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哆哆
-
2 # 農民新見
1、據國家氣象部門預測,近期大部麥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偏多,利於條鏽病菌的冬季繁殖,將為春季流行提供大量菌源,條鏽病在主產麥區流行的風險增加。那麼,小麥條鏽病如何防治呢?
2、對於小麥條鏽病的防治要充分的做好預防措施,對主要冬繁區封鎖發病田塊,打點保面,減少菌源外傳。由於小麥條鏽病的流行性和傳染性極強,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下,病害繁殖擴散速度非常快,因此加強病情監測,採取進行分割槽防治策略,選用高效藥劑品種,及時防治病害流行是非常關鍵的。
3、在防治的是推薦大家使用以下的幾種藥劑:粉鏽寧)、特譜唑(速保利)、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環唑等。
4、防治的時候最好在小麥拔節至孕穗期進行葉面噴霧防治,可以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等。
5、小麥條鏽病的防治主要注重預防,因此做好病情的監測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普及好農藥的科學規範使用技術。
-
3 # 鄉村毛姐
2.麥鏽病分為葉鏽病、條鏽病和稈鏽病三種,其中條鏽病傳播速度快,危害嚴重。小麥條鏽病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鮮黃色夏孢子堆,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夏孢子堆逐漸增多,在葉片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鏽被色粉狀物。
3.防治藥物:一般用三唑酮& #40;粉鏽寧& #41;粉劑或乳油,畝用量150-200克。也可用敵力脫& #40;25%乳油& #41;或富力脫& #40;12.5%乳油& #41;畝用量敵力脫20~30毫升,富力脫30-40毫升,打1次可持效30天左右。
4.施藥方法:由於小麥條鏽病的病原菌主要著生在小麥葉片的背面,故噴藥時應以葉片為主,為提高藥液在葉面的粘著力,可在配藥液時加少量洗衣粉,與藥液充分攪勻後噴霧。
-
4 # 勤勞努力
大家好,我是一農業生產者,現在我就我在實踐的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麥條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可防可治,要以防為主,如果小麥發生條鏽病可用43%戍唑醇懸浮劑(6一8毫升/畝原藥)十25%吡唑醚菌脂(50一60毫升/畝)30一40公斤水均勻噴霧,再加上磷酸二氫鉀50一100克/畝,能快速控制小麥條鏽病的蔓延和擴充套件。
-
5 # 天昊gg
小麥鏽病分為葉鏽病、條鏽病和稈鏽病三種,其中條鏽病傳播速度快,危害嚴重。小麥條鏽病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鮮黃色夏孢子堆,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夏孢子堆逐漸增多,在葉片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鏽被色粉狀物。
春季對發病田普遍施藥防治。畝選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25克。手動噴霧器兌水60公斤,機動噴霧器兌水10公斤噴霧防治(兌水量下同)。可兼治小麥白粉病。
另外可以用戊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按照說明書指定用量稀釋後葉面噴霧。這些藥劑同時可以兼治小麥葉鏽病。
-
6 # 老家的歲月
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是中國各麥區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病害。小麥鏽病又分為條鏽病、葉鏽病和稈鏽病 3 種,它們的症狀區分可以形象概括為:“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成個大紅斑。”
小麥條鏽病的發病部位主要是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也可發病。初期在病部出現褪綠斑點,以後形成鮮黃色的粉皰,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條狀。後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於表皮下的條狀皰斑,稱冬孢子堆。
(一)農業防治
1、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小麥鏽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麥收穫後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區抗病品種合理佈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
4、深耕土地,施足底肥,灌好底墒。
5、用新高脂膜加種衣劑拌種,能有效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適時按要求播種。下種後在土壤表面噴霧新高脂膜,可保墒保肥、防土層板結,提高出苗率。
6、作物生長期間,要按照作物需求,及時合理給水、施肥,追肥避免氮肥過多,增施磷、鉀肥促進小麥植株生長健壯,抗病高產。
7、在孕穗期噴施壯穗靈,強化作物生理機能,提高授粉、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
(二)化學防治
採用傳統手段進行化學藥物防治,必須抓住防治適期和次數。一般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的條鏽病葉率達 10% 時開始用藥,每隔 7 ~ 10 天用藥 1 次,連續 2 ~ 3 次。
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間發現病中心,及時進行噴藥控制。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集中進行圍殲防治,切實控制其蔓延。
1、如果病葉率達到 5% ,嚴重度在 10% 以下:每 666.7 平方米用 15% 三唑酮可溼性粉劑 50 克或 20% 三唑酮乳油每畝 40 毫升,或 25% 三唑酮可溼性粉劑 30 克,或 12.5% 速保利可溼性粉劑用藥 15 ~ 30 克,兌水 50 ~ 70 千克均勻噴霧,或兌水 10 ~ 15 千克進行低容量噴霧。
2、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葉率在 25% 以上,嚴重度超過 10% ,就要加大用藥量:視病情嚴重程度,用以上藥量的 2 ~ 4 倍濃度噴霧。或選用其它三唑類、烯唑醇類農藥按要求的劑量進行噴藥防治,並及時查漏補噴。重病田要進行 2 次噴藥。
-
7 # 影視解說鏽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鏽病的一種,主要發作原理就是鏽菌目的真菌,產生一種雙核無性孢子,一般是夏孢子,寄生於葉片上併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粉末。其在葉面的主要排列順序沿著葉脈平行,呈現點點斑斑分佈,一般到了發病後期,夏孢子表面破裂後會呈現鏽褐色粉狀物。
發作原因:在南方有些地區可以完成周年迴圈,也可以分成越夏存活,秋苗傳染以及越冬和春季傳染,它的總體特性就是喜涼怕熱,溫度以及降水條件是影響其越夏傳播的主要因素,因其是一種真菌類孢子,能夠隨著空氣進行傳播,秋季越夏的菌會隨著氣流的漂泊而流傳到冬麥區。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距離這種越夏地區近的冬小麥播種地區,冬麥播種的越早,越容易導致真菌感染造成發病、
防治舉措;
1.品種選擇
由於它是一種氣傳病害,也就是說植物病能夠透過氣流進行傳播,並且能夠形成侵染再侵染危害,所以在種植選擇方面必須採取種植抗病品種為主,這個是防治條鏽病的基本舉措
2.種植收穫後防治
小麥收穫後,要及時進行翻耕滅茬。主要作用是為了減少越夏菌源,儘量防止麥田出現自生苗。還可以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
3.藥物防治
對於已經出現過條鏽病的麥田,在進行耕種小麥的時候,可以用藥劑拌種,主要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60-100g,或12.5%速保利可溼性粉劑60g,進行拌種50kg種子,需要注意的是要進行幹拌,再一個就是嚴格控制用藥量,防止影響小麥出苗、
對於已經播種的麥田出現條鏽病時,可以用12.5%速保利可溼性粉劑進行兌水噴霧,具體用量為三十克的12.5%速保利可溼性粉劑,兌水六十公斤左右。也可以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溼性粉劑,按照1000~2000倍液兌水噴灑、
對於大田出現條鏽病現象,應該大力推廣三唑類、烯唑類為主的高效低毒內吸殺菌劑進行噴藥防治
一般小麥條鏽病在西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越夏小麥區較為常見,其小麥條鏽病發源地區產生的大量夏孢子,經過氣流以及風吹作用,會進一步在小麥區擴散。在防治條鏽病的措施方面,品種的選擇以及麥田及時進行翻耕同樣缺一不可,在發現小麥苗出現條鏽病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進行根治處理
-
8 # 牧藥先森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鏽病之一。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鏽病、稈鏽病、葉鏽病3種,是中國小麥生產上分佈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如何科學的防治呢?
1.種子著手,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或者用藥劑拌種
根據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既有產量保障,又對條鏽病有較強抵抗能力的品種,從而有效防治條鏽病的發生。從源頭進行處理。如果種植地高發此種病,可以在播種的時候,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9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溼性粉劑60~809拌麥種50kg。同時注意適期播種,降低播量,避免小麥田間鬱閉。
2. 田間管理,勤觀察,早發現,早消滅病原
小麥條鏽病流行性和傳染性極強,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下,病害繁殖擴散速度非常快。其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小麥條鏽病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在小麥的幼苗期,幼苗染病會在葉片上出現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發病時,孢子堆呈現出鮮黃色的橢圓形,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如果進步一加劇則會出現鏽褐色粉狀物;在小麥的成熟期,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夏孢子堆進一步加劇則會形成冬孢子堆,呈現出黑色的短線狀。小麥的田間管理很重要,要及時巡察,當田間發現小麥條鏽病單片病葉,要立即摘除發病葉片帶到田外燒燬或深埋;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立即圍殲防治,控制其蔓延。
3.如大面積爆發,要儘快全覆蓋防治
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貫穿在四個用藥階段,在小麥三葉期(約在小麥播種後20-30天),每畝可交替選用25%嘧菌酯懸浮劑50-60毫升,或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13-20毫升,對水後均勻噴霧,控制秋苗發病和春季流行;在返青拔節期後,小麥田發現中心病株,每畝可用30%醚菌酯懸浮劑70-100毫升均勻噴霧,兼防白粉病;在挑旗(孕穗)前後發生中心病團,且條鏽病發病較多時,每畝可交替選用25%粉唑醇懸浮劑24-32毫升,或30%氟環唑懸浮劑20-30毫升,對水45-60升,均勻噴霧於小麥莖葉部;在抽穗揚花期,田間條鏽病發病比較嚴重時,每畝可選用25%戊唑醇可溼性粉劑60-70克,或10%己唑醇懸浮劑15-20毫升,或250克/升丙環唑乳油33-50毫升,對水後均勻噴霧,兼防小麥白粉病。
小麥條鏽病的防治工作,要貫徹落實“減少菌源為主,適期用藥防治”的植保方針,儘量採取農業措施控制病害發生,對非施藥不可的,應根據生產有機、綠色和無公害小麥田使用農藥的規定要求,選擇對口農藥進行防治。
-
9 # 朱哥教你來養豬
那麼首先我們先學習一下,什麼是小麥的鏽病:冬季在小麥停止生長但最冷月氣溫不低於O℃的地方,同條鏽菌—樣,以休眠菌絲體潛存於麥葉組織內越冬,春季溫度合適再擴大繁殖為害。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鏽病、稈鏽病、葉鏽病3種,是中國小麥生產上分佈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麥條鏽病的危害比較大,每年都會大面積的發生而且也非常的普遍,所以加強對小麥條鏽病的預防以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對小麥條鏽病進行防治的是該怎麼防呢?選用什麼藥劑效果不錯呢?
對於小麥條鏽病的防治要充分的做好預防措施,對主要冬繁區封鎖發病田塊,打點保面,減少菌源外傳。由於小麥條鏽病的流行性和傳染性極強,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下,病害繁殖擴散速度非常快,因此加強病情監測,採取進行分割槽防治策略,選用高效藥劑品種,及時防治病害流行是非常關鍵的。
在防治的是推薦大家使用以下的幾種藥劑:粉鏽寧)、特譜唑(速保利)、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腈菌唑、丙環唑等。
防治的時候在小麥拔節至孕穗期進行葉面噴霧防治,可以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等。
小麥條鏽病的防治主要注重預防,因此做好病情的監測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普及好農藥的科學規範使用技術。
-
10 # 農家子弟話農家
今年的氣候比較反常,農曆出現了閏四月,春脖子比較長,所以自然災害比較多,農村自古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的確今年各地都很不太平,四月份黑龍江和內蒙古突降大雪,導致北方很多地區出現嚴重的倒春寒。
前幾天五一剛過,河北、湖南、河南、福建等多地又降下冰雹,多地農作物受災嚴重,今年的氣候比較反常,導致多地災害不斷,尤其是北方的小麥,受的影響很大,除了這些自然災害外,今年小麥的鏽病也非常嚴重。
小麥鏽病又稱黃疸病,小麥鏽病分條鏽病、葉鏽病和稈鏽病3種,是中國小麥上發生面積廣,危害重的一類病害。條鏽病主要危害小麥。葉鏽病一般只侵染小麥。稈鏽病小麥變種除侵染小麥外,還侵染大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
該病是氣傳病害,必須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的控制其危害。
1.選擇抗性品種
根據各地條件合理選用抗病品種,儘可能選擇能抗多種生理小種,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種。在當地比較抗病的小麥品種,種植數年以後,不易感病的鏽病生理品種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鏽病生理品種逐步產生,發生面積逐步擴大,為害加重,使小麥抗病性喪失,成為感病品種。還要建立種子田,防止抗鏽良種混雜和喪失抗性。在推廣抗病良種時,要做好品種合理佈局,防止品種單一化。
2.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
在冬小麥越冬前,返青時,要隨時檢查病情,發現病葉和發病中心,應徹底剷除,以防傳播蔓延。及時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鉀肥,在返青後到抽穗期噴沃鯨黑金氮,增加植株抗病能力。麥收後及時深翻,消滅麥田中自生麥苗。以減少越夏菌源。
3.拌種防治
拌種可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種,壓低越冬菌源量,減少自身傳播,種子帶菌。
4.藥劑防治
小麥返青拔節後如雨水較多,田間又有病害發生,則應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三唑酮,丙環唑,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環唑等。新型三唑類殺菌劑持效期更長、安全性更好。
目前全國小麥都已經進入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農民朋友們一定要留心觀察,一但出現小麥鏽病及時噴灑農藥救治,及時預防各種自然災害,確保糧食的豐收。
-
11 # 植物營養與肥料
小麥條鏽病俗稱黃疸,分佈於全世界,在中國主要發生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林芝地區、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內蒙古為零星發生區,安徽為偶發區。該病是中國大區間典型遠端氣流傳播流行的小麥病害,具有發生區域廣、流行速率快、危害損失大的特點。主要危害葉片及葉鞘,破壞葉綠素,造成光合效率下降,並掠奪植株養分和水分,增加蒸騰量,導致灌漿受阻,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20%~30%,最嚴重時幾乎顆粒無收。中國小麥主栽品種抗源單一,抗病品種推廣面積有限,一旦氣候條件適宜,又有適量的菌源,小麥條鏽病常會在全國大範圍流行,並造成嚴重損失。
麥條鏽病階段特徵。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鏽褐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別於小麥稈鏽病。
小麥條鏽病病害鑑別。田間苗期發病嚴重的條鏽病與葉鏽病症狀易混淆,不好鑑別。小麥葉鏽夏孢子堆近圓形,較大,不規則散生,主要發生在葉面,成熟時表皮開裂一圈,別於條鏽病。必要時可把條鏽菌和葉鏽菌的夏孢子分別放在兩個載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濃鹽酸後鏡檢,條鏽菌原生質收縮成數個小團,而葉鏽菌原生質在孢子中央收縮成一個大團。
小麥條鏽病病原特徵。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養料,在病部產生孢子堆。夏孢子單胞球形,鮮黃色,表面有細刺,大小(32~40)×22~29 (um),有發芽孔6~12個。冬孢子雙胞,棍棒形,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縊縮,大小36~68×12~20(um),柄短。該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現象,中國已發現29個生理小種,分別為條中1一29號,條鏽菌生理小種很易產生變異,1950年以後已出現過5次優勢小種的改變。
小麥條鏽病傳播途徑。小麥條鏽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迴圈。轉主寄主為小檗。其侵染迴圈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節。小麥條鏽菌在中國甘肅的隴東、隴南、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熱月份旬均溫在20℃以下的地區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隨氣流傳播到中國冬麥區後,遇有適宜的溫溼度條件即可侵染冬麥秋苗,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後1個月左右。秋苗發病遲早及多少,與菌源距離和播期早晚有關,距越夏菌源近、播種早則發病重。當平均氣溫降至1~2℃時,條鏽菌開始進入越冬階段。
小麥條鏽病發病條件。一月份平均氣溫低於-6~-7℃的德州、石家莊、介休一線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這一線以南地區,冬季最冷月均溫不低於上述溫度的四川、雲南、湖北、河南信陽、陝西關中、安康等地則可以菌絲狀態在病葉裡越冬,成為當地及鄰近麥區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麥返青後,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甦擴充套件,當旬均溫上升至5℃時顯症產孢,如遇春雨或結露,病害擴充套件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在具有大面積感病品種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為流行的兩大重要條件。如遇較長時間無雨、無露的乾旱情況,病害擴充套件常常中斷。因此常年發生春旱的華北發病輕,華東春雨較多,但氣溫回升過快,溫度過高不利該病擴充套件,發病也輕。只有早春低溫持續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發病重。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但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於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
小麥條鏽病防治方法。該病是氣傳病害,必須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小麥條鏽病是長期影響中國小麥安全生產的嚴重生物災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麥減產10%-20%,特大流行年份減產可達60%以上,甚至使小麥幾乎沒有收成。根據菌源數量、天氣條件及品種佈局等因素綜合分析,預測2011年中國小麥條鏽病發生約3000萬畝。其中,川西北、隴南、陝南、豫南、新疆大部、寧夏晚熟麥區等地將中等或偏重流行。近期在四川綿陽、湖北十堰、陝西漢中等地調查發現,小麥條鏽病已出現較大的中心病團。由於條鏽病流行性和傳染性很強,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下,病害繁殖擴散速度非常快。隨著氣溫的回升,小麥條鏽病將陸續進入發生危害盛期。各級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將病害防控列入奪取夏糧豐收的關鍵措施,加強病情監測,採取進行分割槽防治策略,選用高效藥劑品種,及時防治病害流行,確保小麥豐收。
小麥條鏽病種植管理。(1)選用抗病品種,做到抗源佈局合理及品種定期輪換。陝西旱地可選用M8003、長武131;旱肥地可選用陝229、陝861;水地可選用陝927、陝160、西農88—1、水偃107、植81168;甘肅可選用天選40、天882、綿陽15、綿陽19、綿陽20;川育9號、川育10號;河北可選用冀麥19號、冀麥26、冀麥5418、豐抗13號、京優626等;河南可選用豫麥17、鄭8329、徐州21、鄭891;長江下游可選用揚麥4號、5號。此外中國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條鏽病新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京冬8號,京核3號(931),京411,冬麥1號,北農白,百農64,鄭州8915、941,周麥9號一矮優688系,新寶豐;豫麥35、39,川麥24、25;綿陽25、26,川農麥1號,蜀萬41號;冀審石4185,冀麥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麥26、27、28號,早麥5號,滇麥18號、19號、20號,渭麥8號,秦麥12號,西農1376號。春小麥有墾九5號,臨麥29、30號,隴春15號,寧春24號,隴春9號,隴春8139,定豐3號,京紅8號,科春14,青春26號、533號等。在應用抗病品種時,注意抗鏽品種合理佈局。利用抗病品種群體抗性多樣化或異質性來控制鏽菌群體組成的變化和優勢小種形成。避免品種單一化,但也不能過多,並注意定期輪換,防止抗性喪失。選用高效藥劑品種:大力推廣以三唑類、烯唑類為主的高效低毒內吸殺菌劑進行大田噴藥防治,每畝用15%三唑酮粉劑80-100克,或畝用25%烯唑醇粉劑30-40克,或12.5%懸浮劑40毫升噴霧防治,防效可達90%以上。
(2)農業防治。①適期播種,適當晚播,不要過早,可減輕秋苗期條鏽病發生。②清除自生麥。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速效氮不宜過多、過遲,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溼度大或雨後注意開溝排水,後期發病重的需適當灌水,減少產量損失。
防治小麥條鏽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種植抗病品種。小麥收穫後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越夏菌源,能減輕小麥的發病程度。
(3)藥劑防治。中國先後使用對鏽病有效的殺菌劑有敵鈉酸、敵鏽鈉、氟鋇製劑、氨基磺酸鈣、氟矽脲、萎鏽靈、滅菌丹、代森鋅等。①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g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溼性粉劑60~80g拌麥種50kg。②春季葉面噴霧小麥拔節至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小麥鏽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時,於發病初期,667m^2用12.5%特譜唑可溼性粉劑20~35g,對水50~80L噴施效果優異,既防治鏽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
小麥條鏽病加強監控。(1)加強病情監測。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要按照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密切監測發生情況,認真做好病害的定點觀察和大田普查;準確掌握條鏽病發生消長動態,根據病情發展變化及時釋出預報和防治警報;及時向政府部門及上級業務部門通報病害發生情況,為病害防控決策提供可靠依據。(2)採取分割槽防治策略。重點要抓好鄂西北、四川盆地、豫南、陝南、重慶、貴州、雲南等冬季繁殖區的早期藥劑防治,對重點發病田塊採取“帶藥偵察,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提供麥田統防統治,以控制病害的區域擴散蔓延。黃淮海等春季流行區,要加強病情監測,實行達標(病葉率達到5%)時進行噴藥防治。隴東南、川西北、寧南、海東等越夏易變區(秋季菌源基地),要採取抗鏽良種和藥劑拌種,結合停麥改種和適期晚種等綜合措施進行治理。
-
12 # 汪小魚的Vlog
對於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發病初期就及時進行藥物的防治,儘早將病原菌或害蟲扼殺在搖籃裡。而針對條鏽病的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等,這些都是防治小麥條鏽病的常規藥劑,一般在農藥種子站都有售賣。
今年是小麥條鏽病大爆發的年份,希望您早日做好小麥條鏽病的防治,爭取獲得糧食的進一步豐收!
-
13 # 農村戶外小胡
小麥鏽病分為葉鏽病、條鏽病和稈鏽病三種,其中條鏽病傳播速度快,危害嚴重。小麥條鏽病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鮮黃色夏孢子堆,隨著病情的逐漸發展,夏孢子堆逐漸增多,在葉片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鏽被色粉狀物。春季對發病田普遍施藥防治。畝選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25克。手動噴霧器兌水60公斤,機動噴霧器兌水10公斤噴霧防治(兌水量下同)。可兼治小麥白粉病。另外可以用戊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按照說明書指定用量稀釋後葉面噴霧。這些藥劑同時可以兼治小麥葉鏽病。
回覆列表
小麥鏽病是中國小麥生產上發生面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在小麥生長中後期發生更為嚴重。由於該病主要靠空氣傳播,再加上病菌對一般常規藥劑已經產生了很強的抗藥性,防治十分困難。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優秀配方,供大家參考:
(1)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本品是由烯肟菌胺與戊唑醇復配而成的內吸性殺菌劑,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在鏽病發病初期開始用藥,可用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13-20毫升/畝,兌水30~5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控制小麥白粉病、、赤黴病、鏽病等病害的蔓延。
(2)30%苯甲·丙環唑乳油:本品是由苯醚甲環唑和丙環唑兩種殺菌劑混配而成。具有內吸性和較長持效性等特性,施藥後能被葉片迅速吸收。在發病初期使用,可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15-20克/畝,兌水30公斤後對全株均勻噴霧,隔10-15天進行第二次施藥。可迅速控制鏽病的繼續危害。
(3)30%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本品為三唑類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混配製劑,具有治療與保護活性,透過內吸、滲透、擴散等方式,速效性和治療功能得到加強。是目前防治鏽病、白粉病、赤黴病等小麥病害最優秀的藥劑之一,在鏽病發病初期,可用30%唑醚·戊唑醇懸浮劑10~20毫升,兌水30~50公斤,對全株葉片均勻噴霧,可快速控制鏽病的危害和繼續蔓延。
(4)30%氟環·嘧菌酯懸浮劑:本品是由氟環唑和嘧菌酯復配而成的殺菌劑,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本品殺菌活性較高,持效期長,耐雨水沖刷,是防治鏽病、白粉病最優秀的配方之一,可在發病初期,用30%氟環·嘧菌酯懸浮劑40~50毫升,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控制鏽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繼續危害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