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子簽名
-
2 # 墨色之境
人臉,一直以來都蘊涵著豐富的象徵性意義。在攝影出現之前,人們主要透過面具和肖像繪畫的形式將臉複製下來,前者最初和宗教祭祀有關;後來它的這層意義逐漸被取締,主要和紀念死者、再現人物以及確認其身份、地位有關。
在人類一直以來的意識裡,在很大程度上,臉其實就代表了人。人們一方面有再現自己面容的願望,另一方面還是免不了希望畫裡的那張臉更美、更莊嚴、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奧地利畫家阿努爾夫萊納(Arnulf Rainer)用激烈、粗暴的筆觸在畫面上進行塗抹。不管是自己的照片還是死者的照片,經過他的再加工之後早已面目全非,他就是要用這種方式論證臉的面具特徵,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倫勃朗不厭其煩地描繪自己各個年齡段、各種表情的自畫像。他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被定格在某一刻,成系列的自畫像對他來說是對生命跡象的極力捕捉。
-
3 # 大河練字
你好,人臉和麵具而言,面具可追溯的年代會更更遠一些,幾乎每個文明早期都出現過“面具”這一物件。中國是面具產生最早、流行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面具是人類的古老文化產物,是集雕刻、繪畫、工藝於一身的藝術品。
中國早期的面具與巫術、圖騰崇拜、樂舞、戲曲等互相融合、相互依存、滲透,從而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生活理想與審美趣味,是歷史發展軌跡的佐證,也是我們珍貴的藝術遺產。面具最早出現在遙遠的古代部落,面具把雕刻、繪畫結合在一起,成就了今天我們今天看到的古老藝術。
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稱為儺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繼續在中國民眾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藝術上發揮作用。
-
4 # 馬拉泥的日子
所謂的早期藝術,並不是真正的藝術的,真正的藝術是人審美意識蘊含在形具中,藝術獨立於具體的物體形態而成為欣賞的物件。當今人們稱之為早期藝術的東西,其實那是原始人類為了戰勝自然而創造出來一種功利性的形式。比如說原始圖騰、巫術禮儀,這些都是原始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奈和維序社會一種寄託,到了奴隸社會時期,這些原始圖騰和巫術,成為統治階層壟斷社會的工具。
在原始社會, “人首”成為主要的神化之一。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英雄”,大多都是“人首蛇身”,比如伏羲女媧,就是“人首蛇身”。所謂的“其神皆人面蛇神”,實即指遠古氏族的圖騰、符號和標誌。這種人臉或面具的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他們頻繁的出現也證實了圖騰和巫術文化對當時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到了奴隸社會,當階級分化的形成,這種原本作為全民性的巫術圖騰,變為了部分統治者壟斷和統治社會的等級規範。人臉或面具刻印在青銅器上,成為青銅器的一種裝飾美,但是這種美,是帶有內容和意義的,印在兵器上,象徵著掠奪、殺戮、戰爭,印在鼎上,象徵著貴族、皇權、權威。
這些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人臉或面具,是早期藝術的一種形式,作為神化的寄託,象徵著人類的對現實美好的期盼。作為統治的工具,意味著藝術成為一種統治的手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古至今,藝術都不開兩個重要的因素:精神的表達和意識形態的權利。
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英雄圖
人面紋大鉞
三星堆青銅面具
人面紋青銅方鼎
-
5 # 藝落街
藝術起源於巫術,巫術是關於人生死禍福的預測與演繹。面具能裝扮不同形態的人,包括魔鬼、先知、神等形象,進行某種祭祀表演。巫術又演變成為後來的宗教,以及舞臺戲劇。我們看到的地方戲劇如京劇川劇等都有不同面具,即臉譜。所以早期藝術中經常可以看到面具。
-
6 # 野火舞者
你好。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在早期的藝術中我們有很多論點,世界各國的藝術史學家社會學家的論著中,很多包含在藝術起源的論述,然後我們可以有幾種理論觀點,第一,模仿論,這是藝術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論,也是古希臘家比較認同的藝術概論,還有遊戲論以及巫術論以及表情論,還有一些性愛論勞動論,這些論都是我們比較常見的藝術的起源,為什麼經常在藝術中出現一些面具呢?是因為在我們國家有主張圖騰崇拜原始宗教無法巫術祭祀禮儀等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藝術,因此,在很多國家都用了一些原始民族的藝術的關係,以此來證明藝術的起源,例如舞蹈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它主要是原始民族的舞蹈和宗教巫術的關係,如一些史前巖洞的洞穴,壁畫中就有許多披獸皮,但是各種野獸面具的巫師跳舞的舞蹈形象,這些都是據學者考證,他們都是用來請求狩獵勝利的。
所以藝術中有很多人臉面具的出現,很符合我們對早期藝術中出現的一些論證和看法。
-
7 # 30老師畫水彩
其實早期藝術中的面具在世界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間出現都有著不同的原因和用途。
在遠古藝術中,由於人類對科學的愚昧無知,便產生了巫術,在使用巫術的過程當中,面具代表了一種神秘感,它的作用和巫術本身的神秘感相呼應,強化巫術對人的震懾作用。另一個作用則是用恐怖的面具來嚇走敵人震懾野獸。
在埃及藝術中,國王死後會被做成木乃伊防止腐爛,同時工匠也會用純金來做出國的雕像面具,還原國王的面貌,戴在木乃伊的頭部,作為國王永存不朽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的一個象徵。
在中國早期藝術中的青銅面具以四川三星堆的較有代表性。用誇張變形的手法,主要用於祭祀,體現出一種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
回覆列表
中國的面具藝術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造型特點,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漫長歲月裡,與原始樂舞、巫術、圖騰崇拜以及民間歌舞、戲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從各個角度形象而鮮明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生活理想與審美趣味,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追求。
面具古稱:象、魈頭,又稱假面、代面和大面;在民間則叫臉殼、臉子或鬼臉。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在搖籃時期都曾產生過面具。早期的面具一般用於喪葬與驅邪儀式或原始樂舞之中。它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現象,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中國是世介面具歷史最悠久、品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面具的記載。在考古發掘中,不時有面具出土。現在民間仍有大量面具流傳,遍及全國大多數民族和地區。
一些西方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面具起源於原始巫術、喪葬和靈魂崇拜。德國學者利普斯說:“從死人崇拜和頭骨崇拜,發展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刻成的面具,象徵著靈魂、精靈和魔鬼。”在中國古代巫術、喪葬中,掩蓋死者面目的面具就與這種頭顱崇拜的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人的靈魂常以骨骸或頭顱為藏身之處,只要遮住死者的面孔,便能防止亡靈逃出併到人間作祟。而當死者的靈魂依附在面具上時,這個面具也就獲得了巫術的力量,成為禳邪儀式中的法器。《酉陽雜俎》中所講的 “存亡者之魂氣”就表明了這種認識。中國當代有些學者再作追溯,認為面具起源於遠古時期的樂舞。從人類文化史發展的先後關係來看,巫和宗教的發生要晚於原始樂舞的出現。因而,假面的出現與原始樂舞的關係更為直接。從《尚書》記載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也似乎透露出使用假面的跡象。
隨著巫術和宗教的發生,原始樂舞中的儺舞便成為一種以驅鬼逐和祭神酬為基本內容,以假面模擬表演為主要形式的儺祭。早期的儺祭,傳說是以模仿動物的跳舞來驅逐疫鬼。《古今事類全書》卷十二記錄了早期儺祭的緣起與實況:“昔顓頊氏有三子,亡而為疫鬼。一居江水中為溺鬼。一居若水中為罔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陽中,善驚小兒為鬼。於是以歲十二月,命祀官時儺,以索室中而驅鬼焉。”新石器時代晚期,伴隨著古老巫術活動使用的面個變得日益猙獰而恐怖,從良渚文化的獸面紋造型中可見一斑。
商周時代,祭祀成風,儺祭活動盛行於世。從帝王到百姓都十分重視儺祭,而且規模很大,莊嚴隆重。當時大的儺祭每年舉行三次,時間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前兩次只有天子和貴族才能參加。稱為“國儺”和“天子儺”;後一次才下及百姓,稱為“鄉人儺”。古代人儺祭時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在驅逐疫鬼時要佩戴閃亮發光的金屬面具,十分神秘可畏。對此,《周禮.夏宮》作了生動描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除了方相氏佩戴的黃金四目面具外,商周時期還有一種兩目面具。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字,似一人頭戴面具以舞。其面具為尖額頭,兩耳垂有飾物,眼部有方孔以供窺視,有人認為這是有關面具的最早的文字記錄。在美國西雅圖美術館和芝加哥藝術學院各藏有一面商末周初的青銅面具,前者為虎形,大小與人面相似。陝西漢中地區也曾出土一批商代青銅面具,共有兩種型別。一為鬼面,臉呈橢圓,面目凶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窺視;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與人面相近,顯然系佩戴之儺面。另一類為獸面,形似牛頭,雙耳和嘴角有穿。大小接近人面,可戴在臉上,也可作為飾物。1986年,四川省廣漢三星堆商代祭祀坑的發現震動了考古界。在大批出土的文物中,各種精美的面具引人注目。一種為純金模壓制成的金面具,另一種為青銅面具,分為人面、獸面兩類,二者均比人臉窄小,大概是摹仿面具製作的避邪靈物。從以上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面具來看,其藝術表現手法及鑄造、雕刻工藝已經具有較高的水平,這對後來豐富多彩的歌舞、社戲面具以以及戲曲臉譜都有極大的影響,表現了中國面具與臉譜藝術源遠流長的造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