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戀星宇

    大機率是不能的,好的話是軟禁。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吳三桂的生平經歷。

    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崇禎十七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可以看出吳三桂這個人是個軍事上特別厲害的人,再加上其家在軍中的關係密佈雖然降清但是在也是根深蒂固,戰功也是頗多。但在清朝的背景下他還是漢人。清朝對他極其不放心,即使他放棄,清朝可能看在他在漢人中威信大以及戰功上將其軟禁免死,但是大機率不會更好了。

  • 2 # 藤籌勁草論教育

    三藩問題是康熙臨朝以來面對的最大問題,因為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統一和漢人是否臣服。三藩裡面實力最強的就是雲南王吳三桂,他不僅個人兵強力壯,而且自己的下屬遍天下,只要登高一呼,頓時烽煙四起,因而他對於清庭的威脅最大。

    而且那時康熙朝堂內的問題已經解決,完全可以放手解決統一的問題,三藩、噶爾丹和三藩,尤其是三藩已經是尾大不掉,威脅中央,而且吳三桂更是貪得無厭,多次挑戰朝廷和康熙底線,所以覆滅在所難免。

    如果當時吳三桂乖乖聽話放權,個人認為也不會善待他,因為滿清江山一大半都是他打下來的,而且屬下遍天下,這樣的人功高蓋主,活著就是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因此,只有死人最安全。

    而且,一個人深居高位,而且權力和軍隊巨大,很難想象他能戰勝自己的慾望,放棄一切,畢竟人最的敵人就是自己,就是慾望,存天理,滅人慾太難,吳三桂不是聖人,他改變絕無可能,所以他的命運註定就是滅亡。

    對於我們個人也是一樣,常在巔峰時,能不能理智的急流勇退,真是一種巨大的境界和格局,然而我輩皆凡人,不可能在慾望面前理性選擇。因此,很多時候歷史的悲劇都是這樣上演的。

  • 3 # 坤侖江山

    這個問題具有多面性

    第一吳三桂生性多疑,他不會乖乖放下兵權,帶了一輩子兵,讓他放下兵權比殺了他還要難受;

    第二,依照康熙的性格,吳三桂放下兵權當個富家翁,還是不會去殺他,康熙這一帝雄才大略但不嗜殺。你看鰲拜當年那麼欺負他,那麼飛揚跋扈,把持朝政殺了多少忠臣啊?小皇帝康熙擒拿鰲拜後只是高強圈禁,也沒有殺掉鰲拜!

    第三,當時還有其他兩個藩王,如果吳三桂放下兵權,起到帶頭消藩的作用,大清還會善待吳三桂。

    所以吳三桂沒有放下兵權是多疑的性格害了他,而且沒有仔細分析他的對手是個啥樣的人,知己不知彼也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原因!

  • 4 # 延慶卅四年

    估計還是不會,滿清統治者對於任何漢人都非常忌憚,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是也。

    吳三桂手上有滿洲人的鮮血,滿清豈會善罷甘休?吳三桂擋住了滿洲人的政令統一,滿清豈能聽之任之?

  • 5 # 付二代他爹

    古人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即使吳三桂放棄領地,番號和權利,大清照樣不會放過他,吳三桂是在清廷逼迫下不得已而造反,並不是真正的想造反。造反前吳三桂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就大的形勢來說,明末清初天下動盪多年,人民群眾也不願意再次發生戰爭,吳三桂造反沒有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所以不能成功。大清對手握重兵的漢人吳三桂時刻提防,不可能讓吳三桂割據一方,總要找個理由把吳三桂滅了!

  • 6 # 媚之夭夭

    在歷史上,吳三桂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作為大明的重臣,有負崇禎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就算為了私慾,置大義氣節不顧降了大清,也是虛以委蛇。這一點,順治,康熙都清清楚楚!

    直到康熙下決定撤藩,吳三桂終於再次露出了獰笑的狼牙,於是戰爭爆發了!

    那麼,吳三桂如果乖乖的放棄兵權領地,大清也不一定會善待他!

    為什麼這樣說?

    吳三桂是一個變幻無常的人,大清對他不放心!而吳三桂的勢力遍及全國,影響力大,清廷會做到防患於未然!最重要的是吳三桂做慣了逍遙平西王,怎麼會乖乖就範?

    一,吳三桂跟大清是相互利用,談不上真心合作!

    從吳三桂跟闖王李自成反目,到跟大清聯手,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直到大清問鼎中原,吳三桂也如願成為一方諸候——平西王!

    在吳三桂踞雲南時,清朝的法治和朝廷官員的配置都是空設!而且,每年向朝廷索要的軍費多得嚇人!

    而朝廷需要向他那調兵時,吳三桂總是推諉,真正的擁兵自重!

    康熙也看到了吳三桂不是真心合作,只是互相利用,所以才狠心撤藩!

    二,習慣了唯我獨尊,吳三桂不會就範大清!

    吳三桂也知道朝廷對待他的態度!

    就算是順利撤藩,也不會善終!

    因為無兵無勢無權,吳三桂就什麼也不是了,這樣無異於人家刀下的魚肉了!甚至是算舊帳!那也是死路一條!

    而且,吳三桂習慣了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他不會甘心屈居人下,仰人鼻息!

    所以,彼此心知肚明,就真刀真槍來個痛快!

  • 7 # 小小飛賊

    不會的。

    古代兵權不是說放棄就可以放棄的,吳三桂是一方諸侯,已經培養士兵很久了,在軍中的威望也是很高的。

    1、如果吳三桂放棄了兵權,康熙皇帝前期可能會善待吳三桂,但是到了其他諸侯王都被收服的時候就是吳三桂的死亡之時。原因是前期吳三桂和平放棄了兵權,康熙皇帝一定會優待吳三桂,讓別的諸侯王看到放棄是可以執行的。但是到了後期,所有諸侯王都被收服以後,除非康熙可以對吳三桂的兵馬有絕對的掌控能力,否則,以吳三桂的能力再次造反也不是難事。

    2、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性格已經反過一次,再次放棄兵權康熙也很難相信。誰會相信一個背叛過一次的人呢?康熙皇帝也不會相信的,這就註定了吳三桂放棄不放棄兵權都會有一戰。

    因此,我認為吳三桂放棄兵權也不會得到善待。

  • 8 # 郝老師來了

    你問的吳三桂如果同意削藩還是造反後投降。這是兩種情況,要分開來回答。

    如果吳三桂同意削藩,清康熙應該會讓吳三桂當一個閒散王爺。感覺這樣還是可以的,但為什麼吳三桂不同意呢?因為吳三桂當年引清兵入關,得罪的所有的漢人。如果吳三桂當了一個閒散王爺,那他就沒有兵權了。雖然清政府會養著他,但那些反清復明的義士會把吳三桂挫骨揚灰。為了自身的安全吳三桂也不會同意削藩。

    如果吳三桂造反再投降,那清政府就不會對他客氣了。要知道造反那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就算你投降,也不會留著你。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那也別想停下來了。

  • 9 # 條頭津津有味

    吳三桂從東北打到雲南,幫滿清改朝換代,成為了二臣之輩。

    在雲南當王爺整治地方雄霸一方,成了氣候,可以開府設官,節制地方要員。就是土皇帝了。

    一個手握重兵兵強馬壯的人,一個掌管地方錢糧的人,一個可以設定官員節制官員的人,你讓他乖乖就範?一個為心上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人,你讓他乖乖就範做個地主老財拿俸祿的人?

    朝廷善待一個沒有實權的人是可以的,絕對可以的,可是吳三桂沒有選擇妥協,他在六十出頭的年紀做了拼命的選擇。

  • 10 # 仙雲楓葉

    我們都知道,吳三桂是個反覆無常的人,他先是投降清朝,後來又反叛清朝,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有推翻清朝的能力的,即便他放棄領地,康熙也不會容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吳三桂原本可能不想造反,但是康熙要削藩,強迫吳三桂等人。 即使你不想背叛清廷,清廷也不會接受你,這就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異姓王的宿命。

    清廷是少數民族確立的政權,漢民族有自然的警戒和敵視,特別是剛入獄,雙方之間隔很大,中央漢民族不得擔任重要權力機關的高官。

    在地方,吳三桂、耿精忠、尚喜等人被分成南方的邊境來表現,但是由於不是那句話,而是在臥床下別人打鼾,所以首先,清廷對漢族的異姓王抱有自然的不信任。

    其實,不要說清廷不相信吳三桂等人。 秦末漢初,民族觀念不太強烈的時候,劉邦為了鞏固政權,把漢信等功績驕傲的異姓之王全部殺在天上,最終確立了“王者,天下共同戰鬥”的白馬契約。

    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史中,異姓之王都是礙事者,當然要剷除,因為首先權力者依賴他們,直到不利用價值,他們就像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

    吳三桂知道清廷狼子的野心,明朝滅亡後,在必須到清廷避難的情況下,為了表忠實,吳三桂的戲已經做得很好,前者率領明朝投降兵千里追殺農民軍,後者被緬甸殺害,抓回南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為了表忠實,直接殺戮

    當時吳三桂已經六十七歲了,還不知道活到什麼歲,所以在雲南當土帝,不必動員弟子,壓迫家人的生命造反,最後給自己留下了永遠的罵名。

    但吳三桂不考慮康熙的野心,年輕時康熙當時清廷不穩定,西北有準噶爾威脅,南方有漢族對手王威脅,東南有鄭經入侵,北方有沙露,根據“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康熙首先奪回了對手王的權力

    其實,對於吳三桂和清廷的複雜關係,另外兩個對手王耿精忠和尚之信的父親耿仲明,尚喜等人本身就是遼東人,在皇太極時代已經逃到皇太極避難,他們帶來的火炮器械為清軍的入關奠定了基礎,所以為清廷封了“三順王”

    什麼?

    但是,砍伐藩的時候,康熙還是幸福地插刀,還是幸福地回到故鄉的時候,想把座位交給兒子尚之的信,康熙覺得必須撤退整個藩,吳三桂和耿精忠慌慌張張出手謀反。吳三桂是看到各種各樣大風大浪的人,唯一知道的是不能交出兵權,一旦交出,必然會造成悲慘的結果,造反反反而會放手。

    其實,吳三桂的叛變還有成功的機會,並且成為了八年的皇帝,最後戰敗成為俘虜並不是死亡,而是真的老了,不能工作了,給吳三桂年輕的二十歲,三藩之亂的結果,必然會變得更加嚴重,從這方面來看,康熙削藩本來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在手段上,未免太露骨,沒有一個婉轉的過程,但吳三桂還是輸了。

    我們再從吳三桂的角度分析他不會善終的原因:

    吳三桂出身互事世家,父親是幼隨父親征左得多;同時也自幼接觸了一些明朝的高階官員,但是沒學優點,反而喜歡奢侈狎妓那一套生活方

    吳家在遼東有莊園、私兵和一定的政治勢力,吳三桂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又很早適應了官場那一套,所以很快從小軍官爬到高階軍官的位置上。

    官僚要依靠政治勢力才能生存。明朝滅亡之後,吳三桂勢必要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二選一。這個十字路囗上,吳三桂在北京的個人財產可能被李自成方所佔有,或者遭到了一定的損失,於是選擇了“封以故土,晉為藩王”的多爾袞方。

    投降清朝之後,吳三桂一庋和南明還有所聯絡,還想給自己又當又立。不料被清朝識破:只讓他對付李自成,消滅李自成之後即閒置。吳三桂發覺後斷絕和南明的來往,表明了對清朝的忠誠後,才又被放到軍事一線作戰,從西北打倒緬甸,親手消滅了之前還有過聯絡的南明桂王政權,並且因此爬到了開藩設府,“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的人生權力峰。

    清朝基本上統一中國前後,就開始一邊裁軍、一邊將新佔領的地區納入行政管理範疇,吳三桂管理的雲貴也不例外,這種中央的大政策和吳三桂的個人利益開始牴觸,吳三桂開始謀求割據。在中央撤三藩之後,吳三桂馬上披上了“復明”的外衣,居然恬不知恥的祭祀桂王。一個滅亡舊主、鎮壓反清義軍的軍閥,居然自我打扮成了光復大明的總指揮,無非又是要火中取栗,為自己權力的擴張繼續找理論依據。由此可見,吳三桂本身並沒有堅定的民族家國情懷,只是利用這些作為自身利益增殖的一種工具罷了。

    康熙十七年,軍事形勢已經大壞的吳三桂,為了最後過一把最高統治者的癮,撕去了復明的偽裝,自己稱帝當了皇上個人認為,縱覽一生,吳三桂是一名典型的軍事官僚,特點就是以獲取最大的自身利益為原則,國家利益次於個人利益,最終人被權力慾所綁架,走向了滅亡。

  • 11 # 少年的喜聞樂見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名聲很差,假如有“歷史第一奸臣”這樣的名號,他大概是很有力的爭奪者。一臣侍二主,一臣逆二主,這樣的經歷在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個人認為,吳三桂不管有沒有放棄兵權,也不論大清是否能夠善待他,他的結局都不會太好。在他擁清兵入關的那一刻,做為一個只憑利益驅動、毫無原則的人,就已經註定了他前無去路,後無歸途。 在明末清初這個風雲激盪的歷史舞臺,大人物舉棋不定,小人物連棋桌都上不了,盡忠守節還是趨利附勢,相信吳三桂肯定經過了一番艱難的權衡,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聽聽就好,不必當真,吳三桂只不過是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明朝、大順、滿清之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吳三桂充當多爾袞的馬前卒,開啟山海關,擁清兵入關並反戈一擊,加速了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的隕落。清朝初立,多爾袞權勢熏天,但是並沒有成為那個九五至尊,也就是說吳三桂投誠清廷,卻並沒有大的靠山,或者說得到權力核心的信任,這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新的政權建立後,吳三桂入緬擒獲南明永曆帝並在朝廷的授意下處死永曆帝,受封平西王,鎮守雲南,這應該是吳三桂人生的高光時刻,但是隨著康熙皇帝的登基,這位雄才偉略的皇帝,注意到了藩鎮割據帶了的威脅,彼時,吳三桂完全掌控雲貴兩省,在當地擁有極大的自治權。選用官員不受吏部兵部的掣肘,財政收入支出不受戶部的稽查考核,在雲貴兩省堪稱土皇帝,連雲貴督撫都受他節制。每年從清朝索要的糧餉高達上千萬,佔到了清王朝正賦的一半以上,而吳三桂幾乎全都用來擴軍備戰。隨著吳三桂的實力的不斷增強,然康熙皇帝感受到了威脅。但是同時,新生政權更加趨於穩定,可以開始著手清除威脅。也就是說懷璧其罪,不管他怎麼做,只要新政權穩定下來,必然要清除他這個威脅。 吳三桂有沒有機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獲得一個善意的結局呢?第一種情況,小心翼翼的為官,不讓朝廷猜疑,但是這麼多軍隊,本身就是不利條件,再者這些軍隊也不是那麼容易裁撤,畢竟當兵領餉和回家種田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裁撤軍隊會引發吳三桂勢力內部的瓦解,只要不解除兵權,就會和集權政府產生衝突。第二種情況,徹底放下權利,以一個富貴體面的身份遠離權利核心,頤養天年,這種做法有可能性,但是從吳三桂的個人經歷上來講,當權者應該是很不信任他的,畢竟食明朝俸祿,反戈明朝,很難判斷他在下一次利益面前會做出什麼選擇。也許不會殺他,但是,籠中鳥的生活,政治權利的剝奪,也許對這種梟雄來說,是另一種死亡。 總而言之,權利鬥爭是極其殘酷的,身處漩渦之中,吳三桂也不可能在滿漢之間全身而退。

  • 12 # 寧牛蒙畝

    橫豎是完蛋!說實話,康熙看不起也不放心甚至鄙視吳三桂,隨時隨地防範著他,巴不得他早死,畢竟不是同族同類!我們看到的歷史是清人流傳下來的,完全是為了樹立康熙王朝高大形象的所謂“正史”,忽悠了後人幾百年。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朝庭對吳做到了仁至義盡,但吳不知感恩,野心勃勃,犯上作亂,完全把康熙皇帝寫成“我沒有愧對吳三桂,而吳三桂愧對我”的偉人善人完人,二月河先生就是這一觀點熱情的吹鼓手。不過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我們長大成人有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後,用了很長時間,看了大量史書,包括正史野史……從中尋覓一點一滴有用的養份,最後基本上得出吳三桂反不反都得死的結論,當然死法可能會是溫柔點的,甚至是精神之死,而非肉體之死,但性質一樣,非死不可,各種辦法用盡,讓你不死都不好意思!吳之反,其實正中了康熙的套,就怕你不反!把你逼到絕頂之上,你只能造反,老子等的就是這句話!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考慮不周,心想三下五除二就能解決問題,完全沒有料到將會是八年之亂……我無意為吳三桂翻案,但我以為康熙對吳太不厚道,透過這種“打黑牛驚黃牛”的惡毒做法達到其徹底斬盡漢人之銳氣,實現“大清一統”的目地!

  • 13 # 永證

    要知道康熙大帝是一個駕馭臣下極度高明的高手,而且他背後有一個高手中的高手孝莊皇太后,自他八歲登基他的奶奶孝莊太后就教他帝王之術

    孝莊太后出生於明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十年(1625年)嫁給第八子為側福晉;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上諡,、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康熙晚年還在不斷懷念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並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聖祖仁皇帝聖訓》康熙的幸運多在於孝莊以絕對對清朝的責任感和對孫兒愛護出發加以培養孫兒。

    儘管有個安徽桐城秀才周南特地到北京“詣闕條奏十款”其中一款為“請垂簾,以勷盛治之隆”。孝莊卻不願“垂簾聽政”,一心一意輔助小康熙,讓他不斷放手去治國理政。康熙雖然小,卻很尊重祖母孝莊,《清史稿》說:“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多年以後,康熙還深情地回憶起這段祖孫二人的溫暖細節:“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聖祖仁皇帝聖訓》

    平定三藩時,康熙當時只有20歲,在整體戰略認識上,欠缺沉穩和決斷,孝莊在其背後給予強力支援成了康熙能夠最終平定“三藩之亂”的根本保證。如在三藩事變過程,內蒙古布林尼趁機作亂,孝莊第一時間任用圖海平定,可見用人非常具有眼光。

    康熙一生都在實行大臣平衡互相制約,大臣黨爭越厲害皇帝才越安慰,就如他手下的索額圖和明珠

    這兩個人就不用多說了,互相制衡鬥了一世,其實最終也是康熙手中的棋子,

    包括平三番的周培公和收臺灣的姚啟聖,當失去作用的時候康熙不會殺害,但是就會把權力收回發配邊遠,最終鬱鬱而終,所以說就算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乖乖交出兵權,性命可保,但是被放邊遠或軟禁圈養看管起來是肯定的。

  • 14 # 江湖秋意濃

    首先一個原因,折騰起八年“三藩之亂的“三藩”,只是表面上強大。

    所謂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大王爺。這三位為清朝取天下立下大功的前面叛將,自清朝建國後就勾搭連環,各個仗著王爵身份畫地為牢,實力看上去無比強大。但事實上,除了坐擁精兵的吳三桂外,其他二位的真實實力,都是嚴重注水。

    比如平南王尚可喜,割據廣東的他,多年來瘋狂走私斂財,確實財大氣粗。但偏趕上家門不幸,其子尚之信竊取了大權,且性情兇殘狂妄。三藩之亂還沒爆發,尚家的內訌,就是火藥味十足。而且造反這事,雖說商之信勁頭很足,尚可喜卻是堅決反對。甚至三藩之亂爆發初期,尚可喜還一度宣稱要平叛,跟吳三桂結結實實打了幾場。直到尚之信軟禁了尚可喜,尚家才算正式跟風,投身三藩之亂裡。

    至於靖南王耿精忠?他造反的決心卻是十分堅定。但盤踞福建廣東地區的他,除了在當地橫徵暴斂外,就是成天做自己的皇帝夢。但其麾下軍隊的實力,卻要比吳三桂弱的多。真要打硬仗?就是個重在參與的水平。後來三藩之亂裡,聲勢浩大的耿精忠,一度還被同樣反清的南明鄭氏軍隊輕鬆吊打,實力十分水。

    攤上這兩個實力注水的戰友,對於野心勃勃的吳三桂來說,不被拖後腿就不錯。而在整個三藩之亂裡,也正是因為尚可喜耿精忠的先後敗北,才叫一度壓著清軍打的吳三桂,落得腹背受敵挨群毆的境地,最終被活活懟死在昆明。

    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吳三桂個人的戰略失誤。

    其實,雖說兩位隊友實力注水,但當三藩之亂打響後,吳三桂的形勢,一度簡直大好:羅森等人在四川響應,孫延齡在廣東響應,南明鄭氏政權也從福建登陸,還有陝甘悍將王輔臣在西北舉旗。等於是清王朝境內打成一鍋粥,年輕的康熙皇帝,眼看就面臨四面楚國的境地。

    吳三桂的精銳部隊,也趁機呼嘯而上,康熙十二年正式造反後,吳三桂的大軍,就已經橫掃了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江西各省,西北的陝西甘肅大部,也盡數插上了“吳”的旗幟,幾乎是半壁江山在手。如果吳三桂能夠乘勝追擊,繼續朝著中原腹地開進,就算不能推翻清王朝,這場戰爭,也不會在八年裡就分出勝負。

    但關鍵時刻,吳三桂的戰略卻發生了錯誤,在他進抵湖北松滋後,竟然就地修整長達三個月,失去了趁亂直搗北方的良機。然後,吳三桂與清王朝,就進入了拉鋸一般的相持時期。之後的幾年裡,雖然清軍沒能突破吳三桂的湖南防線,卻陸續消滅了西北東南的叛亂,導致勢頭最猛的吳三桂,反而成了光桿司令。集中力量的清王朝,終於在長沙和嶽州擊敗了師老兵疲的吳三桂,導致吳三桂轉攻為守,戰局,就此已註定。

    綜合來說,三藩之亂,對於久經沙場的吳三桂來說,不能說沒有勝利的機會。可是他的戰略抉擇錯誤,導致這寶貴的機會,終於錯失。

  • 15 # 白浪灼痕

    個人認為,吳三桂如果真的乖乖放棄兵權領地,好好的做一個大清的臣民,應該是能得善終的。

    我們都知道,削藩是康熙皇帝必行的國政,以他的雄心大志,這是誰都無法阻止和反抗的。

    而在所有藩王中,吳三桂為老大,勢力最雄厚,所以康熙和孝莊太后最看重的也是他,且不說吳三桂的兒子在京城娶了公主做人質,這本就是個兩面的事,吳三桂聽話,大家歡喜,吳應熊好好的做駙馬,享盡榮華,吳三桂也能富貴到老。

    康熙不是那種喜歡嗜殺的皇帝,他的一生真的經歷了太多太多,除鰲拜,平三蕃,收臺灣,滅朱三太子,再手下權臣明珠,索額圖黨派之爭,晚年又兩廢太子,幾個兒子爭皇位爭的天昏地暗,種種的種種,六十年的皇帝他做的一點都不輕鬆。

    故而,他是一個好皇帝,他要做的只是想讓大清統一,天下臣服,他一生都在施仁政,他也不得不施仁政,只是他的仁過了頭,才導致最後國庫銀子被借光,卻又追不回來,也才會在他將死之際,幾個兒子還在爭鬥,活活的讓他不得善終!

    所以,在我看來,康熙削藩,真的只是為了削蕃,他沒想過要卸磨殺驢,只要幾個藩王老老實實交出兵權和土地,康熙是不會去虧待他們的,好歹他們也是對大清有功之人,權是不會再有,但富貴康熙定是會給,也願意給,也是給的起的。

    康熙一朝,名臣名將雲集,而且還有一個布衣老師伍次友,這正是有了這些名臣的輔佐,有了這些名將的保衛,康熙才可以做成千古一帝,且不說他自己會有什麼好與不好,就算他想做什麼太出格的事,他殿下那些臣子都會去勸阻,去苦諫,更不用說還有個老孝莊太后在後面看著。

    所以,再次覺得,康熙不會在吳三桂真乖乖交出一切後還會對他下殺手,這不是康熙的人格!

  • 16 # 磊磊一觀視界

    僅保留官職爵位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按問題而言,如果只是保住平西王的爵位,榮華富貴一生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一定是在吳三桂同意削番的情況下,因為削三番,是康熙皇帝建立康熙盛世事在必行的事情。

    首先,跟大家聊一聊平西王吳三桂的來歷。

    吳三桂在歷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喜歡他的人則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性情。而不齒的人覺的他“放清軍入關”,甘做滿清的走狗。而後又背叛清朝,是個反覆無常,不忠不義,大奸大惡之人。

    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建立大順時,他官居山海關總兵。因為在京城的官邸被抄,父親吳襄被捕,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所霸佔。也深知滿族八旗騎兵的強悍,折服於皇太極的文治武功。滿清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而投降了皇太極。

    崇禎皇帝死後,清軍也從山海關入關。李自成的農民軍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打敗了,皇太極佔據了長江以北。與他對質的則是長江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 南明 王朝。

    清朝統一北方後很快定下南下方針,隨後清軍揮師南下 ,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同時還採取聯寇抗清政策,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平西王”由來

    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三王內訌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除了臺灣地區,全國統一,因為吳三桂在放清軍入關的卓越貢獻。加上親自揮師,掃滅南明。平定了西南的半壁江山。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被朝廷冊封為平西王。不僅封了爵位,還保留他的軍權,並且具有一定的經濟權。手下大將耿精忠、尚可喜,也被封為靖南王和平南王。幫助清朝鎮守西南邊陲,不僅如此,清朝每年還要給軍隊供給大量軍費。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吳三桂一生最不幸的就是,遇上了千古一帝的康熙皇上。這位六歲即位,卻擁有宏圖大志的聖明君王。註定要剷除所有的絆腳石。在14歲剷除奸臣鰲拜之後,並立下了平三番的大計。嗯,康熙皇帝急切要這樣做的原因只因為一句話,“三番之賦,半天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個異姓王爺。在西南地區擁有幾十萬的軍隊。朝廷每年要供几几百萬兩軍餉。差不多佔了當時清朝年收入的一半之多,這也康熙要平三番的主要原因。除了怕三個王爺造反,更重要的是要節省更多財政收入用於治理天下,完成他的宏圖偉業。

    所以康熙皇帝並不是要治三番於死地,以平西王等人的功績,只要答應裁撤軍隊,搬離駐地。搬到京城或者其他大都市。當一個富裕一生的王爺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子孫後代還可以承襲王位。

    但他最後卻選擇了再次背叛,你康熙的能力,加上孝莊太后的威望。他也只能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 17 # 鷹擊越長空

    清朝的大功臣,玄燁說殺就殺了,為了證明合法性,後世韭菜,還羅列了那麼多罪名,吳三桂賣民族賣國家,換來的榮華富貴,到頭來,也就是落得一個這樣的下場。

  • 18 # 風輕雲淡品趣史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說到吳三桂,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叛國賊,前面還要加個大字!為什麼呢,因為想他這樣來回叛變的在中國歷史上真找不出幾個來,先投李自成,再領清軍入關,最後六十多歲他又要反清復明,不知道的還以為叛變就是他的愛好呢!但他真的是天生的漢奸嗎?我覺得不是,為什麼呢,咱慢慢分析:

    先說為什麼投靠李自成,吳原來是明末名將袁崇煥部下一名將領,當年袁被皇太極使反間計,疑心重的崇禎將袁凌遲處死,所有的這一切吳三桂都看在眼裡,袁崇煥是什麼人他比誰都清楚,所以袁的死已經動搖了吳三桂忠於朝廷的信心。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吊死煤山,李招降吳三桂,吳見大明氣數已盡,爹媽和老婆孩子都已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控制,只好投降李自成,這是吳第一次背叛。

    要不說李自成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啊!本來江山已移主,不需要打仗了,你就該好好想想怎樣治理國家了,他倒好,掉以輕心了,吳三桂也本來認這個新主子了,可一天從京城傳來訊息,李自成部下吳宗敏強佔了他的家產和他最疼愛的愛妾陳圓圓,這下還了得,我投降你了我的家人和家產都保不住,冷靜思考後,吳三桂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叛變,投靠清軍,引清軍入關,第一可以借刀殺人,二來可以同清軍談判保證自己升官發財。

    吳三桂可以說第二次的叛變真的讓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隨著幫清朝滅掉了南明殘餘,吳被封為雲南王,按說他應該滿足了,因為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可是天不如人願,隨意康熙王朝的到來,他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康熙想要把中央集權的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消藩,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只能說當時的局勢逼的他再次起兵叛變,為的他的家產,也為了他的尊嚴!因為當時對漢人極度不信任的滿清不可能讓吳三桂舒服的善終,更何況一生掌控權力的吳,一旦失去這些,比死都難受!

    結尾:吳三桂的一生沒有做過忠臣,但他做的是一個正常人!

  • 19 # 孤江秋月

    如果吳三桂真的能夠放棄權位的話,善終應該是沒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吳三桂的的確確放棄了所有的兵權,並且已經對清政府構不成威脅的情況下。畢竟康熙皇帝的主要目的不是針對吳三桂,而是針對三番這個國中之國。只要吳三桂能夠妥協主動幫助康熙加強中央集權,以康熙皇帝的性格也會讓吳三桂有個好下場的。

  • 20 # 蘭臺令史

    就算是放棄兵權聽朝廷安排北歸,但還是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古代秦之前是封建制度,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

    秦之後準確說是中央集權制度,雖然說也有封分,但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大小級別封分建設國家,封給誰就是誰家的地,中央不干預基本不管。後者是為王者不得理國政,國政由國相管理,軍隊由中尉或都尉管理,國王能調動的只有王宮衛率。

    漢高祖雖封異性諸侯王,但當時是為了打敗項羽的權宜之計。項羽滅亡後高祖就開始一個個的收拾異性諸王,直至收拾的乾乾淨淨為止。

    到後世基本沒有異性封王者,清朝封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可望、張勳等人為王也是權宜之計。

    而且這些人都是有地有軍政實權的,而清朝的諸皇子分王者也只是空王,除了拿王侯工資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可想而知吳三桂下場是怎麼樣的,就算是吳三桂北歸也不能免禍,一旦北歸朝中御史言官就告其謀反,到時吳三桂無兵無權更是任人宰割了。

    周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周勃平定諸呂后請文帝繼位,之後急流勇退以降侯歸國,歸國後馬上就有人告其謀反,而後被抓入獄,周勃把增封受賜的財物都給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緊急關頭,薄昭替他向薄太后進言,太后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的事。文帝臨朝時,薄太后抓起頭巾向文帝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軍隊,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漢文帝已經看到絳侯在獄裡的供辭,於是向薄太后謝罪。曹操也曾說過,有個見他權柄過重疑他有異志,勸其以侯歸國,但恐一旦交出權柄而招人謀害,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也!這是句大實話。

    電視雍正王朝,雍正對年羹堯說你平定西北的功勞封你個王都不為過。但是異性封王都都沒有好下場。這也是大實話。

    所以說吳三桂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要打敗清朝自己當皇帝 ,其他的都是死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夏穿什麼衣服跑步?