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145543840

    我家樓下就有一個國學幼兒園,離得非常近非常方便,但是我依然沒有把孩子送去。

    我研究過這個幼兒園開設的課程結構,因為是國學幼兒園,所以仍然是主打四書五經。具體學哪一本經典是根據孩子的年齡,亦即隨著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不同,設定有所不同。

    除了學習國學經典之外,他們還有禮儀課,茶道,毛筆字,國畫,每週一次英語課。每天兩個小時戶外活動。

    孩子在幼兒園或者是在學校,無非就是兩方面的培養,一方面是性格的培養,一方面是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性格方面的培養,在能力方面更注重均衡。

    謹慎選擇國學幼兒園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更均衡的發展環境當中。比如對於stem的教育,就需要有專門的後備力量支援,而國學幼兒園基本上做不到這一點。還有英語的學習,孩子處於幼年時期是學語言的最佳階段,這時期應當加大語言的輸入,而在學前階段英語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到了小學時,中文立刻變得強勢起來,這個時候再學英語,實際上無論從時間還是精力上都力不從心了。

    國學幼兒園的確對於孩子在識字和國文的素養提高方面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的做法是去綜合性幼兒園。然後會考慮國學幼兒園的夏令營和或冬令營。這樣也可以彌補綜合性幼兒園國文學的較淺的弊端。

  • 2 # 喵小羅老師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關於把孩子送去國學幼兒園好處及幼兒園怎樣開展國學教育的問題。我的回答是:

    1、國學教育可以健全幼兒的人格。

    幼兒階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養的黃金階段,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在幼兒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對健全他們的人格,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透過學習國學會讓幼兒懂得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孝,什麼是樂觀進取,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等等,從而達到健全幼兒人格、促使其全面發展的目的。

    3.有助於啟迪幼兒的智慧。

      3~6歲是幼兒的學習最佳期。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形成在0~3歲間就完成了60%,3~6歲間完成了80%,這幾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從小讓幼兒接受中國古文化的薰陶,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古文化的詩詞美、韻律美、語言美等,不但可以培養幼兒讀書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讓孩子接受國學教育,可以培養兒童良好人格,形成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打好做人基礎。

    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的方式有:

    一、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的作用是讓幼兒透過熟讀和記憶,達到內容與內心的融合,然後在日常生活的某個情境中,得到不自覺的喚醒,從而達到道德情感與習慣的教育。

    二、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區別於經典誦讀的,以遊戲為主展開的,有目標的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活動。其教育內容涉及面很廣泛,體現在幼兒基礎課程五大領域以及文化學習的各個方面,形式活潑多樣,不拘一格,一般透過引導幼兒觀察,體驗,操作,交流討論,肢體表演,遊戲等方式,達到對傳統文化美學及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行為規範的理解。

    健全幼兒的人格。

      幼兒階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養的黃金階段,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在幼兒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對健全他們的人格,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透過學習國學會讓幼兒懂得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孝,什麼是樂觀進取,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等等,從而達到健全幼兒人格、促使其全面發展的目的。

      3.有助於啟迪幼兒的智慧。

      3~6歲是幼兒的學習最佳期。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形成在0~3歲間就完成了60%,3~6歲間完成了80%,這幾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從小讓幼兒接受中國古文化的薰陶,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古文化的詩詞美、韻律美、語言美等,不但可以培養幼兒讀書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開展國學教育,培養兒童良好人格,形成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打好做人基礎,這是功在當今、利在後世的大事情。

    一、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的作用是讓幼兒透過熟讀和記憶,達到內容與內心的融合,然後在日常生活的某個情境中,得到不自覺的喚醒,從而達到道德情感與習慣的教育。

    二、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區別於經典誦讀的,以遊戲為主展開的,有目標的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活動。其教育內容涉及面很廣泛,體現在幼兒基礎課程五大領域以及文化學習的各個方面,形式活潑多樣,不拘一格,一般透過引導幼兒觀察,體驗,操作,交流討論,肢體表演,遊戲等方式,達到對傳統文化美學及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行為規範的理解。

    集體教育活動內容涉及面廣泛,能夠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且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學的方式方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園指導綱要》及《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與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環境創設

    幼兒園把中國特色作為環境創設的主題,形式上有牆飾,吊飾,展覽架擺放,樓梯貼等,其內容包括文化藝術,飲食,經典誦讀,文明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

    比如樓道牆體懸掛或張貼了各式各樣的戲曲臉譜、文化扇、剪紙、國畫等;樓道吊飾則裝飾成了中華瓷器的造型,小主題命名為《中華瓷韻》;展覽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擺放一些以石頭、瓶子、粘土為載體的中國元素的裝飾。

    吊飾以中國戲曲,中國瓷藝,中國剪紙,中國扇藝,十二生肖,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繪圖等作為題材。

    這些裝飾首先從視覺上給人以濃重的中國味,使幼兒置身於中國元素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厚與博大,感受中華文明的大氣與典雅。同時在美學,科學,社會等方面對幼兒進行了引導和薰陶。牆體上可以輔以文字說明,牆體內容的製作與收集可以是老師,幼兒以及家長,形成牆體與幼兒互動,牆體與家長互動,也可以在樓梯上,柱子上一些小空間貼上三字經,千字文等典籍內容,使幼兒和家長隨時可以誦讀。

    四、親子活動

    一般指的是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或重大節日緊密相連的大型主題活動。我們引導幼兒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不要侷限於放幾天假,出去玩幾天。我們更應該從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教育意義上來著手。

    比如,端午節我們不僅可以在環境創設上懸掛香包,艾草,還可以請幼兒從家裡帶來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嚐,不僅體驗分享的快樂,更能結合故事和圖片,影片,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以《團團圓圓中秋節》為主題中秋節上,我們可以請爺爺奶奶來幼兒園和寶寶一起過節日,聽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鼓勵寶寶把月餅敬獻給爺爺奶奶,在溫馨的氛圍中感受濃濃的親情,體驗尊老愛幼的美德;

    春節,我們可以以《紅紅火火中國年》為主題,在幼兒園包餃子,作水果拼盤,蘸糖葫蘆,做手工燈籠,用各種材料貼上對聯等,使幼兒真切感受中國年的各種元素,引發幼兒對中國年的喜愛。並在此基礎上,可以延伸節日禮儀,道德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大型親子活動拉近了幼兒園、幼兒及家長的距離,使家長認識到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兒園達成共識,達到家園共育的效果,也便於幼兒的國學教育進一步延伸到家庭中。

    五、文藝節目

    大型文藝匯演中,我們可以排練內容上或形式上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節目,引導幼兒以音樂、韻律,歌舞等表演形式,感受中國文化美,體驗中國文化的內涵。

    比如舞蹈《唐詩新唱》,音樂劇《守株待兔》等。這些表演首先要透過很長時間的排練,在排練過程中,老師對幼兒動作,表情的指導能夠引導幼兒體會中國經典的意義;

    其次,這些表演場面宏大,更能夠使幼兒感受到中國文化氣勢的恢弘。而且,一般的大型演出往往會以影像的方式儲存下來,使幼兒百看不厭,從而使其教育意義得到不斷地延伸。

    集體教育活動內容涉及面廣泛,能夠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且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學的方式方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園指導綱要》及《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與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環境創設

    幼兒園把中國特色作為環境創設的主題,形式上有牆飾,吊飾,展覽架擺放,樓梯貼等,其內容包括文化藝術,飲食,經典誦讀,文明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

    比如樓道牆體懸掛或張貼了各式各樣的戲曲臉譜、文化扇、剪紙、國畫等;樓道吊飾則裝飾成了中華瓷器的造型,小主題命名為《中華瓷韻》;展覽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擺放一些以石頭、瓶子、粘土為載體的中國元素的裝飾。

    吊飾以中國戲曲,中國瓷藝,中國剪紙,中國扇藝,十二生肖,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繪圖等作為題材。

    這些裝飾首先從視覺上給人以濃重的中國味,使幼兒置身於中國元素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厚與博大,感受中華文明的大氣與典雅。同時在美學,科學,社會等方面對幼兒進行了引導和薰陶。牆體上可以輔以文字說明,牆體內容的製作與收集可以是老師,幼兒以及家長,形成牆體與幼兒互動,牆體與家長互動,也可以在樓梯上,柱子上一些小空間貼上三字經,千字文等典籍內容,使幼兒和家長隨時可以誦讀。

    四、親子活動

    一般指的是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或重大節日緊密相連的大型主題活動。我們引導幼兒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不要侷限於放幾天假,出去玩幾天。我們更應該從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教育意義上來著手。

    比如,端午節我們不僅可以在環境創設上懸掛香包,艾草,還可以請幼兒從家裡帶來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嚐,不僅體驗分享的快樂,更能結合故事和圖片,影片,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以《團團圓圓中秋節》為主題中秋節上,我們可以請爺爺奶奶來幼兒園和寶寶一起過節日,聽奶奶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誦“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鼓勵寶寶把月餅敬獻給爺爺奶奶,在溫馨的氛圍中感受濃濃的親情,體驗尊老愛幼的美德;

    春節,我們可以以《紅紅火火中國年》為主題,在幼兒園包餃子,作水果拼盤,蘸糖葫蘆,做手工燈籠,用各種材料貼上對聯等,使幼兒真切感受中國年的各種元素,引發幼兒對中國年的喜愛。並在此基礎上,可以延伸節日禮儀,道德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大型親子活動拉近了幼兒園、幼兒及家長的距離,使家長認識到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兒園達成共識,達到家園共育的效果,也便於幼兒的國學教育進一步延伸到家庭中。

    五、文藝節目

    大型文藝匯演中,幼兒園排練內容上或形式上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節目,引導幼兒以音樂、韻律,歌舞等表演形式,感受中國文化美,體驗中國文化的內涵。

    比如舞蹈《唐詩新唱》,音樂劇《守株待兔》等。這些表演首先要透過很長時間的排練,在排練過程中,老師對幼兒動作,表情的指導能夠引導幼兒體會中國經典的意義;

    其次,這些表演場面宏大,更能夠使幼兒感受到中國文化氣勢的恢弘。而且,一般的大型演出往往會以影像的方式儲存下來,使幼兒百看不厭,從而使其教育意義得到不斷地延伸。

  • 3 # 雷老師愛教育

    要看家長教育定位和選擇幼兒園的目的取向。

    從小國學啟蒙肯定是好事,重點是確保幼兒園的課程是與時俱進,適合當下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形式主義。

  • 4 # 手機使用者58446984334

    中國是禮儀之邦,孩子從小在這這種環境裡薰陶,孩子的品格一定是非常優秀的,但孩子的成長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多元的

  • 5 # 孩子的未來的成長

    中華文化最好的給養是國學經典, “親愛我 孝何難”;“凡是人,皆須愛”;“聖與賢,可馴致”……中國的文化之根正潛移默化地注入到孩子的心中,願經典文化寶藏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弘揚。

    在瞭解兒童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不影響兒童正常活動同時,選擇適當的時間,以遊戲、故事、兒歌等多樣化的形式,選取對培養幼兒德育、智育發展起積極作用的內容進行教育,不能眉毛鬍鬚一把抓。“經典是本,詩文是末”,在內容上要循序漸進,要先養德,再啟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主動的獲取新的知識和理念,而不是傳統的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所以要求老師在尊重幼兒天性和教育規律的前提下,還是要有一定的組織和引導能力,以幼兒感興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誘。例如學習《弟子規》時,教師很多時候都配以情景表演進行教育教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教育幼兒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孩子到哪裡去都要告訴父母,回家也要稟報父母,做事要有規律。

  • 6 # 華生video

    我在布衣的基礎上再補充一點,小孩子沒有社會經驗,無法理解大道理,只是一個概念,整天背古文只會讓他們心生厭倦,反而起不到教育目的,《合夥中國人》上就有一個辦國學的機構來找投資,結果一個也沒有投,龍宇說的對,你叫快樂私塾,但是我看不到孩子的快樂,他們在背臺詞。

  • 7 # 馬青寅

    沒有什麼用的,人不到30歲難以展開自己的思想。兒童的大腦還未發育,怎麼能學得來國學的東西呢?若是從小教育,無非就是死記硬背,但是四年級之前的孩子連死記硬背也不可能背下來古文那種東西的。記住幼兒園的名字:託兒所。就是父母想幹自己的事去,把孩子找個地方一放的“那個地方”。

    那個年齡的孩子就是讓他好好的玩,學什麼都是對天性的一種折磨。

  • 8 # 無鋒老劍

    那就要看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模式了。

    中國國學致力於人性的研究,只要是人,便逃脫不了人性規律,學些國學自然是好的。但當今“技能為先”的社會形勢下,致力於國學還是有問題的。

    先談談國學館、國學幼兒園~古語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所傳授的不只是基礎知識,更多的是為人為事的道理。現在的老師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概念,主要功能是授業,也就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了,更像以前的“師傅”。現在所謂的國學館應該是“學校”時尚的、經濟化的變形吧。

    中國國學就像一鍋燉菜~年少時,新增材料;青年時,加火慢熬,只有當中老年之後,才能品出“不惑、知天命”的那些滋味。國學是應該學的,但不要執著於國學。年少時,多學技能以及奠定國學基礎,二者兼收幷蓄才是正路。後續的世界必然是東西文化融合的世界,那麼“外西內中”也就是符合大趨勢的精英人才了。

  • 9 # 養心堂主537

    國學幼兒園和西學幼兒園我都不建議上。

    西學幼兒園強調玩,放任自由,不同意早教,到了小學大都跟不上。

    國學幼兒園學什麼四書五經,純屬毒害兒童。

    最好是上普通幼兒園,學會遊戲,學習唱歌跳舞跑跑跳跳。稍大一些學習背唐詩,宋詞,在培養文學素養的同時增強記憶力;學習背不懂的東西,強化記憶。學習寫漢字,懂得橫平豎直,學習規矩。學習繪畫,從中學會模仿,觀察。組織到公園去認識植物動物,學會辨識,學習分類。組織孩子朗誦,從中學會表達能力。

    從幼兒園學習自理能力,養成學習習慣,學會尊重別人。這才是幼兒園應該做的!

  • 10 # 姚詩偉Yao

    有些國學幼兒園是有系統的課程的,材料的選擇目標的制定都是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價值觀的樹立。但現在很多國學幼兒園都是生搬硬套哈,死記硬背觀看動畫,很多目標都不適合小朋友,更不適合社會潮流[大笑]

  • 11 # 燕國術士虎胤空

    實在沒必要,我做過九年基礎教育,就我的經驗來看,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家長只要知道孩子能對什麼有興趣就足夠了,那個是孩子們未來能夠努力的方向。幼兒園是孩子們培養未來學習興趣的基礎階段,很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厭學就是幼兒園的不合理灌輸造成的。我女兒從小到大我們也沒有特別讓她學什麼,看她自己的(到今年,我女兒高一),小學只上過一個學期的劍橋英語,不想學了,那就拉到;學了一個月舞蹈,不想學了,拉到,這些只是好奇,並不是她多有興趣,讓她嘗試一下我認為未嘗不可,瞭解了,沒有興趣,那就不必勉強去學,勞神傷財還可能沒好結果。她有興趣的是美術,從五歲畫到現在,愛的不要不要的,每天的休閒時間都是畫畫,聽音樂,看美食直播(這個有點飯桶……),配圖是我女兒初中的作品。

    至於說國學,我見過的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一個誤區,國學不是隻有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只是儒學的一個部分,國學包括了諸子百家比如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你能想象孩子們拿著羅盤在幼兒園看風水麼?畫面太扯了吧。

    我不否認詩詞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的品味,但前提是他能懂,五歲會背唐詩三百首又如何?能理解詩中含義麼?不懂也不過是把孩子培養成一臺復讀機而已,還不如讓孩子就學會三五首但是能充分理解,不要讓孩子們只吃豬肉不看看豬跑。見識(見過並且認識)永遠比見過重要。

    孩子,尤其是學齡前這個階段,只要懂禮貌,守規矩,身體健康,有好習慣,出門轉一圈能帶著大人回家不迷路就行了,非要小孩子當神童幹啥?勞駕各位家長,哪位小時候有哪吒三太子的本事,東海邊洗個澡順手還老爹帶跟袢甲絛回去?

    郭德綱有句話我認為說的不算錯:凡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自己都不是龍鳳。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們的人生,而不是規定孩子們的人生。各位以為呢?

  • 12 # 香漫寶居

    現在的教育,跟以前不一樣了。從前的私塾教育,是先讓孩子背不求解。因為他小嘛。跟他講不一定理解。等慢慢長大後,他學的東西自己就懂了。比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就是小孩子的讀物。剛上學孩子小,老師只叫他背書。不講解因為他小,還理解不了。等慢慢長大之後,他會自己明白裡面的意思。正因為接觸過這些,孩子長大之後,走向社會,為人處世不會偏到哪裡去。所以從前社會人心穩定。現在教育和以前不一樣了。教育,是什麼年齡段學什麼,像國學,孩子理解不了,專家說不易學。學了沒用。不過我個人認為,孩子從小就接觸國學不錯,就像我上面說的,他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理解。將來走向社會,在做人做事方面,肯定會有所幫助。所以,我個人非常贊同孩子在童真年代接觸一下。淨化孩子的心靈,將來提升人品和心性。如果是正規的國學幼兒園,也一定會把國學的精華,用最簡單的語言和講解。推送給孩子。相信還是非常不錯的!

  • 13 # 李庚19

    父母把孩子送去國學幼兒園,其一是父母愚味無知虛榮的表現,其二是對現行教育完全失望的表現,

    幼兒園學國學本身就拔苗助長,卻近合了許多國人們虛榮虛偽,就象腦X金,黃x搭x,專騙有錢腦殘,

  • 14 # 1米68已婚當媽

    大寶開始要上學的時候,我們也糾結了選擇哪所幼兒園。

    但綜合所有因素,比如距離,比如家裡的人力,比如經濟,比如口碑,然後選擇了現在的學校。

    我們覺得,哪一所學校的正確與否,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寶寶喜歡不喜歡上學,開心不開心在學校裡。這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互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茶樹菇和春筍在一起燒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