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愛與美食不可缺
-
2 # 不太6的劉師傅
說的沒毛病,確實不是音樂,確實跟鼠來寶差不多,不知道可以聽聽鼠來寶。
有人還說音樂沒有對錯,什麼逼玩應。哪個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去聽這個?以後孩子學音樂之後,回家給父母唱個《驚雷》?
不是音樂就不是音樂,還非要給自己來個高大上。很多網紅天天直播,滿嘴髒話,說給誰聽呢?
有人喜歡聽,也沒辦法。這就是社會,笑貧不笑娼。
現在的資本家們,只要有市場,‘屎’都能給你炒出天價來,而且還讓別人吃得開心。
-
3 # Jackpan學思成
現在的蹭熱度已經出神入化,不單單是驚雷,很多歌曲,搞笑段子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個人感覺現在的短影片像在不斷洗腦,看多了反而會讓人反感,物極必反!!!!!
-
4 # NORM張大帥
1.楊坤老師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說話做事應該講求文明,而不是出口髒字。2.驚雷算不算音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給人帶來一種消遣。他火雖然不能證明他好但是可以證明他給人們帶來娛樂。
-
5 # 我落人中然自在
唱著“一人我飲酒醉”的天佑銷聲匿跡,龐麥郎的“滑板鞋”早已不再時尚,MC石頭的“挨位八弟黑餵狗”時代早就翻篇,然而一聲《驚雷》,讓又一個“MC”六道殺回江湖。
真可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喊麥文化只是偶爾“遲到”,但從未缺席。
網友狂懟抄襲也好,楊坤怒斥根本不是音樂也罷,群情激憤也止不住《驚雷》在抖音快手甚至微博掀起模仿潮。再回頭看選秀《青春有你》裡被嘲諷為“詩朗誦”的“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壓根也跟rap沒多大關係。至於全民翻唱甭管是褒是貶,不過為了這熱度流量,沒有誰捨得不蹭一蹭。
回頭想想,到底哪裡不對?沒錯,圍繞音樂從創作到傳播再到網友的二次演繹,不在QQ音樂網易雲音樂,而是遷移到了抖音快手這些影片平臺。那些“爆款”作品本身,甚至很難用音樂二字歸納。驚覺,“喊麥”“reader”硬要踩進專業音樂的世界,倒是如果沒有“驚雷”“淡黃長裙”在抖音快手微博掀起所謂“音樂”話題,都快忘記今天的流行音樂其實是用來“聽”的。
所以,先別急著罵這些炮製低質產品的生產者,反倒是流行音樂創作者該驚醒,版權模糊、盜版橫行之時,我們一度哀嘆技術變革為音樂產業關上了“實體唱片”的門。而在版權意識逐步增強、使用者付費收聽正版音樂,“變現”為何仍然寸步難行?其根本或許在於:日活動輒數以億計的長、短影片平臺,讓使用者消費習慣從“聽音樂”逐漸轉向“看音樂”,距離市場天花板還有很大距離的音樂產業,能否積極適應新的應用場景,開啟一扇充分放飛產業潛能的窗戶。
“看經濟”能否為中國音樂產業增值
隨著通訊技術快速發展,使用者在移動端的娛樂消費內容也在迭代升級,從最初的140字微博,到透過酷狗、蝦米聽音樂,再到如今刷抖音,甚至長時間收看電視劇綜藝。使用者手機的流量越來越多、網速越來越快,也就意味著對娛樂產品的視聽體驗要求越來越高。
聽上去,使用者消費的遷移似乎是音樂產業緊縮的“危機”,但業界不少人從中看到了機遇——將“聽音樂”流失的市場,從“看音樂”中搶回來。據統計,已有27%的受訪使用者透過抖音、愛奇藝、騰訊影片這樣的長、短影片平臺瞭解、消費原創音樂,遠超社交、傳統和戶外渠道,甚至有趕超份額最大的音樂平臺所佔32%的勢頭。
中國音樂產業能否透過“看經濟”實現彎道超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製作人安棟認為,目前音樂創作與構建收益模式兩方面亟待破題。從歌曲品質來說,這些歌曲雖然朗朗上口、簡單明快,但總體看缺少唱片工業下反覆打磨的演繹和精緻的包裝,很難進入主流音樂價值評判之中。曾擔任多個綜藝節目音樂總監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抖音神曲”《學貓叫》創作者小峰峰曾參加音樂綜藝《這!就是原創》,但很快引發專業音樂人對其創作的爭議和網友的質疑。“換個平臺就不買賬”,與其說是創作者自身的問題,不如說是平臺差異帶來的受眾審美隔離。那麼,作為專業音樂從業者,在將抖音等短影片平臺作為作品宣發渠道的同時,更應該在其中普及流行音樂的製作技術,引領“抖音神曲”向精品化發展。另一方面,從市場反饋來看,儘管流量高企、傳唱度遠超專業歌手,但頻頻遭遇“歌紅人不紅”,意味著在“神曲”流量變現上,缺乏有效途徑,能夠將其真正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實際力量。
“萬物皆媒”時代,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多媒體元素
從“抖音神曲”展望未來,“看音樂”的產業機遇還有很多。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指出,音樂的特性決定了它在多媒體娛樂消費成為主流的當下,不再是絕對主角。但反過來看,正因如此,音樂本身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出現在每個應用場景之中。現在是長、短影片,未來會不會是VR、AR?回顧過去,中國就有過成功案例。陶辛說:“當撥打電話等待的嘟嘟聲變成一段歌曲彩鈴,在全世界實體唱片業備受盜版數字音樂打擊幾近覆沒之時,正是兩元一首的彩鈴聚沙成塔帶來的版權收入,讓中國在這段危機中喘了一口氣。”
盤點眼下的文化娛樂產品——從平臺看,抖音的火爆正是將傳統的短影片內容,搭載音樂進行了產品創新贏得市場;從爆款綜藝型別看,《樂隊的夏天》《明日之子》等節目無不圍繞音樂展開;而在遊戲、影視之中,對於配樂、主題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音樂不再只是作為“背景”,同樣也成為IP衍生內容。在版權進一步完善細分的前提下,圍繞這些所產生的音樂創作、製作都能帶來持續收益。不遠的將來,“萬物皆媒”不再只是想象,這也意味著音樂所能搭載的媒介和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在此基礎上,產業在鞏固擴大數字音樂付費使用者的同時,更應擺脫過去相對被動的姿態。眼下,汽車、手機、智慧機器人等產品已在定製化音樂上產生市場需求,從業者或能深耕這一商業藍海,從中找到新的產業細分領域。
安棟提醒,在產業探索增值空間的程序中,作為音樂創作者、製作者所要關注的,仍是推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從黑膠磁帶,到CD、MP3,再到如今的流媒體、短影片,載體在變,但在健全的版權制度下,一首好歌版稅收入在多種載體、平臺上獲得的可持續的長尾收益,正是衡量產業健康生態的標準所在。
-
6 # 你的春天來了呀
這人居然在影片裡對楊坤說:“你看現在《驚雷》多火 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
楊坤出道幾十年了到現在還是老前輩 祝這位喊麥王幾十年後還能繼續靠土嗨不被餓著
我絕不是楊坤的粉絲 就是太看不慣有些人也太狂了
回覆列表
楊坤直播間diss短影片配樂神曲《驚雷》“難聽、俗氣”後,這首歌的原唱MC六道迴應:音樂不分高低貴賤,存在即合理,能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就是好音樂。接下來是一句引發大規模群嘲的話:《驚雷》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楊坤的吐槽截圖。
MC六道說“存在即合理”,但黑格爾這句話並不是他句中所表達的意思,黑格爾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喊麥及各類神曲產生的現實原因,其實是音樂製作門檻的降低。
MC六道迴應截圖。
2013年王菀之曾在微博直白地求助歌迷多多購買唱片:我的新專輯明天推出,由於製作超水準,成本非常大,實在很需要大家真金白銀支援,若我這張唱片虧本,以後可能再沒機會發片了。
是的,早在七八年前實體唱片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從港臺地區唱片最大的引進公司星外星唱片在銷量年榜上不公開具體數字、曾經權威的臺灣玫瑰大眾唱片排行榜G-Music只要買一張專輯便能排進TOP20開始,實體唱片的時代就已經過去,而這些都發生在2012年。連在樂迷中頗有人氣的王菀之都不得不在社交網路直接求助。
那時也是華語樂壇的“至暗時刻”,網路音樂平臺正版化的浪潮還未開始,一張唱片的編配和錄音又耗費巨大,歌手們只能輾轉於各地龍蝦節、啤酒節之類的商業活動,用商演和站臺賺到的錢反哺製作音樂的費用。
與之相對的是喊麥文化的興起,早期各類以“MC”冠名的喊麥歌手尚且需要一個MIDI鍵盤自己編配,到後來連這種低成本的編曲方式也不需要,購買音效卡把音調調得渾厚低沉,配之以現成的“動次打次”的旋律就可以。
但恰好,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在實體唱片崩盤之時全面鋪開,曾經與各種風格、流派的流行音樂有距離的勞動階層群眾接觸到了對他們來說更親切的喊麥,各大MC也從那時開始收割人氣。2018年的“下架”為喊麥文化潑了一盆冷水,但隨著抖音和快手的普及又讓喊麥死灰復燃。
而喊麥的問題絕不僅僅在於製作成本的廉價。廉價的製作成本也可以產生好作品——宋嶽庭用一臺帶有鍵盤的錄音機一個人在家中,照樣能製作出《Life’s a struggle》這樣的不朽名作。但喊麥缺失的不只是表達形式,更是內容所體現的思想本身。
來看喊麥文化裡最有名的一首歌《一人我飲酒醉》的歌詞:
一生征戰何人陪,我誰是誰非我誰相隨。
戎馬一生為了誰,能愛幾回我恨幾回。
敗帝王我鬥蒼天,我奪得皇位以成仙。
豪情萬丈天地間,續寫另類我帝王篇。
再來看這首《驚雷》的歌詞:
殺仙弒佛修成魔
劍出鞘我血滂沱
定太極八卦晴天
萬物星象命中顯
踏擎天大柱
拼殺百萬軍中滅硝煙
九宮八卦盡在我手萬物星空山河抖
兩者所表達的主題都是相似的:征戰沙場、奪得大權,江山盡在我手。
一刀升到99級的網頁遊戲不會是偉大的遊戲作品,曾經一路開掛、打怪修仙的網文在時過境遷後也只會被當作文字垃圾,幻想自己征戰沙場的喊麥即便再流行、讓喊麥歌手賺得盆滿缽滿,被時代過濾後也並不會成為經典,甚至會成為糟粕。
這裡並無不尊重喊麥的受眾的意思,只是作為文化的生產者,音樂人的肩上是承擔著一些責任的。李宗盛說過,“各位的審美決定我們這個時代音樂的面貌。”而代表如今這個時代的也許是義大利陽臺上的鳴奏,也許是北大學生用魯迅的文章做出的rap,甚至也可以是日本偶像女團衝破偶像邊界的《沉默的大多數》,但絕不應該是
就因為楊坤懟了,特意去聽了一下驚雷,驚的我手機差點掉了,咱不懂音樂,以前還真不知道什麼驚雷,然後聽了幾句還真噁心,什麼破玩意也敢自稱音樂,還比楊坤任何一首歌都火,真是不知道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