每當朱元璋發脾氣,都是朱標前去安慰。給大臣求情,給諸弟弟們調解矛盾。
朱元璋對其唯一不滿意的,其實也是這一點。奈何朱標性格過於溫厚仁慈,對於在亂世中崛起的梟雄朱元璋來說,他缺少的這份仁愛,都在其兒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朱元璋一度擔心,這個太子將來會因其仁慈而壓制不住權臣。 因此在其仍舊大權在握之時,給予了朱標全權處理國事的權力。大臣奏事,甚至可以直接到東宮,由太子決斷後,呈報朱元璋即可。以至於,有人感嘆,如果朱標提前篡位,朱元璋都會很高興的退位。他喜歡兒子的敦厚,卻也擔憂這種敦厚,在亂世中是否能撐得住大明的江山。
朱標太子的這等大權,古往今來,從未有過。朱標把太子的權力做到了極致。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朱標登基,是必然的。
他的弟弟們根本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及時四弟朱棣也不能。
1392年,朱標奉太祖朱元璋的旨意前去西安,考察建都的可能。這等大事,朱元璋交給太子,實在太放心了。更何況,遷都的話,也是太子即位後的事。因此,太子前去,將古都西安好好考察一番,很有必要。
不過,天算不如人算。朱標自西安回到南京,便感染風寒,一病不起,很快去世了。時年38歲。
朱標的去世,打亂了朱元璋的接班步驟。也徹底的激發了朱元璋性格中情緒化的一面。朱元璋一面對失去太子悲痛萬分,一面愛屋及烏的立太子的兒子,也是朱元璋嫡長孫的朱允炆做儲君,準備接班。
為了表達對朱標的愛,也為了愛孫能在其死後穩住江山,朱元璋徹底釋放自己的性格中情緒化的一面。大開殺戒,把位高權重的大臣屠戮淨盡,這個時候,再也沒有朱標來勸說朱元璋了。
朱標的弟弟們也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讓他們心服口服的太子哥哥了。
朱允炆在20歲登基後,朝中已沒有眼光長遠的忠臣,也沒有為年幼的朱允炆分擔的權臣了。剩下的都是一群忠心有餘,能力不足以治國的文臣。
再之後,就是朱棣的故事了。大家都知道了。
-
17 # 我是萌張飛
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封建王朝統治最多三百年的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會政通人和,到了中期,就會開始土地兼併,百姓手上的土地越來越少,官僚資本開始膨脹,在明朝,士大夫地主是不交稅的,發展到後期土地兼併到達極限,農民失去土地,一場天災就可以變成封建王朝的喪鐘
不管是朱標做皇帝還是朱棣做皇帝,都好不到哪裡去
-
18 # 黃小莊
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於龍鳳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複稱懿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複稱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朱標(1355年—1392年)
自周代以後,除了少數幾個,除曹丕蕭賾等幾個人之外,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君主的太子(長子),沒幾個人能順利繼位,他們或者死於殘酷軍事鬥爭,如陳霸先的世子陳昌;或者是才能有限被兄弟們給幹掉了,如楊勇李建成;或者是在充滿變數的爭鬥中被幹預,最後成不了氣候,如扶蘇劉盈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太子的時間太長,還沒熬到繼位就病死了,數數歷史上還挺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就是因為病死沒能順利登基。
朱標繼承了馬皇后的性格,寬厚仁愛,和朱元璋的嚴厲果決,很不像。父子兩個也常有衝突。對於朱元璋狂殺功臣,朱標是很有意見的,據野史記載,有一次朱標又跑去勸父親,朱元璋非常生氣,但還是很有耐心地丟了一根滿是鐵刺的木棒讓他撿,朱標不是超人,當然也沒辦法毫髮無傷地撿起來,但父親的話又不得不聽,他很為難。朱元璋就趁機教導他,說這鐵刺和功臣是一樣的道理,沒了鐵刺的木棒才好拿,沒有居功自傲的功臣,國家才好治理。朱元璋對這個長子,也是不太滿意,但是父親愛長子,做了皇帝的也還是普通父親的心理,他花費了心思調教的兒子,最終也不捨得廢掉。但是朱標沒等到父親把大任交給他,三十八歲那年,先走一步了。三十幾歲的年紀,又有當時最優良的醫護,卻也是沒法治好,估計也是長久以來,精神壓力太大了。
朱標沒當成皇帝,朱元璋很傷心,也很重情義地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並且跳過其他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這位皇孫。給了他一大堆的顧命大臣,只可惜朱允炆太過年輕,急於削藩,又策略不當,最終被老成持重的皇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大明朝政治中心由南京移到了北京。
有不少人就感慨朱標當了皇帝,朱棣會不會造反?朱棣又會不會成功?其實也就那麼感慨一番,歷史哪容得下假設?只是,設想一下,也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咱就叨叨一回,朱標沒死,大明朝會怎麼樣?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靖難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靖難之變大小戰役加起來幾十次,前後持續四年,雙方死傷慘重,朱元璋時期的幾十年好不容易的喘息才剛定下來,就又大戰,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場浩劫。尤其是南方,他們大多支援朱允炆,所以,朱棣篡位前後戰死的,被殺的,官員文人將士平民,數不勝數。朱棣造雖然看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要冒然造反,也是不會的。他造反,多半也是被朱允炆給刺激的,換句話說,朱標繼位,未必會如朱允炆一般大刀闊斧地把自己兄弟廢的廢,殺的殺,沒有這個激化矛盾,未必會反。
如果朱標繼位,明朝的都城可能不會遷到北京。北京北扼幽燕,南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都城在北京,當然可以讓北部邊防得到加強,就算是發生內亂,也可以以上擊下。相對來說,在南京則比較尷尬,無險可守。蒙古再如明朝初期一樣,南下那麼幾回,也會亡了國。當然,不遷都的話,在經濟方面,做為國家財 賦來源的三吳地區,負擔肯定會輕很多。就拿蘇州來講,從漢唐到宋元,一般都是上交近三十五萬斛,朱元璋上臺後,惱怒蘇州人民隨張士誠守城,沒收張士誠及部下富民的地土,稱為官田,租官田上交租稅的標準比租私田的標準高几倍,蘇州府的賦稅增加到二百六十多萬擔。朱允炆繼位後規定免除這種獨特的標準,一畝田收國租不超過一斗。但是朱棣上位後,三吳一帶的賦稅又恢復到了朱元璋時期。直到宣德年間才略有減輕。朱標在位的話,這個增加賦稅的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別的不說,單是知識分子的處境和待遇就會好很多。朱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對知識分子,他是非常尊敬的。明朝初期武臣的地位優越,隨著大明漸漸穩定,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朱元璋殺功臣,也殺了一部分文人,但是朱棣和他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朱棣大賞武臣,對文臣,尤其是支援過建文帝的,一個都不放過,著名的誅十族,就在史上留下了殘暴的一頁。他不但自己殺,還縱容親信動輒辱罵文臣,文臣幾乎就是罪臣的代名詞。按朱標的性格,如果是他繼位的話,明朝的知識分子必然是會得到優待,不說享受唐宋時的尊重,最起碼不會在廠衛橫行,宦官肆虐中受盡屈辱。或許以後的繼任者,也都會在對待文化建設和知識分子上,重視起來吧。
-
19 # 愛妮品歷史
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於龍鳳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複稱懿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複稱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朱標(1355年—1392年)
自周代以後,除了少數幾個,除曹丕蕭賾等幾個人之外,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君主的太子(長子),沒幾個人能順利繼位,他們或者死於殘酷軍事鬥爭,如陳霸先的世子陳昌;或者是才能有限被兄弟們給幹掉了,如楊勇李建成;或者是在充滿變數的爭鬥中被幹預,最後成不了氣候,如扶蘇劉盈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太子的時間太長,還沒熬到繼位就病死了,數數歷史上還挺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就是因為病死沒能順利登基。
朱標繼承了馬皇后的性格,寬厚仁愛,和朱元璋的嚴厲果決,很不像。父子兩個也常有衝突。對於朱元璋狂殺功臣,朱標是很有意見的,據野史記載,有一次朱標又跑去勸父親,朱元璋非常生氣,但還是很有耐心地丟了一根滿是鐵刺的木棒讓他撿,朱標不是超人,當然也沒辦法毫髮無傷地撿起來,但父親的話又不得不聽,他很為難。朱元璋就趁機教導他,說這鐵刺和功臣是一樣的道理,沒了鐵刺的木棒才好拿,沒有居功自傲的功臣,國家才好治理。朱元璋對這個長子,也是不太滿意,但是父親愛長子,做了皇帝的也還是普通父親的心理,他花費了心思調教的兒子,最終也不捨得廢掉。但是朱標沒等到父親把大任交給他,三十八歲那年,先走一步了。三十幾歲的年紀,又有當時最優良的醫護,卻也是沒法治好,估計也是長久以來,精神壓力太大了。
朱標沒當成皇帝,朱元璋很傷心,也很重情義地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並且跳過其他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這位皇孫。給了他一大堆的顧命大臣,只可惜朱允炆太過年輕,急於削藩,又策略不當,最終被老成持重的皇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大明朝政治中心由南京移到了北京。
有不少人就感慨朱標當了皇帝,朱棣會不會造反?朱棣又會不會成功?其實也就那麼感慨一番,歷史哪容得下假設?只是,設想一下,也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咱就叨叨一回,朱標沒死,大明朝會怎麼樣?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靖難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靖難之變大小戰役加起來幾十次,前後持續四年,雙方死傷慘重,朱元璋時期的幾十年好不容易的喘息才剛定下來,就又大戰,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場浩劫。尤其是南方,他們大多支援朱允炆,所以,朱棣篡位前後戰死的,被殺的,官員文人將士平民,數不勝數。朱棣造雖然看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要冒然造反,也是不會的。他造反,多半也是被朱允炆給刺激的,換句話說,朱標繼位,未必會如朱允炆一般大刀闊斧地把自己兄弟廢的廢,殺的殺,沒有這個激化矛盾,未必會反。
如果朱標繼位,明朝的都城可能不會遷到北京。北京北扼幽燕,南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都城在北京,當然可以讓北部邊防得到加強,就算是發生內亂,也可以以上擊下。相對來說,在南京則比較尷尬,無險可守。蒙古再如明朝初期一樣,南下那麼幾回,也會亡了國。當然,不遷都的話,在經濟方面,做為國家財 賦來源的三吳地區,負擔肯定會輕很多。就拿蘇州來講,從漢唐到宋元,一般都是上交近三十五萬斛,朱元璋上臺後,惱怒蘇州人民隨張士誠守城,沒收張士誠及部下富民的地土,稱為官田,租官田上交租稅的標準比租私田的標準高几倍,蘇州府的賦稅增加到二百六十多萬擔。朱允炆繼位後規定免除這種獨特的標準,一畝田收國租不超過一斗。但是朱棣上位後,三吳一帶的賦稅又恢復到了朱元璋時期。直到宣德年間才略有減輕。朱標在位的話,這個增加賦稅的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別的不說,單是知識分子的處境和待遇就會好很多。朱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對知識分子,他是非常尊敬的。明朝初期武臣的地位優越,隨著大明漸漸穩定,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朱元璋殺功臣,也殺了一部分文人,但是朱棣和他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朱棣大賞武臣,對文臣,尤其是支援過建文帝的,一個都不放過,著名的誅十族,就在史上留下了殘暴的一頁。他不但自己殺,還縱容親信動輒辱罵文臣,文臣幾乎就是罪臣的代名詞。按朱標的性格,如果是他繼位的話,明朝的知識分子必然是會得到優待,不說享受唐宋時的尊重,最起碼不會在廠衛橫行,宦官肆虐中受盡屈辱。或許以後的繼任者,也都會在對待文化建設和知識分子上,重視起來吧。
回覆列表
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於龍鳳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複稱懿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複稱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朱標(1355年—1392年)
自周代以後,除了少數幾個,除曹丕蕭賾等幾個人之外,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君主的太子(長子),沒幾個人能順利繼位,他們或者死於殘酷軍事鬥爭,如陳霸先的世子陳昌;或者是才能有限被兄弟們給幹掉了,如楊勇李建成;或者是在充滿變數的爭鬥中被幹預,最後成不了氣候,如扶蘇劉盈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太子的時間太長,還沒熬到繼位就病死了,數數歷史上還挺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就是因為病死沒能順利登基。
朱標繼承了馬皇后的性格,寬厚仁愛,和朱元璋的嚴厲果決,很不像。父子兩個也常有衝突。對於朱元璋狂殺功臣,朱標是很有意見的,據野史記載,有一次朱標又跑去勸父親,朱元璋非常生氣,但還是很有耐心地丟了一根滿是鐵刺的木棒讓他撿,朱標不是超人,當然也沒辦法毫髮無傷地撿起來,但父親的話又不得不聽,他很為難。朱元璋就趁機教導他,說這鐵刺和功臣是一樣的道理,沒了鐵刺的木棒才好拿,沒有居功自傲的功臣,國家才好治理。朱元璋對這個長子,也是不太滿意,但是父親愛長子,做了皇帝的也還是普通父親的心理,他花費了心思調教的兒子,最終也不捨得廢掉。但是朱標沒等到父親把大任交給他,三十八歲那年,先走一步了。三十幾歲的年紀,又有當時最優良的醫護,卻也是沒法治好,估計也是長久以來,精神壓力太大了。
自周代以後
朱標沒當成皇帝,朱元璋很傷心,也很重情義地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並且跳過其他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這位皇孫。給了他一大堆的顧命大臣,只可惜朱允炆太過年輕,急於削藩,又策略不當,最終被老成持重的皇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大明朝政治中心由南京移到了北京。
有不少人就感慨朱標當了皇帝,朱棣會不會造反?朱棣又會不會成功?其實也就那麼感慨一番,歷史哪容得下假設?只是,設想一下,也並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咱就叨叨一回,朱標沒死,大明朝會怎麼樣?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靖難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靖難之變大小戰役加起來幾十次,前後持續四年,雙方死傷慘重,朱元璋時期的幾十年好不容易的喘息才剛定下來,就又大戰,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場浩劫。尤其是南方,他們大多支援朱允炆,所以,朱棣篡位前後戰死的,被殺的,官員文人將士平民,數不勝數。朱棣造雖然看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要冒然造反,也是不會的。他造反,多半也是被朱允炆給刺激的,換句話說,朱標繼位,未必會如朱允炆一般大刀闊斧地把自己兄弟廢的廢,殺的殺,沒有這個激化矛盾,未必會反。
朱標沒當成皇帝
如果朱標繼位,明朝的都城可能不會遷到北京。北京北扼幽燕,南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都城在北京,當然可以讓北部邊防得到加強,就算是發生內亂,也可以以上擊下。相對來說,在南京則比較尷尬,無險可守。蒙古再如明朝初期一樣,南下那麼幾回,也會亡了國。當然,不遷都的話,在經濟方面,做為國家財 賦來源的三吳地區,負擔肯定會輕很多。就拿蘇州來講,從漢唐到宋元,一般都是上交近三十五萬斛,朱元璋上臺後,惱怒蘇州人民隨張士誠守城,沒收張士誠及部下富民的地土,稱為官田,租官田上交租稅的標準比租私田的標準高几倍,蘇州府的賦稅增加到二百六十多萬擔。朱允炆繼位後規定免除這種獨特的標準,一畝田收國租不超過一斗。但是朱棣上位後,三吳一帶的賦稅又恢復到了朱元璋時期。直到宣德年間才略有減輕。朱標在位的話,這個增加賦稅的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朱標和朱元璋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別的不說,單是知識分子的處境和待遇就會好很多。朱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對知識分子,他是非常尊敬的。明朝初期武臣的地位優越,隨著大明漸漸穩定,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朱元璋殺功臣,也殺了一部分文人,但是朱棣和他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朱棣大賞武臣,對文臣,尤其是支援過建文帝的,一個都不放過,著名的誅十族,就在史上留下了殘暴的一頁。他不但自己殺,還縱容親信動輒辱罵文臣,文臣幾乎就是罪臣的代名詞。按朱標的性格,如果是他繼位的話,明朝的知識分子必然是會得到優待,不說享受唐宋時的尊重,最起碼不會在廠衛橫行,宦官肆虐中受盡屈辱。或許以後的繼任者,也都會在對待文化建設和知識分子上,重視起來吧。
只可惜所有的一切,都隨著壯年而去的朱標,徒留下感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