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歷史人生
-
2 # 老李說卡kai
隋末諸侯紛爭,戰亂連年,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淵自太原出兵。八月,在霍邑之戰大捷後,乘隋軍主力在洛陽附近與瓦崗軍大戰之機,即沿汾水(今汾河)挺進,連下臨汾、絳郡(治今山西臨汾南、新絳),進至龍門(今河津東南)。隋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領兵數萬屯河東(今永濟西南),阻擋李淵軍。
此時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所率兵500、馬匹2000趕至,使李淵實力大增。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率兵響應。李淵遂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等率步騎6000自梁山(今陝西韓城境)渡河,營於黃河西岸,以待大軍。
九月,李淵率軍圍河東,不克。遂採納次子李世民與裴寂等建議,留諸將圍河東,自引軍而西。隋朝諸縣多請降。李淵率軍渡黃河,進駐朝邑(今大荔東南)並遣長子李建成率領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數萬人,進屯永豐倉,扼守潼關,以阻隋軍西援;遣李世民率領劉弘基等諸軍數萬人,沿渭水北岸經高陵(今屬陝西)迂迴長安。屈突通獲悉李淵軍西入,遂留鷹揚郎將堯君素守城,自領數萬人援長安,被劉文靜等阻於潼關。
-
3 # 無名小宅
首頁
隋末諸侯紛爭,戰亂連年,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淵自太原出兵。八月,在霍邑之戰大捷後,乘隋軍主力在洛陽附近與瓦崗軍大戰之機,即沿汾水(今汾河)挺進,連下臨汾、絳郡(治今山西臨汾南、新絳),進至龍門(今河津東南)。隋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領兵數萬屯河東(今永濟西南),阻擋李淵軍。
此時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所率兵500、馬匹2000趕至,使李淵實力大增。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率兵響應。李淵遂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等率步騎6000自梁山(今陝西韓城境)渡河,營於黃河西岸,以待大軍。
九月,李淵率軍圍河東,不克。遂採納次子李世民與裴寂等建議,留諸將圍河東,自引軍而西。隋朝諸縣多請降。李淵率軍渡黃河,進駐朝邑(今大荔東南)並遣長子李建成率領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數萬人,進屯永豐倉,扼守潼關,以阻隋軍西援;遣李世民率領劉弘基等諸軍數萬人,沿渭水北岸經高陵(今屬陝西)迂迴長安。屈突通獲悉李淵軍西入,遂留鷹揚郎將堯君素守城,自領數萬人援長安,被劉文靜等阻於潼關。
李世民所部得到平陽公主等李氏家族及農民起義武裝的接應,順利抵達涇陽(今屬陝西)。李淵遂命劉弘基、慰撫使殷開山率兵一部南渡渭水,奪取長安故城(今西安西北)。李世民引兵赴司竹園(今周至東南),使新附的地方武裝李仲文、何潘仁等部屯於阿城(即阿房宮故址,今西安西南),其兵力發展到13萬人。李世民自盩厔(今周至)遣使請李淵期日赴長安。李淵料定屈突通不能西援,遂命李建成選精兵,經新豐(今臨潼東北),直抵長樂宮;李世民率新附諸軍回屯長安故城;李淵自馮翊(今大荔)率軍經下邽、櫟陽(今渭南北、臨潼北)西進。十月初四,李淵至長安,營於城東。此時諸軍皆集,合兵20餘萬。隋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左翊衛將軍陰世師等奉代王楊侑據守長安城。李淵遣使告諭不應,遂於十四日下令圍城。二十七日命令攻城。
李淵軍圍長安後,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嚴申軍令:士兵不得擅自離營,不得入附近村落搶掠。同時派人至城下,向城中守將申訴尊隋之意,即希望長安守軍能棄暗投明,以免因用兵而雙方遭受傷亡,但對李淵的好意,守城軍置若罔聞。不得已,李淵命諸軍攻城。並與部下相約“毋得犯七廟及代王、宗室,違者夷三族!” 十一月,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京城長安被攻克。
-
4 # 歷史總探長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百姓怨聲載道。
各地相繼爆發起義,愈演愈烈。
徐圓朗起兵魯郡
劉武周起兵馬邑
梁師都起兵朔方
郭子和起兵榆林
薛舉起兵隴西
李軌起兵河西
杜伏威率眾起兵歷陽
竇建德據樂壽稱王
李密據洛口城稱魏公
公元617年,五月。
李淵借突厥之事,斬殺隋煬帝安插在他身邊的王威、高君雅兩人。
大唐王朝的立國之戰正式打響。
李建成、李世民作為前鋒,率先出兵,南下攻打西河郡。
西河郡一戰異常順利,當地百姓對這支軍隊頗為擁護。
公元617年,六月。
李淵下令讓李元吉鎮守太原,自己統領三萬精兵南下,進抵西河郡。
他在這裡大肆分封當地官員,極力籠絡人心。
反正在戰亂年代,這玩意都是空頭支票,隨便開!
七月初四。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一行人繼續南下,大軍屯駐賈胡堡。
李淵大軍進駐河西郡的時候,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已經下令分兵駐守。
虎牙郎將宋老生鎮守霍邑
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
不幸的是,七月整個月都陰雨綿綿,李淵一行人在賈胡堡整整停頓了一個月。
期間,李淵因為缺糧問題曾準備返回太原,李建成、李世民勸阻李淵,說服身邊大臣。
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糧草成功抵達賈胡堡。
八月初三,大軍拔營南下,進抵霍邑。
隋將宋老生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僅帶百餘名騎兵在城下挑釁,同時讓士兵謾罵宋老生。
宋老生勃然大怒,提刀上馬,下令讓三萬士兵分別從霍邑城的東、南兩門出擊。
適時,李淵、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李世民、段志玄在城南列陣。
宋老生出城之後猛撲城東,李淵開始下令部隊佯裝撤退,誘使宋老生遠離城門。
兩軍相戰時,李世民一行人從城南突然衝殺過來,猛衝宋老生後翼。
隋軍後翼被突襲,大軍開始躁動,李淵突然在軍中大喊:
“宋老生已被生擒!”
此言一出,隋軍瞬間大亂,士兵們紛紛開始潰逃。宋老生也引兵後撤,城中守將放置繩索,宋老生攀繩欲上,不料軍頭盧君諤等人,迅速持刀砍殺,斬殺宋老生。
宋老生被殺,霍邑城被破。
李淵再度引兵迅速南下,連破臨汾、絳郡,順利進抵龍門、汾陰。
黃河到了。
八月,十八日。
馮翊郡首領孫華依附李淵,李淵派遣左右繞軍王長諧、劉弘基,並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人,率先從龍門渡過黃河,扼守黃河西岸。
九月,初十。
李淵親自引兵進攻河東郡,屈突通嬰城據守,未敢出城應戰。
李淵下令攻打城池,大軍受挫,被阻於河東一帶。
九月,十二日。
李淵果斷下令分兵進攻,一路繼續圍攻河東,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渡河,進入關中地區,大軍屯駐於朝邑長春宮。
此時,關中一帶多有響應。
馮翊太守蕭造、華陰縣令李孝常獻出永豐倉,潼關守將劉綱被義軍所殺,潼關也被順利佔領。
李淵果斷下令,李世民引兵北上,掃蕩渭水以北的隋軍。李建成、劉文靜等人引兵南下,佔據關中大糧倉永豐倉,扼守潼關。
隋將屈突通派遣部將武牙郎將桑顯和,下令進攻潼關。
鎮守潼關的劉文靜拼死力戰,雙方惡鬥半日,人困馬乏。
劉文靜派遣一部分士兵,突然奔襲到桑顯和身後,突襲後軍,桑顯和大敗。
屈突通也看大勢已去,引兵退往東都洛陽。
九月,二十七日。
在關中響應李淵的人數已經接近五十萬,李淵屯兵灞上,下令對長安發動總攻。
李世民從阿城南下包抄,李建成從新豐西行包抄。
三路大軍全部進抵長安,合計二十餘萬。
十一月,初九。
長安城被攻十五天,終於被破。
-
5 # 周朝文DMU
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跟隋煬帝楊廣,算是表兄弟。李淵繼承了祖上唐國公的爵位,任太原留守。公元617年,他奉命抵禦突厥,結果吃了敗仗,隋煬帝很生氣,就召他去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隋朝的都城在長安,楊廣為什麼在江都呢?因為江都景色好,富裕,好玩啊。這個傢伙,就是這樣,不務正業。李淵想,如果老老實實地去江都,那麼沒有好果子吃,甚至會有殺頭的危險,你說他能情願嗎?形勢所迫,他也起了反心。但要造反,必須取得民眾的支援。怎麼辦呢?李淵讓晉陽縣令劉文靜,偽造隋煬帝的詔書,聲稱要徵召太原等地二十歲到五十歲的男子到涿郡集中,準備再次征討高麗。老百姓聽說後,都很恐慌。
李淵趁這個機會,到處招兵買馬。隋煬帝派來的兩個副留守,一見這個情況,就準備去告發李淵造反,並密謀要殺掉他。可太原是李淵的天下,這樣的訊息怎麼能瞞得過他?他搶先動手,說那兩個副留守要勾結突厥前來進攻,就把他們殺了。這就是所謂的“晉陽事變”。此時,造反已經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可是李淵的實力還不夠強,他周圍到處都是敵人:北邊有突厥;南邊有李密;中間還有劉武周,他駐紮在馬邑,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怎麼辦呢?李淵採取了劉文靜的計謀,故意在突厥人面前卑躬屈膝,請求和好,說:“等我們取了長安,只要土地和百姓,金銀財寶都歸你們!”同時李淵派人聯絡李密,要跟他結盟。
李密當時在河南一帶造反,所以他想當盟主。李淵心裡當然不情願,但還是假意推崇李密。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後,在同年7月,李淵正式出兵。他號稱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次子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為行軍司馬,將部隊改稱為“義兵”,浩浩蕩蕩地向長安進發。李淵每到一地,都效仿農民起義軍的做法,開啟官府的糧倉,把糧食分給窮人。這樣一來,很多農民都紛紛加入他的隊伍,他的實力不斷增強。唐軍沿著汾河南下,直奔長安而去。隋朝趕緊派宋老生帶兵三萬,佔據霍邑,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派屈途通領兵據守河東,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阻擋唐軍西進。當時正是雨季,唐軍碰上了連陰雨,天一下雨,道路泥濘不堪。行軍速度緩慢。到達離霍邑約50裡的賈胡堡時,部隊又餓又累,實在走不動了。
此時有訊息傳:劉武周準備聯合突厥,進攻太原。長史裴寂說:“太原是我們的根據地,千萬丟不得。不如先撤回去,以後再作打算!”李世民趕緊說:“這怎麼能行?我們好不容易聚集起這麼多義軍,剛碰到小敵就輕易變更部署,誰還會跟隨我們?而且守著太原,也只不過割據一方的賊寇。”李淵採取了裴寂的主張。他命令部隊,立即打道回府。但李建成和李世民依然據理力爭,李世民說:“現在田野裡到處都有莊稼,糧食不用發愁,再說我們是正義行動,前進的話肯定能打贏,後退就會使人心渙散。”李淵思來想去,到底還是改變了主張。李世民非常高興,立即跨上戰馬,躍馬揚鞭,追上已經回頭的部隊,傳達了繼續進軍的命令。八月,大雨停歇,天氣晴朗,李淵指揮部隊,沿著小路朝霍邑開進。霍邑地勢險要,李淵非常擔心宋老生死守不戰。
李建成和李世民卻胸有成竹。他們說:“宋老生有勇無謀,我們以輕佻的態度挑戰,他會應戰的。他若真敢不應戰,時間一長,肯定會有人誣告他,跟咱們有勾結!”李淵覺得很有道理,就親自帶領數百名騎兵,先到達霍邑城東。同時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帶幾十個人來到霍邑城下,拿著馬鞭指指點點,作出要包圍霍邑的樣子,還讓士兵高聲辱罵。看到唐軍根本沒把自己放在眼裡,宋老生氣壞了。他立即點齊軍馬,分別從東門和南門出來,準備跟唐軍決一死戰。這時,唐軍剩餘士兵陸續到達,李淵想讓部隊吃頓飽飯,然後再戰,李世民說:“機不可失,還是馬上開戰吧。”李淵點點頭,說:“那好。你們兩個,分別到城東和城南列陣,準備迎戰!李建成的左軍先跟隋軍交戰。激戰一番後,唐軍沒佔到便宜,只好後撤。宋老生一見,立即指揮中軍,朝城東壓了過去。李世民一見宋老生移動,立即帶領部隊直插到宋老生的背後,死死纏住了他們。
李建成的部隊聽到這個訊息後,士氣再度高漲起來,紛紛轉身朝隋軍撲去。他們一邊衝鋒,一邊高喊:“宋老生已經俘虜了宋老生已經俘虜了!”天下不安定,隋軍人心惶惶,唐軍兩路一夾攻,戰鬥力不強的隋軍支援不住大敗。李淵立即揮動令旗,三軍排山倒海一般殺到東門,截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城內的隋軍立即關閉了城門。宋老生匆匆下馬,跳進門前的塹壕,準備爬回去,被唐軍手起刀落,結果了性命。李淵部隊拿下霍邑,就打開了進軍長安的通道。九月上旬,唐軍開到了河東。屈途通吸取了宋老生的教訓,堅守不出,唐軍攻打了很長時間,也沒攻下來。是先攻取河東安定後方,還是直接進軍長安?如果放下河東卻不能順利攻克長安,豈不要腹背受敵?到底打不打,軍內兩派意見爭論不休。
李世民說:“兵貴神速。我們敲著戰鼓進軍長安,敵軍必然望風披靡,即便有智慧有膽量也來不及決斷,我們取長安,就像搖落樹上的枯葉。若在河東耽誤了時間,等他們做好了準備,再要進攻就難了。而且關中有很多人起兵,這些人必須早點招撫才好!”李淵決定兵分兩路。派部分兵力,繼續圍攻河東,而主力直接進攻長安。九月,唐軍渡過黃河,聲威大震,各地的民眾和義軍,紛紛前來投奔,李淵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在關中的親屬,也紛紛召集兵馬,僅他女兒,就募兵七萬,號稱娘子軍。等最後到達長安城下時,唐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二十萬。李淵命令部隊,不許侵擾百姓,更不許侵擾隋朝的祖廟和宗室。此時長安城已經是隻煮熟的鴨子,李淵並不著急攻打。
十月,他多次派使者進城,表示尊重隋朝的意願,但城內毫無反應。十月中旬,李淵下令部隊圍城,周圍的郡縣望風投降;下旬,唐軍正式開始進攻,在十一月九日攻下了長安。李淵進長安後,宣佈約法十二條,並廢除了隋朝的嚴刑峻法,老百姓紛紛叫好。從太原起兵到拿下長安,李淵只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不過,這是他統一中國、建立大唐的開始。
-
6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郡丞、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為副,負責圍剿上黨的歷山飛、甄翟兒等叛軍,並在雀鼠谷之戰中大破之。當時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民亂紛起,在江都的隋煬帝已無力控制全國。二月,馬邑校尉劉武周殺死太守王仁恭,奪取了汾陽宮(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的兵器甲冑,舉兵反隋,自稱天子。
受此威脅,李淵獲得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支援,命次子李世民與晉陽令劉文靜及門客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招募兵馬,又暗中派人去河東蒲州召回世子李建成及四子李元吉。不久,兵馬大集於興國寺,王威、高君雅大為不安,疑懼李淵要反,就請李淵到晉祠祈雨,準備除掉他。晉陽鄉長劉世龍與高君雅交好,得知兩人慾對李淵不利,就密告李淵,李淵於是暗中防備。
五月十四日癸亥夜,李淵派遣長孫順德、趙文恪等人率興國寺所聚集的兵馬五百人,埋伏在晉陽宮城東門之左。次日早,李淵召集王威、高君雅等文武官僚於晉陽宮,開陽府司馬劉政會上庭指控高君雅、王威等與北虜私通,引突厥南寇。李淵讓王威等二人取狀看之,劉政會不肯交與,言:“所告發的是副留守之事,只有唐公才得看之。”李淵假意驚訝:“豈有是乎!”取過狀子觀看後,對王威等道:“此人所揭發的事,你們怎麼看?”高君雅怒罵道:“此人才是反賊,想要殺我等!”晉陽縣令劉文靜立即呼叫軍士,將王威、高君雅綁住囚禁於監獄。
六月初,李建成等人到達晉陽。五日,李淵派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攻打西河郡(今汾陽),西河郡丞高德儒固守,郡司法書佐朱知瑾等人投降,引軍入城,高德儒被殺。往還九日,西河遂定。得此次勝利鼓舞,裴寂、劉文靜等勸李淵起兵,並向突厥借兵。
十四日,李淵組建大將軍府,自為大將軍,任命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和前長安尉溫大雅為記室,溫大雅仍和他弟弟溫大有共同掌管機密,任命武士彠為鎧曹參軍,劉政會和武城人崔善為、太原人張道源為戶曹參軍,晉陽長上邽人姜謩為司功參軍,太谷長殷開山為府掾,劉政會為府屬,以及權弘壽、盧階、田德平參佐等官。將招募來的兵馬分為左右三軍,世子李建成封隴西公、左領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次子李世民為燉煌公、右領大都督,統領右三軍;
李元吉為姑臧公,領中軍。長孫順德、鷹揚郎將王長諧、姜寶誼、劉弘基、竇琮、李高遷、楊毛、陽屯、魏進等人分別為左右統軍、副統軍。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十八日,突厥始畢可汗派其柱國康鞘利、級失、熱寒、特勤、達官等,送馬千匹來太原進行互市,並答應借兵給李淵。李淵派劉文靜隨康鞘利回突厥汗帳,聯絡借兵事宜。
七月四日,李淵以第四子李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五日,李淵樹立白旗,以王威、高君雅祭旗,誓軍於野,釋出檄文,統帥甲士三萬人,號稱義軍,正式起兵。
開始十日無戰事,在抵達靈石的賈胡堡後,五十里之外的霍邑(今山西霍縣),已由楊侑派出的將軍宋老生布下了防線。這是第一仗,關係到李淵軍出師是否順利的第一仗。可天公不作美,連旬潑大雨,後方糧餉難以繼運,前方道路泥濘三尺,李淵不得已下令部隊暫作休整,以待天氣變化,以待糧餉供應。
但等了多日,雨仍不見止,劉文靜遲遲未來,軍中忽然傳出流言,說突厥已生變卦,準備乘虛襲擊太原,軍心開始動搖。面前的仗不能打,大本營又可能面臨危險,李淵猶豫了,再三思量後,欲放棄進攻關中,調轉兵鋒,北撤太原,並命令部分左軍作為撤退的先頭部隊。
這個決定,遭到了李建成、李世民的反對,兄弟倆認為,後撤是錯誤的,非但大業將毀於一旦,且前景是令人擔憂的。他倆苦諫、長諫,終於諫得李淵回心轉意,收回了成命。到八月初,天終於放晴。李淵發起向霍邑的進攻令,為了消化對方高城嚴備的優勢,他親自上陣,以弱兵相誘,將宋老生誘出城來。
貪功的宋老生中了計,傾其主力出城,欲一舉消滅李淵軍。雙方接觸後,李淵佯敗,向後退卻,待宋老生進入預設的伏擊圈後,陣斬宋老生,全殲其部,隨之攻克霍邑。凱歌高奏,李淵軍乘勝向前推進。途中,出使突厥的劉文靜趕來,他順利地完成了使命,爭取了突厥政治與軍事的雙重支援,並帶來了突厥助戰的軍隊五百人及二千匹戰馬。
九月初,李淵軍兵臨楊侑設下的第二道防線河東城(今山西永濟西)下。河東城位於黃河東岸,為隋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所把守,他憑藉堅固的娀牆和險要的地理形勢,把河東城守得固若金湯,並撤去了河上的浮橋及各種船隻,阻止李淵軍渡河。李淵爭取到當地居民及義軍的支援,得了些舟楫,組織敢死隊繞城渡河。
可敢死隊遭到了屈突通的夜襲,潰不成軍。李淵圍城挑戰,然屈突通堅壁不出;發動攻擊,卻損兵折將,陷人極為不利的境地。李淵望城興嘆之際,李世民、裴寂等人獻計,主力溯河北上,從梁山(今陝西韓城東黃河中)、龍門(今山西河津西北黃河中)渡河;分兵繼續圍城,阻止屈突通迫擊。
形勢豁然開朗,龜縮在河東城中的屈突通不得動彈,李淵率主力按計渡過黃河,進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歡迎。他命李建成、劉文靜率部進電永豐倉(今陝西華陰東),兼守潼關,扼制東向來授之敵;命李世民率部沿渭水經營,直取長安。李世民的部隊並非孤軍深入,他的叔父李神通、妹妹平陽公主與妹夫柴紹大婦等人相繼起兵,聯絡當地義軍,成功地掃蕩了長安以外的隋軍據點和營壘,前來與李世民會師。
隨之,李建成揮部入關,李淵統軍西上,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奪取長安,是一場大戰。李淵軍已達二十萬人,在關中形成絕對的優勢。然輔助楊侑的刑部尚書衛文昇、右輔翊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善死不降,領導城內軍民展開了長安保衛戰。李淵下令攻城,經過血戰,於十ー月攻陷了長安城。此時楊侑已成愧儡.任憑李淵擺佈,被戴上了空頭天子的名號,改元義寧。李淵自任大丞相、大都督,都督內外諸軍事,受封唐王,總理萬機。
次年(619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唐,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
7 # 磐龍觀史
不要小看太原,在趙光義對晉陽毀滅性破壞之前,從戰國時期的趙國時期到北齊、周、隋,太原或者說晉陽一直都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之一。而且幷州晉陽是高齊的軍事中心,宇文邕在這被突擊,身邊近臣死了一大批,李淵的姐夫張暠、韋孝寬的兒子韋總(李世民貴妃韋珪的爺爺)和一個侄子、楊忠的一個和楊堅關係不好的兒子楊整、李弼的一個兒子(李密的叔祖)、賀蘭祥的兒子、史萬歲的父親都死在這,八柱國之後死了倆,楊堅和韋孝寬是隋代周的決定性人物,這個陣容是可以影響到楊堅能否篡位的,甚至宇文邕的暴斃和也幷州一戰有不小關係。晉陽這地方英雄輩出,兵員素質很高不說,還有大量北周、北齊遺留影響,李家又有高的嚇人的血統、人脈,勢如破竹是理所應當的。
都說楊廣對李家不好,我是很懷疑的,前朝敵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都讓表哥去守,這份信任不算小了。八柱國體系裡李家本身就是地位僅次宇文泰和元欣地位超然的存在,再加上獨孤氏和竇氏帶來的宇文泰血脈,甚至可以講,關隴出身的貴族體系如果放棄楊氏選李氏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中國古代,幾乎都是從北向南發展,然後統一全國。唐朝時期,太原是隋朝的邊關重鎮,所以守衛的軍隊也是能征善戰的部隊,要比關內的軍隊強悍很多。所以,李淵起兵的時候,部隊是能打勝仗的優質軍隊。其次,李淵在南下長安的過程中,沿路打敗和吸收了大量山西邊塞軍隊,當到達長安的時候,軍隊已經不是3萬,史書記載而是有20萬左右。因為沿路沒有大的軍事動作,所以這支部隊也是兵精糧足。
李淵可以順利拿下長安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的隋煬帝並不在長安城內,所以守衛長安城的將士信心不足,已經失去了繼續抵抗的心思,所以大家都是思良主而棲,期望有更優秀的君主出現。李唐可以順利拿下長安,可以說是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也是大勢所趨。
-
8 # 呢空空
唐王朝的建立,很多的影視劇已經將太多的功勞完全嫁接到了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身上,在大多數的眼中,高祖李淵是被李世民推向帝王高位的。可事實上,從隋朝大業十三年一直延續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前),李淵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這個被冠以“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帝王在隋朝末年興兵起義,開始了漫長的創業生涯,在這艱難的創業生涯中,李淵一心一意的將盡力投入到了未來的事業中,能否成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一個結果。
為了能夠讓起義順利進行,李淵特意將在河東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召集到晉陽宮,還和北部的突厥和劉武周信誓旦旦的說:
“你丫的別打我,等我打贏了就和你平分天下”。
這句話將突厥可汗給矇住了,突厥可汗不僅十分的樂意,還屁顛顛的送來了戰馬和一小部隊軍隊來搶助攻。
李淵的三個兒子集合在晉陽宮之後,李淵迅速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部署,準備直接殺向長安。
李建成和李世民作為先遣部隊,去南下攻打西河郡
李淵和李元吉鎮守太原大本營
命令下達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火速開始了出兵計劃,可是沒想到李淵只給他們三天的軍糧,拿不下西河郡便提頭來見,李淵這麼做並不是真的要搞死自己的這兩個寶貝兒子,而是要在士兵面前塑造一種“攻必取、戰必勝”的雄心。
兄弟兩個人帶領著部隊出發了,出征的路上這兄弟倆愛民如子,堅決不許傷害沿途的百姓,到了西河郡的時候,迅速得到了百姓的擁戴,而且城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了下來。
李淵聽到了這個訊息大吃一驚,首戰告捷,這對於起義之軍來說絕對是好兆頭,所以李淵安排李元吉為鎮北將軍,負責留守太原,自己帶領著三萬的兵馬前去西河郡和兩個兒子會合去了。
在西河郡整頓兵馬之後,李淵和兩個兒子又開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他們一路路過賈胡堡,南下來到了霍邑。
霍邑這一仗註定了是一場硬仗,因為鎮守在霍邑的是隋朝的虎牙郎將宋老生,畢竟是鎮守一方的將領,李淵此時也不敢大意,需要商量一個合適的作戰方案。
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在城池下叫罵:
“你丫的老不死,還不快快出城受死???”
宋老生是個老頭子,看到城池下是個年輕的的小孩子,十分的生氣,上馬掄刀就衝了出去,可是讓他想不到的是,這正是李世民的計策,他就是想要將宋老生引出來,宋老生走出城池便和對面廝殺在了一起,不過這李淵是真聰明,在雙方打得正激烈的時候,大喝一聲:
“宋老生已經被捉了!“
宋老生底下的那些士兵哪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聽到了這個訊息後,部隊瞬間亂成一團,宋老生眼看著大勢已去,趕緊下令撤軍,宋老生的身後卻仍有李淵在窮追不捨,守城的將士看到李淵策馬奔騰的在追著宋老生,生怕衝進了城池,趕緊從城牆上放了一條繩子下去,宋老生抓著繩子就想往上爬,李淵的一名手下趁機拉住了宋老生,用一把刀將宋老生的腦袋砍了下來。
所謂樹倒猢猻散,一時間霍邑城也被李淵給攻打下來了。
兩戰告捷,將士們的的激情被瞬間激發了,還想繼續前進,李淵趁機將戰線延長到了黃河以東的龍門,在龍門這裡可以看到滾滾而來的黃河水,望著這眼前的黃河水,李淵的心裡五味雜陳,度過了這裡就能夠看到希望了,可是如何進入長安卻成為了李淵最為關注的問題。
此時,龍門的南面有隋將屈突通在鎮守,李淵如果從龍門直接渡過黃河南下攻取長安,那麼身後的屈突通就成為了最大的威脅,如果和屈突通直接對峙,那麼就將大大延緩了南下直取長安的作戰計劃,這個問題是個讓李淵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且,他的手下也在此時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西渡黃河,南下直取長安城
直接拔掉處於河東郡的這顆釘子屈突通
作為這支起義部隊的最高統帥,李淵顯現出了一個統帥的超高素質,他冷靜地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形式,作出了一份綜合而又具體的作戰計劃:
聯合長安的起義軍孫華
李淵、李世民、李建成鎮守在龍門
令左統軍王長諧、右統軍劉弘基從龍門西渡黃河安營紮寨
李淵的這份作戰計劃很完美,也狠狠的扼制住了屈突通的咽喉,如果李淵真的下令那麼做了,屈突通就成為了甕中之鱉,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屈突通親自從蒲坂津西渡黃河進攻渡過黃河的王長諧和劉弘基,王長諧和劉弘基剛剛紮營不久,整個作戰部署被瞬間打亂,軍營裡面亂成了一團,幸好李淵之前聯絡的關中義軍首領孫華及時前來支援,逼走了前來攻打營寨的屈突通。
屈突通在黃河岸邊失利,下令燒燬了蒲坂津的黃河渡口,撤軍而去。
看到大敗之後的屈突通,李淵下令進攻,可是沒有想到河東城池堅固,根本就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拿下來的,李淵著急了,李世民也著急了,死死的盯著河東城壓根就不是一個辦法。
李淵下令留守一部分人死死盯著河東,自己帶領兩個兒子渡河攻取長安。
李淵萬萬沒有想到剛剛進入長安城的他,竟然引來了眾多百姓的擁戴,甚至有好幾個郡縣接連主動請求投降,李淵開心壞了。讓李世民繞到長安城的北面,而李建成、劉文靜則去鎮守潼關和永豐倉(長安城的重要軍事糧倉)。
如此一來,李淵揮劍直指長安已經是指日可待。
進入長安境內的李淵安排好作戰部署之後,將軍隊駐紮在了洛河旁的馮翊郡。
可是這下子屈突通著急了,這樣下去長安必定失守啊,所以下令讓手下鎮守河東城,屈突通則親自直奔潼關渡過黃河解長安之危,令他失望的是,李淵之前下令從龍門西渡黃河早已經將潼關拿下,此時鎮守在潼關的是劉文靜,屈突通構想的戰略規劃是從潼關西渡黃河,穿過藍田,直插長安救援。
哪會想到這潼關已經失守了。
無奈之下,屈突通只能下令讓將領桑顯和搶奪潼關,經過一天一夜的大戰,劉文靜顯然不敵桑顯和,看著已經快要失守的潼關,再看看經歷了一整夜交戰計程車兵們,桑顯和下令撤軍,休整一番再來強攻潼關,反正劉文靜也支援不了多久。
隋軍的修整反而給劉文靜帶來了喘息之機,劉文靜下令讓一部隊小部隊深夜悄悄渡過了黃河,穿到了桑顯和的後方大營。隋軍駐紮在潼關的後方大營被襲擊,劉文靜抓住了這次機會一擊致命,打敗了桑顯和的部隊,桑顯和在無奈和苦惱之下下令撤軍了。
苦苦掙扎的屈突通終於投降了李淵。
長安東面最大的隱患屈突通被順利拿下,李淵這下子對長安發起了最終的攻勢,一時間長安西線的李世民、平陽公主,長安東線的李建成開始迅速向長安城這座最為輝煌的宮殿集結。與此同時,李淵在開始從北線大營緩緩南下,長安城已經變成了李淵唾手可得的美食。
僅僅用了14天的時間,長安城被破,李淵順利進入了長安城。
-
9 # 歷史的星空9527
先說戰爭結果,據史料記載:“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
十月二十七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前後不到二十天,看似風輕雲淡,其實是運籌帷幄!
首先李淵起義前,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招集到一萬餘人。然後北聯突厥貴族勢力,依靠關隴、河東地主集團的力量,宣稱尊煬帝為太上皇,擁立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為帝,傳檄郡縣,起兵晉陽,建立了起義基礎,做好了政治宣傳!
其次,李淵軍圍長安後,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嚴申軍令:士兵不得擅自離營,不得入附近村落搶掠。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就收穫民心!
最後,隋末農民戰爭打垮了隋朝統治,牽制了隋軍大量兵力,使隋朝統治集團無力西顧,關中空虛,使李淵在兵力上面獲得極大優勢。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須要兼顧天時地利人和,運籌帷幄,積極準備,考慮周到!
-
10 # 跟著腳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以“匡復隋室”的名義在太原起兵率3萬人馬直趨關中。
同年十一月九日,攻入長安。
次年五月,隋恭帝禪位給李淵。李淵隨後建國,登基稱帝,國號唐,建都長安。
從大業十三年七月太原起兵,到同年十一月,李淵只用了短短的四個月,就從太原打到了長安,看起來進攻勢如破竹,很輕鬆就攻破了長安。然而事實上奪取長安過程並沒有想象中順利,下面我就給大家捋一捋詳細過程吧!
霍邑之戰李淵在太原起兵後,隋朝廷馬上就覺察到李淵的意圖,於是派遣宋老生率軍抵禦李淵。六月,李淵率軍接近霍邑,此時天氣突變,連日來大雨連綿,行軍受阻,加之糧草告急,於是李淵生出了返回太原的想法。
幸好李世民和李建成苦勸,李淵才同意與隋軍在霍邑交戰。不然大唐帝國就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霍邑之戰開始後,李淵率兵正面牽制隋軍,李世民看準時機率領精騎從背面包抄。隋軍腹背受敵,遭到慘敗,宋老生被殺,霍邑隨後被攻克。
渡河之戰八月李淵進抵龍門,準備度過黃河,攻佔長安。但是要從龍門渡河,就會遭到在龍門南面河東郡駐守的屈突通攻擊。
於是李淵下令先分出一部分軍隊,駐守在龍門盯住屈突通,自己帶著本部人馬度過黃河。
李淵軍隊度過黃河後,李淵繼續分兵。派遣李世民繞到長安城的北面,而劉文靜、李建成則去鎮守潼關和永豐倉。
這下子河東郡駐守的屈突通著急了,他知道潼關現在是一座空城,李淵要拿下它易如反掌,如果潼關失守,那長安危已。
於是他下令手下鎮守河東城,自己率軍直奔潼關渡,但令他失望的是,劉文靜比他先一步進入了潼關,現在鎮守在潼關的是劉文靜。
無奈之下,屈突通只能下令攻打潼關,經過幾天的大戰,最終以屈突通投降結束。
攻取長安十月初四,李淵率軍進至長安。此時長安由代王楊侑據守。李淵遣使勸降,楊侑拒絕,於是李淵在十四日下令圍城。
二十七日,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長安隨後被攻克。
小結從李淵奪取長安這一路來看,先是太原起兵,在到是每次的軍事指揮,都可以看出李淵覺不是後人所認為的無用之輩,認為他能坐上皇位都是李世民的功勞。而我認為他是個文韜武略都不在後來的李世民之下的皇帝。
-
11 # 指尖熱點
李淵唐王朝建立之初,只有關中及河東部分地區,全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割據狀態。在關中之西,軍閥薛舉、薛仁杲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軍閥李軌割據涼州(今甘肅武威)。在河東地區,軍閥劉武周盤踞馬邑對初建的唐朝構成威脅。在潼關以東的中原地區,隋朝殘餘勢力王世充盤踞洛陽。隋煬帝在揚州被部將縊殺以後,隋朝的越王楊侗在洛陽登極稱帝,拜王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同年九月,王世充在洛陽發動政變,獨攬了東都的軍政大權。不久,王世充又逼楊侗禪位,自己登極稱帝,國號鄭。王世充打出鄭國旗號,公然與唐朝對抗。在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佔據河北大部地區,於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自稱夏王,改國號夏。竇建德失敗後,其部將劉黑闥又聚眾起事,很快控制了竇建德的故地。唐武德五年正月,劉黑闥在相州自稱漢東王,與唐朝對抗。在南方,還有農民起義首領杜伏威和輔公祜,各據一方。
唐王朝建立以後,迅速統一全國,便成為第一要務。唐高祖李淵採取了先西后東、先北後南、先急後緩、剿撫並用等戰略策略開展了統一戰爭。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平定盤踞在金城的軍閥薛舉、薛仁杲父子。由於劉文靜違背軍令,初戰失利。第二次在與薛仁杲作戰中,李世民採取深溝高壘的戰術,挫敗敵人士氣,又斷絕敵人的糧道,伺機進行突然襲擊,將其擊敗。次年四月,李淵又用分化瓦解之策,迫使涼州軍閥李軌降唐,收復了隴右、河西之地。
武德二年六月,劉武周部將宋金剛率眾南下,攻陷介州,打敗了唐將姜寶誼和李仲文部,河東告急,唐高祖為此憂心忡忡。裴寂自請率兵征討,駐軍於介休城南度索原上。宋金剛斷絕了唐軍水源,將唐軍打敗。裴寂率殘部逃往晉州(今山西臨汾),晉州以東盡為宋金剛所佔。不久,宋金剛又率部攻陷澮州(今山西翼城),軍勢甚盛。劉武周又打敗唐朝的齊王李元吉,攻陷榆次,不久又攻陷太原。劉武周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等。接著,李世民又揮師北上,進擊劉武周。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唐高祖命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李世民率領十多萬唐軍,東出潼關,向盤踞洛陽的王世充發起進攻。王世充聞訊後,親率步騎三萬,進抵慈澗(洛陽西),迎擊唐軍。雙方交戰後,鄭軍一觸即潰,王世充急忙撤軍。唐軍乘勝追擊,對洛陽形成包圍態勢,並切斷了洛陽與周邊鄭軍的聯絡。李世民攻佔回洛城及其周圍的三十多個村落城堡,奪取糧食倉庫,斷絕了洛陽的糧食基地。王世充陳兵於洛陽西北的青城宮,隔水與唐軍對峙。王世充自知不是唐軍的對手,只得請求罷兵講和,李世民以嚴詞拒絕。王世充無計可施,只得派人往河北竇建德請求援助。竇建德為保持唐、鄭、夏三足鼎立之勢,親率十萬大軍,從周橋西進,屯兵於虎牢東原(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上),聲援洛陽。李世民聞訊,留唐軍主力繼續包圍洛陽,自率精兵五千,迎擊夏軍。雙方相持不下成對峙之勢。竇建德自恃兵多勢重,不以唐軍為意,便在汜水列陣,準備同唐軍開展決戰。李世民乘夏軍將驕兵疲之時,突然發動猛攻,夏軍大敗,竇建德負傷逃走,行至牛口渚被唐軍俘獲。接著,李世民率得勝之師回到洛陽城下,並將竇建德帶至城下,曉示王世充。此時,王世充只得開城投降。
武德五年,劉黑闥在相州自稱漢東王以後,唐高祖李淵派李世民率兵征討。唐軍抵達衛州(今河南淇縣),劉黑闥多次出兵挑戰,均被打敗。劉黑闥恐懼,遂退守洺州。李世民又進兵洺州,先斷絕洺州糧道,又擁塞洺水上游,待劉黑闥進攻時,立即放水衝淹。劉黑闥部被水淹者千餘人,被殺者萬餘人,他本人逃往突厥。同年九月,劉黑闥又借突厥之兵,進入定州。隨後在下博擊敗了唐將王道玄和史萬寶部,河北諸州大都叛歸劉黑闥。十多天內,劉黑闥盡復故地,又以洺州為都城。
武德六年二月,唐高祖派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督兵征討劉黑闥。由於唐軍人數眾多,劉黑闥兵敗館陶。劉黑闥逃至饒陽,隨從都飢餓不堪,便入城求食,被饒州刺史(是劉黑闥自己任命的)諸葛德威生擒,執送唐軍。李建成將劉黑闥處死於洺州。河北一帶重歸唐朝。
佔據江淮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早在武德三年李世民進攻洛陽王世充時,已受李世民招降,並派將軍陳正通和徐紹宗等北上,協助李世民會攻洛陽。唐高祖詔封杜伏威為東南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武德四年,杜伏威相繼攻佔了杭州、歙州等地,盡有江東、淮南之地,為唐平定了東南。
跟隨杜伏威起義的輔公柘,在杜伏威西入長安之時,被杜伏威招回任為丹陽留守,主持政務。杜伏威臨行前對主持軍務的王雄誕叮囑說:“我到長安,如不被解職,你千萬要提防公祏叛亂。”武德六年七月,輔公祏密謀起兵反唐,詐稱杜伏威在長安被捕,現有書信寄來,命令起兵。王雄誕聽後,深表懷疑,便託病不出。輔公神威乘機奪去兵權,並縊殺了王雄誕。輔公祏便在丹陽稱帝,國號宋。不久,輔公祏出兵打敗了沈法興部,佔據了毗陵。唐洪州總管、原農民軍首領張善安也舉兵響應,被輔公祏任命為西南道大行臺。唐高祖命李孝恭率水軍從江陵直起江州,李靖率嶺南兵北進宣州,李世勳率軍沿泗水渡淮南下。唐軍南、北、西三面攻打丹陽。輔公祏聞訊,當即遣兵北渡淮河,進攻海州和壽陽,狙擊北路唐軍的進攻。武德七年初,唐軍主帥李孝恭連克縱陽和蕪湖等地。南路軍在李靖的率領下,智擒了叛將張善安,連克洪州、猷州等地,與西路李孝恭部在蕪湖會合。北路軍也攻佔了揚子、廣陵。這樣,就使輔公祏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他為了儲存實力,迅速收縮戰線,在當塗一線佈置重兵:遣將屯駐博望山和青林山。西、南二路唐軍會合以後,迅速抵達博望山下。由於該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唐軍久攻不克。後來,李靖進獻誘敵之策,以老弱之兵在山前挑戰,以精銳主力埋伏於後,伺機合圍,聚而殲之。果然,輔公祏以為唐軍兵力弱小,便離山出戰,被唐軍主力擊敗,殘兵退回丹陽。不久,唐軍三路大軍都抵達丹陽城下。輔公柘眼看不能固守,遂率部東逃,被當地民團抓獲,執送唐軍,李孝恭將其斬首。至此,南方皆平,全國已基本統一
-
12 # 摘星少年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百姓怨聲載道。各地相繼爆發起義,愈演愈烈。1. 徐圓朗起兵魯郡2. 劉武周起兵馬邑3. 梁師都起兵朔方4. 郭子和起兵榆林5. 薛舉起兵隴西6. 李軌起兵河西7. 杜伏威率眾起兵歷陽8. 竇建德據樂壽稱王9. 李密據洛口城稱魏公
李淵借突厥之事,斬殺隋煬帝安插在他身邊的王威、高君雅兩人。
大唐王朝的立國之戰正式打響。李建成、李世民作為前鋒,率先出兵,南下攻打西河郡。
西河郡一戰異常順利,當地百姓對這支軍隊頗為擁護。
公元617年,六月。李淵下令讓李元吉鎮守太原,自己統領三萬精兵南下,進抵西河郡。他在這裡大肆分封當地官員,極力籠絡人心。反正在戰亂年代,這玩意都是空頭支票,隨便開!七月初四。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一行人繼續南下,大軍屯駐賈胡堡。
李淵大軍進駐河西郡的時候,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已經下令分兵駐守。
虎牙郎將宋老生鎮守霍邑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不幸的是,七月整個月都陰雨綿綿,李淵一行人在賈胡堡整整停頓了一個月。期間,李淵因為缺糧問題曾準備返回太原,李建成、李世民勸阻李淵,說服身邊大臣。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糧草成功抵達賈胡堡。
回覆列表
公元617年7月,李淵率軍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2646630303萬,正式起兵。李淵傳檄諸郡稱“義兵”,以維護隋朝社會安定。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便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為最終目標。西進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西河郡。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僅用9天便得勝而歸,使得李淵喜出望外。李淵隨後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設定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李淵第二戰是決戰霍邑(今山西霍縣)。霍邑的西北有個賈胡堡,是霍邑的門戶,但守衛霍邑的宋老生卻沒有派兵把守,李淵由此斷定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李淵擔心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持久戰對自己不利。於是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攻城的架勢。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要攻城,便領兵3萬出戰。李淵領兵假裝後退,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領兵搶佔了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佈宋老生已經戰死的謠言,動搖了軍心。敵軍大敗,李淵順利佔領霍邑。此後,李淵又攻打河東,沒有攻下。李淵便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打長安。在招降長安失敗後,李淵下令攻城,佔領之後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這一年11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李世民為秦王。這實際上是李淵日後稱帝的一個過渡。到公元618年5月,隋煬帝楊廣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楊廣。然後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後宇文化及領兵10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鄭國。第二年,過了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隋煬帝楊廣一死,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公元618年,李淵逼楊侑禪位,稱帝建立唐朝,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李淵初帝時,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薛舉曾是隋朝金城郡的豪紳,公元617年,先稱西秦霸王,後又稱皇帝,佔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多萬人。薛舉起兵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皇帝。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率兵在扶風將薛舉打敗,將唐的勢力擴充到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關中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