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子易的小手札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我完善的理學情懷。他有五字箴言“誠、敬、謹、靜、恆”,並且主張慎獨。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敢於冒險,有擔當。43個團練大臣中,只有他一人成功,湘軍由1萬多人壯大至30萬人。三是韜光養晦,大功不居。“花開七分上得岸”“日正則仄,月盈則虧”“花未全開月未全圓”,這是他的人生體悟。

    他帶給我們現代人以下幾點啟示:

    一、人要靜心;

    二、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調;

    三、資質平平一樣可以成就大事業。

  • 2 # 橘子心甜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他被後世尊為千古第一完人。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鏖戰多年後攻滅太平天國。他倡議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翻譯印刷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但正是這樣可謂成功者典範的曾國藩,他的一生可謂是遍歷坎坷。

    天資平平,成功只靠一個勤字

    曾國藩在歷史上絕不算是天資聰穎的代表,相反他的資質非常一般。從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前後考了7次,一直到23歲,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中秀才。他還有過一段逸事,有一次曾國藩家裡來了個小偷,藏在曾國藩的床底下,想等曾國藩睡著後行竊,誰知曾國藩一篇文章背了一宿,還沒背出來,氣得小偷在床底下大罵蠢材。

    曾國藩一生的方方面面都貫徹了一個勤字,不僅在讀書上,更注重修煉自己的品性。起床要早,天色剛亮就趕緊起身;夜不出門,儲存精力;堅持唸書習字,謹言慎行;甚至也要求自己的家人早起、打掃、看書、種菜、養豬。

    可以說,正是這種日日不斷的勤奮,使得曾國藩沒有泯然眾人,為其名揚四海奠定了基礎。

    帶好隊伍比自身的才能更重要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很快橫掃了大半個中國。清政府調派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

    曾國藩奉命在湖南一帶組織團練。沒有經費、沒有人力、沒有政策。他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將手無寸鐵的農民,帶成了驍勇善戰的湘軍。

    縱觀其征戰過程,我們驚訝地發現,雖然曾國藩常常吃敗仗,但他手下的人個個是悍將,他帶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人才群體,如李鴻章、郭嵩燾、沈葆楨等。他們有的戰功顯赫,有的後來成為各地政壇的中堅力量,這些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翻雲覆雨,左右朝局可謂舉足輕重。

    人才並不是憑空而成的,其中對曾國藩的耳濡目染是他們後來成才的重要因素。如李鴻章年輕時恃才傲物,在曾國藩賬下日日睡懶覺。曾國藩為此特意定了個規矩,每日必須等人齊了才吃早飯,一日李鴻章正呼呼大睡,一親兵來敲門,李鴻章不耐煩地道:“大清早的,吵什麼吵?”那親兵道:“大帥和眾幕僚都在等李先生你吃早飯哩!”李鴻章頓時滿腦袋冷汗,匆匆起身前去見曾國藩。曾國藩死後,李鴻章每每與人交談,都要將曾國藩放在嘴邊:“我老師曾文正公如何如何……”

    如何從挫折中走出來:一個“挺”字打天下

    任何團體,永遠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總有跌跟頭的時候,一個團體是否能走到最後,看的不是他成功時的風光,而是跌完跟頭後,是不是能重新爬起來。曾國藩征戰太平天國的早期,可謂是跌得頭破血流。

    剛起兵,曾國藩就非常不順,湘軍初建,曾國藩正意氣風發,結果立馬在靖港吃了場大敗仗,曾國藩險些死在戰場上;還有一次曾國藩率水師進軍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勁敵,進攻受阻。太平軍派出小船攜帶火器,乘月黑風高,衝入湘軍船隊,大肆放火。湘軍頓時大亂,火光沖天。曾國藩萬念俱灰,為免受辱,跳水自盡,多虧手下相救,方免於一死。

    曾國藩一生,三次陷入絕境,五次被人羞辱,但每每能夠重新崛起,靠的正是他咬牙死撐的那股意志力。一個團隊的領袖,他的意志力決定了這支團隊是否能繼續前進,而曾國藩正是將“挺”字貫徹了一生,帶領湘軍走向了勝利。

  • 3 # 江山js

    曾國藩給人的人生啟示:他認為,要想成為聖賢,須“奉方寸如嚴師,畏天理如刑罰”。“方寸”就是人的內心(或謂良知),曾國藩說,如果內心“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

    “慎獨”的工夫就是要做到不自欺。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就在於此,“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謙之密。” 所以“慎獨”的功夫是十分重要的,“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聖經之要領,而後賢所切究者也。”作為程朱理學的繼承人,曾國藩反對世儒“以格致為外求,而專力知善知惡”,他認為,“明宜先乎誠,非格致則慎獨亦失當。心必麗於實,非事物則獨將守。”格致與慎獨結合起來,才可以避免這些毛病,曾國藩明確指出這是“入德之方”。

    曾國藩又把慎獨看作自修之道的最高境界,“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他認為,能做到慎獨的人,“可以對天地鬼神”,“此心常快足寬平”,因而他稱之為“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

    慎獨的內容無所不包,曾國藩特別注重“不忮不求”,曾作有《忮求詩二首》,並注曰:“將生平閱歷為韻語,示兒侄輩當遺囑。”他對忮、求二字也有明確的解釋:“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士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由此看來,“不忮不求”主要是行恕、知足。曾國藩指出,“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忮、求的危害是很大的,“忮不去,滿懷都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因此,“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箭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不忮不求成了推行仁義的基礎。

    曾國藩對忮、求的論述,抓住了修身的關鍵,既深刻,又全面。

    為了做到“慎獨”,曾國藩採用了一些輔助性的方法。

    首先是主靜。北宋周子揭出“主靜”之旨,程朱亦常以“靜”字教人,曾國藩也說:“靜則生明,動則多咎。”主張“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複之仁心。”曾國藩說:“苟其遺棄倫物而於靜中別求端倪者,或不免誤入歧途。若習靜以涵養此心,則即《大學》所云‘定靜安慮’者,又何忮趨之有?”“涵養此心”,實即慎獨之一端。曾國藩認為,主靜雖然與釋道相似,只要得法,“猶是養生之道。”怎樣才是得法?他說:“齋宿日觀,天雞一鳴。萬簌俱息,但聞鐘聲。後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懾,誰敢予侮?豈伊避人,日對三軍。我慮則一,彼紛不紛。”大意是,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使思慮絕對集中,就可以進入靜虛的境界,“體驗來複之仁心。”在日常事務中,也有所謂靜道,“一曰不入是非之場,二曰不入勢利之場。”鄉里之詞訟曲直,官場之得失升沉,都是與己無涉的,大可一概不管,曾國藩認為這樣即可保持“清福”,有益於慎獨。

    其次是寫“日課”。曾國藩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起,學習理學家倭仁的做法,“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融目克治。”實際上就是記日記,把自己的毛病都寫出來,決心攺正,“念念改過,雖小必懲。”反省的標準則主要是“八德”:勤、儉、剛、明、孝、信、謙、渾。曾國藩認為,這樣做對於慎獨工夫是有好處的。

  • 4 # 字言字語吧

    天資平平,成功只靠一個勤字

    曾國藩在歷史上絕不算是天資聰穎的代表,相反他的資質非常一般。從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前後考了7次,一直到23歲,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中秀才。他還有過一段逸事,有一次曾國藩家裡來了個小偷,藏在曾國藩的床底下,想等曾國藩睡著後行竊,誰知曾國藩一篇文章背了一宿,還沒背出來,氣得小偷在床底下大罵蠢材。

    曾國藩一生的方方面面都貫徹了一個勤字,不僅在讀書上,更注重修煉自己的品性。起床要早,天色剛亮就趕緊起身;夜不出門,儲存精力;堅持唸書習字,謹言慎行;甚至也要求自己的家人早起、打掃、看書、種菜、養豬。

    可以說,正是這種日日不斷的勤奮,使得曾國藩沒有泯然眾人,為其名揚四海奠定了基礎。

  • 5 # 傳統文化小神嘆

    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

    毛澤東也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蔣介石對曾國藩更是頂禮膜拜,認為其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他還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

    徐中約則在《中國近代史》中這樣評價他:“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修身齊家治國的千

    古完人、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成功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更是深刻影響數代人的精神偶像。

    他給我們的啟示有:

    1.不畏外在聲音,追求心中所想

    2.認識到自己的落伍——產生完善自我的想法——制定自己想成為的人的踐行清單——每日覆盤反思

    3.沉浸下來閱讀,在書中尋找答案。

    4.人後勿要議論人

  • 6 # 嘿詩

    一、人生要有志向,有恆心,要勤勞

    二、要注重修心,修身,修行

    三、成大事者,要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曾國藩曾說:“敬以池身,恕以待人”;“做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乎敬恕二字”。他強調:“凡事不可佔別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凡事留餘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 7 # 奇門蔡大仙

    曾國藩給我帶來的啟示: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

     

    人這輩子,什麼最值錢?身價會跌,財富會散,唯有良好的人品和勤奮的努力是永遠不會衰敗。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一個人最高的學歷。人們經常說的“不忘初心”,初心即是人品。

     

     

    一、人品一個人最高的學歷

    1.要做事先做人

    《左傳》中記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這所說的“立德”,就是說做人,有好的人品。

     

    做事先做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但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人品,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礎。

    一個人人品好又有能力,一定能獲得成功;

    一個人雖有能力,但人品不好,那他的能力很可能就會變成毀掉他人生的利劍,當今社會不乏高智商犯罪。

    人生道路上人品比才能更靠得住,俗話說的好“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有德而無才,不過是一個粗漢;

    有才卻無德,則會變成一個惡人,聰明、才學、失去優良品德的駕馭,會變成一隻猛獸。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家書中曾多次提及“德”即人品的重要性。講道:“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

    同樣用人方面,曾國藩非常注重官員的人品。

     

    2. 人品好,運氣才好

    生活不能光靠運氣,畢竟好運氣不常有。但假如一個人人品好,那他的運氣也不會太差。

    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本來就該傳遞美好,一個品行好的人在將自身的善良與美好傳遞出去的同時,也會收到來自他人和來社會的善意和美好。

    清朝江忠源為人厚道講信義,參加會試的時候曾兩次護送友人靈柩回原籍,千里跋涉,善始善終。

    咸豐帝登基後,詔令各部文武百官舉薦賢才,當時在任禮部左侍郎的曾國藩舉薦了江忠源。

    另一位金安清才高八斗,理財能力極強,但“心術不正”,他只想進入曾國藩的幕僚,憑藉曾國藩的力量達到自己斂財升官的自私目的。

    據傳金安清7次曾求見曾國藩,曾國藩7次拒而未見。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他比財富權勢更具威力,也更持久。

    財富權勢可能轉瞬就失去,好人品則一生擁有。

    人品是一個人的基石,所有榮譽的獲得全都是建立在人品基礎上的,倘若人品不過關,底子沒打好,不管以後獲得多大的成就,都會有塌的一天。

    二、努力,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1. 以勤治惰,一勤天下無難事

    在曾國藩看來,晚起為敗家之凶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係。“早起為養生第一秘訣”,“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

    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與年齡無關。

    努力不是外在壓力、別人逼迫你去前行,而是自己內心對更進一步、美好事物的的渴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命由天定,運由己生。

    命,是失敗者的藉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詞。

    2. 努力是生活的方式

    一個人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的路上充滿了未知、艱險和挑戰,沒有傘的孩子,我們努力向前奔跑。

    我們拼盡全力、全力以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為創造無悔人生。

    我們拼盡全力努力,不是別人的看法,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曾文正公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

    一個“笨人”幹出一番成就,成就一番事業,名垂青史,靠的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停的努力。

    年輕時科舉做官勤奮讀書,做官後又努力修身,歷經挫折、艱辛,百折不撓。

    從湘軍建立到開辦洋務,曾國藩從小到老都在不停努力,不停充實自己。

  • 8 # 稻草人之歌

    人的一生是起起伏伏的,如同一條曲線。曾國藩從30~41歲到一個頂點之後開始往下走,而且曲折不堪,從50歲起又開始往上走,最後到62歲善終。每個人都是經過中間的種種曲折,最後走完自己的一生。曾國藩有十年時間吃盡了苦頭,要死死不得,要活活不得。從41歲到50歲,這整整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艱難、最痛苦,但也是他最成功、最幸運的一段時期,所以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認真。

    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曾文正公全集》

    人生啟示:人生第一階段裡,心智幼稚、學識淺薄、人脈稀缺,是小角色、小人物、弱者,這時貴在立志,不甘居人下,做一個想當將軍計程車兵。

    人生第二個階段,此時心智成熟、世事洞明、掌握的人脈、錢、權等資源豐富,應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放開手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人生第三個階段裡,要持盈保泰,保持好前面取得的成果,堅持笑到最後,而不能有驕氣、暮氣,不能虎頭蛇尾,甚至崩盤。

  • 9 # 為一天

    做事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就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會變得困難了。

    曾國藩事業成功,我們都認為他肯定很聰明,其實不是這樣的。據說,他天資愚笨,讀書也趕不上別人。有一天晚上,他在書房挑燈苦讀,由於記性不好,那篇文章也比較長,他讀了好多遍都背不會,就有些著急。其實,書櫃後面藏著的小偷比他還著急,小偷本打算偷些東西換錢,結果發現這裡除了書沒什麼可偷,就準備溜走,正好曾國藩進來了,只好躲到書櫃後面,本以為曾國藩讀一會兒就去睡覺,沒想到小偷眼皮都打架了,曾國藩還沒背會,小偷急得直接從書櫃後面跳出來,咆哮地指著曾國藩大罵:“從未見過像你這麼笨的人,聽你讀了這麼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竟然還不會背。”說完小偷就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曾國藩聽完無地自容,從此更加勤奮地讀書。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人,父母都是農民。他五歲時,寫了首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宗族為主旨的詩,他父親拿給全鄉的秀才看,大家都說好。後來,指物做詩,方仲永出口成章,且文采斐然,鄉里鄉親都覺得他是神童,就宴請他的父親,花錢買他的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每天領著他到處走穴,荒廢了學習。等他十二三歲時,他作詩的水準已經不如以前了。等他二十歲時,已經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曾國藩天資愚笨,還沒小偷聰明,但是他勤奮,肯下苦功夫,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最終成為朝廷重臣,功成名就;方仲永天資聰慧,超出常人,但是不學,不去發揮自己的長處,沒有提高自己,天天觥籌交錯,慢慢的就和普通人一樣了。

    天資愚笨不可怕,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可怕的是愚笨還要白日做夢;天資聰明不可怕,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可怕的是聰明又始於足下。

    我們可能會有很多計劃,不論正確與否,倘若沒有行動,計劃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說想錯了是零分,那麼想對了卻沒有付諸實施,回頭再一聲長嘆,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就應該得負分。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每個人都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的祖國。

  • 10 # 源於自然隨心流淌

    《 曾國藩家書》的意義在於,向我們後人真實的展現了人性面目。曾國藩一個成績斐然者,自身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努力的一一去克服這些缺點並逐步的走向人生的巔峰。這個對於我們後人很有啟示和借鑑意義。

    克服懶惰,是人皆有惰性。不能克服惰性的人生,是無望的人生。點滴匯聚成海,無論學問、金錢都要靠勤奮的積累來獲取。不懂克服惰性的人生是無法有所成就的,更不能至千里。

    剋制慾望,人非神仙,世人皆有各種慾望。只是慾望索取需有度。不懂剋制自身慾望的人,如同揹負了沉重的枷鎖。別說快速的成長,就是自身都有隨時被壓垮的可能。節制各種慾望是決定人生成敗得失的關鍵。

    需有恆心,人貴有恆無恆者無成。有恆心的人,懂得不停的進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無恆的人,如同漂浮在水面的浮萍隨風而搖擺,東來西去終究達不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 11 # 怪怪讀書

    曾國藩被人們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理學大師”,是晚清一代“儒學藩鎮”。

    他之所以能有淵博的知識,完全靠一個“勤”字苦苦熬出來的。

    他說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恆”。

    其中的恆,最為重要,必須靠自律與持續不斷的勤奮,才能做到。

    為此我每天早晨起來都會列舉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清單,以督促自己,實現自律的人生。

    無論多忙碌,都要保證一個小時的純閱讀時間。只有不斷輸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 12 # 史鑑人生

    之前所作舊文一篇。

    時下不少蝸居在帝都的年輕人深感長安米貴、京居不易。逃離吧,不知道回原籍能幹什麼,也舍不下大北京的花花世界;留下吧,職業前途渺茫財務自由無望,宛如玻璃屋中的蒼蠅,日益焦慮、倉皇。每日惶惶然、懵懵然,不知該如何自處。大帝都雖然機會眾多,但人才濟濟、物價飛漲,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家庭背景,也沒有什麼過人天分,長的也不是俊男靚女,還想要混個出人頭地確實並非易事,基本上屬於洗洗睡吧的情況。

    但也不是說全無機會,只要你努力,上天還是會為你開一扇門的。這可不是雞湯,而是歷史上真有其人,這個人就是著名的京漂逆襲專業戶——曾國藩。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當然,在故事的開始,這家那家都沒什麼用,曾國藩同學還只是一個來自於湖南長沙湘鄉縣小地主家庭的青年學子。

    曾家雖然號稱小地主,也不過是溫飽無憂,所以曾國藩同學作為家裡的長子,讀書時期還要幹農活“勤工儉學”。當然,這裡沒有什麼天才少年鑿壁偷光終成大器之類的故事,曾國藩同學成績著實不算亮眼,考了七次童試才過關(他的父親考了十三次!)鄉試倒是一把透過,中了第三十六名舉人。

    曾同學有沒有像范進似的喜極發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老曾家確實很興奮:幾百年才出了這麼一個舉人啊!然後,曾同學接下來的成績又恢復正常水平了:三年一次的會試,掛了!第二年皇上臨時增加考試(恩科),又掛了!兩年後的會試,終於過了,如願成為貢士!緊接著,曾國藩衝擊最高殿堂,參加殿試,獲三甲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雖然27歲中近視超出平均年齡37歲一大截,可是,“同進士”出身,有點像事業單位裡的合同工,或者全日制大學裡的成教生,顯得非常尷尬,曾國藩同學一輩子對此都耿耿於懷。

    好在上天很眷顧他,在例行覲見道光帝時,皇帝見他答對明白、條理清晰,加之衣著樸素,破格提他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是個從七品的小官,具體是啥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咱就當他是個機關大院的小公務員吧。家境一般、學識一般、長相一般的曾同學就這麼在帝都北京開始了窘迫的北漂之路。雖然點了翰林後他在家鄉廣拉贊助弄了不少銀子,但在北京做官,吃穿住行都有一定講究,不能都丟了面子啊,京城開銷大,翰林又是個清水衙門,他又是個人微言輕的小官,種種因素下來,前期的他生活非常窘迫。究竟有多窘迫呢?這麼說吧,基本上和現在的北漂青年差不多:在外吃快餐,在家吃泡麵,最怕親友來,四處掙外快。翰林比較閒,公務不多,曾國藩同學有大把時間,靠給人打個官司平個事兒之類補貼些家用。

    雖然如此,日子過得還是緊巴巴的。他曾經因為給下人發不起工資而差點被人圍毆,還因為兄弟要買支名筆而寫信長篇大論的教育兄弟要節儉。他的舅舅說我送你媳婦過去吧,順便在你那住一段,曾國藩說您老就別來了,我在京城過的很苦逼啊。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麼屌絲的一個小公務員,是如何實現七年連升十二級,以一個同進士出身的從七品翰林院庶吉士一躍成為二品大員的呢?

    首先,曾國藩抱了條很粗很粗的大腿。誰呀?道光朝權臣穆彰阿。這個穆彰阿做官風評不好,在朝廷拉幫結派、結黨營私,雖大節無虧卻極盡鑽營苟且之能事,其中比較典型的做法就是攻訐、陷害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有人稱他為道光朝的秦儈。可是穆彰阿有一點好,愛惜人才,尤其是讀書人。他本人就是當時不思進取、紈絝膏粱的滿人中的進士,加上家中故事比較多,故而對寒門士子非常愛惜。問題就來了,愛惜歸愛惜,那麼多讀書人做官,穆彰阿位極人臣,憑什麼就對曾國藩青眼有加呢?

    說起來,這也是曾國藩會來事:他考進士的時候,穆彰阿是主考官,名義上二人有師徒之論。你就說吧,那期考生沒有上千也有好幾百,中進士的都有百十號,理論上都是穆彰阿的弟子,誰稀罕你一個成績一般、家境一般、長相一般的湖南土財主家的兒子呢?可曾國藩不這麼認為。他早已做足功課,找在京為官的同鄉四處打聽穆彰阿的政見、好惡、詩文等,然後投其所好的寫了些詩文先給老頭送過去,算是對評定成績的一種參考,彌補一下考試發揮不佳帶來的損失。這一招挺對路子,穆彰阿很吃這一套,果然對曾國藩記憶深刻。我們很難說“同進士”“點翰林”的背後究竟有沒有穆彰阿的功勞,但這個大腿,曾國藩是抱對了。除了詩文政見有共同點,曾國藩還挖空心思巧送小禮物。坊間有傳聞這位穆彰阿不差錢,可喜歡古人字畫,尤其喜歡唐伯虎的字畫。曾國藩四處踅摸,終於在一次外派的時候在四川一家小店裡找到一把唐寅真跡的摺扇,買下來獻給穆彰阿。這下把穆彰阿感動的,簡直就像空巢老人遇到保健品小哥小妹洗腳捶背,感情一下拉近了許多。據說是穆彰阿提點曾國藩說道光皇帝推崇理學,曾國藩特意在面聖前做足功課,皇帝龍顏大悅欽點翰林。這種野史未必可信,可曾國藩在京為官能做遍六部侍郎,與穆彰阿的提攜、眷顧只怕也不無關係。

    第二,曾國藩大節不虧。抱大腿需要眼光和機遇,但如果只篤信有大腿就可以為所欲為,那也是不行的。曾國藩這個人在京為官,雖然很缺錢,卻沒有大肆吃拿卡要、貪墨索賄。也沒有仗著穆彰阿的庇護胡作非為,這讓他的反對者們雖然氣的乾瞪眼,卻拿不出扳倒他的真憑實據。這位曾同學在北京除了正常社交外沒太多別的愛好。估計是手裡缺錢,加上自己一身面板病也不好意思亂搞男女關係,曾同學對女色、賭博敬而遠之,也不像一些官員那樣愛抽大煙。這種潔身自好,在關鍵時刻保住了他的姓名和地位。尤其是在道光皇帝死後,咸豐皇帝對穆彰阿反攻倒算嚴查嚴辦的時候,雖然被譽為穆彰阿的得意弟子,曾國藩居然沒有作為穆黨餘孽被清退,而是毫髮無傷繼續做自己的二品大員!可見其尺度把握的有多麼精準。師徒之間往來信件只談情誼,不涉邦國、朝政、資財、人事、女色等敏感話題。加上他做事雖然比較軸,卻是相對的公平,大家都知道他就這死樣子,居然沒太為難他。都說老實人不吃虧,看來有一定道理。

    可是,抱大腿的人很多,潔身自好大節不虧的人也不少,為什麼只有曾國藩逆襲的姿勢這麼威猛?這其中,必定還有其它一些內情吧?是的,還真有。

    首先,曾國藩深諳做人之道。曾國藩的人生其實是分為兩段的,分割點就是喪母回鄉丁憂那三年。在喪母之前,曾國藩就是一個典型的憤青,覺得自己胸懷大志,要做一番事業來報效大清、光宗耀祖,結果朝綱萎靡不振、官員尸位素餐,所以他懟天懟地懟皇上,得罪了不少人,一度在京城混不下去,被權貴們唾棄不已。

    你可能會說,這還叫會做人?司馬你是不是早上餵馬時被馬踢著腦袋了?搞得都沒朋友了還叫會做人?嘿,話分兩頭說。曾國藩得罪人是不假,可他是因為工作,因為公事。這就好像一個人在單位裡雖然人緣不佳,可說起來這人每次懟人都是因為工作,就事論事而已,這麼一想,生氣歸生氣,記恨就談不上了。別指望下次我能配合你,不過我也不會刻意坑你。再加上曾國藩上頭的時候連新登基的皇上都敢懟,大家更是沒話說了,只能感嘆一句:這貨,就是個二百五!

    另外,曾國藩知道感恩。穆彰阿倒臺後革職在家,同儕唯恐避之不及,唯有曾國藩不避嫌多次上門探望。後來做了直隸總督,一上任就著人查訪穆彰阿的後人,還派兒子曾紀澤前去探望接濟穆彰阿的家人。這種重情重義,會讓很多人願意和他結交併幫助他。畢竟,知恩圖報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比較難得。雖然不少人講究施恩不圖報,可官場上,人情也是為官的一部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知道頭上哪塊雲彩下雨呢?能有個知恩圖報的夥伴,不說在自己落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吧,至少不落井下石也是好的,總好過一隻喂不熟的白眼狼。這一點上,曾國藩做的很到位。

    再有,曾國藩比較自律,尤其是能堅持。我們前文說過,曾國藩天資實在說不上上乘,對此他自己也有深刻認識。可他篤信勤能補拙,始終能堅持每天讀書、習字(儘管字寫的也不太好)、寫日記,這些習慣可以說讓他受益終生。我們知道學習過程中即時回饋機制很重要,比如背幾遍書就能背下來,練一段時間字就能寫的不錯,這樣有助於積累信心,繼續堅持下去。像曾國藩這樣雖然資質一般,在接受不到回饋的情況下始終堅持不懈,確實非常了不起。前幾年有個一萬小時理論,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精進,需要花費一萬小時來不斷研究、練習。

    NBA球隊聖安尼奧馬刺隊的更衣室裡掛著一段話:“當一切都看起來無濟於事的時候,我去看一個石匠敲石頭.他一連敲了100次,石頭仍然紋絲不動.但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可我知道,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常立志不如立長志,曾國藩就是靠著鐵杵磨針的精神,硬生生把自己從一個資質平庸的三本學生磨成了985、211的研究生。做個類比,同樣科舉考試,洪秀全考幾次不中就放棄了。據說曾國藩曾經想寫本《挺經》,可惜沒有成文,但他的想法倒是告訴李鴻章了。當然,堅持是需要內外督促的,曾國藩的督促動力之一就是寫日記。有人質疑曾國藩記日記的目的不純,不過是為了向皇上表忠心。可你說他虛偽也好,套路也罷,至少客觀上他的確做到了。有本事你本著打算寫日記給後人看的想法,堅持個幾十年,兵荒馬亂也不放棄的試試?莫說彼時還要現備筆墨了,現在就是讓你發微博、用雲筆記,你能堅持多久呢?

    可是問題還是沒有結束:就事論事、知恩圖報的人多了,自律不休、堅持不懈的人也多了,為什麼曾國藩還是隻有一個?對了,因為僅有這些還是不夠,成功還需要其他因素。那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是曾國藩善於反省自己。

    逆境中的人會自卑,順境中的人會膨脹,這是人類天性。曾國藩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無論逆境、順境,都善於反省自己,經常做批評與自我批評。他剛中翰林那會兒,沒有到京城做官的錢,按照當時成例,他可以找當地鄉紳“借錢”,謂之“拜客”。這種拜客,一般去的都是官宦之家、士族鄉紳,可曾國藩為了多弄點錢,居然跑到當地商戶家去。後來他反省自己,當年做的有些太過分了,與聖人之道不合。到北京做翰林,錢少事少,每天有大把時間。他愛下棋,有次居然看別人下棋看了一天。回來在日記裡他把自己一通臭罵。每天寫的日記裡,他不斷反省自己的得失成敗,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斷洗澡、照鏡子。在給親友的書信中,他也不斷反思和反省。這些都有助於他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不驕不躁,不妄自菲薄也不居功自傲。這些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許多時候,成功有許多外因,一個時代的成功往往能造就許多英雄,可惜的是,不少人意識不到海大魚的故事,愚蠢的認為那都是自己努力後應得的結果,於是陷入經驗主義怪圈,變得逐漸剛愎自用、居功自傲起來。孟子說,一日三省吾身。曾國藩做到了這一點。

    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曾國藩運氣不錯。

    唯物主義者堅信人定勝天,可有的時候,努力還需要運氣和機遇加持。曾國藩的好運氣,在於他家庭人丁齊全,在古代被認為是有福之人,皇帝也非常喜歡這一點。這事兒除了運氣好外真不好解釋,你說親人去世這種事兒,誰能說得好呢?

    曾國藩運氣好還在於他在京為官的那幾年趕上了清朝穩定時期的尾巴,容許他能夠在六個部裡輪值。如果早幾年,趕上道光早期的動亂,或者晚幾年趕上太平軍北上(後來在他回鄉丁憂的時候趕上了),都沒有這個和平穩定的空間供他閃轉騰挪。當然,搭上穆彰阿,也可以說是他的運氣之一。如果穆彰阿是個財迷,或者美顏控,左右看曾國藩不順眼,也許就沒他後來什麼事兒了。

    這六條單獨摘出來看,每條都不難;可六條齊聚的人,掰掰手指頭,又能有幾個呢?梁啟超在《曾國藩嘉言鈔》序言裡說曾國藩比較具有可效仿性,這話對,也不對。對是因為相比天才,曾國藩更像你我這等沒有才華沒有好爹也沒有美顏的平常之輩,確實具有可以參考的空間。不對是因為成功具有太多偶然因素,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很難判斷哪些是充分條件哪些是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事實上即便是曾國藩,在丁憂之後的復出之路上也遭遇了許多變故和挫折。

    因此,對於我輩而言在帝都蝸居蟻活,暫不用考慮能像曾國藩一樣,只要能做到他的前五點,就足夠在這個瓦釜雷鳴的變革時代活出一份風采啦。

  • 13 # 人生就是兩個字

    曾國藩是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理學名家,被譽為“中興名臣”、“官場楷模”和“理學大師”。

    在立德方面,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生從不放棄自責和反省,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為人稱道和效法。

    在立功方面,曾國藩封侯拜相,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同時,他孜孜向學,繼承桐城派而又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湘鄉派”。

    在立言方面,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有《曾文正公全集》問世,其中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長期被人們當作治家圭臬,是修身齊家的寶典和範本。

    在30餘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馬旅程中,曾國藩不忘家人、敦睦親情,先後寫了近1500封家信,內容涉及修身、戒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為學、從政、治軍諸多方面。

    曾國藩沒有什麼大部頭著作傳世,但一部家書足以使他名垂千古。這些家書神閒氣定、行文從容,運筆自由、隨意所至,平實中蘊含著深刻哲理和豐富警句。它是曾國藩心靈世界的真實袒露,是曾國藩齊家、治學、從政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曾國藩激盪人生和奮鬥經歷的忠實記錄,是曾國藩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的生動寫照。

    曾國藩是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爭議主要集中在事功方面,“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而在立德立言方面,曾國藩幾無爭議,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尤其是《曾國藩家書》,眾口一詞,讚賞有加,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它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家”這一範疇。歷次社會變革,都曾對“家”造成衝擊。

    傳統社會是大家庭,四世同堂,兄弟眾多,現代社會家庭趨於小型化,一般是獨生子女,父母與未成年的子女同住。儘管如此,家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仍然有著重要的生命意義、文明底蘊和倫理價值,仍然值得我們終生堅守和細心呵護。

    對於人類而言,家承載著生命繁衍、族群延續的重任。有了家,人類才能在牢固的血緣紐結和洋溢著人性光輝的環境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對於文明而言,家是文化傳承和保留習俗的可靠載體。有了家,不同文化和習俗就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繼承和發展,人類因不同文明的交匯融合而充滿生機活力。

    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家就像溫馨的港灣,是每個人心靈和感情的最佳棲息地。有了家,我們才會有親情,有溫暖,有父慈母愛,有兄友弟恭,有子女孝敬。在天倫之樂中,我們忘卻煩惱,我們體悟寧靜,我們沐浴春風,我們享受陽光。當然,有了家,才能更好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國家和社會貢獻綿薄之力。

    品讀《曾國藩家書》,是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次靈魂洗禮,這種文化品格蘊含著華夏文明的密碼和基因。

    透過《曾國藩家書》也讓我們學到了學習聖賢教誨,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道德。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即使不讀書、不識字的人,也要學習做人的道理。

  • 14 # 景德鎮時瓷史譯Peter

    啟示很多,主要如下:

    1.好好讀書,活到老學到老。

    2.天天寫日記,修身養性。

    3.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4.心胸開闊,廣納人才。

    5.重視外語,睜眼看世界。

    6.忍辱負重,繼續前行。

    7. 不添亂,遵紀守法,維護中國和平。

  • 15 # 依然在巴新

    曾國藩的家教思想,為官之道,以及高標處世,低調為人都值得借鑑。

    曾國藩終身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著眼點放在修“ 心” 、修“ 身” 、修“ 行” 上: 並格外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 耕” 與“ 讀,’; 也特別重視“ 三修” 必成的首要條件—“ 志” 、“ 恆” 、“ 勤” 、“ 勞” 四個字。

    修“ 心” 與修“ 身” , 兩者缺一不可。修“ 身” , 即透過保養和修煉以獲健康之體魄。曾國藩認為這是言“ 孝” 之根本, “古之言孝者, 專以保身為重對此, 曾國藩反覆教誨自家子弟要真正做到如下幾個方面。其一, 勞逸適度,“ 懲忿窒欲” 。其二, 飯後散步, 素食養生, “ 每日飯後走數千步, 是養生家第一秘訣。”其三, 順其自然, 戒用藥物。“ 盡其在我, 聽其在天” , 養生之道亦然。“ 壽之長短, 病之有無, 一概聽其在天, 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其四, “ 主敬則身強” 。這是透過修“ 心” 的方式來達到修“ 身” 的目的。

    曾國藩注重修“ 心” 、修“ 身” , 也注重修“ 行” 。望自家子弟在言談舉止上講求“ 渾厚莊重” , “ 不妄言” , 在生活處事的態度上講求“ 儉” 與“ 寶” 。

    曾國藩的這些家教思想對於當今物慾橫流,道德滑坡的中國現實社會來說同樣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對於當今中國的家庭教育是有著很大的啟示的。

  • 16 # 方圓A666

    曾國潘的人生過程,給我的啟示是,這個精治的利己主義者為人處世的悲哀人生。甘屈於滿清的異族的腐朽統治的奴才像,讓我感到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屈辱。和屈原,岳飛,相比他簡直就是一個。。。現在有些人宣揚這個民族奴才,而不是宣揚屈原,岳飛,魯迅。我認為他們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目的)。我們一定要警惕。

  • 17 # 張清義聊家教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下面用我的一篇文章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文至武英大學士,武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平定叛亂,力挽狂瀾,中興大清,位極人臣,流芳百世。他的成功業績史上罕見,他的修身至圓融善終更是令人推崇之至。

    同治11年3月12日,午後,62歲的曾國藩與兒子曾紀澤散步暑西花園,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我們看曾國藩一個是走得從容,一個是逝世後流芳後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善終。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曾國藩是漢臣,清朝的政策是“滿漢相防”,這自然增加了曾國藩從政的難度。再加上當時晚清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局勢錯綜複雜,國力衰敗,內憂是太平天國起義,外患是帝國列強想瓜分中國。在這種危局中曾國藩能做到遊刃有餘,最後善終,在他從政的人生軌跡中不難發現,經常運用守成智慧,是他成就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法寶。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1、曾國藩認為:為官執政的秘訣是守窮。

    我們知道,清朝官員的俸祿是不低的,特別是曾國藩最後已經升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收入可觀,因此曾國藩雖然不至於過多麼奢侈的生活,應該不至於過得很清苦,可是曾國藩和他的家人過得生活異常清苦,而且他還告誡他的弟弟和子女們:“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是興旺的根本,驕奢懶惰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清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官場上守窮,是保身之道,因為能做到守窮,就會遏制貪念,外人看來自己沒有什麼野心。在修身方面能做到守窮是善身之道。這符合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對子女管教也是非常嚴厲。他的兒子曾紀鴻在北京做官,生活的非常清苦,一次曾紀鴻得病買藥的錢都不夠,起初左宗棠不信,後來核實情況屬實,左宗棠立即慷慨解囊。對守窮的意義曾國藩是從修身的高度來詮釋的,他告誡家人:“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曾國藩裁軍不辭官,功成身退得善終。

    曾國藩的湘軍由很少的一千人,最後發展到五十萬人,和清朝的正規軍人數相差無幾。並且湘軍有個明顯特點“兵為將有”,湘軍所有人都服從曾國藩,不認皇上。這樣大的勢力使曾國藩無疑成了清朝所有漢臣中權力最大的一位。咸豐皇帝說了一句:“沒想到一個書生,竟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句話使曾國藩“時時警惕,居安思危,審時韜晦”。曾國藩知道,打敗太平軍後,湘軍成了皇帝的一個大包袱。咸豐擔心一旦曾國藩和朝廷權貴結盟,朝廷政權會受到很大威脅。所以曾國藩忍痛遣散了大部湘軍,但沒有辭官,因為曾國藩明白咸豐非常害怕他的影響力,如果他辭官回鄉,皇上為了避免後患,很有可能起殺心除掉他。

    3、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我們談的是曾國藩的守成智慧,自立或自達就是自己事業有成,運氣通達,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了“成”,得了勢。曾國藩在自己“自立”或“自達”後,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輝煌,不是真正的輝煌。一個家族的輝煌才是真正的輝煌。並且持續輝煌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做事業,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一個人做出的輝煌事業不是有價值的事業,要培養出人才梯隊,把事業持續發展下去才是大智慧。所以在家訓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社會上他一生愛才,培養人才。家庭教育中他培養出著名外交家:他的兒子曾紀澤。在社會上他培養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柱國大臣,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全國各省的督撫一半是曾國藩培養出來的,由此可見曾國藩立人、達人之一斑。他經常說:我知道自己想立起來,首先要把別人立起來。他經常向朝廷推薦人才,和他關係不好的左宗棠、沈葆楨都是因為他的推薦才做了一方諸侯。

    4、四次拒絕皇袍加身,遏制了君臨天下的貪念。

    曾國藩在萬事具備,不欠東風的情況下,在無數人殷切期望中毅然決然地拒絕謀反,其中原因史學家眾說紛紜。在爭論中我們應有這樣的共識:曾國藩一生在修身,他修到了大儒的境界,“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思想在他內心已是根深蒂固。他得大勢後用守成的大智慧確保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康。

    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南京)。左宗棠派胡林翼送交曾國藩一封信,上寫到: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立即把“似”字改成“未”字,左宗棠的意思是讓曾國藩起兵問鼎中原,推翻清政府。曾國藩把信改成“未可問焉”,就是斷然拒絕造反。胡林翼給曾國藩留了字條寫到: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對此置之不理。清朝大才子王闓運親自到曾國藩處勸造反起兵。王闓運精通王霸之學,勸起曾國藩滔滔不絕,可謂舌燦蓮花,曾國藩邊聽邊在書桌上蘸水寫字,等到手下有事把曾國藩叫出去,王闓運發現書桌上水跡未乾,曾國藩寫了很多“妄”字,意思是說王闓運狂妄之極。王闓運最後仰天長嘆,飄然而去。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領著30多位將軍力勸曾國藩皇袍加身,大有陳橋兵變之勢。曾國藩閉門不出,最後讓人給各位將軍讀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眾將軍聽後,有的搖頭嘆息,大失所望。有的淚流滿面,激動不已。曾國藩最後出來說:“今天這事以後千萬不可再提,任何枝節,我曾國藩一人擔當。”

    我們之所以說曾國藩萬事具備,不欠東風,有幾個事實很能說明這一切。如果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因為他感到時機不成熟,那麼在這裡我們就無需大談他的守成智慧。我們看他有四大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1、湘軍是虎狼之師,八旗綠營戰鬥力之弱無法可比。

    2、東南錢糧富庶。

    3、湘軍內部造反情緒盛行。

    4、天下英才盡歸曾幕。曾國藩擁有大批人才。

    當時有這樣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所以稱曾國藩的幕府是:神州第一幕府。現在看來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守成的大智慧,用他給將軍的對聯就是對這一大智慧最好的註解:倚天照海花無數,背倚青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滄海中花團錦簇,代表著人生的很多誘惑,也暗示了人生很多虛幻之境我們看不清楚,裡面的兇險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平靜如水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品性,不要因貪念影響了自己的心智。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這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家訓和家書當中關於人生的守成智慧隨處可見。這也是人生的持盈保泰之道。

  • 18 # 白鹿崖

    曾國藩作為一代名相,真真正正詮釋了什麼叫做知進退,守榮辱。曾國藩認為:惟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因此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且虛心,非常虛心。

    福不多享,勢不多使,咬定牙根,徐圖自強個人譭譽禍福置之度外,順其自然清淨調養。用讀書變化氣質,用困知勉行功夫。如果想了解曾國藩的為人處世,推薦《曾國藩家書》和《冰鑑》二書,讀後必會受益匪淺。

  • 19 # winner謝永勤

    答:(1)人類最基本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使自己變得完美。中國儒、釋、道三家,對生命目標的設計都是極其超絕完美的。道家以為,人透過修煉,可以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逍遙無恃,長生久視,與天地同,成為“至人”、“真人”、“神人”。佛教則以為人皆有佛性,透過自修,都可以達到不生不滅斷盡慾望的佛的境界。儒家自然也不例外。儒家的聖人理想,其完美與超絕不下於神仙或者佛陀。儒家經典說,所謂“聖人”,就是達到了完美境界的人。

    (2)聖人透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執行的規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明並日月,化行若神”。

    (3)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所謂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為慾望纏繞,意志軟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動用上天賦予的很少一部分潛能。而英雄偉人則是醒過來的人,他們天性剛強,頭腦有力,可以把自身潛能發揮得比較充分。而“聖人”,或者說達到“自我實現”狀態的人,則是透過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慾望纏繞,戰勝種種困難,將自身潛能調動發揮到近乎極致。

    (4)當一個人充分自我實現時,也會體驗到一種難言的愉悅,欣喜若狂、如醉如痴。人在這時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發揮全部智慧。在高峰體驗中主客體合一,這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

    (5)人生啟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是要“聽其在天”的。但為善還是作惡,是人自己就能決定的,是“盡其在我”的落腳點。善惡是人世間的一大主題。

    (6)思路是行動的方向,方向錯了,努力越多偏離目的地越遠。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7)人生啟示:人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就會疲憊不堪,容易求全責備、苛責於人,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說到底還是沒有明白一切本就不完美、不完美才有前進發展的動力的道理。隨著閱歷的增長,才會慢慢化解心中的完美情結。

    (8)人生啟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這個氣質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這取決於讀什麼書。

    (9)人生啟示:人懷愧對之意,則必有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則必然對人謙恭有禮、盡心效力。這種處世的態度,體現了一種高明的德行修養,有利於獲得他人的投桃報李,贏得信任與幫助。

    (10)人生啟示:不光讀書,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須有這三種品質:有志、有識、有恆。有志才不會甘於平庸,有識才能具備做事的本領,有恆才能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把事情最後幹成。三個方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是千古不易的成功原理。

  • 20 # 碧玥1

    曾國藩是非常擁護儒家學派的一位清官,也是非常厲害的一個清朝官員。我買了《曾國藩》這本書,但我看到一半時,便看不下去了,他一心一意擁護大清朝,慈禧。但慈禧處處為難他,因為他權力大,又是漢人,慈禧不相信他,所以他做事戰戰驚驚,老是表忠心,慈禧懷疑他,他太愛惜自已的羽毛,怕背不忠的名罪名,不敢反抗,後來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他一點反抗精神都沒有,即使上面做的不對,也不敢反抗,心裡沒有人民,只有自己的名聲和官帽子。靠他可解放不了中國,即使再有才華和能力,也欣賞不了他。選擇最重要,他選擇用他的實力來保衛快要滅亡的清朝政府。誰也沒辦法。也許他沒想到要解放中國,思維還是沒有創造性,適合當官,不適合開創新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話實說,你熬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