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京之美
-
2 # 深耕耘
情感方面,遇到過這類問題。是主動示好,還是被動等待。自己天生性格有點膽怯,明明可能是一段不錯的緣分,往往後來會陰差陽錯的錯過。
工作人際方面,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是隨波逐流,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其中的原因還真不太明白,在是與不是中,總能拿捏好分寸,緩一步,慢半拍,總能想到雙贏的解決辦法。
有時候真的覺得,如果能將工作中的能力運用在感情中,那我還會是單身嗎?
-
3 # 立人行
行知進退,坐忘浮沉
相傳禪宗五祖弘忍門下有七百餘人,其中的高足名叫神秀。弘忍打算將衣缽傳給神秀,命他念一偈言,講講他對禪宗宗旨的體認。神秀當眾念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僧聽了,大都覺得比喻淺白而貼切,蘊含機趣。而當時五祖卻半晌不做聲。這時,一個苦役僧走了出來,對五祖說,請允許我也念四句偈語吧!大家都笑他自不量力。五祖見他不俗,便說,你念吧!那苦役僧不慌不忙地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聽,大為吃驚,說:“念得好,這衣缽就傳與你吧!”此人即六祖慧能。
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就我個人粗淺的理解而言,慧能幸得傳承衣缽,是舍了神秀的“自我”境界而得了禪宗的“忘我”境界,神秀對禪宗的認識已然很優秀,但正所謂“執者失之”,“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只要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由此而言,“忘我”比“自我”更重要,就像“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一樣!
即使最優秀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活的絕對價值呢?”這讓我不由聯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歸去來兮辭”,“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尊崇著內心的嚮往,追尋著生活的絕對價值!
何謂“忘我”,我想起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高山仰止”的風範,吾輩雖不能至,亦嚮往之。
“不喜不悲,盡善盡美”,作為一名教育者,我不由又想起肖川教授的一番話:“在我看來,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懷裡,為有價值的目標不懈的努力,‘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只有處於這樣的境界中的人們,才能真正做到——經得起是非考驗,守得住理想不變。
”己予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願“立於天地之間,盡人事;歸於山水之中,樂天命!”看山眼明媚,聽水心清脆!山水之韻,此韻天成也,詠而歸;田園之樂,此樂天倫也,何樂而不為!
回覆列表
遇到問題不要亂了陣腳,冷靜下來後再說吧,找出問題的所在,總有解決辦法的,讓自己思想處於常狀態下,再去找辦法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