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飛凡觀
-
2 # 江湖小曉生
漢朝是外戚和宦官輪流執政,一個是舅舅家族,一個是一把屎一把尿把皇帝養大的太監,所以說東漢中後期皇帝基本沒有實權。宋朝就不一樣了,外戚和宦官都被排除出了權力集團,甚至連宗室和武將也要低人一等。
為什麼呢?因為宋朝的實權,牢牢地掌握在文臣集團手裡。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的時候,就已經想通了一件事,武將手段太毒辣,容易推翻朝廷,宗室又有合法繼承權,而宦官集團在唐朝是巨大隱患,文臣就算權力再大,也翻不起天來。
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有宋一代,同品級文臣的地位永遠都比武將要高。皇帝的權力都是有限的權力,他拿什麼給宦官撐腰呢?
01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你說氣不氣人?宋朝皇帝的確是權力巔峰的第一人,是真正擁有實權的。但是他能夠肆意決定任何事情嗎?這是不行的。
由此可見,宋朝皇帝的權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文官集團幫助皇帝鞏固皇權的同時,其實也成為了車胄皇權的一股力量。
文官本沒什麼可怕的地方,畢竟都是一介書生。但是這幫人嘴巴毒啊,不管什麼事兒都要摻和一下。
比如說皇帝娶老婆的事情,這本來是皇帝的私事,這幫文官集團的人,卻總是要拿各種條條框框來告誡皇帝,這也不能娶那也不能娶。
所以說宋朝皇帝的婚姻生活,其實多半是被文官集團所操控的。比如說宋仁宗趙禎,因為從小被皇太后劉娥操控,所以他的性格十分柔弱。
這種性格被文官集團發現以後,他們立刻開始干涉皇帝的婚姻生活。《清平樂》宋仁宗的感情經歷雖然豐富,卻一直都不順暢,其實大多數原因就是這幫文官集團在嗶嗶。
02刑不上大夫,就是可以這麼無理取鬧。那麼難道宋朝所有的皇帝都從諫如流嗎?難道就沒有昏君嗎?昏君就不會殺了這幫士大夫?
當然是有昏君的,可是老祖宗趙匡胤還有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刑不上大夫。這就是說不管文官犯了什麼罪,都不可以對他們用刑。這一下子天下讀書人可就樂開了花了。宋朝的確是文人的天堂,他們將學而優則仕的道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了這塊免死金牌,這幫文官集團的嘴炮,還不是有事兒沒事兒就轟兩下?他們除了皇帝,還真的沒有其他物件可以轟。就算是遇到昏君,要宰了這幫文官,文官集團也會抬出這句刑不上大夫來給自己做擋箭牌。除非皇帝連祖宗都不要,否則就是不能打文官。在宋朝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字獄案件,那就是烏臺詩案。這一案件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蘇軾。
蘇軾平日裡愛寫詩詞,這種優秀的習慣,給我們後世留下了不少珍貴的作品。可是這些詩詞在當時卻成為了當權者的一種負擔。
為此有心人特地在蘇軾的詩詞裡挑出了那麼幾句來,認為這是在嘲諷當朝皇帝宋神宗。宋神宗大怒之下,將蘇軾給關了起來。
蓋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監察御史裡行舒亶彈劾蘇軾
嘲諷皇帝,換哪個朝代,那都是要被活活弄死的。那麼蘇軾是什麼下場呢?讓各位看官非常遺憾的是,蘇軾被好端端給放出來了。
不管是好友求情也好、蘇轍辭官也罷,其實都抵不上那一句刑不上大夫對宋神宗來的直接。宋神宗總體來說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他當然不願意違背老祖宗留下的法令,不殺蘇東坡,其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03宦官是皇帝永遠都離不開的好幫手。明朝為什麼宦官干政最為昌盛?因為從朱棣篡位開始,宦官成為了皇帝最為貼心的幫手,此後歷代皇帝,基本都十分信任宦官。
宦官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沒有家庭,可以一心一意地為皇帝效力。這是文官集團永遠都取代不了的。而且皇帝從小到大,一直都離不開宦官的照料,可以說在皇帝的生命當中,宦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與者。文官集團一般是考進士考上來的,他們跟皇帝壓根就不認識。你是相信一個從小陪伴你的人,還是相信一個一點也不認識的人呢?憑藉著生理缺陷上的優勢,宦官可以日夜陪伴在皇帝身邊。而文臣下了班,只能直接回家裡的熱炕頭,這也是一種差距。
久而久之,皇帝自然會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交給宦官來做。因為文官集團太軸了,他們只考慮國家層面的利益,不會管皇帝的利益。宦官就不一樣了,他們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宋朝其實也是一樣,與文官相比,宋朝皇帝更加喜歡宦官,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之所以沒有造成宦官干政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文官集團太強勢了。
總結:文臣強勢起來,宦官就沒有市場了。說到底宦官干政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皇權沒有絲毫掣肘。皇帝想幹嘛就能幹嘛,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他自然更加喜歡任用跟自己親近的宦官。
朱元璋建國雖然嚴令宦官不能幹政,可是他把宰相給廢了,打盡了天下文人的臉面,雖說的確使得皇權至高無上了,但是也為後來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筆。
在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庇佑之下,宋朝文人十分強勢。尤其是對皇帝來說,宋朝文人簡直是他們的噩夢。
在這種情況下,連皇帝自己有時候都要聽文人的話,這幫宦官又拿什麼來跟文臣鬥呢?即使有過一小撮宦官亂政情況,也都被強勢的文臣們給收拾了。
這幫人飽讀詩書,你以為是吃乾飯的嗎?他們對付起宦官來,當然是各種手段都能用得上。
參考資料:《宋史》
-
3 # 市井九公子
首先來說宋朝到底有沒有宦官專權,我的回答是應該是有的,不過由於宋朝政治策略之由像其它朝代一樣宦官獨攬大權架空皇權的案例應該是沒有的!(此處為個人觀點)下面
-
4 # 小魚讀史
陳橋驛黃袍加身
公元960年,後周皇帝世宗柴榮在議取幽州時,染病後不治駕崩。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北征途中,行至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即皇帝位,定國號宋。自此開啟中國歷史上三百多年的宋王朝統治。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和繼任者趙光義,歷經唐代中後期及五代十國藩鎮割據、朝代更迭的動盪局面,又滅南唐,伐北漢,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他們深知武將權力過重將造成天下局勢不穩,建國之初,就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國策。為防止大臣專權,設二府三司,分掌管財、政、軍大權;三省六部官、職分設,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
二府三司制度機構有史料稱,宋太祖在位期間,接受唐中後期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宮裡僅留50名太監,並且嚴格限制宦官權力,除了伺候後宮做粗活雜役,還要被派出公幹,幾乎沒什麼精力再幹預政事。 另外,根據宋制,南宋時期皇帝的詔書必須由皇帝、太后、宰相和三名大臣聯名才有效力。即便哪個宦官受寵想染指朝政,宋朝也有嚴格的臺諫制度,定會讓其鎩羽而歸。比如北宋末年的“六賊”(蔡京 王黼 童貫 【宦官】 梁師道 朱勔 李邦彥)倒臺被誅,都和太學生陳東聯名十幾萬百姓上書施壓的結果有關。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百姓安居樂業的盛景所以小魚說,二府三司制度,臺諫制度和修文輕武的國策,被宋代的繼任者們堅定的貫徹執行。筆者認為:宋代國家決策從未出現宦官專權的事例,北宋歷四代皇帝治理就達到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巔峰時代,有研究資料推測宋仁宗時人口達到1億多口,這在中國政治經濟大發展的幾個朝代中是不很多見的。
-
5 # 徐州房產資訊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唐朝的前車之鑑,宋朝歷代皇帝一直牢牢謹記
從盛唐時期的高力士開始,唐朝就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情況。到了唐朝的後期,宦官掌握了京城駐軍的指揮權,不僅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唐昭宗李曄還為親王時,大宦官田令孜騎馬經過,李曄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禮,而田令孜並沒有任何謙虛的表示,騎馬直接離開了。唐朝滅亡以後,宦官勢力終於消亡,可惜還有人改不掉這一點。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滅掉了後梁和前蜀以後,瘋狂的信任太監,給宦官們很大的權力,而對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士們幾乎沒有任何賞賜,寒了將士們的心。最後部隊發生了兵變,李存勖被殺。
如果是秦朝和東漢的宦官亂政還比較遙遠,那唐朝和後唐的教訓可還是歷歷在目,從宋朝建議之初,宋太祖就對太監多加限制,警惕宦官們亂政。到了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位時期就更加徹底了,雖然這位皇帝打仗的水平差了點,但是玩內政絕對是一個十分出色的人。這位皇帝絕對是一個宅男,他寫出來一部類似於“行為準則”的手冊,上邊清清楚楚的寫明瞭宦官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大小宦官只要照著這個手冊做就可以了。如果宦官們想玩貓膩,那麼他們慘了,這位皇帝在這方面堪稱心狠手辣。
二、宰相權力的空前擴大,使宦官無法干政
從宋朝建立之初,皇帝們對士大夫都非常尊敬。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這兩位大神的水平都比較高,不需要宰相們過多的幫忙,他們自己完全就可以處理。當時到了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即位以後,情況發生了大逆轉。由於宋真宗的即位全靠宰相們幫忙,對於恩人們應該有所表示,表示什麼呢?宰相們什麼也不缺,那就增加權力好了;同時宋真宗的治國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們,所以宋朝的相權在宋真宗時期空前擴大。
相權的擴大就意味著君權的降低,宋朝的宰相們權力正是大上天了。不但在國家政事上矯正皇帝的錯誤,就連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過。皇帝都被管成這樣了,宦官作為皇帝的奴僕,又能好到哪裡去。在宋朝的全部歷史中,無論是再得寵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們,都是笑著臉額外還得點頭哈腰。在宋仁宗趙禎病重期間,宰相們擔心皇帝的身體狀況,提出了這群宰相們居住在後宮陪伴皇帝的要求(親,注意是後宮)。這如果放在明清兩朝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宋朝就不一樣了,後宮的總管太監竟然不敢反對。而且仁宗皇帝康復以後,既沒有責怪宦官辦事不利,也沒有責怪宰相們大逆不道。
三、宋朝宦官的數量少,降低了干政的助力
宦官干政就一定需要幫手,至於幫手也一定是宦官。但是宋朝的宦官數量少得可憐,使宦官想幹政都沒有幫手。宋朝的皇宮是歷朝歷代中最小的,皇宮規模小,自然人員也少。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宮中一共只有130多個宦官;即便到了宋徽宗這個敗家子的手裡,宮中的宦官也不過才700餘人。這與明清動輒成千上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宦官人數少,其中的能人就更少了,隨意宋朝即便出現一兩個有智商的宦官,他也做不了什麼事。
-
6 # 粵睇粵爽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知道“宦官”是什麼。
宦官:俗稱太監(東漢時期開始,均為閹人擔任)、內官、內侍、中官、中涓、中貴人,而到了明朝,就對於年紀大的太監稱為“伴伴”。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和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主要職責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在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宦官,因與皇室朝夕相處下,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時,故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宦官專權干政的情況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出現過,從六國大一統的秦朝趙高開始,到漢朝、唐朝、明朝都出現過,就連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朝代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的情況。而宋朝就例外是中國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宦官專權的王朝,宋朝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權傾朝野的宦官,那麼宋朝到底是如何做到沒有宦官專權這種情況呢,在這裡分析下:
1.宋朝宦官的數量少,降低了干政的助力
宋朝的皇宮規模是歷朝歷代中最小的,自然人員小宦官也會小,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宮中一共只有130多個宦官;到了宋徽宗時期宮中的宦官也不過才700餘人。而宦官想專權干政就一定要有幫手,至於幫手也一定是宦官,宦官的數目小,而有能力的宦官就更小了,即使宋朝出現一兩個有智商有能力的宦官,也幹不了什麼大事。
2.宋朝歷代皇帝一直牢記,唐朝的宦官高力士到後期的所有前車之鑑
大唐盛世時期的宦官高力士開始,一直到了唐朝的後期都出現了宦官干政的情況,不但可以掌握京城駐軍的指揮權,還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宋朝建國後,因趙匡胤是一個制度設計的高手,進一步地加強了對皇權的統治,一招“杯酒釋兵權”瓦解了武將手中的權力。就算到了中後期,由於祖宗定下的制度體系,導致即便皇權削弱,權力也始終無法落到宦官手中。
3.宋朝時期宰相的權力空前擴大,使宦官無法專權干政
宋朝的建立,皇帝和士大夫的水平都比較高,加上皇帝對士大夫非常尊敬,不需要宰相們過多的幫忙,什麼問題他們倆完全就可以處理。到了宋真宗時期,宋真宗即位全靠宰相們幫忙,所以對恩人們應該有所表示,因宰相們什麼也不缺,就只能增加權力了;同時宋真宗的治國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們,所以宋朝的相權在宋真宗時期空前擴大,要知道相權的擴大就意味著君權的降低,宰相不但在國家政事上矯正皇帝的錯誤,就連皇帝的私生活也能管。皇帝都被管成這樣了,至於宦官作為皇帝的奴僕,那有機會去專權干政。
在宋朝時期抑武重文,武將在宋朝的地位並不高,宦官地位也高不去那裡。當皇權削弱時,權力自然就落到了文臣手中,宦官根本就沒有機會專權干政,所要做的職責就是服侍好皇帝和嬪妃,至於朝政上的事沒有權力直接參與。就算是徽宗時期的童貫,都只封為郡王。所以,宋朝時期對於宦官的權力限制做得好,就不會出現有宦官干政的局面,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宦官專權的朝代。
-
7 # 微史春秋
宋代吸取唐代宦官專權教訓,對“待宦者甚嚴”,不過也並非沒有宦官專權,只是沒有出現漢唐那樣的惡政。一、宋朝吸取前代教訓,“有所懲也”
唐代的教訓,無論是藩鎮割據,還是宦官專權,都給宋朝提供了足夠警惕的教訓。
“去唐未遠,有所懲也。”
從宋太祖開始,便嚴格限制宦官,“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許養子為後。”
此後宋太宗、宋真宗都很慎重,即便有時想重用某一宦官,也被宰相們制止。
宋代在政治上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共治”政治,宋初留下的制度被逐漸推崇為“祖宗之制”,要嚴格執行,加之共治政治下宰相權重,宦官專權的機會較小。
“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貂璫有懷奸慝,旋踵屏除。”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宋代出現了天子年幼的情況宦官容易上位的時機,也沒有演變成嚴重的宦官專權。
二、宋代也有大宦官敗壞朝局的宋代臭名昭著的大宦官莫過於宋徽宗時期了。
宋徽宗時期,宦官童貫、梁師成敗壞祖宗法度,禍國禍民。
童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制敕”,“窮奸稔禍,流毒四海。”
梁師成,權臣王黼“父事之”,雖蔡京父子亦諂附焉,都人目為“隱相”。
他們對宋徽宗時期朝局的敗壞有很大的責任。
但好在祖宗之法仍在,士大夫對此一貫反對,宋代沒有出現可以廢立皇帝,完全把控朝局的大太監。
以史為鑑,宋代在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對唐代的教訓充分吸取,建立了有效且十分完備的法度,來防止宦官專權。
-
8 # 曉支
歷時三百一十九年的兩宋時期,吸收了唐代的教訓,為了壓制了宦官的品級,對宦官設立了獨立的官階體系,在宦官系統內的升遷,最高只能做到內東頭供奉官,如要繼續升遷,就得轉出宦官系統,改為武官系統,並接受吏部的管轄。
即便是宋代最為位高權重的宦官,深受宋徽宗器重,並曾經領軍作戰的童貫,一樣要接受樞密長官的管轄。這也就是《宋史》中所說的:“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但是宋代一樣有兩個膽大的、試圖干政的宦官:
宋太宗病危期間,宦官王繼恩,意圖串通參知政事李昌齡,來擁立已經被廢為庶人的宋太宗長子為帝。趙元佐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這樣王繼恩可以很方便的獨攬大權。後被宰相呂端予以制止,並將王繼恩等人或貶黜或流放。
宋真宗患重病期間,宦官周懷政蠢蠢欲動,企圖聯合同夥除掉宰相丁謂,逼迫真宗退位給太子趙禎,意圖憑藉擁立之功控制大權。宰相丁謂得到密報後,在真宗的皇后劉氏的支援下,搶先一步將周懷政緝拿並斬首。
宋朝的在吸取先前王朝的經驗,重文輕武之風大行其道,宰相的權利不單單制約了武將,也同時制約著宦官,這應該就是宋代沒有出現太監禍國的原因。
-
9 # 穿插游擊隊
歷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是漢、唐、明三個朝代。它們的衰弱、滅亡,或多或少都與“宦官專權”脫不了干係。但有人發現,宋朝似乎未曾出現過“宦官專權”的政治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天子權威一落千丈,自此,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愈演愈烈。宦官專權,掌握皇帝生死廢立;藩鎮割據,開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亂局。縱觀歷史,宦官專權的頂峰無過於唐代。而究其原因,在於皇帝失去了對軍權的掌握,以至於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繫於宦官之手。
大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最直接的反應肯定是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而唐朝滅亡最大的教訓在哪呢?從中央來說,在於宦官專權,皇帝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從地方來說,在於藩鎮割據,中央已經失去對地方的控制。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兵制進行改革。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言:“當時的兵制改革,簡單說來,就是建立樞密院——三衙體制。”而這種統兵體制的主要特點就是將握兵權、調兵權和統兵權三者分開,這樣造成的特點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因此有效防止地方勢力割據的可能性。
此外,又實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正如《宋史》所言:“自古創業垂統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橅,可以預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剖析宋代的宦官群體,為何沒有形成專權的現象。
(1)“祖宗之法”的約束
整個宋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嚴守“祖宗之法”,幾乎成了一種政治信仰。早在宋太祖時期就嚴格規定了不準宦官干政,其自己嚴於律己,“不受內臣所媚”,“止令掌宮掖中事,未嘗令預政事。”此外,還嚴格控制宦官人數,“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宋太宗時則不超過180人。從數量上就難以形成勢力集團。之後的皇帝嚴格遵守這一點,所以,宋朝未曾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2)重用文臣,宰相權力高
《宋史·宦者傳序》言:“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以宰相為代表的政府權力高於內廷,有權過問內廷之事,宦官則不能干涉政府之事,從而有效牽制了宦官權力。用宋人呂中的話來說:“我朝所以無內朝之患,以外朝之除拜,在內不得而知,內庭之請謁,在外可得而知之也。”例如仁宗時期,皇帝寵信一個叫楊懷敏的宦官,因過被罷免“入內府都知”之職,仁宗想要復其職,卻被政事堂下面的知制誥(宰相機構)直接駁回,並嚴辭拒絕。
(3)宦官多在軍中效力,有監督權但無兵權
宋朝為了削弱武將的勢力,其中一項就是確立監軍制度,因此,大量的宦官被派往軍隊監軍,他們也只能在武將面前耀武揚威,而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則不敢張揚。
(4)實行“士大夫政治”,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
縱觀歷史,宦官專權厲害的朝代,也是君臣矛盾較為激烈的時代,如明代。皇帝為了牽制文官集團,從而賦予宦官集團一定的權力來使彼此爭鬥,自己從中平衡,往往導致宦官集團的膨脹,出現所謂的“閹禍”。
但宋代的政治格局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君臣矛盾小,宦官集團也就沒有了生長空間。
(5)宦官品階單列,地位不高
宋朝將宦官與文臣、武將區別開來,設定了獨特的官階體系。宋朝的宦官機構有兩個:入內內侍省、內侍省。前者簡稱“後省”,其官員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後者則簡稱“前省”,其官員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即便是地位最高的宦官品級也不過五品。
或許有人會說,北宋末年不是出現過童貫、梁師成等權傾一時的宦官嗎?確實如此,宋徽宗時宦官數量膨脹,達到四千人,出現童貫掌軍事,梁師成“典機密”的特殊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和文官集團的腐敗脫不了關係,由於宰相蔡京、王黼媚上取寵、縱容宦官,從而造成了北宋政治生態的破壞。
儘管他們能憑藉皇帝的寵信作威一時,但北宋的制度決定了他們無法攫取軍權。正如《宋史·職官志》所言:“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
所以童貫打完仗以後,還得將兵符和軍隊歸還樞密院和三衙,其最終也被宋欽宗斬殺。
由於宋代獨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態決定了宋代不可能出現宦官專權。
參考資料:
【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
【2】鄧小南:《祖宗之法》,三聯書店,2014.
【3】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
【4】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
【5】歐陽修、宋祈:《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6】呂中:《大事記講義》卷三《太祖•幸太學》
-
10 # 調侃歷史
並不是,其實還是有的。
《宋史》記載:"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許養子為後。又詔臣僚家毋私蓄閹人,民間有閹童孺為貨鬻者論死"。
宋太祖趙匡胤不允許宦官干預朝廷事務,使宦官只限於在內廷行走供奉。宋太宗趙光義,對宦官的防範更為嚴格,即便是對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宦官,也只是授以虛銜,不許其擔任可以參知政事的要職。比如宦官王繼恩,在太祖時就"賜金紫,加武德使",太宗即位後,王繼恩率軍征討,戰功顯赫。朝議賞功,中書欲除宣徽使。太宗曰∶"朕讀前代史書,不欲令宦官預政事。宣徽使,執政之漸也,止可授以他官。"宰相力言繼恩有大功,非此任無足以為賞典。上怒,深責相臣,命學士張泊、錢若水議別立宣政使,序位昭宣使上以授之"。由此可見,宋朝開國之初的兩位皇帝,對宦官干政弄權的危害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們能做到防微杜漸,嚴禁宦官得到干政的機會。
儘管宋朝前兩位皇帝對宦官防範甚嚴,但是,他們所制定的要求並沒有延續下來。到了第三位皇帝真宗時,禁止宦官參政的"祖制"開始被破壞。真宗的文才武略都不及前兩立皇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他偽造"天書"封禪泰山,提倡佛、道、儒,大搞迷信活動。他的昏庸為近侍宦官提供了幹知政事的機會。當時宦官雖被真宗信用,但是,朝臣還沒有忘記前朝皇帝定下的"禁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抑制宦官侍寵干政的行為。可是,這一時期,宦官漸漸改變了身份和地位,對朝政多有干預。真宗即位後,宦官被委以重任的人數漸多,干政之事屢屢發生。
宋朝的宦官干政擅權,常常透過兩個途徑,其一是取得皇帝寵信,爭做"差遣"之官;其二是與掌握朝政大權的宰相勾結,徽宗趙佶統治時期,可謂是宋朝宦官為害最為嚴重時期。
宋徽宗在位二十餘年,朝中有六個臣僚深受寵信,史稱"六賊"。對於"六賊"所指之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蔡京、童貫、王黼、高俅、楊戳、梁師成,這是當時的一種說法;其二是當年太學生陳東上書所指的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酌六人。若按第一種說法,宦官則佔一半;若排除兩種說法的出入,以一致定論的蔡京、童貫、王獻、梁師成四人計,宦官還是佔了一半。由此可見當時宦官干政弄權、為害朝廷的程度。
童貫內恃徽宗寵信,外與蔡京勾結,握軍權達二十年之久,梁師成掌握朝廷機要文書,與王黼相為表裡,被時人稱為"隱相",楊戳"善測同人主意",得寵之後,"立法索民田契","增立賦租",禍國殃民。這一時期,"六賊"當道,朝政腐朽,終使大宋王朝丟棄半壁江山。
宋王朝偏居江南後,又經歷了九位皇帝的統治時期,歷時一百五十餘年,史稱這一時期為南宋。
南宋時期,朝臣對宦官用事弄權十分憎惡,但皇帝卻寵信宦官。宦官藍珪、康履深受高宗趙構寵信。高宗有心限制宦官干預政事,"詔內侍不許與統兵官相見,違者停官編隸"。可是康履根本不聽,結果引起諸將不滿,統制苗傅和武功大夫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了樞密使王淵,高宗為平眾將之怨,先是將康履除官,最終無奈才將其交出斬首,死後還贈其官職。
回覆列表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沒有外戚和內侍專權的朝代,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宋朝的“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基本國策。
在這個架構中,天子是士大夫集團推舉出來治理天下的代言人,士大夫集團則共同享有統治江山的權力,所以終宋一朝,始終以文官的利益優先,“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成為那個時代文官最豪邁的宣言。
當然從小我們就學習過三角形的結構才穩固,皇帝與文官並不是所有方面的利益都一致,所以這個時候還需要有一股勢力來制衡文官。
雖然宋朝皇帝壓制了武將的整體勢力,但是做為“杯酒釋兵權”的交換條件,皇室選擇了與解甲歸田的將門聯姻,尤其是仁宗皇帝的兩任皇后郭氏和曹氏都是將門女,而繼位的英宗趙曙的妻子高滔滔則是曹皇后的外甥女。
所以宋朝是將武將中的一部分與外戚合併在一起管理,這樣形成了一小股與皇室榮辱與共的武將群體,而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武將狄青由於不是將門出身,所以哪怕他做到了樞密副使的位置,也得不到將門的支援,最後在文官的攻擊下憂鬱而死。
既然已經由皇帝、文官加將門組成了一個三角形,那麼皇帝也沒有必要再扶持一個宦官群體出來分權,當然部分大宦官的勢力可能並不會比一般的宰相小,但是畢竟與漢唐時期的宦官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宋朝的官職中依然是以宰相為尊,就算是親王見了宰相也要行禮,更不要說宦官了,若不是他們在某些方面代表皇家的利益,文官們絕對會沒事就殺一批宦官來立威。
所以終宋一朝,都沒有出現較大規模的宦官勢力,就算是北宋末年的六賊裡的童貫和楊戩等人,在權勢上也比不上太師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