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周之柱下史

    還是因為實力問題。

    並非說,一國比另一國強,就能吞併它的領土。

    春秋時期,好多國家都被攻破過國都,但是戰勝國還是乖乖撤走,美其名曰,不能滅他人之國。其實,就是實力不足以吞併。

    吞併一個國家,往往會招致其他國家的聯合反對。滅小國還好,滅大國會打破平衡,十分危險。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一個例子就是齊滅宋。齊國當時和秦國並稱東西帝,實力盛極一時,吞併了宋國,結果被樂毅帶著五國聯軍打得只剩兩三座城池。多虧了樂毅被撤,田丹才得以復國。然而實力不同往日,之後齊國就沒爬起來,基本退出舞臺。

    像秦國這樣實力又強,國際關係玩得又好,得以一統的情況,可以說是個奇蹟。稍有不慎,一步棋走錯,可能就身死國滅。

  • 2 # 漯河小史哥

    其實說到趙國和燕國,他們一直以來都相互有吞併對方的意思,他們都有都有互相攻打併戰領對方的戰略目的,也一直以來把彼此作為戰略對手來看待,可以說他們的關係一直是劍拔弩張。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趙國不早滅燕國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趙國起初實力較弱,不足以滅燕】

    其中一個原因,因為在早期趙國剛三家分晉,成立的時候國力比較弱,再加上當時燕國當時有其他國家的聲援,和其他國家關係較好,所以每次趙國想要攻打燕國時,都沒有能順利吞併掉燕國,甚至佔不到什麼便宜。

    可是有人會說,到了戰國後期時,趙國明明已經很強大了。尤其是澠池會盟到長平之戰這段時間,趙國有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士兵數量也多為什麼趙國沒有吞併燕國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澠池之會是趙國為了防禦齊國而求盟於秦。當時齊國光復,視燕趙為仇敵,繼續揮軍北進,不管南面,一舉克復黃河以西的等地區,企圖想要把把燕趙所佔之故地全都奪回來。面對齊軍的強大攻勢,趙國急欲與秦聯合,一同對付復興的齊國,自然是無暇及燕了。

    燕國樂毅伐齊圖

    【其二:趙國想吞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趙國如果滅了燕國,那麼最不高興的是哪兩個國家呢?是齊國和秦國。其他國家比如魏國也必然也更加忌憚趙國,如果秦齊魏決定聯合伐趙,韓國必然也被脅從,如果出現這種局面,趙國的處境會變得非常的危險。

    尤其是秦國,秦國一直以來志在六國,豈能坐視不管。秦國不管能否找個理由是否成立。秦國為了吞併六國,一定會聯合其他國家,會把最強大的對手打垮。趙國雖然後來比較強在七國中,但是要抵擋三國甚至四國聯軍,也很難。趙國恐怕要重蹈齊國覆轍。

    這個時候楚國齊國已經被嚴重削弱,然後起來一個強大的趙國,秦國怎麼會容忍有一個強國在旁邊,秦國發現趙國吞併了燕國,他完全可以不再攻擊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強弩之末,並脅迫他們一起出兵,齊國也因為害怕過於強大的趙國,也會一起出兵。到時候趙國很可能會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戰國七國地圖

    【其三:趙國一直沒有好的機會攻打燕國】

    在當時的情形下,如果秦國之外的任何一國,想要滅別的國家,絕對不能抱著獨吞的想法,因為如果獨吞的話,一定會被群起而攻之。為什麼這麼說呢?齊國就是個例子,齊國實力達到巔峰時,後來被其他五個國家聯合攻打。差點被滅國。

    此時的趙國如果想滅燕國,一定要先把外交工作做好,而且他一定不能夠獨吞。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聯合齊國,一起瓜分燕國,這樣可以分擔壓力,減少損失,並且不會被其他國家聯合攻打,加快滅燕速度。時間點要把握在秦國攻擊其他國家騰不出手來的時候,否則秦國如果能騰出手秦國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所以說趙國一直沒有特別好的機會。

    戰國七國分佈圖

    【結語】

  • 3 # 經典守望者

    趙國的發展方略在其長達百餘年的發展史中,其主要的開疆拓土的方向就是東部的齊國和燕國。而不是本身具有同一歸屬感的三晉之國。之所以沒有最終滅亡燕國主要是因為後期的戰國七雄之間大多都形成了均勢,很難出現滅國戰爭。而且各方之間都要防備彼此,趙國四面皆敵,無法全力以赴。

    在趙國的歷史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趙國八次攻打齊國,八次攻打燕國。六次攻秦,五次攻中山,四次攻魏,一次攻韓。這樣的發展策略就使得趙國本身就是四面樹敵。滅亡中山都是捉襟見肘,滅亡燕國這樣的大諸侯國,連強盛一時的齊國都辦不到,更何況是趙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可以發現能夠獲得較大發展空間的國家基本上就需要有一定戰略縱深。而戰國的都城邯鄲就在魏趙兩國的邊境附近,如果它集中兵力攻打北方的燕國,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被魏國兵卒突破邯鄲。所以,缺乏戰略縱深就只能讓趙國在一定的限度之內發展,而難以滅亡燕國。

  • 4 # 水清山藍

    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雖說與鄰國之間有實力差距,但也不是三流國家,各國相互之間虎視眈眈,一旦哪國有什麼大動作,其他國家都不會任由其發展的。

    齊國滅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宋國在當時是除戰國七雄外最強盛的國家,土地富饒,是各大國之間的緩衝區,齊國吞併宋國,就好比自己獨吞了一塊蛋糕。其他國家必然會藉此理由征伐齊國。而且齊國常年征戰,經常與鄰國結仇。這也就有了後來的五國伐齊。

    同理,即使趙國已經有了能滅掉燕國的實力,它也不可能如願以償,因為此時的戰國正處於一超多強的平衡局面。秦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盛,如果趙國吞併燕國,無疑就是打破了這個平衡局面。各國自然不願意再出現一個可以並肩秦國的強國。

    而且趙國的經濟和人口大鬱分佈在南方。秦、魏兩大強國,也都在趙國的南邊,首都邯鄲離魏國僅僅只有幾十公里,所以它的主力部隊一定在南方,而燕國處於趙國的東北方,如果趙國攻打燕國,其他國家一定會趁虛而入,從而再上演一出“五國伐齊”。

  • 5 # 附近的馬

    趙燕之所以是世仇,是因為兩國的民風與國策,以及國家擴張計劃的各部規劃。

    首先,從戰國初期開始說,戰國初期,第一強國是魏國,因魏文侯、武侯善治,使魏國富國強兵,首創變法先河,又任用吳起為將,建立了完善的軍隊制度,而且還建立了當時最精銳的部隊——魏武卒(關於魏武卒的詳細資料,最好自己去找,便於瞭解),再有就是趙國當時的國力較弱,惹不起魏國(可以透過“圍魏救趙”事件來了解),而且趙國西有虎狼之秦(儘管當時的秦國國力弱,但民風彪悍、尚武),北有胡人蠻騎的騷擾,故曰:南有悍魏,北有胡人,西有虎狼之秦之說。南北西有打不過的,就向東擴張,恰巧燕國國力積弱,因此,就有了伐燕的理由了,但是,由於燕國的兇悍民風以及作為一個老諸侯國的威望,在各國的聲援下,趙國久攻不下,這是由於趙國初期重文輕武導致。然而,趙國的兒郎們的內心也是尚武,自然是不會認輸,所以屢敗屢戰,打得多了,“民族仇恨”自然就起來了。

    到了戰國中期,趙燕之間的戰爭就更加激烈基本是三五年打,三五年休息,反反覆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一個回答者的戰爭資料可以利用一下)大爭之世,國力說話,趙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就拼了命的想吞併燕國,燕國也有這樣的念頭,所以······

    最後就是戰國末期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暴漲,於是就不停徵伐燕國,燕國也是靠著人民的犧牲才換來了勝利,但是有部分地區沒有回來也是正常的,畢竟趙國的實力不一般了嗎!而且兩國的人民尚武。趙國還有一個手段,非常的精明,每當西邊被秦國佔了城,第二年就去佔燕國的城。(嘿嘿!)所以燕國的人民恨透了趙國。長平之戰後,燕王喜趁火打劫,60萬燕軍強攻趙國,不料被13萬趙國娃娃軍打敗。

  • 6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趙和燕距離很近,但是當時七國處於均衡狀態,如果趙攻燕,燕會向其他國家求援,趙國在戰爭消耗以後,能不能佔領燕,甚至保住自身都難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一旦敵人可能壯大,那其他國家必然要阻止的。

    這也是戰國七雄僵持百年的原因,只有秦通過幾代的努力,自信經濟和軍隊遠高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才會發起統一之戰。

  • 7 # 歷史知道點

    1、燕國是一個自西周初期就建立的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而趙國是戰國初期才立國的,立國初期的趙國一方面要著手國家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另一方面還要應付比他強大的魏國的威壓,因此還不具備滅亡燕國的實力。

    2、戰國初期的趙國由於靠近蒙古高原地區,時長受到周邊有林胡、婁煩、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國境內又有鮮卑建立的中山國,這些都極大的制約著趙國的發展,甚至是威脅著趙國的生存,以此自然無力同燕國爭鬥了。

    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趙國國力強盛的時期,這時趙國忙著掃除周邊的禍患,也無暇北顧燕國。

    4、當趙國攻破林胡,降婁煩,滅中山國之後,戰國局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彼此牽制不然對方做大,當一個國家要滅亡另一個大的國家時,其餘幾國都會進行干涉,比如齊國攻破燕國,在燕快被滅亡之時,各國出兵干涉,最終燕國才逃過一劫。顯然此時趙國要滅燕國也會成為眾矢之的。

    5、長平之戰後燕國趁趙國國力大損進攻趙國,趙國反攻竟然攻打到燕國都城,著可以說是滅燕國的一個時機,然而此時趙國本身早已是實力大損,要滅亡燕國也絕非易事,即便可以滅亡燕國,但也必將面臨被其它各國瓜分的風險。

    6、秦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一家獨大,六國皆弱,自此趙國再也沒有滅亡燕國的可能了。

    綜上所述,燕趙雖然相鄰很近,兩國也多有恩怨過節,彼此之間的交戰攻伐也不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趙國國力是比燕國要強盛的,然而趙國卻沒能滅亡燕國,主要是受自身實力的消長和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推薦幾部超級虐心的電視劇嗎?越虐越好那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