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三國演義既是演義(小說)也是歷史,不能脫離歷史趨勢而存在,不然它就是亂編的了。很多年前,我看三國,看到上方谷下起雨,看到諸葛亮仰天長嘆,我也哭了。因為我是多麼的希望他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現在我終於知道,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天下大勢。

    三國中英雄(梟雄)們,甚至奸人們,個性都是很鮮明的,這正是這部演義小說的成功之一,劉備之所以是劉皇叔,那是因為他高舉忠孝仁義大旗,以匡扶漢室為一生之追求。他與曹魏的恨那是國仇,而他與東吳的仇是家恨。試問這樣的劉備怎麼可能聯合曹魏呢?如果他聯合曹魏了,即使在夷陵之戰中滅了東吳,可那面大旗沒有了,他拿什麼聚民心,合民力呢?這恐怕比夷陵之敗更可怕,並且如果他這樣做了,那他還是劉備嗎?人應該有節操,難道不是嗎?

    最後即使劉備節操都不要了,聯合曹魏,可對方會答應嗎?國策、戰略、國恨的交織,他們也不可能真正的聯合啊。所以夷陵之戰劉必敗,敗於七百里連營,敗於陸遜的大火,敗於天下大勢,就像多年前長江邊上的大火一樣。

    人要努力的去完成目標,但人不能不擇手段的去完成目標,更何況他是劉皇叔呢。

  • 2 # 小豚歷史課

    如果劉備暗中聯合曹操共同討伐孫權,夷陵之戰不光不會輸,甚至還有可能重新佔領荊州以及東吳部分城池。

    夷陵之戰之時大將魏延是在漢中防禦曹操的,如果兩軍聯盟,劉備沒有後顧之憂,魏延一定會加入到征討孫權的大軍裡,蜀國的軍勢會更強。

    劉備劇照

    不過孫權卻不會因為夷陵之戰而覆滅,因為此時的曹操手底下還沒有杜預、王濬、唐彬這樣善於水戰的將領,而蜀國也沒有傑出的水軍將領,而東吳卻有三國時期最強的水軍,還有陸遜、甘寧這些善於水戰的名將,依靠長江天險還是可以據守多年的。

    那劉備會和曹操結盟嗎?顯然不會,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視曹操為國賊,政治上是完全對立的,如果曹劉聯盟,不是等於承認了曹操的政治地位合法了嗎?所以劉備不會和曹魏聯盟。並且關羽北上攻打樊城,斬龐德、擒于禁,逼得曹操差點遷都,此時劉備再和曹魏聯盟顯然曹操也是不會答應的。

    曹操劇照

    劉備和曹操做為對手多年,深知曹軍之強大,若孫曹聯盟,不管勝利與否,都難保曹操不會反咬自己一口,到時候腹背受敵,多年努力將會付諸一炬。

  • 3 # 太陽下的奔波

    1、我們先看一下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是怎麼回事哈!

    公元219年,東吳孫權派呂蒙、陸遜乘關羽攻打襄陽之機,偷襲了關羽的後路最終在麥城擒殺了關羽,奪取了原來蜀漢的江陵、公安、南郡等地,佔領了襄陽以南的荊州的大部地區。劉備聽聞荊州有失,關羽被殺,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阻,一意孤行要給關羽報仇,興全國之兵對東吳發動了軍事打擊。

    戰爭開始以後,蜀漢方面不斷取得勝利,前軍打到了荊州西境的夷陵縣,深入東吳境內有五六百里,戰績赫赫,蜀軍士氣高昂。與此同時,陸遜所率領的大隊人馬也陸續到達夷陵,雙發打了幾戰,互有輸贏,形成了僵持局面。當時天氣炎熱,蜀軍耐不住炎熱,紛紛棄船上岸,安營紮寨在林木茂盛之處,蜀軍眾多兵營綿延幾百裡。被陸遜看到有機可趁,利用火攻打敗了劉備大軍,經過夷陵之戰蜀軍死傷慘重,“屍骨漂流,塞江而下”,蜀漢經此一役國力大損,一蹶不振,劉備也被氣的在白帝城一命歸天。

    2、我們在看一下當時魏蜀吳三方的實力對比。

    曹魏定都洛陽,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

    東吳定都建鄴,主要控制江東地區,國力居中。

    蜀漢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勢力最為弱小。

    曹魏當時兵力大概有四五十萬人,而東吳軍隊大概只有20-25萬人,蜀漢軍隊最少只有十四五萬人。

    3、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劉備聯合了曹魏共同伐吳,以魏蜀之兵力、國力對東吳之兵力、國力,讓東吳兩線作戰,很大程度應該不會像夷陵之戰這樣的慘敗。當然也有其他的可能,這只是本人的觀點。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三國時期,如果劉備暗中聯合曹魏伐吳的話,東吳必定難逃滅國厄運。

    其實,由於曹魏與吳、蜀兩國實力懸殊,吳、蜀任何一國都無法單獨與曹魏抗衡。特別是在夷陵之戰前,吳蜀兩國實力相差不大,在劉備全力進攻吳國的時候,吳國實在分不出手去抵抗曹魏。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外交問題。

    從蜀漢方面看,由於曹丕是篡漢自立,劉備又是以蜀漢為正統,使得兩國根本沒有妥協、同盟的可能,所以他面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聯吳圖存。即使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能夠僥倖取勝,消滅吳國。他也無法以疲憊之師抵抗強大曹魏進攻。所以,在夷陵之戰前後,劉備沒有也不可能聯合曹魏進攻東吳,雖然採取這樣的外交策略對自己十分有利。從東吳看,孫權由於沒有政治上的負擔,所以在外交上比較靈活。在夷陵之戰中,自始至終避免兩線作戰,在戰前,孫權看到與劉備的交戰已經不可避免,他就派出使者向曹丕稱臣求降。曹丕封孫權為吳王。讓自己避免兩線作戰。但是,他又懂得沒有蜀國,東吳勢難久存。在夷陵之戰勝利後,派出使者鄭泉到白帝城與劉備講和,並得到劉備同意,很顯然雙方非常明白各自處境。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從曹魏看,有三個選擇,一是單獨對吳蜀各個擊破;二是與吳聯合先滅掉蜀;三是坐山觀虎鬥,坐等漁翁之利。從歷史看,不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採用的是第三種策略。當時,孫權討伐關羽,並給曹操寫信。曹操令人將信送給關羽,想要關羽與孫權內鬥。後來,在夷陵之戰中,曹丕也採取旁觀之舉,可見也是選擇第三種方法。只是讓曹操、曹丕父子失算的是關羽和劉備失敗的太過迅速。在曹丕三路大軍伐吳的時候,已經失去了伐吳的最佳時機。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關羽。

    所以,雖然聯合魏國,劉備一定能滅亡吳國,但是由於政治上的敵對關係,雙方聯合斷無可能。反而是完全佔有外交主動權的東吳獲得了最大利益。

  • 5 # 舟瑜

    請注意審題,劉備不僅是聯合了曹魏,還是暗中聯合,這就設定了一個前提:劉備和曹魏暗中聯合,而東吳是不知道的。而那些回答說劉備不可能聯合曹魏的,顯然已經跑了題。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三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吳蜀次之。三國之間相互掣肘,任何一方沒有單獨吞併另外兩方的實力。從赤壁之戰的結果我們就能看出,實力相對偏弱的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大敗曹操,一戰殺得魏國元氣大傷,要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很可能就會活捉曹操了。

    所以說,如果劉備和曹操聯合起來,夷陵之戰不僅不會輸,還非常有可能大勝。

    我們來看看夷陵之戰前的各方形勢:蜀國失去關羽張飛不久,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發舉國之兵要為關羽復仇,士兵同仇敵愾,凝聚力和戰鬥力正在頂

    峰,這也是劉備伐吳最後的機會;吳國背信棄義殺害了關羽,害怕承擔後果還把關羽的人頭送到了魏國,所以吳國的將士也對殺害關羽這件事不是太支援,所以劉備來複仇時東吳將士戰鬥士氣不足,這也正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初期不斷取得勝利的原因;曹魏集團這邊曹操剛死不久,曹丕即位,因為從赤壁之戰到呂蒙偷襲荊州這一段時間,吳蜀都是出於聯盟狀態,而這一段曹魏也是養精蓄銳,所以魏國的實力依然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從曹魏集團的角度來看,夷陵之戰吳蜀兩國打的越熱鬧越好,兩敗俱傷才是曹魏集團最想看到的。

    如果劉備暗中聯合曹魏,曹魏只需要在劉備和陸遜僵持之時,作為生力軍從東吳後方加入戰局,陸遜能力再強也頂不住雙方夾擊,所以夷陵之戰劉備肯定不會輸。

    不能贏了夷陵之戰。

  • 6 # 湖南機制竹炭

    如果能聯合曹操估計是不會敗,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不可能能和曹操促成聯合,因為曹操最強大,能大一統的條件最成熟

  • 7 # 竹史鐵驪

    首先表明一下態度,按當時天下形勢,題主這個假設是絕對不可能存在。蜀魏肯定不會聯合,更不用考慮什麼明著聯合暗中聯合。

    因為蜀漢立國的大義正是興復漢室。發動夷陵之戰時,曹操才死,曹丕剛剛篡漢。正是蜀魏針鋒相對,矛盾最激烈的時刻。聯魏就失去了立國之本。

    理下時間順序軸。

    襄陽之戰,關羽於219年十二月被擒身死,緊接著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後曹丕由鄴城跑來,繼位魏王和丞相。

    當年十月,曹丕授意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逼迫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

    220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定都於洛陽。

    為了繼續漢室的存在,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同年,劉備卻因為關羽報仇之義,發兵討伐東吳。

    真實的敵友之間

    這是大義一層,還有同樣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襄陽之戰,實際是孫權與曹操暗中聯合作戰成果。

    襄陽之戰關羽初期的勝利,給曹操中原地區的局勢造成了巨大震動。

    東吳偷襲關羽,既來自孫權對荊州南郡一直以來的貪念怨念,呂蒙接任魯肅後的急於建功。也是來自東吳和曹操談判協商的結果。

    作為一個證據,孫權殺死關羽之後,把人頭交給了曹操,即是表功,也是向劉備表明,這是根據曹操的意思辦理的結果。如果只是東吳單方面的侵襲戰,這是於理不合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客觀地說,此時是魏吳聯合,二打一對蜀!

    夷陵,一場不可能贏得的戰爭

    從各種因素考量,對吳之戰都不該進行,至少不該在此時發動。但劉備一意孤行,稱帝后經過倉促準備,便展開了對吳作戰。

    經過荊州之戰的損失,此時蜀國兵力已經是三國之中最弱的,還不及吳軍。而且一經開戰,在漢中地區,荊州西部要面臨著大兩線作戰。

    即使在荊州地區戰事中,同樣需要面對來自襄陽的魏軍、來自南郡的吳軍,兩方面壓力。即便擊潰吳軍,也難以取得完勝之局。這也是諸葛亮與趙雲對夷陵之戰都抱持反對態度的重要緣由。

    最後一點,夷陵之戰,劉備指揮本身並無太大問題,打成了長久相持。最終還是兵力不足的問題導致了潰敗。

  • 8 # 韓奈戴

    三國爭霸,就如小孩玩鬧,當一方強大的時候,其他兩方會聯合起來攻打他,一直迴圈著,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個邊看似互不相干,實則緊密相連,相輔相成。進入正題,如果夷陵之戰劉備暗中聯合魏國攻打孫權的話,筆者認為這場戰役不光劉備能贏而且三國鼎立的局勢也會被打破。

    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劉備以替關羽關羽報仇為理由,向東吳發起了進攻,孫權向劉備求和,結果劉備沒有答應,一面又向魏國求和,一面又名陸遜隨軍迎戰劉備。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式,和劉備相持而戰,最後蜀國被吳國在夷陵一帶打敗。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世上一次有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吳國,荊州之戰,耗費了吳國不少的國力,士兵都處於一種倦怠期,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養兵蓄銳,而不是持續殺戮,所以,吳國向魏國示好,但是無果而返。夷陵之戰初期,這就是吳國連敗蜀國的根本。

    蜀國剛剛失去了關張二人,劉備發動舉國力量要替關羽報仇,士兵氣勢磅礴,戰鬥力及凝聚力都為鼎盛。

    而此時的魏國蓄意待發,休養生息,國力和兵力都有所發展,他們最想看到蜀吳兩敗俱傷,好收漁翁之利。

    綜上所述,在當時三國的實力魏國當屬第一,蜀國第二,吳國最末。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劉備聯合曹魏,一定會戰敗吳國,而且是綽綽有餘的。打敗吳國之後,魏國反過來再攻打蜀國,三國的故事很可能就結束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9 # 淮安韓信

    這個問題不成立,劉備不可能聯合曹操!

    就算滅東吳,曹魏就夠了,根本不需要蜀國!

    曹魏忌憚的是吳蜀聯盟而已。

    假設想滅東吳,蜀國可以做到,只不過劉備太急了。

    如果我是劉備攻下荊襄九郡就可以歇歇了,根本不可能讓夷陵之戰發生!

  • 10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劉備做過類似的努力,但曹丕不接招,奈何啊!劉備伐吳之前,派韓冉作為使臣,弔唁曹操之死,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雙方在伐吳之事能有所合作。但曹丕反感劉備,傳令夏侯尚,如果韓冉敢來,就直接殺了。韓冉就呆在上庸,等到曹丕稱帝之後,返回了成都。

    曹丕為什麼不接招呢?一是因為他要抓緊時間整合內部,好代漢自立為帝。二是希望蜀、吳打成持久戰,魏國好從中得利。但沒想到陸遜水平太高,一戰就把劉備打的找不著北,而東吳的實力未損,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伐吳,也被打敗。

  • 11 # 白龍赤子

    不會。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夷陵之戰,此次戰役發生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地點在湖北的猇亭,所以又稱為猇亭之戰。該戰爭的起因在於劉備想為死去的關羽報仇。回到更早的時候,建安十二年(215),這也是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孫權就馬上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與劉備交涉,要求歸還荊州,但是劉備此時的回答讓孫權很是憤怒,他怎麼說的呢?劉備說:等我得了涼州後就還你的荊州?這話還了得,孫權簡直氣炸了,馬上派呂蒙前去攻長沙、桂陽、零陵三地,此時關羽正在鎮守江陵,劉備就讓關羽前去守三地,由於魯肅的努力,雙方都穩住了陣角。可是,不久之後,魯肅去世,孫劉聯盟走到了邊緣。(實際上,歷史上的魯肅是相當不凡的,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魯肅出了一系列有利於戰爭勝利的措施,然而,《三國演義》將此次戰役的成功都歸功於諸葛亮,這對於魯肅這位不世出領導者是不公平的。)

    魯肅去世後,

    曹操於建安十七年(212)、建安十九年(214)兩次攻打孫權,都失敗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由巢湖東邊的居巢出發,經過四次的你來我往,最終還是勝負難定。此時的劉備是最舒服的的,剛當上漢中王的他,也企圖統一全國,以為自己可以。

    但是,東吳這邊主張聯合蜀漢的大將魯肅已經不在了,接任東吳大都督的人是呂蒙,此人與周瑜的觀念極其相似,一貫主張要奪回荊州。

    當年,曹操跟劉備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了”可是這會的劉備就是想,曹操也不幹了。因為這時候對於曹操還有更大的好處。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司馬懿,這個熬死了曹家幾代人的能人,也建議曹操將荊州南部割給孫權,讓孫權偷襲關羽。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進而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失敗。

    這次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了三國的鼎立,試想,這次戰役如果不是孫曹聯合,而是劉曹聯合。東吳將會退出歷史的舞臺,眾所周知,此時曹操奪取漢中的資源,實力雄厚。而劉備也控制著荊州、樊城等長江中游的一系列重要據點。只要兩者聯合起來,勢必會對東吳造成重創,而不是取得夷陵之戰的失敗,可是,歷史終究是不能假設的啊!!!

  • 12 # 古今中外多少事

    首先,對於繼承曹操多疑性格的曹丕和一種原曹操手下耳濡目染的文臣武將們來說,兩不相幫才是最好的選擇,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按照史書記載,魏文帝曹丕在劉備與孫權交手之前,就曾多次召開會議,與大臣們商議如何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後撈取更大的利益。

    “鷸蚌相爭”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像扮演“漁翁”,從中得利。

    後來經過多次商討,曹丕決定採納王朗的意見,不表態幫哪一方,但是也東巡許昌,作壁上觀,趁機而發。

    在孫權那邊,孫權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邊派人向曹丕示好,例如把于禁送回給曹魏帝國,並派都尉趙諮出使曹魏。

    趙諮當著曹丕的面猛吹孫權勢力強大,厲兵秣馬,曹丕一時被糊弄住了,不敢打孫權的主意。

    一邊孫權又拖延時間拒絕交出兒子來做人質,等到夷陵之戰得勝後,孫權翻臉明說不交人質,曹丕則興兵南下,雙方在洞浦交戰後,罷兵而去。

    還有劉備在夷陵之戰如果得勝的話,也是不可能佔領東吳的。

    從地理上看,夷陵(現宜昌一帶)距離孫權的建業(現南京)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孫權完全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第二道,甚至更多道的防線。

    實際上,孫權率軍在洞浦迎戰魏軍,也足以證明孫權的兵力綽綽有餘。

    可見當初孫權派陸遜等將領迎戰劉備,也只是分出一部分軍力前去,自己還是留了一手用於防備曹魏帝國的偷襲。

    所以說,從戰略部署上,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擊敗陸遜的軍隊,他能重新獲得荊州已經是最現實的戰略目標了,想要滅孫吳,難上加難。

    所以,就算劉備聯合曹操,也是貌合神離,頂多也就是毫無戰果的勝利,要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13 # 峴批三國

    三國時期,如果劉備暗中聯合曹魏共同法無夷陵之戰還會輸嗎?

    不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分析一下目前天下的局勢。

    夷陵之戰發生於公元221年,此時天下三分已定,劉備佔據川蜀之地,已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曹丕經漢獻帝三次禪讓(實為篡位),正式取代漢,建立曹魏政權。而反觀江東集團,雖由呂蒙白衣渡江奪取孫氏三代期期盼盼之荊州,但爵位只是王。而夷陵之戰也因此發生,只要知道三國的就肯定知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慷慨激昂,催人淚下。

    公元219年,關二爺兵敗麥城,被用計生擒,奈何寧死不降,被斬去首級,孫權擔心劉備大起兵戈,於是將首級轉投曹操,嫁禍之,曹操則是以禮待之,對關二爺的首級大行叩拜之禮,以金絲楠木打造身體,送還劉備,不久後,曹操腦疾發作,不久後便撒手人寰。注意,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劉備伐吳,此時曹魏政權的接替者是曹丕,可以說,此時曹魏內部十分動盪,少主坐鎮如此龐大的政權,而且是終結了多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自己做了皇帝,朝廷、軍隊等等方面已經自顧不暇,恐怕沒有精力共同伐吳。

    第二點,東吳不是傻子,之前也說了,孫權是吳王,此時的朝廷是曹魏,也就是說,孫權現在是在像曹丕示弱,甘心向曹魏稱臣,就是一個意思,‘’劉備來打我你別管,不要偷我屁股,好嗎。‘’所以說,別說聯合曹魏打東吳,你曹魏不和東吳一起打你劉備就很好了,其實可以參照之後的事件發展,劉備被陸遜一把火燒回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不久龍馭上賓,劉禪繼位,位子還沒做穩,曹丕就組織了五路大軍伐蜀,其中,有一路,就是孫權的軍隊,由此可見,當時的孫權,已經算是曹丕的一支支援軍隊,曹丕怎麼會掉過頭,去打自己的小弟呢。

    第三,也是我認為最符合劉備特點的一點,劉備之前一直以劉皇叔自居,這麼多年打天下就是考的匡扶漢室,包括之後諸葛亮北伐也是用的這個旗號,曹丕現在是什麼身份,逆賊啊,你匡扶漢室,卻為復仇聯合國賊,名聲怎麼辦?(雖然劉備都是假仁假義),劉備此時只有川蜀,身邊大將,二爺已死,張飛被收下反水刺殺,趙雲是死都不同意伐吳,馬超自打歸順就是提防為主,五虎上將只有老黃忠跟隨出站,雖說盡起蜀軍,但是戰將方面實在是看不下去,古人打仗,不管真的假的,最怕一個事,師出無名,此時伐吳已是師出不太正名,怎麼還敢,聯合曹魏,毀了一身好修行?

    純屬個人見解,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多少月薪二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