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天養傳統文化傳播者

    中國從古到今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幾種字型。其他還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字型,這些字型都只是盛行在部分地區,故不計入在內。

    具體介紹: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2、金文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4、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5、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6、行書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而藝術性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7、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2 # 心職口快

    漢字按照內部結構分類,可分為六種, 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註字、假借字。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六書”的由來。

    漢字按照演變歷史,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比如:韓文、日文等。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

    尤其是世界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同一塊手機螢幕所顯示的漢字,從資訊的錄入量與接收量方面來講,是字母型語言無可比擬的。

  • 3 # 精神小夥一代目

    中國從古至今字型演百變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8種。

    1、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2、金文: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時期普遍採用。

    3、大篆:西周晚期普遍採用的字型 。

    4、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度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5、隸書: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6、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楷書:中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容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8、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

  • 4 # 字言字語吧

    1、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

    2、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徵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裡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

    3、形聲: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4、會意:這種造字法,是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5、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6、假借:此法簡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裡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 5 # 吾乃李先生0

    中國文字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中間是經過多次變化和改革的;但是歷代的改革幾乎都是兼收幷蓄的,以致使漢字越積越多。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7]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當前中國文字之多是非常驚人的,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1990年出版的《辭海》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根據日本朋友的估計,中國大約有60000多個漢字。

    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其中重複字320個);近來,根據北京國安資訊裝置公司漢字型檔公佈,共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漢字。其中一級適用漢字21303個,包括國家標準提出的漢字、中國古今近1200個姓氏6699個漢字和當前鄉村一級的地名專用字;二級適用漢字36581個,包括古今權威字典中音、義具全的漢字和十三經、二十四史等的古籍用字;三級備用漢字33367個,包括罕用字、異形字、音義未詳字等。尚不包括雜書野史和各地地方誌、名人筆記等自造漢字;還有正、草、隸、篆不同寫法的異體字、同義字等。單據《說文解字》中就有別體字147個。3

  • 6 # 三目巨人說文史

    漢字只有一種,就是我們最經常用的這種字。

    從造字方法來說有漢字六書之分。

    從書寫形態來說,有甲骨文,經文,大篆,小篆,隸書等等之分。

    從成字過程來說,有手寫體和印刷體之分。

  • 7 # 格物書畫

    漢字在中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瞭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進行演變的。

    漢字的起源

    如果具體說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其實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透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

    階段一:甲骨文;階段二:金文;階段三:小篆;階段四:隸書;階段五:楷書;階段六:行書;階段七:草書;漢字的演變規律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包含數千年的文化內涵,反映中國的民族精神。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漢字逐漸演變成了交際符號,但是漢字的演變規律和文化內涵是無法忽視的。漢字的演變規律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其中包含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漢字從創始到現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經過多次的演變,在不斷的演變中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很難透過變化後的漢字理解其古代的含義及想要表達的資訊。

    一些漢字的部首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使現代人無法透過對字形的觀察,領會其原始意義,從而影響其組成漢字的意義。有些漢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義卻存在很大的差別,如果從漢字形體的原始形態來對其進行對比、研究,會發現相同部首的字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歷史都是如此的,每個時代的發展和生成都會隨著文字而改變,而對於中國來講更加如此,因為作為歷史的統治者,文字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

  • 8 # 曾祥耙

    中國最早的成熟的較系統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一般以“五四運動”為界,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

    中國漢字自古以來,只有5種字型: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篆書:包括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廣義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狹義的大篆就是指籀文。

    甲骨文、金文、籀文是根據文字的載體或人名來命名的,他們其實都屬於篆書。

    2:隸書:包括秦隸(古隸)和漢隸(今隸)。漢代成熟以後的隸書也叫“八分”。

    3:草書:包括章草、今草(也叫小草)、狂草(也叫大草)。

    4:楷書:包括魏晉小楷、唐大楷、魏體。

    5:行書:包括行草、行楷。

    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都屬於古文字。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屬於今文字。“隸變”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界點,漢字自隸變之後,就失去了象形文字的特徵。

    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指1986年10月,重新發布的1964年版《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坤線上噴《驚雷》不算是一首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