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空城

    任何一個正常的皇帝都不會放棄富饒的中原文明,選擇去什麼西伯利亞:

    1、西伯利亞天寒地凍,人煙稀少。

    “西伯利亞”意為“寧靜之地”,名稱源自蒙古語“西波爾”(泥土、泥濘的地方),古時西伯利亞就是一片泥濘的地方,住在這裡的蒙古先民以地形為這個地方取了名字,當俄羅斯人來時,將此音譯為“西伯利亞”。作為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伯利亞面積約1322萬平方千米,地形為平原、高原和山地。西伯利亞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之一,極端最低氣溫低於零下70℃,北半球的兩大“寒極”(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便位於此。由於極端的氣候,西伯利亞廣大地區人煙稀少,對於古代人來說,征伐的意義其實並不大。現在我們知道西伯利亞地區是一個資源的寶庫,石油、天然氣、煤礦、各種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但是對於元朝時期的蒙古人來說,並沒有開發到這些領域,只是單純的地域統治。而且,西伯利亞是古代不少強悍民族的搖籃:匈奴、鮮卑、突厥、韃靼、蒙古及女真等各種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崛起的。這些兇悍善戰的民族不易征服和統治,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得不償失。

    2、中原地區氣候適宜,物產富饒。

    而中原地區囊括了了現今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物產豐富,氣候宜人。雖然北部地區冬天也有零下幾十度,但是和西伯利亞比已經很溫暖了,更適合人類居住。豐富的糧食作物、茶葉、蔬菜、瓜果都是生活必需品。忽必烈沒有必要放棄這些豐富的物產而去西伯利亞受罪。何況中原人口眾多,性情溫順居多,對於蒙古帝國來說更易於統治。元朝時版圖最大時囊括了亞洲歐洲很大一片土地,其中也包括西伯利亞地區,但是忽必烈也不傻,不會放著花花世界不要跑去挨餓受凍。

  • 2 # 先啟歷史

    古有語,自古中原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那時西伯利亞和東北的物產很貧乏啊,古時候那裡只能種土豆這一類耐寒的作物,什麼水稻小麥都不合適,而且那些地方人煙稀少,氣候惡劣。與此相反,中原地區是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宜人居住,物產豐富,地域遼闊,農業發達。這對於北方民族的誘惑是很大的,遊牧民族遊牧的原因就是北方不利於農耕,他們長期沒有固定的住所,在草原上亂逛,宋朝時北方民族也不會鍊鐵,不會紡織。中原對他們來講就是天堂。

    所以得中原者得天下!

  • 3 # 多彩紀錄

    先概括一下:

    主要是因為中國宋朝時期,西方文明在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是落後於宋朝的,所以忽必烈才會盯上中原。

    展開來說:

    中國宋朝時期,西方還是宗主小國,實行的是奴隸制。西方歐洲國家還處在“中世紀黑暗”的漫漫長夜裡,宗教思想牢牢控制著人們的大腦,並且嚴厲打擊和壓制一切反對宗教的思想和言論。宗教的影響幾乎在社會上無處不在,教皇的權力甚至可以大過國王的權力,基督教可以有自己獨立於國家法庭之外的審判庭,可以對異教徒或違犯基督教教義的學者等人處以極刑。直到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才有了文明的曙光。

    此時此刻的中國卻是經濟的頂峰

    宋朝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經濟總量佔到了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很大一部分比例。當時北宋的手工業也已興起,科學文化藝術也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清明上河圖就能說明一切。“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都發生在宋朝。當時的四大發明己經使中華民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而蒙元對華夏大地的蹂裂又使的文明倒退了百年。

    歐洲總體生產力低於宋朝

    而當時的歐洲是封建莊園式的自然經濟,生產力也是比較低下的,文化藝術更是乏善可陳,直到13世紀即中國南宋末期,歐洲才迎來了中世紀文化發展的巔峰,義大利開始出現了文藝復興。

  • 4 # 鐵血金戈

    蒙古帝國的建立,第一次在理論上完全佔有了整個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首次成為一個國家的內地。而且活動範圍也大了。當時派漢人郭守敬制訂曆法時的北海觀測點,就在西伯利亞深處。元朝的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北部,理論上已到了白海(北冰洋)邊。

    最後的分裂狀態

    蒙古帝國瓦解後,其各個汗國和其他遊牧民族國家存在於西伯利亞。在西方有西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等;中亞有帖木爾汗國;東方有瓦喇等。它們有的仍在侵略和威脅其他民族,有的在自相殘殺,有的只求自保。中國明朝時,在黑龍江入海口處的永寧寺立有石碑,見證了這是中國領土,估計其東北部領土已深入東北亞的楚科奇半島附近。但隨後後金的興起徹底結束了漢民族對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歷史。

  • 5 # 漢水長流

    這個問題提的好!

    中國的歷史在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幾乎一半的戰爭是漢族和遊牧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戰爭根源其實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之間無法調合的矛盾,戰爭在那個時代是解決矛盾的唯一辦法。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行無定所,靠近北緯,荒漠之地,冬季漫長且寒冷。自然條件決定其難以形成拱衛政權的經濟基礎,一場天災,如大雪丶風暴丶幹汗丶地震等,就足以顛覆其統治。崛起於戰國末期匈奴就開始殺向中原,因為中原有它們覬覦己久的溫暖的氣候,分明的四季,富庶的經濟,繁榮的城市文化,等等,可惜遇到了強悍的秦國和趙國,徹底阻斷了其南下的馬蹄。隨著秦始皇一統華夏,對匈奴的反擊也取得了可喜戰果,卻其800裡不敢南下牧馬,緊接著不惜民力,修築了萬里長城。萬里長城在秦亡後,並沒有遏制住匈奴南進的勢頭,直到漢武帝時期舉全國之力,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反擊戰,才徹底擊跨匈奴,使其北遁,禍患歐州去了。大漢震懾住了長城以北的所有胡人,因而贏得了四百餘年的相對和平。這以後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透過戰爭紛紛亮相中原政治舞臺,五胡丶鮮卑、契丹丶女真。

    蒙古坐成氣候,自然不會放棄中原肥碩之地,這是遊牧文化的本質決定的。到了忽必烈時期,入主中原,當漢人的皇帝,享受無限的華夏文明,這只不過是他在完成從有遊牧文化始祖輩沒有完成的遺願罷了。

  • 6 # 六等三侯說歷史

    忽必烈不去統治西伯利亞而是去中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地繁榮程度是天壤之別。

    首先,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繁榮的富庶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這在當時意味著有著充足的兵源和足夠的賦稅,事實上正是靠著掌握著中原地區的優勢,忽必烈才能打敗阿里不哥登上蒙古大汗的位置。

    而西伯利亞人口稀少,氣候寒冷,還沒有多少戰略資源,去哪裡當發展得不償失。

    最後則是忽必烈崇尚漢文化,對中原文化有著極高的認同感,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漢化,改行漢法。

    所以忽必烈才會統治中原而不是去西伯利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誠勿擾》這檔節目,其實與相親無關。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