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小頻道
-
2 # JieDai不相等
糾正一下東西,為個人看法
南韓,是戰國時期周朝的諸侯國之一,被史學家與魏、趙、秦、楚、燕、齊並稱為“戰國七雄”。
其實相對於其他六國來說,南韓是個存在感比較低的國家。
但是,南韓的霸主之名卻絕不是浪得虛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地,發動了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三家大夫獲得了周天子的承認,被列為諸侯,從此晉國被一分為三,南韓至此建立。
公元前375年,南韓滅鄭國,將新鄭作為都城,公元前325年,韓巍兩國在巫沙並尊為王。
公元前230年,南韓被秦國所滅,成為六國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不要以為第一個被滅就覺得南韓弱。
其實南韓非常的不容易,大家都玩過圍棋,有句話叫做“金角銀邊草肚皮”,那麼秦國和齊國算得上是“金角”,其他諸國也算得上“銀邊”,就南韓這個倒黴孩子是被各國夾著,典型的“草肚皮”。
但是南韓卻在這樣的夾縫中生存了近二百年,還成了霸主,真的是很有本事,南韓發明的弩,是戰國時期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有句話叫“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南韓的軍事科技水平。
南韓國力最強的時候,也和秦國一樣,經過了一次變法,由和商鞅同屬法家的申不害主持的,變法後,南韓國力大增,但因為“草肚皮”的地理位置,發展的水平終究有限,最後難逃被強秦所滅的命運。
-
3 # 菜雞互啄呢啊
可以看到,南韓和秦、趙、魏、楚、接壤,又有很多領土地處平原,不利於防守。從地理位置上和魏國差不多,都是前有狼後有虎的那種,但魏國好歹最開始經歷了幾代名君明臣,牛x過一段時間。南韓就申不害變法那段時間強過。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變法。申不害變法的核心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比較依賴強勢的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那就涼涼。申不害特別指出,君王要暗中用術,從而保證君主的權威不至於旁落。但這種過分強調“術”治,而沒有相應的法律來約束,也導致了臣子也會用“術”來對付君主。所謂“術”,也就是現在說的耍小聰明,玩心機。這在當時讓南韓成為了七雄中的“勁韓”。但也為南韓後面的衰落埋下的種子。
1、第一次奇葩用“術” 割讓上黨公元前261年,秦國想拿下南韓上黨,秦國一旦擁有上黨,則會對韓趙魏三中國產生巨大威脅,上黨位於今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和韓趙魏交界,地勢居高臨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南韓看上黨保不住了,就商量出一條“奇策”。將上黨送給山東六國裡唯一能和秦國扳手腕的趙國。想著轉移火力,坐山觀虎鬥。趙國那邊商量後決定接收上黨。
秦國一看坐不住了,趙國擁有了上黨,將來想東出,一統華夏就難了。於是秦昭襄王范雎白起商量後決定將全國能用的兵力全用上。趙國那邊也一樣,能上的都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此發生的。雙方投入兵力加起來百萬左右。
最後的結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誕生了成語“紙上談兵”和成語的主人公趙括。幾十萬趙軍被滅,山東六國的老大哥倒了,反到是養肥了秦國。
2、第二次奇葩用“術”,讓水工鄭國去秦國耗其國力時間到了秦王嬴政時期,秦國國內連年大旱。南韓這邊派鄭國去給秦國借修渠之名,來耗盡秦國資源。這鄭國來到秦國後,覺得秦國政堂齊心,多是幹事能臣,又有著水工的職業道德操守。決定真心去幫助秦國。期間秦王嬴政知道了鄭國的內奸身份,見鄭國是真心來做事的,就改變主意,讓鄭國負責修渠,渠成之後,關中大富,渠名“鄭國渠”。南韓政堂見鄭國真心去修渠了,氣不打一處來,決定拿鄭國的家人開刀,威脅鄭國要麼回來受死,要麼鄭國的家人去死。後面被嬴政以強硬手段要回了鄭國的家人。但也讓秦國政堂記下了這筆賬。
縱觀這兩次出的“好主意”,都是助長了秦國。在整個戰國史上,也是一大奇事了。再到後來,秦國為了鄭國渠出氣為由滅了南韓。可真的算搬石頭砸自己腳了。
縱觀南韓的整個歷史,沒有能幹的君臣,國家制度也落後。人口土地也並不是特別多,還總想著怎樣去搞其他國家,而不想想怎麼樣先強大自身。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
4 # 早識浮夢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晉國的韓、趙、魏合滅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南韓得到周王認可,賜封領地,成為名正言順的一方諸侯,也曾風光一時。在我們印象之中,南韓似乎是戰國七雄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而且它也是七雄中第一個滅亡的,但它也曾有過強大的時刻。
要說南韓最強大的一段時間,應該是韓昭侯在位時期。南韓自立國以來攻伐征戰,侵吞他國土地,曾在春秋時期強盛一時的鄭國就是被南韓滅亡,但連年征戰的南韓消耗了太多的元氣,加之一直互為兄弟之邦的韓趙魏三國關係突然惡化,存亡只在旦夕之間。值此存亡之秋,韓昭侯任用法家申不害實行變法,修清明之治,實力逐漸強大起來,解了南韓的危機。據《史記·韓世家》記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可見,一直以來只有變法革新才能帶來新生,才能存活下去。申不害的變法救了南韓一時,卻不能救南韓一世,經歷了短暫的強盛之後,南韓又迅速地衰弱下去。
申不害的變法還是失敗了。申不害是法家術治派的開創者 ,引用“術”教韓王駕馭群臣百姓,以法為先,但南韓的法依然是韓王說了算,也就是王權大於法權,比如說有一些貴族犯了法,韓王念其祖上有功網開一面甚至不加追責,這樣的法律是否形同虛設?南韓就是被這樣的利益關係給拖垮的,法律需要的是不遺餘力地施行,公平是最重要的。南韓的變法失敗就失敗在這裡,法律成了控制窮苦百姓的工具,而不是控制所有人的工具,這樣的法要來何用?
除了南韓內部整頓失敗,外部的威脅也是南韓迅速衰弱的原因之一。南韓地理位置不好,被秦國、楚國、魏國所包圍,在吞併小國之後,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可以說南韓吞併小國就是斷了自己的後路。,之後的南韓陷入了被欺辱的泥潭之中。公元前343年,魏國發兵討伐南韓,南韓求助於齊國,齊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魏國元氣大傷;公元前335年,秦國討伐南韓,奪取宜陽;公元前317年,南韓再敗於秦軍,損兵8萬;次年南韓意圖反擊秦國,同樣失敗;公元前314年,韓再敗於秦,韓太子以人質身份入秦議和;公元前293年,秦軍擊敗韓魏聯軍,斬敵24萬…………南韓陷入無止境的戰爭之中,直至滅亡。
若要深究南韓衰亡的原因,應該是統治者的目光短淺與猶豫不決。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5 # 用已在
南韓,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是七雄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不過處在大國夾縫中的南韓卻始終屹立不倒,一直支撐了200多年,直到公元前230年,南韓才被秦國所滅。作為一個彈丸小國,南韓能支撐那麼久殊為不易。那麼南韓為何能支撐那麼久?
第一,南韓雖然地盤不大,但地處中原核心腹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開發程度高。一個南陽的人口頂的上半個燕國。人口多兵馬自然就多,南韓的軍隊數量長期在20萬以上,據說鼎盛時期南韓動員了60萬軍隊,如此小的地盤竟集結了如此龐大的兵力,兵力密度是非常誇張的。蘇秦說韓宣惠王時曾言:“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南韓的實力可見一斑。
第二,南韓經濟發達,農業、商業、手工業和軍工產業都很強,尤其是軍工生產不是一般的牛。南韓擁有戰國時期最大的礦山宜陽鐵山,冶鐵技術和武器製造技術非常先進,弓弩製造技術更是獨步天下,南韓的勁弩射程可達六百步以外,後期連威力巨大的大型床弩都搞出來了,其武器製造技術可見一斑。依託強大的軍事工業,南韓組建了聞名天下的擊剎。南韓雖然攻擊能力不行,但防守能力不弱,其他國家想拿下南韓並不容易。
第三,南韓地處四戰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秦國是東方六國最大的強敵,所以各國都不會坐視南韓被滅,每次秦國東進各國都會快速支援。同時,南韓和趙國、魏國三晉同氣連枝,南韓有趙和魏罩著,安全係數還是很高的。此外,南韓是典型的牆頭草,朝三暮四,誰強大跟誰混,有便宜就佔,所以一直支撐了那麼久。
南韓200多年的歷史,只有一位能拿的出手的君主—— 韓昭侯(?——前333年),名韓武,別稱韓釐侯、韓昭釐王。戰國時期南韓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實施變法,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使南韓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變法期間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但可惜的是隻有那麼一個明君,而後繼者不行。
南韓在戰國七雄裡面算是排在很後邊,但還是比其他非戰國七雄的諸侯國要好一點
-
6 # 禺先生
戰國七雄中的南韓,在局勢中獲利,卻未能在局勢中守成。
“專案”雖好,沒有長線規劃難前進南韓脫胎於晉國,繼承晉國聲望。韓趙魏三國時被並稱“三晉”,晉國可是貫穿大半個春秋時期的老牌霸主,制霸中原,聲威驚人。申不害的變法,沒能解決長線的問題。南韓用15年時間打造了一支10萬人裝備精良的軍隊,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讓戰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南韓一時間無人敢惹,而且還能夠主動攻擊鄰國。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南韓的問題。好的改革好的變法,得放在更長的時間考量。“變”只是解決當時的某一問題,而要不斷進步,得一直隨著變化“變”下去。
擁有優勢,但命脈產業在別人手裡“兵器”再好,養不活自己終究難以經營。
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南韓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但在農業生產上卻有較大的缺陷。“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狹小的國土面積以及貧瘠的農業讓南韓無法供養數量眾多的軍隊,發動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
當產業鏈的一環受限時,就容易處於被動地位。長期受限於他人,要接受的“不平等”條約也就越多。
總想踩“風口”,卻引來孤立無援靠抱“大腿”,忽略真正讓自己強大的機會。
南韓的外交重點應該是是聯合山東六國對抗秦國,但南韓首鼠兩端,不僅合縱攻秦,也曾合縱攻楚、攻齊。南韓一開始靠抱秦國的“大腿”,當“大佬”的“小弟”雖獲利一時,但秦國可不是吃素的,要吃“肉”先拿“小弟”開刀。在秦國統一六國是首先攻的就是南韓。
在亂境中,是容易迷失的,就像南韓喪失了判斷的主動性,所以無法守成,動得越多錯得越多。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南韓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不像其他六國都有過一段輝煌,即使同樣弱小的燕國,也有過樂毅五國伐齊的壯舉,只有南韓在戰國始終默默無聞。所以,戰國時期,南韓始終未能成為第一。談到南韓興起與衰敗,就要春秋時期的晉國講起。
起源
南韓的祖先本來姓姬,與周天子同姓。因為侍奉晉國國君,被封到韓原這個地方。第一代叫做韓武子。而奠定南韓立國基礎的卻是在韓武子三代以後的韓厥,也被稱做韓獻子。《史記 韓世家》上記載,韓厥有兩件事,一件是在趙家被滅後,韓厥幫助趙武恢復了趙家原有的權勢;二是參加了晉齊的鞍之戰,在戰鬥中,韓厥因為不認識齊頃公,被齊將逢醜父掉包。誤將逢醜父當作齊頃公給俘虜了。但即使這樣,韓厥也因功成為了晉國的六卿之一。春秋時期,由於晉獻公以來,一直採取的強化卿大夫權力,弱化公室權力,導致後期六卿完全把持了晉國的權力。所以,韓厥成為六卿之一,對於韓家能夠參加三家分晉、成為七雄之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國
韓厥去世後,到了韓宣子的時候,韓、趙、魏、知、中行、範六卿相互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韓宣子與其他三家共同消滅了羊舌、祁氏,瓜分。羊舌和祁氏都是晉國的公室,所以此舉也可以看做是卿大夫削弱公室的舉動。之後,韓宣子又與趙、魏、知三家共同滅了中行、範兩家。這樣六卿剩下了四卿。在韓康子時期,發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晉”。在韓、趙、魏三家聯合消滅強大知氏過程中,韓康子表現並不突出。在面對知伯的無理索要土地的時候,他採取驕敵之計,先割讓萬家之邑,擇交而圖之。只是,由於後來由於趙家的堅決抵抗,暗中聯合韓、魏成功消滅了知氏。只是如果趙家被滅,面對更加強大的知氏,不知道韓康子又該如何實行自己的驕敵之計。韓、趙、魏三家共同瓜分了知氏土地後,南韓的國土面積已經超過了一般的諸侯國了。又經歷了武子、景侯,韓與趙、魏正式成為了諸侯,又過了二十多年後,韓、趙、魏瓜分晉國,第二年,南韓吞併鄭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變法
進入戰國時期,面對生存壓力,各國紛紛謀求改革變法,只有改革才能圖存。南韓立國後,除了消滅鄭國,並於其他成就。一直到了韓昭侯時期,開始啟用申不害變法。申不害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倡以“術”治國。申不害“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讓南韓得到治理,諸侯各國不敢侵犯。雖然申不害變法也起到富國強兵作用,但是由於重點在“術”,強調的是國君如何駕馭群臣,與秦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相比,對富國強兵的作用有限,所以南韓並沒有透過變法像秦國、趙國那樣迅速的強盛起來,隨著申不害去世,改革成效就下降了。
衰落
南韓在三家分晉時期,勢力最為弱小。在戰國七雄中,同樣疆域最小、實力最弱。這和南韓所處環境有關,西面是強秦、北面是趙,東面是魏、齊,南面是楚國,疆域只有現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部分地區以及河北的一小部分,毫無發展空間。特別是與秦國國土犬牙交錯,被秦國列為了首要打擊物件。縱觀從韓昭侯以後,南韓參加的戰爭鮮有勝績,在秦國的持續打擊下,南韓國土日漸萎縮。到了後期,只能透過派水利工程人員鄭國,興修水利,來損耗秦國國力,來減輕壓力。結果,鄭國渠的建成反而讓秦國更加強大,更加速了南韓的滅亡。到了韓王安九年,南韓正式被秦國吞併,成為秦國的穎川郡。
-
8 # 魚羊讀史
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存在感最低。秦楚燕趙魏齊的國號,都曾經被後世政權借用過,唯獨“韓”沒有。究其原因,主要是:01、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02、比周天子還糟糕的地理區位03、見風使舵的生存策略04、時過境遷,南韓式狡詐變成了南韓式作死
假如沒有法家名士韓非子和謀聖張良等傑出人物,南韓的人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究其原因,南韓太弱了。南韓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是吞併鄭國,更多時候是跟在列強後面撿漏。
南韓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南韓都是第七名。
南韓如此尷尬的原因並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給南韓多少出頭的機會。
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南韓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鬥爭,卻偏偏沒形成強軍傳統。
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陝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公元前645年,秦軍在韓原大破晉師,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與晉大夫韓簡。韓氏一族為遠離戰禍而大舉東遷到晉國內地,多次遷都。
▲韓氏的封地,春秋時期秦晉多次交戰於此
晉國設六卿時,韓氏首領韓厥憑藉戰功躋身其列。韓宣子在位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先與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盤,又跟趙簡子一同侵伐範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終,韓氏和趙氏、魏氏從激烈的鬥爭中脫穎而出,三家分晉,獨立建國。
三晉起初的地盤大體相當,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後,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鋒的山東首強。南韓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儘管韓氏做過晉國首席執政大臣中軍將,卻沒有出過名將。而魏國先祖魏舒首創中原步兵戰陣,趙國先祖趙簡子和趙襄子威震北狄。
進入戰國後,兵家亞聖吳起利用魏國的軍事傳統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也成為秦國最忌憚的善戰之師。
大縱橫家蘇秦在遊說時聲稱,南韓的強弩劍戟名揚天下,裝備精良的韓卒能以一當百。可是,韓軍的戰績完全配不上這個客套話式的讚譽。哪怕是申不害變法錘鍊出來的新軍,也被魏將龐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求救於齊國。
倒數第二弱的燕國還有過大破東胡和差點滅齊的壯舉。南韓的勝績不多,而且幾乎都是靠強國的軍事支援才打贏的,被其他六雄當成弱雞也在情理之中。
比周天子還糟糕的地理區位如果說缺乏強軍傳統是南韓弱小的內因,那麼地理區位是制約南韓壯的主要外因。
吞併鄭國後,南韓主要由上黨郡(在黃河以北)、三川郡以及新鄭首都圈三個地區組成。
▲ 上黨、三川和新鄭首都圈構成了南韓
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都是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
但是,魏國的河東地區有黃河與大山拱衛,這一半國土易守難攻。而趙國大部分地盤都是分佈於深山之間的盆地,邯鄲平原也有黃河與鉅鹿澤做屏障。與趙魏相比,南韓是位置最差的“四戰之國”,甚至比周天子所處的環境更惡劣。
以洛陽為核心的成周之地被譽為“天下之中”。周朝強大時,四方諸侯來洛陽進貢很方便;周室式微後,四方諸侯來洛陽搞事也很方便。周地簡直就是一群大鯨魚之間的小蝦米。周赧王時,周又分裂成東周國和西周國,更加衰落,飽受諸侯欺凌。
秦軍東征常借道於周,諸侯攻打函谷關也路過此地。兩週力量弱小志氣短,只能低聲下氣討好列強,儘可能說服各國不在周地附近開戰。
不巧的是,周地(緊挨著韓)之於韓地,正如梵蒂岡之於羅馬。列強東征西討、南進北伐,必然經過韓周之地。也就是說,兩週吃過的苦頭,南韓會翻倍吃一遍。考慮到戰國諸強交戰的頻度,南韓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
由於缺乏安定的外部環境,南韓也無法安心搞建設,於是放棄了自強自立,依附大國謀求出路。
見風使舵的生存策略南韓的外交技能遠高於軍事技能。早在晉卿時代,韓氏就善於借他人之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三晉同盟的奠基人是韓厥。他保護了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讓已經衰敗的趙氏成為六卿之一。他的兒子韓宣子把成為上軍將的機會讓給趙武。這兩份恩情讓韓趙兩家長期保持盟友關係。而韓宣子做中軍將主持晉國大政時,堅持結好趙魏的方針。
此後,韓氏屢屢借魏趙兩家的軍事勝利來擴張自己的地盤。哪怕是一度被強橫的智伯裹挾攻趙,最終也再次聯合趙魏共滅智氏。持續多代的世交關係,讓三晉在戰國前期同氣連枝。
魏國稱霸後屢次率領三晉同盟大戰諸侯。南韓不僅從聯軍對齊楚秦宋等國的戰爭中獲利,還趁機兼併了鄭國。
可惜,南韓在魏國內亂時拉上趙成侯攻魏,招致魏惠王的仇恨。為了對抗咄咄逼人的魏國,韓昭侯入朝秦國,與秦孝公聯姻,又與齊威王結盟。在齊秦的夾擊下,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南韓也擺脫了亡國危機。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誰控制了南韓就能進一步打擊各個方向的敵國。因此,諸侯間的合縱連橫,往往以拉攏南韓為重要步驟。而南韓周邊都是強鄰,過於依賴一方就會被另一方打擊。
在多方作用力的綜合影響下,南韓的外交變得越來越反覆無常。朝秦暮楚這個詞,簡直就是為南韓發明的。
秦國擊敗五國合縱聯軍,韓軍傷亡最多。南韓臨時決定聯合秦國伐楚,透過瓜分楚地來挽回自己的損失。結果楚國一說願意幫忙擊退秦國,南韓馬上翻臉跟秦國絕交。憤怒的秦軍在岸門打得韓軍滿地找牙。
後來楚懷王派兵圍攻雍氏,南韓又厚著臉皮向秦惠文王求援,引發了秦楚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就在秦楚惡鬥之時,南韓夥同魏國入侵楚地……
短暫的中興:韓襄王時代公元前311年,太子倉登上南韓王位,史稱韓襄王。
此前,太子倉因南韓輸掉岸門之戰而入秦為質。他能回國即位則是因為秦國想扶持一個代理人。正當韓襄王想繼續抱秦國大腿時,秦惠文王去世了,新即位的秦武王改變對南韓的拉攏政策,轉為武力征服。
韓襄王四年,秦武王前腳剛跟南韓會盟,後腳就發動了宜陽之戰。按照秦人的標準,宜陽之戰打得很不漂亮,圍攻五個多月才拿下來。但對韓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慘敗。六萬韓軍陣亡,秦軍擴地至洛陽以西。
而原本說好來救韓的楚軍,竟然趁機跟秦國達成協議,奪取了南韓新城並設立邊郡。隨著宜陽和新城兩大城邑的淪陷,南韓失去了三川郡,只剩下原先三分之二的地盤。
好在秦武王突然身亡,剛上臺的秦昭王跟南韓講和,給了韓襄王喘息之機。當秦國復攻韓時,韓襄王很快得到了第二個好運。
入秦為質的楚太子在私鬥中殺了一個秦大夫。秦國君臣勃然大怒,捨棄了聯楚攻魏韓的方針,轉而聯合魏韓伐楚。齊國恰好也在策劃合縱攻楚。
韓襄王立即跟兩個超級大國結盟,加入了齊韓魏聯軍,聯軍大破楚師,南韓分到大片楚地。秦國攻克了新城後,將其歸還給南韓。就這樣,南韓報了楚懷王奪地之仇,基本上彌補了宜陽大敗造成的損失。
誰知天下形勢突然又變。秦昭王在攻楚期間得罪了齊國。孟嘗君怒而號召韓魏合縱攻秦。秦國剛幫南韓奪回楚國搶走的新城,南韓要恩將仇報嗎?
在韓襄王看來,楚國奪新城之仇要報,秦國佔領的河外之地也要拿回來。齊國此時如日中天,連強秦都忌憚三分,諸侯皆背秦朝齊,南韓幹嘛不跟風呢?
齊韓魏聯軍猛攻函谷關整整三年,打得好戰之君秦昭王不得不向韓魏割地求和。南韓終於在秦國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只要再收復宜陽這座大城,就能拿回整個三川郡了。
時過境遷,南韓式狡詐變成了南韓式作死韓襄王還沒高興多久就去世了,但他的勝利讓朝野以為收復宜陽指日可待。
不料,秦國君臣已經重振旗鼓,吹響了戰略反攻的號角。秦相魏冉分化瓦解諸侯,韓魏孤立無援。三位秦將司馬錯、向壽、白起連番出擊。其中,向壽攻取南韓武始城,白起攻下的恰恰是新城。
南韓和魏國不甘示弱,集結了24萬聯軍駐紮伊闕,準備奪回新城。結果卻被戰神白起以少勝多,打得全軍覆沒。南韓的中興戛然而止。
白起挾戰勝之威,接連吞併南韓更多土地。更糟的是,在秦國的外交阻擊下,南韓求援無門,被動挨打,只好割地求和。
南韓好不容易等來了一次五國合縱,卻是蘇秦用來激化齊國與諸侯矛盾的詭計。南韓只得臣服於秦,在諸侯伐齊戰爭中稍微補回一些損失。
隨著時間推移,秦國獨霸天下的趨勢越來越明朗,南韓在列強之間反覆周旋的手段失去了施展空間。
白起為了擊敗趙國,先後攻取南韓的汾河河谷、南陽之地,把韓上黨郡與新鄭的聯絡徹底切斷。韓上黨郡突然投降趙國,想讓趙秦爭個兩敗俱傷。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秦國一統天下已成定局。
到了戰國末期,南韓剩下的地盤連秦國一個郡都不到。南韓君臣絞盡腦汁地拖延秦滅韓的進度,甚至派水利專家鄭國幫秦國修渠。
秦國因鄭國渠建成而國力大增,作死的南韓在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滅掉。
回覆列表
原因有一下三點
原因一:地理位置不好南韓身處魏國、秦國、楚國的夾縫中,四面都是敵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實在是差得不能再差了,秦國一向以來的“遠交近攻”,首當其中就是南韓,
原因二: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南韓是戰國七雄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相應的人口數量始終是個瓶頸,在冷兵器時代,人口的數量決定軍隊的數量,軍隊的數量往往決定戰爭的勝負,這個不是簡單的依靠“生二胎”、“生五胎”之類的政策可以解決的,因為國土面積小,養不活更多的人口。
原因三:缺乏明君從三家分晉直到南韓滅亡,將近二百年時間,南韓基本上未曾出現過一位較有作為的國君,即使是韓昭侯推動了申不害變法,這個變法也有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商鞅變法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沒有英明的君主,南韓的戰略沒有連續性,也沒有什麼長遠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