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學子

    《追風箏的人》清新自然,以寫實的筆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這部小說流暢自然,就像一條清澈的河流,卻奔騰著人性的激情,蘊含著阿富汗斯坦這個古老國家豐富的靈魂,激盪著善與惡的潛流撞擊。因為這部書,讓世界瞭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斯坦人,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這部小說的藝術魅力。但是這部小說不僅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內心纖細的情感,是因為它討論了關於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其實,人性的救贖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價值。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一旦進入讀者視線,就具有了獨立客觀的意義,不管作者的主觀創作有沒有意識到那些意義的存在,並不能否認它的客觀價值。風箏是該書的靈魂,雖然只在小說的兩個地方出現,卻蘊含了豐富的意象,風箏可以是愛情、親情、友情,更是作者對未來希望的象徵。小說的精妙之處在於跳出了一般個人與社會前臺背景的關係,跳出了人和社會那種互相影響的從屬關係,兒子與父親、人和祖國就像風箏那樣,互相掙脫又互相糾纏,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 2 # 花間漫聊

    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救贖的鉅著,我們驚歎於主人翁關於勇敢的詮釋,也可以瞥見阿富汗悲慘境遇的冰山一角。

    身為一個老師,我承認我被震撼了,也懷著感恩的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對比之下,我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我們身在一個沒有戰亂的國度,或者說避免了戰亂的經歷。

    其實我一直懷疑“感同身受”這個詞的發端,因為我總覺得人很難去體會他沒有經歷的事情,或者即使能理解,也很難再現。

    但是這本書改變了我關於這點的認知,作家都是敏感的,並且異常敏銳的,他總能深入人物的內心、骨髓中去,從人物的過往中找情感的安放處、移情性的理解、甚至用文筆再現、還原。

    索拉博經歷塔利班摧殘後的反覆洗浴、害怕去撫卹院、在異鄉勇敢的尋找禱告寺、對移民美國害怕卻期待的複雜情感、失望後的勇敢、十年的自閉,書中都透過恰如其分的語言予以詮釋,或者說再現。讓我們似乎親眼看到了索拉博的悲慘境遇以及恐怖政權下所有阿富汗孩童驚恐的面容,甚至好似我們也經歷了阿富汗的戰亂時代。

    作家的敏銳還表現在他的包容和辯證,一本好著作,人物形象都是飽滿的,非黑即白既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邏輯。

    主人翁的人格是多面的,書中前半部分多維度、多側面展現了其人性的懦弱,從對哈桑的戲弄日常到哈桑遭遇凌辱時的冷漠甚至最後對哈桑的背叛和陷害,我們痛恨他,甚至口誅筆伐。

    但是當他再次踏上故土,回到那條重回好人之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開始,我們對他的印象開始改觀。尤其是當他為了帶走索拉博和阿瑟夫決鬥,我們原諒了他,甚至敬佩他,更甚至不敢相信他曾是一個懦夫。

    在美國,當風箏飛起,阿米爾再次演繹阿富汗人鬥風箏的傳統,口中重複著哈桑曾經無數次的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到這裡,讀者都釋懷了,原諒他曾經因為懦弱對哈桑做的一切,留下的是對阿富汗那段慘絕人寰的經歷的同情以及對珍惜捍衛當下和平的堅定。

  • 3 # 歆靜CHINA

    人生總充斥著驚奇。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

    阿米爾用一生去追的那隻風箏,是親情、友情、愛情,也是正直、善良、誠實。這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他自我期許的人。追風箏的人,所追逐的僅僅是風箏嗎?很明顯不是。我想,那隻風箏既是哈桑去追逐的那隻斷線的風箏,也是阿米爾成年後去追尋自我救贖的那隻他心裡面的飄忽不定的風箏,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尋求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風箏,或意味著過去、今天、未來,或意味著背叛、悔恨、感動、溫暖,或意味著不完整、不瀟灑、不釋然,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風箏飛起的時候,我們會勇敢的追,當它落下的時候,我們會飛奔的去找。

  • 4 # 格物書畫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作者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與經驗交織在小說作品中,情感真實細膩,構思巧妙,高潮一個接著一個,而且每一個高潮到來之前都會有不易察覺的隱喻,小說情節連線得很緊湊。

    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我們都知道“放風箏”,風箏還需要去追麼?抱著好奇的態度我看了這本書,原來追風箏是阿富汗人的一種習俗,尤其孩子們特別愛玩的,如果贏得了勝利,那將會無比榮耀。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名字有了認識,也瞭解了一些他們的生活和悲慘的遭遇。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對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親密的友誼為貫穿全書的脈絡,小說溫情而又殘酷,作者用細膩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這部小說凝聚著人性,蘊含著阿富汗民族的靈魂,正是因為這本書,讓世界瞭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不被外人所瞭解的阿富汗民族,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文學中的藝術魅力。正所謂,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經典的。

    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贖,人們人格的趨於完整。“風箏”極具象徵意義,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誠實。從表面上看,“追風箏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抬頭看總能找到落下的風箏,但實際上卻是阿米爾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誠的風箏,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滿意的阿米爾。在小說的結尾,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追到了,他將如哈桑對他那般守護著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閉的索拉博。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這是一個小男孩的承諾。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從始至終,從未改變。他們兩個是喝著同樣奶水長大的,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同一個屋簷下,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字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這意味著他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許從那一刻開始,阿米爾對於哈桑就如同“媽媽”,正如阿米爾對父親的感情。“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在阿米爾慫恿哈桑惡作劇的時候,即使哈桑從無此想法,但還是會那樣做,而且從不告發阿米爾,他心甘情願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甚至為了實現阿米爾的願望—拿到那個最後的風箏犧牲了自己的尊嚴,這需要多大的忠誠與勇氣呢?何況還是一個孩子。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哪怕最後他仍誓死守護他們的家,從他的身上體現出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這是我不禁想起了“誠信”這個在當今社會比較敏感的話題。我想小說描寫了一種最為誠摯的情感,而且它讓你相信有些東西依然存在,在這個鮮有人相信承諾的時代,讓我們再次看到承諾背後那些美麗複雜的情感。小說的最後,阿米爾找到索拉博,並要帶他回美國,他曾向索拉博承諾他永遠不會將他送到孤兒院這些地方,但因為辦理簽證的困難他食言了。阿米爾低估了孤兒院對索拉博造成的陰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懼,他甚至沒有意識到承諾的重量。他的行為讓索拉博在浴室裡割腕自殺,雖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閉了。信任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了。一直到阿米爾與索拉博一起放風箏的時候,那感覺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來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將好起來。這次換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如當初的哈桑,他會永遠忠於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阿米爾,這個年少無知的孩子裡潛意識裡是存在著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的,不然在他看到哈桑受到凌辱的時候他不會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我想他對哈桑的感情是矛盾的、複雜的,既有著朋友間的親密,也有著主僕間的疏離。他對哈桑的忠誠輸給了對阿塞夫的恐懼,他的正直輸給了對完整父愛的自私,他選擇逃避,這是個錯誤的選擇,同時也背上了自己背叛哈桑的罪名,讓他無法面對哈桑,陷入深深的愧疚與自責中。我們以為時間可以遺忘,但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在他解救索拉博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哈桑的勇敢與忠誠,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份勇氣,即使“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在他被阿塞夫打得皮無完膚的時候,他笑了,笑起來很痛,但卻是自1975年冬天以來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的心病終於痊癒了,他得到了救贖。這都來自於愛的力量。三毛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愛是恆久忍耐而又有恩慈。”正因為如此愛才彌足珍貴與偉大,它能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淨而美好。

    反觀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視而不見,有多少人看到別人深處苦難卻袖手旁觀,有多少人為了利益而造假,有多少人會受到心靈的鞭撻,有多少人會為自己的懦弱和謊言贖罪呢?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甚至會有點心安理得,得過且過。“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但外界的種種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我們很難去承認,很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用華麗的謊言來說服自己欺騙別人。每個人都曾因害怕而說謊,因懦弱而逃避責任,因年少無知而犯錯,我想成長的艱難與痛苦就是直面自己內心灰暗厭惡的一面,正視它,克服它,戰勝它,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強。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難與來自良心的折磨才能慢慢磨去稜角,丟掉自私,學會平靜地接受遺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隻要追逐的風箏,追逐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去追。其中意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每個人都能如結尾處阿米爾那般,那麼這個社會也將會是充滿人性的,和諧美好的。

  • 5 # Zero縱橫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我讀了這本書,有不堪––哈桑被侮辱的一段 ,有憤怒––在得知哈桑被侮辱以後,因為自己的不敢面對,企圖以他人離開的方式來逃避。有無奈––在階級面前,連阿米爾熊一樣的父親到期也不敢淡然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有佩服––為你,千千萬萬遍。

    最後我借用書中的語句總結:好書總和悲傷的故事有關,我們有什麼權利,職責別人的過去,這本書扣人心絃,讓人心中五味雜陳。

  • 6 # 半島快訊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 7 # 月滿青山

    好巧,才拜讀完這本蟬聯暢銷榜單的名著。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時至今日少年清澈,純粹的告白依舊旋於腦海,餘音不減。

    此書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講述70年代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一段關於風箏的往事。

    看似兩個情同手足,形影不離的玩伴,卻意外因為風箏,潛藏在人性中的虛偽與醜惡被瞬間啟用。演變成現實中的自私和背叛。忠誠的哈桑遭到了無情的驅趕。直至,

    多年以後,才峰迴路轉,深陷自責的阿米爾終於奔赴一場救贖之旅。結局談不上喜大普奔,但至少讓讀者得到釋然。

    書中立意鮮明,筆法隱晦。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都被描述的如泣如訴。而它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更多的是因為觸發了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關於人性的考量與思索。

    面對一個既定的社會現實之下,我們應該怎樣去把守自己的底線確保它不被慾望所擊潰。

    因為生活不會始終如一,饋贈我們的也各有不同。起點,經歷,結局,人生一路的起伏跌宕。你該如何面對才能從容的活出生命的質感:是像哈桑一樣始終如一的堅持著自己的善良與忠誠。還是如阿米爾那樣亡羊補牢式的救贖。

    美麗曼妙的風箏始終都在天空盤旋,至於它最後飄向何處,卻取決於我們手中的線。

  • 8 # 畫成圓

    心疼哈桑。

    這個書裡的人真的太讓人心疼了,心酸又感動,特別是看到結尾,真的感慨萬千。

    我其實沒什麼感想,看的時候哭了幾次。

    在哈桑,被那幾個熊孩子……的時候,

    我真的很氣憤。

    我氣憤主角的逃避,懦弱,還有無能的憤怒,但又覺得無比真實。

    因為曾幾何時,我也有這樣懦弱的時候,所以正驗證了那句,人總是容易責難他人。

    主人公的後半生一直處在自責和愧疚中,並拼命去挽回自己曾犯下的過錯的時候讓我明白了他心中還是善良的。

    善良,人類必不可少的,沒有善良,就不會對自己做過傷害他人的事情感到愧疚,然後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去傷害別人。

    最感動的就是最後最後的那段幾個我追。

    我追……

    我追……

    我追……

    哈桑和阿米爾身上千千萬萬人的影子,但又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我也不知道我在說啥……

    以上。

  • 9 # 看書讀文話人生

    不知道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拿起那本叫做《追風箏的人》,我想或許是因為心裡那隻找不到的風箏吧。不管是什麼原因讓我翻開這本書,我卻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著。小說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用質樸自然的寫作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了殘酷現實的溫情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錯誤煎熬著、悔悟著、讓我們知道揹負著罪孽的人生充滿了痛苦。

    “罪行只有一種,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爸爸說“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你懂嗎?””

    是啊還有什麼罪行能比“盜竊”還要殘忍,看到這裡我心頭一緊不由自主的想到我曾經是否也犯下了這種剝奪別人權利的“罪行”。沒錯開始我也像阿米爾一樣選擇了逃避,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剝奪別人權利的“罪人”。我們總是小心的粉飾著自己,讓外人看著自己的羽毛光鮮亮麗,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狼狽不堪,不那麼虛情假意。

    我終於得到了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是現在我得到了,卻覺得十分空虛,跟這個我在裡面搖晃雙腿的游泳池一樣。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路走來,充滿誘惑的世界讓人眼花繚亂,城市中的燈紅酒綠更是瘋了似的讓人著迷,夜夜笙歌的紙醉金迷使我們漸漸地迷失了自己。曾經的夢想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起,我們就像玉米地裡的笨狗熊,掰下一個丟掉一個總以為前面的那個是最好的。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是否找尋過那隻曾經的風箏,它飄去哪裡了?

    “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電影《無間道》裡劉德華扮演的劉建明和梁朝偉扮演的陳永仁曾經有一段經典臺詞:“劉: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陳:對不起,我是警察。”這句話後來被拿出來當段子講,現在卻有種‘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是啊,有些事錯過了便真的錯過了,有些事卻等待著我們去彌補,畢竟不是什麼事都有給你從頭再來的機會,那個人也不會一直等著你轉身。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單純無辜的哈桑即使面對阿米爾的誣陷與背叛,都不曾改變過得誓言。每當看到這句話,這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總會有種泰山壓頂的感覺讓人透不過氣來,我很難想象這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信任,那個受盡侮辱和歧視的少年身上的善良,對友誼的忠誠散發的光芒,彷彿能將這個世界的骯髒與黑暗全部照亮。

    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哈桑是這樣,幡然醒悟的阿米爾也是這樣。阿米爾曾經給過哈桑一段美好的回憶,讓他感受到了什麼是友誼。因為自己的自私、懦弱與背叛,阿米爾又從視友誼為生命的哈桑那裡拿走了。命運就是這麼的造化弄人,當阿米爾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幡然悔悟時,命運又奪走了哈桑的生命。

    得到又失去,總是讓人心痛。時間有時候很貪婪,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那些你在乎的人,那些你在乎的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想不清,看不明,忘不了,放不下!這種種的種種源自於內心的執念,心無所念又怎麼會痛苦,痛苦是給有心人的懲罰。

    人啊,總是沒心沒肺的肆意的揮霍著那些美好的東西,不停地犯著各種各樣的錯,直到有一天心痛了,才會恍然大悟。人間真正至真至善的往往是那些觸手可及的。其實,我們都是那個追風箏的孩子,拼命地奔跑追逐著那隻心裡屬於自己的風箏!

  • 10 # 五秒魚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它以震撼感人的故事情節、精緻細膩的人物刻畫,最終成功打動了全球讀者的內心。

    作者圍繞著風箏和兩個阿富汗孩子成長的故事,詮釋了一個背叛和救贖的感人主題。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感動了全球的讀者,正所謂文化永遠沒有國界,人性永遠是相通的。

    這段感情從親密到背叛再到救贖,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帶著真摯的感動,害怕失去,又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感情,最是能撼動人心,引發人性的思考。

    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我腦海中有兩個男孩,其中一個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

    那是一個陰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著一隻風箏,我跟著他,穿過各處街道,越過水溝,側身跑在那狹窄的街道。那時的“我”,會羨慕爸爸給哈桑的寵愛與肯定,偶爾戲弄哈桑,但在哈桑那裡,相對少有的羨慕那份“專寵”外,“我”還是找到了很多的自豪和滿足,哈桑對“我”的故事總是那麼痴迷,對“我”,除了友情,還有滿滿的敬意,這些,足以讓“我”覺得自己是高他一等的。

    兒時的友情,是少了很多功利的,那時的情緒都是毫不隱藏的表現出來,喜歡了就想著單純的佔有,不喜歡了就想著絕交,這是少爺阿米爾對哈桑,而哈桑對於阿米爾,那是絕對無條件的各種好,各種相信。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感情除了難逃時間的考驗外,距離也是一道鴻溝。少爺與僕人之間的身份算得上是階級距離,哪怕兩人擁有一半相同的血統,但不被承認,依然是僕人的兒子,依然被那些所謂的貴族瞧不起;所學事務,所受教育算得上知識文化的鴻溝,哪怕哈桑對知識再怎麼渴望,都沒有機會入學,哪怕有先天的勇敢機智,沒了後天的學習,最後也變成了“仲永”,這也將使得兩人的精神差距越來越大;家庭成員和經濟收入的差距是物質的鴻溝,哈桑、哈桑的妻子、孩子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物質,在那個滿是戰爭的阿富汗,與阿米爾相比自然是相當的匱乏。所以,就算當時沒有戰爭,兩人的友誼也是無法長久的。

    朋友之間想要真正的長久,勢均力敵是很重要的,高山流水覓知音,那也算得上是音樂上的勢均力敵吧。楊絳先生與錢鍾書的愛情讓人羨慕,另一層面來說她們不僅是夫妻,還是精神上的好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想來若是賢和才缺一也是不可的。

    哈桑與阿米爾的友情也讓人聯想起了魯迅先生和“少年閏土”,那個戴著銀項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勇敢可愛少年,那時候的魯迅是“迅哥兒”,與閏土之間是一起抓鳥的兒時玩伴,他們,沒有階級地位知識懸殊的意識,只會在一起研究雪地裡如何抓得更多鳥。長大後,魯迅先生回故鄉搬家,再見閏土時,閏土已然不是兒時簡單靈動了,他有了如同他父親那般麻木的姿態,那一句“老爺”已經是讓人聽得心酸。反而是魯迅的侄子如少年的“迅哥兒”與閏土般和閏土的兒子交好。

    年少的感情始終是不摻雜外物的,純粹的讓每一個長大了的人懷戀,哪怕後來阿米爾盡力的補償哈桑的孩子。魯迅惋惜與閏土的情誼,無一例外,他們所想念的不僅僅是兒時的玩伴,還有兒時的自己。這或許才是人生的常態,一路不停的走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是大多不是歸人而是過客,匆匆之間,很多人在不經意間錯過了。離別,是人生常態,也是人生無奈,都說人人平等,到底了還是不平等,物質與精神的差距,環境與三觀的不同,不可否認,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這些東西的差異也會使得我們不得不失去一些害怕失去的情誼。

    而後在阿米爾瞭解卡拉博的生活處境後選擇在卡拉博身上救贖自己對哈桑的錯誤,這使得故事到達了高潮。

    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對哈桑有過妒忌,有過戲弄,但是最深的還是抱歉,哪怕阿米爾對哈桑無情冷酷,哈桑還是一如既往的對他好。

    多年之後,他才知道原來哈桑是他爸的私生子。當他知道哈桑碰到麻煩時,他去了,可惜遲了,哈桑和他妻子都死了,只剩下一個兒子卡拉博,還被阿塞夫害的精神失常了。於是,他把哈桑的兒子帶走了,努力的對他好,以彌補曾經所有的虧欠。

    而阿米爾在救卡拉博的過程中,身上所特有的勇敢,和當年的哈桑無異,兩人一同對付阿塞夫,滿滿的都是回憶。

    故事的結尾,阿米爾為卡拉博撿風箏,阿米爾一次自我的救贖獲得了成功。而文章的讀者些呢?心中或許都想著自己的哈桑或阿米爾。

  • 11 # 隨便閒談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作者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與經驗交織在小說作品中,情感真實細膩,構思巧妙,高潮一個接著一個,而且每一個高潮到來之前都會有不易察覺的隱喻,小說情節連線得很緊湊。

    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我們都知道“放風箏”,風箏還需要去追麼?抱著好奇的態度我看了這本書,原來追風箏是阿富汗人的一種習俗,尤其孩子們特別愛玩的,如果贏得了勝利,那將會無比榮耀。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對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名字有了認識,也瞭解了一些他們的生活和悲慘的遭遇。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對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親密的友誼為貫穿全書的脈絡,小說溫情而又殘酷,作者用細膩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這部小說凝聚著人性,蘊含著阿富汗民族的靈魂,正是因為這本書,讓世界瞭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不被外人所瞭解的阿富汗民族,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文學中的藝術魅力。正所謂,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經典的。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贖,人們人格的趨於完整。“風箏”極具象徵意義,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誠實。從表面上看,“追風箏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抬頭看總能找到落下的風箏,但實際上卻是阿米爾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誠的風箏,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滿意的阿米爾。在小說的結尾,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追到了,他將如哈桑對他那般守護著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閉的索拉博。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感動了無數人。這是一個小男孩的承諾。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從始至終,從未改變。他們兩個是喝著同樣奶水長大的,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同一個屋簷下,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字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這意味著他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許從那一刻開始,阿米爾對於哈桑就如同“媽媽”,正如阿米爾對父親的感情。“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在阿米爾慫恿哈桑惡作劇的時候,即使哈桑從無此想法,但還是會那樣做,而且從不告發阿米爾,他心甘情願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甚至為了實現阿米爾的願望—拿到那個最後的風箏犧牲了自己的尊嚴,這需要多大的忠誠與勇氣呢?何況還是一個孩子。哈桑一生都在為阿米爾犧牲,哪怕最後他仍誓死守護他們的家,從他的身上體現出一個孩子到一個男人不變的忠誠,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這是我不禁想起了“誠信”這個在當今社會比較敏感的話題。我想小說描寫了一種最為誠摯的情感,而且它讓你相信有些東西依然存在,在這個鮮有人相信承諾的時代,讓我們再次看到承諾背後那些美麗複雜的情感。小說的最後,阿米爾找到索拉博,並要帶他回美國,他曾向索拉博承諾他永遠不會將他送到孤兒院這些地方,但因為辦理簽證的困難他食言了。阿米爾低估了孤兒院對索拉博造成的陰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懼,他甚至沒有意識到承諾的重量。他的行為讓索拉博在浴室裡割腕自殺,雖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閉了。信任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了。一直到阿米爾與索拉博一起放風箏的時候,那感覺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來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將好起來。這次換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如當初的哈桑,他會永遠忠於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阿米爾,這個年少無知的孩子裡潛意識裡是存在著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的,不然在他看到哈桑受到凌辱的時候他不會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我想他對哈桑的感情是矛盾的、複雜的,既有著朋友間的親密,也有著主僕間的疏離。他對哈桑的忠誠輸給了對阿塞夫的恐懼,他的正直輸給了對完整父愛的自私,他選擇逃避,這是個錯誤的選擇,同時也背上了自己背叛哈桑的罪名,讓他無法面對哈桑,陷入深深的愧疚與自責中。我們以為時間可以遺忘,但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在他解救索拉博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哈桑的勇敢與忠誠,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份勇氣,即使“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在他被阿塞夫打得皮無完膚的時候,他笑了,笑起來很痛,但卻是自1975年冬天以來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的心病終於痊癒了,他得到了救贖。這都來自於愛的力量。三毛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愛是恆久忍耐而又有恩慈。”正因為如此愛才彌足珍貴與偉大,它能讓一個人的心靈變得純淨而美好。

    反觀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視而不見,有多少人看到別人深處苦難卻袖手旁觀,有多少人為了利益而造假,有多少人會受到心靈的鞭撻,有多少人會為自己的懦弱和謊言贖罪呢?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甚至會有點心安理得,得過且過。“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但外界的種種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我們很難去承認,很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用華麗的謊言來說服自己欺騙別人。每個人都曾因害怕而說謊,因懦弱而逃避責任,因年少無知而犯錯,我想成長的艱難與痛苦就是直面自己內心灰暗厭惡的一面,正視它,克服它,戰勝它,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強。一個人要經歷多少苦難與來自良心的折磨才能慢慢磨去稜角,丟掉自私,學會平靜地接受遺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隻要追逐的風箏,追逐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去追。其中意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每個人都能如結尾處阿米爾那般,那麼這個社會也將會是充滿人性的,和諧美好的

  • 12 # 一生美淘

    《追風箏的人》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感悟到很多道理,而且對感情豐富的我來說,每每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而不自覺地掉下眼淚。人是自私的,以前的我,總是希望別人為我付出多一點,並認為別人對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從來都沒有仔細想過別人的心情和感受。而且,每天也會不停地比較誰對我比較好,對所有事情斤斤計較。卻沒有多花一點心思去看看這個世界。許多事物常常有正反兩面,有富裕就有貧困,有快樂就有悲傷。

    這本書的主角─阿米爾面對自己的朋友兼僕人哈桑,受到不良少年暴力的圍毆時,竟然因為害怕而蹲在旁邊不動,直到哈桑慢慢走出來,沒有拔刀相助、沒有挺身而出、更沒有尋找救兵,而是當一個什麼也不做的旁觀者,令我覺得十分傷心,面對自己有如兄弟的朋友、常常為了自己犧牲的朋友,就算害怕,也可以找大人過來幫忙啊,然而阿米爾卻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欺負。雖然後來哈桑和阿米爾都沒有將這個痛苦的秘密說出來,哈桑反而選擇離開從小到大陪伴、玩樂、侍奉卻傷害他如此之深的主人——阿米爾,只為了減輕彼此的痛苦和壓力,像哈桑這種寧可自己受傷也不願傷害他的主人,這種無私的付出,真的令我熱淚盈眶。

    後來那個逃跑的主人阿米爾盡力的救哈桑的兒子“索拉柏”,並且帶他回美國生活,將他視如己出般的疼愛有加,以彌補心中對哈桑的愧疚。

    我認為雖然創傷曾經是那麼樣的令人傷痛,但是,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努力,一定可以撫平傷痕,愛可以包容一切,愛可以撫平傷口,不論是多麼大的創傷,都可以在愛的努力下恢復。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是我在這本書中找到最有價值的言語,述說著哈桑為阿米爾不求回報的付出,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謹記這句話的涵義,為身邊的親人、朋友,做到無私的奉獻,不求任何精神或物質的回報。只因“為你,千千萬萬遍”。

  • 13 # 易林堂風水

    這本書講的是我和僕人哈桑的故事,哈桑把我當朋友,承受一切痛楚。為了讓我的父親看得起我,哈桑和我努力拿到了風箏大賽的第一名,作為另一個榮譽——追到最後一個風箏,哈桑獨自一人去尋找,天黑了還沒回來,我只好去尋找。在小巷的角落裡,哈桑被阿塞夫和另外兩個同夥堵住,逼他交出風箏。哈桑用生命去守護,卻不敢奮力反抗,我因為害怕阿塞夫的鐵拳不敢出面,竟親眼目睹他被侮辱。自此之後,我和哈桑就出現了隔閡,我騙父親哈桑偷竊,哈桑和父親為保護我離開我家。之後,阿富汗戰爭,我和父親逃亡到美國,我愛上美麗的索拉雅,我結婚,父親去世。拉希姆告訴我,讓我回到家鄉,有辦法重新做好人。他告訴我哈桑已經結婚生子,一直在守護我父親的房子,最後被塔利班打死,只剩下一個孩子,讓我去救他。另外他透露了一個驚天秘密,哈桑和我居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讓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坍塌了。我一直是一個懦弱的人,在拉希姆的強烈要求下,我終於鼓起勇氣來到家鄉,不想阿塞夫已經成為塔利班的頭目,在孤兒院領走了索拉博,並且再次侮辱了他。我面見阿塞夫,要求帶走索拉博,他要求我和他打一架,最後索拉博用彈弓打中他的左眼,兌現了哈桑當年的話,最後我們趁亂逃出。後來我帶索拉博來到美國,終於在一次放風箏中解開了他的心結。

    這部小說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指的是我這一輩子都在追尋的東西,為當年目睹哈桑受辱而沒出手的痛恨,為追求人性好的一面,從一個自私懦弱的人成為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另外,哈桑一直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擁有種族觀念,始終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到最後他兒子用彈弓打瞎阿塞夫的左眼,總算實踐了哈桑遲來多年的承諾。

    這裡其他的人也給了我好多感動,尤其是我的父親,父親一生都在做善事,修建孤兒院,並且幫助了好多好多人,從一開始瞧不起我的懦弱,到後面在美國,教會我人生道理,為我準備好一切,到死之前還為我做了最後一件事——提親。父親是一名了不起的人,在逃亡的路上,為保護一位陌生女性不被俄國人侮辱,用胸膛頂上了鋼槍。這,的確讓人敬佩到不行。父親的追悼會來了許多人,全是他幫助過的人,所有人都在稱讚他,這便是一個人人生得到肯定的標誌吧。父親一生最痛恨偷竊,可是他自己卻和哈桑的母親苟且,偷走了阿里對他的信任,這大概揭示了人無完人吧。

    作者本身就是美籍阿富汗,在我的印象裡阿富汗是一個有過戰爭的國家,時至今日,仍未太平,可到底怎麼樣我不清楚,這部小說揭露了阿富汗人民在戰爭中受到無法估量的傷害,這些血肉橫飛的描寫讓人心驚膽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能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原因吧。

  • 14 # 海海文化閒談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孩子在少的時候因為嫉妒心陷害了自己的朋友,在成年之後心懷愧疚的他,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回到戰火紛飛的阿富汗,九死一生救出了自己好朋友孩子的故事。

    這本小說我總共讀過兩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本書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的啟發。

    嫉妒心是一種毒藥

    小說中的阿米爾是一個富人家的少爺,他有一個忠實的僕人叫做哈桑,跟他同年,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原本他們應該發展出情同手足的關係,然而阿米爾卻認為自己的父親總是偏愛哈桑,即使哈桑對他全心全意的付出,他依然嫉妒哈桑。時時刻刻將哈桑視為眼中釘。

    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哈桑:首先在追風箏比賽中有幾個男孩子強暴了哈桑,但是阿米爾裝作不知,對哈桑的遭遇視而不見;其次,阿米爾為了徹底擺脫哈桑,陷害哈桑偷了他的東西,善良的哈桑承認了這莫須有的罪名。

    也是阿米爾這一行為使得父親在帶他逃離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時,丟下了哈桑和他的父親,使哈桑深陷戰火之中。

    阿米爾原本也是一個心思單純的孩子,但是因為嫉妒他卻做出了種種讓人無法諒解的錯事,嫉妒是一種毒藥,在毒死別人的同時也毒死了自己。此後阿米爾的後半生都處於愧疚和自責之中。

    愧疚感是一種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情緒

    逃離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後,阿米爾和他的父親輾轉來到了美國,並在美國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

    然而新的生活並沒有讓阿米爾過上順心如意的生活,反而他的內心充滿了自責和擔憂,他的腦海深處時時閃現出哈桑被陷害時委屈又坦然擔負罪責的神情。

    阿米爾的後半生都是在贖罪之中度過的,他先是輾轉打聽到哈桑已經在阿富汗戰火中死去,而且是在保護他的祖宅的時候去世的,哈桑唯一的血脈是一個年僅七八歲的孩子,然而這個孩子卻落入了戰爭分子手中,也是曾經強暴哈桑的那個人。

    阿米爾幾乎是不顧自己生命的危險,來到了阿富汗,九死一生,他最終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但是他發現這個孩子因為受到了非人道的對待,患上了特別惡性的抑鬱症,毫無疑問,阿米爾必須用自己後半生的愛和熱情來幫這個孩子走出他人生中的陰霾,這是他對自己前半生的救贖。

    要珍惜和平

    在這本小說裡,我們瞭解到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地區,人們是過著怎樣流離失所的生活,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人好端端的走在大街上會被槍打死、會被炮轟死;我們也無法想象,戰亂中的孩子會被恐怖分子抓回基地,成為他們的性奴;我們更無法想象,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會在頃刻之間分崩離析、血流滿地……

    因此透過這本書,我懂得了和平的珍貴。俗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們個人的發展。我慶幸我們生在一個和平發展的國家,我們要珍惜這種環境,努力奮進,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 15 # 自律打卡圈

    正在看,但也想一起分享一下

    書裡最喜歡的人是阿米爾少爺的父親

    無他,我很俗,他很有錢,而他和一般的有錢人不一樣,他很清醒,會覺得學校裡的老師教的東西很多都是流於表面的、無用的;他很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兒子阿米爾是一個怎樣的人,懦弱、自私,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對其不甚親近,喜愛僕人的兒子哈桑多於自己的親生兒子

    昨天看到“風箏大賽”這一部分,阿米爾少爺為了博得父親的喜歡,放下了臨陣脫逃的心思,和自己的風箏一起堅持到了最後。

    而忠實的哈桑,為了撿回那隻驕傲的風箏,走過山源田野,終於追上,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卻沒想到,惡魔也在後方

    阿塞夫,一個粗魯的富豪之子

    外表英俊,內心卻醜陋不堪,他竟然,他竟然敢性侵哈桑,明明他認為哈桑血統低賤,可是,這樣的他,又誰比誰高尚呢?

    最讓我覺得的,還不是強暴者阿塞夫,而是就這麼眼睜睜看著哈桑被強暴的阿米爾,明明他就在街頭,明明他可以出面阻止,可是他懦弱,他退縮,他就這麼冷眼看著為了拿回他風箏的夥伴而被強暴?!

    好討厭這個男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最喜歡三國的哪個二三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