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木木a
-
2 # 秋風嫵媚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的苦是自己主動吃,而生活的苦是被動吃的。
學習中雖說你被老師和家長逼迫著,可是主要的主動權在孩子自己手裡。他可以想盡各種的辦法忽悠或者迷惑我們。可是生活中,沒有人會慣著孩子,他不努力不吃苦他就無法生活,生活不想學習我們都給孩子做了做好的保障,可是當孩子走進社會後,首先面對的就是生存。有的時候不是他願意,是他不得不願意。
-
3 # 愉快的童年
不願意吃所謂“學習上的苦”,是因為沒有嚐到生活的艱辛。因為對有些人而言,學習要比生活苦得多。
1、生活的苦和罪往往就是自己吃,自己受,對外界沒什麼影響。比如在風沙中等公交車,不想等可以打車,想等就繼續等,這是一個完全個人的事情。而在放棄打車,選擇冒著漫天風沙等公交的過程中,人們在痛苦的同時,會感覺這個苦是真的“有意義”,在抱怨的同時往往會有一種類似殉道者的愉悅感,會不自覺的給自己所吃的苦加入很多的戲,比如“我是在磨練自己的心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儘管最後往往是心志沒有見怎麼磨練,大任也始終沒有降下來,但是自己吃的苦依然能夠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從而獲得某些滿足感。
2、生活的苦因為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每一份苦都不是白吃的,都可以很容易的被賦予更加深刻的意義,從而不會有損失;而學習和工作則會有產生挫敗感的風險,那麼如果一個人是損失規避的,他就很可能避免在學習和生活中過多的投入從而預先防止這種挫敗感。
3、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舒適區的問題。生活雖然苦,但是是自己的舒適區,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苦,以及這種苦給自己帶來的很多「意義」,但是學習的苦是未知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所面臨的未知。每天扛著麻袋走十公里路是很苦,但是這種苦今天如此,明天依舊如此,我今天就可以預見到一個月,一年之後的生活;每天都要學習也很苦,但是這會讓自己陷入到巨大的未知中來。
4、而學習的痛苦讓人清醒。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動的。學習的苦是主動的,而且是多變的,沒有重複性。
雖然生活的苦也會變化,但必須應對這種苦痛,久而久之會讓人變“習慣”。被麻痺後,知道這樣的煎熬一定會來,那等著應付就好了。
而學習的苦,是在於人要逼著自己開闢新的痛苦領域。在生活的苦會如約而至的基礎上,這看似是在給痛苦加碼。寧可習慣日復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錘醒,是人想待在“舒適區”的慣性。
-
4 # 獨奏曲666
感謝邀請,為什麼有的人是醫生?為什麼有的人是教授?為什麼有的人是老師?誰也不願吃生活的苦,但學習這個東西不是誰都是第一,誰也想好好學習了,我想你也是,你也想成為學術領域的專家,教授,學者!但愛因斯坦就一個,不可能再有第二個了!你記住了,沒有誰想吃生活的苦,但有的人生下來含的金湯勺,有的人就是學霸,有的人就是高考狀元!你記住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管你是什麼角色都在吃生活的苦,雖然每個人領域不同,但金字塔頂端的只有一個人,下面的人沒有哪個不在吃生活的苦,只是你的角色,位置,領域,環境不同而已!
-
5 # 張老師說成長
吃學習的苦吃的少了,就得吃生活的苦,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卻不願吃學習的苦。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從心理角度分析:
生活的苦是重複的,人很容易適應這種苦,甚至在抱怨的同時會不自覺的給自己所吃的苦加戲,比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從而獲得某些滿足感。
而學習的苦則是枯燥的、非重複性的。學習是有客觀的評判標準的,做為學生,那就是考試分數,進了職場,那就是業績。如果自己努力過了還達不到標準,自己會感覺到“損失”或者說“白努力了”,從而產生很強的挫敗感。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損失規避”。
另一方面,從思維角度分析:
生活的苦是可預見的,這種苦今天如此,明天依舊如此,我今天就可以預見到一個月,一年之後的生活,是在人的舒適區範圍之內;
而學習的苦是未知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所面臨的未知。學習會一直拉扯你的認知邊界,需要你主動思考,而且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的,需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
此外如果一個人成長於一個普遍否定和忽視學習的環境,他可能很難有機會從學習中獲得回報,所以自然也不太會相信這件事情。
茨威格透過《斷頭王后》裡寫到: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人們終將明白,那些為了討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當年不吃學習苦的代價。
-
6 # Judy愛生活
你好,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自己的見解,我是個大四準備複試的工科女生。可能我的回答並不全面,但我想要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如果不對希望大家諒解!
其實我覺得生活這個事情,我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女生,我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給我錢供我上學,我父母是農民工。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背景,但是我很愛他們。他們小時候就不想上學,覺得學習很難,他們那個時候讀書的也少。沒有讀書了就下來工作了。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但是勤勤懇懇工作20快三十年,我明顯可以看到他們臉上的鄒文和歲月帶來的堅強。五十塊錢的衣服舍不得買確給我和弟弟高中時候租1300塊錢一個月的房子。很好的是,我們還算為他們爭氣,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今年我考研,初試我過了還剩下複試。我弟弟明年考研。
其實我覺得有些人更願意吃生活的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要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掉。可以不學習(特指學業的完成啊),但是不可以不生活啊?
還有一點我覺得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那些時光,那時候我們還比較小,其實回想起我那時候小時候也是被父母逼著學習。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們沒本事希望你們能活的像別人一樣)這些話知道我大學時候我才漸漸真正的懂得。
可能我的回答並不全面,但我想要發新時代的我們,我不想罐任何的雞湯,我想對我自己說也是對大家說的就是:活出一個真正的樣子出來,不想比別人差。
不負韶華!
-
7 # 姚可愛001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獲贊最多的回答是: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我們班有學生就跟我抱怨過,他說寧願去搬磚,也不願讀書學習,他說搬磚也挺好的啊,能養活自己,也不會餓死。我對他說:“你說的也沒有錯,搬磚也是一份工作,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靠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沒有錯。但我不想你在這個年紀就放棄努力,你想去搬磚,只不過是因為你現在不想吃讀書的苦,也因為你沒有真正吃過生活的苦,也因為你沒明白社會的現實,也沒明白讀書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多選擇的權利”。
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卻總是不請自來!讀書雖苦,但它是充實的,它用知識讓你變得強大,它透過學習來為你的未來鋪路。可生活的苦,只有當你感受過才會明白,它有可能是一輩子的。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在溫室裡長大的,大多都沒有吃過生活的苦,但學校之外沒有溫室。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明白學習的意義,在該讀書的年紀,不要過早的去嘗試生活的苦,因為人生沒有後悔藥。
-
8 # 笑笑書籤
我是【一桌書籤】專注教育問題。我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個問題可以從主觀性和客觀性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從主觀方面來說,有些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學生在成長的開始階段,以學習為主。有的學生自律性強,或者父母的監督力度大,可以很好的學下去。而另一部分同學,由於父母缺失管教,或者自己對學習沒有興趣就逐漸懈怠。
沒有興趣的原因是,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很辛苦的事情,人的本性驅使人們往輕鬆的狀態走。這種逆向行駛是非常累的,所以需要前邊提到的外力的督促或者自身的自律。
造成了不願學習的同學退縮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還有退路,因為年輕他們認為還有其他的路走,即便這種想法不成熟。
第二,從客觀方面來說,為什麼願意承受生活的苦?
因為沒有繼續學習,從而走上了社會,這時他們才意識到,生存於這個社會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但是基本上沒有回頭路,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客觀的現實的生活讓他們無從選擇,繼續適應這個社會,就必然要辛苦地生存下去。
從大多數身邊的朋友來看,絕大多數人對於當初沒有認真學習,是持後悔態度的。
最後在這裡我還想說一點,其實這種選擇,不只是孩子的主觀選擇,更大的程度是因為他們上學時自己未成年,心理心智都不太成熟。作為監護人的父母沒有起到引導和約束孩子的作用。
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來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費重金去買學區房,去報各種興趣班和補習班。
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夠看到我這條回覆,不要因為工作忙而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現問題,這不是錢能彌補的。
-
9 # 小微說航海
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學習以後會得到什麼。只是覺得學習很枯燥,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一定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學習,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知道怎麼去學,他們才會愛上學習,也願意在學習上吃苦。
-
10 # 趙倚樓
學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主要是對自己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是心智也不是很成熟。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總是認為學習是為老師和家長學的,和自己關係不大。
所謂有智吃智,無智吃力。學習的苦不是人人都能吃的,你沒有一定的智商,很多知識根本接受不了,所以逐漸就對學習產生了厭惡。另一方面,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而形成了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一旦步入社會,沒有學歷的他們只能去做一些賣苦力的勞動,而這個時候基本上也面臨著結婚生子的壓力,同時心智上也已經成熟了,知道承擔責任了,所以才拼命的吃苦賺錢,為自己的下一代奉獻自己的力量。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學習,別像自己一樣一輩子都只能吃苦耐勞。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認識,望採納。
-
11 # 大連工業大學就業
身體的哭很多人可以承受,但是精神的痛苦卻無法承受,不愛學習就是精神的痛苦,所以還是要去發現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12 # 梧桐葉落霜滿地
學習的苦是眼前的,馬上就嘗受到的苦。生活的苦是以後的,還沒有那麼快親身經歷的苦。而以後的事情誰說得定呢?現在學習的苦不想吃的話,可以和父母耍賴、和老師耍賴就不用吃了,要是父母、老師不吃這一套,還有終極絕招:跳樓……總之,學生不想吃的苦,沒有人能逼著他吃。以後不想吃生活的苦,可以啃老,可以乾坤大挪移:把苦移到別人那裡去……
-
13 # 英語Johnny張老師
什麼是“吃苦”?
有人說是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有人說是做一些很難很累的事情……我認為都不是。個人認為真正的吃苦是堅持努力地做一件事!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們都是熱衷於“及時正向反饋”的,說白了就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往往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是這樣,“學習”就是典型!倘若沒有足夠的信念和正確的認識,那麼想堅持的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在我們父母老師看來:學習是理所應當的。
孩子們有時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他們努力後發現沒效果,而且父母和老師們依然覺得進步不明顯。也就是我所說的正向反饋要麼不及時,要麼沒有。換個角色想想,如果我們工作,老闆也這樣,我們會長期有動力嗎?(不要說你有信念,有是因為你是大人,而孩子們仍然在發展階段)
父母和老師們總沒有和孩子們在同一頻道思考問題,加之對“吃苦”的認識有偏差,於是一個覺得自己吃了苦,一個覺得他沒有吃苦,矛盾就產生了。
如何引導孩子去“吃苦”呢?如果你能理解我上面說的“吃苦”,那麼我希望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表的我們能發揮我們作為成年人的優勢,言傳身教!
先自己吃苦,再要求孩子吃苦。想想自己是否有堅持過一個事情,如果沒有,那麼請定一個目標,並告訴你的孩子,尋求他的監督,一定要告訴他:這件事不是一兩天就有成果的,但你會堅持下去,因為你相信自己。
有人問:有必要這樣說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請適當的學會放低姿態,讓對方覺得你真實可近,而不是高高在上。這一點很多老師與父母做不到,是需要及時修正的。
我與自己學生的相處經歷告訴我: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實與真誠,你們彼此才有機會互相尊重,彼此崇拜。
寫在最後綜上所述,學生並不是不吃“學習的苦”,而是他們錯誤地認識和被教育課“吃苦”的含義。這一點是我們大人的過失!
-
14 # 寧謐青楓688
首先,我覺得學生願意吃生活的苦,這是不存在的。沒有人願意吃苦。
學生還未走向社會,生活所需除特殊原因的家庭外,絕大多數學生是由父母及其他監護人提供的,因此他們不知道走向社會後有哪些苦在等著他們。
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人只有經歷過事情之後才會走向成熟。
在學生學習階段,他們從家長和老師的口中得知將來可能會面臨哪些苦,但這也只是一部分能背誦的知識而已,正像他們能背誦很多名言警句一樣,他們沒有直觀的體會和切膚的經歷。所以,對於將來生活的苦他們不會太在意。
只有那些經歷了種種變故家庭的孩子,才提前嚐到了生活的苦。但也只能面對,誰又願意呢?
其次,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是苦的,無論大人小孩都不願意吃。正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
那些提倡“快樂學習”的人都是一些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已由生存過渡到生活,甚至是已享受生活的人。“暢遊在學海中”,每當看見這句話,我都恨不得淹死他。在“學海”裡怎麼“暢”得起來?就是那些天天不學習的還得坐在板凳上陪著那些學習的從早到晚的熬,那也是相當難受啊!
所以啊!沒有人願意吃苦。能認真學習的學生也是自律自覺的學生,要麼早吃了苦,要麼意識到自己將來可能面臨的苦,要麼自己沒意識,但被家長老師用“苦”嚇唬的,哈哈哈!
-
15 # 囉囉嗦嗦的小T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我們班的一些學生向我抱怨。他說他寧願搬磚也不願學習。他說搬磚也很好。他能養活自己,不會餓死。我對他說,“你是對的。拆除磚塊也是一項工作。高低之間沒有區別。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養活自己。沒有錯。但是我不希望你在這個年齡放棄你的努力。你想搬動磚頭只是因為你不想現在就閱讀,因為你沒有真正從生活中受苦,因為你不瞭解社會的現實,因為你不明白閱讀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選擇”。
學習的痛苦需要主動去吃,但生活的痛苦總是不請自來!閱讀是痛苦的,但它是充實的。它用知識讓你變得強大。它透過學習為你的未來鋪平道路。但是生活的痛苦只有在你感受到的時候才能被理解。它可能會持續一生。大多數學生現在都在溫室裡長大。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遭受生活的折磨,但是學校外面沒有溫室。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理解學習的意義。在閱讀的年齡,不要過早嘗試生活的艱辛,因為沒有後悔藥。
-
16 # 老尹講故事
生活的苦,是未來的,還沒有到跟前兒。
學習的苦,就在眼前,上學是要毅力和勇氣的,可能這個真沒有。
-
17 # 公羽書法
生活的苦,那都是身體上,學習的苦那是身心的,雙重的苦。尤其是精神上的苦,多少人吃不消會抑鬱甚至輕身。我們要特別理解學生,當一樣知識學不進去的時候,那就像孫悟空鑽大師的銅鑼,無論使出怎樣的洪荒之力也無法逾越這個難題,越是著急越不行,偏偏這個時候,老師會過來批評你,上課都教過了,家長會過來批評你,上課沒有認真學習,同學會過來安慰你,算了咱不是這個料。這苦加倍了!所以,學生很難承受。我們當家長的務必要理解再理解。學習之苦,誰能承受?多少人在高中階段被甩出十八條街。學子們,加油。我理解你們。
-
18 # 美麗心情166188
我的看法是,生活的苦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裡經濟條件差,錢少,吃的穿的比別人差些,看起來有些吃苦。另一個方面是出大力幹活累,這是體力苦。有的學生寧願出力幹活,生活差些也不願上學。很關鍵的是這兩方面的苦都不費大的腦力,比如經濟方面沒有具體標準,吃的好點孬點只要吃飽喝足自己滿意就可以,穿的更沒有標準,不追求名牌就很容易滿足。體力苦更沒標準,何況現在重體力活很少。而且出力幹活比上學的紀律約束少,也沒有老師整天盯著,時不時教育批評。而上學那是腦力勞動,特別是家長想要孩子上學取得好成績,給望子成龍的家長增光添彩。這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學習的壓力,一旦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家長會很著急,對孩子批評教育是輕的,重者是打罵加體罰。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倦。
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有很大關係,學生一旦減少了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然會差。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是有連貫性和邏輯性,前面有些知識沒學好,必然會影響後面的新知識,所以有的學生一旦學習成績掉隊,就很難追上來。這時來自家庭,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壓力,會使學生感到上學不如到社會上混自由痛快。所以就產生寧願吃苦也不想上學的想法。
對這樣的學生我建議家長和老師一方面要採取教育為主,硬來效果反爾會更不好,特別是男孩子。家長要降低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不要打罵,老師也要多鼓勵少批評,慢慢向學習方面引導,有一點小進步就表揚,讓學生樹立自信心,慢慢的體會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的心會慢慢回到學習上來。否則,結果是另一種。
-
19 # 一多醬
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所學校,學校的大門外面就是馬路,學生上學放學都會面對交通安全隱患問題。這時候有一個建築商就想做個好事,他提出來自己可以出資幫這所學校修建一個過街天橋,這樣學生們過馬路就安全了。提議交到校長那裡去,校長看了之後回覆這個建築商說:
如果你修建過街天橋的話,不會有學生從這上面走,只會浪費錢財和好心。如果你真想幫助孩子們安全過馬路,你應該幫著修建一個過街地下通道!這個建築商很是疑惑,他不明白:為什麼修建過街天橋學生不去走,而修建地下通道學生就會走了呢?
校長說了:你不瞭解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看到過街天橋只會想到這是上坡路,很辛苦,他們不會意識到上去之後再下來就輕鬆了。但是地下通道就完全相反了,學生們只看見了一開始是走下坡路,人很輕鬆,他們想不到也顧不上之後的上坡路的辛苦。這是著名作家劉墉曾經舉說過的一個故事。這個例子形象地詮釋了我們的學生為什麼願意吃生活的苦,卻不願吃學習的苦?
因為學生年幼,很多孩子沒有長遠眼光與考量。
那什麼樣的學生吃不了學習的苦呢?
答案是家長沒有在小時候幫助立好規矩的孩子。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
打孩子要趁早,八歲之後再打就遲了!這句話雖然直白又粗暴,但是說明了一個道理:規矩要早養成。這兩年教育界有一個現象,中考高狀元的家長小學老師最多。而且這種現象這幾年一直在延續。小學教師對孩子的教育重點其實就是在立規矩、養習慣上。很多人不以為然的——叫孩子把字寫好;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上課不許走神必須積極舉手參與課堂互動;作業必須認真不能輕易犯錯等等,這些都是優秀學生的基本細節養成!所有的細節成為了規矩,也成就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指望孩子自律是不現實的,最近全國的網課已經證明了沒有監督的課堂就是無效的課堂。
那麼生活的苦在我們的學生眼裡是什麼樣的呢!
大多數學生所能認知的生活的苦都是在父母的語言威脅中感知的,無外乎上不了大學,找不到工作!這些對於孩子來說太遠了,比過街隧道的那一頭還遠不知道多少倍!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教育這些思想還沒成熟的學生,如果想用目標引領他們成長的話,目標一定不能太長遠。有時候跟學生講你好好學習以後能上好大學的誘惑力還不及跟他說好好學習,下學期座位你想坐哪就坐哪!
教育目標可以看起來很短視,但是讓眾多的小目標組合起來就可以成為大的教育觀,這是教育智慧的組合拳。而家長和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去拆解不同的大目標,設計很多有效的小目標,保證孩子們沿著正常的軌跡前行。
當然了,這裡分析的都是常態情況。我們也是經常聽說別人家的孩子的各種傳說,這種孩子是完美的化身,從不用父母操心,一心撲在學習上,在老師同學中口碑很好。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不是一個物種。
而且最震撼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比我們優秀的同學都這麼努力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止步不前! -
20 # 樂天派小紫
因為有的人,只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才會成長。
吃不了學習的苦,只能被迫向生活低頭。無所謂願意不願意。
回覆列表
因為學習的時候不知道生活的苦,那些苦有人背有人抗壓不到自己身上,所以只看到社會上的人活得有多麼光鮮亮麗,自由自在,不像學生被壓在學校裡,處處有規矩框著,處處有人管著,於是急於投身社會證明自己的成熟獨立。但是,相當一部分真正踏入社會的人會無比懷念學生時代的自己,那時候才真的是單純無憂無慮,不用含著眼淚咬著牙齒忍受生活的艱辛。所以學生還是要體驗生活,明白生活的艱辛以後才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和時光,親身的經歷比一萬句叮嚀和訓誡都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