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影像庫

    契丹源於東胡鮮卑,與同樣說蒙古語的室韋、庫莫奚是同族異種。在唐朝時期,契丹人是比較弱小的存在,歸唐朝的統治。而到了五代時期,中國大地陷入混亂之中,也給了契丹人發展的機會。並且建立了遼國。

    到了遼國後期,統治者昏庸無能,最終被金國所滅。國家滅亡之後,大部人契丹人選擇了歸順金國,並因此而受到了金人的嚴格管制。

    金國的女真人也是比較殘酷的存在,他們害怕契丹人反抗,也不希望他們給自己帶來後患,於是毀滅了契丹文所寫的全部書籍,還嚴禁契丹人學習契丹文。剛開始的時候,契丹人也是反抗的,並因此而爆發了多次的起義,但是後來都被金國統治者給武力鎮壓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契丹人只能夠被迫接受現狀,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契丹人逐漸融入了金國之中。也有一小部分人選擇了轉投周邊的南宋、西夏等國,並融入了漢族和党項人當中。

    蒙古帝國建立之後,金國也沒忘了,而契丹人則開始跟隨蒙古人四處征戰。元朝滅亡之後,一部人契丹人也跟隨蒙古人北遷,重新過起了遊牧民族的生活,形成了如今的達斡爾族。而另一部分沒有北遷的人,則分散在了中國各地地方,並逐漸和當地的民族相融合。

    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他們也將自己的姓氏進行了更改,比如耶律姓氏的人,一般改為了劉姓,而留在雲南地區的契丹族後裔則分別改為了阿、莽、蔣等姓氏,也有人改為了蕭姓和石姓

  • 2 # 拉佛閣

    遼國滅亡以後,他的後裔大致分為了這麼幾支:

    首先,以耶律大石為首的一批貴族,在天祚帝去世以後,帶著契丹人在西北集結,在公元1132年攻入中亞,趁著當時草原上喀喇汗國內亂,重新建立了遼國,史稱西遼,後來被蒙古西征滅掉。

    之後,西遼的一批人選擇繼續往西,來到了大概現在伊朗這一帶,建立了起爾曼王朝,後來被當地伊斯蘭化了。

    最後一部分開始往南邊一直跑,來到了目前的四川和雲貴一帶,和南宋一起成了難兄難弟,後來融入到了當地的生活裡,現在56個民族裡有一個達翰爾族,有一部分就是當年契丹族的後裔。

  • 3 # A長空A

    契丹人

    古代遊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國及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蒙古語族,但受通古斯語族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部分吉爾吉斯人也和契丹有基因上的聯絡或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裡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裡堇的習慣,早期夷裡堇都在大賀氏家族中產生,中期在遙輦氏中產生,最後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裡堇耶律阿保機破壞了傳統的貴族選舉制度,仿效漢人,建立起世襲的中央集權專制的契丹。

    據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儲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迴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後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後,多融入漢族、蒙古族與滿族。

    《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國語解》記載:“移喇曰劉,石抹曰蕭”。

    詞源

    遼代胡瓌所繪《卓歇圖》(區域性),敘述契丹族的可汗、閼氏和他部下於出獵後圍地飲宴的情況。

    遼代胡瓌所繪《卓歇圖》(區域性)。

    遼代胡瓌描繪的契丹人《出獵圖》。

    《金史·太祖本紀》記載“契丹”是鑌鐵之意,日本人白鳥庫吉認為“契丹”與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中的“小刀”(K"-ɔtɔ, gɔtɔgɔ)一詞類似,“契丹”可能是刀劍之意]這種說法也是史學界最為認可的說法。但是有學者認為契丹語稱鐵為“曷術”,從發音上與“契丹”或者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中的“小刀”一詞發音相差很大,而且“契丹”二字各為一詞。

    另一種觀點認為“契丹”的“契”可能與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有關;“丹”相當於西域語中的“斯坦”,表示所在地之意。“契丹”也就是“奇首可汗的領地”的意思。但是反對此說者認為西域語和契丹語不同,“丹”和“斯坦”的發音不一樣;而“契”與“奇”古音義不同,“奇首”很難簡化為“契”。

    也有認為“契丹”來自於部落酋長的名號,契丹人中常見的一些姓氏如悉獨官,逸豆歸等去掉詞尾讀音與突厥語的“契丹”(x"itai)和蒙古語中“契丹”的讀音乞塔、契塔特相近,而語尾的“歸”有尊稱長者之意。反對者則指出“歸”在鮮卑語中是形容詞的構詞成分,表示弱意,讀作xui或gui,並無長老之意。悉獨官,逸豆歸是一個詞,而契丹則是兩個詞。反對者提出,“契丹”是k"eiduan的音譯,意為“大中”,鮮卑當年分為中東西三部,晉朝以後,“段”部落統治中部地區。“段”的讀音與k"eiduan中的duan吻合,意思為“中”。在“段”前冠以“大”字,而稱“契丹”。

    日本學者愛宕松男認為“契”與“奚”相近,“丹”即“東”,契丹在奚的東面,所以叫做“契丹”,也就是“奚東”之意。《魏書·契丹傳》中所稱“契丹在庫莫奚以東”,“庫莫奚”即蒙古語“沙子”之意,因此“奚東”就是沙子以東之意。也有人推測契丹人所居之地為遼河地區,而《契丹國志·族姓原始》中說契丹“以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因此“契丹”可能是“水草豐美”之意。

    民族起源

    學術界考證契丹的起源,有30餘種說法。《晉書》稱契丹為軻比能之後。《契丹國志》引用白馬青牛傳說,指契丹為白馬青牛仙人之後,發源於木葉山;更早以前的傳說,又指契丹始祖為奇首可汗,發源于都庵山。後來的元人修訂《遼史》時,將兩則不同的傳說混合一談。

    契丹早期歷史以神話傳說為主。一種說法契丹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另一個說法則認為契丹源自宇文部鮮卑。

    契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他們是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405年,553年的北齊時期,高洋曾大破契丹。另一說他們與庫莫奚是宇文部。

    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在中亞,哈薩克人的中玉茲乃蠻部有契丹遺民,吉爾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在北高加索的諾蓋人和烏拉爾山一帶的巴什基爾人中也融入了契丹人,在欽察部中契丹欽察與托里欽察是契丹與當地人的後裔。

    據DNA鑑定,目前中國的達斡爾族很可能是契丹大賀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雲南被稱為“本人”的族群,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成吉思汗曾經把一批契丹人趕入高麗,北韓半島北部曾經叫契丹場。烏梁海有部分人來自契丹。而現代DNA透過分析古代契丹女屍與現代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比較後,得出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接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灰底帶綠的翡翠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