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佛閣
-
2 # 唐明國亮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即便不被後金滅掉,也很難持續很久。因為大順政權是李自成建立起來的,而李自成的性格特點也成為了大順政權快速消亡的肇因。下面就讓我們來看李自成性格中的缺陷:
性格缺陷一:短視。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似乎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全身心都鬆弛了下來。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和隱患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他好像壓根就不理會或不知道關外那支虎視眈眈的八旗軍,大概在他看來這些土酋不足為慮吧,因此上,對鎮守山海關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吳三桂便缺乏足夠的重視。儘管他也派人帶著吳父的信,封侯賞銀,前往招降,但打心裡還真沒當回事兒,這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即可看出。如此重要的“統戰”物件,竟不加區別,一樣“籍其家”,拷掠已降的吳三桂父親吳襄,逼要銀子,最嚴重的是放任部下劉宗敏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終致本已打算歸降的吳三桂降而復叛,投入清軍懷抱。這是多麼致命的戰略短視。作為最高統帥,按理他應該清楚山海關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應該知道吳三桂所部絕非軟柿子,更應該懂得自己攻陷京師僅是在政治上獲得了先手,軍事上其實並無多大優勢。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朝尚存的四五萬最精銳特種部隊——關寧鐵騎就全部掌握在吳三桂手中。關寧鐵騎的戰鬥力李自成領教過不止一次,他應該比誰都清楚。當年曹文詔只率三千關寧鐵騎,就縱橫天下無人敵,差點將幾十萬農民軍趕盡殺絕。而今帶到北京的人馬本就不多,“五大主力”分散佈防於數省,就這點子兵還外調頻繁,《懷陵流寇始終錄》裡記載說:“破京師,兵漸分”。就算完全不考慮彪悍的八旗兵,單就吳三桂手中的這支勁旅,李自成也沒有任何把握輕鬆拿下。盲目輕敵、草率魯莽的舉動只能證明他確實很短視。
這種短視還表現在與吳三桂決裂後的親征上,六百多里路拖拖拉拉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不到一百里,絲毫沒有危機感。反觀對手,清軍“一晝夜之間行二百里”,及時趕到了山海關外。假如李自成能提前兩天到達,或許歷史將會重寫,但假設沒意義,空餘長嘆息。還比如公開說什麼:“陝,吾父母國,形勝之地,朕將建都焉。富貴歸故鄉,雖十燕京,豈易一西安哉?”,說到底,凡此種種都是小富即安、根深蒂固的農民意識在作祟,這一切都只說明一點:李自成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戰略眼光。
性格缺陷二:軟弱。“成大事者,不謀於眾”,權威不立則令不行,禁不止。決策民主固然可取,但物極必反,無原則的軟弱退讓造成的後果是相當致命的。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似乎失去了對手下高階將領的約束權,最典型的當數老哥們兒劉宗敏。劉負責追贓助餉,日日嚴刑拷掠降官,死者不計其數,據《甲申傳信錄》記載,李自成也覺有些過分,便對劉宗敏講:“你們為何不幫孤做個好皇帝?” 劉宗敏馬上頂他一句:“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你別廢話!”(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無煩言也),面對如此生猛的部下,李自成竟無可奈何。
又載:“丙戌,李自成自稱帝,即位於武英殿,偽磁侯劉宗敏扶創出,平立不拜,曰:“爾故我等夷也。”偽官皆拜,宗敏不得已,再拜而退”。劉宗敏只是九位侯爵之一,竟敢恃功而驕,當眾揚言:你我一樣都是響馬,幹嘛要拜你?放在任何朝代,這樣公然犯上的言行都絕對難以容忍,但李自成對此卻似乎無計可施。
性格缺陷三:過激。主要表現在初入北京時立足尚未穩,正是用人之際,卻反其道而行之,縱容部下對投降的大臣進行人身侮辱。史載:“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賊爭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伏不敢動。”堂堂朝賀之所,勝利者竟將腳丫子擱在大臣們脖子上,成何體統?完全還是山大王做派,如何能讓人心服?又如不久後開始的“追贓助餉”,不論窮富廉貪,一律按等級定標準,嚴刑拷打,“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如此過激的恐怖行為,只能是將可用之人悉數推到敵對陣營,為自己埋下禍根,自成實難辭其咎。
性格缺陷四:狹隘。自古道:獨木難支,聯合所有可團結的力量結成統一戰線本是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在創業階段。但李自成在這方面卻顯得心胸狹隘,很不夠格。譬如對曹操(羅汝才),曹操本來是同一戰壕裡的戰友,此人多謀善斷,頗有威望,資格比李自成還老,李自成還是初出茅廬的小頭目時,他便是自立門戶的“流賊”領袖了。崇禎十六年已經投靠李自成,被封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只因一時不合,聽信讒言,便親身將其斬殺,自傷膀臂。又如對張獻忠,一直猜忌排斥,在攻克襄陽稱奉天倡義大元帥時,聞聽張獻忠亦一舉攻取武昌,竟採取恫嚇威脅的手段,派人說:老回回已投降,曹操、革裡眼、左金龍都被我幹掉了,下一個就輪到你小子了。(老回回已降,曹操、革裡眼、左金龍皆為我所殺,行將及汝矣),嚇的張獻忠只好溜走,失去了互為犄角,聯合禦敵的大好機會,致使二人始終各自為戰,終被清軍各個擊破。除此之外,最不應該的是枉殺李巖,李巖是大順軍中首屈一指,善於運籌帷幄的謀士,只因猜忌他收買人心,擔心“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言落在李巖身上,便自毀長城殺掉了他。所有這些都暴露了自成性格中狹隘自私的一面,這種侷限性也成為他後來失敗的肇因。
悠悠歷史,見仁見智。大順政權雖然只是歲月長河裡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其成敗得失卻總能引發一代代後人無盡的深思。
-
3 # 甲申十七年
目前幾乎沒有關於李自成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很難去研究從三月十七日到四月十三日這小一個月的時間李自成軍究竟發生了什麼。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從勃勃生氣退化成腐敗和士氣低落。
從現有的間接材料來看,李自成有四點特別嚴重的問題:
第一,他的戰略眼光極低
不可否認李自成是一個軍事上的優秀將領,但在戰略觀上,他有十分嚴重的不足。在明王朝即將覆滅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關外的建州軍是今後的威脅,而盲目的認為建州和明王朝有矛盾,當明王朝不存在時,這個矛盾也不存在了。因此才有後面對吳三桂以及其身後建州軍的缺乏重視。
第二,他的大局觀不足
李自成敗出北京後,一路退到陝西,這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你主力部隊大踏步後退,在沿途的重鎮上,要不留下相應的部隊堅守,要不就堅壁清野,可是李自成沒有留下任何嫡系部隊,留守的全是不久前投降他的原明朝官將,這就造成了建州軍在身後一座城一座城兵不血刃的接收,根本沒有起到延緩進攻,然而是資敵。而且,在他退入西安後,又貿然發動懷慶之戰,直接把南下進攻南明的建州軍吸引到潼關,變成了一南一北到夾擊,懷慶之戰是盲目贏得戰鬥卻輸掉戰役的典型案例。
第三,他的威望不足
歷史上李自成進京後,面對手下官兵的“助餉”,李自成說:“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看到了大規模追餉的惡果,卻無能為力,在戰鬥上他身先士卒,卻沒有相應的威望,以使自己從軍事領袖轉變為政治領袖,這是李自成的一大敗筆。
第四,順軍的先天不足
我們都聽說過“闖王進來不納糧”這個說法,確實是發動百姓的輿論殺器。但不納糧,部隊吃什麼?李自成再進逼北京的路上都呼籲明朝部隊不要投降自己了,去向崇禎皇帝效忠。因為他養不起。歷史上李自成在最後一刻還想和談和進京後的追餉其實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沒錢,養不起兵。
綜上所述,這麼一個領導者有著三處重大缺陷同時部隊先天不足的政權,即使沒有建州的進攻,面對佔據全中國產糧中心納稅大戶的南明半壁江山,李自成也許未必活的過張獻忠死去的1647年。
-
4 # 當代曹植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即便不被後金滅掉,也很難持續很久。
進入北京後,李自成認為革命已經成功,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和隱患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他好像壓根不知道關外那支虎視眈眈的八旗軍,因此,對鎮守山海關,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吳三桂,缺乏足夠的重視。
儘管他也派人帶著吳父的信,封侯賞銀,前往招降,但打心裡還真沒當回事兒,這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即可看出。如此重要的“統戰”物件,竟不加區別,一樣“籍其家”,拷掠已降的吳三桂父親吳襄,逼要銀子,放任部下劉宗敏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終致本已打算歸降的吳三桂降而復叛,投入清軍懷抱。這是多麼致命的戰略短視。
作為最高統帥,按理他應該清楚山海關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應該知道吳三桂所部絕非軟柿子,更應該懂得自己攻陷京師僅是在政治上獲得了先手,軍事上其實並無多大優勢。就算完全不考慮彪悍的八旗兵,單就吳三桂手中的這支勁旅,李自成也沒有任何把握輕鬆拿下。
在與吳三桂決裂後的親征上,六百多里路拖拖拉拉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不到一百里,絲毫沒有危機感。反觀對手,清軍“一晝夜之間行二百里”,及時趕到了山海關外。假如李自成能提前兩天到達,或許歷史將會重寫,李自成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戰略眼光。
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似乎失去了對手下高階將領的約束權。
當時的南明在南方仍然具有很強的勢力,李自成的軍隊更多的是順應時代打進了京城,但軍隊建制很差,不足以支撐他南征,大機率會被穩下來的南明反攻,也可能導致中國長期陷入軍閥割據的狀態。
李自成的賦稅制度沒有建立起來,連洪秀全都不如,洪秀全起碼還有拜上帝教的一套思路。因此從制度上講,李自成維持不了這個政權。
李自成本人志向有限,個人性格偏懦弱,御下不嚴,大順政權內鬥非常厲害。
-
5 # 遼寧有歷史
即使沒被清軍滅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不會存在太長時間。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大順政權。1644年初,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同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然後,李自成只在北京稱帝4個多月,在清軍攻擊下,他就匆忙逃出北京。從1644年稱帝,到1665年覆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僅僅存在了一年半的時間。
那麼,如果沒被清軍滅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不能長久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李自成的性格存在缺陷。李自成比較短視且軟弱,比如,他進入北京後就以為大功告成,隨即鬆懈下來,既沒有迅速確立國家管理制度,也沒有按照進入治理國家的狀態,而是打劫北京富貴之家和士大夫階層,吳三桂的父親因此遭到厄運,這也是吳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關的原因。與此同時,面對自己的老部下以及吸納過來的新隊伍,李自成也沒能強硬管控,這使得他這支部隊不得軍心和民心。
其次,大清在一旁的虎視眈眈,對中原的垂涎,也註定不會讓大順長久。雖然題主的問題是“假如清軍不滅掉李自成”,但即使真是如此,李自成在北京定都後,大清一定會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放置在大順政權旁邊,野心勃勃的大清不會與大順相安無事,遲早會動手滅掉大順。
綜上所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存在時間不會很久。
-
6 # 針灸推拿許大夫
讓我們直接切入正題,大順政權若是與後金共存維持能維持多久?
李自成,也算是一代梟雄,梟雄有個特點,眼高手低,遇事猶豫,顧前不顧後。讓我們分析下。
1.思想與背景
1644年,著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場時斷時續的戰爭,不僅在最後致使絕對君主制的斯圖亞特王朝倒臺,也催生了《權力法案》和後來英格蘭的崛起,。所以同期的英國已經拋棄了君主立憲制,轉而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李自成還在想著當萬人之上的皇帝,註定泯滅在歷史長河中。而他們還在比誰搶來的銀兩多,而不是民族大義。
2.軍紀渙散
入京之後的李自成隊伍迅摒棄不了山大王的習性、大吃大喝,欺壓百姓,失去了戰鬥機!李自成的軍隊成分複雜,多是農民、山賊、罪犯、匪寇一群烏合之眾缺乏紀律性。當年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確立民心。
3.不重用謀士
沒有禮賢下士,不重用上層知識分子,沒搞清楚用人不問出身這句話的意思。下層人士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
4、內部不穩和腐敗
當時能打仗的將領倒是不少,可是都有各自山頭,大大王的特點就是派系太多,只聽從於各自老大,再說了李自成只信任他的陝西老鄉”,並不利於隊伍的團結。如劉宗敏、李過、高一功、田見秀,這些人一方面能征慣戰,但是另一方面也會居功自傲。
所以,他即便不被後金滅掉,也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
-
7 # 使用者清風細雨
不會持續多久;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軍熱情有餘,但執政能力不足,在打下北京後,沒有安撫群眾,開倉放糧,導致了民怨,在處理前朝官員時也顯急燥,得罪了像吳三桂等一批人。導致了官恨。沒有政治目標和行動綱領,走哪算哪。人們看不見目標,看不清前途。就是不被清朝滅,將來也會亡在內訌之中!
-
8 # 上善若隋
會禍害的更厲害,宣傳西方人的和尚學,讓男人不要勞動當和尚騙人給女人下種,把明朝篡改的一無是處,老王賣瓜自我誇獎!
-
9 # 毛疙瘩5
只顧自己集團的利益。不得民心老百心中有杆稱 。縱觀歷史他們的壽命都是兔子尾巴長不了了。 這就是改朝換代的歷史規律。
-
10 # 多臻貴
事實上李自成堅決反對明王朝的統治,即便朝廷數度加官進爵封一等公,李自成也絕不招安,但這又並不能說明其愛民,因為擄掠富商貴戚普通民眾也深受其害。
矛盾在於,李自成向崇禎請求割地為王,已經自立又稱王何須明王朝冊封,實際上是制衡起義軍內部的勢力,只有明王朝存在,李自成的影響力便存在!
大順軍的內部各路部將皆有統御,使得李自成的直系並不佔據優勢,否則不會出現劉宗敏拷打明朝士紳階級,並敢頂撞李自成的事件。
從西北劫掠,到京城的拷打,李自成的大順軍早已經失去士紳精英階層的擁護,而農民軍內部更加不具備治理的能力,東征明朝事實上是農民軍糧食短缺的無奈之舉。
外部即便不是清王朝,大西政權的張獻忠,首先就對李自成的稱帝表達不滿,得知李自成進軍北京,張獻忠才進入四川建立政權,清朝不入關,李自成與張獻忠必有廝殺。
張獻忠的優勢在於,張獻忠麾下是團結的整體,而李自成麾下雖聲勢浩大,卻分裂各有心思,加之蜀地路途艱難,兩者最後的勝者很難預料。
此外,南明政權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尤其是把握住經濟的命脈,明清國庫半數依仗江南支援,所以,常年交戰的李自成軍,若無法佔領南明政權必須走向衰亡。
所以,內部分裂勢力越發嚴重,遼東清朝威脅,蜀地大西政權的制衡,南明政權把握經濟命脈,這樣危機四伏下的大順政權能夠堅持十年絕對是奇蹟!
-
11 # 獨行狼
【闖王李自成大順政權沒有被後金所滅又能持續多少年呢】明朝未期農民起義國號大順,如果大順沒有被滿清所滅,大順又能可以延續多少年呢?李自成的大順如果沒有滅亡,他會是另外一個滿清嗎?如果李自成大順沒有滅亡,在我看來它也不會長久的,因為我們看起來他和太平天國運動基本類似,就是農民階級自身的侷限性導致一定會失敗。
1. 不得民心在起義初期的時候李自成的政策還是很得民心的,開倉放糧,均田免賦都讓起義軍迅速壯大。但是進入北京城之後的李自成徹底放縱自己了,在內憂外患都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李自成放任手下在北京殺人放火,對於前朝官員百般迫害,甚至對於無辜百姓也十分殘忍,就已經能看出李自成離開北京只是時間問題。
2. 謀略不當李自成從陝西起兵,一路勢如破竹,所以對於陝西將領是十分信賴的。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帝王之才往往懂得分權制衡人盡其用,李自成很顯然沒有做到。起義軍中沒有能夠起到智囊團的人物,對於未來也並沒有整體的規劃。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也沒有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反倒對於前朝的一些比較有謀略的將領和文官十分殘忍,並且一視同仁。固然有一些貪贓枉法之徒受到懲罰,可是無辜的官員也不在少數,所以李自成失去了繼續發展,鞏固江山的潛力。
3. 根據地不穩固陝西作為根據地固然易守難攻,可問題的關鍵是陝西已經鬧了很多年饑荒了,經濟也並不發達,當時經濟重心在南方,李自成並沒有掌握這些地區,導致後續的財政支援跟不上來,把陝西作為根據地又沒有鞏固好其實是十分失策的,而全國其他地區大多數也都沒有掌握,單純拿下背景又有什麼用呢。
-
12 # 江湖小曉生
滅李自成的,不是後金,而是滿清。後金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滿清是皇太極建立的政權。雖然一脈相承,可是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後金只是地方割據勢力,而滿清則有一統天下之志。滿清在山海關一戰中,大敗李自成,繼而進入關內,接管北京城。
此後多爾袞又策動多鐸和阿濟格兩路大軍對李自成發起圍攻,最終西安失守,李自成遁入荊襄,在轉戰金陵的路上,在江西九宮山被民兵小分隊所殺,從此大順軍一敗塗地。
那麼當初如果大順軍沒有被滿清所滅,接下來他們能否一統江山,坐穩天下呢?李自成的職業規劃又是如何的呢?
01李自成壓根就只想做個山大王。李自成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嗎?當然是有的,手裡百萬雄兵,戰將千員。在斬殺孫傳庭奪取潼關以後,李自成在山西境內勢如破竹,投降者如雲。
眼看著就要逼近京城了,這個時候李自成做了一個非常奇葩的行為,他居然要找崇禎和談。和談的條件很簡單,就是讓崇禎冊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他立刻就帶兵回西安去了。
復五等爵,大封功臣,侯劉宗敏以下九人,伯劉體純以下七十二人,子三十人,男五十五人。定軍制。有一馬儳行列者斬之,馬騰入田苗者斬之。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兵政侍郎楊王休為都肄,出橫門,至渭橋,金鼓動地。---《明史》
明朝這幫大臣們一個個都傻了眼了,本來收拾好的包袱,立刻都放回了家裡。這條件根本就不算什麼條件,因為整個大西北都已經是李自成打下來的地盤了,崇禎這麼做也只是做一個順水人情。
但凡腦子沒有什麼問題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李自成這個毫不過分的要求。可是崇禎皇帝偏偏就是表示拒絕。
崇禎的意思很明白,你可以滅了我大明朝,也可以把我給殺了,我手下的那幫大臣,你也可以隨便殺,可是,要想讓我承認你是合法的,絕對不可能。遇到這麼軸的皇帝,李自成也是非常無奈,只能帶兵攻入北京城。官員們剛放下的小包袱,一個個又都背在了肩頭。李自成當時已經擁兵百萬,卻依舊只想著俯首稱臣,由此可見他根本就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做了這麼多年的努力,也只是為了偏安一隅罷了。後來多爾袞在一片石擊敗李自成以後,李自成撒丫子就逃出了北京城,回到了西安。如果真的有心奪取天下,那就應該固守北京城,不斷增調援軍前來支援才對。
02李自成放棄荊襄,終於成為了流寇。為什麼說李自成是流寇呢?所謂流寇就是流動的盜賊,也就是到處亂跑的賊兵。前期李自成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必須要到處跑,這是沒辦法的。
他從西安到河南到安徽,再回到河南。被孫傳庭擊敗以後,躲進了深山,此後東山再起,又前往河南,轉戰山西,直奔北京。
自成至,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僣帝號於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禮。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詰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偽將軍左光先、谷可成殿。---《明史》
這一路是李自成壯大勢力的過程,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說他是流寇,否則嘿嘿!那麼這個流寇是怎麼成為李自成的標籤的呢?
其實這要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的時候開始說起。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以後,他沒有固守北京城,而是帶著財寶回到了西安。
在西安被多鐸攻破以後,李自成又帶著大部隊分兵兩路,前往荊襄。荊襄之地是李自成已經耕耘了兩年的根據地,完全可以在這裡東山再起。可是李自成果斷放棄了荊襄,朝著南京進發。而走到半路上的李自成,結果又後悔了,居然轉戰到江西,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居然不知道該往哪兒走了。由此可見,從西安到荊襄再前往南京,最終轉戰江西。這一路的李自成可以說是在沒有方向感的情況,胡亂逃竄。因此李自成得到了流寇這個標籤,其實李自成在西安戰敗以後,完全有資本可以在荊襄好好努力。只要辛勤耕耘荊襄之地,李自成還是有不少本錢的。
說他沒有什麼前途,那就是因為他主動放棄了荊襄。壓根就沒有派人守住這裡,自己就先逃跑了。這裡可是大糧倉,李自成連糧倉都不要了,難怪會丟了天下。
03進軍南京,是一招臭棋,李自成自己也發現了。李自成從西安到達荊襄以後,在這裡與明朝大將左良玉交戰。還沒怎麼開打,左良玉就一撒丫子跑路了,表示完全打不過。
由此可見清朝的戰鬥力強於李自成,李自成的戰鬥力又強於明朝。左良玉號稱擁兵百萬,完全是一方諸侯了,結果被敗逃之中的李自成打得一敗塗地。
順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關,偽伯馬世耀以六十萬眾迎戰,敗死。潼關破,自成遂棄西安,由龍駒寨走武岡,入襄陽,復走武昌。我兵兩道追躡,連蹙之鄧州、承天、德安、武昌,窮追至賊老營,大破之者八。當是時,左良玉東下,武昌虛無人。自成屯五十餘日,賊眾尚五十餘萬,改江夏曰瑞符縣。尋為我兵所迫,部眾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明史》
左良玉帶兵逃往南京,以清君側的名義要奪取南京政權。這個時候李自成也緊跟著左良玉一起進軍南京,他也想著奪取南明政權。可問題是,他這麼做至少有三點是不合適的。
第一,這麼做會逼急了左良玉。本身左良玉就是在逃難,你李自成還在後面窮追不捨,那他還有什麼選擇?要麼跟南京聯手,要麼跟多爾袞聯手,反正不會投降你李自成。第二,南京小朝廷沒有任何奪取的價值。說實在的,南明弘光政權的存在,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沒有進取之心也就罷了,連保守南方疆土的本事也沒有。李自成去對付他們有什麼用?第三,三足鼎立,永遠比單方面對抗清朝要強得多。李自成沒必要對左良玉窮追猛打,更沒必要去對付南明。他應該學習朱元璋,讓清軍分散火力,而不是讓多爾袞集中力量對李自成開炮。由此可見,李自成進軍南京,那就是一招昏棋。後來他自己也發現了這一點,連忙調整戰略步驟,結果在江西迷路了。
總結:就算滿清不滅李自成,李自成也沒什麼出息。很顯然,滅亡李自成的,其實不是滿清,而是李自成自己。他對自己的職業從來沒有過詳細的規劃,簡直就是走到哪兒算哪兒,這怎麼行呢?
反觀多爾袞,不僅有計劃,而且能夠跟隨局勢的變化,對計劃作出準確的調整。這樣的集團才有可能辦成大事。
李自成充其量也只能做一個山大王,他雖然擁兵百萬,可是大多數戰鬥力不強,而且集團內部鬥爭不斷,根本成不了大事。明朝那幫遺老遺少們,居然還把一統天下的希望,放在李自成身上,簡直可笑。
參考資料:《明史》
-
13 # 任微言卿
首先,開宗明義,從置於歷史大環境下的時代發展角度來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只有滅亡一條路,或是亡於南明、或是亡於清朝、或是亡於農民起義軍內部。總之,大順政權會絕不會長久,它的滅亡或早或晚,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先來糾正一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不是被“後金”滅亡,而是被“大清”滅亡的。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同年4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1645年,大順政權在清兵兩路夾攻下放棄西安,李自成敗走湖北通城九宮山,被殺。所以,滅亡大順政權的是大清。
為什麼說大順政權是滅亡是必然,原因如下:
李自成志大才疏、目光短淺,失敗是早晚的事李自成於米脂揭竿而起,歷盡艱險,五潰明軍,建國大順,登上勝利高峰。但統治者的素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權發展的上限,李自成缺乏宏觀的視野和格局,駕馭不了全域性,在取得勝利後又盲目自信。李信兄弟提出的:“據洛陽以掃蕩中原,據中原以奪取天下”的正確方針沒有被採納。從陝西出發東征時,又一意孤行,完全沒有考慮清朝可能採取的干涉行動,犯了戰略性錯誤。攻下北京,臣將驕奢,昏招頻出,喪失民心。
因此,即使李自成一時能夠保持統治,但外有強敵壓境,內有急劇衰頹之勢,大順政權一次次失去戰略主動,失敗只是遲來早來之別。
大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失敗是早晚的事農民起義運動中,不同武裝力量之間的衝突,如李自成與張獻忠、羅汝才之間的矛盾重重,李自成使陰謀殺害羅汝才,徹底分裂了反明陣營。李自成軍內,農民階級與知識分子的衝突、起義軍知識分子之間的衝突,如牛金星與李巖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李巖、田見秀等人的正確見解得不到李自成採信,李自成對陝西籍將領十分遷就,大順政權內部“老營”等派系林立,互相牽制,新降部眾“朝秦暮楚”,大順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所以,即使李自成一時佔據北京,也必然不會長久,一旦外敵來侵,脆弱的大順政權隨時會一觸即潰。
大順政權沒有施政綱領,缺乏治理人才,失敗是早晚的事在李自成心中的是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他的理想就是要攻下北京,來一個改朝換代。所以他越是努力地攻城掠地,越是努力地推翻明王朝,實際上就越把自己更快地推向毀滅。
大順政權建立倉促,一直在打江山,沒有招攬足夠的人才,軍中多是草莽英雄。立國後又沒有系統的治國之策、善政之舉,官制、軍制尚未推行,且沒來得及施行輕徭薄賦、減免賦稅這樣的仁政,沒有施恩於百姓,讓李自成無法得到最廣泛的認同。
所以,即使李自成在北京繼續君臨天下,大順政權因為缺乏良臣謀士治國理政的具體謀劃,沒有打基礎保長遠的打算,最終也將走向敗亡。
大順政權強敵環伺,失敗是早晚的事彼時,大清順治皇帝剛剛繼位,雄才大略的多爾袞輔政。大清經過皇太極的治理,統內蒙、降北韓,國力日臻強盛,兵強馬壯,清朝君臣摩拳擦掌隨時躍躍欲試南下,堪稱虎狼之師。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此時仍在明朝勢力手中,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定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並且江南、福建、兩廣地區沒有遭受大規模戰亂,文華財富、田畝人丁的實力和厚度遠在大順政權之上。此時,張獻忠也進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張獻忠一向與李自成不睦。
所以,面對著虎視眈眈的大清,躍躍欲試的張獻忠,以及立足江南的南明,哪一方都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作為眼中釘和肉中刺,三方包夾之下,大順政權沒有超出任何一方的絕對實力,失敗為之必然。
李自成昏招頻出,失敗是早晚的事李自成剛愎自用,盲目自信,稱帝西安後,又聽納不進忠言,獨斷專行,從“起義英雄”到“封建帝王”的發展出現斷裂。撤軍途中,李巖等人提出去河南開啟局面,建立抗清根據地,李自成疑心日盛,誤以為李巖是想背叛,李巖反遭猜忌被殺,丞相牛金星父子最後也秘密出逃。李自成眾叛親離,已成孤家寡人。
所以,面對大順政權大廈之將傾,李自成損兵折將,人心離散,缺乏力挽狂瀾局勢的人物鼎力輔佐,失敗是必然。
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歸於失敗的結局一樣,李自成的失敗及悲劇毀滅具有必然性。李自成每接近勝利一步,也就背叛自己出身及代表的農民起義一步,美好理想最終也將遭到徹底毀滅。 -
14 # 六等三侯說歷史
就算沒有清軍的參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存在不了多久,原因有三點
首先沒有明確的尊卑觀念大順政權是由農民起義而來的,在起兵之處並沒有誰大誰小之分,各路起義首領都是平起平坐的。這種情況造成了李自成奪取北京滅亡明朝後無法登基為帝。畢竟大家都是平等的盟友,你李自成當皇帝了我們都得給你磕頭稱臣,有誰願意?
劉宗敏就曾公開說
我與汝同為響馬,何故拜他?
第二點是小農思想的侷限性明末農民起義之所以有龐大的群眾基礎響應最大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口號吸引力強大,使得所到之處百姓雲集響應。
當時的一首民謠被廣泛流傳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最後一點則是地理位置不好佔據中原的大順,北面是蒙古,東北是大清,西南是張獻忠的大西,南面是南明,被四方勢力四面包圍,很難發展壯大。
所以說李自成的大順就算沒有清軍的參與,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
15 # 一陣狂風吹過來
透過史記的記錄來看,他們的政權不會長久。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給大家從這幾點給你們分析一下。
1、紀律問題!
他們在進去北京城後,不但沒有安撫城中百姓,而是掠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最初對百姓都會擺出仁慈的一面,因為他們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心態問題!
李自成在經歷過一次失敗後,他不在像其他流寇那樣走到哪兒,搶到哪兒。但他的對於治理天下明視訊記憶體在不足,就和太國天國的洪秀全一樣,存在小農意思。
3、性格問題!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同樣也可以毀滅一個英雄。在古往今來,每逢亂世都會出現很多英雄豪傑,但能成為最後王者的只有一個。李自成可以成為一個英雄但他成為不了王,他沒有這個深謀遠慮的性格。
綜合上面這三個缺點,就算後金不打過來,他很可能在後期被他的手下給取而代之。
回覆列表
我認為基本上不可能持久,理由如下:
首先,當時的南明在南方仍然具有很強的勢力,李自成的軍隊更多的是順應時代打進了京城,但軍隊建制很差,不足以支撐他南征,大機率會被穩下來的南明反攻,也可能導致中國長期陷入軍閥割據的狀態。
第二,李自成的賦稅制度沒有建立起來,當時滿清入關的時候,是直接可以把一套經過三代人琢磨的制度拿來用的,李自成的政權壓根沒有這種政治制度,連洪秀全都不如,洪秀全起碼還有拜上帝教的一套思路。因此從制度上講,李自成維持不了這個政權。
第三,李自成本人志向有限,個人性格偏懦弱,御下不嚴,當時大順政權內鬥很厲害,很容易讓政權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