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徹底的唯物主義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出自唐代王維《歸輞川作》的最後兩句,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通道,後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譯文及賞析:詩歌描寫暮春時節迴歸山林(輞川)的情景。“悠然遠山夢,獨向白雲歸”寫的是作者歸隱山林體現作者悠然自得、喜愛山水的心境。“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稀疏的鐘聲悠悠遠揚,暮雲沉沉,漁船和打魚的人都回家休息了,渲染出傍晚山谷悽迷的意境,烘托詩人孤寂落寞的情懷。“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細弱的菱蔓隨著流水擺動,楊花的輕盈使得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容地飄揚、飛舞。景物的不飄忽使得詩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詩人飄忽、憂傷的情緒。

    本詩“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詩人將眼光投向東邊的水畔高地之上,那裡,春草一片,呈暗綠之色。這黃昏時分的春草再次碰觸到了詩人內心的傷痛,他滿懷失意關上了輞川的柴門。可見,詞句中的“春草”是眼前看到的實景,代表著“春天即將逝去的惆悵”。

    在王維看來,一門一戶已足以將身心隔離,足以使心靈免受塵世汙染,使精神享受充分自由。於是其詩便常常寫到閉門掩扉。……看起來關的是門掩的是扉,實際上關閉的是對外界的視聽。透過閉門掩扉,王維進入了‘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的人生境界。王維不想做官,但若是不做官,哪來的錢購置輞川別業,哪來的錢營造優哉遊哉的隱居生活,要知道,王維的隱居和陶淵明不同,他不需要自己種地,不需要操心生計,所以他的田園詩沖淡平和,意境深遠,有的時候還帶著幾分飄然世外的仙氣: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 2 # 觀照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這兩句詩出自王維五言律詩《歸輞川作》。全詩如下: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本詩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寫了暮春時節迴歸輞川的情景。開頭四句描繪了一幅疏鍾遠揚、暮靄沉沉、漁樵歸歇、山谷悽迷的美麗畫面,“疏鍾”、“漁樵”、“遠山”、“白雲”等意象營造出詩人悠然自得、獨愛山水的心境。頸聯描寫了細弱的菱蔓隨流水擺動不停,輕盈的楊花在空中自由飛舞。“菱蔓”的特點是柔弱,“楊花”的特點是輕飄,這兩個意象寄寓了詩人對難以掌控自己命運的柔弱者的悲憫之情。飄忽不定的景色使詩人神思恍惚,增添了暮春傷感的情緒。尾聯化用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之詩意,狀物抒情,含蓄蘊藉,進一步流露出詩人追求自由而又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痛苦、無奈之情。詩人將眼光投向東邊的水畔高地,只見暗綠色的春草欣欣向榮。可是,這樣的暮春景色又能夠留住多久呢?黃昏時分的春草觸碰到了詩人內心柔弱之處,他惆悵滿懷地關上了輞川的柴門,讓春色留在記憶裡,留在想像中。暮春美景絢爛耀眼,也是倏忽易逝的,人生的短暫與脆弱,不亦如此?

           王維的山水詩以畫入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全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富有音樂美。

  • 3 # 綠青蛙

    意思是遠山的暮色悠然遠去,我也獨自向那(山林)白雲的深處歸去。

    《歸輞川作》 唐 王維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譯文及賞析:詩歌描寫暮春時節迴歸山林(輞川)的情景。“悠然遠山夢,獨向白雲歸”寫的是作者歸隱山林體現作者悠然自得、喜愛山水的心境。“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稀疏的鐘聲悠悠遠揚,暮雲沉沉,漁船和打魚的人都回家休息了,渲染出傍晚山谷悽迷的意境,烘托詩人孤寂落寞的情懷。“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細弱的菱蔓隨著流水擺動,楊花的輕盈使得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飄揚、飛舞。景物的不飄忽使得詩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詩人飄忽、憂傷的情緒。

  • 4 # 海峰99

    谷口疏鍾動,漁樵稍欲稀。

    悠然遠山暮,獨向白雲歸。

    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欲飛。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歸輞川作。

    在王維的禪意人生中,“輞川”應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港灣。不過,在這首詩中“輞川”好像也不能讓這位一向擁有禪家空寂內心的詩人平靜下來了。

    鐘聲在輞川穀口響起,那清亮的鐘聲讓整個谷口彷彿都被震顫得要輕輕躍動起來了。抬頭望去,只見山上的打柴人、水畔的捕魚人漸漸顯少了,遠處的山巒則漸漸籠罩在暮色之中了,而詩人便在這蒼涼的暮色中,獨自向白雲飄飛處的家園歸去………

    詩人經歷安史之劫亂,被迫做了“偽官”之後,難言的傷痛無以平復,於是便投映在了柔弱的菱蔓與輕飄的楊花之上。其實,人世之間難以掌控自己命運的

    “菱蔓”與“楊花”又豈在少數?所以,何須細究詩人如此興感之由?但從他帶給我們的富於內涵的意象中,品出一分人世的感傷之味來,不也能帶給我們豐富的回味與思考嗎?

    而那暮色中東皋上生機茂盛的春草之色,到底觸動了詩人怎樣的惆悵呢?是羨慕春草的盎然活力?是感傷春草也如菱蔓、楊花一般質弱命輕,只能擁有無法對抗時間流逝的短暫生命?

    隨你想去吧!

    詩人關上了“柴扉”,卻打開了任你想象的“窗扉”。

    這首詩中的“菱蔓弱難定,楊花輕易飛”主要寄寓了詩人對難以掌控自己命運的柔弱者的悲憫

    之情。

    “東皋春草色,惆悵掩柴扉”東皋是指水邊高地,詩人將目光投向東邊的水畔高地上。那裡,春草一片,呈暗綠之色。

    這黃昏時分的春草再次碰觸到了詩人內心的傷痛了嗎?

    不知道。只是,詩人滿懷失意關上了輞川的柴門……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難以掌控自己命運的傷感、愁悶、失意、憂傷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以後物流,貨運這個行業怎麼看的?希望得到各路大神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