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天居士

    百無一用的書生

    說的是未發跡的書生

    或是學問不是很淵博的書生

    書生要是發跡了

    會有許多好戲

    精彩人生

    書生若沒有用武之地

    形同廢人

    從小到大都在學習經史子集

    於謀生手段全無

    手不能提

    肩不能擔

    手無縛雞之力

    一個好書生

    不斷要讀好書

    還要養好身體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與百無一用是書生相比

    我覺得

    百無一用是道士

    道士也讀書,也修行

    道士若不在道觀

    求生手段也是堪優

    (除去騙人的道士)

    離開道觀一切從頭開始學

    身體好可適應

    身體不好

    則是無用之人

    隔行如隔山

    離開了你的專業,強項

    夠數人會成為無用之人

    書生還有些毛病

    眼睛不好

    心太單純

    不會巧言

    社交差

    形如我

    半個道人

    自持修行

    年近半百

    四處找事情(幹,省一字為壓韻)

    感天地之大

    卻乏求生之能

    常自嘆:

    詩詩文文何用

    道道德德成空

    為了衣食辛勞中

    腰突不敢用力

    性拙世事不通

    近視眼看不穿世態崢嶸

    佳境只在夢

    蝶飛莊周榻

    鬢白城市翁

  • 2 # 柒雪love情詩Q村故事

    古代普通人家的子弟,能夠出人頭地的唯一方法就是讀書應考,考上了舉人以上的就可以做官了 ,享受朝廷的俸祿。如果考不上又會種田、經商,那真的是什麼也做不了的。古代科技落後,生產力低下,商品經濟也不發達,讀書應試落弟,人生也是真的很悲催。這些落第的讀書人,就是那時人們所說的書生。因為絕大多數書生考試不中舉,也就窮困潦倒了。儒林外史裡的范進是這樣,甚至連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也會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的。當下也還是有這樣的書生存在的,當然已經不具普遍意義了。

  • 3 # 曦和堂主人

    詩出自於清代詩人黃景仁《雜感》,是對懷才不遇表達無奈的一首詩作。

    我們能做的便是努力充實自己的提升自己,少抱怨,多行動,改變不了便去適應,與時俱進。

  • 4 # 滾燙的可樂加冰

    我認為古人之所以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所處朝代大環境和現代不同。

    古代的讀書人基本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為朝廷效力。范進中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考了一輩子,最後終於考上了,人卻瘋了。可見古代的讀書人想考取功名有多難。天下的學子眾多,只有少數人能夠有幸考取功名。絕大多數人都是苦讀數載,最後一無所獲。

    古代的讀書人骨子裡都是非常清高的,即便自己沒有考取功名,但又不屑於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為了生活做一些辛苦低賤的事。

    古代的讀書人因為多年來都在家苦讀詩書,也沒做過什麼體力活,身體也比較纖弱。所以他基本除了讀書識字別的事情也不會。

    就這樣,低賤的能做的事他不願意做,讀書考取功名他又做不到,出去賣苦力身體狀況不允許,別人也不會要他們這樣的。在古代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所以到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些人書也讀不好,幹啥啥不會,一無是處。

    這種情況在我國古代持續的時間很長,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後一代一代口口相傳,這種思想就被固化在人們的腦海中。所以古人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 5 # 荊郢豪客

    看幹什麼。如果說看讀書,書生也沒用,那就是說不如不讀書,顯然這話就不對。如果說經世致用,“劉項原來不讀書”,這話好象有道理。其實,想想劉項打天下坐天下的時候,還是少不了需要書生幫助搖筆桿子,就證明書生有用。

    人有沒有用,關鍵看幹什麼,書生是這樣,其他人也是這樣。百無一用的人,沒有;百用一人的,同樣沒有。

  • 6 # 炎帝后來人

    這是自古至今對書生的最大否定。

    也是自古至今對書生的最大肯定。

    "百"指的是三百六十行,工農士商醫賣漿販茶烙餅無不成行,古人也有民主平等思想,說行行出狀元。勸人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自己從事的領域融會貫通,成為領袖和霸主。

    一書生做的最好的便是考取狀元,一被皇帝親睞者可做附馬,成為乘龍快婿。"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那種人生得意是何等的令人羨慕嫉妒恨,也是全天下書生夢寐以求的人生歸宿。讀盡天下文章,賣與帝王家。讀書的目標很明確,考取功名,贏得富貴榮華,光宗耀祖,更是上升仕宦階層的最好的敲門磚,中進士至少可做縣令,這在今天來說很難做到。

    我們今天讀到的許多文人佳作,好多都是中過進士的人寫的,韓愈、柳宗元、王安石、王陽明及蘇門父子三人等等,他們都是會讀書之人,是天下書生仰視的人物,在讀書這一行當裡,他們是最大的人生贏家。

    "用"便是使用運用,把知識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過程。

    譬如武大郎會做炊餅,他的炊餅陽穀縣聞名,人人喜歡吃,這便是最高境界,會射箭的百步穿楊,會做房子像魯班者,是建築行業翹楚,別人難以超越。書生讀書如久不售,像蒲松齡《促織》中的成名,久操童子業就被人看不起。范進中舉後瘋了,他老丈人的一頓啐吼救了他,這二人皆是苦盡甘來,享受到讀書的福利。最慘的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想讀書沒錢買便去偷,被人發現打折了腿,那日子沒法過了,他是書呆子,讀書雖多沒有用武之地,又不會營生,人家讀書有一用至少能考取功名,他是毫無一用是書生,真正的讓人唏噓淚目。

    但在我看讀書對孔己還是有用的,你看他穿長衫站著喝酒,就是骨子裡有讀書人的清高和架子,只是他所處的時代不好,他便有那樣的結局。

    古代人生活較為單一,一個人活著要有多種本領才能存世。書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所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孔子在周遊七國時落難,他的學生跟他丟了隊,尋找孔夫子時便遭到了農人譏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謂夫子?",農人們的嘲笑不無道理,一個人光空說不能讓大道理變成五穀雜糧的人,又有鳥用?連孔子也成了百無一用之人,在特定時段被人吐槽。其實孔子是會讀書的書生,書射禮儀樂皆是好手,在文化上又是大師,但在農夫們的眼中,他是沒什麼用的,這可能是古代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一個最讓人不舒服的故事。

    能文能武是古代最全能的書生。岳飛會打仗,也能怒髮衝冠抒平生,辛棄疾會謀略,總為復興吟長短,李白仗劍遊天下,自信不是蓬蒿人。這幾位都是書生,且都是有志的書生,自詡能治國安邦的書生,從他們的人生征途中,你大概能窺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深意了,是鼓勵是鞭策甚而有點嘲諷了。這是我的一點淺見,懇望能引起你的共鳴。

  • 7 # 坤瑩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全詩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窮愁憤懣而發。

    這裡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是當時片”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自古就有透過讀書改變命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富貴,書中自有顏如玉一說。

    讀書讓人明理,讓人開闊眼界,讓人用知識智慧為社會做貢獻,除非是那種死讀書,讀成書呆子的人才可以說是無用的書生

  • 8 # 夕照西江

    前有唐代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後有清朝黃景仁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文人們都十分痛恨自己的書生身份,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方面文人們享受著文人和文化帶來的實惠與榮耀,一方面端起飯碗又罵娘,看似人格分裂,其實正是人性的矛盾之處。不單隻書生們遇不平不公滿腹牢騷罵罵咧咧,泥腿子底層百姓因為社會地位低下,面對的不平只會更多,但他們往往目不識丁忙於奔波餬口,既不能像書生那樣賦詩著文發洩,也沒有什麼時間和渠道去抗議申訴,最後只能是歷史上千千萬萬最沉默的一群人。

    最後想說的是,書生們嘴上自輕自賤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其實很多書裡的美事都可勁安排給了書生,即便是窮酸落魄書生也有數不清多金美女才女狐女飛蛾撲火愛到死去活來欲罷不能。那麼問題來了,你能說得清這些書生是不是真的就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呢?

  • 9 # 文化課代表布丁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代黃景仁的《雜感》,瞭解黃景仁的都知道,此人年少成名,但仕途坎坷,一生未得重用,而且家境清貧終日為生計奔波,這句話是詩人對於自己空有才華而不得任用以及一生窮困潦倒的自嘲。

    我們都知道書生即讀書人,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受人尊重的,然而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未能走上仕途或者走上仕途後因不適宜官場的規則,認為做得事情違背讀書人的原則。從而鬱郁不得志,一生顛沛流離或窮困潦倒。

    古代讀書人的現象從側面給予我們警醒:1、當今的讀書人學習不要只停留在讀書認知的基礎上,更要學會“思”和“辯”,要做到活學活用。

    2、當今社會,讀書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是唯一之路,相反目前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在不斷的湧向國企、民營市場經濟中去,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

    3、我們要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將來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祖國無限的發展做出貢獻;其次為了以後透過知識獲取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明白了以上幾點,我們才能避免出現黃景仁的自嘲,才能避免古代文人騷客的鬱郁不得志。

    要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在當今知識爆炸的社會中,讀書人不管做什麼最起碼養活自己沒有問題,而不會出現手無縛雞之力是書生。

  • 10 # 上岸資訊

    謝邀。脫離原詩談體會,基本不是語文老師教材要求,就是斷章取義耍流氓。黃仲則寫這詩,全文如下: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全詩句句有典故。首句說他一無所成,第二句“不平鳴”出自韓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所以一般都明白,這是黃仲則沒考上。第二聯,泥絮,典出蘇軾”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後面”薄倖名“就是杜牧那個”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還是落拓江湖漂泊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裡不是黃仲則憎恨天下讀書人,而是自嘲憤激,再說一遍,自嘲憤激。古來自嘲詩太多了,陸游還”此身合是詩人未“,蘇軾還”我為聰明誤一生“呢。別當真,情緒話。所以黃仲則自己都回答了。

    雖然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按韓愈說法:“草木無聲,風擾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無聲,或擊之鳴……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所以這詩簡單翻譯如下:我沒考上;心情不好;漂泊無根,到處碰壁。讀書不見用,真慘啊……但是:不要因為詩卷就愁,我還是找願意聽我的人,給他鳥鳴春,蟲鳴秋吧。雖然有自我寬懷的嫌疑,但黃仲則這話說得多好。他先自嘲,承認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這句話帶情緒。但是:鳥都可以鳴春,蟲都可以鳴秋,何況人。你未必功名見用,卻依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來交流。黃仲則自己不得志,但就這麼春鳥秋蟲,也成為有清一代大詩人了。周星馳《國產007》說:哪怕是一條內褲,都有他的用處。黃仲則就是這個意思。哪怕百無一用是書生,咱做個春鳥秋蟲,也可以發出鳴聲嘛。當然黃仲則最後春鳥秋蟲鳴成了大詩人,大家還揪著他的自嘲說話。

    舉另一個例子。托爾斯泰早年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待著時,貴族子弟嘛,花天酒地還染了病,覺得寫東西太無謂了,有些傳記說他當時最愛嘲笑作家,說寫小說沒有價值。到後來他改頭換面寫出無數大部頭青史留名時,你還去說托爾斯泰認定寫小說沒價值什麼的,就特別沒意思了是吧。所以還是那句,離開原文和詩人的生活來斷章取義,特別沒意思。

  • 11 # Yuandaily

    書生大多數情況是意氣用事,可能腦袋裡裝了不少只是可是又沒有太多與之相匹配的技能,來把知識具體營運出來。如果單純的只是知識方面的難題或許還好點書生還能解決,但是難題並不一定在書上有例子告訴書生去解決,這樣會導致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偏小,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估計是這麼來的(個人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 12 # 春暖花開會有時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是說指讀書人讀死書,誇誇其談,沒有真才實學和隨機應變的才能。其二是指讀書人體質虛弱,手無縛雞之力,所以成就了百無一用之說。

    “百無一用"有其片面性,歷史上有很多讀書人往往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雄才大略。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可能只是指書生文弱吧!

  • 13 # 雪中夜話

    為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因在於:

    首先,書生一般意味著他不事生產,而且大多指家庭貧困的讀書人,這樣的書生大多隻會讀書,最多會通點書畫樂器。而家庭的底蘊又決定了大多數書生除了吟詩作對和寫文章,其它都顯得奢侈。

    因此,如果這樣的書生不能跳出他的書生身份得到功名,他受的教育幾乎不會讓他再去從事農事活動,也就是說如果他不能實現透過科舉,很多書生都不能實現他的價值。

    其次,有個稱呼叫做書呆子,光讀書而沒有一點實踐,就算知道春種秋收這件事也不知道具體的細節操作,具體可以參考《劉三姐》。

    最後,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頂尖的讀書人只在少數,而且大多人家裡要麼本身很有底蘊,要麼曾經有過底蘊,所以名落孫山的書生特別多,而這些書生大多會選擇一直考下去,參見《范進中舉》,一般考中的時候年齡很大了,要麼一直考不中,一般也不從事其它活計,也就造成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印象。

  • 14 # 青玄易學講堂

    關鍵是會不會用,有些人讀了一輩子書,什麼用都沒有,因為他不是為了用而讀,有些人只讀了幾句話,但能用起來,增值自己。

  • 15 # 書中品事

    第一、“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處

    該句出自清代黃景仁的《雜感》,原文如下

    雜感

    清代: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大致譯文:

    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詩句解讀:“百無一用是書生”是一句作者的自嘲,作者身世悽慘,一直窮困潦倒。他空有滿腹詩書,但是懷才不遇。“百無一用是書生”是一句自己的自嘲。這個書生指的是他自己。

    第二、斷章取義的新解釋

    在後人的斷章取義下,將作者指代自己的的書生轉化為所有讀書人,被現代人粗暴的理解為書生無用,讀書無用

    第三、讀書真的沒用嗎?

    百無一用是書生在現代常常被用來支援“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說到讀書無用,是認為讀書不僅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更重要的是因為讀書賺不了錢,所以認為讀書沒用。但是我只想提一點不賺錢不等於沒用。

    讀書的作用:

    (1)增加知識的深度與談吐

    (2)保持大腦活躍

    (3)減輕壓力

    (4)使人抗拒孤獨

    (5)蘊養自身氣度

    (6)……

    ……

    最後以一個故事結尾。一個人問經濟學家,你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呢,賺的了錢嗎?經濟學家研究經濟,但是怎麼沒見幾個經濟學家是億萬富翁。經濟學家答到,現在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用,也不能幫我賺很多錢。但是當有一天我們一起排隊領失業救濟時,我可以告訴你,我們為什麼在那排隊。

  • 16 # 鴻雁讀書感悟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的古代社會非常流行。這句話出現和流行的背景和古代社會的生產力低下有很大的關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特別是在生產力和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社會,大部分人都從事農業。而這也要求勞動力要有健康的身體,強健的體魄,以適應農耕的需要。而書生由於常年讀書,無法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對家庭重擔不能很好的分擔,所以才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需要純體力的工作在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械和智慧化替代,而這卻要求人的素質要整體提高,即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要有一定提高才能勝任。所以,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經過時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們一定要多掌握各種知識,才能適應不斷髮展和變化的現代社會。

  • 17 # 謀略秘籍

    從小我的爺爺就跟我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諷的話,也算是一時氣話,但也表現了古代讀書人生活的窘境和求取功名的艱難。陸游也曾說自己“此身合是詩人未”,蘇東坡亦痛感“人生識字憂患始” ,杜甫更是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呼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他寧願為此“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對讀書人,中國一直存在著兩種評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 百無一用是書生”。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對讀書一直是帶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認為文字是有靈魂的,不能隨便焚燒,還因此建了敬字亭。但在現實生活中,書生相對於其他人來說,生活能力上還是有一些弱勢和不足的,特別是當一個人事業和生活處於低谷時,往往會想到“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而掛在嘴邊,用以自嘲。

    在當今這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偉大時代,我們要抱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態度,讓“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一個有文化,有修養,有益於社會的人。

  • 18 # 待風起時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如果你聽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也許就會有所明白。在古代,人類科技文化發展並不輝煌,而讀書人所能從事的行業也會極少。讀書讀的好的,可以入朝為官,而那些讀的不好的就會顯得無用武之地了。這些人或許可以去教私塾,看著也算正當行業,但那畢竟也是少數人。

    而絕大部分人都會子承父業,該幹嘛幹嘛,父母是商人的去經商,是農民的去種地。而這種現象便會導致部分人甚至是讀書人產生疑惑:讀書究竟有何用呢?從而便又產生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學難以致用便會產生否定的想法。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大可不必去否定任何職業,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學好,將來必會有用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 19 # 閒雲草堂

    和平年代書生會有一口飯吃,因為人只有安逸太平之後才會考慮精神上的一些東西,從現在的社會中看書生也是沒多大的發展前景,除非你是真的書唸到那個位置了,不然有啥用。

    現階段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成群結隊,還不是畢業後拿著兩三千塊錢的工資。

    相比來說初中畢業的技工學校的學生去個工廠,開個挖掘機一個月反而會掙得多一些。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的人還是要拼了命的要上學呢,可能也是因為讀書不是萬能的,但是不讀書是萬萬不能的,要記住不是知識需要你,而是你需要知識啊。

  • 20 # 吾乃李先生0

    不要脫離原詩談體會。

    黃仲則寫這詩,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全詩句句有典故。

    首句說他一無所成,第二句“不平鳴”出自韓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所以一般都明白,這是黃仲則沒考上。

    第二聯,泥絮,典出蘇軾”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後面”薄倖名“就是杜牧那個”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還是落拓江湖漂泊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裡不是黃仲則憎恨天下讀書人,而是自嘲憤激,再說一遍,自嘲憤激。古來自嘲詩太多了,陸游還”此身合是詩人未“,蘇軾還”我為聰明誤一生“呢。別當真,情緒話。

    所以黃仲則自己都回答了。雖然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按韓愈說法:

    “草木無聲,風擾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無聲,或擊之鳴……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以鳥鳴春……以蟲鳴秋”。

    所以這詩簡單翻譯如下:

    我沒考上;心情不好;漂泊無根,到處碰壁。讀書不見用,真慘啊……但是:

    不要因為詩卷就愁,我還是找願意聽我的人,給他鳥鳴春,蟲鳴秋吧。

    雖然有自我寬懷的嫌疑,但黃仲則這話說得多好。

    他先自嘲,承認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這句話帶情緒。

    但是:

    鳥都可以鳴春,蟲都可以鳴秋,何況人。你未必功名見用,卻依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來交流。

    黃仲則自己不得志,但就這麼春鳥秋蟲,也成為有清一代大詩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自己測的mbti測試準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