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些親戚朋友已經幾年不來往過了,有點什麼的事情都是打個電話問下,沒有什麼的事情連電話也懶得打了,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的?
11
回覆列表
  • 1 # 佳樂A

    感謝平臺,正因為通訊太發達了,大家甚至都不願意交流了,熟悉的人願意跟陌生的人交流,不願意跟自己的朋友交流,因為怕自己的朋友說出去自己的秘密。

  • 2 # 揮手de貓

    各自生活圈都不一樣

    現如今都很忙,不是不想在一起聚聚,而是真的沒有時間座在一起

    凡事招呼就行

  • 3 # 塔山古道

    通訊發達了,社會進步了,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交流不可或缺的代理品,雖然能說話能影片,但沒有那氛圍,沒有那氣息,好似那紙上談兵,時間長了,勢必會疏遠。現在的社會是物質至上的社會,人們追求金錢追求享受,無利而不往,沒有了交集,自然人也就疏遠了。

    遠親不如近鄰,親戚朋友也是要多接觸多走動,與時俱進。

  • 4 # 光韻說

    在外打拼的我,覺得親情倒是因為網路的發達變得緊密了。

    我家是常年在外的,親戚裡也有很多在湖北,廣東,浙江一帶務工的,往年都只有過年才能見上一面。

    像我常年在外長大,哥哥姐姐等平輩都已經不怎麼認得。

    我還記得,我小學時候,還沒有普及手機,我媽都是晚上帶我去電話亭打電話給老家的親戚。一分鐘一毛錢,總是卡在五分鐘之內講完,剩下的五毛錢就給我買個奶糖吃。

    我父母他們那輩的親情就是在有線電話上維繫的。當然,他們感情深厚更多是因為在農村時的你來我往。

    對比現在,隨時隨地可以給異地的姐姐打個無線電話。

    想聽小外孫的聲音了,就看看錄影,聽過年時唱的兒歌。

    我媽愛唱歌,除了分享自己的歌曲以外,還會線上和她的小姐妹連麥共同線上K歌。

    所以,比起過去的異地務工生活,現在的通訊手段是讓我家交流變得更加密切了,當然,親情也變得更加深厚了。

  • 5 # 小尾巴妖精

    各種交通交流的方便,卻沒有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熟絡起來,反倒親情越來越冷漠,因為源頭本就是孤獨,不熟悉網際網路時代,資訊交流的便捷,社交媒體的興起,其實已經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孤獨感。但是網際網路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消除我們的孤獨,事實是,網際網路讓我們從很多孤獨中解脫,它本身卻是另一種孤獨的源頭。

    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和革新,尤其是網際網路和SoLoMo(Social、Local、Mobile概念的集合,即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社交)的興起,使原有社會關係更加穩固、交流便捷,人們可以跨越空間實現陌生人的溝通交往。首先這對於現在我們這個充滿個體空間流動的世界非常重要,我們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常常處於分離狀態,即時的交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孤獨感。另外,SoloMo的興起,還提供了人們跟陌生人交往的便利,讓我們獨特的愛好可以隨時找到同類,隱秘的慾望有了排解的渠道,單就排解孤獨感而言,這確實是網路社會帶給我們的禮物。網路社會中交往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解我們的孤獨感。1、主體不在場,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迅速的在不同圈子、興趣團體、熱點話題之間跳轉,也可以隨時終止交流,這是真實交往不具有的優勢。我們也許常常感覺身處熱鬧之中卻仍然感到孤獨,也許是因為我們並不總是能在這些聚會、喧鬧中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也許是因為真實的交往需要耗費太多的情緒和情感勞動,要求太多的交往禮節、技巧,這是合群的假象,本質上還是孤獨的。但我們可以迅速藉助陌陌這樣的社交平臺,或者知乎這樣問答社群,找到興趣相同的群體,就感興趣的話題溝通、交流。一旦滿足了排解孤獨的需求,又可以隨時退出。2、身份虛擬或者稱之為“去角色”互動。社會中成員的社會身份是確定的,並且,有些身份不易改變,所以真實社會中的交往總是帶著這些“背景知識”,我們的行動也受其限定和型塑,我們的身份和社會角色告訴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很清楚。但是網際網路世界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隱匿起來,依據自己想展現的、情境要求的形象展示給他人。實際上,這種交往形式下,我們不必顧忌社會壓力,通常都在發表真實看法,那些時常感覺跟身邊人沒什麼可聊的人,一定能在網際網路中找到知己,網路社會讓我們意識到,不管自己秉承什麼的價值觀或者看法,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同類,“You are not alone”。那麼,第二問題是,為何我們還是常常感到孤獨?就我的看法,網際網路世界消除很多孤獨感,然而生活在網路社會也是新的孤獨感源頭。

    在網路社會中,分享和參與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不過短短十數年時間,人們幾乎開始對分享和參與“成癮”。人們願意分享觀念和知識,人們更願意分享食物、寵物、旅行中的美景以及剛剛的自拍,以及其他日常瑣事(江湖上稱之為“曬”),對某些人來說,不分享似乎會失去他人的關注,失去存在感,讓世界遺忘自己,而重又陷入孤獨。我們Po出的美食、自拍,潛意識裡都期待他人的關注和迴應,對於所有人來說,這都是社交網路給人們的、理所當然的許諾,這是社交網路的題中之義,然而殘酷的地方在於,出於孤獨的驅使,很多人貼在空間、陌陌留言板、朋友圈感慨、自拍、美食並沒有迴應(尤其當他期待某個特定人的關注和迴應時),這簡直是對Po主赤裸裸的網路欺凌,Po主義無反顧地陷入足以吞噬自己的孤獨感之中。對他們來說,其實是真實社會關係在作祟,真實社會中人際關係差,導致了網際網路對他們造成了成噸的二次傷害:它明確地印證、宣示了個體孤獨的真實和沉重。參與、目擊一個“梗”的誕生在網路社會中也是一件必要的事,對於某個網路熱詞、事件的無知,意味著你在跟別人聊天時候get不到點了,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這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而當我們在網路自己那個小圈子又學到三五個好玩兒的“梗”,轉身回到真實社會又發現無人可說,孤獨感於是重又襲來。人們還常常滿懷激情的參與到網路事件中,爭論、爭吵甚至謾罵,然而問題在於,網路社會是意見領袖的領地,這裡存在“沉默的螺旋”,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消失在資訊的洪流中。當人們Po出自拍、發表意見,意識裡同樣會期待他人的關注和迴應,人們希望網路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可以同樣發表意見,然而這裡只有自由沒有公平。當你正襟危坐碼了兩千字,期望在網路意見中掀起一陣波瀾,換來的可能只是“太長,不看”。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網路帶來孤獨,而是他孤獨才對網路越加依賴。不管是發出簡訊、郵件沒有收到回覆,還是社交媒體中沒有博得關注、點贊和回覆,還是觀點意見在網路世界中石沉大海,都不可避免的導致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孤獨的真實和沉重,某種意義上,這是另一種新的、網路社會帶來的孤獨感。在這裡,孤獨,是魯迅先生的詛咒在網路社會中變成現實:“讓他在千萬人中呼喊,卻沒有回聲”。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總是需要與他人、與群體保持互動,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手機、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等,再發達也只是工具性的存在。每個個體孤獨感的來源都有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方法能一勞永逸地將我們從孤獨感中解救出來,我們更應該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主動從孤獨感中走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各位兄弟姐妹,你們想理頭髮的時候有什麼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