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山書蟲
-
2 # 努力的布里吉塔丶
應該不能突破劇情的大框架,在此之上就是設定,設定這玩意不能能隨便更改(根據實際情況),然後一些戰鬥、裝備等等的可以發揮想象力。
-
3 # 精神小夥一代目
一個優秀的科幻小說這兩點都重要,這就好比再問要走路的是左腿重要還是右腿重要,少一條腿都走不了路好吧。
科幻小說的設定是其宏觀背景,要讀書總要知道它講的是什麼吧,不然讀完一頭霧水;劇情則是小說的微觀細節,這是最直觀表現文章是否精彩的地方。
-
4 # 六竅觀影
設定和劇情是一部科幻小說的兩部分,就像一個人的品德和談吐,通常不會分割對立去比較,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所偏好,沒有標準答案,我來談下我的偏好。
好的設定具有超越時代的歷史意義,是需要非常硬核的評判標準;
而好的劇情往往需要與當代大眾審美品位互動、溝通的結果來作評判。
我比較青睞重設定的優秀科幻小說比較典型的作家舉兩個例子:
·菲利普·迪克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代表作包括《銀翼殺手》、《少數派報告》、《高堡奇人》、《全面回憶》等。可以說菲利普·迪克奠定了賽博朋克風格的風潮。他的作品以超越同時代人的先鋒設定為顯著特徵,雖然數度摘獲“雨果獎”、“星雲獎”等科幻大獎,但是文筆較為晦澀和陰暗,不被當時讀者大眾接納,因此在他生前作品並不受充分重視,從天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與他合作的《銀翼殺手》之後,菲利普·迪克才可開始聲名鵲起。直到去世後才漸漸被世人認同和追捧,有點科幻屆“梵高”的意思。
·劉慈欣
大劉可以說國人的驕傲了,從《三體》三部曲的走紅,包括之前的《流浪地球》、《白堊紀往事》等系列作品,都以嚴謹的科幻態度、硬核的設定受到了國際科幻界的首肯,並代表華人首次摘獲“雨果獎”。但是不少讀者都會認同大劉的文筆並不華麗,且劇情有些地方會有理工男的生硬感,尤其不擅長情感戲的部分,總體文風比較冷峻、理性和宏觀視角。但是與同時代許多華人科幻作家不同,大劉在中年就已名利雙收,成為當代最成功的科幻作家之一,這是他本人的幸事,也是中國科幻和中國讀者的幸事。
但是其實也有很多優秀的科幻作家是更重劇情的比如世界三大科幻作家, 與之前兩位相比,設定部分可能沒有太過新奇、而是更注重幻想世界的嚴謹展開、以及科幻情節的普適性,也就可以理解為劇情的部分更為擅長。
·艾薩克·阿里莫夫
《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等近500本著作,基本是基於一個比較基礎的設定,如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然後在此基礎之上展開劇情。
·羅伯特·海萊因
出身海軍的羅伯特·海萊因以軍人嚴謹、務實的態度將星際旅行、星際殖民的等主題詮釋得活靈活現,代表作包括《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
·阿瑟·克拉克
空軍雷達兵出身,並獲得數學和物理學雙學位的阿瑟·克拉克以及其科學嚴謹的態度創作,他的很多想法對科技的進步造成了直接的啟迪。代表作有《2001年太空漫遊》。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先知。成功預言通訊衛星等將近80年來的科技發展,許多預言今天仍然在影響著科技發展。劉慈欣曾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
重設定和劇情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的偏廢。每個人也都可以跟進自己的喜歡選擇喜愛的科幻作品。前提作品是要有科幻的態度,在我看來超英、漫改類的作品就不算嚴格的科幻作品了。
-
5 # 情悟觀影
我認為劇情最重要,一個故事有了一個“假設”基礎,就要開始創作了。
無論什麼小說,都遵循著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
以《三體3》中二向箔的出現舉例,為了描寫二向箔,劉慈欣在作品中描寫了許多次四維空間,並且利用故事情節的安排,讓二向箔不可避免的飛向了太陽系。
-
6 # 麥克兔子
背景設定,對於科幻作品更為重要。
嚴格意義上來說,任何一部完整的作品都需要完整的設定和劇情。根據作品型別的不同,相應的設定和劇情比例也會有所不同。一部作品沒有相應的背景設定,那麼人們讀起來會有點被架空,不知所措的感覺,比如很多網路架空小說,如最近大火的《慶餘年》。劇情很精彩,但是歷史朝代設定以及權力鬥爭不夠真實,所以對於嚴謹的人不夠有吸引力。
如果缺失了劇情,即使設定再精緻細膩,品讀起來也味如嚼蠟,經不起推敲,最多也只能流行一時,不能成為傳世之作,去年《長安十二時辰》就是缺乏劇情這一類的代表。
那麼,科幻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作品,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絡,能讓讀者間接瞭解到科學原理和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反思,代表了人類最為豐滿的想象能力。其對應的科幻設定和劇情比例大概為7:3,所以設定是更為重要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優秀的科幻作品,他們的背景設定以及劇情比例如何?
經典科幻小說《我,機器人》是西方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代表作,2004年被改編為電影,威爾史密斯主演,登上大螢幕。
我們看它交代的背景:2035年,這是個機器的時代。不僅僅包含那些已經高度發達的機械化大生產,而且機器人作為充滿成熟科技的生活用品和家用電器,已經滲透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人形機器人可以作為人類的管家,服務員,快遞員,公共交通指揮,甚至警察出現在人們的身邊,已經完全融入人類的生活。作為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博士為達到人類與機器人和諧共處而制定了“機器人三大定律”。即,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被傷害。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此命令違背第一定律(上一條)。3,不違背上兩條定律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城市之外的地方則成為一片荒漠,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
正是有了以上引人入勝的背景,才引出了接下來機器人為了更好地執行保護人類和生存環境的指令,從而背叛人類,要殺掉從來不信任機器人的人類探員,探員作為主人公利用機器人三大定律和機器人公司的機器大腦進行鬥爭,最終獲得勝利拯救人類,引出了後面一系列精彩絕倫的劇情,作品結尾也讓人們陷入對於人類生存環境和科技的發展相互矛盾的思考。
我們可以看出沒有過硬的科幻背景設定,那麼劇情就不能夠連貫的延續下去。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背景交代和劇情延續往往是交叉進行。而優秀的科幻作品更多的篇幅被用在了背景描述上面,只有這樣,讀者和觀眾才能被作品所吸引,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作者創作劇情的合理性和流暢性,流暢的劇情也更容易讓我們欣賞完作品之後留下更多的思考。
優秀的科幻作品,正是有了紮實的科幻設定,劇情才更加深入人心,耐人尋味,從而能夠引發我們對於未來科技發展和人類和諧共處以及對人類自身的深入思考……
-
7 # 留時光
相對來說劇情要比設定重要一些。科幻小說只有劇情跌宕起伏,我才能引人入勝,才能使觀眾看起來更有激情。才能使觀眾對這部科幻片更感興趣。
-
8 # he人生如戲
我認為劇情最重要,一個故事有了一個“假設”基礎,就要開始創作了。
無論什麼小說,都遵循著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
以《三體3》中二向箔的出現舉例,為了描寫二向箔,劉慈欣在作品中描寫了許多次四維空間,並且利用故事情節的安排,讓二向箔不可避免的飛向了太陽系。
-
9 # 英年早肥的影音世界
這是不是就是科幻小說裡的“軟、硬”之分?
劇情至上的被稱為“軟科幻”小說,所謂的科幻背景是為劇情服務的。像星球大戰、生化危機這種,裡面的科學設定基本都是胡扯,作者只是用這個背景將主角的冒險合理化。而像與拉瑪相會、環形世界這樣的則被稱為“硬科幻”小說,這種小說裡主角的遭遇大多是為科學設定服務的。比如與拉瑪相會里主角一行人進入拉瑪人的巨型飛船之後的遭遇,其實就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作者利用主角的所見所聞將這個陌生世界的點點滴滴描繪出來,實際上就是利用情節將作者想象出來的外星世界呈現給讀者。
以上我舉的是兩種極端的例子,其實大部分科幻小說是兩者兼而有之,像三體、像基地三部曲等等。其實情節或設定這兩者只要有一個被大家接受,這本小說基本就算成功了。如果恰好兩個都被大家喜歡,那這本小說應該就算是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了,甚至是經典。
所以科幻小說的設定和情節沒必要非的分出哪個更重要,夠不夠吸引人才是關鍵所在。
-
10 # V先生諮詢
劇情重要、設定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科學核心,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科學核心那是難上加難,因此,推薦《雙宇》這部千年難得一見的作品。
《雙宇》是一部系列小說,由很多部構成,作為科幻小說,很多人對它褒貶不一。但更多人覺得這部小說很難得,我們具體談談為什麼它有這種評價。
很多讀者在讀完《雙宇》後都會不同程度的被洗腦,有的甚至在找與《雙宇》類似的小說,但我要告訴你,不用找,因為找不到。
言下之意,《雙宇》是一部另類小說,它的另類之處不在情節和故事,也不在腦洞和設定,更不是文筆,而是科學核心。
《雙宇》的科學核心是全世界、從古至今獨一無二的,這個科學核心便是《雙宇論》,它是作者自己發現和發明的一套科學理論,並且,這套理論非常系統全面。
《雙宇論》與西方《相對論》、《量子學》、《玄理論》、《原子論》等一樣,都是在用一種人類思想文化解釋萬物的本質;這與中國古代的《易經》、《道德經》、《內經》等一樣,同時也是一種人類思想結晶,但古往今來,能夠形成系統思想的理論寥寥可數,因此,《雙宇論》本身就非常難得。
更何況,千百年來,由於系統理論非常全面且根深蒂固,要提出全新的理論,還要讓人覺得有道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如此,作者還是做到了。相比那些傳統經典理論,《雙宇論》無論在邏輯、道理、體系、內容上都不會輸任意一部,而用一套全新的理論寫成長篇小說的,更是千百年來的第一例。
沒錯,能夠提出那些經典理論的人,都沒有寫成小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雙宇》可能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部,其價值可想而知。
這就好比老子以《道德經》為核心理念寫了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為核心寫了一部長篇科幻小說;我不清楚未來有沒有後來者,但古代沒有這個先例。
所以,要找一部類似《雙宇》的小說,怎麼可能呢?
《雙宇》是一部科學解密類小說,每一部都不一樣,從最初級的《尼雅之謎》和《魅影迷蹤》,到中級的《白夜流星》和《無風之城》,再到最高階的《諾丁古宅》、《靈魂脈衝》、《魔角之眼》等。一步步給你洗腦,從一開始的質疑傳統科學,到提出全新的科學理論,再到最後形成一套系統理論,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一步步帶你探求萬物的本質,重新看待世界。
當然,我並不是說《雙宇論》就沒有問題,任何理論都有侷限性,任何科學門類都是有邊界的,因此《雙宇論》能夠解密很多未解之謎,但不能解密所有問題,這只是一種比較前沿的科學思想。
為什麼作者要用小說來展示科學理論呢?因為小說具有傳播性,它是一種娛樂工具,如果作者直接寫《雙宇論》,只要主流科學界不承認,它就沒有任何傳播性,因此,作者才選擇利用小說這種載體,宣揚自己的思想。
不過,很多讀者根本就沒看懂這些核心思想,他們大都看故事去了,沒錯,《雙宇》的故事確實也屬佼佼者,整體框架和劇情的嚴密度不輸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坑多但沒有爛尾,用很多人和故事講述一個核心的寫作方式也很特別。
說了這麼多優點,最後還是來吐槽一下,《雙宇》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但文筆實在不咋地,特別是前兩部。透過五十萬字的磨練,後面的十多部好了很多,但依舊屬於文筆平平,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雙宇》的文筆只能算是及格,這或許也是一種侷限性。
推薦《白夜流星》、《無風之城》、《靈魂脈衝》、《善與惡的距離》等幾部,文筆還算可以。
-
11 # 什麼都要懂一點
對科幻小說而言,設定比劇情重要至少一倍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科幻小說的根基在於虛構規則或現實理論的設定,使得多數作者、讀者對科幻小說產生了距離感。而事實上科幻小說的受眾面比較窄,愛好者們最在意的就是設定。
這些設定不僅需要作者具備足量且能夠自圓其說的想象力,還得涉及匹配的科學素養,連帶對讀者也有一些要求。
舉一個反例:某堡壘的科幻元素設定過於隨意、毫不嚴謹,被調侃成了愛情片也真算不上冤枉。
其次,好的科幻小說會令不愛好科幻的讀者也拍案叫絕,又是為什麼?只因好的科幻小說容易震撼人心,但最重要的依靠是層次設定,而非劇情安排。
比如,讀了《三體》的最深刻印象是什麼?恐怕就是“三體運動、黑暗森林、智子、二維展開、水滴、二向箔……執劍人——抵抗派、聖母——降臨派……”
第三,再簡單點形容,設定屬於地基和承重,劇情最多是普通框架之類,後者必須貼合、服務前者。
就像三體運動形成了文明毀滅與復甦的迴圈劇情;黑暗森林導致地球文明引禍上身又藏有生路;智子覆蓋使得人類自亂腳跟、陣營對立……
第四,要是劇情安排在了設定之外,甚至自由奔放到了與設定發生矛盾,那麼不得不套用網文界的兩句俗話:寫崩了,撲街了。
熟悉網路小說的老書蟲們應該都或多或少知道那樣的例子,其中包括不少老手、大神、白金作者的作品。
最後,還有一個事實:任何型別的小說看多了,你都會發現一切劇情皆存在套路。而作者模仿劇情並非難事,讀者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那些腦洞大開、創意清奇的設定才更可能獲得成功,並且不僅僅是科幻小說。
-
12 # 咪咕咪咕啦不啦西
科幻之所以科幻,那麼我覺得設定比劇情重要,當然劇情也不能被擱置。好的科幻首先肯定基於好的設定,有一個好的框架,其他的應該圍繞設定展開。
-
13 # 悅策堂
感覺這兩點沒法分開,稱作劇情設定吧。沒有設定談不上劇情,沒有劇情設定個什麼,好的科幻小說是預判和啟迪。是對現有人類文明的補充和思索。或者是作者有別於常人的宏大構思。重要的是:它是寫小說,它是基於科學,它是幻想的。劇情設定是基礎。
-
14 # 是帥的是帥的
設定只是吸引讀者的門面,唯有劇情才能真正留住顧客
好比一個女孩子,外表決定你會不會繼續瞭解她的心靈。
而心靈最終決定你們關係的長度。
好的語言和劇情,是一部科幻的下限,是讀下去的門檻。
精妙的世界觀設定,決定一部小說的上限,是高度和水平的體現。
個人認為,當然是設定重要。但劇情和語言不能拖後腿。
更復雜精妙的設定,需要加倍順滑的劇情和語言來推動可讀性。
好比一個人智商和情商。設定是智商,劇情是情商。情商決定了一個人的智商能發揮多少。
對於小說,語言和劇情,決定小說思想到讀者那裡的磨損量有多少.
好的科幻小說這兩方面都不會瘸腿。
設定決定了你這篇小說的上限,一篇好的科幻小說的設定能做到讓人耳目一新,能讓人感到震撼,這方面我最喜歡迪克的作品。《高堡奇人》的法西斯掌控全世界設定,《尤比克》死後世界的設定,《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超前的仿生人產生自我意識的設定。迪克作品的高度完全是他令人驚異的想象力撐起來的。
但是劇情我認為更重要,劇情決定你一部作品的下限,情節的架構,人物的塑造,伏筆的埋設等等決定了你的作品是否有趣,能讓人讀下去,迪克也不是光有設定,《尤比克》一直在下坑的伏筆和最後時刻的反轉讓人非常驚豔。有趣的小說才有人看,才有人喜歡,才有人回去瞭解你背後的設定,世界觀。只要是“小說”,劇情永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其實這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這只是我的見解。有人更喜歡設定,有人更喜歡劇情,這還要看你服務於哪批讀者。
不過有一點我是確定的,好的科幻小說,劇情和設定,都不會瘸腿
-
15 # 小小司馬遷
個人認為劇情重要。
如果不去討論諸如《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星際穿越》《2001星際漫遊》這些經典科幻鉅作,其實就現在我們的理解和認識而言,科幻片已經有走到盡頭的感覺,也就是套路鎖死,許多在當初看起來新奇無比,令人震撼的東西,現在看來也已經是稀鬆平常,就像《星球大戰》,前三部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到了後面幾部,基本上都是靠買情懷,靠全球星戰的粉絲在支援,了無新意可言。
也就是說,很多科學設定,或者說科幻設定都已經不再那麼的“科幻”,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就想《星際迷航》類電影一樣,探索新宇宙,發現新星球,老版這所以經典是在於它是開始,有著開創者的光環和觀眾美好記憶的自動“美顏”在,而新版的《星際迷航》,大家能對它有什麼期待呢,探索宇宙,你能有什麼大發現呢,無非是發現一些新奇的生物,發現一些好玩的文明,或者抄襲一下發現異性什麼的,大家看上十分鐘估計就能猜到劇情了,觀影的“爽點”不會很強烈,所以這就需要劇情的加持,因此我們也會看到,在最新的《星際迷航》中,懸疑取代了發現探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科幻影視的套路鎖死。科幻電影也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軟科幻如《星球大戰》重在在未來說故事;硬科幻如《星際穿越》,重在以故事講科學。再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愛情類的、冒險類的、喜劇類的、故事類的等等,但是無論哪一類都被拍爛了,各種套路應有盡有,想要創新,難上加難。
其次,是因為科學的發展還未取得重大突破。藝術來源於生活。科幻也是,不管科幻電影再怎麼天馬行空都是對現實的反應,就像《銀河帝國》的靈感來源於古代羅馬帝國的歷史,《星際穿越》依託於最新對黑洞的研究。但是就我們所看到的,進入戰後時期,人類科學好像就在那幾個地方打轉一樣,彷彿是被《三體》中的“智子”鎖死了一般,很長時間併為取得重大的進展,以至於有“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樣的戲謔之語。而現實科技的窮途,不可避免也帶來了科幻創作的促狹,沒有新的科學發現的支撐,科幻到最後可能便只剩下“幻”了。
因此,我才認為,對於現在的科幻小說而言,劇情更重要,因為設定可能已經被鎖死,而劇情對於善於講故事的人類來說總是可以找到新鮮點的。
回覆列表
我認為設定最重要,劇情不能突破設定,否則顯得荒誕和魔幻,就不再是科幻片,性質就完全改變了。
舉幾個小例子說明:1、災難片《2012》中,故事發生在地球,那麼設定的世界最高點當然是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瑪峰。如果你試試換個地方。感覺是不是很彆扭?
2,災難片《後天》,設定的極寒天氣的氣象表現,有一張雲層圖的片段就在近年來出現過一次,當然現實中的比較小,電影中的特別大。這也是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