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icrophone吳
-
2 # 讀史君
清朝的王爺每次世襲都需要當朝皇上的審批嗎?流程是怎樣的?首先說明,是需要審批,而且是降襲制度。中間有一個流程,下面我詳細說一下。
清朝的爵位系統一共分成三個,第一個便是最常見的愛新覺羅家族的爵位分封,第二個是分封給蒙古王爺的(也被封給過新疆回王),而第三個則是封給異姓功臣的(例如三藩),而我們平時最常看到的王爺就屬於第一種,它從和碩親王到奉恩將軍一共分為12個等級(也有14等級之說):
1、和碩親王
2、親王世子
3、多羅郡王
4、郡王長子
5、多羅貝勒
6、固山貝子
7、奉恩鎮國公
8、奉恩輔國公(清朝爵位的分界線,此爵位和此爵位之上有很多特權)
9、不入八分鎮國公(清朝爵位的分界線,沒有繼承王爵的兒子最高只能透過考封獲得此爵位)
10、不入八分輔國公
11、鎮國將軍(三等)
12、輔國將軍(三等)
13、奉國將軍(三等)
14、奉恩將軍
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氾濫的情況,制定了降襲制度,這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是最為特殊的。清朝宗室降襲爵位的方式大體有恩封和考封兩種。
1、恩封 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其他的兄弟,只能透過考封的方式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
2、考封 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 (降一等)來 繼承,其他的兒子需要透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分等級,源就是由於考試分數的高低,獲得相對應的等級。考試內容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劣者、二平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明王朝由於錯誤的封王政策導致明王朝後期王爵遍地,一抓一大把王爺,給整個明王朝帶來了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清朝人則吸取了前朝的教訓,透過考封這樣的考試製度使得大量的宗室變成了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極大的減輕了經濟負擔,從而使政府得以運轉,這是清朝的一項創舉。
-
3 # 大叔有點胖
世襲頭銜可分為兩部分:世襲頭銜的降序和世襲頭銜。世襲下來,也就是說,每一個後裔下降到一個較低的層次,但是經過幾次降級之後(王子下降到鎮上的公爵,王子下降到輔助國的公爵,貝勒下降到鎮上的公爵,鎮上的王子下降到鎮上的將軍,輔國的公爵降為輔國的將軍),後代將不再被傳世,因此公爵將繼承下去。世襲,即繼承原有的頭銜。例如,清代十二位“鐵帽子王”是不變的。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世襲的。
1、禮親王:代善
2、鄭親王:濟爾哈朗
3、睿親王:多爾袞
4、豫親王:多鐸
5、肅親王:豪格
6、莊親王:碩塞
7、克勤郡王:嶽託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
任何時期,爵位傳承都需中央政權批准。只有東周時期除外,畢竟周王已經無法控制諸侯國了。
清代,哪怕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要經過皇帝審批才能由繼承人繼承。
流程很正規:
如某親王死,上報朝廷。
內閣(軍機處)呈報,皇帝下令宗人府禮部治喪,按例給予撫卹,評定諡號。
宗人府再呈報該親王的諸子,皇帝通常挑選世子或嫡長子繼承,其餘各子年齡大的已經考封恩封過。年齡小者,或給予特恩,賞其他的爵位(看皇帝喜好)。或令其年長後再參加考封(皇帝不大喜歡的)
對於皇帝不喜歡的親王。
如安親王嶽樂。他是努爾哈赤兒子阿巴泰第四子,順治八年襲爵稱安郡王,順治非常喜歡這堂兄弟,順治14年晉安親王。康熙之前也比較重安親王。可惜,安親王喜歡的外孫女嫁八阿哥胤禩。康熙28年,安親王死,子瑪爾渾襲爵安郡王繼續支援胤禩,遭到雍正打擊。雍正元年12月廢黜安郡王系,貝勒貝子都不給。乾隆43年,乾隆才給嶽樂孫奇昆一個世襲輔國公。
-
5 # 達摩說
是的,必須經過清朝皇帝批准才行。
在清朝,對於爵位的冊封或世襲有嚴格流程。比如,某親王如果去世,皇帝便會令宗人府將該親王諸子造冊上報,然後由他從中選擇一位降等繼承其父的爵位。一般來說,這裡會有慣例,即由嫡長子來繼承。當然,皇帝如果看誰順眼,可以直接指定任一子嗣選繼承,或者開恩再另賞一個合適的爵位給他。這些都行,只要皇帝開口。鐵帽子王除外,清朝有八大鐵帽子王,他們的子嗣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降等承襲。
以上封爵方式被稱為恩封,即皇帝開恩,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爵位就歸了你了。
那麼,那些沒有獲得恩封機會的子嗣,他們怎麼辦呢?
這就涉及到另一種冊封方式,即考封。說白了就是憑自己本事,透過考試獲得爵位。
參加考封的宗室會經過翻譯、馬箭和步箭三項考試,然後由考官評出等次,並根據考評結果給予相應爵位,考評結果太差則不給爵位。一般說來,透過考封獲得爵位的宗室,只能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
如果某宗室不參加或是始終未能透過考封,則不會獲得爵位,即淪為閒散宗室。
回覆列表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滿清爵位每世遞降一等 八大鐵帽子王世襲不降封典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它們分別是:男子和碩親王(和碩:滿語意為一方、一隅)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固山;滿語意為一角)以上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同奉恩輔國公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裡住。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女子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別是:1、固倫公主2、和碩公主3、郡主4、縣主5、郡君6、縣君7、鄉君8、六品格格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勳,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殲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敢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曆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覆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諡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淩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莊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徵蒙古、北韓,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嶽託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嶽託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嶽託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