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心甜

    這幾天在讀卡勒德·胡賽尼的《燦爛千陽》,主要是以女性視角描寫了社會壓迫和戰爭下的婦女生活狀態。

    文中的女主一瑪麗雅姆是個私生女,雖然表面上父親每週四會去她和媽媽生活的小泥屋看望她。和她共度幾個小時,看起來其樂融融。可實際上父親一直視她為恥辱,看她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良心好過一些,只為了救贖自己而已。

    可是父親的三位太太視她為眼中釘肉中刺,她才15歲,就強行把她嫁給了45歲的鞋匠拉希德。

    他是一個粗暴,自大,極度大男子主義的人。瑪麗雅姆流產了7次,每次她都心懷希望,以為幸福Sunny的日子即將來臨,可是真主給了她希望,卻又收回去。

    這種得而又失的感受最讓人痛苦。於是丈夫漸漸顯露出暴躁的本性,嫌她做飯難吃,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藉口揍她。

    有一次瑪麗雅姆做飯,拉希德故意雞蛋裡挑骨頭,說她煮的飯太硬了,嘭的一聲把飯菜掀翻在地,出去外面抓了一把石頭放在她嘴裡,硬要她嚼下去。瑪麗雅姆不斷求饒,臼齒咬成了碎快,流血不止,苦不堪言。

    每天都要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瑪麗雅姆活的戰戰兢兢,害怕到只要聽到丈夫夜裡回家的腳步聲,每次鑰匙開鎖的咔噠聲,房門開啟的吱嘎聲都讓她心跳加速。每日她都在恐懼中度過。

    這是一個典型的沒受過教育,只能依靠丈夫生活的一些阿富汗婦女的縮影。她們地位低下,整日穿著布卡,連臉都不許讓陌生男人看到,只露出一雙眼睛在外面。沒有自由和權利,只是男人的附屬品。

    文中的另一位女主角萊拉,比瑪麗雅姆小19歲,受過教育,她的父親曾經是位大學教師,認為受教育是頭等大事。

    雖然她的父親在生活中有點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窘迫,但是他飽讀詩書,給了她很多的精神力量。

    萊拉的母親因為在戰爭中失去了兩個兒子,本來樂觀爽朗的她從此一蹶不振,給家庭籠罩了一層陰影。但是萊拉和父親還是勇敢的面對生活,從不抱怨。

    那時萊拉還不到10歲,就承擔起家裡的所有家務活,因為她的母親整日躺在床上抑鬱寡歡。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問題。

    萊拉代表了阿富汗另一批新時代受過教育的現代女性。她們可以上學,找工作,甚至有的還可以謀得一官半職,那時阿富汗君主立憲制被廢,改為了阿富汗共和國。

    新政府重視教育,尤其是女性,辦了一批女性掃盲班。給了女性很大的權利,她們可以學習法律,工程和醫學。這大大解放了阿富汗女性長期受到的壓迫和枷鎖。

    但是好景不長,阿富汗內亂不斷,新政府倒臺,塔利班接受了政權,所有女性的權利通通廢除,禁止女性外出,如不得已外出一定得有丈夫陪同。否則就是毆打和坐牢。

    阿富汗戰火紛飛,萊拉一家在打算出逃前整理家當的時候,火箭彈投到了她家,父母被炸成碎片,萊拉被埋在廢墟里。她被拉希德和瑪麗雅姆救了出來。此時拉希德找人騙萊拉,她的心上人塔裡克已經不幸在巴基斯坦去世了。萊拉萬念俱灰,可是她已經有塔裡克的孩子。她必須活下去,讀後感在那個戰亂時代,她一個女孩子是活不了的,萬般無奈只能選擇被迫嫁給拉希德。那時拉希德已經60多歲了,而萊拉才15歲。因此萊拉和瑪麗雅姆共侍一夫。

    她們之間有過短暫的交鋒,還有過一次打架。後來因為因為她們有了共同的敵人——拉希德。因為他總是肆意用皮帶抽打她們,滿身是血,有時對她們拳打腳踢。於是兩人的立場改變了,從敵對變成了相互扶持和幫助。

    一直以來,瑪麗雅姆都是默默忍受著傷害,從不多言,她認為自己是個私生女,為父親對她的隨意拋棄,還有結婚多年丈夫對她的家暴,羞辱,過著晦暗失色的生活,她很自卑。

    可是萊拉的到來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光亮。有時她們會趁拉希得不在時偷偷在家喝下午茶,她們會互相給對方扎辮子,瑪麗雅姆會耐心地聽著萊拉隨口說出的想法或者尋常的故事。她很感激萊拉把她當成一個獨特而親密的人。

    因為在她以往的半生中,沒人在意她的死活和感受。現在兩人既像朋友又像母女,兩個同樣悲慘的女人相互取暖。瑪麗雅姆很喜歡萊拉的一對兒女,她們四個相處的很融洽。

    有一天,塔裡克回來了,萊拉才發現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拉希德的一個騙局,只為了讓她嫁給她。那時候萊拉是個傾城美人,拉希德色心不改,想讓萊拉不得已嫁給他。

    塔裡克來找萊拉,兩人見了面。也僅僅是見了一面而已,可是對專制大男人主義的拉希德來說,萊拉紅杏出牆,罪不可赦。就因為這樣一個內心嫉妒的猜測,拉希德用皮帶毒打萊拉,她無助的求饒,無果後反抗。

    瑪麗雅姆也幫著阻止這場毒打,可是這反而激起殘暴的拉希德想殺了她們倆,千鈞一髮時刻,瑪麗雅姆用鐵鍬錯手殺了拉希德。

    這真的很諷刺,丈夫殺妻子天經地義,不會受到懲罰,可是反過來妻子因為正當防衛錯手傷了丈夫,卻是罪惡的,連真主安拉都不可饒恕她們。雖然說殺人償命。

    可我為瑪麗雅姆不值。如果不阻止拉希德,死的將是她們倆,兩個孩子將失去母親。在法庭上那些執法人員公然聲稱“女人的話不可信”。

  • 2 # 岩土小後生

    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偉大的女性為婦女的解放運動作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就像艾瑪·沃特森在演講中一遍又一遍地呼籲著“性別平等”、“他為她” 一樣。

    為你,千千萬萬遍”

  • 3 # 視野vfs

    作品主題

    在《燦爛千陽》裡,兩位女主人公瑪麗雅姆和萊拉,在強大的父權制從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的滲透下一步步迷失了自我,喪失了人格的主體性。

    女權運動的創始人西蒙.波娃曾在《第二性——女人》中指出: “婚姻,是傳統社會指派給女性的命運。”她反對妻子作為“滿足男人的性慾並照顧他的家務”的家庭意義。在父權制社會中,家庭是造成女性苦難的無底深淵。《燦爛千陽》的女主人公瑪麗雅姆在年僅15 歲時就被父親逼迫嫁給了40多歲的鞋匠拉希德,這使她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又掉進了另一個更黑暗的深淵。像大多數的阿富汗家庭那樣,丈夫拉希德是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而妻子瑪麗雅姆則在家裡做家務。“就兩性的活動而言,性的角色決定由女人從事家務和照料孩子,而人類的其他業績、事業和抱負卻是男性的份內事。分配給女性的有限的角色趨向於讓她們停留在生物體驗的水準上。結果是,幾乎所有能夠被描述為真正的人而非動物的活動都保留給了男性”。 [6] 正是因為夫妻雙方這種不同的分工形式,決定了身為男性的拉希德作為家長的地位,而瑪麗雅姆只是他的附屬物,他可以無償佔有她的家務勞動和身體,把她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作為性慾和生育的工具。

    女性在阿富汗最基本的人權都無法獲得,她們處於男權話語和父系制度的壓迫之下,出門必須裹上沉重的布卡,蒙上面紗,只露出驚恐的雙眼。瑪麗雅姆是一個“哈拉米”,私生女。在阿富汗落後強權的伊斯蘭世界裡,從她出生開始,就註定她這一生都將揹負這個恥辱的標誌,不能像別人一樣正常地生活。所以她揹負的苦難比普通女性更沉重更心酸。

    從某種程度上講,萊拉的童年比瑪麗雅姆快樂多了,她有一群玩伴,有相對溫馨的家,還有愛人的呵護。但戰爭使曾經美麗的街道遍佈廢墟,使和諧的生活陷入黑暗,萊拉的愛人和父母也在轟炸中離開了她,剩她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喀布林,為了保住和塔裡克的孩子,不得不下嫁給拉希德。從此,命運把瑪麗雅姆和萊拉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在世俗落後的阿富汗,男人通常是家裡的唯一經濟支柱,女人除了生孩子就是做家務,由於性別角色的規範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女性在男性眼裡就是沒有血肉的機器和工具。所以在瑪麗雅姆不幸流產七次,喪失生育功能後,拉希德逐漸將她視為“廢物”。至此,瑪麗雅姆徹底淪為丈夫的附屬物和私人財產,她的自我和作為人的本性遭到驅逐、擠壓甚至粗暴地踐踏,一步步走向萎縮和乾癟,最後只剩下一具形容枯槁的幹軀。 [8]

    “這個見鬼的國家沒有一個法院會為我所做的事情判我的罪。”這句話赤裸裸地揭示了阿富汗的強權父系制度對阿富汗女性身心的嚴重摧殘。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曾經說過: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間某個悲哀的女人嘆出的一口氣。雪花讓人想起像我們這樣的女人要承受多少苦難,我們多麼安靜地忍受一切降臨在我們身上的災難。在過去的日子裡,曾多少個這樣陰鬱的冬天,瑪麗雅姆看著紛飛的雪花想起母親的這句話,她的苦難如此巨大,幾乎要淹沒了她。而現在,這一切的不堪回首都將隨著她生命的終結而結束,她看到的只有希望,只有Sunny,只有永不隕落的燦爛千陽。

    萊拉重獲自由和幸福,完成了自我認知和自我救贖,和塔裡克、孩子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是個圓滿的結局,正如瑪麗雅姆希望看到的一樣。千千萬萬的阿富汗婦女蒙在面紗後的面孔是笑著還是哭著,沒人知道,但她們唯一呈現給這個世界的雙眼卻充滿著希望。雖然女性解放的道路相當漫長而曲折,但經過她們的不懈努力,最後實現男女平等,共同撐起阿富汗的純淨天空也是指日可待的。讀者可以看到,在瑪麗雅姆和萊拉身上,這樣的希望已經初見曙光。

    藝術特色

    通觀瑪麗雅姆和萊拉的悲慘人生,不難發現,她們的痛苦和災難都根源於父權制透過社會和家庭給她們施加的壓迫。“這個世界是男人的世界,法律是男人的法律,政府是男人的政府,國家是男人的國家”,女性的地位被父權制度所歪曲,處於遠離父權文化和話語中心的邊緣地位。她們生活在男性的陰影和淫威之下,成為男性的附屬物和私有財產,從而使她們的存在僅僅只是一種“作為符號的婦女”, 而不是真正意義的自我存在。她們試圖反抗,可是“在父權制下,孩子和母親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依附於男人的地位。並且,由於男人的這一重要性不僅僅是社會性的,還涉及她的依附者賴以生存的經濟權力,男性在家庭內部的地位,無論在物質或意識形態上,都是十分穩固的”。強大而穩固的父權制讓作為個體的婦女無法也無力抵抗,最終陷於女性自我和本性迷失的泥淖之中。瑪麗雅姆和萊拉的遭遇折射出阿富汗千千萬萬蒙著面紗的婦女的悲慘命運,也是阿富汗所有苦難和災難的縮影。

    縱觀整部小說,太多的痛苦和離別、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災難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瑪麗雅姆被槍決更是給人一種悲切甚至悲壯的感覺。然而,故事的結尾也給了讀者希望:戰爭結束了,和平重新降臨這個國度;乾旱結束了,大雪昭示著綠色和豐收。最終,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被推翻,民主政府上臺,平等和自由開始降臨這片飽受了30年災難的土地。萊拉最後也逃脫了拉希德的魔爪,與塔裡克結婚,享受與孩子一起的天倫之樂

  • 4 # 怪怪讀書

    瑪麗雅姆和萊拉,原本有著不同的出生背景和迥異的家庭教育,而殘酷的戰爭將她們的命運緊緊相連。

    苦難曾讓她們水火不容,愛與希望卻讓她們締結友誼,相濡以沫,甚至情同母女。

    最可貴的是,戰亂、貧困和家庭暴力在她們身上留下千瘡百孔,她們心中依舊懷有永不磨滅的勇氣和信念。

    正如十七世紀阿富汗詩人賽依伯所寫的詩句: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有了愛和希望,再灰暗的日子也能閃閃發光。

  • 5 # 愛芳書法

    讀了《燦爛千陽》很有感觸,敘述的是阿富汗婦女的生活現狀,書中的兩個女主角一個叫瑪麗雅姆,一個叫萊拉,她們都是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講述了她們在阿富汗近30年的戰爭背景下,歷經生活的悲苦及戰亂對婦女的壓迫,共同的苦難曾讓她們水火不容,但最終又讓她們建立深厚的感情,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瑪麗雅姆是一個私生女,她的母親娜娜是一個上等人家的女僕,而她的父親就是這個上等人家的男主人,由於正牌妻子們的一直反對,瑪麗雅姆和母親被趕了出來,寄住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她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但最終證明這一切都是徒然,她卑微的身份使她最後嫁給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年鞋匠拉希德,從此繼續她那未完結的悲慘人生,雖然她歷經種種壓迫,但她善良偉大的人格沒有任何改變,最終為了萊拉的幸福犧牲了自己。

    她的光輝形象也在最終得到了深刻的體現。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父母和哥哥,摯愛的人也遠走他鄉,迫於生活的壓力嫁給了拉希德,當時她才15歲,而拉希德已年過六十,但最終在瑪麗雅姆的成全下,她還是獲得了自己的幸福,她的幸福是瑪麗雅姆用生命換來的,在阿富汗多年戰亂的條件下,幸福是需要代價的。

    看完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突大然感覺自己很幸福,這裡沒有戰火,沒有壓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呢?有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間將變成美好地人間"。“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

    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譬如感恩於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畢生心血的父母雙親。“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盪世間一切塵埃。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片肺腑之言。

    學會“感恩”,其實就是學會懂得尊重他人。 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重他人。 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透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

  • 6 # 蒹葭堂主人

    先說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林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著有小說《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作品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

    胡賽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獲得聯合華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史。他還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為阿富汗的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再介紹一下《燦爛千陽》的內容簡介:

    私生女瑪麗雅姆的童年在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她成為了喀布林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後,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亦被迫嫁給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著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騙局終有被揭穿的一天……她們將做出如果的選擇?她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我讀《燦爛千陽》的感受是壓抑、憤懣、悲憫和同情。

    《燦爛千陽》的作者在扉頁這樣寫道:謹以此書獻給哈里斯和法拉,他們是我的眼睛之光。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婦女。由此看來,作者關照的是阿富汗婦女的悲慘生活和命運。由於歷史、宗教及國際關係等原因,近三十年來,阿富汗的難民問題一直是全球最為嚴重的難民危機之一。戰爭、飢餓、專制和壓迫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像這個故事中的塔裡克和他的家人那樣——離鄉背井,到和阿富汗接壤的巴基斯坦和伊朗安置家業。出逃達到高峰時,有八百萬名阿富汗人以難民的身份僑寓國外。時至今日,巴基斯坦依然有超過兩百萬阿富汗難民。

    災難深重的阿富汗人民面對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戰爭。蘇聯人來了,戰爭爆發了;蘇聯人走了,軍閥們來了;軍閥們走了,塔利班來了;塔利班走了,美華人來了。”讓人十分壓抑的是阿富汗人民的命運無法自主,他們是那麼的無助。戰爭販子們和帝國強權把阿富汗人民隨意蹂躪、踐踏和宰割。把民主、人權和自由動不動吊在嘴上的西方政客們,你們是多麼的虛偽和兇惡!

    同樣是人,同樣是“所謂的上帝"的子民,她們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保障。她們和我們的姐妹一樣,也渴望愛情、婚姻、家庭;也渴望尊重和安全,可這一切都變成了泡影。滿目瘡痍,看到的是殘酷、絕望、死亡、苦難和貧窮,令人抓狂和憤懣。

    中華民族也曾經苦難深重,我們對阿富汗人民的苦難歷程感同身受,所以我對此既有悲憤又充滿了憐憫。人除了活著也只能努力地活下去,還能怎麼樣啊?阿富汗國家的情況還和以前苦難深重的中國不一樣。1840年以來的中國,中國落後了。“落後就要捱打”。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閉關鎖國,再加上帝國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殖民,中國成了帝國列強爭奪的肥肉。阿富汗國家除了類似的原因之外,還有民族、宗教和大國角力、極其落後的生產力等多重因素,因而顯得更加複雜。

    《燦爛千陽》的英文名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剛開始我不是很理解,本來寫的是十分悲慘的故事,幾乎看不到希望和光。但是反覆玩味之後,我還是看到了女性的覺醒和反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絕對是真理。沒有永恆的災難,也沒有永恆的幸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女性的覺醒,就是民族的覺醒,因為女性是母親,而母親就是民族的希望之光。

  • 7 # 國魄

    每天早晨,當我從睡夢中醒來,總是會聽到廣播裡各種各樣關於敘利亞局勢、埃及動盪、阿富汗戰亂的訊息,又死亡或者受傷了多少人……這些報道和數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對我來說似乎完全沒有影響,我依然會抱怨每天都要早起,每天都要開一個小時的車去上班,以至於總是來不及吃早餐,每天都有忙綠的工作,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如同一臺不斷回放的影像機。       偶然的機會,讓我品讀了卡勒德胡塞尼的燦爛千陽,讓我從那像溫泉般柔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暴風驟雨般精神的震撼,讓我瞭解到,在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另外一個地區,有一些人,過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日子,他們沒有真正活著,每天的掙扎只是為了讓自己躲避軍閥的混戰,坦克的碾壓,疾病的肆虐和火箭彈的掃射,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見到明天的Sunny,心裡藏著有一天能夠改變的卑微的希望。       瑪麗雅姆和萊拉,這是兩個平常的阿富汗女性,她們的生活充斥著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家庭暴力、性別歧視,她們成天穿著布卡,被剝奪受教育、工作、甚至單獨出行的權利。破舊不堪的貧民窟,骯髒凌亂的基礎設施,那樣的生活根本難以想象,但是作者卻將它們都寫了下來,用自己的寫作方式,引起全世界對阿富汗的關注。這本小說用最真摯樸素的文字,將阿富汗幾十年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但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即使是最悲慘最黑暗的生活,即使絕望到極限、痛苦到極致,心中總是還有一息微弱的光亮支撐著她們活下去;即使感受了人世間最不公的待遇,她們總還是感激真主賜予她們的仁慈和希望,還是有一種想要改變自己運命、改變國家未來的心志。這對一個民族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我們每天可以在空調房裡安靜地入睡,不必擔心是否會有炮彈轟炸我的房屋;每天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幹活,不必擔心上街會遭遇塔利班的毒打;每天可以和家人朋友相聚,不必擔心他們會隨時離開我們……這一切,很幸福! 心裡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實現的希望。真誠希望太陽燦爛的光亮能夠照耀整個地球,驅散陰霾,讓每個人的額頭和胸前都感受到太陽的柔軟和明亮……

  • 8 # 源於自然隨心流淌

    如果說看中國的文學作品能讓我更加的瞭解歷史,瞭解我們的中國,那麼《燦爛千陽》則把我帶進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中,有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一面,這一面,儘管很陰暗,很殘酷,但能讓我的世界觀更加的健全,而不是狹隘的。

    故事的主人公瑪利雅姆是一個阿富汗的女子,在阿富汗中,女人的地位有點像中國古代的女性的地位,男人是一家之主,掌控了全家的權力。更加令我感到驚訝的就是阿富汗的女人不能單獨的外出,得有丈夫的陪同才能出遠門,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她們的生活狀態。在飽受家庭暴力中,她們沒有人可以投訴,她們唯一能做的只是選擇默默的忍受,她們的痛,我不能真正的體會到,但是,我能感受到她們的痛苦。她們為了自己的家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時間,換來的只是丈夫時不時的打罵。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著不屬於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著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於此般生活竟然在這麼近的年代發生,這並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癒的傷疤。

    曾經的中國婦女們曾經也經受過這種痛苦,但是在我們國家的不斷進步中,她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現在可以說已經撐起半邊天了,的確,人人生來平等,沒有誰比誰更加高貴,男女都一樣。眾所周知,阿富汗是全世界比較亂的國家,戰爭不斷,民不聊生,所有的這些不公的社會制度,都是因為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何來發展?何來改革?人民只有的是仇恨,不滿與痛苦。表面上是中亞國家領導人的問題,屬於內部問題,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這些所謂的發達國家分不開。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看一個國家,不是想著如何幫它一把,而是想著如何從中撈到好處,真的只是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嗎?其實,我們不僅僅可以這樣的,我們也可以互利共贏。

    當世界某個地方的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時,我們活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之中,我們不應該整天還在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我們命運的艱苦,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易,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他們面前的光環,他們背後的汗水與淚水我們不得而知,所以,人人都需要給這個世界一點點的愛,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的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父母相處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