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島快訊
-
2 # 曹銳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3 # 不染紅塵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在這個問題前面加一個時間。因為每個人,每個年齡段喜歡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少年的時候可能會喜歡,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會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喜歡這類激昂向上的,奮進的。
中年時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樣的憂國憂民。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豪邁情懷。
晚年時期,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樣的悠然自得,這樣的田園生活。
-
4 # 重返現場
《行路難·其一 》唐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最喜歡最後兩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翻譯過來意思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
5 # 化萬物而得智
富有哲理的詩句有很多,但我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即是陸放翁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這兩句非常適合激勵目前正在處於生活或事業低谷的人,帶給人希望。
當然,不同處境或者不同境遇的人,對詩歌的理解和喜好也是不同的,
1、“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唐·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處逢席上見贈》),說的是:事物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如果對人生無限感慨,看盡世間變化的人,肯定會有感而發出這句詩。
2、“人有悲歡離合度,月有陰晴圓缺”(宋· 蘇軾《水調歌頭》),蘇東坡的這兩句很好地闡明瞭人生,聚少離多,有團圓肯定也有許多缺憾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嶽》),杜甫的這句告訴我們站得高,看得遠,站在高處,那些低矮的山顯得渺小,即為“近者大遠者小”
4、“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 蘇軾《題西林壁》),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6 # 文和祭酒
說起來富有哲理的詩詞,就不得不提黃庭堅、蘇軾、王維等
寄黃幾復
宋代: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7 # 齊一人
與前幾位答主不謀而合,我最喜歡的富有哲理的詩歌也是首推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原因不只是在於文學造詣與詩詞意境方面,這首詩的前兩句類似繪畫的白描手法,平實真切。後兩句直舒胸臆,把詩人的感悟順理道來,同樣也是那麼平實真切。
相比較唐代豪放不羈的大詩人李白,同是寫廬山的詩歌,李白寫得天真浪漫,腦洞大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而東坡先生風格上雖也屬於豪放派,但他寫的這首詩,樸實無華,卻又內省深刻。如同一部攝像機,把景色如實的呈現出來,用不加雕琢的畫面讓人自然而然地產生思考和感悟。
另外,從哲學角度來說,這涉及到主體與客體,個體與萬物,存在與思考⋯⋯等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觸及了"我是誰""我從哪來 要到哪去"的西方現代哲學的根本問題。
再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來說,東坡居士的這首詩極具禪意!說它是首禪詩也不為過。因為唐宋以來,中國文化界受佛教思想影響極大,尤其佛教裡的禪宗更是滋潤啟迪了唐宋的很多知識分子,東坡居士的佛法造詣極深,這方面並不亞於其文學成就。
禪宗的修為追求的〖明心見性〗,而人們從無始劫來的輪迴中迷失了自我的真如本性。不識本來的真我,以四大假合身體認為是"我",從外界六塵為真實境,佛教稱之為【無明】。所以東坡先生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面說的是山,實質上指的是人身心的真實本質。此詩真的是另有一番深意。
-
8 # 蔚然一品
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
9 # 天下收藏2003
醜奴兒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到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的這首詞,充滿了人生況味,既有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對青春歲月的無限回味,也有對自己人到中年的無奈,已經對現有處境的無奈接受,越讀越有味道,真的是好詞一首。
-
10 # 宮商角徵羽羽羽
富有哲理的詩,我最喜歡的是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還無期。
中年以後頗好修道,把晚年的家也安在南山邊上。興致一來,每次獨自前往,遇到美好的事物也只是空有自己知曉。行走到水流窮盡的地方,坐在高高的山上看那雲霧緩緩升起。偶然遇到林中的老者,談笑中忘記回家的時間。
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怡然自得,閒情逸致的隱退生活。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最富有哲理,頗有禪意。既然已經到了“水窮處”,詩人便悠然自得的坐在高山之上,去看那“雲起”。有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達觀在裡面。本已經是來到山窮水盡之處,那麼就自己去尋找“勝事空自知”的樂趣和美景。不要被眼前困境束縛住,自己眼界放開,心胸開闊便又是柳暗花明的光明景象了。
-
11 # 星火詩集
【哲理】作者在這首詩中,運用極其淺顯而樸實的語言,深刻地說明了兩點哲理:一、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二、事無止境,希望達到更高的目標,就必須不畏艱難,勇於登攀。
2.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3.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4.琴詩(宋 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
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缺一不可。
5..八陣圖 (唐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域性和區域性),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域性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
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佈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域性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區域性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域性,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區域性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區域性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
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後人:樹立全域性觀念,區域性服從全域性是多麼重要。
6.觀書有感 (宋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
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7.論詩 (清 趙翼)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髮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
12 # 人生之路勤為徑
烏衣巷 劉禹錫 (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七絕聖手劉禹錫的一首撫今弔古的詩篇是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憑弔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仿似清明上河圖那樣繁華的浮世繪,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詩人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今非昔比。那些曾經詫叱風雲的豪門望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詩中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透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絡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全詩哲語妙理,餘音繞樑。
據說,張愛玲有三大恨,一恨鯽魚多刺, 二恨海棠無香, 三恨紅樓夢未完。人們當然想知道這部超級名著的大結局了。不少紅學家都說高鶚續寫的紅樓夢是狗尾續貂了,違背了曹雪芹安排四大家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悲慘結局。高鶚後四十回文筆雖不比曹雪芹前八十回那樣驚豔,高明,但給予賈家家道復初,大悲劇變成了小悲劇的結局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老實說,每每看餘華的《活著》我是不忍再看二遍的,實在不願看到如此令人傷痛的結尾,只死剩富貴一個人在夕陽中蹣跚獨行。人生還是要帶點希望的,即使我們如此不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家族的發展同樣如此,只要還有子孫在,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並不可怕可悲,只有他們努力進取,就會如花朵迎來重開日。我不認為詩人寫這首詩歌的時候的人生態度是無比感傷的,因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哲理名言同樣出自劉禹錫。
紅樓夢裡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我們都做不了神仙的,而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也許祖上闊過,今天是尋常家的屌絲。一代接一代的披肩斬刺,篳路藍縷,最終亦會飛上枝頭再當鳳凰的。要知道歷史上西漢滅,東漢立;北宋亡,南宋續。國家滅亡了,還能復興,何況一個大家庭是吧?
-
13 # 開平文化
周夢蝶——《冬至》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
琴,劍和貞潔都沾滿塵沙。
鴉背上的黃昏愈冷愈沉重了
怎麼還不出來?燭照我歸路的孤星潔月?
一葉血的遺書自楓樹指梢滑墜,
荒原上造化小兒正以野火燎秋風的虎鬚……
“最後”快燒上你的眉頭了!回去回去,
小心守護它:你的影子是你的。
-
14 # 經典音樂薈1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天空雲捲雲舒。是我最喜歡的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化,才能無意。
這是有過人生經歷,參透人生意義。能以平常心對待身邊人和事的變化。看似消極佛系,實則是正確對待人生事才能更好的過好我們自己的每一天。
-
15 # Forest醫生祥子
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我始終喜歡。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開啟,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若是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這裡的方塘:又稱半畝塘,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
這首詩不僅韻律優美,使人禁不住浮想聯翩:那就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可以想像,自己走到方塘前,望著清澈明朗的活水,天光雲影映入塘中,忽而移動,層層盪漾,猶如仙人的影子在其中徘徊,可想而知那是怎樣的一種意境,我想大概仙境也莫過如此吧。
這裡的“鑑”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指盛水的器物,或許應該是一種青銅大盆吧。也有學者認為“鑑”是鏡子,可以映照萬物,可以明澈照人。
“天光”應該是說天的光彩和雲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顫動,猶如人在徘徊。我總喜歡把她想像成“仙人”在其中徘徊,留下的層層漣漪。嘿嘿。
這裡的“渠”也是一種比喻,就是代指方塘裡的水。
總之,這些都是景物描寫。
言歸正傳,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一定要探討作者的原委哦。
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風景詩,實際上是寫讀書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這首詩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寄託著對莘莘學子的濃濃希冀。
讀書需要追求新知,詩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這樣才能達到日新月異的進步。學子在讀書時要克服浮躁情緒,能使自己的心清澈如方塘之水。池水清澈便能映照出天上雲影,恰如人經常開卷閱讀便能煥發神采,亦如燭照萬物。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
實際上,這是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是一首膾炙人心的詩,詩中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也是一種自得自在的境界。
這是一首極其富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以,這首詩成了萬千學子的座右銘,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能激勵人心,讓人莫忘初衷,懂得進取,時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
16 # 且看且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荊門山送別》。
為什麼喜歡呢?
是因為,身體和精神雙重地親臨其境。那一年那一夜,我在那條著名的大江上。夜幕籠罩了一切,看不到水流。但那不變的節奏,依然鎮定地舒緩地發出嘩嘩的聲響。託著我們。
母親河。
想起那首著名的歌:你從雪山走來——,眼睛不由得潤溼了。
突然夜色中發現面前的江面劃出一條巨大的弧形。感覺整條江水向著一個突然低下的地方衝去。眼前神奇地出現一座巨大的山。阻擋在正前方。一下子緊張起來。人也不由得向後一靠。卻又突然感覺船輕巧地令人感動地一拐。一瞬間就繞過山峰,來到和緩的水面。一抬頭,看到一彎含笑的月牙兒,掛在山尖上。
山峰遠遠退去,看不到它們了。星星點點的亮光在遠遠的地方閃起來。知道了,那是廣闊的田野上的光,城鎮裡的燈光。它們跟天際零零落落的幾顆星連成了一片。月亮也遠去,掛在那個顯得更大更高的天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那時,我正從一個大家都經歷過的艱難時段走出來。突然感覺這一首詩,她包含的哲理,將人生將景色,描述得那麼的貼切那麼的美麗!一切艱難,甩到身後。向著明天,重新出發。
-
17 # 秉燭夜談2020
個人非常喜歡的兩首富有哲理,蘊含禪意的詩:
一首是唐韋應物的《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洩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
另一首則是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詩人不約而同從平常人漠視或忽略的生活細微處去發現、去認知、去感悟,讓讀者欣賞詩文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物與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激發出的能量,揭示世間萬物相生相剋,相與依存,相與作用,產生聯絡,是“物”存在的根本意義,是自然和諧,生態和諧,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 ,是因緣合和而成的存在。
-
18 # 襟亞
文字上,我向來喜歡簡單幹淨立意明確的東西,對於哲理詩也基本遵循了這個審美標準,喜歡簡約、清新、質樸型的。
至於說“最”喜歡的詩,好像沒有認真考量過。但是“喜歡”的是有的,既然題主並未限定古代詩還是現代詩,那就來說幾首喜歡的現代哲理詩吧。
1.顧城《遠和近》:你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2.林希的《土》: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裡,
你是塵埃。
3.卞之琳《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4.威廉·布萊克《天真的預言》(節選)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無限,
霎那成永恆。
5.顧城《間離》在最後一頁
書變得透明
那些魚游泳
面色晴暗
生活在漁具之間
雲出十里
未及孤村
最喜歡哪一首詩我雖然選不出來,但是最喜歡的一句是確定有的,那就是顧城《間離》中的最後一句“雲出十里/未及孤村”! -
19 # 冷月秋風968
古今中外富有哲理的詩很多,我們能讀到富有哲理的詩是很有限的,我最喜歡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說明]
此詩為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遊廬山時所作。
廬山處於江西境內,其峰嶺縱橫交錯,高低錯落,連綿起伏,千溝萬壑。
[解釋]
題西林壁:把詩刻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處於廬山西麓。
橫向與縱向去看廬山,所得到的樣子是完全不同的,這裡的嶺與峰應該指廬山的風貌形狀。
從遠處、近處、高處與低處各個方位去看廬山,所得到的樣子也是不同的。
為什麼看不出、得不到廬山完整的真樣子呢?是因為觀者身處於廬山的縱橫交錯的深處。
一二兩句是寫景,三四兩句是立意,是主題思想。
[哲理]
根據詩中最後一句,我們可想象出她的弦外之音,要想認識廬山的真正面貌,只有離開廬山深處,到廬山之外找準觀察廬山最佳位置,全面瞭解廬山真實的樣子。
這首詩的深刻哲理是:要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問題,要擺脫主觀侷限性,不能"以偏代全",學會全面看問題。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
要強調的是這首詩的哲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這是我最喜歡富有哲理詩《題西林壁》的原因。(注:以上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
-
20 # 滿船星夢壓銀河
說起泰戈爾,他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因為他的詩歌明淨如水。你一定聽說過一句名言“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也一定聽說過一首詩叫做《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而這兩者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
1.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美完。
詩人告諭我們,鵝卵石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水的載歌載舞”不斷的撫摩,而不是錘子的幾下打擊。正如讀書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對自身母語的長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積澱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去慧心領悟。
2.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這句詩常被人們譽為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最出彩的一句,意思是:如果你錯過了太陽的升起,你不必流淚,畢竟你可以享受整個一天中的太陽,更美的是落日,如果你也錯過了落日,你可以看見比太陽美的月亮與群星,當你錯過一樣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要哭泣,因為有更多比這更好更美的東西等著你。也就是說某些美好事物的失去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於其中而無法自拔,只會令我們錯過和失去更多。
3.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當泰戈爾看見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他卻告訴自己,我曾經飛過,我已擁抱,所以無悔。經過而無需留下痕跡,偉大無需被銘記,這是一種精神的高度!
4.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卻忘了欣賞自己
5.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句話簡短而精練,道盡了愛情甜蜜的苦澀。
6、世界以痛吻我,我將還之以歌
詩人對待人生的挫折與苦難是報以微笑,積極樂觀的面對,值得我們學習。
回覆列表
哲理詩句
1、 山重百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度劉禹知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道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專《等飛來峰》)
10、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 舊時屬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