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瑞銀彩訊

    人不能只吃熱量高的食物。

    人的營養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要蔬菜,水果,肉類,主食均衡搭配,才能營養全面。

    雖然熱量高的能滿足要求,但是不等於營養全面。更不等於滿足飢餓。

    你說的是理想狀態。

    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變形金剛。

    裡面的機器人吃的是一種能量塊的東西。

    你的意思就是吃點能量塊就可以了。

    那我們大中國的美食豈不浪費。

    再說機器人是鋼鐵,我們人類是動物,我們屬於複雜的那種。不是簡單的1+1=2的概念。

    人生是七彩繽紛的,對嗎?

  • 2 # 妞妞美食站

    食物熱量和飽腹感不一樣,高熱量並不等於飽腹感強,相反,熱量高的精細食物會更加激發你的食慾,吃的更多,我的經驗是,多吃點粗纖維的食物,飽腹感強還熱量低,比如玉米,紅薯,等等粗糧也可以平時在倆餐之間多喝水,也可以增加飽腹感

  • 3 # 翎霏兒

    有些食物雖然熱量高,大部分都是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體內後,在短時間內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不一會兒熱量分解完後,就容易產生飢餓感;

    但攝入優質蛋白、優質碳水食物(比如燕麥),攝入體內後,會慢慢消化分解,變成人體所需的能量,消化分解的慢,持續時間長,所以更有飽腹感,有了飽腹感就不會想再額外吃其他食物。

  • 4 # 鬼加架

    在過去一個世紀,人們往往認為,肥胖的導因是基於不可改變的物理定律。

    具體而言,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即熱量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將此定律應用在體重上,意味著攝取的熱量減去消耗的熱量,相等於儲存的熱量。身處被美食包圍的環境中,人們往往吃得太多,攝取超過人體所能消耗掉的熱量,而這多餘的熱量就轉化成脂肪。

    因此,解決肥胖的方案很簡單,就是發揮意志力,少吃一點。問題是,這個建議行不通。至少對多數人而言,無法持之以恆。換言之,新年定下的減肥計劃,一般無法堅持到春季結束,更別想象能在7月夏季時穿泳衣秀身材。事實上,無論政府、營養學組織及飲食業者如何不斷地強調要控制熱量的攝取量,許多人還是超重。

    不過,萬一人們將肥胖和飢餓的因果關係混淆了呢?或許不是暴飲暴食導致肥胖,而是發胖的過程中導致人們吃得過量?

    食物的熱量促進脂肪組織的生長

    越多熱量轉化成脂肪組織,就越少熱量在血液中迴圈以滿足人體需求。如此看來,這是個分配不均的問題:人們有大量錯置的熱量,導致人體必須增加其攝取量。人是因為越來越胖,而感覺越來越飢餓。

    這猶如血管中液體溢位進入周圍組織的水腫病患,無論他們喝多少水,還是感覺口渴,因為液體根本沒有留在血液中。同理,當脂肪細胞吸收太多熱量,食物的熱量促進了脂肪組織的生長,而不是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導致多數人都吃得過量,只有極度自律的人可倖免。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最近刊登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上述觀點,指出是環境因素誘發了人體脂肪細胞攝取及儲存過量葡萄糖及其他富含熱量的化合物。由於可用於代謝的熱量少了,大腦會告訴人體增加熱量的攝取(感到飢餓)及儲存體力(新陳代謝減緩),多吃一些能短暫解決這個問題,但也會迅速增加體重。減少熱量攝取能短暫地減輕體重,讓人們誤以為已控制體重,但這將增加飢餓感及進一步減緩新陳代謝。

    因此,自覺性減少熱量攝取的減肥法往往無法奏效。一項美國全國民調結果顯示,每6名超重及肥胖成人中,只有一人能在減輕10%體重後保持體重長達一年(即使是這類相對較小的成就也可能被誇大,因為人們往往會在自我評估中高估自己的成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魯道夫及其研究小組的研究調查顯示,無論是健壯或肥胖的受訪者因吃不飽而減輕10%至20%體重後飢餓感會增加,新陳代謝會大幅放緩。反之,吃得過量會加速新陳代謝。

    無論是吃不飽或吃過量,受訪者的體重都會回到原點,促使一些肥胖問題研究人員認為,體重的“設定點”似乎是由基因決定的。若然,為什麼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較,現在成人的肥胖率會增加近三倍?其實,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怎麼解決問題?

    事實證明,許多生理因素會影響脂肪細胞的熱量儲存,如基因、運動量、睡眠和壓力。

    碳水化合物加工導致胰島素水平增加

    不過,其中一個無可爭議的主導因素是胰島素激素。眾所周知,治療糖尿病的額外胰島素會導致體重增加,胰島素不足則會導致體重減輕。在眾多食物中,精製和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產生最多胰島素。

    以此類推,美華人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斷增加,也不斷經過加工,導致多數人的胰島素水平增加,導致脂肪細胞成為一個倉庫,誘發刺激人體快速肥胖的生理反應。猶如感染會導致體溫上升,大量攝取薯片、餅乾、蛋糕、汽水、含糖穀類早餐,甚至白米飯和麵包等高度精煉碳水化合物,已造成美華人的體重增加。

    人們之所以會攝取這麼多的精製碳水化合物,其中一個原因是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碳水化合物就取代脂肪新增到加工食品中,以實現減少熱量的主要目標。脂肪的熱量比碳水化合物多一倍,但根據好幾項研究分析(其中一項研究於今年的美國心臟協會會議上發表),低脂飲食是最沒有成效的減肥措施。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最近刊登的一項研究中,路德維希及其研究小組以21名減去10%至15%體重的超重和肥胖年輕成人為物件,讓他們分別採納低脂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肥胖問題是因代謝紊亂而引起

    雖然兩種飲食含相同熱量,但攝取低碳水化合物的研究物件,比攝取低脂飲食的研究物件每天多消耗325卡路里,相當於進行一個小時中等強度運動所消耗的熱量。

    路德維希及其研究小組於2004年在《柳葉刀》醫學雜誌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即使所含熱量不高,劣質飲食也可能導致肥胖。研究人員以一種迅速消化(稱為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飼餵的老鼠,比其他整體攝取更多卡路里、但慢性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老鼠,脂肪增幅高出71%。

    這並非新概念。早在一個世紀前,加里·陶布斯在其著作《好卡路里,壞卡路里》(Good Calories, Bad Calories)中就指出,人們吃得過量是因為他們發胖。在1908年,德國內科醫生古斯塔夫·馮伯格曼就駁斥肥胖問題的熱量平衡觀,並推測肥胖問題是因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他稱之為“親脂性”或“脂肪的愛”。

    不過,這類理論往往被忽視,或許是因為它們挑戰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態度。備受吹捧的熱量平衡論,強化了人們有意識控制體重的信念,並認為肥胖代表了個人的失敗,因為這彰顯了這個人的無知和意志力薄弱。

    此外,從玉米、小麥和大米等高度加工食品中獲取巨大利潤的食品業,也以熱量平衡論作為其第一道防守線。如果所有熱量都相同,就沒有所謂壞的食品,而含糖飲料和零食等,只要適可而止,也都不會構成問題。這純粹是分量控制的問題。事實上,正因為很少成功例子,因此人們相信,這種觀念本身沒有錯,只不過是肥胖人士缺乏毅力。

    有效減肥應側重於飲食質量

    很遺憾,現有研究不能為這個推測提供明確的測試。好幾個重要的臨床試驗在對比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飲食後,得出的結論是三者在減輕體重方面沒有差別。

    不過,這些試驗有很大的侷限。在試驗結束時,受訪者坦承,他們沒有遵守試驗中的飲食規定。研究人員不會因為研究物件沒有按指示服藥,醫療人員不會因研究結果呈陰性而放棄一個可能拯救生命的潛在癌症治療方案。

    研究人員應有更好的方法來進行這項研究,如提供研究物件一些他們常吃的食物,這將有助於他們堅持研究過程中特定的飲食。由Direct Group和Diogenes Project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進行的研究做到了這一點,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飲食相比,減少快速消化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將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糖尿病是肥胖引發的眾多健康問題之一,該疾病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到了2020年,每年糖尿病相關花費將高達5000億美元,因此投入數十億美元先進的營養學研究將是一項很值得的投資。

    若這個假設證明是正確的,它將立即對公眾健康帶來直接的影響。這將意味著,數十年來專注於控制熱量的人們註定要失敗。卡路里含量的資訊依然重要,但不是作為減肥的戰略之一,而是幫助人們避免攝取太多富含快速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高度加工食品。然而,要有效減肥,應側重於飲食質量,而不是卡路里數量。

    身處現代食品環境,人們似乎比較能控制自己要吃什麼,而無法控制吃多少。減少細糧、濃縮糖和馬鈴薯產品的攝取量,配合其他明智的生活方式,人體內部控制體重的系統應該就能正常操作了。最後,人們的體重將能迴歸到最初的水平。解決吃得過量的潛在生理因素,將比計算卡路里攝取量更能切實有效地解決肥胖問題。

  • 5 # 家廚美食

    高熱量的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能把能量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但是營養不缺了為什麼會感到飢餓呢?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平常的飲食習慣,習慣了飽腹感,所以食用了高熱量的食物同樣會產生飢餓感

    舉個例子,一塊壓縮餅乾的熱量相當於我們一頓甚至一天所需要的能量,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好攜帶,易儲存等特點,是部隊急行軍時必備的食物,關鍵時刻可以節約時間,還可以快速補充能量,雖然沒有飽腹感,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也能給了充分的供給。

  • 6 # 紗糖

    辣條、烤麵筋、天婦羅等等各類油炸小巧小吃,滿足人體需求的食物供給,但就是不能馬上吃飽,基本該餓還是會餓。

    當然其實只要吃的夠多還是會飽,但我覺得最先的還是會膩。

  • 7 # 首富廚娘

    正好我家有人對於減肥方面比較關注,說說個人的理解。

    每人身體可以儲存很多熱量,餓了,並不代表熱量消耗完。

    餓,是大腦神經的感覺。每天都要吃飯,一般5個小時左右吃進的食物從胃中排空,那我們就感覺餓了。

    在這裡一般排空時間與食物成分有密切關係。糖類,一般兩個小時,蛋白質三到四個小時,脂肪六個小時。

    食物消化速度還與進食多少成正比。如果胃中有100毫升的食物,每分鐘排除5毫升,當達到500時,每分鐘可排空15毫升。

    當胃排空時,胃開始收縮,這是一種比較劇烈的收縮,使人感到飢餓,也就是需要食物的一種訊號。

    所以在減肥飲食中多食用高蛋白,低碳水的,多吃水果。

  • 8 # 舌尖上的小智

    看到你這個問題,我立馬想到了自己的一個現象,以前我吃飯每次吃飽就好了,感覺就不想吃了,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每次吃飽了還不行,得吃撐,吃飽了並不等於吃好,想吃好就一定吃120%的飽。

    其實這是個狀態問題,身體自身代謝的比較快,加上我們生活養成了一個習慣,吃完飯多久會餓,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規律,在沒有打破規律的情況下,到點了基本都會有餓感,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現象,到了飯點就會餓,如果你不吃放的話,過一會就不餓了,我們常說是餓過勁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身體內的能量還沒有用完,但是身體機械化的意識到到飯點了,該吃東西了,如果堅持不吃,也就那會事了。當你再次餓的時候,就真的缺能量了。

    很多人會胖,很多情況下就是能量用不完,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了,所以每次吃飯吃飽就行,或者是八成飽,前一段還聽到一個專家說,人長壽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吃太飽。

  • 9 # 未來在日本

    從去年開始減肥,一直都有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不如說主食,熱量都偏高,我們可以從主食中攝取供給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吃過後沒多久就又感覺餓了,是因為我們吃的東西升糖指數偏高。

    正常進食後,人體的血糖都會短暫升高。可是我們如果吃了高升糖指數食物後,體內的血糖值會迅速升高,這是身體為了維持原本的平衡狀態,就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抑制血糖的快速升高。胰島素能促使血糖轉化為肝糖原、肌糖原和脂肪在體記憶體儲。由於血糖的極速下降,飢餓感又會很快上來,讓人不斷想吃東西。

  • 10 # 愛美食的資深減肥人士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類對於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認識一種食物不再僅限於它的色香味,還會深入分析它的飽腹感、熱量以及營養價值等各個方面。

    我們一直強調每天所攝入的食物熱量要滿足人體的基本需求,但是有的時候明明已經吃到了這個標準,仍然會有飢餓感的產生?

    究其原因,飢餓感的產生和食物的熱量並不存在太大關係,主要是由身體裡的葡萄糖濃度所決定,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我們人腦的下丘腦位置存在的其中兩個區域,一是攝食中樞神經,另一個是飽中樞神經,這兩個中樞神經對於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非常的敏感。

    當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下降的時候,飽中樞裡的神經元會利用它的下降,放電頻率下降;

    所以,我們也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在當你感覺到飢餓的時候,只要吃兩顆糖,雖然你並沒有大量進食,胃裡依然是空空的狀態,但是那種燒心難受的飢餓感就消失了。

    這裡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說減肥期間要選擇低GI的碳水化合物?

    因為低GI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玉米、燕麥、紫薯、土豆、山藥等等,這一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飽腹感強,另一方面,它們的消化時間比較長,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它們在持續不斷的維持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

    但是高GI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飯、粥、麵食等等,它們比較容易消化,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血糖濃度,這個時候就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來平衡這個濃度差。但是這個持續時間相對於上述來講要短得多。當你感覺到飢餓,攝食神經就會給你造成“進食壓力”,讓你“趕緊吃東西啊!不然你就要餓死啦!”即使你忍一忍熬過去,在下一次進食的時候也會無意識的攝入過量的食物。

    所以,我們的膳食從熱量的角度要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更要滿足飽腹感和營養均衡的需求,總的來講就是七個字——“吃飽吃夠營養均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的學習成績不好?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