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文昌

    秦滅六國遵循的是先弱後強,先近後遠,一個簡單,一個困難,一個簡單,一個困難的順序。

    南韓自秦趙長平之戰後,南韓基本上就是秦國附庸了。

    為什麼說秦趙長平之戰和南韓有啥關係呢?

    因為南韓先是被秦國打敗,所以準備割讓上黨,南韓把上黨地區丟給秦華人。

    但南韓的當地太守馮亭不願意,所以私下把這塊地給了趙國。結果惹怒秦國造成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後,南韓喪失一半領土。

    後來到嬴政即位之後,又迫使成蛟前往南韓,要求南韓獻領土,南陽地區又被秦國佔據。過了一年,南韓就被滅了!

    南韓的國力是在太弱小了,地理位置又太差。除了曾任命申不害變法強大過一段時間之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被人魚肉的角色。

    甚至於滅韓秦國都沒有出動什麼知名的將領,僅僅是派出南陽郡的地方官員就能解決。

    秦滅南韓算是踏出統一的第一步。

    這其中有很多故事,比如馮亭的後代馮劫、馮去疾,可都是大秦的重臣!

    比如成蛟的母后有可能就是南韓夫人!

    秦始皇滅亡六國實際上並不僅僅只是軍事上的行動,本身大秦後宮裡面充斥著各國的公主夫人。還包括政治行動,比如楚國公主羋月,他的弟弟魏然,這就是明顯的親近楚國。

    包括後面秦王逼死白起,因為白起是魏然提拔起來的。 包括為啥第一次滅楚李信二十萬人滅楚大敗而歸。

    歷史上寫的是李信輕敵冒進,實際上呢!是秦王信任錯了一個人。這個人是秦王的表叔,一個純正的楚國血統在秦國長大的人。

    戰國後期的歷史有很多謎團,原因就是秦朝燒掉了很多史書,而且秦朝很多敗仗也都不寫。導致後面的人研究這段歷史造成了很多困擾。

  • 2 # 愛美人更愛歷史

    大家好,我是愛歷史的小子一枚。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看下當時的地緣圖。

    大家都知道,經過春秋時期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秦國開始滅六國之際,就疆土面積和距離遠近來說,南韓都是價效比最高的一個國家。南韓從三家份晉之後,就始終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又經過變法後強秦的掠奪,國土面積小的可憐。如此放到嘴邊的肉還不知自取的話,老天也看不過去了。

    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之後,軍隊實力大大增強,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秦趙各得其二,實力可見一斑。秦滅六國之時,廉頗去,君主昏,李牧死,軍事實力大大折扣。

    根據秦昭公定下的“遠交近攻”政策,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家,對較遠的齊楚置之不理。從地緣政治上來講,韓、趙、魏、楚與秦國接壤,要想統一天下,必然從這四者中擇一先行,楚國國都距秦較遠所以排除。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個法治的國家,可以讓一個政令不因統治者的改變而更易,得到良好的延續性。

    此時,商鞅變法已經一百多年,秦國實力已然冠絕群雄,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後,秦國獲勝,趙國軍事實力幾乎毀於一旦。但趙國國土較大,若得手後不易統治,做不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不如先選擇個國土面積小,軍事力量弱的南韓開刀,不僅可以殺雞儆猴,還可以向世人展示,投降秦軍後的好處多多,減弱各國貴族的抵抗心理。實際上,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 3 # 伊莎貝拉Isabella

    先弱後強。當時的六國,趙國、楚國和齊國是強國,南韓、魏國和燕國是弱國。先吞併弱國,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源和佔據更好的地理條件,這樣就可以與強國進行長久戰了。

    在戰國七雄中,南韓的實力最差,身處四戰之地。秦決定第一步就滅南韓,一來是因為南韓要想東進,首先要把門口這個絆腳石挪開,二來就是南韓的武器裝備十分精良。如果不先滅了南韓,如果以後南韓給其他幾國提供武器,將會是心腹大患。反之,如果是先滅實力強勁的齊國,就會陷入拉鋸戰。

    利用距離優勢南韓距離秦國最近,就在秦國家門口,其次是趙國。魏國和楚國,距離秦國算是相對近的。燕國和齊國是距離秦國最遠。所以,秦國的策略就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的同時消滅韓趙。更直白一點來說就是,離他近的先滅掉,遠的先交好,穩住。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面貌得到了全新的提高,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經濟,農業上面,在這幾個國家都是排名第一。所以,輕輕鬆鬆能滅掉六國,一來是生產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二來是人民的渴望、渴望統一;三來是秦國實力強、國富兵強;四來也是很關鍵的,秦王嬴政具有高超的謀略戰略,面對強勁的六個對手,運籌帷幄,精心佈局。還有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加持,那時候的秦國手下能人如雲。如果這中間哪個環節出了錯,都有可能全盤皆輸,歷史重寫。

    注:圖片源於網路

  • 4 # 追歷史的公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所以首先滅韓而不先滅趙,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的:

    第一點:南韓國力最弱

    縱觀戰國七雄,南韓無疑是國力最弱的一個。南韓雖經申不害變法而強盛一時,但很快便沒落下來。南韓由於國土狹小,君主平庸,又加之政策搖擺不定,故而一直處於戰國七雄的末流。

    而反觀趙國,與秦國同出一祖,同為嬴姓趙氏,同樣以勇武善戰著稱。又加之趙國的國土巨大,國力明顯比南韓雄厚,故而滅趙的難度大於滅韓。

    第二點:南韓的地理位置,阻礙了秦國東出的必由之路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歷代君主都想伺機東出,一窺天下。而南韓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恰恰阻斷了秦國的東出之路。

    眾所周知,南韓的都城在現在的河南鄭州,而秦國東出,則是從潼關、函谷關向東,恰恰會遇到南韓的阻礙。故而,秦國要想東出一統天下,就必須先要掃清路上的阻礙,而南韓正是這一不幸的阻礙。

    第三點: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

    自從秦相範睢提過遠交近攻之後,歷代秦國國君均將其奉為國策,而且矢志不渝地準行,秦王嬴政也不例外。

    縱觀秦國版圖,距離秦國最近的國家便是南韓。對秦國而言,獲利最大的選擇也是滅掉南韓而非趙國。故而,秦王嬴政才會首先滅韓。

    歷史已經證明:秦國先滅南韓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滅韓之後,秦國便以南韓為基地,開啟了滅趙的程序。

    以上三點,便是秦國之所以先滅南韓而非趙國的原因。簡而言之,這一決策是基於秦國利益考量和戰略考量的結果。

  • 5 # 老李說卡kai

    很簡單啊,實力決定一切。

    南韓第一個被滅,是因為戰國七雄中,南韓最弱。在整個戰國中,其他六國都有強盛一時的表現,只有南韓沒有。

    如果僅僅和趙國相比,那麼不算綜合國力,僅僅以軍事實力而言,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數一數二的存在,至少領先南韓很多。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大決戰,雖然以趙國最終失敗,被秦國坑殺四十萬人結束,但這也是戰國最後一次,能有一國單獨力抗秦國全力的攻擊,可見當時趙國的軍事實力,可能是僅次於秦國的。

  • 6 # 九月讀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所滅南韓而不是趙國?其實這裡有一個錯誤的盲區,秦始皇最初滅的就是趙國,只是受到趙國大將李牧的阻擋,久攻不下。然後南韓經常背信棄義且又比較弱小,秦國出兵,因此南韓就先被滅趙燕之戰

    公元前236年,趙國與燕國發生大戰,趙國先出兵進攻了燕國,因為秦國一向施行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因此,秦國就藉此機會出兵攻打趙國,趙國被兩面夾擊,多座城池接連丟失。這時候,趙王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命令讓他帶領大軍,南下抗擊秦國的進攻。李牧作戰經驗豐富,與廉頗、白起、王翦合稱“戰國四大名將”。因此,李牧和大軍會合之後,採用計謀,大破秦軍,被封為武安侯。公元前232年,秦軍再次犯趙,趙王依舊派出李牧迎戰,再次擊破秦軍。同時,還抗擊了來準備來打秋風的韓、魏軍隊。王翦因此上奏秦王嬴政,說不除掉李牧,就不能滅掉趙國。秦王接受他的建議,實施反間之計,派人去趙國散佈謠言,使得李牧和趙王君臣有隙。然後趙王就疏遠了李牧,不久後,又將李牧殺死。趙國沒有了李牧,就是沒有牙齒的老虎,因此在公元前228年,王翦出兵趙國。趙國沒了李牧,便再也沒有人能抵擋王翦的進攻。不久之後,王翦攻破趙國國都,俘虜了趙王。這時其實趙國已經等於滅亡,趙國公子逃到代稱王,公元222年,秦滅代,俘虜了趙國公子,趙國徹底滅亡。

    秦滅南韓

    秦國在李牧手中吃下敗仗之後,因為趙國短時間內吃不下,就決定先從身邊最弱小的國家南韓下手。公元前231年,南韓的南陽守騰主動投降秦國,並且獻出南陽。秦國便準備以南陽為基礎,準備滅掉南韓。南韓國君派出韓非去勸說秦王,韓非在秦國百般勸說,秦王就要快同意的時候,韓非的同門師兄弟李斯,卻勸說秦王就要先滅南韓,並且陳述了自己的理由。秦王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派出當時南陽的守將內史騰出兵南韓。南韓實力弱小,不像趙國,因此秦軍沒費多少力氣就攻下了南韓的都城,並且俘虜了韓王,南韓滅亡。

    (韓非動漫劇照)

    【結語】

    因此,秦國準備先滅的是實力強大的趙國,因為遭受李牧了抵抗,才會轉而先把身邊的南韓滅掉。等到李牧因反間計被殺,秦國才出兵滅掉趙國。

  • 7 # 隨心隨意性情中人

    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什麼先從南韓開始不是趙國?

    首先第一點地理位置。

    南韓是最靠近秦國的一個諸侯國。南韓在三家分晉的時候,最初都於陽翟,後來滅了鄭國之後又遷都於新鄭。主要也是位於河南省一帶,也是天下之中中間的那個位置。由此如此地理位置。對於秦始皇來說,消滅南韓不僅僅可以不用勞師遠征,也是秦國進擊中原地區的必要步驟。

    第二就是實力。

    南韓處於四戰之地,國小而勢微,君臣又不圖思辨,安於現狀,依附強國,在戰國戰亂最頻繁的年代,為了保全自身不惜割地讓城賠款,背棄盟約。

    第三秦國的戰爭策略“遠交近攻”

    秦國東部國境線狹長從北到南依次是趙,魏,韓,楚四國接壤,而這是國又分別與其他國家相接,不過同樣是接壤,趙國與燕國,齊國,魏國,秦國都有接壤,如果秦國先打北方的趙國並佔領的話,便會受到燕國,齊國魏國的包圍。趙國地理位置以北方外族相接。常年與外族鬥爭與秦國征戰,積累了大量的戰爭經驗。已知相比南韓的國力無疑是較弱的一方。

    第四就是綜合國力。

    南韓在諸侯國中是領土最少,人口也是最少的。那麼他能提供的軍隊也是少的,後勤物資也是供給不足,相對容易攻佔。

    還有就是儘管南韓地少人少,但是也有他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南韓的鍛造技術很高。南韓也有強弓勁弩的美稱。相比之下,秦國的武器不如南韓。所以攻下南韓學習他的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秦國的軍備水平。可以有效的。提高秦國的軍備水平。

    在綜合因素上,所以秦國一統六國最先攻取的就是南韓。

  • 8 # 新足記

    秦始皇為什麼先滅南韓而不是趙國,是因為秦國執行了丞相範睢首先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政策。

    我們看下如下圖:

    第一、韓趙楚與秦國都有交界,但是南韓其城池也只有十幾二十座,還沒有秦國的一個郡的面積大,當然是先拿軟柿子捏了 ,並且其邊界離咸陽最近,更利於秦國出兵。

    第二、我們再看趙國當時還有廉頗、藺相如等名將名相,其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相對於兩國而言,攻打南韓更容易些。當然從後邊的攻打趙國的艱難也說明了當時秦國最先攻打南韓是明智之選。

    第三、我們再看地圖,當秦國攻打下南韓後,與趙國的邊界就更長了,也更利於出兵和後方的補給。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先滅南韓都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 9 # 天晴愛睡覺

    原因有兩點:

    第一,南韓離得近,好伸手。秦國從昭襄王之後一直奉行的是范雎制定的“遠交近攻”國策。

    南韓離得近,借切格瓦拉的話說:打他們家就像回家似的

    第二,南韓國力弱,打起來趁手。戰國後期主要是秦趙爭雄,雖然經過長平之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的國力還是可以的;但反觀南韓,除了申不害變法時硬挺了兩年,其他時候都是陪打,陪著別人捱打

  • 10 # 萬事之始

    公元前230年,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滅亡!秦國在南韓故地設立三川郡和潁川郡,從此拉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

    南韓之所以第一個滅亡,並不是因為其人民不聰穎,也不是因為其軍備不完備、士兵不善戰,《史記 蘇秦列傳》中對南韓的國力和軍備有過以下一番描述:

    “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由此可見,南韓雖沒有秦國軍隊那麼強悍,但是也絕不是軟柿子,絕對是具有一戰的能力的。

    戰國之世,沒有綿羊,六國皆是虎狼!

    如果說南韓沒有奮發圖存的精神,那也不盡然!在戰國末期,每個國家都是有著變法圖強的願望的。就以南韓為例,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同時期,南韓也進行了一場申不害變法,雖沒有秦國商鞅變法進行的那麼徹底,但也極大地提高了南韓的實力。

    如果說南韓沒有稱霸六國的想法,那也是小看了南韓!我們習慣性稱秦國為虎狼之國,而把關東六國視為綿羊,其實大錯特錯!在戰國之世,沒有綿羊,六國皆是虎狼!

    那麼,為什麼秦國的主要攻擊物件是南韓而不是其他國家呢?這是因為南韓所處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正好阻擋在秦國出函谷關進兵關東的要道之上,所以,秦國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打通南韓這條進兵的通道,這也就是南韓最先被滅亡的主要原因。

    從公元前318年~前241年這不到百年間,南韓在秦國的攻擊下,土地逐步被蠶食,上黨的丟失,成皋、滎陽的丟失,南韓的疆域已經縮水到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南韓統治者認識到,單純的軍事對抗不是辦法,已經阻止不了秦國的東進了,於是,公元前246年,派出了水利專家鄭國出使秦國,名義上是幫助秦國進行水利建設,實際上是策劃了一條“弱秦”的計策,是想透過秦國大興水利建設來削弱秦國的國力,使其沒有能力再次東進。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條計策雖然在短期內減緩了秦國東進的步伐,卻極大地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為日後秦國削平群雄、統一六國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這可是南韓君臣在實施這條計策時所沒有想到的。

    韓非出使秦國給南韓帶來的危害

    公元前233年,秦國再次攻韓,並且點名要韓非出使。可就是這次韓非的出使,成為了壓倒南韓的最後一棵稻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要說這件事,就不得不說李斯。李斯和韓非同是戰國末期大儒荀子的學生。雖然荀子是儒家學說的傳承人,可是教出的學生卻並不是以儒學立世的。李斯和韓非都是法家學說的忠實信徒,尤其是韓非,把法家學說融入了道家的黃老學說,自成一派,其理論體系自成系統,尤其是“法、術、勢”理論深受秦國君主嬴政的讚賞。於是,在李斯的推薦下,秦王嬴政要求南韓派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出使之前,究竟是否和南韓策劃了“存韓”的計策,筆者不得而知,但是從其到了秦國後,不遺餘力地向嬴政推銷自己的“法、術、勢”理論來看,韓非應該在此時已經全面地倒向了秦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實行“法、術、勢”理論,那麼,國家勢必就會成為統一專制的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勢必會加快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對於首當其衝的南韓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所以說,韓非的出使,不僅沒有延緩秦國滅亡南韓,反而加快了秦國滅韓的程序。

    結論

    秦王政接受韓非“法、術、勢”的理論後,秦國向一個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轉變的腳步逐漸加快,而南韓因為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成為了阻礙這個程序的第一顆釘子,因此,南韓第一個被滅國是必然的。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韓自找的;

    當初,面對不斷東進的秦軍,弱小的南韓就只有捱打的份,不斷的喪師失地。眼看亡國在即,韓桓惠王終於坐不住了,於是便派鄭國去給秦國修水利,希望以此來達到疲秦的目的。結果弄巧成拙,鄭國修築了鄭國渠不光沒有疲秦,反而幫助秦國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發展,增強了秦國的國力。

    而韓桓惠王這點小計謀也被秦國識破,最終反倒使南韓成了秦國報復的目標,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諸侯。

    其次,南韓是七雄中最弱雞的一個,對秦國而言,南韓是彈指可滅。

    當然,南韓之所以會淪為“首殺”,還與自身條件有關。由於南韓地處四戰之地,而四周相鄰的幾個大佬,又都比自己強大,其東部和北部被魏國包圍、西部是虎狼之國的秦國、南部則是龐然大物的楚國。

    因此,南韓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而這使得南韓成為七雄當中實力最弱雞的一個,只能在周邊幾個強大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艱難存活,自始至終都處於被其他諸侯欺負的捱打狀態。

    正因為南韓實在太弱了,所以很自然的就成為秦國首先要消滅的目標。畢竟,要滅亡弱小的南韓,這對於強大的秦國來說不過是小試牛刀而已,壓根就不需要怎麼費力。

    最後,秦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方略,就是四個字,即“遠交近攻”。因此,離秦國最近的南韓和魏國,自然是首當其衝的攻伐目標。

    更悲劇的是,南韓離秦國實在是太近了。到戰國末期,南韓基本上就成了秦國勢力東進的緩衝地,只能透過不斷的割地求和來苟延殘存。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南韓向秦國割讓戰略要地上黨所引起的。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日益強大,便開始不斷加快東進的步伐。昔日的中原霸主魏國,那時已淪為三流國家,再也無法抵擋,西邊的大半領土都被秦國給吞併了。如此一來,最貼近秦國的就是南韓了。

    如此一來,秦國開始統一戰爭,首當其中要幹掉的,就是南韓這個貼在自己旁邊的小不點弱國了。

  • 12 # 狼群講歷史

    秦王嬴政解決國內的呂不韋、嫪毐兩大政治勢力後,便著手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在當時,其餘六國中,和秦國相接壤的是楚國、南韓、趙國、魏國、齊國,最終嬴政選擇了南韓,作為他的第一個目標。

    這不禁引人疑問,明明有5個諸侯國跟秦國接壤,幹嘛偏偏選擇第一個滅掉南韓?難道真的是南韓的人品不太好運氣比較差嗎?

    下面就來分析,為什麼戰國七雄當中,南韓是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

    一,不選擇燕國、齊國、楚國的原因

    在當時,燕國並沒有和秦國相接壤,如果秦國選擇第一個滅燕,那軍隊就得經過別人的土地。不說別人願不願意讓秦國大軍經過,就算願意,秦國也擔心萬一別人臨時防水,因此不管出現什麼情況,燕國都不可能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目標。

    齊國雖說與秦國相接壤,但先接壤的土地並不多,就只是一小塊地方而已。再加上齊國的實力仍然十分強勁,即便齊王田建昏庸無能,但是短時間內還是可以拼湊出幾十萬的軍隊。

    一旦齊國軍隊拖住秦國大軍,讓其餘諸侯國反應過來再次聯手抗秦,那一統天下的時間就將再次被推遲。

    而楚國也是如此,王翦滅楚就幾乎抽光了秦國的所有軍隊,如果第一個目標選擇楚國,那秦國將會沒有多餘兵力應對其他諸侯國。

    也因此,嬴政便PASS掉這三個諸侯國。

    二,不選擇魏國、趙國的原因

    魏國在馬陵之戰過後便進入衰退期,但是在魏安僖王的帶領下還是短暫中興,在長平之戰,坐山觀虎鬥後,還發兵救援趙國,重創秦軍。

    相比較而言,戰國末期,魏國的實力還要強於南韓。再加上魏國國都大梁,防禦力實在是驚人,一時半會還真拿不下來,因此還是先放一放。

    長平之戰過後,趙國元氣大傷,四十萬青壯年男子被白起坑殺。但即便如此,在邯鄲之戰中,趙國逼迫五十萬秦軍撤退,又把想要趁火打劫的燕國給狠狠的教訓一頓,甚至還包圍了燕國的首都。

    畢竟再怎麼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效果還是十分明顯的。公元前241年還聯合楚、魏、韓、燕發動五國攻秦,公元前239年,在面對秦國十萬大軍,還能斬殺三萬秦軍,在趙幽繆王時期,趙國軍隊在李牧的指揮下,還全殲10萬秦軍。

    總而言之,趙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秦國真正對趙國發動滅國之戰,最終也得使用離間計,讓趙國自己幹掉李牧,這才有獲勝的機會。

    三,選擇南韓的原因

    透過排除法,秦國的第一個目標就只剩下了南韓。沒辦法,誰讓他的地理位置最為弱小呢?

    1,實力最弱

    南韓位處中原,西邊是秦國,東邊是齊國,南邊是楚國,北邊是魏國,南韓他誰都惹不起誰都打不過,被他們包圍在中間,不要說拓張領土了,能不被欺負就得偷著樂了。

    2,距離秦國最近,秦國又奉行“遠交近攻”

    論地理位置,距離秦國最近的便是南韓。而秦國奉行遠交近攻,距離遠的就搞好關係,表面上笑嘻嘻。而距離比較近的,就按住狠揍一頓。

    在秦國的不斷蠶食下,到戰國末期,南韓所擁有的土地最少,人口、軍隊也最少,又沒有什麼一流名將,不滅他滅誰?

    3,南韓的南陽守將投降秦國

    秦國滅韓之前,南韓的南陽守將叛變,投降了秦國,這讓本來就實力弱小的南韓更是雪上加霜。在這一直接原因的影響下,便推動了秦國第一個滅韓。

    總而言之,秦國之所以第一滅韓,就是因為南韓的實力是最弱的。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沒有實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坐月子如何避暑?打破傳統“捂月子”之說,怎樣不留月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